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平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薄。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诘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官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B.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他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B.礼部,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国子监属于礼部管理的范畴。
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后来对其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才能出众,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到直史馆的职位。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下列对《春题湖上》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似画图”三字看似平淡无奇,却是对湖上春光所作的整体概括。
B.湖上风景如画,作者却因不忍离别而心绪烦乱,故写群峰用以“乱”字。
C.诗人写景远近有序,善用比喻,衬染分明,生动地描绘出西湖的旖旎风光。
D.诗歌尾联一改之前绘形绘色的笔触,直抒胸臆写出西湖春色的动人力量。
6.本诗与《钱塘湖春行》均为白居易的咏西湖春景的佳作,请结合诗句分析这两首诗情感的异同之处。
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国人中,即使有人不通文墨,甚至①______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其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别,然后择善而从,产生对②_____________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③_____________。
7.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实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是“修身”
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四、材料作文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而个体的精神成长则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也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学生会召开读书分享会,邀请你代表高一同学发言,请参考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经历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
句中“……也”为判断句,第一句的主语是“轼之才”,其后断句,排除AD。
“然后”是固定词组,不可断开,一般放在句首,排除B。
故选C。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错误,《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故选C。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错误。结合“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分析,应该是苏轼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游学四方。
故选A。
4.答案:(1)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2)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昔”,过去、先前;“见”,想法、见解;“未能言”,没能说出;“是”,这。
(2)“丁母忧”,服母丧;“以”,因;“兼茂”,都好。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一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当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议论不休,后来才终于信服。
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管理制诰之事。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韩琦说:“记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官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人因不忍离别而心绪烦乱,故写群峰用以‘乱’字”错。“乱峰”指参差不齐的山峰,并非写诗人情绪。通观首联,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次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由此可知,首联中,作者满心愉悦的对春天的西湖做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故选B。
6.答案:《春题湖上》由清新的山水图景写到像碧毯线头的早稻,不仅体现了对西湖春景的喜爱,还体现了诗人对湖区农事的关注,对民生的关怀;《钱塘湖春行》侧重写早春西湖湖光天色、鸟雀花草带来的清新与生机,表达诗人饱览西湖春景的愉悦陶醉与流连忘返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分析《春题湖上》。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像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由此可知,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体现了对西湖春景的喜爱,还体现了诗人对湖区农事的关注,对民生的关怀。
其次分析《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动植物结合,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颔联、颈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尾联中,诗人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全诗紧扣“春行”二字展开,诗人信马而游,以“行”为构思脉络,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表达诗人饱览西湖春景的愉悦陶醉与流连忘返之情。
7.答案:①目不识丁;②高山景行;③名不副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甚至”一词,此处所表达的意思应比“不通文墨”程度更深,用“目不识丁”合适。“目不识丁”,一个字也不认识。
第二空,结合上文“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别,然后择善而从”可知,此处语境是指产生对崇高的德行的向往,所以用成语“高山景行”。“高山景行”,比喻值得效法的崇高的德行。
第三空,此处是说“‘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与实际不相称,故用“名不副实”更合适。“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前后两分句主语均为“‘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所以,“不但”应放在“目标”后;
二是词语搭配不当,“目标”和“做到”不搭配,可将“做到”改成“达到”。
故选C。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根据上文,“这一条”指代的是“修身”,再结合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可知括号内所填句子以“修身”为主语,与上下文衔接更紧密,据此可排除BC;
比较AD两项,A项与下文“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之间的转折意味更浓,故A项更恰当。
故选A。
10.答案:例文:
书香氤氲素养,阅读受益终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书香氤氲素养,阅读受益终生”。
赫尔博特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十月,学校一如既往地让书香沁满校园,而一些同学却对此不理解,他们认为读书占用了他们大量课外时间;认为考上大学即可,现在读不读书也无所谓;认为除了考试,其他“读书”没有太大用处……正因此,今天我站在这里便是想告诉大家:书香可氤氲素养,阅读能受益终身。
同学们,书香氤氲,让你腹有诗书,气度非凡。古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认知,而今亦有仿佛从画卷中走出来的娴雅才女武亦姝。因自幼诵读诗文,她得以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气定神闲,终得冠军。她波澜不惊,甚至连夺冠都不惊不躁,一如蒙曼教授所言,这是她久经诗书熏陶,骨子里的气质。与此同时,与她同台的主持人董卿——家喻户晓的央视一姐,也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她能身体力行地传递读书的美好,她在朗读者里一次次气度非凡的开卷,便将书香中她的知性、温情、博学传递给了观众。
书香的熏陶,会使人的周身散发如何也虚假不来的过人气质。我们读书,吟诵诗文,也能在文字中涵养气质,提升自我。
同学们,诗书氤氲,令你犹药医患,立勇立学。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学业与读书并不矛盾,相反,读书能够益智、益德、益人。犹如欧阳修所言:“立勇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者传道授业,传播思想。每一次阅读,都是与作者的对话,都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
读书可以锻炼思维,积累涵养,从别人的思想中获得启迪;向无声的老师求学,最终会让我们在自己的学业上获益匪浅。
同学们,书香氤氲,使你年华盛放,实现梦想。新时代领路人曾说:“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深刻认识自己肩上的使命,把读书爱好浸入灵魂,把读书习惯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新时代青年一定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也能为日后工作储备知识,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同学们,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尚有青春,那还等什么,拿起书本,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热爱阅读,从现在开始。
谢谢大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阐释了阅读在人的精神发育史上的作用。为什么阅读会与精神成长有如此重要的关联?因为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此外,那些震撼我们心灵、给我们以人生启迪的,恰恰是文学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类共同拥有的美好愿望,是每一代人不懈探索和追寻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阅读,不仅可以让我们提升个人修养和思想境界,也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方向,知道为什么而努力。
试题要求为读书分享会写一篇发言稿,写作时,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和平实的语言,结合自己的一些具体阅读经验,来表达自己对阅读的感悟和认识,进而把阅读之后的无限的喜悦、心灵的震颤、幽幽的思考彻底呈现。也可以采用激情澎湃的演讲方式,激励大家积极阅读,提升自我。
立意:
1.人类智慧的传承,并不在于生命遗传,而是潜藏在经典书籍中。
2.阅读,让我们与优秀的灵魂交流。
3.唯有阅读,方能让我们内心充盈。
邹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邹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昌乐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昌乐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淄博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语文学科素养检测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语文学科素养检测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