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浙江省丽水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浙江省丽水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浙江省丽水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浙江省丽水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丽水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丽水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林则徐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伟大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的早就被历史淘汰了,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样说对吗?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自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的。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阶级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中国,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认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这就是阅读和理解。只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而已。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就是精华,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
    用什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抑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在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儒学,但如果当代儒学研究仍然超不出儒学原有视角,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仍然固于儒学传统范围内,充其量是新儒学。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原有传统之中,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
    材料二: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我们这样做了,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
    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传”就是记录、保护、保存。现在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岌岌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或者只剩下一些残余、遗迹、遗址。所以,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保存,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当前,最重要的也是“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要尽量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还有,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包括我们今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许中间所蕴含的智慧今后可以发挥作用。
    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承”。“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不行,要区别和选择。对于精华的部分,不仅要保留,而且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但不要复制,也不需要扩大。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自己保持谦虚、谦卑的姿态,恪守正常的次序和礼节,这是对的;但过分的甚至不讲人性的那种谦卑,是要不得的。
    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先采用更加符合本地条件的内容。另外,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所以应该分轻重缓急。比如,同样是精华,现在某个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优先;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就可以晚一点。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要根据社会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有的要加上新的内容。如果不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弘扬,更难以得到延续。以孝道为例。中国孝的本质是保证家庭、家族的延续,也就是生孩子。在中国,可以通过对传统孝道做新的转化来解决人口增长缓慢的问题。怎么转化?就是要对孝道作出新的解释:孝道不仅仅是尊老爱幼,而且是每一个人要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其中就包括成家生子。
    (摘编自葛剑雄《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称得上真正的伟大。
    B. 传统文化流传与演变受着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更受着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
    C. 当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就是无条件、无差别、有自觉、有意识地“传”。
    D.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是有条件的,是有所选择的,既要兼收并蓄,也要讲究“本土优先”。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所以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
    B. 作者认为,儒学研究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
    C. 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部分,我们要保留,但不可复制和扩大;对于精华部分要继承、发扬、延续,还要转化和创新。
    D. 现在有些学校让小孩子穿上汉服,朗诵儒家经典,回家给父母洗脚,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南北朝时期,南方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北方方言大量地吸收了外来民族的语言。
    B. 某地方的古老山歌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在社会上传唱。
    C. 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人类“恶”的集中表现,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存下来。
    D. 美国建筑师设计燕京大学时,外部采用中国宫殿结构,内部添加暖气和现代设备。
    4. 材料一第二段是如何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5. 材料二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1. B 2. C
