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解析版).docx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01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02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03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01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02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03
    还剩3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文件包含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原卷版docx、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诗歌鉴赏
    (2023上·云南昭通·七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缓慢独行。 2.这句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温馨恬静的景象。诗人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远方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理解句子的大意,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文,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化。“古道西风瘦马”,意思是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据此描绘。
    示例:古道上,萧瑟的秋风迎面吹来,带着丝丝冷意,一匹疲惫、瘦削的老马缓慢的前行,骑着马的是在异乡漂泊的游子,他满面沧桑。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小桥流水人家”意思是: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衬,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3.(2023上·重庆·七年级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考期末)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完成问题。
    喜见外弟①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②,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表弟。 ②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
    (1)第二联连续用“ 问、惊、称、忆” 四个动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四两联分别可用题目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它们依次是 、 。
    【答案】
    (1)绘声绘色,细腻传神地,渐次再现了与外弟意外相逢的惊喜与激动的情景。
    (2) 言 别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至“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即:绘声绘色,细腻传神地,渐次再现了与外弟意外相逢的惊喜与激动的情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尾联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它们依次可用题目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言、别。
    (2023上·河南南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这正是诗人所要强调的意向。
    B.前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C.诗人静听着窗外肆虐的风雨,并把这些音响编入梦境,成为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
    D.这首诗的特别之处是借写风雨梦境,抒发那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4.A
    5.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愿望寄托在梦中,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解析】
    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有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意思是:我躺卧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不自哀”表明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体现出诗人的乐观豪放的生活态度;故选A。
    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这两句紧承首两句,扣住“梦”在写。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间接写出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的现实和痛苦。“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故这两句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2023上·甘肃白银·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6.联系《夜雨寄北》,说说“远书”中会写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为什么将秋天称为“素秋”?请你根据对“素”字的理解,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询问归期,表达思念,回忆以往美好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7.素,一般指白色,给人单调、萧瑟之感,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这也契合了独处异乡的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析】
    6.本题考查想象拓展能力。
    诗句中的“远书”指的是“爱妻从远方的来信”。我们要想象,丈夫常年远在他乡,妻子给丈夫写信都会写些什么内容。可以询问远在他乡吃穿是否习惯,什么时候回来,还可以讲一讲自己的现状,表明不用担心,再者可以憧憬一下日后团聚的美好生活。
    示例:义山,你在那里生活的还习惯吗?吃的好吗?那里的天气怎么样?我在家里很好,你不用担心。家乡的花都开了,树叶也都绿了,家门前的景色非常美丽,我一个人看这么漂亮的风景非常想念你,希望你能早点回来,我们共同踏青赏家乡的美景。
    7.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素,有白色、朴素之意,其给人的印象大多是简单的、单调的,用“素”来修饰 “秋”,则写出了秋的单调和朴素,秋天如此单调是因为万物凋零,由此产生萧瑟之感,同时,秋天的白色来自于白霜和皎洁的月亮,无论是白霜还是皎洁的月亮给人的联想都是寒冷和思念,和“空床”照应,营造了一个凄凉、萧瑟的氛围,为抒发思念之情营造了氛围。
    (2023上·河南漯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僵”和“卧”含义丰富,请分析这两个词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僵”字写出了作者年老体衰,行动迟缓不便的样子;“卧”字则写出了自己年迈多病,卧床不起的现状。 9.表达了作者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
    【解析】
    8.本题考查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赏析。
    “僵卧孤村不自哀”的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僵”字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卧”字则写出了自己年迈多病,卧床不起的现状。为下文叙写诗人的爱国情怀做铺垫,更显其志坚定不移。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9.本题考查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分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的开篇用“僵卧孤村”四字写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冷落、年老体衰的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表现了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还想着“为国戍轮台”,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则由现实的风雨,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再次表现了诗人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的情感变得更加强烈了。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023上·陕西榆林·七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请简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点明季节;烘托诗人孤独凄凉的心情。
    11.这两句虚写,描写想象中两人相逢后畅谈,分别后客居他乡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意近即可)
    【解析】
    10.本题考查炼字。
    “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是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秋”点明季节是秋天,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孤独凄凉的伤感之情。
    11.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含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是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以相见的欢乐来反衬自己此刻独居他乡的孤独寂寞,心中满腹的思念,只能寄托于未来,更显的思念情深。
    (2023上·河南许昌·七年级统考期末)古诗词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请发挥想象,描绘颔联呈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默写时,你的同桌经常把颈联中的“生”写成“升”,请你结合对这句诗的理解,帮他记忆正确的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潮水上涨,江面显得非常开阔;一艘船顺风行驶在江面上,船上高悬的帆张得鼓鼓的。
    13.①这里的“生”不是“升起”的意思,②而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海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
    【解析】
    12.本题考查描述诗歌画面。
    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描绘示例: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与江岸齐平,两岸更显宽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船行更加迅疾。
    13.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而用“升”字只表示单纯的“升起”,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023上·湖北孝感·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淮上①与友人别
    郑谷(唐)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②。
    [注]①淮(huái)上:扬州。淮:淮水。②秦:指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境内。
    14.甲诗题目中“次”的意思是 ,表明作于旅途之中;乙诗题目中“ ”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地点,“ ”可以看出诗歌的题材是送别诗。
    15.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字里行间暗含着旅途奔波之意。
    B.乙诗“数声风笛离亭晚句,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作者欲借幽怨笛声,烘托出离愁别绪。
    C.甲诗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乙诗“君向潇湘我向秦”说明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分别,自己渡江北上潇湘,友人则南下长安。
    16.试简要分析甲诗尾联和乙诗第一二句,诗人采取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 停宿 淮上/扬州 别/与友人别
    15.D
    16.甲诗以鸿雁传书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乙诗借景抒情,通过“杨柳”和“杨花”,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相同点答出借景借物抒发情感,以景衬情;不同点答出抒发的不同情感,意近即可。)
    【解析】
    14.本题考查词语意思和诗歌题目理解。
    甲诗题目“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停宿的意思;
    乙诗题目“淮上与友人别”意思是在淮河流域地区与朋友分别。由题目可知,“淮上(扬州)”为分别的地点,别(与友人别)道出诗歌题材为送别诗。
    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
    D.“君向潇湘我向秦”意思为: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长安)。选项描述错误。故选D。
