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地区侯马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模拟试卷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具特色的美学。这里所说的中国美学,包括中国古代美学、中国近代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传统形态的美学,中国近代美学是一种过渡形态的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则是一种开放形态的美学。三者虽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有一脉贯穿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
西方美学与我们不同,它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上的。这种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决定的。中国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农业文化。中国文人与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缘。他们认为,大自然是朋友,是最美的事物,是可以怡情悦性的审美场所。中国传统美学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原点建构起来的。诸如“情景”“意象”“意境”“物色”等美学范畴,又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与物游”“感物动心”和“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等美学思想,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中国美学的一种特色。
西方美学重在求“本质”,中国美学则重在求“神韵”。在中国美学中,“神韵”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南北朝时,“神韵”一词只是用在对于人物的审美评价中,指人的气质美和风度美;后来也用在对大自然和艺术的审美中,前者指神态美,后者指韵味美。无论是人的神韵,还是自然的神韵和艺术的神韵,都是指审美对象内在的生命、精神和意蕴。它是通过外在形式如“形”或“象”表现出来的。但是,它与西方美学的“思想”“情感”和“意义”又不相同。西方艺术中的“思想”“情感”和“意义”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中国艺术的“神韵”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
中国美学家谈论“美”的问题,大多是结合着生活、实用和功利一起谈的。西方美学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求解“美本身”开始,就有排斥“实用”的倾向。后来,康德干脆将“实用”的奠基石彻底拿掉了,将审美与实用(即功利)对立起来。从此西方美学就走上了“务虚”的形而上的发展路线。
(摘编自古风《从比较视域看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
材料二:
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更多课件教案等优质滋元可 家 威杏 MXSJ663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检阅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史,我们发现称得上社会家国情怀代言人的作家、艺术家是很多的。他们的优秀作品构成了璀璨的星河,辉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空之中,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地进行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
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
一是“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此后,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教化”又称“风教”。“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教”的目的是“化”。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天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只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自然而然。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重庆。诗人徐迟请毛泽东同志题字,并向毛泽东同志请教怎样作诗。毛泽东同志题写了“诗言志”三字。这“志”即家国之志。
二是“兴寄”论。“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
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这股绮靡之风,有“兴”而无“寄”。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明确表示:“常恐逶逦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援引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
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值得注意的是,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衷“后宫争宠”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是在糟蹋美学。凡此种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
作为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劲呐喊,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事业写真创美。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政治文化决定的。
B. 中国美学中人或自然的神韵是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
C. 与西方艺术不同,中国艺术的“神韵”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D. 中国传统美学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言志”中的“志”是指“家国之志”,不属于个人,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B. 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在宣示个人审美情绪外,也要履行好社会审美导师的职能。
C. 兴寄论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破“过娱论”,反对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反对娱乐作用。
D. 陈子昂不满于六朝的绮靡之风,故标举“兴寄”,首推“风骨”理论。
3. 在下列各选项中,与“兴寄”“风骨”无关的一项是( )
A.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陈子昂《感遇·其三十五》)
B.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其二》)
C.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王璨《七哀诗》)
D. 架岭承金阙,飞桥对石梁。竹密山斋冷,荷开水殿香。(徐陵《奉和简文帝山斋诗》)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5. 汉代《毛诗序》提出“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请结合材料,分析“言志”与“教化”是如何达成统一的。
【答案】1. B 2. B 3. D
4. ①材料一主要使用对比论证。将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进行对比,从建立基础、侧重点、实用性等方面来论证两者的差异。
②材料二主要使用举例论证。举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等、毛泽东同志题写“诗言志”、初唐诗人陈子昂“兴寄”理论、中国当今“过娱化”等例子,论证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引用论证。引用刘勰等人观点,论证“诗言志”“兴寄论”的美学理论。)
5. ①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
②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最重要的是在情上。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由不同的政治文化决定的”错,扩大范围。原文是说“这种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决定的”,可见并没有说“政治”;
C.“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错,表述绝对。原文是说“中国艺术的‘神韵’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原文意思是“难以用语言表述”而非“无法表述”;
D.“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错,扩大范围。原文是说“又如……等美学思想,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也就是说只是传统美学中的一些美学思想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而非整个传统美学都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不属于个人”错。原文是说“‘言志’的“志”就不只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可知,是“不只属于”,而非“不属于”;
C.“反对娱乐作用”错,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可知,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兴寄论反对的是“过娱”;
D.“不满于六朝的绮靡之风”错,曲解文意。原文是说“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可知,陈子昂不满的是自己所处的时代泛滥六朝的绮靡之风,所以标举“兴寄”,并不是单纯的对六朝的绮靡之风不满,而是因为过多。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根据文本二可知,“兴寄”是指诗歌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风骨”就是既善,又美!
