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剧是基于历史真实进行艺术虚构的产物。从媒介形态来划分,历史剧可以用话剧或影视剧的形式呈现;从风格类型来划分,历史剧又有“正说”与“戏说”的区别。但究其共性,它们都是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的。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历史剧以“历史”为修饰,就杜绝了完全虚构的可能。如果一个故事毫无疑问是虚构的,那么观众不会向创作人责问其是否真实。如《莲花楼》《长风渡》这类电视剧被限定在“古装剧情”一隅,这是因为剧中的故事情节消解了历史框架,解构了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意义期待。
    那么,历史剧应该对历史忠实到何等程度呢?这一向是戏剧评论家们争论的课题。诸多论者都论及这个“度”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厘清“度”的形式边界。比如,有的论者认为这个“度”体现了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一旦失去这个“度”,就有可能改变“正说”的本质,而完全走向“戏说”;有的论者认为历史剧虽然应该严格遵循历史,但可以在历史空白处有“度”地假想,即莱辛所说的“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能发生的事”。前者以“度”来划分正说与戏说,后者以“度”来评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二者都强调了“度”在历史剧创作中的关键性,但都没有说清楚可供判别的标准。所以,类似于“适度的戏说、隐射、反讽、戏仿,有助于让历史人物脱掉过于僵化刻板的面具”这种说法,往往又会遭遇“过度戏说以致消解历史”的批评。由此来看,文本类型与观众阐释之间始终存在着形式边界与解释策略的关系问题,这就需要着力探讨历史剧在建构真实上的叙述策略,即“度”的形式特征。
    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毕竟任何文本都会被一些人视作“事实”,而被另一些人视作“虚构”。再者,意义判定的标准也在流变,虚构的边界随着历史的发展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着的。例如,远古神话被先民视为历史真实,如今却被判定为艺术虚构。因此,对于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只能交由整个阐释社群。但是,阐释社群提供的意义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阐释社群会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迁,成员范围也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的真实与虚构时要有一种动态的视域。
    历史真实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片段的、存有矛盾与秘密的,这些空白可以经由剧的内容来串联,丰富与自洽。历史剧有意创造了一个自洽的可能世界,并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景观。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与细节为历史剧的虚构提供了底本,在此基础上的推演、改造,填充,既保证了情节要素的正确,又差异化地再现了某种可能真实。
    最终的结果是,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需要确立各自的意义限度,即通过一系列叙述策略去建构彼此之间的形式区隔,既不能消解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期待,更不能陷入消解历史的虚无。历史剧中的虚构也只是有限度地去改编历史真实,历史真实也需要为其中的虚构部分提供必要的理据支撑;而在真实与虚构博弈过程中生成的形式特征,恰恰是需要通过学理辨析才可以廓清的。
    (摘编自陈文斌《真实与虚构:历史剧中的符号区隔及其文化效应》)
    材料二:
    “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插上了浪漫主义的翅膀。郭沫若说:“剧作家的任务是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剧作家有他创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在历史剧《屈原》的创作中,郭沫若对史料进行了提炼加工,运用丰富的想象,去推测历史的必然,发掘历史的精神,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虚构。他有意削弱屈原忧郁彷徨的一面,而突出其刚毅坚定的一面;削弱屈原忠君的一面,强调其反抗的一面,并且将屈原放在抗秦反媚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郭沫若根据个别史料进行想象,把宋玉写成一个小人。张仪的形象,也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这些艺术创造,都尽可能有史实的依据,既不失历史真实的限制,又能凸显历史人物的精神,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
    《屈原》的演出在当时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剧中的屈原与现实生活中坚持抗日、进步的爱国者和民族志士,面临的矛盾和遭遇有神似之处。因此,屈原所受的冤屈、陷害,以及他的愤怒、他的抗议,便极能叩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灵,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使这部作品更具战斗性和时代性。