    16.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赏析。
    甲诗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雁儿烦劳你们飞过洛阳时,替我问候家里人。借鸿雁传书表达诗人内心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乙诗“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这两句借景抒情,点醒别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感离愁;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2023上·河南许昌·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7.本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请任选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①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②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③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友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18.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感情,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关心和怀念之情。②想象奇特,把明月当作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之情。③运用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感情交融在一起,表达对友人遭贬的深重忧虑以及关怀之情。
    【解析】
    17.本题考查意象。“杨花落尽子规啼”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杨花”“子规”是春天独特的景物,首句写“杨花”“子规”,既是写景又点明时令(暮春)。“杨花落尽”,写杨花已不在树枝而是随风飘扬,给人以飘零之感。子规鸟的啼叫声是悲切的,有“不如归去”的意思,古人认为其是悲情之鸟。“杨花”飘落,子规悲啼,给人以画面感,同时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此时正值杨花落尽的暮春时节,作者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偏远一事,不禁担忧起友人的的命运,怀念起友人来,借“杨花”“子规啼”来渲染凄凉悲切的气氛,寓情于景,景中传情,希望友人早日归来。
    1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可从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拟人的角度:句子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行为,希望它陪伴好友,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想象的角度: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奇特的想象,托月寄情,把明月想象成知心人,让它作为自己的替身或知己,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情景交融的角度:明月本是自然界的景物,诗人在诗句中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赋予明月,让明月化身为自己的知己,伴随友人到被贬之地。将明月随人移动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巧妙地交融在一起。
    (2023上·湖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9.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部分,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0.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9.C
    20.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1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表述有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为: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这四句话是诗人的想象之景,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来表现自己博大的胸襟,是虚写,而不是实景;故选C。
    20.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情景交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靖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景,描写自己登山所见。“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抒情,借助想象手法,表现自己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虚实结合:“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辣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实,描写自己登山所见。“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想象,为虚写。虚实结合,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动静结合:如“水何澹澹,山岛辣峙”一句,前半句为动景,后半句为静景,动静结合,更见大海的波澜壮阔。
    运用夸张和对偶: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气象,抒发了自己一统天下的意愿。
    (2023上·江西赣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堤清明即事
    [南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的热闹场面。
    B.诗的后两句写日暮时分,笙歌已歇,游人散去,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时刻。
    C.这首诗描写景物时采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
    D.这首诗虽短小,容量却很大,从白天写到傍晚再写到半夜。
    22.本诗是如何表现游人之多、游情之欢的?请联系诗意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D
    22.“游子寻春半出城”中一个“半”字,点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游人之多);“日暮笙歌收拾去”写日暮时分,笙歌才渐渐停止,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游人的游情之欢,“万株杨柳属流莺”则用流莺的欢快恣情衬托游人的游情之欢。
    【解析】
    2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D.有误。从第三句中的“日暮”可以看出,本诗是从白天写到日暮,而不是“从白天写到傍晚再写到半夜”。故选D。
    22.本 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游子寻春半出城”意思是:城里的人半数都出来春游踏青。一个“半”字,点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日墓笙歌收拾去”到傍晚时分吹奏的乐器声才渐渐停止,运用侧面描写,以游人的纵情表现游春之乐。“万株杨柳属流莺”,用黄莺的欢快、恣情衬托游人游春之乐。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2021上·江西赣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登车盖亭
    蔡确①
    纸屏②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③,数声渔笛在沧浪。
    注释:①蔡确:嘉祐四年中进士,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元祐中罢知陈州,因为受其弟蔡砥牵连,罢官以后迁往安州,夏日登车盖亭,作了十首诗,这是第三首。②纸屏:纸糊的屏风。③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后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不觉独笑。
    23.下列对“手倦抛书午梦长”所体现的诗人生活情态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百无聊赖B.闲适安逸C.困顿疲倦D.飘零孤苦
    24.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竹方床”,使人顿觉气清意爽。
    B.诗人“莞然成独笑”,显然是在“午梦长”中有的妙悟,从而领悟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
    C.“数声渔笛在沧浪”表明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D.此诗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感情抒发方式相同,都是直接抒情。
    【答案】
    23.B
    24.D
    【解析】
    23.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这两句的意思是:游亭之后,便侧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书,感到有些疲倦,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描写了夏日悠闲的生活,展现出诗人的闲散之态。故选B。
    2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睡觉菀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菀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诗人所做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日为布衣平民,鸿运一来,金榜题名,仕途廿载,官至丞相,后来天翻地覆,谪居此地,如同大梦一场。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表现的更加强烈了。由此可知,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此诗通过烟波浩渺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所以,这两句是间接抒情。故选D。
    (2023上·湖北黄冈·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清、凄凉的气氛,题目中的“龙标”是地名,“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是指王昌龄。
    B.【乙】诗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营造了一种寂寥、凄凉的典型环境。“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甲】诗中夜郎本已荒远,再加一个“西”字就更显得荒远;【乙】诗中,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杨花落尽子规啼”“回乐烽前沙似雪”“不知何处吹芦管”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26.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两首诗都写到了“月”,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5.D
    26.示例1: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3: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27.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了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解析】
    2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有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运用了视觉和听觉描写;《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回乐烽前沙似雪”运用视觉描写,“不知何处吹芦管”运用听觉描写。没有“嗅觉描写”;故选D。
    2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从拟人的角度来说,诗的最后两句“我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将自己的离愁别绪寄托在月亮这一事物上,本来无情的冷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月亮此时愿意接受自己的请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同情与对其前途、路途的担忧关切。
    从想象的角度来说,诗的最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月亮不在是高悬在夜空之上的冷月,而是满含人情味,愿意将作者的愁绪带走的“愁月”,用新奇的想象表现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同情与不舍。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说,诗的最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愁”含有多层含义,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将是人的内心情感与月亮交融在一起,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以景传情,表达诗人对贬谪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27.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比较。可结合着关键词的运用和理解来体会。
