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远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下图示意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表示被大气削弱后太阳辐射的箭头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2. 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3. 与晴天相比,多云天气易使( )
A. ①增强B. ②增强C. ③减弱D. ⑤增强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读图,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判断可知,⑤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①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后,一部分太阳辐射被大气反射、吸收、散射,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因此①表示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故选A。
【2题详解】
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并且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其中大部分大气辐射以③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故选C。更多优质滋源请 家 威杏 MXSJ663 【3题详解】
多云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①减弱,A错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②增强,B正确;大气逆辐射③增强,C错误;⑤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受天气变化影响,D错误。故选B。
【点睛】
2018年11月26日凌晨,蚌埠市出现雾霾天气,能见度普遍低于200米,这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左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右下图为城区某处建筑在浓雾中若隐若现。据此完成下列题。
4. 雾霾对近地面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 ①减弱B. ③不变C. ②减弱D. ④减弱
5. 左图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6. 深秋时节,农民有时会在农田里燃烧秸秆制造烟雾,这是为了( )
A. 增加空气中的水汽,满足植物对水的需求
B. 增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利光合作用
C. 增加地面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
D. 增强大气逆辐射,避免农作物受到冻害
【答案】4. C 5. C 6. D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可知,①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雾霾对近地面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②减弱,C正确;①不变,不受大气影响,A错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降低,③减弱,B错误;大气保温效应增强,④增强,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左图箭头中,①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很少,但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可以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因此③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C符合题意,排除AB;大气逆辐射(④)是大气释放能量的方式,不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排除D。故选C。
【6题详解】
农民在深秋季节燃烧秸秆制造烟雾,增大了大气逆辐射,从而增强了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得地面降温速度减慢,避免农作物受霜冻侵袭,D正确;制造烟雾不能明显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关键是制造烟雾不是为了满足植物对水的需求,A错误;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对地面保温的作用,不是为了利于光合作用,B错误;地面辐射是地面释放能量的过程,制造烟雾不是为了增加地面辐射,C错误。故选D。
【点睛】
7. 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B. 生物圈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 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及岩石圈的上部,并且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D. 生物圈与岩石圈没有联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及岩石圈的上部,并且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8. 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在( )
A. 地壳B. 物质接近液体的外核
C. 岩石圈D. 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特殊圈层-软流层,该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呈熔融状态,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D对;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构成,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AC错;地核分为内核外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地核物质离地表太深,很难成为火山喷发的岩浆,B错。故选D。
2015年《穹顶之下》播出后,大家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左图为我国某地雾霾前后对比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高处不胜寒”体现了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 ①B. ③C. ④D. ⑤
10. 雾霾天气时,右图中的( )
A. ①减弱B. ②减弱C. ③增强D. ⑤增强
【答案】9. C 10. D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由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③是到达地面的辐射,④是地面辐射,⑤是大气逆辐射,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越少,所以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对应箭头④是地面辐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是大气的削弱作用,③是到达地面的辐射,④是地面辐射,⑤是大气逆辐射,雾霾天气,大气的污染物质增多,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②增强,到达近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即③减弱,同时⑤大气逆辐射会增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对右图的各个箭头的含义有清晰的了解。并且要知道近地面的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于地面辐射,雾霾天气会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同时会增加大气逆辐射。
11. 某地区气温上升且气温高于临近地区,则( )
A. 气流上升,出现高压中心B. 气流下沉,出现高压中心
C. 气流上升,出现低压中心D. 气流下沉,出现低压中心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某地区气温上升且气温高于临近地区,则当地空气膨胀长升,近地面空气密度下降,气压下降,形成低压中心,不会形成高压中心,C正确、A错误;气温低于临近地区时,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上升,气压上升,形成高气压中心,气温高于临近地区不会出现这一现象,B、D错误。故选C。
【点睛】
12. 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北半于近地面,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时,顺着气压梯度力方向风向向右偏,与等压线斜交,图D风向与之相符,D符合题意;图A中,风向顺着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左偏,表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A不符合题意;图B中,风向与等压线垂直,与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特征不符,B不符合题意;图C中,风向顺着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左偏,表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13. 某地地下30千米深处发生地震,这时附近池塘中的游鱼会感到(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P波,上下颠簸D. S波,左右摇晃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地震的能量通过地震波向外传播,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引起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引起左右摇晃。地震发生后,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水体传播,因此池塘里的游鱼只能受到纵波(P波)影响,只会感到上下的颠簸,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14. 城市热岛形成了城郊间的热力环流。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该环流方向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城郊之间,城区因排放废热较多,散热不畅,气温较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郊区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流由郊区吹向城区,高空相反,从而形成城郊间的热力环流。图A中环流与城郊区的热力环流特征相符,A正确;图B中环流与城郊区的热力环流方向相反,B错误;图C中右侧环流与城郊区的热力环流方向相反,C错误;图D中近地面气流方向和城区垂直气流方向与城郊区的热力环流方向相反,D错误。故选A。
【点睛】
15. 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不正确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热的地方气流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冷的地方气流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风由冷的地方吹向热的地方,高空相反,与图A中的热力环流特征相同,因此图A正确,不符合题意;与山坡或山顶相比,山谷地区白天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山坡或山顶气温较高,气流上升,与图B中热力环流特征相符,因此图B正确,不符合题意;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较高,气流上升,海洋升温慢,气温较低,气流下沉,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与图C中热力环流特征不同,因此图C不正确,符合题意;城区气温高,气流上升,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区,与图D中热力环流特征相同,因此图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16. 关于下图热力环流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处的空气上升,因为近地面受冷B. 气流从③指向④,因为低压指向高压