    (摘编自宁爽《浅析郭沫若话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剧可以按照媒介形态或风格类型进行划分,但这都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兼具真实与虚构这两个特征。
    B. 莱辛等人认为历史剧的创作要体现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是要遵循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叙述可能发生的事。
    C. 当代艺术研究者未必认同远古先民眼中的历史真实,因为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是动态的,可能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
    D. “失事求似”的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摆脱历史事实的束缚提供了可能的途径,也有助于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这导致个体不能判断历史剧情节的真伪。
    B. 只有对史料进行加工,推翻历史的成案,才能将真实的古代精神详尽地翻译到现在。
    C. 历史剧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便能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体现战斗性和时代性。
    D.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历史剧中真实和虚构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角度并不相同。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大秦帝国之纵横》这部剧加入了很多最新的考古资料,展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B. 近几年拍摄的影视剧《觉醒年代》老少皆宜,历史课本中熟悉的人物走进荧幕,生动、饱满,给人亲切感。
    C. 文学家阿·托尔斯泰在《论文学》一书中说:“戏剧的本质就是大家在一起,创造性地把虚构变为真实。”
    D. 影视剧《胆剑篇》取材于“卧薪尝胆”的历史记载,但作者曹禺在原有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虚构与加工。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莱辛等人认为历史剧的创作要体现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张冠李戴。材料一第2段,列举了两类论者论及“历史剧应该对历史忠实到何等程度”这个“度”的重要性的观点,引用莱辛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话是为了阐明第二类论者即“后者”的观点:以“度”来评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而选项中“体现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是原文中第一类即“前者”的观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这导致个体不能判断历史剧情节的真伪”无中生有。材料一第4段,“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毕竟任何文本都会被一些人视作‘事实’,而被另一些人视作‘虚构’”,强调个体判断的差异性。而选项得出的结论“这导致个体不能判断历史剧情节的真伪”无法从原文推理得出。
    B.“只有……才能”不合逻辑。材料二第1段,“他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选项中的“对史料进行加工,推翻历史的成案”不构成必要条件。
    C.“历史剧”“体现”不合文意。材料二第3段,论述了历史剧《屈原》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引发观众的共鸣,使作品更具战斗性和时代性。选项表述将范围扩大到“历史剧”,且“体现”与原文的“使”所表达的逻辑关系不同。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历史剧是基于历史真实进行艺术虚构的产物,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需要确立各自的意义限度。
    A.加入考古资料,只能说明历史剧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历史的真实,不能从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角度支撑材料一;
    B.历史课本上的人物走进荧幕,带给人亲切感,只能说明影视剧比文字更具体、形象;
    C.阿·托尔斯泰的观点适用于戏剧,对于历史剧来说范畴过大,且他所谈到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与材料一的观点不同,不能作为论据。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伏击
    海明威
    罗伯特·乔丹在公路和桥上方的山坡上,伏在一棵松树后面,看着天色亮起来。他看到那哨兵正站在岗亭里,他望望手表,心想,只要我们能把他们牵制在这里,就能围住这些法西斯。瞧,那儿有什么人来了。
    两个身穿毯子式披风、头戴钢盔的哨兵在公路上转了个弯,朝桥头走来,肩上挎着步枪。一个在桥的那一端停下来,走进岗亭不见了。另一个踏着缓慢而沉重的步子跨过桥来。他慢吞吞地走到桥的这一端,这边的哨兵跟他说了些话,就返身从桥上走回去。
