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开发区2022-2023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模拟卷
展开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开发区2022-2023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模拟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查范围, 摩尔根在《基因论》中提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共8页。
2.考查范围:必修2全部。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家鼠的正常尾和弯曲尾是一对相对性状,让任意一对弯曲尾雌雄鼠交配,F1雌雄鼠中均有弯曲尾:正常尾=2:1。若让F1雌雄鼠随机交配,则F2中弯曲尾鼠所占的比例为( )
A. 9/10B. 3/4C. 2/3D. 1/2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让任意一对弯曲尾雌雄鼠交配,F1雌雄鼠中均有弯曲尾:正常尾=2:1,说明弯曲尾为显性性状,正常尾为隐性性状,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让任意一对弯曲尾雌雄鼠交配,F1雌雄鼠中均有弯曲尾:正常尾=2:1,说明弯曲尾为显性性状,正常尾为隐性性状,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设弯曲尾由A基因控制,正常尾由a基因控制,则AA致死,Aa:aa=2:1,Aa占2/3,aa占1/3,所以A的概率为2/3×1/2=1/3,a的概率为2/3×1/2+1/3=2/3。让F1雌雄鼠随机交配,F1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是A:a=1:2,由于AA致死,因此F2中Aa的概率为2/3×1/3×2=4/9,aa的概率为2/3×2/3=4/9,因此F2中Aa:aa=1:1,Aa表现为弯曲尾,概率为1/2,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 某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XBY,其体内的某个细胞在分裂前期的染色体及其上基因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若只考虑图中的变异,且缺失的基因用“O”表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则该细胞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 若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则该细胞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 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其所产生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Y和AaXBY更多课件教案等优质滋元可 家 威杏 MXSJ663 D. 若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其所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YA、AYa、OXB和OXB
【答案】C
【解析】
【分析】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XBY,分裂前期的某个细胞中有3个A基因1个a基因,说明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详解】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则左侧两条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右侧两条染色体为Y和X,据图分析可知常染色体上A、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易位到Y染色体上,即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且存在3个A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但没有基因重组,B错误;
C、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则未标注基因的染色体可能是Y染色体,因此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可能是AAXBY和AaXBY,C正确;
D、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则左侧两条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右侧两条染色体为Y和X,常染色体上A、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易位到Y染色体上,由于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有可能产生AYA、AYa、OXB和OXB或AXB、AXB、OYA、OYa,D错误。
故选C。
3. 如图1、图2、图3分别表示雄果蝇(2n=8)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有关物质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可用于表示精原细胞增殖或产生精子的过程中DNA与染色体的数量关系
B. 图2中GH段产生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其HJ段与图3中的Ⅱ代表同一时期
C. 图3所示的细胞分裂可发生在该果蝇的精巢中,a、c可分别代表染色体和核DNA
D. 图3中,Ⅰ时期的细胞中不含姐妹染色单体,其可表示减数分裂Ⅱ后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的排布在细胞中;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详解】A、图1曲线表示不同时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情况,可用于表示精原细胞增殖或产生精子的过程(都会发生DNA复制和着丝粒的分裂)中DNA与染色体的数量关系,A正确;
