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精品专题】中考生物复习专题精讲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B卷·能力提升练)(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5244729/0-170556728741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全套精品专题】中考生物复习专题精讲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B卷·能力提升练)(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5244729/0-17055672874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全套精品专题】中考生物复习专题精讲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B卷·能力提升练)(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5244729/0-170556728752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全套精品专题】中考生物复习专题精讲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B卷·能力提升练)(解析版)
展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1·江西)黄曲霉和绿叶叶肉细胞相比,其细胞结构中缺少( )
A.叶绿体B.线粒体C.细胞壁D.细胞核
【答案】A
【解析】黄曲霉属于真菌,其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绿叶叶肉细胞属于植物细胞,其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2022·全国)农业中,人们通常用豆粮间作、瓜类与豆类轮作等种植方式来提高产量。下列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氮气转化为氮肥
B.大豆可以为根瘤菌提供现成的有机物
C.根瘤菌的细胞中含有成形的细胞核
D.豆粮间作、瓜类与豆类轮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C
【解析】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共生关系,根瘤菌寄生在豆科植物根部,可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由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因此,“豆粮间作,瓜类和豆类轮作”的种植方式能够提高作物产量,主要原因是豆类的根部有根瘤菌,能够固氮提高土壤肥效。根瘤菌属于细菌,细菌有DNA集中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2018·全国)天热了,鲜肉容易变馊是由于
A.病毒增殖的结果B.腐生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C.酵母菌发酵的结果D.霉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答案】B
【解析】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食品保存时尽量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由于各种细菌分解和利用食物中的有机物生长和大量繁殖时产生很多代谢废物物,散发如酸、臭等气味使食品腐败。新鲜的肉中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利于腐生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4.(2018·全国)躯体产生运动的原因是( )
A.骨自主运动的结果
B.关节可以自主地转动,转动时,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
C.附着在同一块骨上的骨骼肌收缩,使骨产生运动的结果
D.骨骼肌收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或舒张,牵引骨绕关节活动的结果
【答案】D
【解析】运动系统都是由骨、骨连结、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5.(2022·全国)动物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下列不属于信息交流的是( )
A.蜜蜂跳舞传递蜜源信息B.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进行交配
C.蚂蚁找到食物后留下气味D.刺猬受到攻击时身体会缩成一团
【答案】D
【解析】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进行信息交流。蜜蜂跳舞传递蜜源信息,是同种动物通过动作进行信息交流。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进行交配,是同种动物通过气味进行信息交流。蚂蚁找到食物后留下气味,是通过气味进行信息交流。刺猬受到攻击时身体会缩成一团属于防御行为,不属于信息交流。
6.(2022·广东)疫情防控期间,同学们大量进行线上学习,高强度使用电脑与手机,在此期间,教师要求同学们在家练习俯卧撑,开始的时候某同学难以完成,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人体的骨不够坚硬B.关节不够灵活
C.人体的骨骼肌不够有力D.人体的反应不够灵敏
【答案】C
【解析】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转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收缩产生动力,缺乏锻炼的人由于骨骼肌不发达,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不强,因此难以完成俯卧撑。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2021·四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吃生鱼片可能感染华枝睾吸虫病
B.大雨过后蚯蚓爬出地面,大都是为了寻找食物
C.线形动物都是营寄生生活的
D.涡虫通过咽捕食,吃进去的食物在消化腔内消化
【答案】A
【解析】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如蛔虫、蛲虫、华枝睾吸虫、日本血吸虫、绦虫等,人吃未煮熟或生的含有华枝睾吸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成虫寄生于人体肝胆管内、使人患肝吸虫病。大雨过后,雨水把土壤缝隙中的氧气排挤出来,土壤中的氧气减少,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为了呼吸蚯蚓纷纷钻出地面。不是所有的线形动物都是寄生虫,如杆形虫以动、植物的尸体为食,营养方式是腐生,秀丽隐杆线虫是自由生活的。涡虫属于扁形动物、消化系统仅由口、咽和肠等组成、无肛门,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从口排出。
8.(2021·吉林)很多动物的名字中带“鱼”但却不是鱼,下列动物中真正属于鱼类的是( )
A.章鱼B.鳄鱼C.娃娃鱼D.鲫鱼
【答案】D
【解析】鱼类的特征: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靠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动。章鱼属于软体动物、鳄鱼属于爬行动物、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只有鲫鱼属于鱼类。
