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04++概括分析与探究迁移(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04++概括分析与探究迁移(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1
    专题04++概括分析与探究迁移(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2
    专题04++概括分析与探究迁移(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3
    专题04++概括分析与探究迁移(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4
    专题04++概括分析与探究迁移(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5
    专题04++概括分析与探究迁移(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6
    专题04++概括分析与探究迁移(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7
    专题04++概括分析与探究迁移(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08
    还剩4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4++概括分析与探究迁移(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4++概括分析与探究迁移(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材特点,考情分析,知识图谱,信息类文本整体阅读,第二类③论证结构,外关联,内关联,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关于“信息类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中的“质量水平描述”明确了具体要求:①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从多角度、多层面获取信息,有效筛选信息,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②能清晰地解释文本中事实、材料与观点、推断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推论的合理性,或解释其可能存在的矛盾、模糊或故意混淆之处。③能比较多个文本或材料,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④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方面的异同;能从多个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⑤能运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能够依据多个信息源,对文本信息、观点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逻辑清晰地阐明自己的依据。
    “信息类阅读”的考查要求
    1. 材料的题材类型(1) 关注社会时事、热点话题,如2022年的选文,强调了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紧扣传统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的重要话题。(2) 重点选取相关专业的浅显的论文或随笔,如儒道思想的探讨、历史观的新视角等。此类文本,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多元解读、思辨质疑和审美的能力。如2021年选取的文艺美学方面的评论,还附有雕塑《拉奥孔》的图片,图文并茂,强调在阅读的同时,能受到审美的浸润。2. 材料的文体特征从材料的文体样式来看,思辨性材料,多以社科类文本为主,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非常严谨。经过加工的材料,篇幅虽短,但“五脏俱全”,是一篇完整的论述文本的缩影。实用性材料,涉及当代文化参与,且来自不同的媒介——既有传统媒介的新闻报道,也有网络新文体。3. 材料的组合特点从材料的组织形式来看,新高考采用了“非连续性”文本(群文阅读)的形式,要求在单篇阅读的基础上,能从多篇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并运用于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学以致用,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新高考将“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考查的重点,目的在于强化考生能够掌握利用不同媒介、不同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筛选、提炼、概括、整合、迁移、运用)的能力,以及辨识同一题材不同媒体的立场和角度的能力。
    信息类文本因其严密的逻辑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考查的重点在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逻辑关系上,设题点基本都立足于概括、提炼信息上。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 信息的筛选、整合、理解、分析和概括。表现为要点概括、思路梳理等,并能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2. 关系(观点与材料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分析。表现为对语句或论据的作用分析。3. 材料观点态度的把握,以及对观点的推理、质疑和迁移应用。表现为运用材料中的观点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从历年的高考变化来看,选择题与简答题更趋于平衡考查。一方面考查快速检索、提炼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考查逻辑思维以及组织语言等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提醒考生,不仅要注意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还要注意进行基于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表达能力的强化训练。