    3. C 4. ①首先驳斥了“儒学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错误观点;
    ②然后通过讲道理和举例论证进行分析,确立自己的观点“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 ①准确严谨,逻辑性强。文中有“也许”“有些”“一般情况下”等表限定的词语,语言准确,避免了绝对化表达;文中用“一方面”“另一方面”“首要”“还要”以及表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语,论述逻辑严密。
    ②通俗浅易。全文语言平实通俗,很少专业性术语,如“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等句子,便于读者接受与理解。
    ③多用问句。“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设问引人深思;“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反问加强语气。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受着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更受着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自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等相关内容可知,“传统文化的流传与演变受着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更受着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选项逻辑关系颠倒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是分不清的”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可知,“精华”和“糟粕”可以分清;
    B.“儒学研究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错误。材料一第四段是说“在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D.“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错误。由材料二第四段“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要根据社会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有的要加上新的内容”可知,“让小孩子穿上汉服,朗诵儒家经典,回家给父母洗脚”等不能简单等同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记录、保护、保存”。
    A.强调的是“吸收外来文化”,不适合做论据;
    B.强调的是“转化和创新”,不适合做论据;
    C.强调“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记录、保护、保存”,适合做论据;
    D.强调的是“创新”,不适合做论据。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的早就被历史淘汰了,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样说对吗?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材料一第二段首先驳斥了“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一错误观点;
    “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自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的”“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接下来作者通过讲道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分析,确立自己的观点“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文章语言准确严谨,逻辑性强。文中有“也许”“有些”“一般情况下”等表限定的词语,语言准确,避免了绝对化表达;“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承’”“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如果不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弘扬,更难以得到延续”,文中用“一方面”“另一方面”“首要”“还要”以及表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语,论述逻辑严密。
    “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全文语言通俗易懂。文章语言平实通俗,很少使用专业性术语,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
    “这样说对吗?”“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文章多用问句,引人深思,加强语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河
    刘海红
    ①风凛冽地吹。冬天的风,下了雪的冬天的风,像野兽在嘶吼。寒冷被撕裂成一道道伤口,疼痛便肆无忌惮起来。光秃秃的树丫,被风雪裹挟着,做着冬天最后的坚持。可是子弹,这个比猛兽更冷酷无情的东西,这个时间,参与了冬天这场战争。
    怎样掩护是一个问题。一望无际的雪地,鸟儿早已绝迹。枯树,只有枯树叉着枝丫挺立着。藏在雪中或是躲在树上,要做个选择。爬树他是好手。老家的秋天,柿子树挂满金黄,遮天蔽日,他也挂在上边,用铁钩对准枝丫一扭,成串的果实跌落筐里,他笑得合不拢嘴。即使冬天,宽大的树冠也浓成一团黑雾,像屋。眼前……他勒了勒皮带,把绷带等随身急救用品用力塞了塞,让自己目标更小一些。他选了一根较粗的树干,隐蔽起来。
    来异乡参战是他的选择。原本,他只是黄河边的一个庄稼人,种地,也卖柿子。动荡年代,地薄寡收,且无宁日。那夜匪军抓壮丁,一家挨着一家。他和伙伴躲到树上得以逃脱。后遇追兵,无奈之下,他们跳进了黄河。秋天的河水冰冷、刺骨,憋在水中不知游了多久,也许还剩半口气吧,解放军来了。
    休养的日子,战士们嘘寒问暖,像兄弟。他仍心思不宁,庄上的柿子等着收,田地荒着无人耕种,隔河相望,鞭长莫及。留下,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拿起枪,才有过河的希望。
    战斗打响,冬天的交战格外沉重,②旋转,躲避,掩护,射击。树权上每换个姿势都耗费体力。子弹嗖嗖地从耳根划过。③他把帽子顶起来,帽子瞬间被打穿,打飞。在这期间,他放出一梭子子弹,隐约有敌人应声倒下。
    大大小小的战役他参加过十几回。在山上,在丛林中,他学会了一些技巧,譬如用树枝支起帽子做掩护,给垒起的石块套上衣服,侧面消灭敌人。他立过数次功,直至战争全面胜利。就在他准备过河那年,抗美援朝战役打响,他火速报了名。
    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战友陆续被女人们抬下阵地。男人都上战场了,女人是最后的防守。
    “嗖嗖……”
    “嗖嗖嗖……”
    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和血腥味。他甚至听到了子弹在空中飞的声音,它们带着风,带着火,带着正义与邪恶。他给出一梭子,再次确定对方有人应声倒下的时候,他的面部凉凉的、热热的、麻麻的。有液体从左右两颊喷涌而出,在空中冷却,凝固。领口,已成鲜红的朝霞,他异常清醒地掏出了绷带。此时,子弹穿过的面部,舌头有半截掉落在口腔中,满口的牙被打落,绷带瞬间变成血带。他已麻木到不知疼痛。拿起枪,艰难地打出几梭子,又有人应声倒下,他也倒下了,倒在了厚厚的雪地上,身下一片殷红。
    醒来时,他躺在病床上,面目全非。疼痛,蚀心刺骨的疼痛。除了面颊的手术,在运送过程中,他的十根脚趾严重冻伤感染,做了切除。两次手术,他不知怎么经历过来的。眼下,结束这非人的疼痛,是他最后的需求。
    他看到了备用绷带。夜深人静,把绑在床头的绷带缠到脖子上。没有丝毫犹豫,他顺势滚了下来,动静有些大。护士的到来几乎和他落床的时间同步。绷带被收走。他不甘心,要了条换洗的床单。午休时间,没人打扰,他挪爬着,把头伸进了打结的圈……
    又一次醒来,身边多了特护,二十四小时特护。死成了奢侈的事。想到以后进食困难,口齿不清,又如小脚老太般走路,坚硬的汉子仰天长叹。
    如果当初过河,也许他正在田里侍弄庄稼,或在柿树下歇息,风吹过来,柿树沙沙的,有青色的小果,拂过面颊。但他不悔,男人就该保家卫国,战死沙场,死而无憾!眼下……死过,活过,那就好好生活吧!