    刚上岗的哨兵走进岗亭坐下了。他的上了刺刀的步枪斜靠在墙上。罗伯特·乔丹掏出望远镜,对准了岗亭。
    哨兵背靠墙坐着。他的头盔挂在一只木钉上,他的脸庞清晰可辨。他戴着那顶圆锥形绒线帽。而且他没有刮过脸。他脸颊凹陷,颧骨突出。他长着毛茸茸的眉毛,眉宇间连在一起。他显得很困乏,打着呵欠。他接着掏出烟荷包和一张卷烟纸,卷了一支烟。他用打火机打了几下,没打着,结果把它放进衣袋,走到火盆边,弯下腰,从火盆里取出一块炭,在一只手中挥挥,一边往上面吹气,接着点燃了卷烟,把炭扔回火盆中。
    罗伯特·乔丹收起望远镜,伏在那儿望着公路,什么也不想考虑。一只松鼠在他下面一棵松树上吱吱地叫,顺着树干往下爬,半路上停了一下,扭头朝有人在张望着的地方看看。松鼠的眼睛又小又亮,它那尾巴激动地抖动着。接着这松鼠用小小的爪子和巨大的尾巴在地上一大跳一大跳地跳上另一棵树。它在树干上回头望望他,然后在树干上绕了一圈。这松鼠在松树的一根高枝上吱吱地叫,它在那里平伏在树枝上,尾巴抖动着。
    罗伯特·乔丹透过棵棵松树又向下面的岗亭望去。他很想把这只松鼠放在衣袋里随身带着。他很想有件什么东西可以触摸一下。他用胳膊肘擦擦松针,但那是另一回事。谁也不知道在干这种事时你会有多孤独。
    他这时伏在那里,不再望公路和岗亭,转而望着对面的远山。他静静地伏在那里,注视着早晨来临。他闻到了松树的香味,听到水流的声响,这时桥在晨曦中显得清楚而美丽。他伏在一棵松树后面,手提机枪横放在左前臂上,不再对那岗亭望了,以为这次攻势绝不会发生了,在这么一个可爱的五月底的早晨不可能出事。直到过了很久,才听到突如其来的密集的炸弹的砰砰声。
    罗伯特·乔丹一听到炸弹声,那第一阵砰砰的爆炸声,不等山间传来隆隆的回声,就深长地吸了口气,就地提起手提机枪。
    岗亭里的哨兵听到炸弹声就站起身来。罗伯特·乔丹看到他伸手去拿了步枪,从岗亭里走出来倾听。他站在公路上,阳光照在他身上,他头上斜戴着绒线帽,他抬头朝天空中飞机正在投弹的方向望着,阳光照射在他那没刮过的脸上。公路上这时没有雾,罗伯特·乔丹清楚而鲜明地看到哨兵站在公路上仰望着天空。阳光透过树丛照亮了他的身子。
    罗伯特•乔丹这时觉得自己呼吸紧迫,仿佛有一圈铁丝捆住了他的胸脯,他稳住了胳膊肘,觉得有槽纹的前枪把紧顶着他的手指,就把这时已落入表尺缺口内的长方形准星对准那哨兵的胸腔中央,轻轻一扣扳机。
    他感到枪托迅速、滑溜、痉挛地撞在自己的肩上,公路上那哨兵显得吃惊而痛苦,双膝一软,身子向前溜,前额弯向路面。他的目光从这弯着头躺在公路上的哨兵身上转向桥和另一端的岗亭。他看不到另外的那个哨兵,就顺着右下方的山坡望去,他知道奥古斯丁就埋伏在那里。接着他听到安塞尔莫开枪了,枪声砰的一响,在河谷里激起回声。接着他听到安塞尔莫又开了一枪。
    随着第二声枪响,桥下另一端公路拐角处传来了砰砰的手榴弹爆炸声。接着这边公路左方远处传来手榴弹爆炸声。接着他听到这边公路上的步枪声,而下边公路上传来巴勃罗那支骑兵用的自动步枪的枪声,哒哒哒哒,穿插在手榴弹的爆炸声中。他看到安塞尔莫正沿着陡峭的通道爬下,朝桥的那一端冲来,就把手提机枪挎上肩,顺着陡峭的山坡奔上公路。
    他一边奔跑,一边听到安塞尔莫在叫喊:“干得好,英国人。干得好啊!”他越过躺在地上的哨兵,晃着背包奔上桥面。
    老头儿一手提着卡宾枪,向他跑来。“平安无事,”他喊着,“没出差错。我不得不补了一枪。必须结果他啊。”
    罗伯特·乔丹看到泪水从安塞尔莫这位普通老人的脸颊上的花白胡子茬上淌下来。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瞧,那儿有什么人来了”表明乔丹由内心活动转向对远处的观察,引出下文对法西斯哨兵的叙写。
    B. 小说中详细描写换岗后法西斯哨兵的衣着、神态和动作,说明乔丹观察仔细,暗示了法西斯哨兵的疲惫状态。
    C. 活泼灵动的松鼠引起了罗伯特•乔丹的注意,他想把松鼠放在衣袋里随身带着,这一举动表现了乔丹警觉的战士形象。
    D. 小说叙写了罗伯特·乔丹和安塞尔莫击杀哨兵故事,看似简单的情节中蕴藏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引人遐思。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间对周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静谧祥和的氛围,以此反衬之后突如其来的伏击,给读者带来阅读的震撼。
    B. 小说中,哨兵走出岗亭、“阳光透过树丛照亮了他的身子”等细节为下文罗伯特•乔丹的成功伏击作铺垫。
    C. 小说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罗伯特•乔丹击杀法西斯哨兵时的形象,突出他的动作敏捷,从容镇定,毫不紧张。
    D. 小说写伏击哨兵扣人心弦,通过对交织着的各种武器声音的描写,以及人物简洁的语言,来渲染战争的残酷。
    6. 从听到炸弹声到击毙哨兵,罗伯特•乔丹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7. 文章最后一段中,安塞尔莫的泪水有怎样的意蕴?请简要说明。
    【答案】4. C 5. C
    6. ①听到炸弹声,他立即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内心果断坚决。②开枪前,他觉得自己呼吸紧迫,内心紧张,但因为职责所在,他还是瞄准哨兵,果断地开枪。③开枪后他很警觉,认真观察中弹哨兵,留意另一名哨兵。
    7. ①不负重托完成任务的激动和喜悦;②对年轻生命逝去的内疚与无奈;③彰显了安塞尔莫人性的光辉,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表现了乔丹警觉的战士形象”错误,乔丹正在执行狙击任务,他独自潜伏在树上,不断地看四周表明他不安,观察到松鼠的可爱动作表现他对生活的热爱,而“他用胳膊肘擦擦松针,但那是另一回事。谁也不知道在干这种事时你会有多孤独”则直接写出他的孤独,可知应为表现了乔丹的不安、孤独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从容镇定,毫不紧张”错误。由“呼吸紧迫、前枪把紧顶着他的手指、痉挛地撞在”等描写可知,他很紧张。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首先,当他当听到炸弹声时,“不等山间传来隆隆的回声,就深长地吸了口气,就地提起手提机枪”,此时的罗伯特•乔丹反应迅速,他立刻提起手提机枪,说明乔丹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表现了他的果断坚决。
