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什么是“梗”?《火影忍者》 之中不断重复口头禅“艺术就是爆炸”的迪达拉是一个“梗”,小品《卖拐》之中“要啥自行车”是一个“梗”,“萧敬腾去沙漠下雨”也是一个“梗”,采访之中“你幸福吗?”也是一个“梗”……“梗”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哄笑的声音滚雪球一般地扩大。所以,一种观点认为,“梗”即是众多叙述之间形成的笑点与包袱。“梗”带有明显的日常口语风格,大众的语言狂欢成为“造梗”的基本动力,笑声是孵化“梗”的必要添加剂。眉飞色舞的复述,别出心裁的误读,无事生非的重点阐释,夸张的自我贬损或者装傻卖萌,这些策略广泛掺杂于后续的引用之中,有助于“梗”的集聚与成熟。
②“梗”的另一个特征即是被频繁引用。这很快令人想到一个熟悉的概念:典故,相对固定的含义与后续表述的反复征引,“梗”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典故”之义。赋诗行文,引经据典——引用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唤起相近的联想、既定的气氛或者佐证某种观念,典故充当了古今作者交换思想的语言中转站。典故的引用是诗文常见的修辞策略,络绎不绝的典故显示出作者的渊博与活跃的视野,不同文本之间的典故穿插形成特殊的“互文”关系。典故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而重新将相距遥远的文本联结在一起。
③“梗”的内容、风格与典故还是存在重大差异。典故不仅指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而且,相当多的典故提供了众所周知的正面榜样与价值观念,或者包含一个失败的案例以及沉痛的教训。引经据典不仅显现为文采斐然,也不仅构筑一个彼此激荡的“互文”网络,而且隐含了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刻对话。
④相对地说,“梗”无法承担这种对话。“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绝大多数“梗”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典故则成为文化观念的传承或者启迪。相对于“梗”的嬉皮笑脸,典故则更显得一本正经。比如一个主播的口头禅“芜湖,起飞”,或者来自表情包的“小丑竟是我自己”等,很难想象这些“梗”可能世代相传,演变为严肃的典故。而另一方面,诸如“刻舟求剑”“投鼠忌器”这些典故就似乎缺乏“梗”所具有的玩笑气息,因此,许多“梗”不可能获得典故的待遇,正如更多的典故不可能行使“梗”的功能。
(摘编自南帆《“梗”:网络空间新型典故的诞生》,有删改)
材料二:
①层出不穷的流行语和“梗文化”,令人应接不暇,现代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正在被重新塑造,而这些网络流行语和梗文化便是这个时代的文化征候。随着人们的表达方式日趋多元化,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对于文字表达的极端经济性追求,网络的便利使得当代人的惰性不只是提笔忘字,甚至已经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从基本的文字使用规范,以至于在书面表达上更是难以文从字顺,这种语言惰性是视觉文化蓬勃发展的副作用。
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语言表达越来越开放,当代年轻人每天在网络上创造无数的“梗”和千奇百怪的表达方式,同时却在现实生活中逐渐丧失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如那句经典的“废话文学”——“说了又好像没说”,今天人们的语言表达似乎都陷入了这种模糊不清的尴尬境地。令人眼花缭乱的梗背后却是空洞而无实质的内容空壳。
③另一方面,因为网络强大的传播能力,年轻人总是汲汲于发表彰显个性的言辞,然而,无论是视频内容还是成篇文章,今天互联网的表达趋于模板化、同质化,对于新鲜流行语的创新速度也使得语言流于表面,所谓的“知乎体”“豆瓣体”何尝不是这个时代的网络八股文呢?通过小程序,就能生成一段互联网黑话、控评文案或者em语录,这些网络梗文化也正在形成固化的定式。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语言的美感,需要语言来传达我们的所思所想,真正的文学应该是能够激发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的,我们应该回到自己活生生的生活当中,追求具有鲜活感受的文字,唤醒我们感知生活、感受世界的本能。
④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言?或者这个问题背后潜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无论是网络世界还是现实生活,我们都亟须更加良性的交流环境。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当代人如何更真诚而无负担地面对他者和自己。在戏谑与自嘲之后,我们是否还能回归自我,严肃思考并真诚地说话。
(摘编自王婧怡《“造梗时代”的语言匮乏症》,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梗”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常常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笑声是孵化“梗”的必要添加剂。
B.材料一中“互文”,是指由于典故的联系,形成不同文本之间的交互激荡和呼应。
C.过往的人物、故事均有资格充当典故,广泛流传的典故构成了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
D.材料二认为现在所谓的“知乎体”“豆瓣体”实际上就是这个时代的网络八股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对固定的含义与后续表述的反复征引,“梗”在这个意义上近似“典故”之义。
B.繁复而多变的梗文化恰恰表征了当代年轻人现实精神世界的丰富深刻与勇于创新。
C.尽管没有正式的规定,但目前多数人仍然觉得悲剧乃至正剧的桥段不太适宜成为“梗”。
D.“梗”是泥沙俱下的民间文化,很多时候“梗”的制造不需要遵从太过严谨的逻辑。
3.下列对“梗”的描述最不贴切的一项是( )
A.巧妙的回复B.谐音的混搭C.贬损型幽默D.援古以证今
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梗”特点,并简述与“典故”的不同。
5.网络时代,现代人的语言文字表达存在哪些问题,请根据材料说说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本一:
地洞
卡夫卡