A.此诗以直抒胸臆的方法,通过叙写自己从军的所见所感来表现慷慨报国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对国事的忧虑。
B.此诗全用比兴手法,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
C.此诗写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D.属于“奉和”之作,并无“兴寄”“风骨”。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
根据“中国美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具特色的美学”“西方美学与我们不同”可知,选段主要采用对比论证;
根据“这些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国美学基本特色”“它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上的”可知,从建立基础方面来论证两者的差异;
根据“西方美学重在求‘本质’,中国美学则重在求‘神韵’”可知,从侧重点方面来论证两者的差异;
根据“中国美学家谈论‘美’的问题,大多是结合着生活、实用和功利一起谈的。西方美学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求解‘美本身’开始,就有排斥‘实用’的倾向……从此西方美学就走上了‘务虚’的形而上的发展路线”可知,从实用性方面来论证两者的差异。
材料二:
根据内容可知,选段举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等、毛泽东同志题写“诗言志”、初唐诗人陈子昂“兴寄”理论、中国当今“过娱化”等例子来论证,可知,选段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用引用刘勰等人观点,属于引证;
举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等,举毛泽东同志题词,来论证“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
举初唐诗人陈子昂,来论证“兴寄”论;
举中国当今“过娱化”等例子,来论证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通过诸多例证,来综合论证了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
引用刘勰等人观点,论证“诗言志”“兴寄论”的美学理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可知:
首先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
其次《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
然后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
最后“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
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可知:
首先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
其次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
根据以上分析可把“言志”与“教化”统一的过程概述为:①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②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最重要的是在情上。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蘑菇圈
阿来
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阿妈斯烱拿起手机,她想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
她说:“胆巴呀,看来我要把蘑菇圈永远留在山上了。”
胆巴很焦急,“阿妈生病了吗?”
阿妈斯烱觉得自己眼睛有些湿润,但她没有哭,她说:“我没有病,我好好的,我的腿不行了,明年,我不能去看我的蘑菇圈了。”
“阿妈斯烱,你不要伤心。”
“儿子,我不伤心,我坐在山坡上,无可奈何的时候,看见彩虹了。”
阿妈斯烱听见胆巴说话都带出了哭声,他说:“阿妈斯烱,我的工作任务很重,我离不开我的岗位,不能马上来看你!你到儿子这儿来吧!”
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
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烱,我替胆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来了。胆巴哥哥让我把你送到他那里去。”
阿妈斯烱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
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
阿妈斯烱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
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耐心地看着它们慢慢现身吗?”
阿妈斯烱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阿妈斯烱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阿妈斯烱说:“你不可能知道。”
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
阿妈斯烱没有言语。
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烱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一片幽蓝。然后,阿妈斯烱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阿妈斯烱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那块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苔藓因为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啄食几口,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飞走了。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
丹雅说:“阿妈斯烱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这里,这么多蘑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
阿妈斯烱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
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烱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簌落下。阿妈斯烱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烱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
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烱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这些小精灵。”她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烱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
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
阿妈斯烱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
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烱,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烱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烱,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
阿妈斯烱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烱,我们找到了。”
阿妈斯烱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
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处。”
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蘑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
阿妈斯烱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这是为什么?”
