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任务群八 主题通练 二 文学鉴赏•司马迁发愤(信息类阅读+文学类阅读)(含解析)—2024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训练任务群八 主题通练 二 文学鉴赏•司马迁发愤(信息类阅读+文学类阅读)(含解析)—2024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信息类阅读,文学类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信息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9分)
材料一:
我们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以快乐为艺术心理的基调,他认为,只有喜悦、快乐的情感才是艺术创作的正当的动力,也是艺术欣赏的最好的效果。但大多数诗论家、文学家与此相反,他们强调的是情感的另一端,认为愤怒和悲哀才是艺术创作的更常见、更正当也更能发生审美效应的心理动力。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举出一系列传世的作品,都是出于悲愤之情,并因此而生发出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命题——发愤著书说。
白居易《序洛诗》云:“愤忧怨伤之作,通计古今,什八九焉。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矣。”陆游也在《澹斋居士诗序》中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总之,在古代很多的诗人和诗论家看来,杰出的、伟大的诗作都是由于发愤而创作的,没有悲愤,就没有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好诗。怨愤是优秀的诗歌、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心理动力。
那么,为什么悲愤之情更有可能催生出最好的文艺作品呢?从心理的一般规律来说,喜悦之情使人放松,甚至使人陷于慵堕;愤怒之情使人紧张,使人生发有所行动的强烈欲求和实现欲望的意志。一个身处逆境的人、遭遇不公正对待的人,可能产生比之平时更强大得多的力量,向环境宣战,向命运抗争。而文学艺术创作,是艰苦的精神劳动,想要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努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半途而废。人受了冤屈,遭遇不幸,脚被砍掉,眼睛瞎了,他却要与命运较量、搏斗,做出一番大事业。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受到宫刑,遭此奇耻大辱,“肠一日而九回”,但他决心“隐忍苟活”,终于以一人之力,写成“史家之绝唱”的五十余万言的《史记》。支持他写作的,就是悲愤的情感所激发的毅力。
另外,以悲愤之情为动力最能产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还因为文学艺术感人的力量,最主要的是它反映社会历史的深刻程度,是它表现人性的深刻程度。一个人如果未曾经历磨难、挫折,不容易对社会、人生有深切的体会,很难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往往肤浅,打动人的力量和给人的启示也往往较弱。鲁迅曾说,他主要是为了所憎恨的人而写作,不是为了所爱的人而写作。他说,自己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鲁迅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都是大悲愤的产品。
也有论者对发愤抒情的文艺家加以指责,屈原以下,所有发出对邪曲不公的抗议、对污浊政治的愤慨的作品,都遭到过正统思想维护者的非议、贬斥。班固《离骚序》说:“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唐人裴度《寄李翱书》说:“骚人之文,发愤之文也,雅多自贤,颇有狂态。”他们要求文艺家明哲保身,温良恭俭让,把自己的怨愤埋藏在深心,不表露出来,这不但违背历史进程的需要,违背大多数民众的需要,也背离了艺术创造的规律。发愤著书说,正是对那些指责的反驳,是为这类作品所作的辩护和肯定。
(摘编自王先霈《发愤著书说的形成及其根据》)
材料二:
艺术家的怨愤感情是怎样产生的?司马迁已经认识到黑暗现实是促使作者产生愤恨情绪的根本原因,这个可贵的见解以其所具有的朴素唯物论思想,构成了“发愤著书”说的坚实基础。
