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
展开1.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A. 青铜铸造技术成熟B. 形成国家初始形态
C. 氏族制度不复存在D. 进入早期国家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可以看出在良渚文化遗址中,有内城与外城的建造、祭坛、贵族墓地等,同时还有一套玉礼器系统,这些是国家初始形态的组成部分,B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青铜铸造技术水平的状况,排除A项;“不复存在”,表述绝对,排除C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2. “如果把夏商时代的方国联盟比喻为一堆相互间没有太多联系的马铃薯的话,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一比喻说明周代的封邦建国
A. 具有地方分治的特征B. 实现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D. 促使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可得出强调的是周代的分封制,使各地加强了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治,排除A项;周代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 秦国人长期与戎狄杂处,“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商鞅“为其男女之别”,“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由此可知,该变法内容带有的政治目的是( )
A. 方便基层管理B. 保障贵族利益C. 改良社会风俗D. 打破血缘关系更多课件教案等优质滋元可 家 威杏 MXSJ663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室居住,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有利于构建家庭伦理秩序,方便了基层管理,A项正确;“保障小农经济”不属于政治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的改革法令的政治目的是方便基层管理,C项不属于政治目的,排除C项;商鞅变法内容是为了便利统治者对基层的管理,而不是打破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4. 通观东汉的历史,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 法治社会B. 皇帝爱好C. 君主专制D. 历史吊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古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皇权至上,宦官和外戚依附于皇权,因此在东汉时期,趁着皇帝年幼,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这是专制制度弊端所致,C项正确;中国古代强调君主专制,没有法治社会,排除A项;皇帝爱好与材料反映现象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与历史吊诡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 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指出:“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由此可知( )
A.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 士族专权导致东晋政权衰落
C. 门阀政治有利政权平稳过渡D. 呈现了政治分权制衡特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据材料可知,田余庆认为,门阀政治是政治势力之间的某种平衡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权的稳定,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C项正确;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与材料中信息描述不符,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政权平衡,而非士族专权影响,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政治势力的制衡,而非分权制衡,分权制衡主义体现在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下表为304—439年我国北方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史称“十六国”。这反映了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A. 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B. 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C. 鲜卑族综合实力最为强大D. 各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中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名来看,有以下2种类型:一是建立过的政权,如赵、夏、秦、汉等,二是以地域来称呼的政权,如燕、凉等,而这两种类型都与华夏文明的认同感有关,D项正确;少数民族封建化和经济问题材料中均未涉及,排除AB项;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虽多,但不足以说明其综合实力强大,排除C项。故选D项。
7. 据《新唐书》记载,“(唐初)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这反映了两税法
A.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B.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 促进了均田制的稳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可得出两税法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并分夏、秋两季征收,这样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也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B项正确;保证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两税法是税收政策,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均田制已经瓦解,才有两税法的推行,排除D项。故选B项。
8. 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的分配,而权力的核心是用人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转变,这反映出( )
A.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社会实现了公平、公正D. 士族专权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的分配,而权力的核心是用人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转变”,可知,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将选官用人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说明中央集权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中央集权,并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实现了公平、公正”,表述夸大,并没有实现,排除C项;材料说明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无法得出士族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9. 某一历史时期时人描述“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这一历史时期是( )
A. 秦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宋代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可知这一历史时期是宋代,C项正确;秦朝、唐朝、明朝没有转运使这一级官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 下图为某同学对康雍乾时期边境治理政策所作笔记中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政策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甲——设伊犁将军B. 乙——雅克萨之战
C. 丙——派办事大臣D. 丁——设台湾行省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不属于康雍乾时期,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甲地区是新疆,乾隆年间设立伊犁将军,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康熙年间,发动雅克萨之战,抵御沙俄入侵,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雍正年间,设立驻藏大臣,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阴险残忍,虚伪奸诈,刘备仁德爱民、尊贤礼士,关羽勇武过人,义重如山;《杨家将》讲述了精忠报国,满门忠烈的动人事迹。这反映明清小说( )
A. 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B.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C. 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D.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清小说承载一定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教育人民,传播“仁德”“义”“忠”等道德和伦理观,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A项正确;明清小说有虚构内容,“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实际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的“仁德”“义”“忠”等思想是儒学的内容,不会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小说的价值导向,与商品经济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晚清时期,从湘军走出来的总督、巡抚、尚书有26人,三品以上大员52人;淮军将领中出任地方大员者4人,文职僚属中担任疆吏枢臣者34人。这反映了( )