    他本该待在荣校的,享受伤残军人优渥的工资待遇和生活,享受恬淡宁静、花香鸟鸣。④可是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弥散在空气中青草的味道,还有九月,柿子熟了,满树的金黄,一直摇晃着他的梦。他醒来,收拾东西。他对自己说,有手有脚的,躺在功劳薄上睡不着,过河!
    黄昏,黄河的另一边,村里多了一个用脚后跟走路的小脚男人。他安静地穿梭在田埂上,或者拿个锄头歇息在庄头,眺望村庄也眺望黄河。秋天,柿子熟了,满树的金黄,像挂在空中的灯笼。他咿咿呀呀地招呼村民摘柿子。柿子不卖,护树的功劳是大家的。秋忙过后,人们常坐在柿子树下,听他讲河那边发生的故事。
    几十年后,他如愿长眠在村头的柿树下。每年秋天,人们都会挑出最大、最黄的柿子,放在他的坟头。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他们”在冰冷河水中苦苦挣扎的时候,一句短短的“解放军来了”,带给了“他们”极大的温暖和希望。
    B. 战士们对“他”“嘘寒问暖”,但“他”仍心思不宁,一心想着回乡种地,说明此时的“他”还认为干农活最重要。
    C. “领口,已成鲜红的朝霞”,这句描写说明“他”两颊受伤严重,流血多,同时也饱含着作者对英雄的崇敬和赞美。
    D. 在战场上不惧伤痛、浴血杀敌的“他”,在病床上却几次因痛自杀,这个情节的设置使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具真实性。
    7. 对小说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凛冽冬风的描写,交代了恶劣的战争环境,渲染了惨烈的战斗气氛;其中反复和比喻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
    B. 句子②用八个字写“他”在树权上战斗的四种动作,句子虽然简短,却有力地表现了“他”的灵活敏捷和战斗经验丰富。
    C. 句子③是一处战斗掩护的细节描写,起承上启下作用,既呼应上文介绍的掩护动作,又引出下文“他”被击中两颊的情节。
    D. 句子④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诗意唯美的乡村景象,这是“他”念念不忘的故乡梦,也是英雄们保家卫国的初衷。
    8. 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过河”,“他”做了三次主动选择。请结合诗句谈谈对“他”选择的认识。
    9. 小说叙述战斗部分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这样叙述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第一、二次主动选择,是在从军战斗和过河回家之间选择了扛枪参军,保家卫国;②第三次主动选择,是在享受伤残军人优渥待遇和回乡劳动奉献之间选择了回乡;③三次选择,都是以国家集体为重,不计个人祸福得失,是诗句蕴含精神的真实写照。
    9. ①既描写了紧张的战斗场景,又交代了主人公参军的前后经历,构思巧妙;②把现实战斗的英勇和回忆中从农民到战士的逐步成长结合,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使人物形象更全面、立体;③现实战斗紧张激烈,回忆或温馨或平静,两者交织穿插,形成缓急交错的叙事节奏,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此时的‘他’还认为干农活最重要”错误。原文“留下,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拿起枪,才有过河的希望”,可见他不是认为干农活最重要,只是对家还有留恋;他认识到了保家卫国最重要。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鉴赏写作技巧的能力。
    C.“又引出下文‘他’被击中两颊的情节”错,句子③写的是掩护战术,对下文“他”被击中两颊的情节没有引出作用。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行为及精神品质的能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
    ①由“休养的日子,战士们嘘寒问暖,像兄弟。他仍心思不宁,庄上的柿子等着收,田地荒着无人耕种,隔河相望,鞭长莫及。留下,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拿起枪,才有过河的希望”“就在他准备过河那年,抗美援朝战役打响,他火速报了名”可知,第一、二次主动选择,是在从军战斗和过河回家之间选择了扛枪参军,保家卫国;