艺术家由当时黑暗现实激发起来的义愤愈强烈,对黑暗现实的认识愈深刻,表现在作品中的倾向性也就愈鲜明。然而,这并不是说,为了让作品的倾向明朗化,作者可以把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公开宣讲出来。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只会适得其反。而就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而言,这种做法不仅是极不现实的,也是决不可能的。司马迁曾引用孔子写作《春秋》时说过的话:“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这就是有名的“寓褒贬于行事”的“春秋笔法”,即作者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物事件的评价,不要明明白白地说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具体描写表现出来,这样才能产生“深切著明”的效果,达到褒美贬恶的目的。例如,书中写张仪有一次因游说而遭到一顿毒打,回家之后,妻子奚落他,“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无行文人的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
(摘编自吴金涛《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艺术心理学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什么才是艺术创作的正当动力,孔子与许多诗论家、文学家意见相左,但都强调情感对于艺术创作的作用。
B.杰出的、伟大的诗作源于作者的悲愤,白居易和陆游的言论佐证了这一受到古代许多诗人和诗论家认同的观点。
C.逆境与不公能使人产生强大力量,司马迁因遭宫刑而生出巨大悲愤,激发了毅力,最终以一己之力写成《史记》。
D.班固和裴度持维护正统思想立场,两人均对屈原及其他骚人之作颇多指责,要求文艺家不要在作品中表露怨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多数诗论家、文学家认为愤怒和悲哀才是艺术创作的心理动力,否定了喜悦和快乐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B.磨难和挫折有助于作家对社会、人生产生更深切的体会,所以要写出思想内容深刻之作,最好主动去经历磨难和挫折。
C.艺术家由黑暗现实激发起来的义愤越强烈,则作品倾向性越鲜明,如果艺术家没有义愤,作品就没有鲜明的倾向性。
D.春秋笔法强调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作者的褒贬,鲁迅的《祝福》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这一手法。
3.下列选项,不能支持“发愤著书”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予历览古今歌诗,观其所自,多因谗冤谴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
B.诗人如不失去平常理智并陷入迷狂,是不易写出好诗的,他的作品也将一直徘徊在诗歌门外,难有成就。
C.李煜在国破被俘后,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等名句。
D.俗话说“江郎才尽”,南朝诗人江淹晚年诗作平庸,是因为官做大了,生活优裕了,其意志也便衰退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发愤著书”说认为悲愤之情更有可能催生出最好的文艺作品。杜甫半生潦倒,却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石壕吏》等大量优秀作品。请结合材料内容,探究杜甫诗歌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6分)
司马迁发愤
郭沫若
汉武帝天汉四年正月,司马迁正在书房埋头写《史记》最后一篇《自叙传》,他的外孙杨恽进来匍着向他报告:“任少卿先生来了。”
司马迁把头抬了起来,脸色寡白而微胖,很像中年妇人。他答道:“把他引进来罢。”连声音也和妇人相仿佛。
杨恽引了一位中等身材的胖子来,有几根稀疏的胡须在嘴边画成八字。
“少卿几时进京的?”
“刚到,还没息脚就跑来看你。你的胡子呢,子长?”
“胡子吗?唉……”司马迁含糊着说。
“你坐下之后再慢慢讲啦。”
原来司马迁在天汉二年的夏天,因为李陵的老母为李陵的兵败失援投降了匈奴要遭诛戮,他在汉武帝面前多说了几句,触犯了皇帝而被投在天牢,第二年的正月受了宫刑。
但在那年的三月,汉武帝要到泰山去封禅,需要有长于文笔的人做他的宣传工具,司马迁便被拜为“中书令”,这在当时是“领赞尚书,出入奏事,秩千石”的很荣耀的职分。
在他下狱受刑的当时,深怕受了连累,就像忌避瘟病一样把他一家人也忌避了起来的一些亲戚故旧,等他一得了大官,都跑来加倍地巴结起来。那些反掌炎凉的亲戚故旧的态度使他愤慨着不可救药的人性的卑鄙。
任少卿向司马迁叩了一个头,说:“我们的中书令大人,我诚心诚意地向你恭贺。”
“去年正月我进京的时候,老兄还受着委屈,我们无从见面。仅隔一年,老兄竟成了天上人了。”
司马迁的愤慨又被任少卿激发了起来。去年他进京时自己在狱里受刑,诚然没有缘分见面,然而家中的儿女是没有得到他的光顾的。
“少卿,”司马迁说,“你假如和我还有点友谊,希望你莫提那以往的事情。我受了宫刑做了中书令,你以为我是受着皇上的知遇吗?哼,真是自古以来所未曾有的知遇啦!”
