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质量监测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质量监测第1页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质量监测第2页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质量监测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质量监测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质量监测,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有学者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如表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公布的考古发掘成果。这可用于印证( )
    A. 古蜀文明曾领先于全国B. 青铜器的使用范围广泛
    C. 早期区域文明间的联系D. 多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由材料中“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相似”“文化因素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可以判断,西南古蜀文明与全国其他地区文明是有交往联系的,即早期区域文明间的联系,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古蜀文明与其他地方文明的比较,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仅凭材料中的“铜尊、铜罍、铜瓿”不能判断青铜器使用范围广泛,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概况,且“发展同步”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下表是史书中关于秦国君主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 )
    更多课件教案等优质滋元可 家 威杏 MXSJ663
    A. 秦国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B. 秦国历代君主尚贤尊王
    C. 秦统一天下具有历史基础D. 秦国战略中心向西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根据材料“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帝王之业”“以成伯王之名”“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及所学可知,秦国统治者重视开疆拓土,重用人才,实行有效的改革,意图取代周王室建立新的帝王事业,这说明秦统一天下存在一定的历史基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国灭亡东方六国的具体信息,无法得出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秦国的部分君主建立霸业的信息,无法得出历代君主尚贤尊王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秦国的战略中心是逐渐东移,排除D项。故选C项。
    3. 魏晋时期,“州”发展为一级行政单位,且州郡数量不断增殖,人口不过汉代的几分之一,州郡县数却远超东汉,地方上为增加将帅资位而建州郡,还有为了羁縻“异国之人”而设州县者,刺史守令皆用豪酋。这一时期州郡的增殖( )
    A. 表明疆域扩大导致机构的增加B. 旨在推进民族交融的进程
    C. 折射出政权统治蕴含重大危机D. 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地方上为增加将帅资位而建州郡”“为了羁縻‘异国之人’而设州县者,刺史守令皆用豪酋”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是大分裂大割据时期,政权统治面临严重的外部军事威胁,为了巩固统治,得到地方军事将领和豪强的支持,不得不增设州郡,任命他们作为州郡的首长。州郡的增殖实际上是为了增加政权的拥戴者,就其结果而言,州郡任用地方势力为首长,易导致割据局面,威胁中央,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疆域的扩大,排除A项;州郡数量的增加并非仅仅是对原先少数民族控制的地区,如永嘉之乱后,北民南迁时,为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增设州郡,因此目的并非促进民族交融,排除B项;扶持地方豪强势力,致使豪强大族逐渐强大,易威胁皇权,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4. 有学者指出:在宋朝仅凭借商业信用实现割裂货币材质与货币的价值很难成功,正所谓“王者制钱”,交子产生于民间的商品交换,但若无强制意志,纸币的产生与流通不会进行得如此顺畅。该学者意在强调宋朝交子产生与流通源于( )
    A. 铜钱流通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B. 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双重推动力
    C.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深刻影响D. 赋税和徭役征收呈现货币化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是中央政府制出的,交子这种货币与政府的统治意志相一致,政府强制性对其进行推广使用,在纸币产生与流通中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纸币的产生和流通不仅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还依附于政权,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政治在交子产生中的作用,没有描述铜钱流通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信息,也没有体现重农抑商的政策,也没有体现赋税制度信息,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5. 康熙年间规定,监察官员的考选中“汉官非正途者,虽经保举,亦不准参与吏部考选;捐纳、贡生不得与正途出身等同考选”,“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这些规定意在( )
    A. 规范选官程序B. 缓和民族矛盾
    C. 提升监察效能D. 打击汉族地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汉官非正途者,虽经保举,亦不准参与吏部考选;捐纳、贡生不得与正途出身等同考选”“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及所学可知,清朝时期,监察官员的选用具有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这有利于避免监察官之间及其与其他官员之间相互勾结,促进了监察制度效能的发挥,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官员选拔的程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朝时期的民族政策,题干信息与缓和民族矛盾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清朝统治者对汉族地主打击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下表反映了1812-1887年广东、福建人口和耕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A. 导致了传统手工业的破产B. 推动了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C. 加速了清政府的改革进程D. 反映了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812-1887年(中国)。据材料,1812-1887年广东、福建人口明显增长,但耕地面积却有所萎缩,人地矛盾突出,广东、福建人口很多迁往江西等土地较多的地区,甚至移民海外,推动了人口的跨地域转移,B项正确;人口的增长提供劳动力和市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这一时期清政府没有拿出解决人多地少矛盾的有效改革措施,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土地面积,看不出土地集中程度,无法得出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排除D项。故选B项。