    ②由“他本该待在荣校的……可是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弥散在空气中青草的味道,还有九月,柿子熟了,满树的金黄,一直摇晃着他的梦。他醒来,收拾东西。他对自己说,有手有脚的,躺在功劳薄上睡不着,过河!”可知,第三次主动选择,是在享受伤残军人优渥待遇和回乡劳动奉献之间选择了回乡;
    ③人物的行为反映的人物的精神品质,不管是抗战、抗美援朝,还是回乡劳动,三次选择,都是以国家集体为重,不计个人祸福得失,是诗句蕴含精神的真实写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①文章开头即写他在朝鲜战场上找掩体,因为想到藏到树上,引出回忆内容“老家的秋天,柿子树挂满金黄,遮天蔽日,他也挂在上边,用铁钩对准枝丫一扭,成串的果实跌落筐里,他笑得合不拢嘴”“原本,他只是黄河边的一个庄稼人,种地,也卖柿子。动荡年代,地薄寡收,且无宁日。那夜匪军抓壮丁……留下,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拿起枪,才有过河的希望”;他藏到树上之后自然回忆起参军经历,“他立过数次功,直至战争全面胜利。就在他准备过河那年,抗美援朝战役打响,他火速报了名”。这样现实和回忆穿插,既描写了紧张的战斗场景,又交代了主人公参军的前后经历,构思巧妙;
    ②现实中的他机智,藏到树上;战斗英勇,“他给出一梭子,再次确定对方有人应声倒下的时候,他的面部凉凉的、热热的、麻麻的……子弹穿过的面部,舌头有半截掉落在口腔中,满口的牙被打落,绷带瞬间变成血带。他已麻木到不知疼痛。拿起枪,艰难地打出几梭子,又有人应声倒下,他也倒下了,倒在了厚厚的雪地上,身下一片殷红”;而回忆则交代了他原本是“黄河边的一个庄稼人,种地,也卖柿子”,因匪军抓人跳河被解放军救起而参军,后来又上了朝鲜战场。把现实战斗的英勇和回忆中从农民到战士的逐步成长结合,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使人物形象更全面、立体;
    ③现实战斗紧张激烈,如“即使冬天,宽大的树冠也浓成一团黑雾,像屋。眼前……他勒了勒皮带,把绷带等随身急救用品用力塞了塞,让自己目标更小一些。他选了一根较粗的树干,隐蔽起来”“战斗打响,冬天的交战格外沉重,旋转,躲避,掩护,射击。树权上每换个姿势都耗费体力。子弹嗖嗖地从耳根划过。他把帽子顶起来,帽子瞬间被打穿,打飞。在这期间,他放出一梭子子弹,隐约有敌人应声倒下”“子弹穿过的面部,舌头有半截掉落在口腔中,满口的牙被打落,绷带瞬间变成血带。他已麻木到不知疼痛。拿起枪,艰难地打出几梭子,又有人应声倒下,他也倒下了,倒在了厚厚的雪地上,身下一片殷红”;回忆或温馨或平静,如“老家的秋天,柿子树挂满金黄,遮天蔽日,他也挂在上边,用铁钩对准枝丫一扭,成串的果实跌落筐里,他笑得合不拢嘴”“大大小小的战役他参加过十几回。在山上,在丛林中,他学会了一些技巧,譬如用树枝支起帽子做掩护,给垒起的石块套上衣服,侧面消灭敌人”。两者交织穿插,形成缓急交错的叙事节奏,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
    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
    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凡A吾B所C陈D皆E自F谓G近H道I而J不K知L道M之N果0近P乎Q远R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爱莲说》《马说》均属这一文体。
    B. 见,文中表被动,与熟语“见谅”“见笑”中的“见”意思相同。
    C. 矜,文中为骄傲自满,与《论语》中“君子矜而不争”的“矜”意思不同。
    D. 亟,文中为屡次,与“亟不可待”的“亟”意思不同,读音也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晋以来,世风日下,人们耻于言师。而韩愈却不顾流俗,收召后学,抗颜为师,结果招致众人笑骂,被当做狂人。
    B. 柳宗元亲见庸、蜀之犬吠日,以此为喻,既讽刺那些聚骂并反对从师的流俗之辈,也表达了自己的苦衷和怕连累后学的心情。
    C. 柳宗元向韦中立讲述了自己的为文之道,强调要去除“轻心”“怠心”“昏气”“矜气”使文章含蓄而明快,流畅而凝练,清雅而庄重。
    D. 文章围绕“取其实而去其名”的论点,分两部分展开论述,前部分论尊师重道,后部分谈写作理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2)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
    14. 面对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柳宗元表明了怎样的态度并提出怎样的做法?