    【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诗人用拟人的修辞,将月亮人格化,托明月带去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寄托自己的离愁,想象丰富奇妙。在诗人的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乙】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28.(2023上·江苏南京·七年级统考期末)下面两首诗都写出了“秋气之高远”,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描写了秋日晴空、一鹤排云的情境。《长安秋望》中“镜天无一毫”和“南山与秋色”表现了秋气之高远。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晴空一鹤排云上”意思是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写出秋高气爽,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在云间遨游。“镜天无一毫”意思是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写出树林挂满了银色白霜,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南山与秋色”意思是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写秋色若同与天相接。都表现了秋气之高远。
    29.(2023上·浙江金华·七年级统考期末)下面这首诗中的“水”“月”这两个意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客发苕溪
    (清)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以“水”来比喻自己的思乡愁绪,所以“水”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笔下的“月”是故乡的月,月挂船头表明已来到家乡,所以“月”表现了诗人回到家乡的惊喜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客心如水水如愁”的意思:游子的思乡愁绪像眼前这苕溪的水一样滔滔不绝。诗人以“水”来比喻自己的思乡之情滔滔不绝,表现了诗人思乡之切,愁绪绵绵。“故山月已挂船头”的意思:故乡的高山和明月已经挂在了我的船头。诗人笔下的“月”是故乡的月,是故乡的象征,这句话说明诗人已经来到了家乡,结合上句的“讶”的意思“惊讶”可知,“月”表现了诗人回到家乡的惊喜之情。
    (2021上·河南洛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0.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请发挥想象,描述诗歌三、四句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0.“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缠绵的愁思。
    31.几年后,诗人和妻子(朋友)终于重逢,在西窗前秉烛夜谈,一边剪着烛花,边回忆当年在巴山雨夜的所见所感,倾诉浓浓的思念之情。
    【解析】
    30.本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
    “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思是: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雨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绵绵的思家念亲之愁。
    31.本题考查读诗歌画面的描绘。
    可从憧憬和处境两方面去考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为: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据此展开想象,描绘诗句中的场景即可。
    示例:在夜深人静之时,红烛摇曳之下,诗人返回故乡,和他的妻子互诉衷肠,倾诉对彼此的思念。情深意长,彻夜不眠,道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2021上·陕西榆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鹤”是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2.搏击长空、潇洒自得、奋勇向上的形象。(意近即可)
    33.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解析】
    32.本题考查意象。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意思是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万里碧空一只仙鹤排开云层的阻碍摇直上,飞上云霄,展现了“鹤”搏击长空、潇洒自得、奋勇向上的形象。
    3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后写的。历代诗人描写秋景,大都离不开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此诗却一反常调,热情赞颂秋天的美好,把它写得极富诗意。诗一开始就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接着,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驰骋想象,自己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到“碧霄”。全诗立意新颖,意境开阔,情调高昂。抒发了一种激越向上、乐观豁达的情感。
    34.(2023上·浙江宁波·七年级统考期末)巴女谣
    (唐)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诗是有声画,请描绘这首诗歌其中一个画面,说说诗人蕴含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描绘了川江农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静生活。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及情感的理解。
    诗人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闲雅的巴女放牛图。“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写的是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伶例的巴江女孩,骑在生背上面,亢声唱着山歌,沿着江边弯弯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地回转家去。如此山乡风味,极其清新动人。下两句:“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纯然是小孩儿天真幼稚的说话口气,像是骑在牛背上的小女孩对于旁人的一段答话。这时天色渐渐晚了,可是这个顽皮的小家伙还是一个劲地歪在牛背上面唱歌,听任牛儿不紧不忙地踱步。路旁好心的人催促她快些回家:要不,待会儿天黑下来,要找不到家门了!不料这个俏皮的女孩居然不以为然地说道: 我才不害怕呢!只要看见伸出木槿管爸外面的大大的芭蕉叶子,那就是我的家了!词句平易通俗,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川江农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静生活的一个侧面,读来饶有隽永动人的天然情趣。
    (2021上·湖北黄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5.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这两句是实写,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36.春天的景物很多,诗人为什么单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5.C
    36.杨花、子规,既点明时令,写出了春光消逝的景况,又用典故渲染了环境的凄楚,为全诗抒发哀伤、思念之情奠定了情感基调。
    【解析】
    35.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C.有误。该句意为: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此句中诗人借浪漫的想象,以拟人的修辞将明月人格化,希望其将自己的“愁心”带给友人,传达出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被贬的同情、思念和关切。选项中“是实写”“把‘愁心与明月’一同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表述错误;故选C。
    36.本题考查的是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的把握。
    “杨花落尽子规啼”意为: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杨花、子规,点明时令。杨花即柳絮,是漂泊无定的,给人飘零之感;子规即杜鹃鸟,是叫着“不如归去”的,啼声哀婉凄切,有离别、悲痛之意。所以“杨花”“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把对朋友的担忧之情蕴含在写景之中。奠定了全诗的思念之情。
    (2023上·江西赣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雁(其一)
    唐·杜甫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
    3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采用比兴的手法,由雁及人,伤感自己年迈力衰,无法像归雁一样自由翱翔,施展抱负。
    B.首联开篇点题,如今大雁又要从衡阳飞回万里之外的北方了,与范仲淹“衡阳雁去”四字意思相同。
    C.颔联和颈联描写归雁一双双,一只只往北飞去,很少栖息,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心情。
    D.尾联说大雁传书原来是句空话,惶急的大雁不能代我问问家乡薇草采了没有,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农事的关心。
    3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7.C
    38.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3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有误,“无法像归雁一样自由翱翔,施展抱负”错,应是无法像归雁那样回到故乡;
    B.有误,“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首联写如今大雁又要从衡阳飞回万里之外的北方了;“衡阳雁去”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两句意思不同;
    D.有误,尾联应是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故选C。
    38.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结合创作背景“杜甫晚年漂泊于湖北、湖南一带时,写下此诗”,再根据“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等诗句可知,诗人抒发的是漂泊羁旅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2022上·江西吉安·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列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首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C.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D.本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及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达壮志未酬的抑郁。
    40.“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9.D
    40.不好。“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情形,体现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解析】
    3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D.“表达壮志未酬的抑郁”说法有误,结合诗歌末尾两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可知,意思是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运用傅介子计斩楼兰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故选D。
    40.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首先回答不好,“宵眠抱玉鞍”是说将士在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枕”展现出躺着睡觉的舒展,“抱”则是蜷曲紧张,一触即发的状态,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表现了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战事的紧急,表达了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侧面表现军情紧急,将士生活艰苦,抒发了诗人对将士们爱国精神的赞美。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2022上·江西鹰潭·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③。
    【注释】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③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雄鸟常双双出没。
    4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筒洁而色彩浓艳。
    B.第二句诗,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C.第三句诗,诗人选择晚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D.第四句诗,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42.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反映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1.C
    42.诗人描写景物,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表现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解析】