丹雅说:“阿妈斯烱,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
阿妈斯烱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
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烱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
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烱,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
阿妈斯烱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烱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电话里的胆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
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他。
胆巴直到冬天,最早的雪下来的时候,才回到机村来接她。离开村子的时候,汽车缓缓开动,车轮压得路上的雪咕咕作响。阿妈斯烱突然开口:“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胆巴搂住母亲的肩头:“阿妈斯烱,你不要伤心。”
阿妈斯烱说:“儿子啊,我老了我不伤心,只是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有删改)
文本二:
过去我们听说小说,首先是一个叙事性的文学,叙事性的文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为什么不是叙述而是叙写?叙,大家明白它是什么意思,述,大家也明白它是什么意思,但是我要把叙述改成叙写,之前没有人这样谈论过短篇小说。
述是一个动态性不太强的字,在述的状态下,我们开始写作一篇小说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把对于小说丰富文本的关注只放在事件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大部分都是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然后,推进情节。而且,这种推进没有延宕,小说进入一个故事的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没有回旋。如果用水流打个比方,今天的很多小说就像农村的人工渠道里头的水,渠道里的水很有效率,流得很快也不会浪费。但是人工渠道,一样的宽度深度,同时也规定它是一样的速度,一渠水这样一泻往前奔流,这样的水用于生产当然是有效率的,但是这样的水没有观赏性。
我们从事的,或者说我们要讨论的叙事文学,它是有美学效应的,它永远相伴于审美活动,那么在这种审美活动中,它就一定是另外一种状态。如果叙述是一条人工渠道,那么叙写就是一条山溪,蜿蜒曲折,快的时候比所有快都要快,慢的时候比所有慢还要慢,它要回旋。叙写和叙述相比,当然一样关注情节的进展,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在写的状态中的人,或者说一个好的小说文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味地推进情节,它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
如果说我们承认是写,写一篇有意味的小说,充满语感的、想象力的小说,它一定在故事之外另外写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成功的小说家一定都是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在讲述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而且非常成功,发人之所未见的这样的一些人。所以小说一定要有旁枝斜出,一定要有言外之意,一定要有关涉趣味的笔墨。
(节选自阿来《文学的叙写抒发与想象(上)》)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阿妈斯烱接连多次说丹雅不知道怎么照顾蘑菇圈,生动地表现出了阿妈斯烱肯定、惊讶、怀疑的心理变化。
B. 小说讲述了阿妈斯烱守护的蘑菇圈被丹雅公司追踪拍摄并以此赚钱的故事,塑造了阿妈和丹雅两个对比鲜明的形象。
C. 小说中阿妈斯烱在得知蘑菇圈被发现了之后产生了一种“空洞的迷茫”,表现出她面对时代变化时茫然失措的心态。
D. 小说两次写到阿妈斯烱与儿子通电话,表现出阿妈斯烱内心的孤独与难过,也写出了儿子对阿妈满不在乎的态度。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虽然故事简单,但叙事富有动态性,主要表达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B. 叙写和叙述都关注情节的进展,不同之处是叙写动态性强,须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而叙述只注重推进情节。
C. 作者认为,今天的小说都是先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后推进情节,进入故事时,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与回旋。
D. 小说运用了文本二提出的“叙写”方法,在讲故事时,叙事速度缓慢,在文本之外,还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具有美学效应。
8. 阿来认为小说应该要“叙写”,而不是要“叙述”,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叙写”的特点。
9. 文本一中阿妈斯烱反复说的“我的蘑菇圈没有了”具有哪些“言外之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①小说叙事节奏有快有慢,情节详略有致、跌宕起伏;
②小说要有语感、想象力,要有言外之意,要能发人所未发。
9. ①丹雅公司利用不正当于段找到蘑菇圈,阿妈斯烱感到愤怒,阿妈斯烱预想蘑菇圈未来的遭遇而感到深深忧虑。
②丹雅公司为了钱而采用欺骗手段,阿妈斯烱对这种人性之恶颇不以为然。
③现代科技对阿妈斯烱的古朴的生活产生了冲击,阿妈斯烱丧失了原本的生活方式而感到茫然。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也写出了儿子对阿妈满不在乎的态度”错误。小说中,阿妈告诉胆巴自己腿脚不便不能山上时,胆巴伤心流泪,第二天委托他人看望阿妈,可见胆巴很关心母亲。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主要表达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错误。小说有多重主题,还包括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的冲击等主题。
C.“今天的小说都是先设计人物关系”错误。据原文“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大部分都是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然后,推进情节”可知,原文说的是“大部分都是”。