    【答案】10. DIQ
    11. B 12. B
    13. (1)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因为被外放)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2)这就是我用(文章)来辅佐道的方法。凡是类似上面所说的这些作法,到底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14. 态度:委婉拒绝,不敢为人师。
    做法:取其实而去其名。①不拘泥老师的称呼,而就老师的实质;②把心中知道的都讲出来,供对方选择、采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晓得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
    “吾所陈”中“吾”是定语,“所陈”是所字结构,呈现的文章,是句子的主语,后面D处断开;
    “皆自谓近道”是主谓宾结构,后面I处断开;
    “而不知道之果近乎”中“果近”是“不知”的宾语,“乎”是句末语气助词,“乎”后Q处断开。
    故选DIQ。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表被动;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句意:不仅我会被辱骂/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
    C.正确。骄傲自满;看重,推崇。句意:从来不敢以骄矜傲慢的心理写作/并不想顾惜名誉与节操。
    D.正确。文中“亟”读作qì,屡次;“亟不可待”的“亟”读作jí,“急”的意思。句意: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急得不能等待。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柳宗元亲见庸、蜀之犬吠日”错误,“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作者并没有亲见庸、蜀之犬吠日,亲见的是南越之犬吠雪。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暇”,没时间,来不及;“挈挈”,匆忙,急切地;“东”,名词作动词,向东奔;“如是”,像这样。
    (2)“所以”,用来……的方法;“羽翼”,辅佐;“果”,到底,究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态度:根据“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可知,委婉拒绝,不敢为人师。
    做法:根据“取其实而去其名”可知不拘泥老师的称呼,而就老师的实质;
    根据“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则可矣”可知把心中知道的都讲出来,供对方选择、采纳。
    参考译文:
    答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哪些,扬弃哪些,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
    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晓得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所以,我每当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敢以轻忽随便的态度写作,恐怕文章浮滑而不深刻;从来不敢偷懒取巧以懈怠的态度敷衍了事,恐怕文章松散而不谨严;从来不敢以思路不清糊涂昏乱的态度写作,恐怕文章晦涩不明而又杂乱;从来不敢以骄矜傲慢的心理写作,恐怕文章显现高傲骄狂、盛气凌人的意味。收敛文辞(加以抑制)是希望文章含蓄,发挥文理是希望文章明晰,疏通文章是希望文章畅达,剪裁篇章是希望文章简洁文辞凝练;激扬而剔除污浊是希望文章语言清雅不俗,凝聚而保存文气是希望文章风格庄重不浮。这就是我用(文章)来辅佐护卫圣道的方法。凡是类似上面所说的这些做法,到底是对呢,还是不对呢?有可取的地方呢,还是没有可取的地方呢?希望您看看,进行选择,有空就来信告诉我。
    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帮助有什么收获,我却因为您的帮助而有所收获,又何必以老师来称呼这种关系呢?采取老师的实质,去掉老师的名义,不要招致越地和蜀地的狗的惊怪狂叫,或者像孙昌胤举行冠礼那样遭到人们的嘲笑,那就万幸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诗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 刘诗中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 刘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 《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
    16. 两首诗都展现了劳动场景,同中有异,请结合文本赏析其不同之处。
    【答案】15. B 16. 《插田歌》的劳动场景是轻松的,劳动者是愉悦的。表现在:①美景使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②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③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
