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B. 施莱登和施旺认为细胞只要保持完整,就能独立进行任何生命活动
C. 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对细胞学说进行了修正补充
D. 细胞学说打破了植物学和动物学之间的壁垒,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了细胞,A正确;
B、施莱登和施旺认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所以细胞只要保持完整,不一定能独立进行任何生命活动,B错误;
C、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进行了修正和补充,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C正确;
D、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这打破了在植物学和动物学之间的壁垒,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D正确。
故选B。
2. 下列有关探索历程或实验课题与相应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离细胞器利用了差速离心法
B. 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历程运用了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
C. 罗伯特森拍摄细胞膜的电镜照片运用了构建模型的方法
D.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且3H具有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1、不同细胞器个体的重量不同,可以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
2、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追踪氨基酸的转移途径。
【详解】A、分离细胞器利用了差速离心法,A正确;
B、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过程,利用了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B正确;
C、罗伯特森拍摄细胞膜的电镜照片不属于模型,C错误;
D、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但是并非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如3H有放射性,D正确。
故选C。
3. 下图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模式图,其中的囊膜来源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RNA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储存着该病毒的遗传信息
B. 新型冠状病毒营寄生生活,属于异养生物
C. 新型冠状病毒的化学成分除蛋白质和核酸外,不包括其他成分
D. 病毒无细胞核和生物膜系统,属于原核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才能增殖。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详解】A、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所以RNA的核糖核苷酸排列顺序储存着该病毒的遗传信息,A错误;
B、新型冠状病毒无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属于异养生物,B正确;
C、由图信息可知,新型冠状病毒的化学成分除蛋白质和核酸外,还含有囊膜(脂质、蛋白质),其中的囊膜来自宿主细胞,C错误;
D、病毒无细胞结构,D错误。
故选B。
4. 下列各项组合,能体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是( )
①皮肤 ②血液 ③红细胞 ④支原体 ⑤病毒 ⑥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山羊 ⑦智水湖中的所有蓝细菌 ⑧仁乐园中的所有生物 ⑨射洪中学校
A. ③②①④⑥⑧⑨B. ④②①③⑥⑧⑨C. ③②①④⑦⑧⑨D. ⑤②①④⑦⑧⑨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详解】①皮肤属于器官;
②血液属于组织;
③红细胞属于细胞层次;
④支原体是单细胞生物,属于个体或细胞;
⑤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
⑥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山羊属于种群;
⑦智水湖中的所有蓝细菌不是同一物种,不属于任何一个层次;
⑧仁乐园中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
⑨射洪中学校包括校内的所有生物和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层次。
因此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是③②①④⑥⑧⑨。
故选A。
5. 下列是关于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应选用平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B. 花生子叶切片苏丹Ⅲ染色后可直接用显微镜观察脂肪颗粒
C. 使用高倍物镜看到细胞有些模糊,于是调节细准焦螺旋
D. 在低倍镜下找不到细胞,于是立即换高倍物镜
【答案】C
【解析】
【分析】1、反光镜和光圈都是用于调节视野亮度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是用于调节清晰度的,且高倍镜下只能通过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
2、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 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一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一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一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详解】A、若标本染色较深,可选用凹面反光镜和调大光圈使得视野变亮,A错误;
B、花生子叶切片苏丹Ⅲ染色后需要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后才可用显微镜观察脂肪颗粒,B错误;
C、使用高倍物镜看到细胞有些模糊,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C正确;
D、在低倍镜下找不到细胞,需要移动装片直至找到细胞并将其移至视野中央,方可换高倍物镜,D错误。
故选C。
6. 绿藻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健康食品,螺旋藻(属蓝细菌)特有的藻蓝蛋白能提高淋巴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下列关于绿藻和螺旋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绿藻有核膜、核仁,而螺旋藻没有
B. 绿藻和螺旋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
C. 二者都有DNA、RNA,且均以细胞膜作为边界
D. 绿藻和螺旋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与它们都含有叶绿体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绿藻是真核生物,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绿藻是真核生物,其细胞中有核膜、核仁,而螺旋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核膜和核仁,A正确。