    7. 1891年前后,孙中山撰写《农功》一文,阐述改造中国农业的问题,主张采用并推广西方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组织。他谴责统治者“视民之去来生死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然,何怪天下流亡满目,盗贼载途也。”这说明,当时孙中山( )
    A. 具有现代化的理念B. 主张走民主革命道路
    C. 践行民生主义思想D. 认清了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1年中国。根据材料“阐述改造中国农业的问题,主张采用并推广西方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组织”可知,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农业技术,体现了现代化的理念,A项正确;孙中山虽然是一位民主革命者,但是材料涉及孙中山对农业的主张,材料不能体现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主张,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民生主义属于三民主义思想,而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思想的时间是在1905年,题干涉及时间是1891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要矛盾,材料主要涉及孙中山对待农业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
    8. “受新式交通和新式军队的影响,基本断绝了农民通过传统的起义推翻现存秩序的途径。于是动员农民参政的手段主要是组织农民协会,北京军绅政权统治较弱地区,农会大量出现。在南方政府和军队的认可下,农会开展了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体现农民阶级最基本经济要求的运动。”这表明
    A. 农民的抗租斗争得到太平军支持B. 国民政府支持开展农民运动
    C. 辛亥革命时反封建斗争深入农村D. 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南方政府指的是国民政府,从材料中农会的作用及南方政府的态度来看,当时国民政府支持开展农民运动,B项正确;材料是对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描述,非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及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9. 1938年6月,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光华商店代价券”,作为法币的辅币流通,1938年只发行10万元,1940年下半年起发行量逐步增大,共增发200多万元;1941年1月28日,边区政府决定发行边币,1941年发行货币2 300万元。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边区经济金融独立性增强B. 根据地民主建设成效显著
    C. 法币逐渐退出了边区市场D. 边区商业公有化进程加快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194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光华商店代价券”,作为法币的辅币流通,而后独立发行边币,并且数额较大,这说明边区经济金融性逐渐增强,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边区发行货币的变化,无法说明法币退出了边区市场,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边区商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庐山恋》,讲述一位归国华侨游览庐山收获爱情的故事。此片公映后,对于影片中该华侨的语言表达方式、日常着装等出现了不小的争议。 但影片也收获了很高的人气,唤起了许多年轻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这种情况( )
    A. 反映了我国全面开放后的社会风貌B. 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C. 折射出时代变迁影响人们观念变化D. 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8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80年”“讲述一位归国华侨游览庐山收获爱情的故事”“收获了很高的人气,唤起了许多年轻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及所学可知,电影《庐山恋》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归国华侨游览庐山收获爱情的故事,影片唤起了许多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反映出了时代变迁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C项正确;此时我国并未全面开放,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的信息,排除B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吉尔伽美什与阿伽》是苏美尔时代的史诗之一,其中提及乌鲁克国遭遇外来入侵时,吉尔伽美什先是咨询长老会,长老会主张向对手投降,遭到吉尔伽美什的拒绝。吉尔伽美什转向咨询人民大会,人民大会主张抵抗。吉尔伽美什因此接受了人民大会的主张决定抵抗。这一现象说明当时乌鲁克国( )
    A. 国家大事由人民大会决策B. 国家治理具有原始民主遗风
    C. 长老会权力不及人民大会D. 国家机构建设逐渐走向健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题,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乌鲁克王国。材料体现了乌鲁克国在遇到外来入侵时,吉尔伽美什先后向长老会和人民大会咨询,说明的是国家治理具有原始民主遗风,B项正确;吉尔伽美什统治时期,乌鲁克王国是君主制,国家大事并非完全由人民大会决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吉尔伽美什对不同群体意见的决策,并非是长老会权力不及人民大会,排除C项;当时国家机构并不健全,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奥斯曼帝国建立初期,桑贾克(县)是基本的地方行政机构。14世纪,帝国开始设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行省总督由苏丹直接任命,“一个行省由数个桑贾克构成,一个桑贾克又由数个村庄构成”。到17世纪初,帝国行省达到32个。上述变化( )
    A. 增强了基层政权的自治力量B. 意在控制欧亚间的商贸