    《插秧歌》的劳动场面是繁忙的,劳动者是辛苦的。表现在:①全诗紧扣一个“忙”字着力描绘、尽情表现。前两句四个人物四个动词,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②三四句是环境刻画,通过对雨具和劳动者淋雨情形的描写,反映插秧的紧张和艰苦;③五至八句是对农家夫妇对话时的情态描写,进一步表现插秧的紧张、农事的繁杂,农家的勤劳和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塍望如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如线般笔直,第四句中的“参差”一词在这里形容水光闪烁。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并比较异同点的能力。
    《插田歌》的劳动场景是轻松的,劳动者是愉悦的。
    ①美景使其轻松:“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在这样的美景中劳动,心情也是愉快的。
    ②穿戴显其轻松:“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
    ③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虽然诗人远在郡楼之上,又加之农夫农妇们是以地方俚语唱和,必然使诗人无法辨清其词,却亦能欣赏其旋律,这些歌虽然是俚歌,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
    《插秧歌》的劳动场面是繁忙的,劳动者是辛苦的。
    ①全诗紧扣一个“忙”字着力描绘、尽情表现。“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四个人物四个动词,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②三四句是环境刻画,“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通过对雨具和劳动者淋雨情形的描写,反映插秧的紧张和艰苦;
    ③五至八句是对农家夫妇对话时的情态描写,进一步表现插秧的紧张、农事的繁杂,农家的勤劳和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准备,如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之雄心,只怕会有“____________”的结局。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
    (3)音乐是有力量的。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足以体现箫声的凄切、婉转。
    【答案】 ①. 封狼居胥 ②. 赢得仓皇北顾 ③. 吾尝跂而望矣 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⑤. 舞幽壑之潜蛟 ⑥.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胥”“仓皇”“壑”“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那个时候,我总在计算机前面,沉浸在过去的岁月与感触中,活在四五十年前的青田街七巷六号。我听得到父亲那双皮拖鞋踢踢踏踏走来走去的声音,还有他那伴随着我整个童年与少年的打字机的劈劈啪啪。我又见到我那一生都在失意中的姑父,他在长长的走廊上跟我错肩而过,就像他跟别的家人一样, ,谁也不搭理谁,影儿似的疏离与飘忽,然而我忘不了他那愤怒中空空茫茫的眼神。他不想在这里,却不得不在这里。要是我,就会 ,我不会让自己活在这样的、几近绝望的氛围里。我看到了已经半夜了,姑妈还踩着缝纫机,嘎啦啦嘎啦啦……为六个不断长大的孩子做衣裳。我也看到了这里曾经高朋满座的黄金时代,父亲爽朗的笑声在高大的树影间回荡。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用了“踢踢踏踏”“劈劈啪啪”“嘎啦啦嘎啦啦”等拟声词,请结合文段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视若无睹(形同陌路);
    ②一走了之(逃之夭夭)。
    19. ①准确地写出了皮鞋、打字机和缝纫机的声音特点,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的生活场景,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②这些声音写出了父亲和姑妈的忙碌与辛劳,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既心酸又怀念的复杂心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是说处在失意中的姑父谁也不搭理,影儿似的疏离与飘忽,所以姑父和我擦肩而过的时候就像没看到我一样,可用“视若无睹”或“形同陌路”。视若无睹:虽然看见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指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形同陌路:指本来很熟悉的朋友或别的人,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再联系或交往,如同成为陌生人一般。