B、绿藻是真核生物,螺旋藻是原核生物,其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所以绿藻和螺旋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B正确;
C、二者都是细胞生物,都具有DNA和RNA,均有细胞膜,以细胞膜作为边界,C正确;
D、绿藻是真核有叶绿体,螺旋藻是蓝细菌,无叶绿体,有藻蓝素和叶绿素,D错误。
故选D。
7. 以下是生物体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关系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麦种子细胞中,物质A是葡萄糖,物质E是淀粉
B. 动物肝脏细胞中的F可能是糖原,其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C. 物质C的种类约21种,基本化学组成元素是C、H、O、N
D. 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H彻底水解后,产物是有8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葡萄糖,E是多糖;B是甘油和脂肪酸,F是脂肪;C是氨基酸,G是蛋白质;D是核苷酸,H是核酸。
【详解】A、小麦种子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是E淀粉,淀粉的单体是A葡萄糖,A正确;
B、F是主要的储能物质,在动物肝脏细胞中可能是肝糖原,肝糖原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B正确;
C、组成蛋白质的C氨基酸根据R基不同分为21种,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C正确;
D、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H是RNA,彻底水解后产物是磷酸、核糖和4种含氮碱基,共有6种,D错误。
故选D。
8. 如图所示为细胞中水的两种存在形式及其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指的是结合水,该部分水较少,丢失不会导致细胞死亡
B. 图中甲表示“组成细胞结构”,乙可表示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C. 谷子秸秆充分晒干后,其体内剩余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
D. ①/②的比值降低,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寒性、抗旱性等抗逆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图可知:水的存在形式②有多种功能,故②为自由水,则①为结合水。
【详解】A、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水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含量较少,丢失会导致细胞死亡,A错误;
B、①为结合水,其功能为“组成细胞结构”;②为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能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参与生化反应,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等功能,故乙可表示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B正确;
C. 谷子秸秆充分晒干后损失的主要是水分,其体内剩余的物质主要是有机化合物,而秸秆充分燃烧后剩余的灰烬主要是无机盐,C错误;
D、①为结合水,②为自由水,①/②的比值增大时,自由水可转化为结合水,降低代谢水平,提高植物抗寒性、抗旱性等抗逆能力,D错误。
故选B。
9. 目前很多广告语存在科学性错误,下列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某品牌八宝粥由桂圆、红豆、糯米等精制而成,不含糖,适合糖尿病病人食用
B. 某品牌补脑液含丰富的脑蛋白,中小学生服用可直接补充脑蛋白,增强记忆力
C. 来自深海生物的稀有核酸片段,能满足您对特殊核酸的需求
D. 某品牌鱼肝油,富含维生素D,有助于宝宝骨骼健康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等;
2、细胞中的糖类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多糖;
3、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的吸收;
4、服用蛋白质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被分解为氨基酸,不能整体被吸收。
【详解】A、八宝粥里的桂圆、红豆、糯米等富含淀粉,淀粉是多糖,经肠道消化后会分解成葡萄糖,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A错误;
B、蛋白质服用后,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氨基酸,吸收后被合成自身蛋白质,不能直接补充脑蛋白,B错误;
C、核酸片段在人体的消化道被分解成核苷酸,不能满足人体对特殊核酸的需求,C错误;
D、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的吸收,适量服用促进宝宝骨骼发育,D正确。
故选D。
10. 如图是由3个圆所构成的类别关系图,其中Ⅰ为大圆,Ⅱ和Ⅲ分别为大圆之内的小圆,下列符合这种类别关系的是( )
A. Ⅰ为细胞器 Ⅱ为细胞核 Ⅲ为内质网
B. Ⅰ为二糖 Ⅱ为蔗糖 Ⅲ为半乳糖
C. Ⅰ为原核生物 Ⅱ为大肠杆菌 Ⅲ为变形虫
D. Ⅰ为固醇 Ⅱ为胆固醇 Ⅲ为维生素D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Ⅰ包含了Ⅱ和Ⅲ,Ⅱ和Ⅲ是并列关系。
【详解】A、细胞器不包含细胞核,A错误;
B、半乳糖是单糖不是二糖,B错误;
C、变形虫是真核生物,C错误;
D、固醇包含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D正确;
故选D。
11. 运动型果冻——能量胶是户外马拉松、越野跑、骑行、登山的重要补给品。其中含有麦芽糖、果糖及少量的脂肪(大多含不饱和脂肪酸)等化合物。对能量胶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故室温下能量胶呈固态
B. 能量胶中的脂肪有很多作用,如可传递信息、调节生命活动
C. 与等量糖类相比,脂肪储能较多的原因之一是含氢量较高
D. 麦芽糖、果糖均需要相应酶分解后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
【答案】C
【解析】
【分析】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
【详解】A、能量胶中的脂肪大多含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在室温下呈液态,A错误;
B、脂肪不能传递信息和调节生命活动,其功能是储存能量,B错误;
C、与等量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故储能较多,C正确;
D、果糖是单糖,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D错误。
故选C。
12.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与北京首钢朗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宣布,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乙醇梭菌以钢厂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为碳源、氨水为氮源,合成蛋白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氨基酸间的连接方式不能导致蛋白质结构不同
B. 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C. 人体细胞、乙醇梭菌合成蛋白质都只能以氨基酸为原料
D. 利用一氧化碳等人工合成蛋白质,有利于降低工业尾气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氨基酸是含有碱性氨基和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有机大分子,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详解】A、氨基酸间都是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连接,不能导致蛋白质结构不同,A正确;