D.“叙事速度缓慢”错误,小说叙事速度富有变化,有快有慢。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如果叙述是一条人工渠道,那么叙写就是一条山溪,蜿蜒曲折,快的时候比所有快都要快,慢的时候比所有慢还要慢,它要回旋。叙写和叙述相比,当然一样关注情节的进展,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在写的状态中的人,或者说一个好的小说文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味地推进情节,它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可知,小说叙事节奏有快有慢,情节详略有致、跌宕起伏;
根据“如果说我们承认是写,写一篇有意味的小说,充满语感的、想象力的小说,它一定在故事之外另外写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成功的小说家一定都是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在讲述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而且非常成功,发人之所未见的这样的一些人。所以小说一定要有旁枝斜出,一定要有言外之意,一定要有关涉趣味的笔墨”可知,小说要有语感、想象力,要有言外之意,要能发人所未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结合“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烱,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烱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烱,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阿妈斯烱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可知,丹雅公司在阿妈斯烱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蘑菇圈,这让阿妈斯烱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她感到空洞的迷茫。丹雅公司利用不正当于段找到蘑菇圈,阿妈斯烱感到愤怒,阿妈斯烱预想蘑菇圈未来的遭遇而感到深深忧虑。
结合“丹雅说:‘阿妈斯烱,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可知,丹雅公司为了钱而采用欺骗手段,阿妈斯烱对这种人性之恶颇不以为然,批判了现代社会以这种欺诈的方式获取金钱的行为。
③现代科技对阿妈斯烱的古朴的生活产生了冲击,蘑菇圈是阿妈斯烱物质和精神上的圣地,阿妈斯烱面对时代变化,丧失了原本的生活方式而感到茫然,作者同情她的失落和无助,也借以“失去”的蘑菇圈来唤醒人们尊重原住民们的文化信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①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楯②,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财,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说。申胥③谏曰:“不可。王勿受。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喜。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拔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内经九术》)
材料二: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荣楯:装饰文彩的栏杆。③申胥:伍子胥,名贠(yún),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因封于申,故称申胥。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胥闻A越王勾B践服诚C行仁D听E谏F进G贤士H是人不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疲,文中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字用法相同。
B. 再拜,为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用法相同。
C. 说,文中为通假字,通“悦”,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字意思不同。
D. 晦,由昏暗引申为夜晚,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指农历月末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王勾践要复仇灭吴,问计于文种,文种给出九术,勾践全部一一实行,最终如愿。
B. 文种两次代表越王出使吴国,送物送人,言辞极其谦恭,不辱君命,成效显著。
C. 越王勾践为完成复仇,勤于政事、俭朴生活、施行仁义、采纳谏言、崇贤尚能。
D. 伍子胥、文种均为得力的谋臣,吴王、越王对待谋臣的态度决定了各自的结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4. 联系材料二,简述吴王夫差灭亡及越王勾践取胜的原因。
【答案】10. DFH
11. C 12. A
13. (1)我听说越王勾践白天不知疲倦地起草文件,夜晚还诵述到天亮,他聚集了几万名敢死之士。
(2)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14. ①夫差贪图个人享乐,“逸豫”终致亡身亡国;
②勾践辛劳为民,自然灭吴雪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越王勾践服膺诚信推行仁道,虚心听取谏言,提拔贤能之人,这个人不死。
“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是结构完整的句子,“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做“闻”的宾语,结构完整,其后D处要断开;
“听谏”和“进贤士”都是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越王勾践”,应单独成句,故在“听谏”“进贤士”前后FH处断开。
故DFH三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疲,使动用法,使……疲敝/固,使动用法,使……牢固。句意:使吴国的力量疲敝。/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B.正确。句意:多余的财物就拜两拜敬献给大王您。/拜两拜敬献给大王。
C.“意思不同”错误。都是通假字,通“悦”,高兴。句意:吴王非常高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高兴吗?