    接着,当炸弹声一响,“岗亭里的哨兵听到炸弹声就站起身来”,而此时的乔丹“觉得自己呼吸紧迫,仿佛有一圈铁丝捆住了他的胸脯,他稳住了胳膊肘,觉得有槽纹的前枪把紧顶着他的手指,就把这时已落入表尺缺口内的长方形准星对准那哨兵的胸腔中央,轻轻一扣扳机”,在瞄准哨兵开枪之前,乔丹内心是紧张的,但因为职责所在,他还是很镇定的扣动了扳机。
    最后,开完枪后,乔丹看到“公路上那哨兵显得吃惊而痛苦,双膝一软,身子向前溜,前额弯向路面”,然后目光“从这弯着头躺在公路上的哨兵身上转向桥和另一端的岗亭。他看不到另外的那个哨兵,就顺着右下方的山坡望去,知道安塞尔莫就埋伏在那里”,由此可知,乔丹的警惕性还是很高的,他在观察中弹的哨兵,同时并没有忘记警惕还有另外一名哨兵。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作品意蕴的能力。
    结合“干得好,英国人。干得好啊!”可知,安塞尔莫老人流淌的泪水,包含了老人不负重托完成任务时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结合老人说的话“我不得不补了一枪。必须结果他啊”,说明安塞尔莫老人射杀哨兵实属无奈,他为年轻生命逝去而内疚与无奈。
    为敌人的死流泪,彰显了安塞尔莫身上人性的光辉;而这一切都是的战争造成的,这就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二、古诗文阅读(48分)
    (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节选)
    8.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蹑足行伍之间 蹑足:置身B. 赢粮而景从 赢:获得
    C.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铦:锋利D.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隳:毁坏
    9.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东”,古代指泰山以东,它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在本文中代指东方诸国。
    B. “谪戍”,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谪”有贬谪之意,古时表示官职降、免的还有“左迁”“罢”“黜”“放”“废”等。
    C. “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D. “七庙”,帝王供奉祖先之庙,原指四亲(父、祖、曾祖、高祖)、二祧(远祖)和始祖之庙,后泛指帝王宗庙。
    10. 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屈原列传》)
    B.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C. 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
    D.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答案】8. B 9. A
    10. D 11. 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B.“赢:获得”错误。“赢”,担负。句意:人们挑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着他。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山东’,古代指泰山以东”错误。“山东”在古代应指崤山以东。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文中,“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蓝田战”。句意:深入秦地攻打秦国,在蓝田开战。
    B.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子卿尚复为谁乎”。句意: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D.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区区”,小小的;“势”,国势;“序”“朝”,使动用法,使……排次序,使……朝拜。
    参考译文: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人们挑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二)文言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 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 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 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 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 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
    D. 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答案】12. C 13. A 14. C