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离洞口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
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我在自己的地洞,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但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
我的地洞除了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它们使我与外界保持联系,向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些路本来是鼹鼠筑成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嗅得很远,使我得到保护。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成了我的食物。
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静。洞内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危险,唤起我的警觉,使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我还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
我利用地洞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它们堆放在这里。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于是我把东西一件一件铺了开来,在其间漫步,同时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地洞的复杂性确实也向我提供了采用多种防御办法的可能性。后来,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于是我决定约每隔两个广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个设一副储粮站,如此等等。再则,为了迷惑敌人,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
不久,我跑离洞口,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这一回,我在外面一连几天几夜。在守护期间,我没有看见任何人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搜寻过,这对已对敌都是一种幸运,因为要不然,我会为了我的地洞不顾一切地朝他的喉咙扑过去。诚然,也出现过一些兽类,我不敢接近它们,只要远远预感到它们在,我便立即警觉,拔腿就跑。
有时甚至产生这样幼稚的想法:压根儿就不回地洞,而就在这里的洞口附近住下,专门观察洞口以打发日子。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地洞去了。但是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只能孑然一身。
后来,我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洞穴。我和地洞这样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我都能泰然自若地留在这里,无须设法说服自己,打消一切顾虑,把入口打开。我只要清闲地等着就完全够了。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我们永远分开。
(节选自《卡夫卡荒诞小说》,有删改)
文本二:
20世纪后半期,空间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核心的概念。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速发展。自古希腊时期,西方对空间的研究已涉及“虚空""处所”和"广延"这三个概念。文学叙事中的空间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物质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物体,也包括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本身。心理空间是一个内部的、主观的空间,是人的知觉、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染色、过滤、变形、编辑后所建构的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与结构化。
(节选自方英《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以<地洞>为例》)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一句,表明地洞已经做好,是“我”完美的栖居场所、无需加工。
B.小说提到“我”想象对敌人攻击的场面,虽然"我"的动作残忍,但足以体现“我”捍卫地洞的决心。
C.小说没有清楚地交代故事的发展脉络,而是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样的处理可能会带来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
D.小说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小动物拟化为具象的人,并以第一人称“我”的自叙自白,增强了可读性。
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洞内世界”“洞外世界”和《变形记》中的“虫的世界”“人的世界”一样,都属于叙事空间。
B.有形的“地洞”和“我”内心无形的“地洞”,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形和无形的“套子”有异曲同工之处。
C.整篇小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相似,超越了人类生活的表象,传达出人类对“安宁”生活的追求。
D.地洞象征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的某个“困境”,地洞的象征义跟钱钟书《围城》里“围城”的象征义相同。
8.请概括并分析文本一中“我”对己对人的心态。