9.(2022·山东)退役后的警犬经特殊训练可成为导盲犬。下列关于导盲犬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其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构成B.它的关节包括关节囊、关节腔和关节面
C.犬敏锐的感觉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D.犬的引路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答案】D
【解析】导盲犬属于哺乳动物,其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和骨连结构成骨骼,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使运动灵活而牢固,关节包括关节囊、关节面和关节腔三部分。犬具有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通过后天训练得到强化和发展,敏锐的感觉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盲犬的引路行为是通过后天的训练形成的,属于一种学习行为,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10.(2022·广东)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是( )
①体表有鳞片或甲 ②完全用肺呼吸 ③生殖和发育离开了水 ④卵生,卵外有坚硬的卵壳 ⑤皮肤裸露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⑤D.④⑤
【答案】A
【解析】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虽然都生活在陆地,都具有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但爬行类具有较为发达的肺适于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适于干燥的陆生环境,爬行类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水中产卵、体外受精,幼体用腮呼吸、生活在水中,其生殖发育离不开水,成体需要用裸露的皮肤辅助呼吸。
11.(2021·山东)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十分微小,只有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病毒的形态结构
B.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可将病毒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C.病毒离开了活细胞,通常变成结晶体,环境条件适宜时便侵入活细胞
D.病毒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
【答案】A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比细菌还小得多,只有在电镜下才可以看到,由内部遗传物质和外部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病毒从寄主细胞中获得营养物质,利用自己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新病毒。病毒分为三类:侵染植物细胞的病毒叫做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病毒叫做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侵染细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12.(2021·北京)金鹰是鹰类中速度最快的鸟,金鹰飞行的动力主要来自( )
A.胸肌B.胸骨C.羽毛D.尾部
【答案】A
【解析】鸟类的身体成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约占体重的1/5,它能收缩产生强大的动力,牵引翼完成飞行,发达的胸肌固着在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这些特点都与飞行生活像适应。
13.(2022·全国)自然界中动物种类繁多,形态特征千差万别。有关下列六种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c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同属于两柄动物
B.a和e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分别是气门和肺
C.b、c和f都属于变温动物
D.a和d身体都分节,同属于环节动物
【答案】C
【解析】青蛙属于两栖动物,海龟属于爬行动物,蝗虫属于节肢动物,蚯蚓属于属于环节动物。蝗虫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气管,家鸽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肺。根据动物的体温是否恒定,可以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恒温动物只有鸟类和哺乳动物,除了鸟类和哺乳动物,其它动物都为变温动物。
14.(2022·山东)2022年北京冬奥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谷爱凌、苏翊鸣等“00后”运动员,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风采。下列关于运动员各种运动的产生和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跳台滑雪运动员要保持身体平衡,需要大脑的控制和小脑的调节
B.花样滑冰运动员完成准确、优美的动作,主要靠激素调节起作用
C.越野滑雪运动员能看清滑道中远近不同的运动员,是调节了瞳孔的大小
D.短道速滑运动员听到指令就奋力滑跑,只需要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参与
【答案】A
【解析】大脑能控制记忆、思维、感觉等,大脑皮层为最高级神经中枢;小脑可以控制身体协调性,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大脑的控制和小脑的调节可以使跳台滑雪运动员保持身体平衡。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调节,花样滑冰运动员完成准确、优美的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晶状体曲度的调节能使运动员看清滑道中远近不同的运动员,瞳孔仅能调节进入眼球内光线的强弱。运动的完成不仅靠运动系统,还需神经系统的控制与调节,需要能量的供应,因而还需要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15.(2019·湖南)下列关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鸟类在飞行时,肺和气囊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B.鸟类的骨骼轻、薄、坚固,胸肌发达,适于飞行
C.哺乳动物胎生的生殖方式大大降低了幼仔的死亡率
D.狼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兔只有门齿、臼齿
【答案】A
【解析】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类群,大多体表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有母体子宫的保护,大大提高幼仔的成活率,用肺呼吸,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和感觉器官,牙齿出现分化:分为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和犬齿(撕咬食物),植食性动物门齿和臼齿发达,犬齿退化,肉食性和杂食性动物具有门齿和臼齿,犬齿发达。鸟类体温恒定,有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身体一般呈流线型;鸟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是鸟的飞行器官;骨骼内充满空气,既坚固又轻便,有利于飞翔;鸟的消化能力强,呼吸效率高,可以满足飞行对能量和氧气的大量消耗;其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即每做一次呼吸运动,气体两次经过肺、肺内发生两次气体交换,“气囊”仅储存气体,不进行气体交换。