B、图2曲线表示不同时期,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变化情况,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GH段出现了四个染色体组,产生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HJ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和核DNA含量相等,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数目为16条,与图3中的Ⅱ代表的是不同的时期,B错误;
C、图3表示雄果蝇(2n=8)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有关物质的变化,b可消失,故b为染色单体,c可以是a的两倍,故a代表染色体,c代表核DNA,C正确;
D、图3中,I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与体细胞相同,没有染色单体,可判断该时期可能是减数分裂Ⅱ后期(因此此时期的染色体和核DNA数目都为8,且没有染色单体),D正确。
故选B。
4. 摩尔根和他的同事选取突变型白眼雄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雌果蝇杂交,F1均表现为红眼,F2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之比约为3:1,且白眼果蝇均为雄果蝇。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F1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发生了基因重组,使F2出现3:1的分离比
B. F2中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3雌果蝇中白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1/16
C. 让F2白眼雄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雌果蝇杂交,可获得白眼雌果蝇
D. 若让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则F2的雌雄果蝇均有两种表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实验过程是红眼与白眼杂交,F1均为红眼,说明红眼相对于白眼是显性性状,F2红眼有雌性和雄性,白眼只有雄性,说明与性别相关联,相关基因在X染色体上,然后再通过测交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A、F1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发生了性状分离,使F2出现3:1的分离比,A错误;
B、由题干信息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F1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XAY:XaY=1:1:1:1,产生的雄配子为1/4XA,1/4Xa和1/2Y,产生的雌配子为3/4XA和1/4Xa,F2中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3雌果蝇中XAXA的概率为3/4×1/4=3/16,XAXa的概率为3/4×1/4+1/4×1/4=4/16,XaXa的概率为1/4×1/4=1/16,所以F3雌果蝇中白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1/16)/(3/16+4/16+1/16)=1/8,B错误;
C、让F2白眼雄果蝇(XaY)与野生型红眼雌果蝇(XAXA)杂交,不能获得白眼雌果蝇(XaXa),C错误;
D、若让红眼雄果蝇(XAY)与白眼雌果蝇(XaXa)杂交,则F1的雌果蝇全为红眼(XAXa),雄果蝇全为白眼(XaY),二者杂交,F2中雌性基因型有XAXa、XaXa、雄性基因型有XAY和XaY,二者均有两种表型,D正确。
故选D。
5. 已知人类的秃顶和非秃顶分别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男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非秃顶,而女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秃顶,抗维生素D佝偻病(简称佝偻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不考虑变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秃顶和佝偻病在人群中都表现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B. 秃顶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B基因频率的平方
C. 佝偻病在女性中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频率
D. 若一对夫妇均为秃顶且患佝偻病,则二者能生出非秃顶且不患佝偻病的孩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秃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其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Bb和bb的女性表现为非秃顶,而只有bb的男性才表现为非秃顶,属于从性遗传,但不是伴性遗传。
【详解】A、秃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其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男性只要有B基因就会表现为秃顶,而女性只有在BB时才表现为秃顶,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抗维生素D佝偻病(简称佝偻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A错误;
B、秃顶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为BB的数目/(BB+Bb+bb)的数目×10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BB的基因型频率等于B基因频率的平方,B正确;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简称佝偻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中发病率为(XDXD+XDXd)个数/(XDXD+XDXd+XdXd)个数×100%,而该致病基因频率为XD个数/(XD+Xd)个数×100%=(2×XDXD个数+XDXd个数)/2×(XDXD+XDXd+XdXd)个数×100%,因此两者并不相等,C错误;