少卿连忙摇着头说:“老兄,我看,你,你这样的话……唉,‘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啦!”
“哼,”司马迁笑着说,“少卿,我这两年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只是我有一件挂心的事,便是我所写的这一部《史记》。如今最后一篇的《自叙传》都已写一半了。”
司马迁说着在稿卷堆中取了一卷出来展开。
“你看,一共是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我这部书寓《春秋》的褒贬之意,而比《春秋》详明。有权势的人能够在我的肉体上施以腐刑,他不能够腐化我的精神上的产品。我的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心血,都凝集在了这儿。”
“是。”少卿连连地点着头,但在那头的上下动中分明有些左右动。
“这《游侠列传》和《货殖列传》是我最近的快心之作。”司马迁说,“假使我有钱,假使我的朋友中有得一两个人是朱家郭解,我哪里会至于受宫刑?!哼,我就是专意要完成我这部书,在我这部书未完成之前,我是什么耻辱都可以忍受的。这是我心坎中最深处的话,因为你是我的朋友,我才敢告诉你。”
任少卿唯唯诺诺地听着,又像在点头,又像在摇头。听到说朋友中没有一两个朱家郭解,觉得自己的脸皮微微地烘热了一下;但最后又听到司马迁仍称他为“朋友”,这才略略地放了心,他于是乎也就加意地呈出了一番“朋友”样的面孔。
“子长,有一件事情你是应该提防的,便是秦始皇焚书。”
“多谢关心,”司马迁回答他,“这我早已预防,我每写定一卷便要抄成副本。我的正稿都已经装进了石匣,另藏别处。假如我的书将来传播了出去,那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副本,就有一千个秦始皇也不能把我怎样啦。”
“是,”任少卿又连连地点起头来,“你很周到。我改天也很想来抄一部副本带到益州去。益州虽然偏僻,大有贵本家司马相如的遗风。”
“你在益州是很幸福的,益州的风物是天下之冠啦。”
少卿说:“总不过是穷乡僻境。其实照我自己的兴趣说来,与其在益州做皇帝,我宁在首都做宦官啦……”
一说出“宦官”两个字,他赶快向司马迁赔起罪来。
司马迁老不高兴了,率性下起了逐客令来。
“少卿,假如你另外没有什么要紧话,我要请你原谅,我现在是要赶着做文章啦。”
“是,”少卿连忙回答着,“现刻我也还要去拜望贰师将军。”
两人走出房门,不一会儿司马迁回到书房,把刚才写的原稿的末尾几句念了一遍。
……七年而太史令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念到这儿,他赶快把笔提了起来,趁着自己的愤慨的余势,写出了下面的几句: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写到这里,他把左手伸到嘴上向下抹了一抹。这是他往年有胡子时的习惯,文章做到得意处,总不知不觉地要理理胡子。然而他的左手往下一抹,却是抹了一个空。
司马迁愤愤地“哼!”了一声,一口气,便把他那篇《自叙传》写到了底。
1936年4月26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将读者拉入遥远的历史记忆,暗示司马迁受刑后性情大变,给家人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
B.小说注重神态刻画,对话中多次写任少卿的“点头”“摇头”动作,暗示他装腔作势,假意呈现“朋友”面孔的心理。
C.小说以对话经纬全篇,随着对话的展开,人物形象形显色现,一个易怒而又充满正义、自卑而又不为权势所屈的司马迁形象呼之欲出。
D.小说借司马迁的遭遇影射现实,渗透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及个人命运的思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及个人心灵密码。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任少卿看来,司马迁担任“中书令”一职就是享受皇上的知遇之恩。
B.任少卿的言语吞吞吐吐,言辞中流露出他对至上皇权的极端崇拜心理。
C.少卿的心理和下文司马迁的“笑”形成反差,凸显了司马迁的光明磊落。