16.(2021·山东)下列关于动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螅和涡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
B.缢蛏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运动器官是足
C.虾和蟹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有外骨骼
D.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体表都有鳞片覆盖
【答案】B
【解析】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线形动物身体中无脊柱,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水螅属于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生活在水中,体壁具有两胚层,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身体呈辐射对称。涡虫属于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消化系统由口、咽、肠组成。缢蛏属于软体动物,身体柔软,用鳃呼吸,运动器官是足,有外套膜,大多具有坚硬的贝壳。节肢动物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分为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昆虫纲和肢口纲等,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两对翅,有三对足;虾类和蟹类等甲壳纲动物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头胸部外面包着坚韧的头胸甲。鱼类生活在水中,体表大多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17.(2019·广东)苏云金杆菌制剂可以用来杀灭100多种农业害虫,这种治虫的方法的好处是( )
A.苏云金杆菌毒杀作用的成分是伴胞晶体
B.以菌攻毒,可以灭绝一切害虫
C.可以切断食物链,使害虫因缺乏食物而死亡
D.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防治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常用的方法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等。它的最大优点是防止对环境的污染,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18.(2022·陕西)冬天来临,日照变短,生活在北极的雪兔将棕毛换成白毛,春天时又将白毛换成棕毛。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光照可影响动物行为
B.毛色利于其躲避天敌
C.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
D.该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答案】D
【解析】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生活在北极的雪兔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毛纯白色,到春天就换上棕褐色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这是对其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体色的变化与其体内的基因有关,该基因能抑制黑色素生成从而导致毛色变白,说明毛色的变化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9.(2022·全国)1864年,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鹅颈瓶”实验,让人们对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细菌有了新的认识。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把肉汤煮沸的目的是杀灭肉汤内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B.“鹅颈瓶”实验的关键是弯曲的瓶颈,能阻止外界细菌进入,是实验的变量
C.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彻底推翻了自然发生说
D.巴斯德提出了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答案】B
【解析】巴斯德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将瓶中新鲜肉汤煮沸,杀灭肉汤内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虽然弯管有开口,但空气中的微生物被弯曲的颈阻挡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结果瓶肉汤多年不腐败,表明没有出现微生物。将曲颈管打断,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直接进入肉汤中,不久肉汤腐败,表明肉汤中出现微生物,该实验属于前后对照、其单一变量是有无细菌进入。有力证明肉汤腐败的原因是来自空气里的细菌造成的,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20.(2020·安徽)下列动物行为中,不属于动物“语言”的是( )
A.蚊叮咬人
B.雌蛾释放性外激素
C.狗在遛弯时到处撒尿
D.蜜蜂的圆形舞
【答案】A
【解析】动物通讯是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蚊叮咬人是为了获取食物,不是动物语言;雌蛾释放性外激素,是通过分泌物性外激素吸引雄蛾交配繁殖,属于动物“语言”;狗撒尿做标记,是通过气味占领地盘,属于动物的“语言”;蜜蜂的圆形舞是通过动作向其它工蜂传递蜜源的位置方向,属于动物的“语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21·福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是动物重要的生理特征,不同动物的呼吸结构或器官差异很大,A、B、D的呼吸结构分别是__、__、__。
(2)A的运动器官是[ ]__。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鱼的口和鳃盖后缘始终是一张一合交替进行,这实际上是鱼在进行呼吸。水由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溶解在水中的__减少了。
(4)D的头部后面有__,使头部能灵活转动。这类动物的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__,使它们更适应干燥的陆地环境。
【答案】(1) 鳃 气管 肺
(2)1斧足
(3)氧气
(4) 颈 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解析】(1)图A中1斧足,2鳃,3外套膜。河蚌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B蝗虫用气管呼吸;D扬子鳄靠肺呼吸。
(2)河蚌靠斧足运动。
