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理解性默写练习(《劝学》+《师说》)(附参考答案)
展开《劝学》
1.孔子日“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劝学》中写青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胜于蓝;冰,是水变成的,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置悬念,吸引人读下去。
3.《劝学>中写直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可能恢复到挺直的状态,以此论证学习可以让人的本性得到根本的改变,进而论证学习不可以停下来。
4.《劝学》中,荀子说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通过火烤把它加工成车轮,也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阐述学习可以修身养性。
5.《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木”与“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引出君子无过,在于博学。
6.《劝学》中写直木为轮,不能再变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能智明无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而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及反思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8.《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
9.《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踮脚看比喻“思”的局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以登高远望比喻“学"的重要性。
11.《劝学》中说在高山顶招手,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很远的人也可以看到;顺风而呼,虽然声音没有变更快,但由于借助了风,却可以“
1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如果能借助车马,虽然脚步没有加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很快可以到达千里之外,是以比喻来写多学可以使人善假于物。
13.《劝学》中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达到千里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渡过江河,来证明君子知道借助外物,也间接论证学则是善假别人的智慧。
14.《劝学》中作者使用博喻,以“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招、呼、陆行、水行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善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的重要意义,进而推及君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君子跟别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善于利用外物罢了。
16.《劝学》中谈学习的作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踮脚”喻终日而思,以“登高”喻学,写登高可以让人博见,再写顺风而“呼”,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积“善" ,指出“______________”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奇效果。
18.《劝学》中先写积土的神奇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写积水的神奇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积善的神奇效果,阐述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
19.《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行路为比方,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20.《劝学》中以马为喻,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跳不过十步,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可以因为不停前进,走得很远。正反对比,很有说服力。
2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只要坚持就会成功。《劝学》中作者通过正反对比强调“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反之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用心专一却可以饮到地下深处的泉水。
23.《劝学》中荀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因为浮躁不专一,螃蟹竟无处安身的遭遇。
24.《劝学》中荀子写蚯蚓之利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蟹无定居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反对比,强调学习态度要专一。
25.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锲而舍之,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就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说明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
26.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有让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的效果;只要借助船只,不会游水,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
1.《师说》中,表达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2.《师说》中,作者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 , 。由此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3.《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 , 。”
4.《师说》中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
, 。
5.《师说》中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学习,其原因是 , 。
6.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 《师说》 中“ , ”的观点是一致的。
7.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 , ”
8.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9.《师说》里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 。
10.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
1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1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13.《师说》中体现韩愈平等、民主的师生观的句子是:
, 。
14.韩愈《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 , 。
15.《师说》善于运用对比,通过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从师而学的问题,揭示出了“ ”后果。士大夫之族看到从师学习现象就“群聚而笑”,理由是“ , ”。
16.韩愈《师说》一文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证“ ”的道理,而《劝学》中“ , ”总结了人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弥补不足,所蕴含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17.在《师说》中,韩愈指出当时士大夫对于从师学习普遍存在“ , ”的错误观念,使得传统的从师风尚在当时社会中不能恢复。
18.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来说明“古之圣人”在才智上与“众人”的差距以及他们对从师的态度。
19.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 , ”所描述的士大夫对从师的态度是一样的。
20.《师说》中“ , ”可见韩愈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2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师说》中与此观点一致的句子是:“ , ”。
2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2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4.《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并由此得出“ , ”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25.韩愈《师说》中“ , ?”两句紧承前文,强调从师就是为学之道,不论其年龄大小。
26.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所有方面都比弟子贤能,二者的区别只是因为“ , ”。
27.韩愈《师说》中的“ , ”两句,强调了人必须从师的先天原因。
28.韩愈在《师说》中用一句“ ”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以士大夫对待孩子和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 ”的糊涂做法。
29.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 ”,而其自身“ ”。
30.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师说》中“ , ”指出了教师的作用。
31.韩愈《师说》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 , ”。
32.韩愈《师说》认为,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就要去请教、学习,如果有疑惑且不跟从老师学习,就会造成“ , ”的情况。
附:参考答案
《劝学》
(1)学不可以已
(2)取之于蓝 (而)寒于水
(3)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4)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5)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6)輮使之然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7)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0)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1)臂非加长也 闻者彰
(12)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13)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14)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1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16)吾尝歧而望矣 闻者彰
(17)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18)风雨兴焉 蛟龙生焉
(19)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20)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21)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22)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23)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4)用心一也 用心躁也
(25)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26)顺风而呼 绝江河
《师说》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9.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0.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5.小学而大遗;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6.圣人无常师;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8.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19.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2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2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8.古之学者必有师;小学而大遗
29.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3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7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10.1 劝学课后练习题</a>,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8课《琵琶行》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8课《琵琶行》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8课理解性默写练习(共3课)(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8课理解性默写练习(共3课)(附参考答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