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第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
展开化学(人教版)
注意事项:
1.仔细审题,工整作答,保持卷面整洁。
2.考生完成试卷后,务必从头到尾认真检查一遍。
本试卷分卷I和卷Ⅱ两部分。卷I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本试卷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C1-35.5 Ca-40 Zn-65
卷I(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天工开物》记载下列造物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棉线织布B. 粮食酿酒C. 楠木制舟D. 沙里淘金
【答案】B
【解析】
【详解】A、棉线织布只改变物质的外部形状,不产生新物质,不涉及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粮食酿酒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酒精,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楠木制舟只改变物质的外部形状,不产生新物质,不涉及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沙里淘金是物质的分离,不产生新物质,不涉及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加入固体B. 熄灭酒精灯
C. 闻气体气味D. 吸取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将块状固体投放到直立的试管中会砸破试管底部,应当先把试管横放,再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然后把试管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固体滑落到试管底部,故A不正确;
B、熄灭酒精灯时,应当用灯帽盖灭,故B正确;
C、闻气体气味时,应该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不能把鼻子凑近容器口去闻气味,故C不正确;
D、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应保持橡胶头在上,不能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而腐蚀胶头,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B. 红磷燃烧结束后,立即打开弹簧夹
C. 该实验还能得出的事实是氮气不支持燃烧
D. 若测定的结果偏大,可能的原因是红磷的量不足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消耗氧气同时生成气体,不可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叙述错误;
B、红磷燃烧结束后,待反应装置冷却到室温时打开止水,否则导致测量结果偏小,叙述错误;
C、反应结束后,剩余氮气没有反应,该实验还能得出的事实是氮气不支持燃烧,叙述正确;
D、若测定的结果偏大,止水夹没夹紧或燃烧红磷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叙述错误;
答案:C。
4.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生活了183天,在空间站的生活离不开氧气。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氧气不溶于水
B. 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反应
C. 液态氧可用作火箭助燃剂
D. 植物利用氧气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氧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故A说法错误;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反应,并不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反应,故B说法错误;
C、液态氧具有助燃性,可用作火箭助燃剂。故C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植物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5. 浓度和质量都相等的a、b两份过氧化氢溶液,往a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b中不加。当a、b均完全反应后,下列关系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化学变化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且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但是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浓度和质量都相等的a、b两份过氧化氢溶液,往a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b中不加,a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短,但是最终生成的氧气的质量是相等的,故A图像错误;
B、由A分析可知,浓度和质量都相等的a、b两份过氧化氢溶液,往a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b中不加,a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短,但是最终生成的氧气的质量是相等的,故B图像错误;
C、在化学变化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故C图像错误;
D、在化学变化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故D图像正确;
故选:D。
6. 雪花被称为“冬之精灵”。下列有关雪花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雪花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B. 不同雪花中水分子数目都是巨大的
C. 雪花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D. 雪花熔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也是在不断得运动,故A说法错误;
B、由于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同雪花中,水分子数目都是巨大的,故B说法正确;
C、雪花形成过程中,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物理变化,水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故C说法错误;
D、分子之间有间隔,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是由于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则雪花熔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7. 某阳离子Am +与另一种阴离子Bn-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其中原子A的核外电子数是a,则原子B的质子数是( )
A. a+m-nB. a-m+nC. a-m-nD. a+m+n
【答案】C
【解析】
【详解】原子A的核外电子数是a,则Am +的核外电子有a-m;Am +与Bn-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则原子B的核外电子数=a-m-n;电子数=质子数=a-m-n;
故选:C。
8. 如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硼属于非金属元素
B. 铝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
C. 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D. 硼原子和铝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硼带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说法正确;
B、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铝的原子序数为13,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铝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3,铝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依次为2、8、3,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则铝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故B说法正确;