    第二处,此处是说姑父不想生活在这里,但又不得不生活在这里,不能逃脱,而我却相反,我不会让自己活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之中,所以要从这样的生活氛围之中逃脱,可用“一走了之”或“逃之夭夭”。一走了之:不顾而去。逃之夭夭:逃跑得无影无踪、不知去向。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踢踢踏踏”是模拟父亲走路时那双皮拖鞋发出的声音。“劈劈啪啪”是模拟父亲打印机发出的声音。“嘎啦啦嘎啦啦”是模拟姑妈缝纫机发出来的声音。这些声音是作者童年时期经常听到的声音,所以这些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的生活场景,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踢踢踏踏”“劈劈啪啪”伴随了作者整个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说明那时候的父亲很忙碌和辛劳。而姑妈已经到了半夜还要为六个不断长大的孩子做衣裳,所以“嘎啦啦嘎啦啦”的声音写出了姑妈的忙碌和辛劳。作者总在计算机前面,沉浸在过去的岁月与感触中,活在四五十年前的青田街七巷六号,所以这些拟声词让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既心酸又怀念的复杂心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夸父一号”全称“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是由中国太阳物理学家自主提出的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这颗卫星的科学目标就是4个字,即“一磁两暴”。“磁”是磁场,“两暴”是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耀斑、日冕物质抛射。 ① ,即磁场与耀斑、磁场与日冕物质抛射、日冕物质抛射与耀斑的关系;还要研究它们的形成、演化、相互作用和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为空间天气预警提供支持。
    美国主导的“帕克号”卫星是飞到太阳附近进行观测的卫星,其轨道是一个大的椭圈,最近的近日点可以达到10个太阳半径左右。这意味着它受到的太阳热非常强,它只能探测到太阳附近粒子、磁场这些环境, ② 。而“夸父一号”卫星是直接看太阳,用遥测遥感的手段观测太阳,对太阳进行成像。所以说它们是互补关系。“帕克号”当然是非常先进的,但二者的科学目标不一样。
    “夸父一号”卫星载荷每天可观测到的数据量大约为500GB左右,数据正常生成后会及时免费对全世界太阳物理、空间环境、空间物理等相关领域的社研工作者实时开放。数据共享政策是基于国际惯例。中国太阳物理学家一直以来都在享受国际开放的数据政策红利,我国综合性太阳观测卫星成功在轨运行之后, ③ 。
    20. 下列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坚强,纯洁,律己,公正——所有这一切优秀的品质都难得地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
    B. 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 可慌哩!比什么都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D. 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了——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夸父一号”卫星载荷每天可观测到的数据量大约为500GB,数据正常生成后会及时对全世界太阳物理、空间环境、空间物理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实时免费开放。
    B. “夸父一号”卫星载荷每天可观测到的数据量大约为500GB左右,数据正常生成后会及时对全世界太阳物理、空间环境、空间物理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实时免费开放。
    C. “夸父一号”卫星载荷每天可观测到的数据量大约为500GB,数据正常生成后会及时免费对全世界太阳物理、空间环境、空间物理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实时开放。
    D. “夸父一号”卫星载荷每天可观测到的数据量大约为500GB左右,数据正常生成后会免费及时对全世界太阳物理、空间环境、空间物理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实时开放。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0. D 21. A
    22. ①我们要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②不能直接看太阳;③也会对世界作出回馈。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作用为解释说明。
    A.总结上文;
    B.语意转折;
    C.说话中断或停顿;
    D.解释说明。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一是“大约”和“左右”语义重复,删掉一个;
    二是语序不当,“免费”应修饰“开放”,放在其前面更恰当。
    全部改对的是A项。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结合“还要研究”可知此处是要研究什么问题,根据后文的阐释,应该是具体研究“磁场与耀斑、磁场与日冕物质抛射、日冕物质抛射与耀斑的关系”,可概括为“我们要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②根据转折连词“而”可知,此处和“夸父一号”卫星“直接看太阳”内容相反,即“不能直接看太阳”;