    15. (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B项。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项的解说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农家”不是影响最深远的,故选A。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C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2)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
    【点睛】参考译文:
    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
    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帝不听。
    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
    【元】贝琼①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注】①贝琼(1312-1379),元末明初人。元末世乱,屡被征聘,不就,隐居。
    16.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文诗前两句,可见作者认为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投汨罗江自沉的故事有关。
    B. 贝诗第一句写端午那天风雨交加,放眼望去天色阴沉,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C. 贝诗第三句将海榴花拟人化,写人与花相视而笑,似为知音,使诗句蕴含雅趣。
    D. 文诗和贝诗都以屈原作为吟咏的对象,都肯定了屈原这位爱国诗人的高洁品质。
    17. 两首诗中都写到了“笑”,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6. C 17. 文诗的“笑”,是诗人嘲笑楚江空有浩渺的江水,却无法洗刷屈原这种正直之臣的冤屈,表达出诗人对屈原遭受不公待遇的同情和悲愤;
    贝诗的“笑”,是诗人想象海榴花会笑自己的执念,表达出诗人无处凭吊屈原的寂寞凄凉,以及效仿前贤、追慕独立人格和精神的愿望。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写人与花相视而笑”错误。“海榴花发应相笑”意为海榴花笑诗人,并非人与花相视而笑。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文诗中,“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发表作者的议论:楚江空阔浩渺,一望无际,如此的江水却不能洗脱屈原这样忠诚正直的大臣的冤屈。因此,此处的“笑”诗嘲笑,屈原内辅国政,外对强敌,却无辜被贬,投江而死。作者借此表达对屈原所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的愤懑之情。
    贝诗中,“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两句写端午节风雨如晦,作者前往汨罗江却发现无处能够悼念屈原的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写石榴花盛放之时应当会嘲笑我,自寻烦恼,于是诗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渊明的事迹,纵然陶渊明这样的纵情山水的隐士,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也丝毫未减。因此,此处的“笑”是借石榴花嘲笑自己没有地方悼念屈原,表达自己会像陶渊明一样人间清醒,效仿屈原,坚守心志,忠于祖国等。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8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之意,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不仅有对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还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重描写了诗人自己现实的身世落拓景象。
    (3)《过秦论》中提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秦王朝让北方少数民族不敢南下进攻中原,将士不敢报仇。
    (4)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评价《离骚》能借用平常浅近的事物来阐发深远博大的意蕴。
    【答案】 ① 鸿雁长飞光不度 ②. 鱼龙潜跃水成文 ③. 尘满面 ④. 鬓如霜 ⑤.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⑥.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⑦.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⑧. 举类迩而见义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鸿,潜,文,鬓,报,指,迩。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不得已而离开家到外地生活叫作“背井离乡”。但是这个“背井”可不是背离了家乡的水井,更不是背着一口水井上路了的意思。
    有很多带“井”字的成语都跟井田制有关,比如( ),其中的“井”指的都是井田制的“井”,而不是水井。“背井离乡”当然也不例外,“背”是离开的意思,“井”则是由井田制引申为乡里、家宅。