C. ⑥处受冷,气温高、气压低D. ④处受冷,空气收缩下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题意表明,图为热力环流,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①处的空气上升,原因是近地面受热,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A错误;气流从③指向④,表明气流下沉,在热力环流中是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的结果,不是因为低压指向高压,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B错误、D正确;⑥处气流下沉,应是近地面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因此⑥处气温低、气压高,C错误。故选D。
【点睛】
17. 下图是“某城市热岛形成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城市上空多尘埃物质B. 城市绿地面积小
C. 人类生产、生活释放大量的热量D. 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工具等因素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的热量,导致市区温度较高,郊区温度较低,即城市热岛,在市区和郊区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圈,C正确;城市上空多尘埃物质,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则城市得到的太阳辐射少于郊区,A错误;城市绿地面积小和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不是主要原因,BD错误。故选C。
18.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
A. 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 水平气压梯度力C. 地面冷热不均D. 高低空之间的空气对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之为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在高空风向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在近地面风向还要受到摩擦力的影响,风向最终和等压线斜交。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19. 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
A. 空气中的水汽多B. 太阳辐射弱
C. 地面辐射弱D. 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大气热力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实例。
【详解】霜冻多出现在晴天的夜晚,主要是由于晴天晚上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故强烈降温,而容易出现霜冻。故选D。
下图是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形成受力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是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②b是使风向偏转的地面摩擦力
③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④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 ②③B. ①③C. ①④D. ③④
21. 近地面的风向( )
A. 与等压线平行B. 与等压线垂直
C.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D. 无规律可寻
22. 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的力是( )
A. 只有地转偏向力B.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
C. 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D.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答案】20. C 21. C 22. A
【解析】
【20题详解】
图中a与等压线垂直,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因此是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①正确。图中b与风向相反,因此是风的阻力——地面摩擦力,使风向发生偏转的是地转偏向力,②错误。图中c与风向垂直,应是使风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的地转偏向力,不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④正确,C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21题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C正确,D错误。高空的风最终与等压线平行,A错误。不会出现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现象,B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斜交,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合力形成,高空的摩擦力相对较小,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和等压线平行,摩擦力对风起到阻挡作用,影响风速也影响风向。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的原动力,影响风力大小和风速。综上所述,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的只有地转偏向力,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风的力: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风向和风速,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②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③摩擦力,影响风速和风向。下垫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风力就小,海平面的摩擦力就小。高空中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和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和等压线斜交。
23. 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B.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C. 大气运动是大气中常见的无规律运动形式D. 大气环流只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故A错。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故B对。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故C错。大气环流可以促进全球物质的运动和调节全球热量平衡,故D错。故选:B。
24. 下图表示的是( )
A. 北半球高空大气运动B. 南半球高空大气运动
C. 北半球近地面大气运动D. 南半球近地面大气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读图可知,图中等压线的气压值在500hpa左右,且图中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表明图中气流没有受到摩擦力影响,由此判断图中表示的是高空大气的水平运动,排除C、D;根据等压线气压值判断,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南指向北,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图中风向向左偏转,说明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排除A,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25. 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
A. 冷热不均B. 摩擦力C. 地转偏向力D. 水平气压梯度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大气产生水平运动主要是因为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气压差异会促使空气由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动,产生这种流动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因此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是水平气压梯度力,D符合题意;冷热不均往往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根本原因,不是直接原因,排除A; 摩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阻力,不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排除B;地转偏向力只有在大气水平运动过程中才有出现,不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排除C。故选D。
【点睛】
26. 全球只有一个的气压带是( )
A. 赤道低气压带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副极地低气压带D. 极地高气压带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道附近、南北纬30°附近、南北纬60°附近、南北纬90°附近分别分布着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其中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分别在南北半球各有一个,即全球各有2个,而赤道低气压带只有一个。因此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
27. 地球表面的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规律是( )
A.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B. 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 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D. 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相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地球表面的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规律是跟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的,就北半球而已,夏季北移,冬季南移,C正确,ABD错,故选C。
【点睛】
读“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图中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代表字母是( )
A. AB. BC. CD. D
29. 对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 )
A. AB. BC. CD. D
30. 位于B、C之间的风带是( )
A. 东北信风带B. 东南信风带C. 盛行西风带D. 极地东风带
【答案】28. C 29. D 30. C
【解析】
【28题详解】
副热带高气压带应位于30°纬线附近,因此图中字母C代表副热带高气压带。故选C。
【29题详解】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则图中D代表赤道低气压带。故选D。
【30题详解】
图中字母C位于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图中字母B位于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二者之间为西南风,因此位于B、C之间的风带是盛行西风带。故选C。
【点睛】
二、综合题(共4题,共40分).