D、若一对夫妇均为秃顶且患佝偻病,其基因型可能为BBXDX-和B_XDY,生出的后代一定含有B基因,如果要表现为非秃顶,一定是女性,如果时女性就一定是佝偻病孩子,因此不可能生出非秃顶且不患佝偻病的孩子,D错误。
故选B。
6. 为探究肺炎链球菌中“转化因子”的本质,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所用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需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
B. 第①组的实验结果最可能为培养基中的细菌绝大多数是S型细菌
C. 在第①组实验的基础上,其他4组实验的设计均运用了加法原理
D. 该实验可以证明DNA是S型肺炎链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链球菌、细菌培养基等;
(2)实验设计思路:提取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使用减法原理,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
【详解】A、实验所用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需用不同的酶处理,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减少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
B、第①组用的是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和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混合,存在S型菌的DNA,R型菌会转化为S菌,培养皿上能长出R型和S型菌,但转化效率较低,所以培养基中的细菌绝大多数是R型细菌,B错误;
C、在第①组实验的基础上,其他4组实验的设计均加入了不同的酶,去除特定的成分,运用了减法原理,C错误;
D、本实验含有DNA,则发生了转化,不含有DNA则没有发生转化,所以说明了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的DNA就是转化因子,证明DNA是S型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A。
7. 实验室有红,黄、蓝、绿四种硬纸片各12、10、12、8张,分别代表A、G、C、T四种碱基,还有代表脱氧核糖的塑料片30个,代表磷酸的扭扭棒20个,其他材料均充足。某学习小组欲利用上述材料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脱氧核糖的1'—C上连接碱基,5'—C上连接磷酸
B. 外侧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C. 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最多含有30个氢键
D. 利用上述实验材料最多可构建410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根据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式可知,磷酸和碱基分别连接在脱氧核糖的5'号碳和1'号碳原子上,A正确;
B、外侧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B正确;
C、据题意可知,A、G、C、T四种碱基分为有12、10、12、8个,应该能形成8个A-T碱基对,10个C-G碱基对,但由于代表脱氧核糖的塑料片只有30个,代表磷酸的扭扭棒只有20个,因此最多只能构建形成20个脱氧核苷酸,假定全是C-G碱基对,那么最多含有30个氢键,C正确;
D、利用上述实验材料最多可构建20个脱氧核苷酸,10个碱基对,但A=T有8对,G=C有10对,制作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少于410种,D错误。
故选D。
8. 结核分枝杆菌又称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可侵染全身器官,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结核杆菌的拟核中含有裸露的环状双链DNA分子,假设该DNA分子中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400个。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核杆菌拟核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B. 一个结核杆菌的拟核DNA分子中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C. 欲探究DNA的复制方式,可用15N标记结核杆菌的拟核DNA,并检测其子代DNA的放射性
D. 一个结核杆菌的拟核DNA分子复制3次,共需要4.2×103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①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 n-1)×m个。②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详解】A、结核杆菌拟核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A错误;
B、与链状DNA分子不同,结核杆菌拟核DNA分子是环状结构,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B错误;
C、15N没有放射性,因此不能通过检测其子代DNA的放射性来判断其复制方式,C错误;
D、结核杆菌的拟核DNA分子中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400个,则胞嘧啶数目为1000-400=600个,复制3次,共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23-1)×600=4.2×103,D正确。
故选D。
9. 摩尔根在《基因论》中提出:“基因之所以稳定,是因为它代表着一个有机的化学实体。”下列有关真核细胞中染色体、DNA、基因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DNA一条链的部分序列为5'—CAGGTA—3',则其互补链的相应序列为5'—GTCCAT—3'
B. DNA的复制和转录都需要蛋白质的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也需要DNA和RNA的参与