    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逻辑关系
    ● 理解“论证”;认识论证的两种主要目的——证明和解释。● 了解必要的逻辑知识,并运用到信息类阅读的论证分析中。● 熟悉思辨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并学会概括与提取“有用信息”。● 学会分析论证,并能够准确辨析命题选项中的“逻辑谬误”。
    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命题特点主要有:①筛选、概括、整合信息,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分析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思路,梳理行文脉络(思路)等;③增设开放性、探究式试题,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具体情境,分析根据文章观点/理论阐释实际问题)
    “守正”中不断“创新”,“不变”中寻找“变化”1、“不变”的是:论证结构或论证思路、行文脉络仍然是考查重点,也可能融进对论证方法、论证特色等题目出现。2020年新高考Ⅰ卷考查了“下定义”与分析“行文思路”,到了2021年的新高考Ⅰ、Ⅱ卷第4题延续了论证思路的考查,还增加了论证结构常见的题型。2、“变化”的是:2021年的新高考Ⅰ、Ⅱ卷的第5题为创新题型,通过设置情境(文外材料),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观点的前提下,关联内外,探究实际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而到了2022年新高考Ⅰ、Ⅱ卷的两个简答题都巧设情境,延续了2021年第5题的命题思路,进一步加大了考生对基于文本某一观点或某一问题(现象)的探究能力的考查,并要求考生“能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能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比较异同”等能力。
    3.反套路型:2023新课标一卷第4题,请简要说明文本中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看似考“概括要点”,实则考“辨析概念”。第5题,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看似考“论证方法”,实则考“反驳的方法”。
    “课标”提出,要能发现群文在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方面的异同,根据需要深入探究问题。并且能从多篇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方法。1.有鲜明的比较意图新高考中“非连续性”材料的选择与组合,体现了命题人的意图和考查要求。为此,要特别关注材料“源”和各个材料围绕某个话题的论述角度,在此基础上,思考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为比较异同做好铺垫。2.有清晰的比较角度从近两年的考题分析来看,此类考题比较的角度和层面,如内容(材料组织与使用)方面和写作意图(如报道角度和立场)方面都有显性的要求。尤其是新闻类材料,对同样的人或事件进行报道,有的侧重介绍人物的成长经历,有的侧重人物的突出贡献,有的侧重新闻事实的重要意义,有的侧重介绍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趋势等。高考命题,往往就是要求分析不同立场和视角下相关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3.有考查材料组合逻辑的趋势虽然材料来自不同的文本,但命题者选编时却有清晰的逻辑。因此,概括出每则材料的要点后,还要分析比较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异同以及多则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能从多篇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组合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方法,这在未来的高考备考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题型新探索——多文本比较阅读的考查
    一、先读标题,预测内容二、圈点标注,研读文本三、初步概括,提炼段意四、前后勾连,整体把握
    如何高效整体阅读论述类文本
    理清段落层次、论述思路把握主要观点、论证方法
    例1.乡村文化振兴所造就的美丽乡村,美在何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美在村庄环境改善。②美在村民关系和谐。③美在村民文化生活丰富。④美在乡村敬老孝道等德治文化建设(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例2.根据材料二,概括茶文化的传播途径。(4分) 【答案】 ①人际传播; ②有关茶的专著、文学传播;③商品流通(传播)。【答题方法总结】①分点作答,根据分值设点。②简单的直接概括。③复杂的筛选、概括、整合,合并同类项(文中信息如无法直接提取,则需要筛选,整合转述,但是不要偷换关键词,不能改变原意)。④简要概括题一般只概括不用分析。
    第二类:①行文脉络(行文思路)
    例1.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答案】①首先介绍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的出舱活动以及本次出舱活动的意义;②其次介绍了太空行走的作用和类型;③然后阐述了影响太空行走的因素和应对措施;④最后再次强调了本次太空行走的意义价值。【答题方法总结】①回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把全文分好层次,概括写作内容,分点依次回答即可。②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时,要抓住文章标题、论点、分论点,注意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划分层次,加以概括。③注意规范用语,用体现行文思路或顺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然后、最后)。
    变式问: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逐步展开论述的。(4分)[2021年广东一模]审题:所谓“逐步”,即是有先后次序的,这就是“思路”的问题。[答案]①首先从中医药的特点、意义与现实困境说起,引发对中医药出路的探讨(1分),②然后从中小学这个切入点引出“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话题(1分),③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两条落实中医药进中小学的具体建议(2分)。
