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课来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以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为主要内容,并延伸出火山地震等相关知识,学习本节内容能帮助学生了解改变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利用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一些相关的地理问题,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要点。尝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敢于大胆质疑。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近一个月的观察了解,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还较少。作为乡镇中学的学生,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内力作用大部分学生不太了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地理问题,举出例证等。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
难点:“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观看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和地震火山图片后导入新课:地球表面为什么崎岖不平?产生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原因推断进行必要的正面评价。
板书课题:第四节 海陆变迁
1、看图片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发表自己的观点,4人小组讨论推断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引人课题。激发思考。
2、根据学生活动,整理归纳产生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地球内部的压力、岩浆的热力、地球表面的风、流水侵蚀、人类活动等。
2、举例说明外力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并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地表形态是变化的,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同时质疑:为什么我们看不出这种化?
掌握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海陆是变迁的,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吗?
自由举例。
通过例证进一步认识海陆变迁。
4、大陆漂移假说:
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固定不变?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于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创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得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听教师创设的情景后,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及内容。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大体内容。
5、提出问题: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有哪些?待学生回答后再投影图片。然后提出问题: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鸵鸟生活在陆地上,不会飞,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同纬度地带?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大胆想象。观察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的轮廓,再用纸描摹出两个大洲的轮廓图,用剪刀剪下来,试着拼合,看看是否吻合。
了解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
6、展示魏格纳的发现依据和过程及“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提问:南极洲为什么会埋藏万顷煤田?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7、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观看、阅读、思考。共同完成练习。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参加小组活动者都及时以掌声及语言鼓励。
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 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变化
1、变化原因
(1)内力作用
(2)外力作用
2、海陆变迁例证
二、大陆漂移假说
1、提出者:20世纪初 魏格纳
2、内容:法大陆 泛大洋 漂移
九、实践反思
本节课内容安排较少,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符合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适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较好。但由于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效果不好。另外,本节课准备还不够充分,图片资料还不够丰富,学生身边的图片未准备。练习题较少,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不够。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多准备一些学生熟知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多准备一些巩固练习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火山与地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海陆在变迁,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