D.正确。句意:夜晚还诵述到天亮。/戊申日月底这一天。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勾践全部一一实行”错误。从文本来看,文种所献九术勾践行其四、五、七三术。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书”,名词动用,起草文件;“晦”,夜晚;“竟旦”,到天亮;“死臣数万”,定语后置句,“数万死臣”;“死臣”,敢死之士。
(2)“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句,“于忽微积”;“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微小的事情;“智勇”,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勇敢的人;“困于所溺”,被动句;“所溺”,所溺爱的人或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逸豫可以亡身”“遂受之而起姑胥台”“吴王不听,遂受其女”可知,夫差贪图个人享乐,“逸豫”终致亡身亡国;
由原文“忧劳可以兴国”“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可知,勾践辛劳为民,自然灭吴雪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越王勾践问大夫文种说:“我想讨伐吴国,怎么才能成功呢?”大夫文种回答说:“讨伐吴国有九条计策。”越王说:“哪九条计策?”文种说:“第一条是尊崇天地,敬事鬼神;第二条是拿出丰厚的财物,来馈赠给吴国的国君;第三条是抬高价格向吴国购买粮草,使吴国的储备变得空虚;第四条是送美女给吴王,来消磨吴王的意志;第五条是送能工巧匠给吴王,让吴国建宫殿造高台,耗尽吴国的财物,使吴国的力量疲敝;第六条是送阿谀奉承的臣子给吴王,使吴国容易遭受讨伐;第七是让吴国的忠谏之臣变得刚强,迫使他们自杀;第八条是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物资器材;第九条是使自己国家军队强大,武器锐利,随时准备利用吴国的弊败之机。所以说做到了这九件事,就无需担心了。只要注意保密,不把自己的意图宣扬出去,那么夺取整个天下都不是困难的事,何况只是对付一个吴国呢?”越王说:“太好了!”越王就命人制作了饰有文彩的栏杆,用白璧做装饰,用黄金镶嵌,形状像龙蛇舞动一样。就派遣大夫文种把它献给吴王,说:“东海边的奴仆勾践,派遣使者文种,斗胆让他修饰整洁后,来问候君王您。幸好有赖天地的力量,我私下造了一座小殿,多余的财物就再拜献给大王您。”吴王非常高兴。伍子胥进谏说:“不能这样做,大王您不能接受这些礼物。大王您如果接受了,这以后必定会有灾祸。”吴王没有采纳,就收下了越国进献的礼物,开始建筑姑胥台。花了三年时间聚集材料,五年后才建成。姑胥台非常高,站在台上,视野可见二百里。因为筑台徭役繁重,行路上有死人,里巷中有哭声。越国于是把西施、郑旦两位美女打扮整齐后,派大夫文种献给吴王,说:“从前,越王勾践私下里得到了上天馈赠的两个美女西施、郑旦,越国地势低洼,十分贫穷,不敢留下她们,派遣下臣文种再拜献给大王。”吴王大悦。伍子胥进谏说:“不能这样做,大王您不能接受这两个女子。我听说多看五色会让人眼睛看不清,多听五音会让人耳朵听不清。大王您如果接受了,这以后必定会有灾祸。我听说越王勾践白天不知疲倦地起草文件,夜晚还诵述到天亮,他聚集了几万名敢死之士,这个人不死,一定会实现他的愿望。我听说越王勾践服膺诚信推行仁道,虚心听取谏言,提拔贤能之人,这个人不死,一定会获得好的名声。我听说越王勾践冬天只披着粗陋的毛皮衣服,夏天只穿粗葛布衣,这个人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患。我听说贤能之士是国家的珍宝,美女是国家的祸根。夏朝就是因为末喜而灭亡,殷代因为妲己而灭亡,周朝因为褒姒而灭亡。”吴王不听从伍子胥的进谏,于是就接受了越国送来的这两个美女,以伍子胥不忠的借口把他杀了。越国于是发兵攻打吴国,在秦余杭山把吴军打得大败,灭了吴国,活捉了吴王夫差,同时杀了太宰伯嚭和他的妻子儿女。
材料二: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
李 贺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注释】①蕃甲:番人的甲衣,锁衔细密,状同蛇鳞。②旄头:星名,即昴宿。古人以此星特别明亮时,主战事。③席羁:诗中指塞北草名,可饲马。
15.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选取了很多与战争有关的自然风物、地名、器具等,意象绵密,营造了萧瑟而紧张的边地生活场景,反映了边患不息给人民带来的深重愁苦。
B. “城头月千里”一句选用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月”,在“千里”这一辽远的空间中给人孤苦冷寂之感,饱含戍边征人乡愁无极的喟叹。
C. 诗的中间四句“露下旗漾漾,寒金鸣夜刻。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正面描写了旌旗招展、金鼓连天、兵戈扰攘的战争场面。
D. “河声出塞流”一句不写黄河水,却写水声,把视觉转化为听觉,将那种奔腾不息的场面转化为令人惊心动魄的声音,使诗的结尾悲壮雄浑、富有感染力。
16. 清代马位在《秋窗随笔》中写道:“长吉善用‘白’字,如‘雄鸡一声天下白’‘一山唯白晓’……皆奇句。”本诗则用了两个“白”字,“白于水”“青冢白”,试分析诗中“白”字的妙处。
【答案】15. C 16. ①“白于水”写出了边塞特有的黄沙漫天,一片苍茫的景色特点,也烘托了征人心理的悲凉和索寞。
②“青冢白”写出了战马多把草吃得干净,侧面反映了战事的惨烈和持久;
③青冢是王昭君的墓,代表和少数民族的和睦关系,这里的“白”则进一步反映了两者关系恶化。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正面描写”错,这四句不是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对旌旗招展、军营打更、将士的盔甲、战马啃尽草原上青草的描写,侧面表现战争的规模之大。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白于水”指的是旷野上的风沙之色,意思是蓟门白茫茫的旷野上扬起了比水还要白亮的风沙。一个“白”字突出了边塞独特的风光,蓟门旷地风沙,天色一片惨白,萧瑟的环境也烘托出征人内心的思乡之情及无限悲凉寂寞之感;