    C. 适应了帝国疆域扩张态势D. 强化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和目的题。时空是中世纪时期(奥斯曼帝国)。据材料“14世纪,帝国开始设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行省总督由苏丹直接任命……”,可知,通过设立行省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帝国疆域的扩张,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并不是增强基层政权的自治力量,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对欧亚商贸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未提及政教合一的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形势图,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②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视③为最大敌人
    B. ⑤和⑥因巴尔干半岛归属,冲突加剧
    C. ④和⑤出于对付①的考虑,结成联盟
    D. ①和③因争夺市场和权力,矛盾激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英国,③为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德国国力上升,企图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夺取更多的市场以及国际权力,这使得德国与老牌资本主义殖民霸主英国的矛盾激化,D项正确;②为法国,历史上实行“大陆均势政策”是英国,不是法国,排除A项;⑤为意大利,⑥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主要与奥匈帝国争夺巴尔干半岛,而不是意大利,排除B项;④奥匈帝国,一战前夕,德国与奥匈帝国为对于英国,主动结成联盟,而不是奥匈帝国与意大利,排除C项。故选D项。
    14. 苏俄(苏联)时期,列宁曾说“当苏维埃政权能够拿出十万台头等拖拉机来的时候,中农也会说赞成共产主义的”。……参加农业各种集体经济形式的农户,到1929年10月,只占全国总农户数的7.6%。这说明当时苏俄(苏联)( )
    A. 工业基础薄弱影响农业集体化进程B. 经济政策制定服务国防需要
    C. 新经济政策忽视农民利益引发动乱D. 苏联模式改革缺乏群众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或苏联)。据材料“当苏维埃政权能够拿出十万台头等拖拉机来的时候,中农也会说赞成共产主义的”,可知,中农赞成共产主义,得益于国家提供的机械等,也就是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但现实是此时国家工业化基础薄弱,影响了农业集体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经济政策与国防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重视农民的利益,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对苏联模式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
    15. 现代学者霍布斯鲍姆(1917—2012)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有如下论述:(一战是)西方文明崩溃的起点……只有冷战结束之时,我们才能最终把一战的结果抛到身后。其主要依据应包括( )
    A. 欧洲“大陆均势”被打破B. 战后悲观主义情绪弥漫
    C. 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D. 阵营对抗带来深重灾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据材料“(一战是)西方文明崩溃的起点……只有冷战结束之时,我们才能最终把一战的结果抛到身后。”结合所学可知,欧洲的政治格局因为战争发生变化,原来强大的德国被削弱,奥匈帝国瓦解,欧洲“大陆均势”被打破,A项正确;战后的情绪不是西方文明崩溃的主要依据,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是二战后崩溃的,排除C项;两大阵营对抗是二战后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6. 一战后,泛非主义在非洲流行,泛非主义不仅强调民族解放,而且号召全世界的非洲人后裔为共同的利益而互相支援与合作。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1919年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次泛非会议,会议要求“让非洲各族人民也实行自决”。1921年的第二次泛非会议提出要求实现非洲人逐步完全自治的口号。这说明泛非主义( )
    A. 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发展B. 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C. 使非洲国家赢得民族独立D. 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泛非主义不仅强调民族解放,而且号召全世界的非洲人后裔为共同的利益而互相支援与合作提出要求实现非洲人逐步完全自治的口号。”体现了非洲民族意识发展,A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使非洲国家赢得民族独立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共4大题,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凡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才干、心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主户最有心力及物产最高者二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仍选主户有行止、材勇为众所伏(认可)者二人为都、副保正。
    凡选一家二丁(成年男子)以上,通(不论)主客(户)为之,谓之保丁。更有余人身力少壮者,亦令附(加入)保(丁)。(保丁)除习学武艺外,每一大保逐夜轮差五人,于保分内往来巡警。遇有盗贼,即时救应追捕。
    每获贼,除编敕(缴获赃物)赏格外,如告获窃盗,徒(刑)以上每名赏钱三千,杖(刑)以上一千。及居停(窝藏)强盗三人以上,经三日,同保同邻人虽不知情,亦科(处以)不觉察之罪。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上述材料为我们研究“王安石的保甲制”提供佐证史料。参照(1),提取材料信息完成表中(2)(3)(4)的内容。
    【答案】(2)保甲管理者的选拔标准;主户、有才干、心力者、物产最高。
    (3)办理案件的奖惩;编敕赏格、赏钱三千、科不觉察之罪等。
    (4)保甲制的组织架构;保长、大保长、都保正、副保正。
    【解析】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中国。结合王安石变法和中国古代基层管理的相关知识点,通过认真审题,表格中(1)的模式是前面提出王安石的保甲制的相关内容,后面用具体史料佐证。
    (2)根据材料“凡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才干、心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主户最有心力及物产最高者二人为大保长”可分析出保甲管理者的选拔标准;主户、有才干、心力者、物产最高。
    (3)根据材料“编敕(缴获赃物)赏格外”、“赏钱三千,杖(刑)以上一千”、“科(处以)不觉察之罪”可分析出办理案件的奖惩;编敕赏格、赏钱三千、科不觉察之罪等。
    (4)根据材料“大保长”、“都、副保正”可分析出保甲制组织架构;保长、大保长、都保正、副保正。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张城乡居民收入比示意图(1978~2022年)
    ——摘编自徐唯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迁与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加以解读。
    【答案】第一阶段为1978~1983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同一时期,城市改革相对滞后,城镇居民收入涨幅相对偏低,故城乡收入比缩小。