D.引出下文司马迁关于《史记》写作的话题,推动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
8.文章标题为“司马迁发愤”,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司马迁“愤”的缘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说:“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在讴歌脊梁式的历史人物的同时,也在隐秘之处写出他们身上的精神负累。”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文学鉴赏·司马迁发愤
(信息类阅读+文学类阅读)
1.D [D项说法有误,原文中班固只对屈原及其作品予以批评指责,并未涉及其他作家、作品。]
2.D [A项说法过于绝对。由材料一“他们强调的是情感的另一端,认为愤怒和悲哀才是艺术创作的更常见、更正当也更能发生审美效应的心理动力”中“更常见、更正当也更能发生审美效应”可知,他们只是更重视愤怒和悲哀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否定喜悦、快乐。B项于文无据。材料一说的是“一个人如果未曾经历磨难、挫折,不容易对社会、人生有深切的体会,很难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只是强调磨难和挫折对于写出好作品的作用,没有否认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让人对社会、人生有更深的了解,更没有说写出好作品就要“主动经历磨难和挫折”。C项“如果艺术家没有义愤,作品就没有鲜明的倾向性”错。根据原文可知,“义愤”只是作品具有倾向性的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没有义愤,作品也可以有倾向性。比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没有义愤,但表现出鲜明的对山水田园的喜爱、向往之情,这就是倾向性。]
3.B [“发愤著书”的“愤”指的是悲愤之情。B项强调“迷狂”对创作的作用,与“发愤著书”不同。]
4.①材料一围绕“发愤著书”说展开论述。②先引用阐释“发愤著书”说的由来和内涵。③接着举例分析悲愤之情产生优秀作品的原因。④最后通过批驳反面论者来肯定发愤抒情的意义。
解析 答题关键是宏观上对材料结构框架有所了解,并概括主要内容。答案内容要用小序号间隔开来。提出什么观点,分几段,每一段都论证了什么内容,一步步讲清楚。注意可以用“首先”“然后”“继而”“再”“接下来”“最后”这些词语连接起来,体现答题思路清晰。材料一的层次划分为:第一部分(1~2段);第二部分(3~4段);第三部分(第5段)。
5.①对黑暗社会的悲愤之情,激发杜甫通过写作诗文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②半生潦倒的杜甫对社会、人生、人性有深刻认识,使他的作品富有深刻的思想内容。③杜甫对黑暗现实认识深刻,义愤强烈,这使他的作品具有批判统治阶级、同情百姓的鲜明倾向性。
解析 综合材料一、二的观点。
材料一:第3段“愤怒之情使人紧张,使人生发有所行动的强烈欲求和实现欲望的意志。一个身处逆境的人、遭遇不公正对待的人,可能产生比之平时更强大得多的力量,向环境宣战,向命运抗争”。第4段“以悲愤之情为动力最能产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还因为文学艺术感人的力量,最主要的是它反映社会历史的深刻程度,是它表现人性的深刻程度。一个人如果未曾经历磨难、挫折,不容易对社会、人生有深切的体会,很难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往往肤浅,打动人的力量和给人的启示也往往较弱”。
材料二:第2段“艺术家由当时黑暗现实激发起来的义愤愈强烈,对黑暗现实的认识愈深刻,表现在作品中的倾向性也就愈鲜明”。
结合杜甫的具体创作情况进行筛选概括即可。