B、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细胞内大分子有机物都以碳链为骨架,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B正确;
C、乙醇梭菌能以一氧化碳为碳源、氨水为氮源合成蛋白质,所以乙醇梭菌合成蛋白质不一定是以氨基酸为原料,C错误;
D、一氧化碳是尾气的主要成分,利用一氧化碳等人工合成蛋白质,降低工业尾气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C。
13. 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②乳酸菌内核酸、核苷酸、碱基的种类分别为2、8、8③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 ④不同生物所具有的DNA和RNA有差异⑤构成DNA与RNA的五碳糖不同 ⑥核酸有遗传、变异、催化、调节、供能等作用
A. ①④⑤B. ②④⑤C. ①②③D. 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核酸包括DNA和RNA,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
【详解】①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即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①正确;
②乳酸菌内的核酸有两种,是DNA和RNA,因此组成核酸的核苷酸有8种,碱基5种,②错误;
③在不同核苷酸链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③错误;
④不同生物所具有的遗传信息不同,因此DNA和RNA有差异,④正确;
⑤构成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组成RNA的五碳糖是核糖,⑤正确;
⑥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不具有催化、调节和供能的功能,⑥错误。
综上所述,①④⑤正确,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 下列有关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叶绿素的功能与其分子组成中的微量元素Mg有关
B. 酶可在细胞内或细胞外起作用,其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
C. 性腺细胞在核糖体上合成性激素,并通过自由扩散排出细胞
D. 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是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大分子包括核酸(DNA和RNA)、蛋白质和多糖(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它们都是相应单体构成的多聚体。
【详解】A、Mg属于大量元素 ,A错误;
B、酶的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所以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B错误;
C、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所以性腺细胞在光面内质网上合成性激素,并通过自由扩散排出细胞,C错误;
D、生物大分子是由相应的单体构成的多聚体,所以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是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D正确。
故选D。
15. 下列有关细胞膜化学成分和结构的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欧文顿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科学家提取口腔上皮细胞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的面积等于细胞膜面积的两倍
C.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了所有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假说
D. 细胞的生长现象、变形虫的运动支持细胞膜的静态结构模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由此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1959年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三层结构模型,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的统一结构。
【详解】A、最初欧文顿通过观察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进而推断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错误;
B、口腔上皮细胞有细胞器膜、核膜,铺成面积>细胞膜面积的两倍,B错误;
C、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并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构成,并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C正确;
D、细胞的生长现象、变形虫的运动,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不支持细胞膜的静态结构模型,D错误。
故选C。
16. 据下图分析,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②不同
B. 由①可判断上侧为细胞膜的外表面
C. 用磷脂酶处理③可以改变细胞膜的功能
D. 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间功能协调性的实现完全依赖于①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糖蛋白;③是蛋白质,是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②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详解】A、细胞膜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A错误;
B、①是糖蛋白,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B正确;
C、酶具有专一性,用蛋白酶处理③蛋白质,可以改变细胞膜的功能,C错误;
D、植物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不需要糖蛋白①参与,D错误。
故选B。
17. “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孔和胞间连丝都是信息交流和物质运输的通道
B. 溶酶体可合成大量水解酶,是细胞的“消化车间”
C. 液泡中含有蛋白质、无机盐等,有利于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
D. 线粒体、叶绿体都可通过不同方式扩大膜面积为酶提供附着位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1、叶绿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在内膜内有类囊体薄膜,分布着色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细胞所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线粒体。
3、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4、高尔基体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蛋白质的加工厂,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合成有关。