C、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种类,则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故C说法正确;
D、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铝的原子序数为13,硼的原子序数为5,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铝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3,硼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硼原子和铝原子位于同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相同,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9. 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 所有原子的原子核均由a、b、c三种粒子构成
C. 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a和c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量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所以a是质子、b是电子,c是中子。
【详解】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a,故A错误;
B、原子核由a质子、c中子两种粒子构成,故B错误;
C、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不一定相同,故C错误;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集中在a和c上,故D正确。
故选D。
10.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是
A. 垃圾分类回收,增强节约意识B. 提倡公共交通,减少尾气排放
C. 加强植树造林,改善空气质量D. 随意排放污水,降低生产成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A、垃圾分类回收,增强节约意识,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A符合环保要求;
B、提倡公交出行,减少尾气排放,可减少空气污染,故B符合环保要求;
C、加强植树造林,能够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故C符合环保要求;
D、随意排放污水,降低生产成本,会造成水体污染,故D不符合环保要求;
故选D。
11. 自来水厂对水进行净化处理时,最合理的步骤是
A. 过滤、沉淀、消毒B. 沉淀、消毒、过滤
C. 消毒、沉淀、过滤D. 沉淀、过滤、消毒
【答案】D
【解析】
【详解】净化水时,先通过自然沉淀能除去水中含有的大颗粒不溶性固体,再通过过滤除去不溶性小颗粒固体,再通过消毒能除去水中的细菌微生物。
故选D。
12.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 3个氧原子:O3
B. 4个镁离子:4Mg+2
C. 两个硫酸根离子:
D. 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NaO
【答案】C
【解析】
【详解】A、表示多个原子时,在相应的元素符号前写出原子数目即可,所以3个氧原子表示为:3O,故选项错误;
B、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离子,则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相应数字,故4个镁离子表示为:,故选项错误;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离子,则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相应数字,故两个硫酸根离子表示为:,故选项正确;
D、硝酸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是+1,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价之和为0,设氮元素化合价为,,,元素化合价的书写方法为在该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3. 某酱油包装标示的三氯蔗糖是我国境内的合法添加剂,三氧蔗糖(C12H19Cl3O8)是目前较为优秀的功能性甜味剂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三氯蔗糖由四种元素组成
B. 每个三氯蔗糖分子由42个原子构成
C. 三氯蔗糖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 三氯蔗糖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化学式可知,三氯蔗糖由碳、氢、氯、氧四种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化学式可知,三氯蔗糖由三氯蔗糖分子构成,一个三氯蔗糖分子由12+19+3+8=42个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化学式可知,三氯蔗糖碳、氢、氯、氧元素质量比为:(12×12):(1×19):(3×35.5):(8×16)=144:19:106.5:128,所以三氯蔗糖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化学式可知,三氯蔗糖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12):(8×16)=144:128=9:8,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4. 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4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2B. 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乙一定是化合物D. 乙、丁两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2:3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有4g+10g+3g+4g=6g+4g+xg+8g,解得x=3;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增加6g-4g=2g,则甲为生成物;反应前乙的质量减少10g-4g=6g,则乙为反应物;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则丙可能为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与反应;反应前后丁的质量增加8g-4g=4g,则甲为生成物;故该反应为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和丁。
【详解】A、由分析可知,x=3,故A说法错误;
B、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则丙可能为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与反应,故B说法错误;
C、该反应为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和丁,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乙为分解反应的反应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乙物质一定是化合物,故C说法正确;
D、乙、丁两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10g-4g):(8g-4g)=3:2,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15. 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 碳酸分解:H2CO3=H2O+CO2↑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P+O2P2O5
C. 用天然气作燃料:CH4+2O2CO2+2H2O
D.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答案】B
【解析】
【详解】A、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 ,故A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其化学方程式为 ,该项方程未配平,故B错误;
C、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 ,故C正确;
D、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故D正确;
故选B。
16. 在反应 2A+3B=2C+3D 中,C、D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7:18。若 2.6gA 与 B 完全反应后,生成 5.4gD。则此反应中,B 与 D 的质量比为( )