    例1.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 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答题方法总结:【注意,不同于“行文思路(脉络)”,但是大同小异。行文结构+论证方法】①论证思路及论证过程,要把全文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呈现的说清楚。②重在论证过程 ,一定要有学科术语,如“提出……论点”“阐述”“推理”“得出结论”等。③最好使用表承接的连词,表现出文章的思路脉络;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例1.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答案】①整体采用正反对照式(或“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先分析握手礼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拱手礼的好处。②局部论证采用总分结构,先分后总论述应废除握手礼,先总后分论述应重行拱手礼。【答题方法总结】①先做判断,指出是什么论证结构(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然后解释每部分是怎样体现这样的结构的,比如每部分之间如何体现递进,如何体现对照,如何体现总分关系。
    例1.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②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③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答题方法总结】论证方法+文本说明,分点作答。①先做判断,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还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然后结合文本分析每种论证方法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二类:⑤论证的严密性
    例1.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4分)【答案】①论证结构严谨。文段采用总分结构,先以设问引出观点,然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②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所举“夸父追日”等事例,所引孔孟等言论都能恰切论证观点。③用词精练准确。运用“事实上”可以说”等词语,使表达恰当、有分寸。【答题方法总结】扣住论证严密性分析,切入角度:①严谨结构使论证严密;②论点与分论点、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上严密;③语言运用上严密。
    例1.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②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答题方法总结】论证特点几乎包括了前面所有的内容,如①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②论证结构特点;③论证方法;④论证思路;⑤论证语言特点等。作答时要依据材料内容实际,从以上几个方面思考,踩准得分点。另外,表述力求简练达意,比如论证语言特点:严密,准确,逻辑性强;
    第三类:创设问题情境,分析根据“文章观点/理论”阐释实际问题
    1.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 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2.广东地区很多内容迥异的童谣都以“月光光,照地堂”作为起首一句。请结合材料中朱自清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答案】 ①朱自清认为“起兴”即是从“当前习见习闻的事”说起,“月光光,照地堂”是常见之景,便被用于起兴;②他又认为“与下文常是意义不相属”“却在音韵上相关连”的“起兴”句子多了,“会变成套句”,“月光光,照地堂”成了“套句”,便出现在语音相近但内容迥异的广东各地童谣上。3. 请以材料三为例,结合本文观点谈谈你对晚明小品特点的认识。(6 分)【答案】①晚明小品篇幅短小,《湖心亭看雪》 全文不到 200 字,写雪夜游湖情景,交待了时 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②晚明小品言简意丰,以小见大。“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雪景描绘用 语极俭省传神,借生活细琐之事传达文人情趣雅致和高洁品格。③晚明小品抒张个性,追求自由。 “大雪三日,湖中人声俱绝”而作者却在夜里独往 看雪,痴态十足,亭上“更有痴似相公者”, 与湖中两人偶遇共饮,突出表现作者真情真我 的个性。
    思考:1/2题与第3题有何异同
    1.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 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2.广东地区很多内容迥异的童谣都以“月光光,照地堂”作为起首一句。请结合材料中朱自清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答案】 ①朱自清认为“起兴”即是从“当前习见习闻的事”说起,“月光光,照地堂”是常见之景,便被用于起兴;②他又认为“与下文常是意义不相属”“却在音韵上相关连”的“起兴”句子多了,“会变成套句”,“月光光,照地堂”成了“套句”,便出现在语音相近但内容迥异的广东各地童谣上。【答题方法总结】1.审题:①认真阅读题干中文本外的材料内容;②审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从哪一角度来对文本外材料进行分析。2.材料中关于“文本外材料角度的观点”有哪些?3.文本外的材料内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地方在哪里?4.答题模式:先陈述材料观点(文中),再结合文本外内容分析(即如何体现这一观点)
    1:用文本内观点来分析文本外材料
    3. 请以材料三为例,结合本文观点谈谈你对晚明小品特点的认识。(6 分)【答案】①晚明小品篇幅短小,《湖心亭看雪》 全文不到 200 字,写雪夜游湖情景,交待了时 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②晚明小品言简意丰,以小见大。“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雪景描绘用 语极俭省传神,借生活细琐之事传达文人情趣雅致和高洁品格。③晚明小品抒张个性,追求自由。 “大雪三日,湖中人声俱绝”而作者却在夜里独往 看雪,痴态十足,亭上“更有痴似相公者”, 与湖中两人偶遇共饮,突出表现作者真情真我 的个性。【答题方法总结】1.先看材料甲有什么样的理论要点,再找材料乙是怎样体现这样的理论要点。2.用小序号标明答题层次内容,先观点,后分析,即“主要观点+文本分析”模式。