C. 真核细胞的DNA中,任意排列顺序的碱基都可以构成基因,体现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D. 染色体是DNA和基因的主要载体,细胞质中的少数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1、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2、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详解】A、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遵循碱基互补配对,若DNA一条链的部分序列为5'—CAGGTA—3',则其互补链的相应序列为3'—GTCCAT—5',A错误;
B、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转录需要RNA聚合酶,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所以都需要蛋白质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需要DNA转录为mRNA,再翻译,B正确;
C、任意排列的碱基可以构成DNA,但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错误;
D、细胞的遗传物质为DNA,染色体是DNA和基因的主要载体,细胞质中少数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错误。
故选B。
10. 基因沉默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在未损伤原有DNA的情况下基因不表达或低表达的现象,通常与基因的甲基化修饰有关。在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位于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胞嘧啶连接一个甲基成为5—甲基胞嘧啶,是常见的基因甲基化修饰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基化转移酶可为基因的甲基化修饰过程提供所需的活化能
B. 基因的甲基化能在不改变碱基序列的前提下,改变生物的性状
C. 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发生甲基化可能影响该基因与核糖体的结合
D. 被“沉默”的基因仍可正常遗传,且不会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特点:可遗传的,即这类改变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能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可逆性的基因表达调节,也有较少的学者描述为基因活性或功能。没有DNA序列的改变或不能用DNA序列变化来解释。
【详解】A、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是提供活化能,甲基化转移酶不可为基因的甲基化修饰过程提供所需的活化能,A错误;
B、基因的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在未损伤原有DNA的情况下,即在不改变碱基序列的前提下,基因不表达或低表达的现象,进而改变生物的性状,B正确;
C、启动子是启动转录过程,因此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发生甲基化可能影响该基因与RNA聚合酶的结合,核糖体参与的是翻译过程,C错误;
D、被“沉默”的基因仍可正常遗传,会导致基因不表达或低表达,会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D错误。
故选B。
11. 最新研究发现,癌细胞释放的“癌症蛋白”可作为信号分子促进癌细胞附近的新生血管异常增生,导致机体的营养物质大量供应给癌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不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
B. 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C. 癌细胞可能通过“癌症蛋白”与人体的正常细胞进行信息交流
D. 研制阻断“癌症蛋白”受体的靶向药物可为治疗癌症提供新思路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A错误;
B、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癌细胞释放的“癌症蛋白”可作为信号分子促进癌细胞附近的新生血管异常增生,导致机体的营养物质大量供应给癌细胞,所以癌细胞可能通过“癌症蛋白”与人体的正常细胞进行信息交流,C正确;
D、研制阻断“癌症蛋白”受体的药物,可以抑制癌症的发生,可为治疗癌症提供新思路,D正确。
故选A。
12. 研究表明,金鱼的祖先是野生鲫鱼。野生鲫鱼在饲养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导致鲫鱼出现不同的形态和颜色,人们从中选择具有适宜观赏性状的鱼苗进行培养和人工杂交,逐渐形成了如今各种各样的金鱼品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可使野生鲫鱼产生新基因、出现新性状
B. 对于野生鲫鱼来说,基因突变可能破坏其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
C. 人工杂交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D. 某种金鱼有多种体色,可能是控制体色的基因发生突变,产生了不止一个等位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能产生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详解】A、基因突变可使野生鲫鱼产生新基因、出现新性状,但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A错误;
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对于野生鲫鱼来说,基因突变可能破坏其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B正确;
C、人工杂交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C正确;
D、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某种金鱼有多种体色,可能是控制体色的基因发生突变,产生了不止一个等位基因,D正确。
故选A。