    41.本题考查对诗的内容理解。
    C.有误,第三句诗,诗人选择早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并非是晚春季节。
    故选C。
    4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内涵。
    诗中描写了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街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盘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驾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首诗歌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2022上·湖北咸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写景,次句叙事,三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甲】【乙】两诗中“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44.古人在诗词中用来描写情境营造气氛的鸟儿很多,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来入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3.A
    44.子归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抒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45.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解析】
    4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第三四句抒情寄慨,根据题目中“左迁”可知,诗人因朋友被贬远离而产生“愁心”,并非“怀才不遇”。
    故选A。
    44.本题考查赏析诗中意象及其作用。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子规鸟的啼叫声是悲切的,有“不如归去”的意思,古人认为其是悲情之鸟,此时正值杨花落尽的暮春时节,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偏远一事,不禁担忧起友人的的命运,怀念起友人来,借“子规啼”来渲染凄凉悲切的气氛,寓情于景,景中传情。
    45.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结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这里作者采用拟人手法,把月亮拟人化,月亮成为了知心人,带着自己对友人的关心、牵挂,一直伴随着友人,表达了作者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结合“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可知,运用比喻修辞,把月光比成霜,把沙子比成雪,渲染悲凉的氛围,突出了边塞的苦寒。结合“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从听觉角度,正面抒发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故整首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2021上·湖南张家界·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46.请说说“轻烟老树寒鸦”中“寒”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7.“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6.“寒”字,突出了深秋的特点,渲染了冷寂的气氛,表达了惆怅之情。
    47.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十分鲜艳。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解析】
    4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根据“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可知,其意思是: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可见,这里运用白描的手法,“寒”字,表现深秋的寒冷,渲染秋日秋景萧瑟、冷寂的气氛,表达诗人孤寂、惆怅之情。
    47.本题考查画面、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根据“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可知,其意思是:远处一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互相夹杂,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啊。
    可见,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诗人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描绘了: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在暮色中,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十分鲜艳。这些明丽的色彩,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展现了一派色彩绚丽、生机活力的秋景图。表达作者对秋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同时表现作者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远处一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互相夹杂,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啊。
    (2022上·湖南长沙·七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①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①【踏歌】唐代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这种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48.上面两首诗都有对于声音的描写,请你从“子规啼”和“踏歌声”中,分析诗人不同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9.小宇课堂善于倾听,课后善于总结,这是他整理的笔记,请补充完整。
    【答案】
    48.示例:“子规啼”写杜鹃鸟的叫声哀婉凄切,反映了诗人沉重忧伤的心情。“踏歌声”写用歌声送别,悠扬轻快,反映出诗人轻松的心情。
    49. 赠 杨花 子规 拟人
    【解析】
    48.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其中“子规啼”,子规,就是杜鹃鸟,一个“啼”字,写出了杜鹃鸟叫声的哀婉凄切,衬托出诗人送别贬谪友人时的沉重忧伤心情。
    《赠汪伦》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意思是: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汪伦用歌舞的形式为李白送别,诗人听到节奏整齐、音调悠扬欢快的“踏歌声”,内心自然是轻松愉悦的。
    49.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赠汪伦》题目的意思是:在临别之时,写诗赠送给汪伦。标题中的“赠”字表明这是一首留别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第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点时令,在景物中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的事情,也就融情入景。用“杨花”和“子规”这两种意象渲染气氛,衬托出诗人送别贬谪友人时的沉重忧伤心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想象着她能够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之情。
    50.(2022上·浙江台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深究诗之韵。
    行舟
    [唐]李益①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②碧流。
    闻道③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注:①李益:唐代诗人。此诗为扬子江上舟行所作。②信:任凭。③闻道:听人说。
    生:李老师,我从(1) (植物)读出,诗人行舟的季节是春天。
    师:你读得非常仔细,确实是这样的。
    生:第二联的(2)“ ”字,给人感觉诗人正悠闲地泛舟在扬子江上。
    师:粗粗读来,这确实是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但诗人身在春光明媚的扬子江上,却说“闻道”而不是“眼见”,这又是为什么呢?你可以结合诗人的情感去分析吗?
    生:(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厉害!你的分析贴切准确,条理清晰。希望你继续努力。
    【答案】
    柳花(菱花) 卧或信 从诗歌末句“天晴共上望乡楼”可知诗人思乡心切,所以他虽身在扬子江上,也只是听说“风光满扬子”,而这眼前的明媚春光,不但无心欣赏,反而更添其思乡愁绪。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掌握。“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等。这首诗作者写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卧引菱花信碧流”是说作者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卧”字暗示诗人无心赏景,因此任由轻舟随波荡漾前进,“信碧流”三个字说明了作者不是闲游。
    (3)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字词的理解。“闻道”指听人说,而诗人无心赏景,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卧”字亦可暗示;改为“眼见”就有赏景之意,不符合诗歌意境。
    (2023上·云南昆明·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马致远 岑参
    枯藤老树香,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5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用名词性词组列出九种景物,而不用动词或副词关联事物,与第四句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言简而意丰。
    B.《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登高”本为重阳节的习俗,诗歌中“强欲”二字,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C.两首诗歌,都写秋季,但诗歌中均不着“秋”字,而巧妙地借用秋季独有的景物或活动表明时令,例如“枯藤”“西风”“登高”和“菊”。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诗中以边塞征战为题材的五言律诗。
    52.两首诗歌题目都有“思”字,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作者的“思”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1.D
    52.二者所思相同之处在于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不同在于《天净沙·秋思 》是羁旅(漂泊在外、孤独)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行军途中,因为重阳节触发的思乡之情,还饱含着对战火中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51.本题考查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D.《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五言绝句。不是律诗。故选D。
    52.本题考查对诗歌、散曲的理解。
    《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首句“强欲登高去”写重阳节登高,而“无人送酒来”,则写出了无人慰藉的寂寞心情。第三、四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写诗人对故园菊花的思念和关切。这一联不仅描绘了故园菊花的形象,也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傍战场开”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暗示了战乱的影响和对和平的渴望。故可知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可据此作答。
    (2021上·山东济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53.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4.对上面这首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这是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B.“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字写出了征人浓重的、绵绵不绝的乡愁。
    C.诗前两句写的是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音,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的。
    D.全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答案】
    53.示例: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54.C
    【解析】
    53.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作答此类题目时,需在诗句翻译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特征,合理进行联想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