    2:用材料甲的观点来分析材料乙的实例(以材料乙的案例来印证材料甲的观点)
    本质相同:观点(理论)→→分析→→材料(实践)
    [2021·新I卷]材料一:①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②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③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④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诗画异质”
    ②、③通过特洛伊之战引出拉奥孔的雕像,以此来解释为何提出“诗画异质”
    ⑤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⑥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⑦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④、⑤段则详细描述了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⑥、⑦做出推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⑧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⑨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⑩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⑧、⑨、⑩水到渠成地作出结论:“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材料二: ①《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遗情”。
    ①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及邵雍的诗佐证了该观点。
    ②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菜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2021·新Ⅰ卷]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解题方法:首先,通读全文。其次,概括每一段段意。最后,结合答题术语,组织答案。
    ②点出莱辛议论更透彻,将绘画诗歌与时间、空间联系起来,并通过沈括批驳唐传说和使用徐凝佐证这一观点。
    ②列举了三个事例作为论据: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唐代小说中有关王维和《按乐图》的论述,认为是无稽之谈。徐凝在《观钓台画困》中感慨,即使挖空心思,仍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
    阅读材料一可知,材料一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第1段由《拉奥孔》引出本文的论点,即“诗画异质”说; 第2-8段分别介绍了史诗中的拉奥孔和雕塑中的拉奥孔,通过对比史诗和雕塑中拉奥孔形象的不同,论证了“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 前文详细分析了“诗画异质”后,第9段作者发出“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的疑问,并进一步指出图画也可以叙述动作,诗也可以描写静物。 阅读材料二可知,材料二第1段首先介绍了《拉奥孔》的主要观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引出了中国古人对该问题的看法,介绍了陆机和邵雍对此问题的相关论述; 第2段指出莱辛的议论更加透彻,将绘画、诗歌与时间、空间联系了起来,并通过沈括批驳唐代传说和徐凝的《观钓台画图》佐证了这一观点。
    论证思路作答术语(记笔记):首先:提出…论点/引出…论题 通过…的事例/引用名言/传说、故事等,得出…论点然后:从哪几个方面/角度,用(举例、道理、比喻、因果、类比、归谬法)论证方法阐述[论述/分析]…观点最后:得出结论,阐明…论点 重申论点,得出…结论 照应开篇…论点/论题 总结全文,归纳…论点 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2021·新Ⅰ卷]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答: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应通读材料,梳理材料行文思路,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2021·新Ⅰ卷]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官方答案: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组织答案:材料一①首先提出“诗画异质”的论点。②接着通过对比拉奥孔在诗歌和雕塑中的不同形象,探讨诗画并不同质的原因,得出“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的结论。③最后补充说明诗画虽不同质但可以互补,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材料二①先通过《拉奥孔》所讲的绘画与诗歌的区别引出了中国古人对该问题的看法。②接着通过沈括、徐凝对相关问题的分析间接论证了该观点。
    宏观思考:明确核心话题微观勾画:把握各段内容迅速串联:梳理文章思路
    根据对2021年高考真题的文本解读,归纳总结阅读方法
    3.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5.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4.有助于厘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①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述,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词之后。②表时间的词语/表数量、范围的词语③表已然、未然、或然、必然的词语④表程度的词语表指代性的词语⑤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