13. 某雄性果蝇(2n=8)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发生了如图1所示的变化(其中字母表示染色体,数字表示染色体片段),随后出现了如图2所示的“十字形”结构,图2中的任意两条染色体可随机结合进入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已知部分染色体片段缺失或重复都会导致精子失去活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的A与C、B与D各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B. 图1中发生的变异类型与唐氏综合征的完全相同
C. 图2所示时期,该精原细胞中共含有2个四分体和8条染色单体
D. 若图2中的A与B、C与D结合,则形成的4个精子都没有活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因为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X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
【详解】A、图中应该是A和B、C和D原本各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但由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和C染色体互换了部分的片段,A错误;
B、图中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的某些片段发生了易位,即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唐氏综合征是21号染色体多出一条,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B错误;
C、图2所示时期,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该细胞应该是初级精母细胞,细胞中应该含有4个四分体和16条染色体单体,C错误;
D、若图2中的A与B、C与D结合,则形成的精子要么缺少6、7基因,要么缺少1、2、3基因,形成的4个精子都没有活性,D正确。
故选D。
14. 202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斯万特·帕博创建了一门全新的科学学科——古基因组学。他从化石中提取、测序并绘制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分析了所有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差异,发现尼安德特人的部分基因通过智人流向现代人类,他的发现为探索我们何以成为独特的人类提供了基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尼安德特人的化石为帕博团队研究人类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B. 尼安德特人可能通过与智人杂交将其基因传递给现代人类
C. 不同年代的“人”在DNA和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方面不存在共同点
D. 基因组测序技术为探索现代人类的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化石是保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利用化石可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因此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A正确;
B、题干中已知尼安德特人的部分基因通过智人流向现代人类,尼安德特人可能通过与智人杂交将其基因传递给现代人类,B正确;
C、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故不同年代的“人”在DNA和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方面存在共同点,C错误;
D、基因组测序技术属于分子水平,为探索现代人类的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D正确;
故选C。
15. 盲鱼是生活于洞穴深处或地下水中并对这些环境表现出一系列适应性特征的鱼类,这些适应性待证包括眼睛退化、色素消失、鳞片数目减少或消失、感觉系统高度发达等。盲鱼的食物来源主要为浮游生物和洞穴动物的粪便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盲鱼眼睛退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B. 盲鱼的适应性特征是洞穴或地下水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
C. 经长期的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可能是盲鱼物种形成的主要原因
D. 盲鱼个体之间在食物、配偶和栖息空间等方面的争夺属于协同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盲鱼眼睛退化是长期的自然选择导致的,其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盲鱼的适应性特征是洞穴或地下水环境长期的自然选择导致的,B正确;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所以经长期的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可能是盲鱼物种形成的主要原因,C正确;
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盲鱼个体之间在食物、配偶和栖息空间等方面的争夺不属于协同进化,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番茄(2n=24)为雌雄同株两性花植物,世代自交的番茄的果实颜色均为红色。研究人员在栽培番茄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其中一株番茄的果实颜色为黄色,为探究番茄果实颜色的遗传特性,研究人员利用这株黄色番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①:黄果番茄植株自交,F1均为黄果番茄。
实验②:黄果番茄植株与红果番茄植株杂交,F1均为红果番茄,F2中红果植株:黄果植株=5:1。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番茄果实的颜色与果实细胞中色素的种类有关,红色或黄色色素位于番茄果肉细胞的______中。根据上述实验______(填“①”或“②”)可判断番茄果实颜色中的______是显性性状。