5、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有的依附在内质网上称为附着核糖体,有的游离分布在细胞质中称为游离核糖体。
6、液泡是植物细胞之中的泡状结构,液泡内有细胞液,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对细胞内的环境起着调节作用,保持一定渗透压。
7、中心体与低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构成。
8、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车间”。
【详解】A、核孔是核质之间信息交流和物质运输的通道,胞间连丝是细胞之间信息交流和物质运输的通道,A正确;
B、溶酶体可储存大量水解酶,是细胞的“消化车间”,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
C、液泡中含有蛋白质、无机盐等,有利于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从而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C正确;
D、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垛叠形成基粒来扩大膜面积,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来扩大膜面积,D正确。
故选B。
18. 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重新利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塑形蛋白在合成过程中,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B. “分子垃圾袋”也属于生物膜结构,其主要成分是脂肪和蛋白质
C. 人体细胞内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等
D. “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氨基酸或核苷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子垃圾袋回收的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水解多种物质,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车间,细胞所需要的能量大多数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A、各项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所以细胞膜塑形蛋白在合成过程中,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A正确;
B、生物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B错误;
C、细胞膜不是细胞器,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重新利用”可知,“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氨基酸,不是核苷酸,D错误。
故选A。
19.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真核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B. 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
C. 含有脱氧核糖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
D. 内质网在分泌蛋白的运输过程中起交通枢纽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1、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有的依附在内质网上称为附着核糖体,有的游离分布在细胞质中称为游离核糖体。
2、流动镶嵌模型:(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详解】A、细胞核的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和rRNA的合成有关,A正确;
B、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有的全部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部分镶嵌其中,B正确;
C、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细胞器,含有DNA和RNA,C正确;
D、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的运输过程中起交通枢纽作用,D错误。
故选D。
20. 下列关于生物膜及生物膜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台盼蓝染液能通过细胞膜,把活细胞染成蓝色
B. 细胞中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
C. 胰岛素的加工分泌过程说明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D 生物膜系统使细胞可同时进行多种反应,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故没有生物膜系统,真核细胞有生物膜系统。
【详解】A、台盼蓝染液能鉴定细胞的死活,而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台盼蓝染液能通过细胞膜,把死细胞染成蓝色,A错误;
B、细胞中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B正确;
C、胰岛素的加工分泌过程需要多个细胞器的共同参与,以囊泡的形式进行转运,说明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C正确;
D、生物膜系统把细胞内各种细胞器和结构分隔开,使细胞可同时进行多种反应,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D正确。
故选A。
21. 据下图判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质中支持细胞器的细胞骨架由纤维素组成
B. 该图分别表示动物细胞、高等植物的成熟细胞
C. 右边细胞结构7可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且容易被酸性染料染成深色
D. 右边细胞放于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只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核中有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的染色质.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存在于细胞分裂间期,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呈圆柱状或杆状,这时叫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
【详解】A、细胞质中支持细胞器的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A错误;
B、左边图无细胞壁,有中心体表示动物细胞,右边图有叶绿体、细胞壁和大液泡,表示高等植物的成熟细胞,B正确;
C、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C错误;
D、葡萄糖能进入细胞,适宜条件下可自动复原,D错误。
故选B。
22. 下图为细胞核的结构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对物质进出不具有选择性
B. ③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C. ⑤由2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D. 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中的细胞核,控制着该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①为内质网,②为核孔,③为染色质,④为核仁,⑤为核膜。