“青冢白”是指战马吃尽了青冢上的野草,青冢一片光秃,露出了白沙。以战马吃尽青草使青冢变白侧面体现出战争时间之长,同时,更加突出环境的恶劣与艰苦,反映出战事的惨烈;
“青冢”特指王昭君的坟墓,本来是番汉人民友好团结的见证,然而坟上的草已被战马吃光,这似乎有种不祥之兆,说明边境局势已颇为紧张,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一个“白”字反映出了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恶化。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书信不能传达,暗含相思之苦。
(2)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边塞黄昏时衰草连天、孤城落日的景象,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鸿雁长飞光不度 ②. 鱼龙潜跃水成文 ③. 大漠穷秋塞草腓 ④. 孤城落日斗兵稀 ⑤. 君子喻于义 ⑥. 小人喻于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鸿”“度”“潜”“文”“腓”。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右北平是一个伟大的地名,与北平有着 ① 的联系,但它比北平大得多,也古老得多。右北平像一个 ② 的父亲,在漫长历史中经历了无数艰难和坎坷,却仍心胸宽广,把自己朴素坚忍和乐善好施的性格全部遗传给了北平,包围并庇护着北平。
沿着华北平原北部的边缘地区,北平停住了自己的脚步。它守在长城内侧,把一切都托付给了右北平。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被官方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虽然现代地理学告诉我们,北纬40°以上大致都是北方了,但是在河西走廊以北,在巴丹吉林沙漠以北,在阴山山脉以北,广袤的沙海、戈壁与深厚的黄土限制了绿色,也限制了人们的脚步与目光。对于中原来说,这些地方是 ③ 的美丽“绝域”,苍凉、沉寂。然而同样是塞上,右北平却是有温度的,它向华北平原敞开了自己。先民们“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来到这里。他们扎根在被称为“坝上”的那些地方,世世代代 ④ ,自荒芜贫瘠中创造出厚重的历史与文明。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它守在长城内侧,把一切都托付给了右北平。
B. 我之看雪,是任思维的雪橇悄然深入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
C. 过桥人骑在一匹河的背上,任它驰骋过时间与空间。
D.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答案】18. ①千丝万缕 ②饱经沧桑 ③人迹罕至 ④筚路蓝缕
19. 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拥有“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将它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或者: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以“北”这个方位词命名的地方,因此它可以被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处,形容地名与地方之间联系密切,可用“千丝万缕”。千丝万缕:比喻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或感情、思绪纷繁。
②处,形容右北平古老而经历的磨难多,可用“饱经沧桑”。饱经沧桑:比喻经历了许多艰苦磨难。
③处,“绝域”形容荒僻,可用“人迹罕至”。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④处,形容世代创业的艰难,可用“筚路蓝缕”。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辛。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部分存在两处错误:
第一处,“命名的‘北’这个方位词”,成分残缺,改为“命名的拥有‘北’这个方位词”或者“以‘北’这个方位词命名”;
第二处,“可以被官方视为……”,不合逻辑,改为“可以将它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或者“它可以被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中“扎根”将人当作植物来写,采用了拟物的手法。
A.为拟人手法,“守”“托付”人格化。
B.为比喻手法,把“思维”比作“雪橇”。
C.“骑在一匹河的背上,任它驰骋过时间与空间”,将河当作马来写,为拟物。
D.“千斤重”为夸张手法。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与美食相关的原材料消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食用油消费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消费者不仅对食用油的品质更为关注,而且对 ① 。随着健康生活理念和食用油的不同功能被更多消费者认知,食用油消费细分愈发明显。首先,从消费需求看,消费者对食用油品质和健康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例如,物理压榨的花生油销售额大幅领先其他产品,特别是古法压榨的产品,体现出消费者对于制作工艺等环节的重视。其次, ② ,牛油、果油成为年复合增长率最快的油种,红花籽油、稻米油、葵花籽油等细分油种也实现了快速增长。随着品质和场景细分,食用油产品呈现出从单一油种走向组合包装的明确趋势, ③ ,其中最受欢迎的混合装是“葵花籽油+玉米油”。对此,相关企业可以重点关注消费者诉求,打好组合牌,抢占发展新机遇,推出更多惠民产品。