(3)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所以经鳃流出鱼体的水流与由口流入鱼体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4)扬子鳄有颈,头部可灵活转动,便于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其皮肤干燥,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22.(2022·山东)春暖花开,小麦返青,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了某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绘制了有关物质循环图、食物网图及喷洒农药后有毒物质含量图,请分析回答:
(1)图一中能同时表示图二中小麦叶蜂的是___________。
(2)图二中,小麦分别对应图一和图三中的___________,图二中能同时体现竞争和捕食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____。
(3)将图二中的消费者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为鸟和田鼠,那么其分类依据是___________。青蛙和小麦叶蜂在发育上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
(4)图二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稳定性较差,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戊
(2) 甲、A 鸟和小麦叶蜂
(3) 体温是否恒定 变态发育
(4)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太阳能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解析】图一:①光合作用,②、③、④、⑤都是呼吸作用,⑥是分解作用,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丁和戊是消费者;图二:食物链有:小麦→小麦叶蜂→青蛙→蛇,小麦→小麦叶蜂→鸟→蛇,小麦→鸟→蛇,小麦→田鼠→蛇,图三:食物链:A→B→C。
(1)图二中有小麦叶蜂的食物链是:小麦→小麦叶蜂→青蛙→蛇,小麦→小麦叶蜂→鸟→蛇,小麦叶蜂处于第二营养级,图一中的食物链有:甲→戊→丁→丙,戊处于第二营养级,由此可知,图一中能同时表示图二中小麦叶蜂的是戊。
(2)图二中小麦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产者,图一中甲是生产者,图三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A→B→C,A是生产者。所以小麦分别对应图一和图三中的甲、A;图二中,鸟以小麦叶蜂为食,鸟和小麦叶蜂是捕食关系,同时小麦叶蜂和鸟都以小麦为食,二者是竞争关系,由此可知,图二中能同时体现竞争和捕食关系的生物是鸟和小麦叶蜂。
(3)图二中的消费者有:小麦叶蜂、青蛙、蛇、鸟、田鼠,可以根据体温是否恒定将这些消费者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其中恒温动物包括鼠和鸟,变温动物包括小麦叶蜂、青蛙和蛇;青蛙和小麦叶蜂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图二的小麦是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所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因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一般情况下,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23.(2022·全国)下面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公鸡和小狗就“动物的绕道取食”做的两个探究实验;
如图甲,实验前让小狗饿了12小时,实验时为小狗准备了最爱吃的香肠。一放下食物,小狗就迫不可待的奔向食物,根本不知道绕过障碍物——木桩,拉住绳子教小狗绕过木桩,再把它牵回原地,小狗还是不会绕过障碍。反复教,经过10次的尝试与错误,小狗终于学会了绕道取食。
如图乙,在食物和公鸡之间设置障碍物——木桩,重复上述牵拉教育实验,公鸡经过20多次尝试与错误最后成功取食。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甲的实验设计,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2)实验中选择的公鸡应该符合下列哪个条件______。
A.刚出生不久饥饿状态的小公鸡B.饥饿状态的大公鸡C.刚出生不久饱腹状态的小公鸡
(3)对比图甲和图乙的实验设计,该小组做出的实验假设______。
(4)公鸡和小狗能够“绕道取食”,按照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分析,该种行为类型属于______,该类动物行为是在______因素的基础上,通过______的作用,由______和生活经验而获得。
【答案】(1)小狗能够学会绕道取食吗
(2)B
(3)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或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越弱)
(4) 学习行为 遗传 环境 学习
【解析】动物行为从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1)根据题干文字信息和图甲的示意图可知: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小狗能够学会绕道取食吗?
(2)实验所用的公鸡处于饥饿状态,有较强的行为动机,更利于观察。刚出生的小公鸡缺乏生活经验,使实验周期延长、实验效果不明显。
(3)根据题干文字信息“经过10次的尝试与错误,小狗终于学会了绕道取食”、“公鸡经过20多次尝试与错误最后成功取食”。对比图甲和图乙的实验设计,该小组做出的实验假设是: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或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越弱)。
(4)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公鸡和小狗能够“绕道取食”属于学习行为,该类动物行为是建立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是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全套精品专题】中考生物复习专题精讲 5.4.3 真菌-课后培优分级练(人教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全套精品专题】中考生物复习专题精讲 5.4.3 真菌-课后培优分级练(人教版)(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真菌,真菌的结构,真菌的营养方式,真菌的生殖方式,下列关于真菌的描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套精品专题】中考生物复习专题精讲5.1.6 鸟-课后培优分级练(人教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全套精品专题】中考生物复习专题精讲5.1.6 鸟-课后培优分级练(人教版)(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观察图,总结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四节 鱼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四节 鱼同步测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下列动物类群与其特征相对应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