    中国人一向“安土重迁。除非是为了躲避战祸、逃荒,一般人是不会离开家乡的,所以“背井离乡”是非常严重的事情。这点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有如此表述: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命运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时至今日,便捷的交通、人们眼界的开阔和格局的提升等等,“背井离乡”不再那么可怕。正如诗人向明在《立场》中所写:“只要忘掉不同的路向,人类双脚所踏,皆是故乡。”
    19. 下列词语不能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是( )
    A. 井然有序B. 断井颓垣C. 井井有条D. 市井小民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答案】19. B 20. 比喻,把离开家乡随处漂泊的农民比作“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突出其离开土地后孤独无依的状态,生动形象表现了土地之于离乡农民的重要性。
    21. 时至今日,交通的便捷、人们眼界的开阔和格局的提升等等,使“背井离乡”不再那么可怕。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B.“断井颓垣”是指断了的井栏,倒塌的短墙。形容庭院破败的景象。其中“井”的意思是“水井的井栏”,不是井田制的“井”。
    而“井然有序”“井井有条”“市井小民”中的“井”和“井田制”中的“井”意思相同。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运用了比喻手法,本体为“家乡”、“农民”,喻体为“老树”、“种子”,比喻词为“像”。把离开家乡随处漂泊的农民比作“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突出其离开土地后孤独无依的状态,生动形象表现了土地之于离乡农民的重要性。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便捷的交通”改为“交通的便捷”;
    二是结构混乱或偷换主语。在“背井离乡”的前面加上“使”。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22. 以下三幅图是杭州2022年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二级标志图。请根据二级图标玉璜(半圆形的玉,状如璧之半)的图片内容,将“文化活动”“志愿者”“智能”三个名称填写到相应的图片序号后面。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丙:________
    23. 任意选取其中一幅图,请写出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答案】22. ①. 甲:智能 ②. 乙:文化活动 ③. 丙:志愿者
    23. 甲图——①构图要素:以倒置的扇面为主体图形,以电子元件和线路交织成网络为智能标志。②寓意:既体现杭州浓郁的人文意蕴,又凸显杭州智能互联的现代城市定位。
    乙图——①构图要素:以倒置的扇面为主体图形,融合了良渚玉璜的纹样(或:融合了钱塘江的浪涛)。②寓意:既体现了杭州浓郁的人文意蕴,又展现了杭州悠久的文明传承(或:又展现了杭州独有的潮文化特色)。
    丙图——①构图要素:以倒置的扇面为主体图形,融合了志愿者及其爱心。②寓意:既体现了杭州浓郁的人文意蕴,又展现了志愿者对亚运会的热情奉献。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
    作答本题需要仔细观察构图要素,三幅图均以倒置的扇面为主体图形,不同的是,甲图以电子元件和线路交织成网络,故应填“智能”,乙图根据玉璜的纹样或浪涛图案判断,应填“文化活动”,丙图根据人形和心形图案判断,应填“志愿者”。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构图要素:每一幅图都要先说明主体图形特点,如以倒置的扇面为主体图形;然后再具体说明其构图要素,尤其要结合会徽的名称特点进行准确联想,如甲图,结合“智能”,指出“电子元件”和“线路交织成网”图案;乙图,结合“杭州”和“文化活动”,指出“纹样”和“钱塘江浪涛”图案;丙图,结合“志愿者”,指出“志愿者”和“爱心”图案。
    寓意:会徽的寓意一般要充分考虑举办城市、举办活动名称和主题等信息,如本题举办地“杭州”,活动名称“2022年亚运会和亚残运会”,以及二级标志“文化活动”“志愿者”“智能”等,再结合会徽的具体图案标志阐释其寓意即可。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屈原行吟江滨,认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渔父则认为举世混浊何不随波逐流。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面对世风与自我的矛盾,请你就“顺应环境与坚守自我”的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1)论证有理有据,针对性、逻辑性强;(2)表达真知灼见,不得抄袭和套作;(3)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适时者生,自我者兴