【详解】A、②核孔,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A错误;
B、③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B错误;
C、⑤核膜,具有双层膜结构,由2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C正确;
D、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无细胞核,D错误。
故选C。
23. 如图甲为渗透作用装置吸水示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漏斗内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图丙表示成熟植物细胞在某外界溶液中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由图甲可知,实验开始时 b 侧溶液浓度大于 a 侧,液面不再升高时,两侧溶液浓度相等
B. 由图乙可知,图甲中漏斗内溶液的吸水能力逐渐下降
C. 图丙中③④⑤组成的结构相当于图甲中的 c
D. 如果图丙细胞没有细胞壁支持,置于清水中会发生吸水涨破的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1、分析图甲,a为渗透膜外液、b为渗透膜内液、c为半透膜,当b溶液浓度高于a溶液时,装置会发生“渗透吸水”而呈现液面上升现象。
2、如图乙所示,随着渗透的进行,在两者浓度差的减小及液体重力的影响下,水面上升速率减小直到不再上升。
3、图丙中的①为细胞壁,由于细胞壁是全透性的,②为外界溶液,③为细胞膜,④为细胞质,⑤为液泡膜,其中②③④统称为原生质层,另外植物细胞壁具有一定的弹性限制。
【详解】A、由图甲可知,漏斗内液面上升,说明实验开始时 b 侧溶液浓度大于 a 侧,由于存在重力,液面高度不再发生变化时,两侧的浓度不相等,A错误;
B、图乙显示,液面上升的速率逐渐降低,说明图甲中漏斗内溶液的吸水能力逐渐下降,B正确;
C、图丙中③细胞膜、④细胞质、⑤液泡膜组成原生质层,相当于图甲的c半透膜,C正确;
D、如果丙细胞没有细胞壁,就相当于动物细胞,置于清水中也会发生吸水涨破的现象,D正确。
故选A。
24. 黑藻是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叶片小而薄,叶绿体大,是生物实验的理想材料。下图表示利用黑藻进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部分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中B处是蔗糖溶液
B. 该实验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3次,形成2次前后自身对照
C. 该实验和“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均需要保持细胞的活性
D. 制作该临时装片时应小心撕取稍带叶肉的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为某同学观察黑藻叶肉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的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①为观察正常的细胞,②为用引流法使叶肉细胞浸在0.3g/mL蔗糖溶液中,③观察叶肉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图中A是原生质体,B为0.3g/mL蔗糖溶液。
【详解】A、图中B处溶液为细胞外界溶液,即蔗糖溶液,A正确;
B、该实验中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3次,第一次是细胞正常状态,第二次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状态,第三次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复原状态,形成2次前后自身对照,B正确;
C、只有活细胞才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细胞质才能够不断流动,所以该实验和“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均需要保持细胞活性,C正确;
D、制作该临时装片时直接利用黑藻的小叶片即可,不需要撕去带叶肉的下表皮,D错误。
故选D。
25. 将小鼠红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红细胞体积随时间变化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KNO3溶液的起始浓度小于红细胞内液的起始浓度
B. 在b点时,细胞质壁分离程度达到最大
C. ab段随着红细胞的失水,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D. 红细胞从b点开始吸收了K+和,使细胞质浓度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b段,小鼠红细胞失水,体积变小,说明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液浓度。bc段,细胞吸水,细胞体积变大,说明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不断进入细胞,使得细胞内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溶液。
【详解】A、ab段细胞体积变小,说明硝酸钾溶液的起始浓度大于红细胞内液的浓度,细胞失水,A错误;
B、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不断进入细胞,故在b点时,可能细胞质壁分离程度没有达到最大就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后复原,B错误;
C、ab段,体积变小,小鼠红细胞失水,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强,C正确;
D、红细胞在b点之前就开始吸收了K+和NO3-,D错误。
故选C。
26. 图一表示正常情况下,甲、乙两种物质在同一动物细胞内外的浓度情况;图二表示几种物质经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ATP水解为ADP和Pi,为细胞生命活动供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进入细胞一定有转运蛋白的参与
B. 图一中乙进入细胞的方式与图二的②相符合
C.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均会受温度、能量的影响
D. 通道蛋白需要与转运的物质结合,引起构象的改变才能完成物质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一:图一中甲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甲进入细胞为顺浓度梯度,可以是自由扩散也可以是协助扩散;图一中乙在细胞内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的浓度,乙进入细胞为逆浓度,故乙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分析图二:图二中A为磷脂双分子层,B为蛋白质;①表示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②表示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③表示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详解】A、图一中甲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甲进入细胞为顺浓度梯度,可以是自由扩散也可以是协助扩散,不一定有转运蛋白的参与,A错误;
B、图一中乙在细胞内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的浓度,乙进入细胞为逆浓度,故乙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与图二中②(主动运输)相符,在能量的推动下,载体蛋白的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B正确;