    第二阶段为1984一2007年,这一时期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迅猛推进。伴随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经济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空间被极大拓展,推动城镇居民收入快速上涨。农村改革力度相对减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被拉大。
    第三阶段,2008年以来,随着取消农业税效应的显现,然后又推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发展有了很大进步。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工业化还在推进,城镇居民收入也在增长,故这一时期城乡居民收入比的持续回调反映出我国农民收入有较大提升。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首先阐述城乡收入拉比拉大的原因,再谈具体措施,从政策、基础设施、教育等方面阐述。根据图示城乡居民收入变化可知,居民收入差距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1983年,第二个阶段为1984-2007年,第三个阶段为2008年以来,再结合每一时期的具体史实进行分析。如第一个时期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可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进行解读;第二个时期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迅速推进时期,可结合国企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加入世贸组织进行解读;第三个时期是改革深化时期,可结合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进行解读。总之整体上城乡收入是在曲折中呈上升趋势。
    19. 史学发展与社会转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各国的大学先后设立历史学讲座,延请名师讲学,西方史学开始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期。意大利历史学家布鲁尼认为历史应当记载“人事”,用意大利方言为但丁和彼特拉克撰写传记。德意志史学领域中的斗争极为激烈,新教的历史学家称罗马教廷为“魔鬼的巢穴”,而天主教的历史学家则称马丁·路德为离经叛道的“狂僧”。西班牙卡萨斯写的《西印度群岛的毁灭》记述了西班牙对西印度群岛的征服。法国波丹发表的《理解历史的方法》,是西欧第一部比较详备的史学方法论。英国培根写下《亨利七世在位时期的英国史》,并说“历史使人明智”。
    ——摘编自郭圣铭《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史学》
    材料二 一百多年来,中国近代史的解释体系在变与不变中不断演化前行。1940年前后,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把中国近代史解释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逐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过程与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1988年,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认为“近百年来为振兴中国而进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运动,都可统称之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运动”,“马克思的发展理论的中心部分正是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在短短20余年时间内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学界普遍运用的解释体系。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史被史学界推上了历史现场,其研究的社会生活及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都是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领域的具体史学流派。
    ——摘编自陈廷湘《中国近代更解释体系的演变与趋向》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史学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史解释体系主要演变与趋向中的“变”与“不变”。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演变与趋向。
    【答案】(1)特征:史学家辈出和史学著作丰富;人文主义和民族主义史学兴起;史学成为现实政治斗争的工具;史学研究专业化倾向;史学研究领域拓展到世界视野;史学研究理论的成熟。原因:受古希腊、古罗马历史研究的影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史学的影响;史学教育的发展;社会变革时期各阶级借用用历史事实来阐明其政治上的主张;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2)不变:唯物史观(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变:从革命史观到近代化史观再到社会文化史观。
    (3)评价:解释体系的演变趋向是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中国化的表现,说明了唯物史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解释体系的演变是时代变迁在思想领域的反映,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革命史观的提出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对民族独立的追求,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现代化史观反映了追求民族富强的夙愿,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史学领域的影响。社会文化史观的提出反映了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释体系演变拓展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方法和视野,推动史学自身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特征: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各国的大学先后设立历史学讲座,延请名师讲学,西方史学开始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期”可知,史学家辈出和史学著作丰富;根据材料“意大利历史学家布鲁尼认为历史应当记载‘人事’,用意大利‘方言’为但丁和彼特拉克撰写传记”可知,人文主义和民族主义史学兴起;根据材料“德意志史学领域中的斗争极为激烈,新教的历史学家称罗马教廷为‘魔鬼的巢穴',而天主教的历史学家则称马丁·路德为离经叛道的‘狂僧’”可知,史学成为现实政治斗争的工具;根据材料中出现的专业史学家可知,史学研究专业化倾向;根据材料“西班牙卡萨斯写的《西印度群岛的毁灭》记述了西班牙对西印度群岛的征服”可知,史学研究领域拓展到世界视野;根据材料“法国波丹发表的《理解历史的方法》,是西欧第一部比较详备的史学方法论”可知,史学研究理论的成熟。