    示例: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烽火台下绵延着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54.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C.“间接抒情”有误。“一夜征人尽望乡”诗人直接抒情,将征人浓浓的乡愁直接点明,突出了主题。故选C。
    (2023上·云南昆明·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55.关于甲乙两首作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所描绘的景致同属一个季节,乙诗中的“野”字又为景致增添了荒僻气象。
    B.两首诗的情感抒发都很含蓄,作者都将情感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读来回味无穷。
    C.甲诗抒发了诗人对自己和李龟年现状的悲叹,乙诗则表达了对盛世的追忆和向往。
    D.甲乙两首古诗都写于唐代,均为七言绝句,在写作时也都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
    56.甲诗中“落花”一词言简义丰,请分析“落花”在诗中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5.C
    56.“落花”,既点明了诗人与李龟年相逢的季节,又暗指诗人和李龟年如“落花”一般的命运,表达出诗人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感慨。
    【解析】
    55.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C.甲诗通过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抒写现实与李龟年的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乙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思是: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榜之上的旧燕。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飞入旧巢的燕子,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并非“对盛世的追忆和向往”;故选C。
    56.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解答此题结合诗歌的意思和写作的背景来分析。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意思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这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幡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2023上·福建厦门·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者对妻子深深地思念。
    B.“涨”字富有动感,既写出了夜雨注满秋池之景,又流露出了不得归之苦。
    C.诗的最后两句是实写,描写了诗人终于回到家乡和妻子秉烛夜谈的场景。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诗人的情感在刹那间的曲折变化。
    58.诗中两次提及“巴山夜雨”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7.C
    58.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写实,渲染凄清寂寥的情调;第二个“巴山夜雨”是写虚,是想象与妻子团圆,突出重逢的温馨和愉悦。两相对比,更加衬托出第一个前者孤身一人的凄清寂寞。同时两个“巴山夜雨”也构成了回环往复之妙。
    【解析】
    5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有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是虚写;故选C。
    58.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赏析两个“巴山夜雨”的关键在于从情与景,虚与实的角度展开。
    “巴山夜雨涨秋池”说的是雨水把秋池涨满了,这个“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夜雨,是实景;“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作者想像中与妻子团聚后在一起谈话聊天的内容。这一个“巴山夜雨”是设想将来与亲人见面畅谈时回味的夜雨,这是虚写,是作者想象中的画面,“巴山夜雨”在诗中重复出现,表现出时空的交替,增添了思念缠绵的意味。两相对比,更加衬托出第一个前者孤身一人的凄清寂寞,同时两个“巴山夜雨”也构成了回环往复之妙。
    (2020上·江西抚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江神子
    谢逸①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②,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③。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④同。
    【注】①谢逸:字无逸,号溪堂,抚州临川人,北宋文学家。②溶溶:指河水荡漾、缓缓流动的样子。③画屏中:指如诗画一般的美景。④素光:形容月光皎洁。
    59.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词的上片可知时节在春暮夏初,地点在野外村郊临水的路边。
    B.上片“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四句中前两句是远景,后两句是近景;一、四句使人鼓舞,二、三句使人神伤。
    C.全词由写景到怀人;由眼前写到过去,又由过去写到现在。
    D.词的下片后三句,以感叹作结,词人陷入难以解脱的苦闷之中,只能自我慰藉,强求解脱。
    60.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后三句采用铺陈直叙手法,把满腔心事和盘托出。
    B.词的下片开头三句,词人用借代手法,不正面写人的丰姿神采,花容月貌,只闻到她暖融融的脂粉香,只看到她淡扫的娥眉。
    C.词人化用唐人诗句,自然贴切,如出己手,体现词人熔铸前人诗句的本领。
    D.全词风格清丽疏隽,情景交融,直露浅白,表达了词人凄凉惆怅的离愁。
    【答案】
    59.B
    60.A
    【解析】
    59.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
    B.这句话的意思是:江水流动,落红飘零,无人驾驶的小船在江上横渡,岸上的杨柳绿荫浓郁。“野渡舟横”是远景;故选B。
    6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山色”“草”都是景物,是借景抒情,并没有和盘托出心事;故选A。
    (2023上·山东烟台·七年级统考期末)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①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②焙茶③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板桥: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②嗔:责怪,埋怨。③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
    61.抖音微视频是当今很火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语同学想将这首诗歌前两句的意境,用抖音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
    62.诗歌三、四句分别写了 和 两个场景,“莫嗔”和“却喜”两词使一位 的农人形象跃然纸上。
    【答案】
    61.①山间的幽静和诗人的心旷神怡②悠长的鸡鸣声
    62. 焙茶 晒谷 耿直、朴实
    【解析】
    6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运用。
    ①“板桥人渡泉声”意思是当我走过横跨山溪上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我。“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人渡”的“人”,实即诗人自己,写来却似画外观己,抒情的主体好像融入客体,成为景物的一部分了。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
    ②“茅檐日午鸡鸣”意为:日过正午,茅草房前公鸡啼鸣。这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鸡的叫声,故画面声音为:悠长的鸡鸣声。
    6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归纳人物形象。
    第一、二空,作者按走访顺序,依次写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烘茶和晒谷。这两句意思是不要责怪烘茶冒出青烟,应当庆幸晒谷正逢晴天。所以,三、四句中写了山农“焙茶、晒谷”两个劳动场面。
    第三空,“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诗人到山农家的前几天,这里连日阴雨,茶叶有些返潮,割下的谷子也无法曝晒;来的这天,雨后初晴,全家正忙着趁晴焙茶、晒谷。屋子里因为焙茶烧柴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莫嗔”表现了山农耿直的性格,“却喜”刻画了山农淳朴的形象特点。
    (2023上·宁夏石嘴山·七年级统考期末)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①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②。
    【注】①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此泛指人世间。②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63.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题为“秋月”,而笔墨却落在写小溪上,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构思独到。
    B.“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
    C.诗的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后两句景物色彩暗淡、即景抒怀。
    D.全诗虚实结合,渲染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月下美景图,表达了诗人悠闲清静的心境。
    64.本诗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请你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3.C
    64.示例1:运用多种色彩描写景物,通过“清溪” “碧山””白云““红叶”等意象 ,渲染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月下美景图。
    示例2:动静结合描写景物,溪水绕碧碧绿的青山流淌,白云红叶悠闲自在是动景,碧蓝的天空倒映水中是静景,共同营造出和谐自然的优美画面。
    【解析】
    63.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根据末句“白云红叶两悠悠”可知,本项“后两句景物色彩暗淡”有误,应为:后两句红白相映,色彩明丽。故选C。
    6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运用多种色彩描写景物。联系首句“清溪流过碧山头”和末句“白云红叶两悠悠”可知,通过“清溪” “碧山””白云““红叶”等意象,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白云与红叶相映成趣。渲染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月下美景图。
    动静结合描写。“清溪流过碧山头”是动景,溪水绕碧碧绿的青山流淌。“空水澄鲜一色秋”是静景,碧蓝的天空倒映水中。“白云红叶两悠悠”是动景,白云飘浮,红叶舞动。动静结合,共同营造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月下美景图,和谐自然。
    (2023上·河南南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一问一答,巧妙地抒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和不得归之苦。
    B.“期”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恰切地表现了时间和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
    C.诗的后两句,实写出作者与亲友重聚时的欢乐气氛。
    D.这首诗语言朴素,即兴写来,道出诗人的情感在刹那间的曲折变化。
    66.简析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5.C
    66.“涨”字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既写出巴山雨水注入秋池的自然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作者深重绵远的愁思。
    【解析】
    6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有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故选C。
    66.本题考查词语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涨”指(水位)升高,富有动态美感,形象地刻画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于平静的外表之下,内心波澜起伏的思潮与秋池雨涨相应的情感。思念、落寞、悲伤在雨水中全部满涨起来了。他的心就是那一个秋池,如此丰富的情感随着雨水落下来,一点一点累积,终于在某一个时候,饱满到几乎要溢出心池。“涨”字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极写羁旅之愁与深重绵绵的愁思。
    (2022上·江苏南京·七年级南京外国语学校校考期末)阅读《兄蝶诗》,完成各题。
    见蝶诗
    (清)熊澹仙
    晓露零①香粉,春风拂画衣。
    轻纨②原在手,未忍扑双飞。
    【注释】①零:落。②纨:白色细绢。这里指用白色细绢做成的团扇。
    丰子恺先生《护生画集》中画作《轻纨原在手 未忍扑双飞》后面附有葛兆光先生的如下评论:
    古代绘画中,原也有仕女纨扇扑蝶图,古代小说里,那个很文雅的薛宝钗也曾经以扇扑蝶。尽管古代有过梁祝化蝶双飞的传说,世人大约也很欣赏“蝶恋花”,现在还有聚会“蝴蝶泉”的风俗。
    (《丰子恺护生画集选》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第1版)