A. 7:9B. 49:54C. 13:27D. 13:54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C、D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18,则假设C、D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18,设参加反应B的质量为;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参加反应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等于生产物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即:
所以参加反应B、D的质量比=4.2g:5.4g=7:9
答案:A。
17. 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不对应的是
A. 石墨能导电,可作电极
B. 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切割玻璃
C. 焦炭有可燃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D. 炭黑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书写字画
【答案】C
【解析】
【详解】A、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作电极,选项性质和用途对应;
B、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切割玻璃,选项性质和用途对应;
C、焦炭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焦炭具有还原性,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于冶炼金属,选项性质和用途不对应;
C、炭黑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方便保存,可用于书写字画,选项性质和用途对应;
故选:C。
18. 下列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氧化碳可用于气体肥料、人工降雨
B. 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
C. 烧煤取暖时,在炉上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
D. 二氧化碳有毒,空气中含量过高,会使人中毒死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可用于光合作用,可以做气体肥料,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选项说法错误;
B、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选项说法正确;
C、煤炉上放一盆水不可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没有毒性,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9. 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右侧上端木条先熄灭
B. 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变红
C. 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D. 该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则右侧下端木条先熄灭,故A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变红,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所以可观察到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不变红,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变红,故B说法错误;
C、该实验可观察到右侧下端木条先熄灭,可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故C说法错误;
D、紫色石蕊遇酸性物质会变红色,该实验可观察到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不变红,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可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可使紫色石蕊变红,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20. 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灭火原理是
A. 清除可燃物B. 隔绝氧气C. 降低着火点D. 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详解】灭火的原理包括:(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是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故选A。
【分析】
【点睛】
21. 2022年我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为“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B. 夜间发现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C. 室内着火,立即打开门窗D. 遭遇火灾时,尽量贴近地面弯腰撤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A、根据电器着火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氧气有助燃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火灾的正确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用水浇灭容易导致触电,故A选项做法不正确;
B、煤气是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夜间发现燃气泄漏,不能立即开灯检查,应先关闭阀门,开窗通风,故B选项做法不正确;
C、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火势更旺,故C选项做法不正确;
D、气体受热密度变小,遭遇火灾时,有毒害的热气流上升,尽量贴近地面弯腰撤离,可防止中毒,故D选项做法正确。
故选D。
【点睛】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事故发生的原理,学会预防和防护的措施,对于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及正确解答本题有着重要意义。
22. 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是不可再生能源。下列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 煤B. 风能C. 酒精D. 木柴
【答案】A
【解析】
【详解】化石燃料为煤、石油、天然气,故下列属于化石燃料的是煤,故选:A。
卷Ⅱ(非选择题,共56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每空1分,共33分)
23. 如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的“”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填字母,下同),表示单质的是______,表示化合物的是______。
【答案】 ①. B ②. C ③. 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A中只含有一种分子结构,且该分子结构中含有两种元素,所以A中物质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B中含有两种不同的分子结构,属于混合物;C中只含有一种分子结构,且该分子结构中含有一种元素,所以C中物质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
所以表示混合物的为B,表示单质的为C,表示化合物的为A;
故填B;C;A。
24. 掌握仪器的使用并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实验,才能保障化学实验的成功和安全。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取用硫酸铜溶液时,若没有说明用量,应该取______mL。
(2)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______。
(3)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______保持水平;若采用仰视读数,则读数______(选填“>”、“<”或“=”)实际体积。
【答案】(1)1~2 (2)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3) ①. 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②. <
【解析】
【小问1详解】
取用硫酸铜溶液时,若没有说明用量,应该取1~2mL;
【小问2详解】
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小问3详解】