9.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的卡夫卡善于在叙事上下功夫,请结合文本二,分析空间叙事在文本一中的体现。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材料二: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宇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注)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家,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错,同“措”。
10.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B.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C.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D.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11.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粗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克已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两个“复”字意思相同。
B.“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不同。
C.《春秋》本来是周王朝和当时各个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孔子编写的关于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增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
B.孔子秉持正道。季桓子执政鲁国时,阳虎藐视君主;季桓子僭越礼法,以致从大夫以下都不守正道,孔子因此而辞官。
C.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
D.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13.翻译划线句子。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14.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古风·昔我游齐都
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注】华不注:山名,在山东省济南市东北。赤松:仙人名。倒景:景,日光,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曰倒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回忆以前在齐地登山的经历,整首诗语言通俗自然,清新明了。
B.作者把山比作芙蓉花,极写山的美丽俊秀,为后面神仙出场做了铺垫。
C.诗人希望骑着白鹿畅游仙界,这个场景在李白其它作品中也多次出现。
D.诗人希望远离世俗,和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
16.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强调要向榜样学习:“___________”,也强调要自我反省:“___________。”
(2)《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文采与质朴是对立统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者配合适当就会成为儒雅的君子。
(3)《大学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品德修养作为根本。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地养万物。百年变迁,白洋淀的人们在这方水土中,从容地过着祖上传下来的生活。“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①_______”每种生命都是一个细节,细节又滋生细节,形成一种彼此共存相依的生物链的关系。夏天,红白相间,荷花亭亭;冬天,蹲下身,能听到水波推送冰块的声音,透过忽宽忽窄的冰缝看水下,几乎透明的浅灰色小鱼慢悠悠②_______其间。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我们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它们都会让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的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园。成片芦苇和在③_______间轻轻摇过的渔舟,形成一幅自然的画卷。
白洋淀的生活,像是自然的恩赐。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季芦苇泛金,冬季水泊似玉。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白洋淀的广阔空间,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在展示时间的流动。”——每个抵达白洋淀的人,都会感到这里似曾相识,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水天一色,④_______,芦苇连接成片,雄浑、苍凉、壮阔的生命的诗意,写在这片大地上。在白洋淀,你能发现一种隐没已久的简朴的意味。这种简朴来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和传承,还有日常生活的从容。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的标点应该用句号且应放在后引号外面。
B.包含语索“游”的词语“家族”有游荡、游弋、畅游等,②处填写“游弋”最合适,弋读音为yì
C.③和④处都可以填写“烟波浩渺”这一成语。
D.白洋淀生态状况说明,在现代社会依然可以保留“乡土社会”中的“家园”,延续生态文明。
19.文中画横线句“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中各有一个“像”字。说说两句中的“像”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0.请将文中画框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气象学家用不断攀升的数字描摹高温时,生活在高温下的普通人,正用肉身感知着今夏的酷暑。“热射病”这个往年似乎不常见的词语,今年频上热搜。专家指出,热射病其实就是最危险、最严熏的中暑,县有很高的致死率。