    ③此处承接“数据共享政策是基于国际惯例”谈中国的情况,我们在“享受国际开放的数据政策红利”,则“成功在轨运行之后”也会遵循国际惯例,共享数据,可填“也会对世界作出回馈”。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对于驾驶员来说,掌握住油门、刹车、方向盘,就成功了99%。意思是,驾驶要善于踩油门,也要适时刹车,还要掌握方向盘来调整方向,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以上材料对我们青年人如何走好人生路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善作行止,长于选择
    人生如曲折远途,你我皆新手上路。若见坦途迢迢、红日晴天,当全速行进,不遗余力;若遇艰险崎岖、雨急风狂,当减缓速度,谨慎提防;若逢地形复杂、难辨路况,当仔细判别,细心导航。唯有善进善止,方可适应环境的顺逆,调整前行的节奏;唯有长于判断,才能作出安全的选择,把握正确的方向。
    青春大好,时间丰裕,精力充沛,未来可期,前方有学业的硕果等待摘取,有事业的巅峰等待攀爬,身负个人责任,肩挑时代重担,自当以无畏无惧的奋斗者姿态全力向前,以时不我待的奔跑者姿态奋力疾驰,斗志勃发,昂扬积极,不生退缩,不起旁骛。如果此时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或因旁人闲言而踌躇,或因路旁风景而迷本,或因偶遇挑战而却步,或因耽于逸乐而懈怠,则会遗忘前行的意义,错过拼搏的机遇,打乱未来的规划,失去奔驰的勇力。
    命运无常,境遇多变,起落高低,坎坷难免。身处逆境、暂且无力作出改变时,突遭意外、一时不能掌控局面时,力有不逮、短期难以恢复状态时,受阻受困、身边缺少强大助力时……则应放慢速度,收住脚步,时缓时止,徐徐而行,以宽容自洽的心态调整前行的节奏,以通透大方的状态适应眼下的困局,以暂得于己的情怀等待转机的出现,以处变不惊的智慧探索突破的可能。如果此时不顾现实贪功冒进,一意孤行以硬碰硬,只下死力无视策略,非但于事无补,反而让人一叶障目,频遭打击,陷入自我怀疑与否定的漩涡而无法脱离。
    峰回路转,乱花迷眼,错象纵横,难以甄鉴。知行止、善进退之外,还应明局势、擅分析、精考量、长选择。站在十字路口,眼望四方大道,更应以深刻睿智的眼光辨别方向,以细微真实的本心决定取舍,以成熟客观的理性厘清乱象,以沉着果断的冷静作出抉择。天堑巨险,急速变道;穷巷无路,不妨回头。只有善于甄别,灵活应对,正确选择,方可化危机为契机,变困局为新局,降低失误的风险值,提高试炼的容错率。
    善行止、明选择的智者不在少数。范蠡竭力报主、逸游五湖,张良乱世辅业、身退埋名,班超投笔从戎,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无不闪耀着当进则进,应退则退,顺时而动,相机而变的人生智慧。
    身处新时代,眼观无边景,我们更应于平坦光亮时鼓足干劲、奋力疾奔,于晦暗难明时步履暂歇、蓄力待发,于纷杂多变时深思熟虑、认真选择。以勤促行,以止待明,以慎生判,彰显人生智慧,成就人生格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驾驶员为例,指出顺利到达目的地应该如何进行操作。材料第一句话指出油门、刹车、方向盘对驾驶员的重要性;第二句话具体阐释,提出“驾驶要善于踩油门,也要适时刹车,还要掌握方向盘来调整方向”的观点。写作要求中提到“对我们青年人如何走好人生路颇具启示意义”,也就是说需要从驾驶引申到青年人走好人生路这个层面。其中,善于踩油门,寓意我们要砥砺前行、努力奋斗;适时刹车,寓意面对诱惑、危险等情况时,要适时收手,善于做减法;掌握好方向盘,寓意人生需辨明方向,选准道路,在需要时做出改变、调整方向。而最终三者的使用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寓指在青年人前进的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情况,要适当调整前进的速度和前进的方向。
    写作时,可以把驾驶操作寓指为驾驶人生之车。可指出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我们不能躺平,而是要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昂扬的斗志去勇敢出发,砥砺前行,以奋斗之姿开启人生的新篇章。而在前进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选择,遇到挫折时就要适时刹车,积极反思自己,减去错误的负重,轻装上阵;遇到多条人生岔路时,则要从自己的人生追求、社会的公序良俗、祖国的发展需要等多个角度,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发展和祖国发展的人生选择。
    立意:
    1.灵活调整人生前进的速度和方向。
    2.油门刹车方向盘,因路制宜是王道。
    3.人生如驾驶,需适时调整。
    相关试卷

    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丽水市三校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丽水市三校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浙江省丽水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丽水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丽水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丽水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