    表因果关系的词语表转折关系的词语表并列或递进关系的词语表分类分层的词语表举例子的词表解说词语
    (一)“2步”概括层意 第1步:概括出段意 论述类文本段落大多都有明显的中心句或结论句,画出提取即可。论述类文本段落在三四个左右(个别有例外),其中无中心句或结论句的段落不过一两个而已,对这一两个段落划分层次,归纳合并即可。这是最基础的工作。 第2步:在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再概括 这步概括主要是合并段落的问题。如何合并呢?一般而言,首段与尾段较好确定,中间几个段落确定起来较难,这时关键要看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或者转折关系、正反关系、总分关系等。像“并列”“递进”“因果”关系的可并为一层,像“转折”“总分”关系的可分开,有正反关系的可合可分。这步概括做好了,就接近成功了。
    (二)分清“论”与“述”,分条作答1.概括段意与层次要注意分清“论”与“述”部分 论述,是“论”加上“述”。论,是作论断;述,是陈述材料,分析事例。 2.题型技巧 论述类文本段落在三四个左右(个别有例外),层次大都是三到四个,每个层次得分是两分。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当然,考场上的“王道”还是从具体文本、具体题目出发,不能形成思维定式。3.分条组织答案(1)答案语言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句来组织,这是准确性最可靠的保证。(2)最好能在组织过程中加进论证角度或论证方法的语言。如“先正面论述……,后从反面举例……”。(3)“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不只是语言组织的序数词,它们还表示了文本层次,这一点务必注意。
    类型一:运用材料中的观点解释现实现象
    【例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2022新高考Ⅰ卷)【能力】学生要能理解文本观点,并运用文本观点分析、评价文外材料的能力。【误区】很多同学错在没有抓住两个核心观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隔靴搔痒。【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显了传统儒学的“恕道”,体现了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②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为谋求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进步提供思路和方法,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启示】⑴当看到题干有“结合材料”的类似要求,就要准确全面理解材料观点,不能脱离观点另起炉灶。⑵分析必须有理有据,“理”是材料观点,“据”是文外材料,而且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即有“分析”过程。⑶就这道题而言,还需要阐释句子含义和价值。
    【评价】1.核心素养对得准——文化传承与理解,对《论语》经典核心观点的学习,对于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有重要意义。2.课程目标对得准——理解多样文化,能有效考查学生是否“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3.命题导向价值高——符合“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的命题原则。
    类型二:运用材料中的观点解决文本问题
    【例题】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2022新高考Ⅰ卷)【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定位获取、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探究文本观点的能力。答案分散在文本的多处论述之中,学生要能辨别筛选,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炼和概括。【误区】⑴不少学生可能找错了对应的材料,如果只从材料一里找答案,就犯了方向性错误,得分肯定不高。⑵即使在材料二中找答案,也可能会有遗漏,如材料二的末段比较了中国古典诗论与西方文论的优缺点,发挥中国古典诗化的优点也是推动中国古典诗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式 之一,学生可能就发现不了。【答案】①要加深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②要批判性地吸收、借鉴西方文论。③要寻求与当下审美需求相契合的形式,协同解决新诗面临的问题。④要发挥中国古典诗论在阐释上的长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
    ⑴准确定位材料,锁定关键句,知道从哪里找答案依据。如材料二第三段“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中的这一句话就非常重要。⑵4分题有“2+2”和“1+1+1+1”两种赋分,这里是第二种,四个答案分别对应四个角度——师古、师洋、解决当下问题、发挥自身长处,每点1分,有遗漏就得不到该点的分数。【评价】这道题的价值大概在两个方面——1.体现出命题专家超强的反侦察能力和刻意追求的反套路倾向。符合“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的命题原则。2.区分度和效度高,考查语文素养的综合性和整体性,避免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低端考查。命题人有意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能否准确抓住和提炼有效信息的实战能力。
    类型三:比较异同或评价材料的观点态度
    【例题】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4分)(2022新高考Ⅱ卷)【能力】本题从比较角度设问,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高,仍然是考查学生定位获取、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误区】⑴漏掉要点,如“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是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⑵理解能力不足,如根据“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而回答“杨宪译采用‘临摹式翻译’”。【答案】①霍克思追求译文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因此其译文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他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忠实于原著的“篇章层面”。②杨宪益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其译文力求保持与原著的形神皆似。