    67.朗读此诗要把握怎样的感情基调?结合前两句诗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8.请反复阅读诗句“未忍扑双飞”,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补写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不少于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7.朗读时要富有感情,表达出对春天的景象的喜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春天的美丽景象,春风吹起,绿满大地。花儿盛开,蝴蝶飞舞。所以朗读时要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68.我手执纨扇,准备要飞扑蝴蝶玩乐,但转念一想,眼前的景色如此美丽,气氛如此和谐,我用纨扇扑过去会惊吓到蝴蝶,于是轻轻地放下扇子,不忍扑打。
    【解析】
    67.本题考查感情基调。
    朗读时的感情基调即本诗表达的情感。前两句的诗意是:春风吹起,绿满大地。清晨晓露未干,蝴蝶已经开始辛勤地采集花蜜了。露珠纷纷坠落在草叶间盛开的花朵和美丽的蝴蝶翅膀上。这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春风轻柔地抚弄着美丽的花朵和如画的蝴蝶双翅。所以朗读时要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68.本题考查内容补写。
    根据原诗句子可知之所以未扑蝴蝶是因为当时的大好春光,据此补写即可。
    示例:美好的春光中,我手执纨扇,游于园中,见一蝴蝶翩翩起舞,玲巧可爱,便举起纨扇想要扑打,可是这美丽的花朵和蝴蝶优美的舞姿,让人不忍拍打,翻转彩扇,只随清风而去罢了。
    (2022上·湖南株洲·七年级统考期末)秋夜曲
    张仲素(唐)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壁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
    69.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0.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9.漫长
    70.凄清孤寂
    【解析】
    69.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首句“丁丁漏水夜何长”的意思是:漏壶的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为何如此漫长。这里以动衬静,突出了夜的寂静和漫长。
    70.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漫漫轻云露月光”的意思是:无边无际的薄云间漏下淡淡的月光。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这首诗写女子在月夜通宵听着滴水和虫鸣、看着天空中时时露出的月亮,因想到丈夫在外没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此诗借女子思夫寄托了诗人自己寂寞忧思的情感。
    (2023上·福建三明·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因支持变法而遭贬谪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B.诗的第一句与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境相同。
    C.“排云上”既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的气势,也写出了诗人诗情之旷远。
    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清丽,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独有的感受。
    72.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直言“秋日胜春朝”,诗中哪一句体现出了这一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1.A
    72.示例: 晴空一鹤排云上;表达了诗人虽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发的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解析】
    7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本诗属于七言绝句,不是律诗,通常一诗四句被称为绝句,八句则被称为律诗。故选A。
    72.本题考查对诗句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体现“秋日胜春朝”的景象是“晴空一鹤排云上”,诗歌所写只有这一种景象,以秋日晴空为背景,诗人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写景,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意思: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思: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这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023上·湖北咸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戍楼:军营城楼。②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73.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不知何处而来的芦管声,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B.甲诗中的“一夜征人尽望乡”,表达了“征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C.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描绘了一幅奇丽寥廓的塞外风光图。
    D.乙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
    7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甲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5.这两首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3.B
    74.举目远眺,回乐烽前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受降城之外蛟洁的月光一泻千里,如同深秋的寒霜遍铺大地。
    75.①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感情。②异:高诗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乐观开朗)。李诗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悲凉哀怨。
    【解析】
    7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B.甲诗中的“一夜征人尽望乡”,表达了“征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非对战争的厌恶之情;故选B。
    74.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理解及画面描绘。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意思是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作答时,抓住回乐烽“沙”“城”“月”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出诗人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答案不唯一,符合情境即可。
    示例:登楼远眺,起伏的群山上矗立着许多烽火台。回乐烽前面的沙士白得像雪一样,受降城下的月光照在地上,好像撒了一层霜。
    75.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
    同:《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绪?“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塞上听吹笛》:在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色香洒满关山。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异:《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诗人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整体意境寒冷凄清,感情悲凉哀怨。
    《塞上听吹笛》: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
    76.(2023上·四川广元·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 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乙】
    山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甲】诗通过“ ”一词正面写雨势之小;【乙】诗通过“ ”一词侧面写雨势之大。
    (2)【乙】诗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借雨的猛烈来表达情感,但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雨(微雨) 溪流急
    (2)《夜雨寄北》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之苦(或离人的愁思,对妻子的思念,自己的孤寂凄凉);乙诗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
    【详解】
    (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诗句“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我难道这一生就只该是一个诗人?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在此细雨是正面写出雨势很小;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天亮时出门,忽然见到溪水流得分外地湍急;这时我知道别的山曾经下过大雨,雨水才会让小溪暴涨。可知诗歌并没有直接写出大雨倾盆的情景,而是借诗人看到溪水流水湍急来侧面烘托雨势大。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
    《夜雨寄北》一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借君之询问归期,而我不知何时归,奠定了诗歌的客居他乡的愁绪之情,再用“巴山夜雨”来渲染气氛,抒发“我”客居他乡不知归期的愁绪。
    《山雨》一诗中叙写“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天亮时出门,忽然见到溪水流得分外地湍急;这时我知道别的山曾经下过大雨,雨水汇积下来,才会使小溪流水暴涨。此中诗人巧用“忽”字,突出溪水的暴涨在“我”的意料之外,表达他对山间奇雨的惊叹之情。
    (2021上·江西宜春·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古诗, 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①寄王卿②
    韦应物
    踏阁③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④思无穷。
    数家砧杵⑤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注】①楼:指滁州北楼。②王卿:诗人的朋友。卿:是对人的尊称或朋友间的亲切称呼。③阁:此处指险峻处架木通行的小路。④楚云沧海:诗人在楚地,而王卿在海滨。⑤砧(zhēn)杵(chǔ ):捣衣所用的工具。这里是砧杵声,指代秋声。
    7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诗人设想与王卿登高望远的情景,写出了与朋友的深厚友谊。
    B.第二句写诗人与好友因关山阻隔、路遥途远,而相思相望,颇感伤怀。
    C.第三句中“秋山下”既点明节令, 又交代了“数家砧杵”的地点。
    D.末句着重写极目远望所见的凋敝、凄凉景象。
    7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概括了对友人的无穷思念,为全诗奠定抒写离情的调子。
    B.本诗采用了虚写与实写相结合的手法,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C.这首诗以抒情起笔, 以写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空灵而深婉,颇有诗味。
    D.三、四句从听觉写冷清的秋景,为怨别伤离之情辟出新的艺术境界。
    【答案】
    77.A
    78.D
    【解析】
    7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首句意思为:登上楼阁观景,攀上丛林览胜,只恨当年和我一起携手登楼,相约上山的王卿已经远去多时,景同而人已无。“首句诗人设想“错误,首句不是设想,而是事实。故选A。
    78.本题考查诗歌语句的赏析。
    D.三、四句意思为:秋风吹拂的山下,传来断断续续的砧杵声。极目远眺,荆榛树丛莽莽一片,一望无际,几乎塞满了全郡的每一处。三句是从听觉写冷清秋景,第四句则是视觉角度,写极目远眺的景象。“三、四句从听觉写冷清的秋景”错误。故选D。
    (2023上·湖南长沙·七年级统考期末)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①,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释】①【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79.下列对两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小令的题目。
    B.《天净沙·秋思》前三句罗列了九种景物,描绘了一幅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图。
    C.《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为全诗笼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
    D.《天净沙·春》首句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色图:“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
    80.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9.C