31. 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波,B表示_____波,圈层C的名称为______。
(2)判断两个不连续面:M为_____界面,N为_____界面,地震波通过N界面时,传播速度变化有何特征:_____。
(3)圈层D物质状态为_____态;圈层C厚度不均,大洋部分厚度较_____。
(4)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____和_____。
【答案】 ①. 横 ②. 纵 ③. 地壳 ④. 莫霍 ⑤. 古登堡 ⑥. A(横)波突然消失,B(纵)波传播速度减慢 ⑦. 固 ⑧. 薄 ⑨. 地壳 ⑩. 上地幔顶部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相关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详解】(1)纵波传播速度大于横波,且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所以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地球内部由外向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圈层C的名称为地壳。
(2)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的为莫霍界面(M),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的为古登堡界面(N),地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N)时,横波消失,纵波传播速度减慢,
(3)古登堡界面以上的圈层D物质为固态;地壳(C)厚度不均,大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
(4)由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
【点睛】
32. 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①____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其方向是____。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此时,①与③的关系是____。
(4)实际大气中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
(5)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地。
【答案】(1) ①. 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 风向 ③. 地转偏向力 ④. 摩擦力
(2) ①. 垂直 ②. 由高压指向低压
(3) ①. 平行 ②.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成一夹角 (5)N
【解析】
【分析】本题以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高空和近地面的风所受的力、等压线图中风力大小的判断、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近地面的风会同时受到三个力的影响,一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从高压指向低压,即为图中的①;二是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即为图中的③;三是摩擦力,即为图中的④;这三者综合起来进行力的合成就形成了近地面的风即为②,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小问2详解】
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小问3详解】
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的是高空的风向,高空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风向相反,大小相等。故①与③的关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小问4详解】
实际大气中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或斜交。
【小问5详解】
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快,故图中N地风速较M地快。
33. 读“亚洲大气环流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是北半球的________季,亚欧大陆上形成________(高、低)气压,它切断了________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大洋上,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名称为________。
(2)B处刮________风(风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半年后,C处刮________风(风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季风环流使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夏季________(气候特征),冬季________(气候特征)。
【答案】(1) ①. 夏 ②. 低 ③. 副热带高 ④. 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
(2) ①. 西南 ②.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③. 西北 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 ①. 高温多雨 ②. 寒冷干燥
【解析】
【分析】本题以亚洲大气环流图为材料,主要涉及季风以及气候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在亚欧大陆上风由海洋吹向陆地,说明此时亚欧大陆上形成低压中心,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其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大陆上的热低压以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最为突出,此时被北半球的夏季。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B处为南亚,风向为西南风,其成因主要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南半球的东南季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半年之后为北半球的冬季,东亚盛行西北季风,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小问3详解】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炎热多雨;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寒冷干燥。
34.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恒星①是____星;角②的角度是____ ;平面③和赤道面的夹角目前的大小为____。
(2)当太阳直射点在F(北回归线)点时,可能日期是____ ;当太阳直射点在H(南回归线)点时,可能的节气是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的地区是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的地区是____。
(3)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日运转,太阳直射点在____之间往返移动,引起各地____、____的周年变化,从而在地球上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答案】(1) ①. 北极 ②. 66.5° ③. 23.5°
(2) ①. 6月22日前后 ②. 冬至日 ③.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④. 北半球各纬度
(3) ①. 南北回归线 ②. 正午太阳高度 ③. 昼夜长短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黄赤交角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并结合已学知识,地轴指向恒星①,故恒星①是北极星;平面③表示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角②是地轴与平面③的夹角,角度是66.5°;平面③和赤道面的夹角目前为23.5°。
【小问2详解】
当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是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限,这一天是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是太阳直射点的最南界限,即:南回归线,这一天是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节气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小问3详解】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范围,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共5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远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远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