A. 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B. 清政府统治危机解除
C. 晚清军事近代化的实现D. 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以湘军和淮军为代表的汉族地主阶级武装,走出了大量高官,可见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A项正确;清朝遭受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后,统治陷入危机,兴起了以汉族地主阶级为主要领导的洋务新政,意在挽救危机,但最终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破产,说明清政府未能解除统治危机,排除B项;晚清的军事近代化体现在新式军队的出现和发展,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湘军、淮军等武装虽兴起于地方,但据材料可知其走出来的人才大量进入清朝中央统治集团,因而不会形成地方割据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清末新政期间,曾经使疆吏、枢臣、朝官、亲贵、缙绅、武将和众多附着于科举制度的士人合为一体的那些东西,日趋分崩离析。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可用于说明( )
A. 学习西方已成为社会共识B. 辛亥革命爆发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C. 民众民权意识的充分觉醒D. 新政使中国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效西法以除旧布新,把那一代中国人拖入了一场白上而下的社会变动。在新政实行的地方,为君权垫底的基石先被撞碎,随后产生的是一个个分异的利益群体。与上层建筑层层坍塌相对应,是下层社会日积日深的愤怒和新知识群体越来越急切地呼应革命,旧时的社会因此而进入解体之中,于是,武昌城里的炮声传来,历时二百七十余年的王朝便在很短的时间里一块一块地四散坍落了,故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爆发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B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学习西方当时没有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民众民权意识没有充分觉醒,排除C项;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动与史实不符,鸦片战争后就开始变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在中国近代史上,猛烈地抨击封建思想、使科学和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的历史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B. 维新变法运动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D项正确;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排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反映出( )
A. 无产阶级具有革命领导权B. 五四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 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1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结合时间1919年,可知创刊词反映了五四运动时期青年的爱国情怀,B项正确;依据材料不能判定无产阶级掌握了革命领导权,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C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如表统计了中央苏区在赣南、闽西的党员成分。由表可推知( )
A. 农民对“土地革命路线”的认同B. 民主政权认真落实“三三制”原则
C. 中央苏区入党标准采取区别对待D. 国民大革命高潮传播至中央苏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国共对峙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在赣南、闽西的党员成分中,农民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说明农民对“土地革命路线”的认同,A项正确;“三三制”原则是抗战时期的原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仅从党员成分的占比,无法得出区别对待,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并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
材料二 清中期以前苏州地区重要经济指标统计表(部分)
(注;踹匠是踹布手工业工人,强壮者每天可踹布5匹:苏州当时有踹匠约2万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苏杭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其中新现象及产生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统计表中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加以评析。
【答案】(1)特点: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土地兼并问题比较严重,经济生活中存在雇佣关系,工场手工业占据重要地位。新现象及根源:私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新现象中回答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可酌情给分);根源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2)现象:清中期以前,苏州地区糙米和棉布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但踹匠工资增长幅度却很小。成因:统一稳定的政局,休养生息的政策,封建经济的繁荣,高产作物的推广,政府赋税改革及耕地面积的扩大,使人口急剧膨胀,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踹匠竞争压力增大,从而影响了踹匠的工资。人口增长产生的资源压力,市场流通中货币过多导致的通货膨胀,致使糙米、棉布价格涨幅明显。影响:材料现象给广大民众的经济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造成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积累,导致清前中期农民起义屡屡爆发,统治危机初显。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的中国苏杭地区。特点:结合自然经济、土地兼并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可分析出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土地兼并问题比较严重,经济生活中存在雇佣关系,工场手工业占据重要地位。
新现象及根源:结合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可分析出私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根源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前中期的中国苏州。现象:根据材料“约400文、约1500文”、“l1文、约14文”可分析出清中期以前,苏州地区糙米和棉布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但踹匠工资增长幅度却很小。
成因:结合清朝前中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史实可分析出统一稳定的政局,休养生息的政策,封建经济的繁荣,高产作物的推广,政府赋税改革及耕地面积的扩大,使人口急剧膨胀,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踹匠竞争压力增大,从而影响了踹匠的工资。人口增长产生的资源压力,市场流通中货币过多导致的通货膨胀,致使糙米、棉布价格涨幅明显。影响:结合工匠工资涨幅小于粮食和布匹以及不断出现农民起义可分析出材料现象给广大民众的经济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造成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积累,导致清前中期农民起义屡屡爆发,统治危机初显。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的第一次表演,它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首先,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资产阶级,这些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其次,辛亥革命的目的和方向是推倒封建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判定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质的基本依据。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就是要求资产阶级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阶级代言人。
——摘编自张海鹏《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二、说明作者认定“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双重使命。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
【答案】18. 历史意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客观上助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历史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走不通。
19. 理由: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辛亥革命以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发展资本主义为主要目标和宗旨;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
