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案及反思
展开注意:教学设计模板只是参考,各位参赛老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整表格栏目设置。但不得改变表格基本结构(即必须使用表格式,便于评选和将来排版发布。敬请周知和理解)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件借鉴了布洛赫倡导 “研究历史,重在理解,而非评判”,“在我看来,历史的意义在于理解,在时间中完成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的思路,认为理解历史必须在历史与现实的思辨中不断穿行。唯有透过历史触摸现实的肌肤,在历史中不忘当下,在现实中联系历史,才能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会,思考我们自身的生活。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2.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二专题二第五课 帝国的回忆:大英帝国视角下的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本课通过三个子目,讲述了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及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本课具有以下特点:时间跨度较大;处于承上启下;内容多,立意深刻:本课以帝国的回忆:大英帝国视角下的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演变的历程呈现,深刻揭示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学生情况分析
此学段为高二年级内容。经过初中以及高一年级中国通史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分析能力,比较熟悉历史事件,已有一定的涉及和积累,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与深度学习,深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但本课以“帝国的回忆:大英帝国视角下的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演变”为主题,从宏观角度综合分析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特征、背景;从中观看大英帝国崛起秘密,理解对大英帝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影响,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从微观看大国小民卑微命运,总结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生活的变化,从而引导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及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培育,对学生来讲具有挑战性。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来理解“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在世界历史上所处的历史地位,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材料,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现代工厂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结合工业革命促进社会进步、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等史实,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探究现代工厂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1851年 “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水晶宫博览会)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工业革命?如何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放在历史时空下思考
一、放在历史时空下思考
1.自主学习:设置问题情境
问题:阅读上述时空坐标,初步感受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地位。
记忆,练习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二、从宏观看工业革命兴起潮流
(一)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材料:(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海外殖民地。……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根据材料,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些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2.合作探究:
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试题巩固1.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2018全国I卷34题)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二)论从史出,史料实证:众说纷纭说背景
1.自主学习:设置问题情境
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论从史出,史料实证:众说纷纭说背景
2.合作探究:
(2018全国I卷34题)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问题2:阅读上述材料,回答客观认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记忆,练习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
记忆,练习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
记忆,练习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三、从中观看大英帝国崛起秘密
(一)将展品归类。并从下面六个方面任选一个内容,你能有条理地阐述这些概念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吗?
自主学习:设置问题情境
材料:1851年博览会来自世界各国共1.3万件展品:
(英国拥有)① 630吨蒸汽机、 ②火车头、③汽轮船、④汽压机、⑤起重机、⑥钻孔机、⑦蒸汽汽锤、⑧造币机、⑨抽水机、⑩开槽机、⑪拉线机、⑫纺纱机等设备等;(澳大利亚)⑬大型蒸汽机飞艇(模型);(美国)⑭左轮手枪,(德国)⑮传真机原型、⑯马克沁机枪等。还有各式缭乱的物品如⑰大风琴、⑱离心帮浦、⑲闹钟、⑳瓦斯炉⋯⋯。阳光透过玻璃洒落在物品上制造出梦幻的光泽。
问题4:并从下面六个方面任选一个内容,你能有条理地阐述这些概念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吗?
(二) 隐藏在1851年 “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背后的秘密
1.自主学习:问题情境
问题: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前后生产方式有何变化?
2.历史解释:手工工场、工厂与垄断组织
归纳: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问题6:大英帝国崛起秘密是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英国成为 “世界霸主” 。
知识扩展:多元史观看工业革命
记忆,练习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
记忆,练习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四、从微观看大国小民卑微命运
(一)知识总结: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生活的变化
1.自主学习: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结合时间轴、课本内容及第三组材料,概述辛亥革命“没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的表现。
2.合作探究:出示业革命时期的童工和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的图片。
探究一: 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工业革命的价值。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工业革命的价值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上述现象带来的影响。
探究二: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上述现象带来的影响与结果。
(二)从微观看大国小民卑微命运
1.自主学习:问题情境
结合教材18页,19页的内容,当工业化扩展到其它地区,概括世界各国小民卑微命运?
(三)面对苦难,为什么无动于衷?
1.自主学习:问题情境
结合教材内容及以下材料,探讨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办?
2.历史感悟中回望现实
想一想:对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记忆,练习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记忆,练习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堂小结
教学评价设计:
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的巨变。本课以帝国的回忆:大英帝国视角下的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演变的历程呈现,既要让学生通过理解工业革命是英国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认识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也要通过案例创设的历史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历史进步性;此外在通过图片、史料研习过程中,深刻揭示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让学生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中外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从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记忆,练习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丰富,概念性强,又涉及国体和政体这些概念,学习难度较大。但对本课学习较为有利的是学生对本课知识已有一定的涉及和积累,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积淀作用。
另外,本课以“帝国的回忆:大英帝国视角下的工业革命”作为贯穿整课的教学立意,以 “从宏观看工业革命兴起潮流”、“从中观看大英帝国崛起秘密”、“ 从微观看大国小民卑微命运”三个环节分别展开,线索清晰,重难点突出,导入新颖代入感强,设计问题紧扣教学立意,将史实描述与一定的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从历史限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出发进行思考: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的巨变。本课以帝国的回忆:大英帝国视角下的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演变的历程呈现,既要让学生通过理解工业革命是英国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认识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也要通过案例创设的历史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历史进步性;此外在通过图片、史料研习过程中,深刻揭示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让学生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中外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从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另外,在实施教学后,发现此课跨度大,综合性强,以专题形式编排,因缺乏横向时代背景的烘托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存在很大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分析历史问题的环节耗时较长,教学时间紧张,难以在课堂上充分拓展。建议两节课完成教学任务。经过教学实践,建议搜集一些视频资料,能增加历史形象感且有助于理解时代背景,适当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获奖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获奖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课堂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会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