①_______?从预防劳力型热射病角度来讲,要避免在酷暑下过度地剧烈运动。当然,多大的运动量可以被称作剧烈运动,也要因人而异。所以不要去看所谓的剧烈运动的标准是多少,而是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不要忽视身体感受,一旦有中暑、热射病的症状,就要及时自救。
此外很多热射病患者发病前都有基础诱因,比如很多患者在发病前一两天就已经有腹泻呕吐、身体虚弱、睡眠不好等症状,如果已经发生类似症状后依然在高温下工作,②_______。
如果必须长期在高温下工作,应该怎么办呢?专家建议,补水、补盐、多休息。高温作业者要让身体逐步适应高温环境,每天都保持比较一致的工作时长,不要③_______,一旦出现中暑症状要马上停止工作。
21.文中画框句子中的“就是”和“就是下大雨,我们也要按时开工”一句中的“就是”,用法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刀郎的歌曲《罗刹海市》火爆海内外,仅一个月的时间,播放量据说已达到百亿次。不少的人翻唱这首歌,并拍成短视频播放出来,想借此蹭流量,聚人气;很多人猎奇心很盛,对歌星之间的恩恩怨怨捕风捉影,津津乐道;那英、杨坤等人的微博的留言达到几百万条,评论一边倒,基本都是对他们的指责;围观者们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臧否人物,似乎只是为了宣泄一下……然而,时间才过去一个月,该热点事件迅速降温,人们又在等待着下一个热点的到来。当今社会,这样的热点事件不断,大家在热点的漩涡中沉浮,看上去很充实,存在感满满。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过往的人物、故事均有资格充当典故”错误,过于绝对。由原文“赋诗行文,引经据典——引用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唤起相近的联想、既定的气氛或者佐证某种观念,典故充当了古今作者交换思想的语言中转站”可知,原文并没有说过往的人物、故事均有资格充当典故。故选C。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表征了当代年轻人现实精神世界的丰富深刻……”错误。结合原文“随着人们的表达方式日趋多元化,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对于文字表达的极端经济性追求,网络的便利使得当代人的惰性不只是提笔忘字,甚至已经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从基本的文字使用规范,以至于在书面表达上更是难以文从字顺,这种语言惰性是视觉文化蓬勃发展的副作用”可知,应是“现实精神世界的匮乏”,而不是“现实精神世界的丰富深刻”。故选B。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结合“‘梗’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哄笑的声音滚雪球一般地扩大。所以,一种观点认为,‘梗’即是众多叙述之间形成的笑点与包袱”可知,“巧妙的回复”“谐音的混搭”“贬损型幽默”符合“梗”的喜剧效果,能形成的笑点与包袱,而“援古以证今”不符合“梗”的这些特点。故选D。
4.答案:①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口语化;被频繁引用。“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②典故具有严肃性、规范性,且成为文化观念的传承或者启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梗’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哄笑的声音滚雪球一般地扩大。所以,一种观点认为,‘梗’即是众多叙述之间形成的笑点与包袱”可知,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结合“‘梗’带有明显的日常口语风格,大众的语言狂欢成为‘造梗’的基本动力,笑声是孵化‘梗’的必要添加剂”可知,口语化;结合“‘梗’的另一个特征即是被频繁引用”可知,被频繁引用。结合“‘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绝大多数‘梗’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可知,“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结合“典故则成为文化观念的传承或者启迪。相对于‘梗’的嬉皮笑脸,典故则更显得一本正经。……很难想象这些‘梗’可能世代相传,演变为严肃的典故”可知,典故具有严肃性、规范性,且成为文化观念的传承或者启迪。
5.答案:①不遵守文字使用规范,无法做到文从字顺;②表达模糊不清,表意不明,缺乏实质内容;③表达模板化、同质化,缺乏美感,缺乏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网络的便利使得当代人的惰性不只是提笔忘字,甚至已经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从基本的文字使用规范,以至于在书面表达上更是难以文从字顺,这种语言惰性是视觉文化蓬勃发展的副作用”可知,不遵守文字使用规范,无法做到文从字顺;结合“同时却在现实生活中逐渐丧失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如那句经典的‘废话文学’——‘说了又好像没说’,今天人们的语言表达似乎都陷入了这种模糊不清的尴尬境地。令人眼花缭乱的梗背后却是空洞而无实质的内容空壳”可知,表达模糊不清,表意不明,缺乏实质内容;结合“无论是视频内容还是成篇文章,今天互联网的表达趋于模板化、同质化,对于新鲜流行语的创新速度也使得语言流于表面”“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语言的美感,需要语言来传达我们的所思所想,真正的文学应该是能够激发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的,我们应该回到自己活生生的生活当中,追求具有鲜活感受的文字,唤醒我们感知生活、感受世界的本能”可知,表达模板化、同质化,缺乏美感,缺乏思想。
6.答案:A
解析:“地洞……无需加工”错误。文章的故事走向,后文的“我”一直在完善地洞。“完美”和“无需加工”都不符合故事后文的内容。
7.答案:D
解析:“象征义相同”错误。地洞确实象征着“困境”,但是这种困境是人们异化之后的“恐惧”困境,它与《围城》中的困境不同。《围城》的困境是“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它体现的是人们面对很多人和事的矛盾困境。
8.答案:①对己是过度自我保护的心态。“我”建造地洞,又不断地完善地洞,还在洞口守护地洞都体现了“我”的自我保护心态非常强烈。②对他人是过度敌对敌视的心态。“我”想象了很多“敌人”,对待敌人也是很残忍;洞口也不敢设“观察哨”,都体现“我”对外界的“敌视”心态。
