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附解析)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考点1大气热力作用(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考点1大气热力作用(附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图可知,丙气象站夜间气温低是由于,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 大气热力作用
命题视角: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2022·辽宁卷)为保障2022北京冬奥会顺利进行,气象部门提前在云顶和古杨树赛场建立自动观测气象站。图1示意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和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位置。图2为各气象站2019年1—3月平均气温的日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 )
A.白天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最高气温低
B.傍晚云顶赛场比古杨树赛场降温速率快
C.夜间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D.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昼夜温差大
2.丙气象站夜间气温低是由于( )
A.冷空气聚集多 B.水汽蒸发强
C.海平面气压低 D.降水量较大
[思维过程]
第1题,
第2题,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白天古杨树赛场丙、丁的最高气温高于云顶赛场甲、乙,A项错误;傍晚古杨树赛场丙、丁降温速率快于云顶赛场甲、乙,B项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丁地海拔高于丙地,其夜间气温高于丙地,C项错误;古杨树赛场丙、丁的昼夜温差大于云顶赛场甲、乙,D项正确。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地海拔较低,为山谷地形,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受西北风影响显著,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受到地形的阻碍,在丙地不断聚集,导致丙地气温较低,A项正确;该地冬季气温较低,水汽蒸发弱,B项错误;海平面气压对于丙地夜间气温影响小,C项错误;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较小,D项错误。
[答案] 1.D 2.A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技术措施。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丰富与否。
①高海拔地区。
eq \x(地势高)―→eq \x(\a\al(空气,稀薄))―→eq \x(\a\al(大气的削,弱作用弱))―→eq \x(太阳能丰富)
②内陆地区。
eq \x(气候较为干旱)eq \x(晴天多、阴雨天气少)eq \x(大气的削弱作用弱)eq \x(太阳能丰富)
③四川盆地。
eq \x(\a\al(气候较,为湿润))eq \x(\a\al(盆地,地形))eq \x(\a\al(阴雨天气多,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密度大))eq \x(\a\al(大气的削,弱作用强))eq \x(\a\al(太阳能,缺乏))
(2023·深圳一模)2021年5月,面积达4 320平方千米的A-76冰山从南极洲罗恩冰架脱落,随后开始缓慢漂移。下图示意A-76冰山脱落位置及周边海域地理环境。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A-76冰山在脱落后出现a→b→c位置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海陆轮廓 ②极地东风 ③地转偏向力 ④西风漂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A-76冰山对所经海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下垫面反射率减小
B.大气逆辐射增强
C.水汽输送量增大
D.大气吸收的海面热量减少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导致A-76冰山在脱落后出现a→b→c位置变化主要是逆时针转动,一方面受到极地东风的影响向西运动,一方面受到海陆轮廓的阻挡,下部无法移动,而上部向西移动,最终形成a→b→c位置变化,①②正确;地转偏向力不是其运动的动力,③错误;西风漂流纬度更低,④错误。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第2题,A-76冰山使得区域反射率增加,A项错误;气温降低,故大气辐射和逆辐射都减少,B项错误;气温降低,蒸发减弱,水汽输送量减少,大气吸收的海面热量减少,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答案:1.A 2.D
3.(2023·福建三明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部分高山地区,是体现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明显的证据。它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供给、水文和生态调节等各种惠益,也带来雪崩、泥石流等严峻挑战。随着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冰冻圈范围正在发生变化,这不仅影响自然系统,也将对全球的人文、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下图是1979—2019年北极海冰和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图。
(1)冰冻圈范围变化是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而造成的。分析其形成机制。
(2)为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倡议实施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简述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大量吸收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对可见光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红外线辐射有高度吸收性,并通过大气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能量损失,产生对地面保温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增加,保温作用增强。从人类活动影响角度分析,人类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破坏自然界植被,光合作用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加快全球大气温度的上升,产生和加剧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造成全球冰冻圈范围的不断缩减。第(2)题,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如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使用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O2排放。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充分发挥光合作用,改善和提升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减少能源废弃物排放,出行时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降低个人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地区与非发达地区发挥优势互补,加强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合作,有效实施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等。
答案:(1)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对可见光(太阳短波辐射)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红外线辐射有高度吸收性,通过大气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能量损失,产生对地面保温作用。
人类活动影响角度: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破坏自然界植被,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浓度)升高;加快全球大气温度的上升,产生和加剧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造成全球冰冻圈范围的不断缩减。
(2)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O2排放;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率(节能减排,减少能耗);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使用清洁能源),调整和改善能源利用结构;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和提升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减少能源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国际合作,实施全球变暖减缓措施等。
考题示例
命题情境
考点聚焦
命题趋势
2023·广东卷T9~T10
2019年长沙探空气球记录太阳短波辐射变化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大气受热过程
1.常创设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改变案例为背景,如温室大棚、防霜冻灌水、地膜覆盖、喷洒烟雾等情境,考查对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进行迁移分析。
2.以气候、大气环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为背景资料,对大气环流分布,大气环流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考查。
3.以天气系统对人们生产生活、天气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天气系统对天气、工业、农业等的影响
2022·辽宁卷T14~T16
冬奥会赛场气温分布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2·广东卷T5~T6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大气汞含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热力环流
2022·广东卷T9~T10
北半球中高纬度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
大气环流
2021·山东卷T14~T15
越南沿海地区的“克拉天气”
气候成因、特征与分布规律
2022·江苏卷T7~T8
北美部分地区受锋面气旋影响出现降温
锋面系统和锋面气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二大气运动规律(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考点3常见的天气系统(附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影响图中降温区分布特点的因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考点4气候成因特征与分布规律(附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逆温厚度年内变化最小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