C、图中①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受能量的影响,C错误;
D、通道蛋白在转运分子和离子时,不与其结合不发生构象变化,D错误。
故选B。
27. 在人体肠道内寄生的一种变形虫-痢疾内变形虫,能通过胞吐作用分泌蛋白分解酶,溶解人的肠壁组织,通过胞吞作用“吃掉”肠壁组织细胞,并引发阿米巴痢疾。这种病原体通过饮食传播,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是预防阿米巴痢疾的关键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糖体参与了蛋白分解酶的合成
B. “吃掉”肠壁组织细胞时,首先是肠壁组织细胞与变形虫膜上的蛋白质结合
C. 包围着肠壁组织的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囊泡,在细胞内可以被溶酶体降解
D. 变形虫的胞吞与胞吐过程不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所释放的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
2、大分子、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胞吞或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蛋白分解酶属于分泌蛋白,由核糖体参与合成,A正确;
B、痢疾内变形虫通过胞吞作用“吃掉”肠壁组织细胞,首先是肠壁组织细胞与变形虫膜上的蛋白质结合,B正确;
C、包围着肠壁组织的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囊泡,囊泡脱落后在细胞内可以被溶酶体降解,C正确;
D、胞吞与胞吐都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D。
28. 某同学探究温度、pH、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绘制出如下曲线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AB段与BC段酶促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相同
B. 图2中D点与F点酶的空间结构都被部分破坏且不能恢复
C. 图3中把G点时对应的相关因素调至最适,则酶促反应速率不能同步升高
D. 图1、图2、图3中相关因素依次分别是底物浓度、pH、温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图1表示的是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A点时限制因素是底物浓度,B点以后的限制因素是酶的浓度,A错误;
B、图2表示的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点时温度低酶活性降低,但是酶的空间结构不变,B错误;
C、图3表示的是pH对酶活性的影响,G点强酸时酶已经变性失活,将对应相关因素调至最适,酶促反应速率不能同步升高,C正确;
D、图1、图2、图3中相关因素依次是底物浓度、温度、pH,D错误。
故选C。
29. 下列关于酶的应用,说法错误的是( )
A. 溶菌酶能够溶解植物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B. 果胶酶能分解果肉细胞壁中的果胶,提高果汁产量
C. 多酶片中含有多种消化酶,人在消化不良时可以服用
D. 脂肪酶处理废油脂,既可制造生物柴油,又可保护环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1)定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2)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详解】A、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细菌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肽聚糖,A错误;
B、果胶酶能分解果肉细胞壁中的果胶,使果汁变得澄清,提高果汁产量,B正确;
C、多酶片含有多种消化酶(特殊物质保护了里面的酶,能口服),口服进入消化道可治疗消化不良,C正确;
D、脂肪酶能催化脂肪分解,利用脂肪酶处理废油脂,制造生物柴油,既保护环境,又使其得到合理利用,D正确。
故选A。
30. 图示为关于“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活动的装置图,下列表述与实验实际不相符的是( )
A. 该实验应在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下完成
B. 本实验所用的过氧化氢酶不可用于探究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C. 不同的pH条件下,一定时间内收集到的产物的量可能相同
D. 反应结束时收集的气体体积是本实验的检测指标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该实验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不同的pH,底物是过氧化氢,浸过肝脏研磨液的滤纸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水解,产生氧气和水。
【详解】A、该实验自变量是不同的pH,温度是无关变量,应保证相同且适宜,A正确;
B、过氧化氢在温度较高时易分解,故本实验所用的过氧化氢酶不可用于探究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B正确;
C、不同的pH条件下,一定时间内收集到的产物的量可能相同,因为在最适pH的两侧存在两个pH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相同的,C正确;
D、反应结束时收集的气体为氧气,因为实验过程中底物的体积和浓度作为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反应结束后,管中气体的体积各组都是相同的,因此不能作为实验的检测指标,而应该以产生气体的速率为检测指标,D错误。
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共40分)
31.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国家,胰岛素是一种由5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含有2条多肽链。下图是由氨基酸形成胰岛素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可与_______________发生紫色反应。
(2)经过②、③过程形成了具有一定______________的胰岛素,从而具备了相应的功能。构成胰岛素的这两条肽链可通过图中的_______________键连接起来
(3)胰岛素完全水解时需要消耗___________个水分子,反应物水中的氢用于形成 _______________(填基团名称)。
【答案】31. 双缩脲试剂
32. ①. 空间结构 ②. 二硫(-S-S-)
33. ①. 49 ②. 氨基和羧基
【解析】
【分析】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会发生紫色反应;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过程相关计算:形成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游离氨基或者羧基数=肽链数+R基含有的氨基或者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氨基或者羧基数=肽键数;蛋白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主要与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盘区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
【小问1详解】
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小问2详解】