    屈原行吟江滨,认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渔父则认为举世混浊何不随波逐流。时逢乱世,江上渔者,远离世事纷扰,乐哉悠哉,志向高洁;而屈原,一身正气,刚直不阿,忧国忧民,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出淤泥而不染,更是高尚。面对世风与自我的矛盾,适应环境意味着我们要学会适应不同的人与事物,而保持自我意味着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如何在混浊的世界中,既能顺应环境,又能坚守自我,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种挑战。既能适应环境,又能保持内心的清澈,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顺应环境是生存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中生活,不能孤立自我,必须与他人互动,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风起于谷,水成于堵”,风在山谷中生成,山谷对风应该是限制,可聪明的风却在适应中壮大起来,掀起阵阵悦耳的松涛;水在堤岸的夹持中流淌,堤岸对想要漫流的它无疑也是阻碍,可是机智的它却也在适应中澎湃出自己独有的激情。因此,顺应环境是一种智慧,正如古人云:“适者生存”。我们要学会适应环境,理解社会的规则,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然而,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中,如果我们一味地顺应环境,很容易迷失自我,陷入平庸。顺应环境却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更不能等同于与浑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一个人,更应该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永葆自己的节操,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真性情!因此,我们还要坚守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实、美好的人生。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与世界格格不入,而是要在顺应环境的基础上,保持内心的独立与清澈。
    李白怀有经天纬地之才,经邦济世之志,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入得宫门,终不愿成为弄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赐金放还,乐得如是,因为走出朝廷的自己还是一身的清白;岳飞面对金兵的入侵,“怒发冲冠”,仰天长啸;面对南宋小朝廷中“主降派”的可恶嘴脸,他偏要“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永远不忘记“精忠报国”,成为历史的长空之上一颗永不坠落的巨星。
    人世间纷纷扰扰,很多人被金钱、地位、名利掳获,没有了原则,丧失了底线,忘记了初心,彻底迷失唯有秉持原则,污泥不染,才能洁身自好,灵魂洁净,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们既要顺应环境,适应社会的变迁,又要坚守自我,追求真实的人生。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让我们坚定勇敢地去追求真实的自我,从而在顺应环境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提到屈原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与渔父的举世混浊何不随波逐流,意在启发我们,顺应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坚守自我可以保持个性和信仰。两种观点并不矛盾。
    适应环境,讲的是人要具有灵活性,要认清所处环境的特点,善于自我改变,顺应环境,以便于生存和发展。
    综合看来,保持自我和适应环境,在指向上正好相反,适应环境是外向型,指的是人要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保持自我,是指向内心,坚守的是自我的人格魅力。即使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仍然要保持自我。也就是,完善的人格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丢失。适应环境和保持自我,这是人的两种能力。人活在世上,既要保持自我完善的人格,又要学会适应环境。从理论上说,这两者都不可缺少。任务要求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面对世风与自我的矛盾,要求就“顺应环境与坚守自我”的话题谈自己的看法。从理论上说,选择适应环境和保持自我这两个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来写作都可以。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辩证性,辩证看问题,把你所选择的论题论证透彻,论证完整,自圆其说,自成一体就好。
    行文思路上,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既顺应环境又坚守自我,需要具备一定的人生智慧。然后展开论述,首先,我们要认清自我,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只有清楚自己的方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坚定。其次,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顺应环境并不意味着妥协,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内心的声音,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最后,我们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面对社会风潮时,要学会独立判断,不盲目跟风,做到既顺应环境,又保持自我。
    立意:
    1.行若蒲苇,心若磐石。
    2.随物赋形,不忘初心。
    3.既要审时度势,又要坚定内心。
    4.顺应外部环境,坚守自我本心。
    相关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