6.D [A项“暗示司马迁受刑后性情大变,给家人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属于过度解读。小说开头只是叙述其外孙报告任少卿来的消息。B项“暗示他装腔作势,假意呈现‘朋友’面孔的心理”错,“点头”“摇头”动作主要是暗示人物心理,表明任少卿对司马迁的言行不完全赞同。C项“易怒”于文无据。由原文“在他下狱受刑的当时,深怕受了连累……加倍地巴结起来”和“司马迁的愤慨又被任少卿激发了起来。去年他进京时自己在狱里受刑,诚然没有缘分见面,然而家中的儿女是没有得到他的光顾的”可知,在他受刑时并没有朋友来替他说话,他的愤慨是正常的,并非易怒。]
7.B [“流露出他对至上皇权的极端崇拜心理”错,应是“流露出任少卿担心‘隔墙有耳’的恐惧心理”。“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意思是君子不要轻易说话,隔墙有耳在偷听。]
8.①遭受宫刑,统治者刻薄寡恩;②人性卑鄙,亲朋故旧趋炎附势;③内心苍凉,落难之时无人援手。
解析 结合“因为李陵的老母为李陵的兵败失援投降了匈奴要遭诛戮,他在汉武帝面前多说了几句,触犯了皇帝而被投在天牢,第二年的正月受了宫刑”可概括出:遭受宫刑,统治者刻薄寡恩。
结合“在他下狱受刑的当时,深怕受了连累,就像忌避瘟病一样把他一家人也忌避了起来的一些亲戚故旧,等他一得了大官,都跑来加倍地巴结起来。那些反掌炎凉的亲戚故旧的态度使他愤慨着不可救药的人性的卑鄙”可概括出:人性卑鄙,亲朋故旧趋炎附势。
结合“假使我有钱,假使我的朋友中有得一两个人是朱家郭解,我哪里会至于受宫刑”可概括出:内心苍凉,落难之时无人援手。
9.这一创作倾向体现了作家本人对历史人物及自我人性的审视和反观。①司马迁是坚强的,遭受宫刑后,为了完成《史记》,忍辱负重,但是在坚强中又有懦弱的一面,渴望有朱家郭解式人物的帮助;②司马迁是自信的,相信《史记》会流芳百世,但是在自信中又有自卑的一面,脆弱的神经经不住“宦官”一词的打击;③司马迁是达观的,为了使命,不惧生死,但是面对身体的女性化、胡须的脱落,蔑视中不无怨恨。
解析 这一创作倾向体现了作家本人对历史人物及自我人性的审视和反观。
由“我就是专意要完成我这部书,在我这部书未完成之前,我是什么耻辱都可以忍受的”可知,司马迁是坚强的,遭受宫刑后,为了完成《史记》,忍辱负重;由“假使我的朋友中有得一两个人是朱家郭解,我哪里会至于受宫刑”可知,司马迁在坚强中又有懦弱的一面,渴望有朱家郭解式人物的帮助。
由“我这部书寓《春秋》的褒贬之意,而比《春秋》详明……我的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心血,都凝集在了这儿”“这我早已预防,我每写定一卷便要抄成副本……就有一千个秦始皇也不能把我怎样啦”可知,司马迁是自信的,相信《史记》会流芳百世;由“一说出‘宦官’两个字,他赶快向司马迁赔起罪来。司马迁老不高兴了,率性下起了逐客令来”可知,司马迁在自信中又有自卑的一面,脆弱的神经经不住“宦官”一词的打击。
由“少卿,我这两年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只是我有一件挂心的事,便是我所写的这一部《史记》”可知,司马迁是达观的,为了使命,不惧生死;由“他的左手往下一抹,却是抹了一个空。司马迁愤愤地‘哼!’了一声,一口气,便把他那篇《自叙传》写到了底”可知,司马迁面对身体的女性化、胡须的脱落,蔑视中不无怨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训练任务群八 主题通练 一 时事热点•ChatGPT(信息类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2024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信息类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训练任务群八 主题通练 四 读写相融练1 发展(信息类阅读+写作)(含解析)—2024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信息类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训练任务群八 主题通练 三 异文通练2 王守仁诗文(文言传记+古诗)(含解析)—2024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