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若采用仰视读数,读取数值小于实际数值,则读数小于实际体积。
25. 下列物质①木炭 ②硫 ③铁丝 ④蜡烛,它们分别在氧气中燃烧,请把符合相应的反应现象的物质填写在下面的空格中(填序号):
有蓝紫色火焰产生的是_______;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_______,这四个反应中,属于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
【答案】 ①. ② ②. ③ ③. ①②③④ ④. ①②③
【解析】
【详解】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蓝紫色火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木炭、硫、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物中都有氧气,都属于氧化反应;
木炭、硫、铁丝燃烧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
故填:②;③;①②③④;①②③。
26. 图中A、B、C、D为四种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B、C两种原子相互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任写一种)。
(2)D中x=_______,其化学性质与_______(填序号)相似。
(3)写出A、B两种原子形成的化合物BA4的名称_______。
【答案】26. CO##CO2
27. ①. 6 ②. C 28. 甲烷
【解析】
【小问1详解】
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6,表示碳原子,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8,表示氧原子,两种原子相互结合形成的化合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或CO2;
【小问2详解】
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D中x=16-2-8=6;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D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6,化学性质相似;
【小问3详解】
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表示氢原子,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6,表示碳原子,A、B两种原子形成的化合物BA4的化学式为CH4,名称为甲烷。
27.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基。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多角度认识“水”。
(1)从微观的角度:构成水的微粒是_______(填名称)。
(2)从变化的角度:
①自然界中的水通过蒸发、降水、渗透等作用形成循环过程(如图甲所示),其中水的蒸发过程属于_______(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②实验室电解水的装置如图乙所示,该实验中A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
(3)从应用的角度:生活中人们常用含杂质较少的软水泡茶,能充分体现茶的色、香、味。生活中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是_______。
【答案】27. 水分子
28. ①. 物理变化 ②. 氢气##H2 29. 煮沸
【解析】
【小问1详解】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小问2详解】
①水蒸发变为水蒸气,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电解水实验中,根据“正氧负氢、氧一氢二”,A试管连接电源的负极,则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化学式H2);
【小问3详解】
生活中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是加热煮沸,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
28. 某化学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点燃蜡烛后,电子秤示数减小。蜡烛减少的质量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2)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实验二、三中,电子秤示数变小的是实验______(填实验序号),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1)小于 (2)
(3) ①. 三 ②. 反应生成氢气逸出
【解析】
【小问1详解】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的蜡烛等于生成氧气和水的质量再减去反应氧气的质量,因此反应的蜡烛即蜡烛减少的质量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小问2详解】
实验二中发生反应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实验二、三中,电子程示数变小的是实验三,因为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氢气逸出装置,故总质量减少;
29. 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1)“碳达峰”和“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_______。
(2)“碳”吸收:二氧化碳不仅能被绿色植物吸收,也能被海洋中的水吸收生成_______(填化学式)。
(3)“碳”捕捉:每年约1600万吨二氧化碳被“捕捉”并被压缩封存。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气体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29. 二氧化碳##CO2
30. H2CO3 31. 分子间有间隔
【解析】
【小问1详解】
所谓“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碳中和”是指采取各种方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故“碳达峰”和“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式为H2CO3;
【小问3详解】
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气体可被压缩的原因是分子间存在着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变小。
30. 中国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空间站使用的太阳能电池,在工作时,将太阳能转化为_______能。
(2)废气处理系统保障着宇航员的生命,该系统让呼吸产生的废气进入一个装有活性炭的滤网除去有害气体,此过程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性。
(3)铁酸镍(化学式NiFe2Ox)可将航天员呼出的废气转化为航天员需要的气体,NiFe2Ox中若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Ni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x的值是_______。
【答案】30. 电 31. 吸附
32. 4
【解析】
【小问1详解】
空间站使用的太阳能电池,在工作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小问2详解】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能够除去有害气体;
【小问3详解】
NiFe2Ox中Fe为+3价,O为-2价,Ni的化合价为+2价,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2)+(+3)×2+(-2)×x=0,解得x=4。
31. A~I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A、B为两种黑色固体,G为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G的化学式为_______。
(2)I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反应④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
【答案】(1)H2O (2)作燃料
(3)CO2+Ca(OH)2=CaCO3↓+H2O
(4)化合反应
【解析】
【分析】A~I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已知G为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故G为水,A、B为两种黑色固体,A和B反应可生成D和E,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C和D反应可生成F和G(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D为二氧化碳,C为氢氧化钙,F为碳酸钙,由 D为二氧化碳,则E为铜,E(铜)和H反应生成B,G(水)能生成H和I,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故H为氧气,I为氢气,B为氧化铜,则A为C,代入验证,推论合理。