双重使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0. 共同点: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近代政治运动;都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为重要目标;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文化的近代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历史意义:根据材料“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的第一次表演,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可知,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客观上助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历史教训:根据材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可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走不通。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理由:根据材料“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资产阶级,这些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根据材料“辛亥革命的目的和方向是推倒封建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判定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质的基本依据。”可知,辛亥革命以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发展资本主义为主要目标和宗旨;根据材料“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就是要求资产阶级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阶级代言人。”可知,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
双重使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共同点:根据材料“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的第一次表演”“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知,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近代政治运动,都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为重要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文化的近代化。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片中的历史某小组围绕“图片中的历史”展开了交流讨论。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唱响了时代主旋律,传播了时代最强音。
根据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相关史实,以“探索”为题写一则历史小论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探索(标题)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严重,探求强国御侮之道成为各阶层追求的目标。
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下,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打击了中外势力,期间颁布的《资政新篇》,更是首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及太平天国运动发生,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掀起洋务运动,虽然未能摆脱危机并最终破产,但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0世纪初,中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掀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但最终也没能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并领导中国革命逐渐走向胜利。
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充分反映了先进中国人的责任与担当,但探索的历史也告诉我们,革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结合中国实际才能走向胜利。
【解析】
【详解】本题为历史短文类题目,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首先,根据材料信息,“金田起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井冈山会师”,结合所学知识,明确以“探索”为标题的时代背景,近代以来,民族危急不断加深,在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持续的探索,探求强国御侮之道成为各阶层追求的目标。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给出的图片所涉及的历史信息进行简要阐述,如: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下,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打击了中外势力,期间颁布的《资政新篇》,更是首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及太平天国运动发生,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掀起洋务运动,虽然未能摆脱危机并最终破产,但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0世纪初,中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掀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但最终也没能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并领导中国革命逐渐走向胜利。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对近代以来,各阶层不断地探索给予肯定,如: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充分反映了先进中国人的责任与担当,但探索的历史也告诉我们,革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结合中国实际才能走向胜利。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形态渐趋完善。随着国家控制力的增强,户籍制度逐步发展起来。各诸侯国对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分别登记,地方官对所掌户籍和赋税要造册上报中央,以查考其政绩。户籍制度名称和形式各异,没有统一。秦朝时期,不仅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审查核实的登记程序,登记内容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也有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有时还有身高的记录。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为了对民户加强控制和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服务。对虚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擅自更籍的,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并把户籍法律制度以成文法典布之于众。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后世王朝大多承袭了秦朝的户籍制度并不断完善。
—— 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1)据材料,概括指出户籍制度兴起的原因及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户籍制度形成的意义。
【答案】(1)原因:国家形态完善,国家控制力增强
特点:以什伍为编制方式,程序严谨,内容详实,管理严密,制度法律化。
(2)意义:维护政治统治(或社会稳定);巩固大一统(或维护统一);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小农经济;为后世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形态渐趋完善。随着国家控制力的增强,户籍制度逐步发展起来”可归纳出国家形态完善,国家控制力增强。特点:根据材料“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登记内容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也有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可归纳出以什伍为编制方式,程序严谨,内容详实,管理严密,制度法律化。
(2)意义:根据材料“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后世王朝大多承袭了秦朝的户籍制度并不断完善”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维护政治统治、巩固大一统、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小农经济及为后世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所属
民族
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賨(cng)
汉
政权
名称
前赵、
北凉、夏
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
后赵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北燕、西凉
赣南
闽西
农民
80%
60%
工人
10%
13%
知识分子及商人
10%
10%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工场主和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糙米价格(每石)
棉布价格(每匹)
踹匠工资(每匹)
1665年
约400文
约30文
l1文
1724年
约1000文
约30~35文
约11文
18世纪末
约1500文
约100~200文
约14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6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3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