解析:对己是过度自我保护的心态。“我”建造了地洞,入口处覆盖苔藓以防被人发现,这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又不断地完善地洞,建“安全的小道”“使我得到保护”;“设一个预备储粮站”准备充足的食物,“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在洞口守护地洞,这些都体现了“我”的自我保护心态非常强烈。对他人是过度敌对敌视的心态。“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我”想象了很多“敌人”,对待敌人也是很残忍: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洞口也不敢设“观察哨”,“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我”对外界充满了疑惧与排斥,都体现我对外界的“敌视”心态。
9.答案:①物质空间。文本一中建构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即地洞。地洞里的暗道、广场、食物都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是物质空间的范畴。②心理空间。文本一通过“我”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小说一直在写“我”内心的恐惧,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外界攻击。③社会空间。文本一体现了“敌对”的“异化”人际空间,除了敌人是对立关系外,连洞口放哨的人也不敢安排,以致“我”最后孑然一身。
解析:文本二提到空间叙事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依次分析材料一即可。物质空间。文本的地洞有入口,内部空间大,地洞里有暗道、广场、食物……这是作者建构的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即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是物质空间的范畴,是这个物质空间的主宰。心理空间。文本一以“我”的角度叙事,用了大量语言来呈现“我”的所思所想,建洞,守洞,护洞,既是自我保护,也是“我”内心恐惧的体现。小说一直在写,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外界攻击。这是通过“我”的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社会空间。文本一中的人际空间是简单而不正常的,“我”与“敌人”是对立关系,就不会有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我”又“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和其他人也是隔膜的;这些体现了“敌对”的“异化”人际空间,以致“我”最后孑然一身。
10.答案:B
解析:句子大意是: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扭阻止了他。那年秋季,仲梁怀越来越骄横,阳虎拘捕了仲梁怀。季桓子发怒,阳虎乘机囚禁了季桓子,和他订立盟约才释放了他。“其秋”是时间状语,其后断开,排除AC。“阳虎”是“因囚桓子”的主语,应在“阳虎”前断开,排除D。
11.答案:A
解析:前一个解释为“恢复”,后一个解释为“补救”。
12.答案:C
解析:“力排众议”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力排众议”无中生有。
13.答案:(1)关键词:平地、覆、菁。(2)关键词:笔、削、赞。
解析:(1)“平地”,填平洼地;“覆”,倾倒;“篑”,盛土的竹筐。(2)“笔”,书写、记载;“削”,删除;“赞”,增添、加入。
14.答案:治国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任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解析:找出孔子在治国理政方面观点或做法。“政在选臣”的意思是:治国理政最主要的是选择贤能的大臣。由此可概括为“治国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的意思是:举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由此可概括为“任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的意思是: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即使鼓励下面的人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这是强调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D.“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错误。本诗只是写诗人见到了仙人赤松,赤松借给自己一头白鹿,自己骑着白鹿跟从乘坐两条青龙的赤松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他们身下成为倒影。从中看不出仙人赤松对现实不满。故选D。
16.答案:(1)“了知是赤松”运用神仙典故,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2)骑白鹿驾青龙,俯瞰日月,诗人想象奇特。(3)“含笑凌倒景”,飞升快乐,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想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读懂全诗的意思:本诗写自己以前游览游齐国首都济南的时候,曾经攀登上华不注峰,遇到了仙人赤松子,赤松子借给自己一头白鹿,自己骑着白鹿和赤松子一起遨游仙境的情景,符合游仙诗的内容界定。是有诗中写仙人借给自己一头白鹿骑,仙人自己乘坐两条青龙,骑白鹿驾青龙,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想象奇特。然后根据游仙诗的特点,结合本诗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1)结合注释②可知,“了知是赤松”运用了神仙典故,说自己遇到了一位白发童颜仙人,他就是著名的仙人赤松子,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2)“含笑凌倒景”,写自己骑着白鹿欣然含笑与和赤松子一起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含笑”写出诗人游仙镜的快乐,“凌倒景”,凌空而上,超越现实人们生活的大地,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想法。(3)“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诗人想象奇特,写自己骑着白鹿驾着青龙,俯瞰日月的情景。