【小问1详解】
G为水,化学式为H2O;
【小问2详解】
I为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小问3详解】
反应②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反应④为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32题8分,第33题9分,共17分)
32. 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气体制取和性质检验的实验活动,相关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I:二氧化碳的制取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可选用图甲中的_______(选填“A“或“B”)。组装好实验装置,加入药品前必须进行的一项操作是_______。
实验Ⅱ: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检验
图乙是一套集氧气制取和性质检验于一体的实验装置,澄清石灰水可“一液多用”。
(3)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当氧气集满后,将木炭点燃,缓慢伸入E瓶中,瓶内观察到现象为_______。
(5)继续用E装置收集氧气,做铁丝燃烧实验,此实验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
【答案】(1)铁架台 (2) ①. B ②.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2H2O22H2O+O2↑
(4)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防止反应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炸裂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示可知,仪器①为是铁架台,故填铁架台;
【小问2详解】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药品是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状态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应选择固液不加热型装置,故选B;
该装置用于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所以需要保证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气体逸出。故填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小问3详解】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小问4详解】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且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小问5详解】
铁丝燃烧会生成炙热的四氧化三铁,此实验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防止反应生成的高温物质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故填防止反应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炸裂;
33.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燃烧的发生和调控产生兴趣,并开启了项目化学习之旅。
任务一:探究燃烧的发生
【进行实验】甲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两组实验。
(1)实验一的现象说明燃烧的发生需要________。
(2)实验二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发生需要________。
【实验结论】通过上述实验同学们得出了燃烧发生所需的条件。
【反思应用】
(3)若家中油锅着火,合理的做法是________。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调控
【提出问题】生活中调控燃烧的方式与原理有哪些?
【调查研究】
(4)乙组同学收集到以下几种调控燃烧的事例,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并完成表格:
【迁移应用】
(5)调查中还发现小明家的燃气灶火焰发黄、锅底发黑。根据探究所得,他们给出调节建议,将燃气灶的进风口_______(选填“调大”或“调小”)从而成功解决了问题。
【安全宣传】
(6)在加油站、油库、煤矿矿井内,需要张贴的图标是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答案】(1)可燃物 (2) ①. 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②. 与氧气接触
(3)用锅盖盖灭 (4)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5)调大 (6)D
【解析】
【小问1详解】
蘸有酒精的棉球可以燃烧,蘸有水的棉球不能燃烧,水不能燃烧,酒精可以燃烧,则实验1的现象说明燃烧的发生需要可燃物;
【小问2详解】
实验2中红磷与空气接触,但是红磷着火点较高,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实验2中红磷没有燃烧;
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的发生需要与氧气接触;
【小问3详解】
若家中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可以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目的;
【小问4详解】
汽车汽缸工作时柴油以雾状喷出,可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小问5详解】
调查中还发现小明家的燃气灶火焰发黄、锅底发黑,说明燃气发生了不充分燃烧,需要增加氧气的量,使物质充分燃烧,则将燃气灶的进风口调大,使燃气能与空气充分接触,以利于燃气充分燃烧;
【小问6详解】
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加油站、油库、煤矿矿井等地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气、甲烷气体等,要防止引燃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A、该图标表示“腐蚀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B、该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不符合题意;
C、该图标是“有毒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D、该图标是“禁止吸烟”标志,符合题意;
故选:D。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第34题6分,共6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34. 某补钙剂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为了测定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化取10g补钙剂样品放入烧杯中,分两次加入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实验过程如图所示(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1)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2)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
【答案】(1)3.3 (2)解:设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则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烧杯内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气体的质量:10g+50g+50g-106.7g=3.3g;
【小问2详解】
见答案。调控方式
用鼓风机给煤炉火送风
转动打火机出气调节阀
汽车汽缸工作时柴油以雾状喷出
调控原理
增加氧气的量
调节燃料的量
________
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共8页。
河北省廊坊市第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第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共8页。
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