    80.参考示例1:马致远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朴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的明媚艳丽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的陶醉、喜悦、惬意之情。
    参考示例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朴在《天净沙·春》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解析】
    7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 “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错误。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最后一句收束中有景生情,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悲凉情感,一气呵成。“夕阳”更生离愁,三个字“断肠人”总结全诗,直抒游子心中那无言的悲戚;故选C。
    80.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情感。
    第一首中“小桥流水人家”,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这样生意盎然、充满人间温情的家的景象,会激起游子怎样的情感呢?那故乡的此刻,也该是如此的温馨吧。他内心充盈的是向往吧,但向往过后更添悲凉——因为他只是过客,这一切不属于他,家乡的气息恍然让他更添憔悴。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第二首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花在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通过“小桥流水飞虹”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023上·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8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从云、风、河、山展示潼关景象,赞美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
    B.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C.第二句写秋风猎猎,吹散清脆的马蹄声,显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D.末句写秦岭入潼关之态势,侧重说巍峨险峻,不侧重说桀骜不驯。
    82.“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1.D
    82.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河流的奔腾壮阔,表现诗人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
    8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D.有误。应为“不侧重说其巍峨险峻、连绵起伏,而侧重说其桀骜不驯、勇往直前”。末句把山水写活了,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故选D。
    8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和理解作者情感。
    “河流大野犹嫌束”,从河的方面来写,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这句描绘了黄河奔腾怒吼一往无前的磅礴气势。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这里的诗人即大河,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的黄河,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2023上·河南平顶山·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83.本诗写实景部分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请找出实写部分写动景的句子和写静景的句子,抄写下来。
    动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透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3.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84.示例:透过诗句,我看到了一位胸怀宽广、有远大抱负、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对未来踌躇满志的诗人形象。
    【解析】
    83.本题考查古诗词景物描写的分析。
    前八句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据此填空即可。
    84.本题考查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
    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知,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结合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读者仿佛看到了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的曹操,触模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
    (2023上·江西鹰潭·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别王长史
    唐·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释】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8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全诗感情真挚动人,既有起笔处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后来又用“寒雾”“暮烟”等景物抒情,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
    86.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5.C
    86.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②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③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8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颈联“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意思是:田野的景色笼罩一层寒雾,山上的光线逐渐黯淡,暮烟升起。由“田野”到“山上”,由近及远,也可看做都是描写的远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有误;故选C。
    86.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从诗歌标题来看,“秋日别王长史”,“别”说明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应该有离别时候的不舍;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首联“深恩重百年”意思是“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诗人用“百年”表明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如尾联“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意思是“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诗人始终知道他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在一起,心中感念长史对自己的恩德,不禁泪流满面。想到相见渺茫,诗人心中的悲伤又加重了许多,表现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以及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感伤。
    87.(2023上·浙江绍兴·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对话。
    上洛桥①
    李益
    金谷园②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注释]①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大唐盛世时,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玩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②金谷园即西晋富豪石崇德园林别墅。
    小语:我发现这首诗一二两句描写了金谷园遗址所见之景,描绘的是 (季节)的景象,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 比喻金谷园中摆动的柳条,形象地表现了金谷园中 的景象。
    小文:是的,这首诗的前两句比喻用得很妙,本诗的三四两句则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一个“独”字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答案】
    春天 一群舞女的翩翩起舞 春意盎然 孤独(凄凉)和好景不长、繁华消逝的历史盛衰的感慨
    【详解】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的翻译“春风吹动了金谷园里的几棵杨柳树,柳条就像少女那样在摆动着细腰”可知,“柳”是春天的典型景物,“春”直接交代了季节,是春季。
    (2)(3)本题考查修辞赏析。
    从“似舞腰”三个字看出,诗人用舞女的纤纤细腰比喻金谷园中婀娜多姿的柳条,柳条不止一根,舞女不止一个,用一群舞女的翩翩起舞比喻比喻金谷园中柳条的随风飘动;舞女摆动细腰来跳舞非常美丽,柳条在春风中婀娜摆动,展现出春天的活力、生机,所以这形象地表明了金谷园春意融融的景象。
    (4)本题考查炼字。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可惜美好的风景里缺失了繁华之气,我心里十分失落独自登上洛阳桥。
    这首诗先写目中景。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风景。然而结合注释可知,在安史之乱后,此地已经没有往日盛况。面对这一派好景,此时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觉得分外冷落,不胜感慨系之。今昔对比,曾经的繁华,如今的衰落,作者内心涌上好景不长、繁华消逝的历史盛衰的感慨,内心有一种孤独惆怅。
    (2023上·黑龙江大庆·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88.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农家朋友的好客习俗,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足”字体现了农人款待客人的盛情。
    B.颈联写出了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春社”是当地祭祀“土地神”的节日,表达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诗人紧扣诗题,剪取游村见闻,将明丽的风光与古朴的民风镌刻在一幅秀美画卷中。
    D.全诗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却处处切中“游”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89.诗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8.B
    89.抒发了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对淳朴民风的赞美。
    【解析】
    8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古代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拜祭社神,祈求丰收。所以颈联写的是村民祭祀祈年,满怀着丰收的期待,并不是“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故选B。
    89.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为: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的喜悦、挚爱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2021上·湖北黄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90.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全诗虚实结合,由虚入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91.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中“排”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0.C
    9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
    9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句是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体现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情调,并不是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故选C。
    91.本题考查炼字。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表面写鹤,其实写的也是诗人自己。“排”是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黄鹤翱翔的壮美的画面,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像黄鹤一样一飞冲天,奋发进取的精神,这幅画面也写出了作者“秋日胜春朝”的乐观豁达之情。据此分析即可。
    (2023上·江苏宿迁·七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兄
    别路云初起,离亭①叶正稀。
    所嗟②人异雁,不作一行飞!