2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
B.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
C. 他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钟大胆”。
D.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A 22. ①其功能也提出了要求
②从食用油的原材料看
③催生出许多混合装产品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画线句子“葵花籽油+玉米油”表明混合装不是别的,故此处引号的用法是“表示着重强调”。
A.“矿冶学院”表示强调;
B.“文章”“大文章”“小品”表示特殊含义;
C.“钟大胆”表示特定称谓;
D.“大师”“发杨国光”引号的用法是表示讽刺,此处采用反语手法。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随着健康生活理念和食用油的不同功能被更多消费者认知,食用油消费细分愈发明显”“物理压榨的花生油销售额大幅领先其他产品,特别是古法压榨的产品,体现出消费者对于制作工艺等环节的重视”可知,消费者不仅关注食用油的品质,也对其功能也提出了要求,故此处可填写“其功能也提出了要求”。
第二处,由“首先,从消费需求看”可知此处应填写的句式是“从……看”;由“牛油、果油……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可知这是食用油原材料统计结果的一个呈现,故此处可填写“从食用油的原材料看”。
第三处,由“食用油产品呈现出从单一油种走向组合包装的明确趋势”“其中最受欢迎的混合装是‘葵花籽油+玉米油’”可知,混包装的形式有很多,最受欢迎的是“葵花籽油+玉米油”,故此处可填写“催生出许多混合装产品”。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谈人生与我》一文曾提到两种人生观:一种是“观戏人生”,“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一种是“演戏人生”,“把自己放在前台,与世界上的一切人物在一起玩把戏”。朱光潜主张选择观戏人生,用静穆观照人生的精神,体现“超世观世”的人生观;而鲁迅认为,“国难当头,风沙扑面,虎狼成群”,大丈夫当持“匹夫”之责,怎可以讲“静穆”“超脱”?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了两种人生观。一种是“演戏人生”,它要求我们“把自己放在前台,与世界上的一切人物在一起玩把戏”,也就是说,这种人生观要求我们亲自参与其中,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时代的改造和世界的建设;尤其在“国难当头”的背景下,参与演戏不仅仅是一种作为,更是匹夫的责任,这是一种精英意识。另一种是“观戏人生”,“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也就是说,这种人生观要求我们能“坐在路边鼓掌”,欣赏他人的人生,以旁观者的角色看待时代的改造和世界的建设。但观戏人生又不是作为纯粹的旁观者“观看”人生,而是以一种静穆的方式“观照”人生,以一种乐观自达、安静庄严的态度看待人生,其精神层面可达到“超世观世”,这种人生观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向上的。
这两种人生观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写作时只要紧紧围绕两种人生观谈看法即可,可以通过比较选择其中一种人生观,也可以辩证谈两种人生观的联系。
写作时,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观戏人生”“演戏人生”的内涵,二者的辩证联系,为何要“观戏”“演戏”,如何“观戏”“演戏”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挺身而出、担当责任的人物事例,以此来论证“演戏人生”的重要性。也可以列举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屈原“举世皆醉我独醒”等事例,论证“观戏人生”的意义,从而论证人生路上,应兼具“出世”和“入世”的人生观。
立意:
1.以超世之智,担入世之责。
2.超世观世,成就自我。
3.少年不负青山业,积极入世谋复兴
4.出世入世,践行人生。
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2023-2024学年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2023-2024学年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下列过程中物体的内能减少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襄汾县2023-2024学年物理八上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襄汾县2023-2024学年物理八上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临汾地区)物理八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临汾地区)物理八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下列数据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关于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