(2)假设与番茄果实颜色有关的基因为R/r。研究表明,实验②中F2的性状分离比异常是由F2中含基因r的花粉部分不育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实验②中F1产生的可育花粉中,基因组成为r的花粉所占的比例为______。为验证上述结论,可用实验①中的F1植株和实验②中的F1植株进行正反交,若实验②中的F1作父本时后代番茄果实的颜色及比例为______,其作母本时后代番茄果实的颜色及比例为______,则该观点成立。
(3)三体是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较正常个体(2n)增加一条,其可用于基因定位。已知三体植株在减数分裂时,细胞内任意两条同源染色体可联会并分离,另一条同源染色体随机分配各种配子及个体的存活率相同。现有纯合红果番茄1号染色体三体植株(含有3条1号染色体)和正常黄果番茄植株若干,研究人员欲探究基因R/r是否位于1号染色体上,请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思路:让纯合红果番茄1号染色体三体植株和正常黄果番茄植株进行杂交,在F1中选择三体番茄植株为母本,与______果番茄植株进行测交,观察F2番茄果实的颜色。
实验结果及结论:若F2番茄果实的颜色及比例为______,则说明基因R、r位于1号染色体上;若F2番茄果实的颜色及比例为______,则说明基因R、r不位于1号染色体上。
【答案】16. ①. 液泡 ②. ② ③. 红果
17. ①. 1/3 ②. 红果:黄果=2:1 ③. 红果:黄果=1:1
18. ①. 正常黄 ②. 红果:黄果=5:1 ③. 红果:黄果=1:1
【解析】
【分析】根据杂交实验②的亲本红果与黄果杂交,子一代中只有红果,可证明红果是显性性状。两纯合亲本杂交,F1均为红果番茄,F1自交得F2,F2中红果植株:黄果植株=5:1,说明存在配子致死现象。
【小问1详解】
植物细胞中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其他的色素则分布在液泡的细胞液中,杂交实验②的亲本红果与黄果杂交,子一代中只有红果,因此可证明红果是显性性状。
【小问2详解】
实验②黄果番茄植株与红果番茄植株杂交,F1均为红果番茄,F2中红果植株:黄果植株=5:1,rr占1/6=1/3×1/2,而雌配子为R:r=1:1,说明雄配子R:r=2:1,因此,花粉R:r=2:1时,r花粉所占比例为1/3。为验证上述结论,可用实验①中F1植株(rr)和实验②中的F1植株(Rr)进行正反交,当实验②中的F1植株作父本时,花粉的比例为R:r=2:1,因此与r花粉结合得到Rr:rr=2:1,即红果:黄果=2:1,而当实验②中的F1植株作母本时,其产生的卵细胞为R:r=1:1,与rr黄果植株产生的r花粉结合得到的子代中Rr:rr=1:1,即红果:黄果=1:1。
【小问3详解】
欲探究基因R/r是否位于1号染色体上,进行如下实验,让纯合红果番茄1号染色体三体植株和正常黄果番茄植株进行杂交,在F1中选择三体番茄植株为母本,与正常黄果番茄植株进行测交,观察F2番茄果实的颜色。如果基因R、r位于1号染色体上,则F1中三体番茄植株RRr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RR:Rr:R:r=1:2:2:1,与正常黄果番茄植株rr,产生的配子r进行测交,F2基因型及比例为RRr:Rrr:Rr:rr=1:2:2:1,故F2番茄果实的颜色及比例为红果:黄果=5:1;若基因R、r不位于1号染色体上,则F1红果番茄的基因型为Rr,产生配子为R:r=1:1,与正常黄果番茄植株rr,产生的配子r进行测交,F2基因型及比例为Rr:rr=1:1,故F2番茄果实的颜色及比例为红果:黄果=1:1。
17. 研究发现,卷羽鸡由于其羽毛翻卷,部分皮肤裸露而更适应高温、高湿环境,且体型矮小的鸡,饲料利用率更高。已知鸡的羽形中,卷羽和片羽分别由等位基因A、a控制,杂合子表现为半卷羽;而体型中,正常和矮小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为培育耐高温节粮型种鸡,并在海南某养殖场实现规模化生产,研究人员进行了如表所示的杂交实验。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根据表格分析,基因A、a位于______(填“常”或“Z”)染色体上,判断的理由是______。在体型性状中,______为显性性状。根据上述分析,鸡的羽形和体型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定律。
(2)实验①亲本中母鸡和公鸡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让实验①F1中的母鸡和公鸡交配,则后代中耐高温节粮型鸡所占的比例为______。实验①②的F1中公鸡的表型相同,基因型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3)已知由相同亲本繁殖的子代个体进行近亲交配时,会造成后代个体机能衰退。为培育耐高温节粮型种鸡,请以实验①②的F1为材料,选择合适的亲本进行杂交,并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7. ①. 常 ②. 实验①的F1中,半卷羽性状的表型与性别不相关联 ③. 正常 ④. 自由组合
18. ①. AAZBW和aaZbZb ②. 3/8 ③. 相同
19. 选择实验①的F1中半卷羽矮小母鸡与实验②的F1中半卷羽正常公鸡进行杂交,得到子代,让子代中的半卷羽正常母鸡与半卷羽正常公鸡进行杂交,观察后代的表型和比例,在后代中筛选出耐高温节粮型鸡,并进行持续选育,以获得更加适应高温环境的种鸡。
【解析】
【分析】根据题图分析,实验①的两亲本进行杂交,F1中,半卷羽性状的表型与性别不相关联,说明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正常和矮小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位于Z染色体上,再结合亲本的表型,可以判断出正常为显性性状,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验①亲本中母鸡和公鸡的基因型分别为AAZBW和aaZbZb,实验②亲本中母鸡和公鸡的基因型分别为aaZbW和AAZBZB。
【小问1详解】
根据表格分析,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判断的理由是实验①的F1中,半卷羽性状的表型与性别不相关联,在F1体型性状中,正常和矮小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位于Z染色体上,再结合亲本的表型,可以判断出正常为显性性状,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2详解】
根据(1)分析可知,实验①亲本中母鸡和公鸡的基因型分别为AAZBW和aaZbZb,让实验①F1中的母鸡(AaZbW)和公鸡(AaZBZb)交配,则后代中耐高温节粮型鸡(A-Zb-)所占的比例为3/4×1/2=3/8,实验①②的F1中公鸡的表型相同,基因型相同,都为AaZBZb。
【小问3详解】
以实验①②F1的为材料,选择合适的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思路:选择实验①的F1中半卷羽矮小母鸡与实验②的F1中半卷羽正常公鸡进行杂交,得到子代,让子代中的半卷羽正常母鸡与半卷羽正常公鸡进行杂交,观察后代的表型和比例,在后代中筛选出耐高温节粮型鸡,并进行持续选育,以获得更加适应高温环境的种鸡。