原因:根据材料“古希腊的希罗多德被尊称为‘历史之父’”可知,受古希腊、古罗马历史研究的影响;根据材料“但丁和彼特拉克、马丁·路德”等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史学的影响;根据材料“各国的大学先后设立历史学讲座”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学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新教、天主教”等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变革时期,各阶级借用用历史事实来阐明其政治上的主张;根据材料“西班牙对西印度群岛的征服”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不变:根据材料“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把中国近代史解释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逐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过程与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马克思的发展理论的中心部分正是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可知,唯物史观(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变:从毛泽东和罗荣渠的论述的视角看可知,从革命史观到近代化史观;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史被史学界推上了历史现场”可知,再到社会文化史观。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评价:先评价一下“不变”,如,根据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以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角度可知,解释体系的演变趋向是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中国化的表现,说明了唯物史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再评价“变”,如,解释体系的演变是时代变迁在思想领域的反映,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革命史观时期我国正处于民主革命时期,主要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近代化史观时期正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文化史观反映的是当今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说明解释体系演变的意义,如,解释体系演变拓展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方法和视野,推动史学自身的发展。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见解:赞成学者认为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存在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两条线索的观点。
    理由:19世纪全球人口剧增,人与自然的互动日趋活跃,煤炭和蒸汽动力的运用使食物生产实现了工业化。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得到了强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恶化,世界范围内的饥荒、干旱、全球变暖、大肆毁林等问题层出不穷,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粮食问题,转基因作物也随之出现。
    与此同时,人文进程也得到了发展,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也在日益加强,19世纪40-60年代出现在中国的鸦片战争、19世纪60年代至1910年的大规模移民、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6-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1989年的冷战以及电视和互联网的出现,无一不印证了这个线索。
    【解析】
    【详解】本题是一题开放性试题。题目要求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认识与评价。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主要是从人与自然,文明与文明碰撞接触这两个方向去认识的。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比较容易的观点进行解读。比如19世纪40-60年代鸦片战争这个点。可以赞同这一观点。鸦片战争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一次交锋,最终以中国的战败告终。这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接触与碰撞之一。论述时可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等方面去理解中英之间的文明碰撞。坑号
    发掘器物
    基本特征
    3号坑、8号坑
    铜尊、铜罍、铜瓿
    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相似
    3号坑、4号坑
    玉琮
    文化因素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
    3号坑、7号坑、8号坑
    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玉戈
    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
    秦国君主
    记载
    秦穆公
    “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孝公
    提出要“成帝王之业”
    秦惠文王
    张仪劝惠文王“以成伯王之名”
    秦武王
    “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
    地区
    年份 人口、耕地
    1812年
    1830年
    1887年
    福建
    人口(万)
    /
    1745
    2474
    耕地(万顷)
    13.6537
    /
    13.4521
    广东
    人口(万)
    /
    2266.2
    2936.3
    耕地(万顷)
    35.0248
    /
    347308
    研究提纲
    序号
    研究内容
    佐证史料
    (1)
    保丁的抽选条件
    二丁以上、身力少壮
    (2)
    (3)
    (4)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福建省三明市六县数学三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三明市六县数学三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心思考,认真填写,仔细推敲,认真辨析,反复比较,慎重选择,细心计算,认真检查,操作题,解决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质量监测: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质量监测,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有学者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质量监测: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质量监测,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算一算,填一填,选一选,涂一涂,解决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