②③过程为蛋白质的加工过程,所以经过②、③过程形成了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胰岛素,从而具备了相应的功能。构成胰岛素的这两条肽链可通过图中的二硫键(-S-S-)连接起来。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两条肽链是由二硫键连接在一起,胰岛素分子由51个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两条肽链,脱去的水分子数是=51-2=49,所以完全水解时也需要消耗49个水分子,反应物水中的氢用于形成氨基和羧基。
32. 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所示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的功能,结构a为_____。
(2)图乙细胞与绿色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相比,没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
(3)唾液淀粉酶从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经过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填图乙中序号)。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细胞膜具该特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32. ①.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②. 受体
33. 液泡 34. ①. ①④⑥ ②. 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能运动
【解析】
【分析】图乙中①是核糖体,②是细胞膜,③是中心体,④是内质网,⑤是线粒体,⑥是高尔基体,⑦是内细胞核。
【小问1详解】
图中A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B,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a是靶细胞上能识别信息分子的受体。
【小问2详解】
图乙是动物细胞,和根尖成熟区细胞相比,没有大液泡这种细胞器。
【小问3详解】
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由①核糖体合成多肽链,经过④内质网和⑥高尔基体的加工,发送出细胞,所以参与合成和分泌并经过的细胞器有①④⑥;合成过程中涉及生物膜通过囊泡转运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特点;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是由于在组成细胞结构的磷脂分子和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33. 如图为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甲、乙、丙代表物质,a、b、c、d、e代表运输方式)。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根据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_____________模型,图中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的原因是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____________。
(2)血浆中含有较高浓度的葡萄糖,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其运输方式符合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请画出在适宜温度下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和运输速率关系的曲线图______________。
(3)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及空间结构的变化,对许多物质的跨膜运输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也是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基础。
【答案】33. ①. 流动镶嵌 ②. 疏水端
34. ①. d ②.
35. 选择透过性
【解析】
【分析】1、被动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是最简单的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能量。被动运输又分为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2、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3、胞吞、胞吐:一般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需要消耗能量。
【小问1详解】
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
【小问2详解】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能量,为协助扩散,为图1中的d所示;在适宜温度下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和运输速率关系的曲线图。
【小问3详解】
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种类和数量及空间结构的变化,对许多物质的跨膜运输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也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
34. 酚氧化酶能将无色的酚氧化生成褐色物质,植物细胞中的生物膜系统将酚氧化酶与酚类物质分隔在细胞的不同结构中,防止果蔬褐变、营养损失。回答下列问题:
(1)酚氧化酶的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2)用含有酚氧化酶的提取液按下表进行实验(加入缓冲液可以维持溶液的pH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将B组改为加入淀粉酶,推测实验后试管中的颜色是____________。
②绿茶制作时茶叶必须先进行_____________(填“高温炒制”或“低温保存”),以防变色。泡茶时茶叶体积增大_______(填“是”或“不是”)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结果。
(3)某同学欲探究三氯乙酸(强酸)能否使酚氧化酶变性,请你利用表格中的材料帮他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 ①. 褐色 ②. “高温炒制” ③. “不是”
(3)实验思路:取适量酚氧化酶的提取液,加入三氯乙酸10min后,再加入2mL缓冲液及酚类底物,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 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小问1详解】
酶促进反应的机理是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小问2详解】
若将B组改为加入淀粉酶,推测实验后试管中的颜色是褐色,因为淀粉酶只能分解淀粉,不能分解酚氧化酶,所以试管中的酚氧化酶能将酚类底物氧化生成褐色物质;绿茶制作时茶叶必须先进行高温炒制,使酚氧化酶变性失活,以防变色;泡茶时茶叶体积增大不是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结果,因为高温炒制的过程中细胞已经失活了。
【小问3详解】试管
步骤
酚氧化酶提取液的处理
加入缓冲液
加入酚类底物
实验后的颜色
A
不做处理
2mL
2mL
褐色
B
加入蛋白酶,10min
2mL
2mL
无色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35~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射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射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三营养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