18. 戈谢病是由基因突变导致葡萄糖脑苷脂酶合成异常,使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贮所引发的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肝脾肿大,贫血,发育迟缓等。戈谢病和先天性夜盲症都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相关基因分别用D/d和E/e表示。如图1为一号家庭和二号家庭的遗传系谱图,图2为部分家庭成员的相关基因电泳后所得到的条带图,其中基因类型1、2为一种病的相关基因,基因类型3、4为另一种病的相关基因。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通过戈谢病的致病机理,可以得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调查戈谢病和先天性夜盲症的发病率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等。
(2)结合图示,戈谢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图2中基因类型1、3分别代表基因______。若二号家庭中的Ⅰ3,Ⅰ4,再生育一个孩子,该孩子表型正常的概率为______。
(3)Ⅱ1的基因型为______。已知Ⅱ1和Ⅱ3婚配,他们在孕前进行遗传咨询时,医生建议他们生女孩,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②. 随机取样,且样本数量应足够大
(2) 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②. d、E ③. 9/16
(3) ①. DDXEY或者DdXEY ②. 他们生出的女孩都正常,生出的男孩有50%概率患先天性夜盲症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小问1详解】
据题意可知,戈谢病是由基因突变导致葡萄糖脑苷脂酶合成异常,使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贮所引发的疾病,可以得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调查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时应注意随机取样,且样本数量应足够大。
【小问2详解】
根据一号家庭的父母均正常,生出患戈谢病的女孩,符合“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说明戈谢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对于戈谢病来说,Ⅰ3和Ⅰ4的基因型都是Dd,Ⅱ4的基因型为dd,根据图2可知,Ⅰ3和Ⅰ4都含有基因1和2,Ⅱ4只有基因1,说明基因1是d基因,基因2是D基因。根据2号家庭,Ⅰ3和Ⅰ4均正常,生出先天性夜盲症的孩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如果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3基因型为Ee,应该含有基因3和4,但Ⅰ3只含基因3,说明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基因3表示E基因,基因4表示e基因。Ⅰ3和Ⅰ4基因型为DdXEY、DdXEXe,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3/4×3/4=9/16。
【小问3详解】
Ⅱ1表现正常,父母表现正常,有一个患戈谢病的姐妹,父母相关基因型都为Dd,故Ⅱ1的基因型为DDXEY或者DdXEY。Ⅱ3含有基因2、3、4,基因型为DDXEXe,他们生出的女孩都正常,生出的男孩有50%概率患先天性夜盲症,因此医生建议他们生女孩。
19. 从遗传信息到蛋白质,从蓝图到现实,生命既繁复又简约,和谐而统一。如图表示某生物体细胞内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过程,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不同的RNA。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注:M——甲硫氨酸、H——组氨酸、W——色氨酸。
(1)细胞中的遗传信息蕴藏在______之中。遗传信息的表达需要多种RNA的参与,翻译时,______会沿着______移动,二者的结合部位会形成______个③的结合位点。
(2)图中②③分别表示______,一个③中含有______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其携带氨基酸的部位是______(填“5'—端”或“3—端”)。图中正在合成的肽链中,前三个氨基酸序列为______用字母和连接线表示,如“N—N—N”)。
(3)一个①上通常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其意义是______。真核生物的起始密码子通常是AUG,其编码甲硫氨酸,然而某①经翻译加工成有活性的蛋白质后,该蛋白质肽链上的第一个氨基酸并不是甲硫氨酸,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碱基对(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②. 核糖体 ③. mRNA ④. 2
(2) ①. 核糖体和tRNA ②. 1 ③. 3'—端 ④. M—H—W
(3) ①. 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②. 翻译生成的多肽链往往需要进行加工修饰,甲硫氨酸在此过程中通常会被剪切掉
【解析】
【分析】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小问1详解】
细胞中的遗传信息蕴藏在DNA分子中碱基对(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之中。遗传信息的表达需要多种RNA的参与,翻译时,核糖体会沿着mRNA移动,二者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③的结合位点。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②表示核糖体,③表示tRNA,一个③中含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其携带氨基酸的部位是3'—端。图中正在合成的肽链中,前三个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分别是AUG、CAC、UGG,通过查密码子表可知,对应的氨基酸组成的序列为甲硫氨酸-组氨酸-色氨酸,用字母和连接线表示为M—H—W。