    【启示】⑴两个答案要点是“2+2”赋分,每个要点是“1+1”赋分,即每人的翻译追求1分,译文特点1分。⑵先分要点,后分层次,即先确定要答两个要点,再考虑每个要点答两句话,一句答追求,一句答特点,这样思考,写出来的答案既简洁又避免重复。【提醒】这种“比较”考法非常受命题人青睐,如——2022年全国乙卷诗歌鉴赏题:本诗(《白下驿饯唐少府》)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2020年浙江卷诗歌鉴赏题: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后有附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秋江送别》(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类型四:论证方面以理清思路、分析论证结构为主
    【例题】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2021新高考Ⅰ卷)【能力】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概括文段主要内容的能力,分析各段之间或段内的逻辑关系,进而梳理论证思路的能力。【误区】⑴方法不对,不知道从哪里下手。⑵宏观把握能力不足,不知道材料一是纵向论证思路,材料二是段内照应关系展开。⑶具体概括能力不足,如不能准确概括材料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答案】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论证思路横:构成要素:一个层面不同角度。纵:循事物内在联系:表及里、现象到本质、因到果。反:反面着眼,向相反方向延伸。比喻、类比:运用能和论点构成类比或比喻的故事、寓言、事物展开论述。正反对比: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来论证。
    论证特点:①中心论点的提出(直接/间接:背景、原因)②论证结构③论证方法④论证方式(先破后立/先破后立)
    类型五:创新突破,如和语言文字运用题放在一起考
    【例一】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2020新高考Ⅰ卷)【能力】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定位获取、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下定义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误区】⑴下定义的格式弄错,不符合“……是……”的句式要求。⑵属概念过大或过小。⑶对概念的本质特征提取不全面。⑷本质特征排序不当,写成语序不当类病句。【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验证】①句对应下定义的格式和属概念,得1分。②③④分别从“时空结合的特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三个方面界定了该定义的本质属性,每点1分,共3分。【提醒】本题将“下定义”这种老题型与信息类文本阅读放在一题里考,有突破性意义,体现高考命题创新与守正统一的基本思路。这种突破可能还会衍生出其它新的考法,如将阅读文本的话题与作文材料的话题关联起来考,将《乡土中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信息类文本或文学作品阅读放在一题里比较……
    【例二】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2020新高考Ⅱ卷)【相关语段】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积累】句子作用一般看四个方面:一看句子内容(意思+观点),二看句子位置(结构+线索),三看句子运用的手法,四看句子的语言特点。
    【误区】⑴层次不明,如句子作用对应的四个方面相互交叉。⑵理解不透,如不能通过句子的表面意思看到深刻含意。⑶界定错误,如句子手法用的是借代,答成比喻或其它。【答案】①作者引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与奥逊·威尔斯“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遥相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又再一次强调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类也不例外”,突出了文本主题。②同时,作者引用两句观点对立的名言,旨在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表达观点,总结全文,使读者获得愉悦的审美阅读体验。【验证】5分题的赋分方式有“3+2”“1+2+2”“2+2+1”等三种情况。本题是“3+2”赋分:第一点3分,强调了什么观点、呼应前文哪个地方、结构严谨各1分;第二点2分,“对立”1分,“轻松诙谐”的语言风格或“愉悦的审美体验”,答到其中一点得1分。
    相关课件

    专题14+探究散文的丰富意蕴(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14+探究散文的丰富意蕴(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1页。

    专题10+小说主旨意蕴探究(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10+小说主旨意蕴探究(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解读小说文体,小说主旨,小说三要素,考情分析,如何抓主旨,解读主旨方向,知识图谱,教考衔接,真题研析规律探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5+小说内容理解和分析客观题(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5+小说内容理解和分析客观题(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图谱,真题研析规律探寻,给儿子,核心提炼考向探究,方法与对策,小结赠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04++概括分析与探究迁移(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