    注释:①离亭:驿亭,古时人们常在驿亭举行送别宴会,于此送别。②嗟:感叹。相传这首诗是唐朝武则天时期一位七岁女孩所作。
    9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前两句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4.假如你就是七岁女孩送别的兄长,请给她留一句话以表惜别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2.与哥哥分别的路上,天上的乌云刚刚升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别的路亭边,树叶凋零,纷纷飘落。 93.既表达了真挚的同胞亲情,又抒发了离别亲人时的惆怅、失落之情。
    94.妹妹,不用担心,不必难过,我们还会再见的,你要好好的保重身体(意思对即可)。
    【解析】
    92.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意境统一。要抓住“云”、“离亭”、“叶”等景物来描绘画面。
    示例:到了兄妹要分手的大路了。天上的云彩刚刚升起,路边有供人休息送别的凉亭。亭外,是秋叶在飘坠,稀疏的枝桠上仿佛可见树叶对已坠落叶片的依依不舍之情。
    9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
    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这首诗通过送别兄长时的场景描写,表达出真挚的同胞亲情。前两句写别时的场景,借景寓情,以离别的路上见到的云喻兄长四海飘泊,又以离亭边的树枝象征着兄长即要离开亲人,离开家乡;后两句抒情,移情于景,诗人感叹人不如雁,雁尚能相亲相近,同往同归,不分不离,而人生老是离别,叫人感伤嗟叹,表现心境的不平静和离别亲人的失落感。
    9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面对来送别的妹妹的依依不舍之情,作为兄长应宽慰妹妹。示例:妹妹,尚有来日相见的机会,故不必太难过。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我也会照顾好自己的。就送到此处吧。
    (2023上·江苏镇江·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行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
    95.这两首诗中 、 等意象可以表示秋季。
    96.两诗中都有声音,《天净沙·秋思》从 ___________一词感觉到,《秋行》从 ___________ 一词听到。
    97.两首诗都是写秋的,请分别概括其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5. 枯藤、西风 秋蝉、落叶
    96. 流水或西风 戛戛
    97.《秋思》表现孤寂思乡的情感。《秋行》表现宁静闲适的情感。
    【解析】
    95.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第①空:《天净沙·秋思》中能够表示秋季的意象是枯藤、老树、西风,“枯藤”是指枯萎的枝蔓,“老树”是指枯老的树,这些景物一般都是在秋季才会枯竭,而“西风”则指从西边吹来的风,一般指秋风;
    第②空:根据首联中“戛戛秋蝉响似筝”中的“秋蝉”和尾联中“一叶飞来浪细生”中的“落叶”可知,此时的季节是秋季。
    9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①空:《天净沙·秋思》中,根据“小桥流水人家”和“古道西风瘦马”可知,能听到潺潺的“流水”的声音,还有耳边呼呼的“风声”;
    第②空:结合“戛戛秋蝉响似筝”中的“戛戛”一词是形容秋天的蝉鸣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是古筝响亮的声响。
    97.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天净沙·秋思中》借景抒情,“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借秋日凄凉、萧索之景,以及“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秋行》一诗写到:秋天的蝉声叫得就像古筝洪亮的音响,我听着蝉声悠闲地在杨柳边行走着,溪水平静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忽然刮起一阵风,吹来的叶子落在小溪里,在溪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人物外在的动与内在的静相互映衬。诗人听蝉、赏溪、观叶,“动”无处不在,而这种“动”又与内心的静紧紧相连。因其“心”静,才有赏景的情趣;因其“心”静,聒噪的蝉鸣才变成了悦耳的筝音;因其“心”静,一叶生浪的细微变化才未逃出作者锐利的目光。因此,动景的描写也流露出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闲静安逸的心态。
    98.(2023上·吉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
    这两首词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
    意象之美:“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描绘出秋日秋景的萧瑟之感。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着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凉之景。黄昏时:如血的残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庄,夕阳淡淡的,炊烟袅袅,几只归巢的寒鸦,静静的站立在老树枝头,忽然,一只哀鸣的孤鸿,在天边晚霞影里远远的飞翔。“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描绘出秋日秋景的萧瑟之感。
    (2023上·云南丽江·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9.某同学在默写“海日生残夜”时,将“生”字误写为“升”,请你帮他分析为什么不能这样写,以加深他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诗言志,歌咏言”,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9.“海日生残夜”的意思是旭日从海上诞生,冲破残夜。诗人从炼意着眼,把“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使旭日拟人化,赋予它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地写出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蕴含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而“升”字仅写出旭日升起这一自然现象,缺少情趣。
    100.借助归雁传书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
    99.本题考查考查诗歌炼字。
    根据“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知,其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生”,本意为孕育,出生。“海日生残夜”意为一轮红日如同从海水当中孕育一样蓬勃而出。“生”把“海日”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因脱离母腹而渐现的情状,生动形象地写出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富有情境。又与下句中的“入”字相对,暗含时序交替,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而“升”,指由低往高移动,只写出了旭日升起这一自然现象,缺少情境和哲理;
    所以,不能将“生”字误写为“升”。
    100.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感情。
    根据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可知,其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可见,“客路”点明了诗人远游的不得归家的际遇;
    根据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可知,其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由此可知,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鉴赏锦囊
    小宇的摘抄
    小字的整理与思考
    ①读诗题,了解诗歌内容
    《赠汪伦》
    从标题的 字,可以看出,这是留别诗,它往往表达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②赏意象,感知诗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意象: 、 。
    一切景语皆情语,两个意象渲染了暮春时节伤感的氛围,承载诗人复杂的情感。
    ③析修辞,明情意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中运用了 的修辞。
    【甲】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乙】
    乌衣巷①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②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①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靠近朱雀桥。在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②王谢;指王导、谢安,两人均为晋代名臣。
    诗句
    画面内容
    画面声音
    预期表达效果
    板桥人渡泉声
    山溪、木板桥、诗人
    潺潺的流水声

    茅檐日午鸡鸣
    茅屋、阳光、人、鸡

    田园的安宁美好和诗人的闲适自在。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意象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组合,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意象之美】:
    【色彩之妙】:作者用“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交杂相错,使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
    相关试卷

    专题12:名著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 这是一份专题12:名著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文件包含专题12名著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原卷版docx、专题12名著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基础综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 这是一份专题08:基础综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文件包含专题08基础综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原卷版docx、专题08基础综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 06:文学常识-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 这是一份专题 06:文学常识-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文件包含专题06文学常识-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原卷版docx、专题06文学常识-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