17.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焉”“省”“野”“庶”“壹”。
18.答案:A
解析:A.“应放在后引号外面”错误,此处是完全引用,独立成句,故句号应放在后引号里面。故选A。
19.答案:“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比喻,将季节特征分明的白洋淀比作转动的钟“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表,形象地写出了白洋淀良好的生态特点。表示猜测、想象,可理解为“似乎、仿佛”让“似曾相识”之感具象化。
解析:“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白洋淀”是本体,“转动的钟表”是喻体,“像”是比喻词,起打比方作用,结合语境“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季芦苇泛金,冬季水泊似玉……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在展示时间的流动”可知,形象地写出了白洋淀良好的生态特点。“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中的“像”是一种猜测、想象,写出每个抵达白洋淀的人对这里感到似曾相识,让“似曾相识”之感具象化。
20.答案: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它们都会让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园。
解析:首先提取句子的主要内容:它们都会让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园。然后把定语“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的”变为“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使之单独成句,最后表述为: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它们都会让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园。
21.答案:材料句子中的“就是”是动词,作谓语,表示解释。“就是下大雨”一句中的就是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即使”。
解析:结合语境“热射病其实就是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可知,“热射病”是句子主语,“就是”是谓语,“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是宾语,故“就是”是动词,表示解释。“就是下大雨,我们也要按时开工”一句中“下大雨”是一种假设的情况,故句中“就是”是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即使”。
22.答案:如何避免热射病呢就很容易引发热射病。
解析:①根据问号和后句“从预防劳力型热射病角度来讲,要避免在酷暑下过度地剧烈运动”可知,此处是问怎么才能避免热射病,可填“如何避免热射病呢”:②首先应用关联词“就”与上句“如果”搭配,此处填表示结果的句子,根据“很多热射病患者发病前都有基础诱因”可知,结果是引发热射病,可填“就很容易引发热射病”③根据“要避免在酷暑下过度地剧烈运动”“每天都保持比较一致的工作时长”可知,此处是说不要“突然增加工作量”。
23.答案:
切莫陷入热点漩涡
网络时代,热点层出不穷,影响力巨大。以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为例,仅一个月的时间,播放量就已经达到百亿次之多。不少人翻唱这首歌,并拍成短视频播放出来,不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可能听到过这首歌曲。网络热点像一个个巨大的漩涡,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
不过,热点来得快去得也快,来时浪涛汹涌,去时无声无息。我们不仅要走进热点,而且还要从热点中走出来。我们不能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消耗掉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是应该在让热点充实我们的生活的同时,还成为我们成长的营养、前进的动力。
在热点面前,我们应该学会独立思考。任何网络上的热点,背后都有着现实的社会基础,都折射出了某种社会现象,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为什么刀郎的歌有人会对号入座?因为娱乐圈确实存在阶层利益固化,新人出道艰难,圈子文化盛行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是是非非,我们只有深入了解,独立思考,才能分清对错,才不会人云亦云。
在热点面前,我们应该学会学习。有些人听了刀郎的歌曲,学会了几句搞笑的歌词,有的人听了刀郎的歌曲,重新阅读了《聊斋志异》。显然,我们应该做后一种人。你读了书就会发现,原来刀郎讽刺的现象三百多年前的蒲松龄早就曾经讽刺过,只不过被刀郎从歌名到内涵甚至到主人公名字都被“拿来主义”了一把而已。了解了这些,我们对传统文化,对刀郎的歌,都会有全新的认识。
在热点面前,我们应该学会对生活的热爱。毋庸讳言,在热点事件中不乏负面的新闻。但生活正如那朵玫瑰,花下面有刺,刺上面也有花。我们看到了阴暗,我们才更热爱光明,才更懂得世间的美好,生命的可贵。而且,我们要做其中积极向上的一分子,为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发一份光,出一份力。
我们当然可以追热点,这本是生活的一部分。但追热点不能一味地跟风,去当所谓的“吃瓜群众”,刷存在感,而是要从热点中汲取营养,了解世界,增长知识,提高见识。想想,如果有许多网友因为听了刀郎的新歌而通读了聊斋,甚至从此爱上了阅读,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网上的热点一个接一个,我们要看喧嚣过后,到底为自己留下了什么。很多热点都像这次的刀郎的歌曲一样,在热闹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应该既能深入了解热点,享受热点带给我们的新奇感,又能跳出热点的漩涡,冷眼观察,冷静思考,丰盈我们的内心,充实我们的人生。
解析: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