【小问3详解】
一个①mRNA上通常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其意义是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真核生物的起始密码子通常是AUG,其编码甲硫氨酸,然而某①经翻译加工成有活性的蛋白质后,该蛋白质肽链上的第一个氨基酸并不是甲硫氨酸,其原因可能是翻译生成的多肽链往往需要进行加工修饰,甲硫氨酸在此过程中通常会被剪切掉。
20. 樱桃在我国久经栽培,品种颇多,适宜生长在我国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温暖而湿润的气候环境下,其中西印度樱桃等较耐高温的品种在我国海南等地也有分布。野生樱桃(2N)的果实颜色为红色,其基因型为hh。科研人员经过一系列育种,成功培育出了果实颜色为黄色的纯合三倍体无籽樱桃(HHH),其主要育种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示育种过程的原理有______。在过程①中,科研人员选择红果樱桃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为实验材料,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考虑单倍体育种,过程②的操作及要求有______。过程③的主要作用原理是______。与二倍体樱桃相比,三倍体樱桃的果实除无籽外,主要优点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等。
(3)如果西印度樱桃在海南长期种植,其可能会发生进化。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______的过程。通过该过程,地球变得丰富多彩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______三个层次的内容。
【答案】(1) ①.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 ②. 有丝分裂旺盛,DNA大量进行复制,易发生基因突变
(2) ①. 让黄果樱桃(2N)自交,得到F1,选择F1中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 ②.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使后期分开的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③. 三倍体植物的果实通常较大,产量高,且风味较好
(3) ①.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②. 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解析】
【分析】1、根据题图信息可知,在培育黄色的纯合三倍体无籽樱桃时使用了射线处理、秋水仙素处理,以及杂交的方法,所以图示育种过程的原理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
2、生物多样性有三个层次,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小问1详解】
根据题图信息可知,在培育黄色的纯合三倍体无籽樱桃时使用了射线处理、秋水仙素处理,以及杂交的方法,所以图示育种过程的原理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在过程①中,科研人员选择红果樱桃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为实验材料,其主要原因是有丝分裂旺盛,DNA大量进行复制,易发生基因突变。
【小问2详解】
不考虑单倍体育种,过程②的操作及要求有让黄果樱桃(2N)自交,得到F1,选择F1中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过程③加入秋水仙素处理,主要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使后期分开的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与二倍体樱桃相比,三倍体樱桃的果实除无籽外,主要优点还有三倍体植物的果实通常较大,产量高,且风味较好。
【小问3详解】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组别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①
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
?
②
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蛋白酶+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
R型细菌和S型细菌
③
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RNA酶+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
R型细菌和S型细菌
④
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酯酶+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
R型细菌和S型细菌
⑤
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DNA酶+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
R型细菌
项目
亲本
F1
♀
♂
♀
♂
实验①
纯合卷羽正常
纯合片羽矮小
半卷羽矮小
半卷羽正常
实验②
纯合片羽矮小
纯合卷羽正常
全为半卷羽正常
相关试卷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岳学校、明泽学校2024年九年级历史下学期6月中考模拟考试卷: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岳学校、明泽学校2024年九年级历史下学期6月中考模拟考试卷,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岳学校、明泽学校6月九年级历史下学期中考模拟考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岳学校、明泽学校6月九年级历史下学期中考模拟考试卷,共4页。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区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区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