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单元主题群文阅读__历史的现澄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展开
这是一份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单元主题群文阅读__历史的现澄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共8页。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历史的现场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答苏武书李 陵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葅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B.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C.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D.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种是公文,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另一种是书信,如《与朱元思书》。B.“高皇帝”是开国皇帝的庙号之一,简称“高帝”。文中的“高皇帝”是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C.“足下又云”中“足下”与《登泰山记》“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中“足下”含义不同。D.“蛮夷”是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也可以专指南方的少数民族。文中是第一个意思。3.下列对课文和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B.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C.李陵认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节操,毁灭声名不如用行动报答恩德。他仰慕范蠡、曹沫的志向。不得已投降,是准备有所作为的。D.汉朝对没有死节的李陵给予严厉的处罚,而对守节不移的苏武仅给予很少的奖赏,李陵认为这很难让在远方听命的臣子倾力为国效命。4.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译文: (2)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译文: 5.结合《苏武传》和李陵《答苏武书》第三段,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B.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C.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D.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字,指古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字,也指古人的乳名、小名,此处为前者。B.“崇韬死,存见囚”中“见”表被动,与《苏武传》“见犯乃死,重负国”中“见”含义不同C.刺史,官职名,汉武帝时期始设,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D.《传》,即《左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爱好广泛,擅长音乐谱曲。他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他亲自创作的歌在当时到处都是,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B.庄宗宠信伶官,伶人因此当权。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景进、史彦琼和郭从谦等伶官败坏政治、祸乱国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C.郭从谦善于钻营,鼓动士兵叛乱。他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被李存收为养子,后因害怕被坑杀而萌生作乱之心,率军反叛,攻打兴教门。D.庄宗勇猛善战,结局凄凉。他奋力杀死了几十上百个沿城墙进入宫中的乱兵,最终被射中跌倒,伤重而亡,其遗体被人用乐器焚烧。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译文: (2)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译文: 10.结合所学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谈谈你从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中得到了一个怎样的启示。答: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历史的现场1.答案:B解析:“陵先将军”意思是“我已故的祖父李广将军”,是一个完整的语意,不能断开,排除A、D。“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是对偶的修辞,结构相同,各自语意完整,排除C。2.答案:B解析:“高皇帝”是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3.答案:A解析:A项,“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错误。原文是“胜请降”,张胜是请求投降的。4.答案:(1)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已经被处以极刑,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2)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5.答案:①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了印证。有“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同时,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做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所以,汉武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尊严。这样,两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②《苏武传》中塑造的苏武这个形象是成功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爱国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伟大的民族气节。但我们对他生活中其他的侧面不是很了解。《答苏武书》第三段向我们展现的是他归国后不忘故友的一面。因为在李陵劝降苏武时,苏武看到李陵尚存爱国之心,而李陵自己也曾说“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所以苏武归国后希望能帮他“改邪归正”,让他回归到节义的道路上来。这是他由己及人、不忘旧情的表现。【参考译文】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是七天断粮,只不过勉强脱身而已。何况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就容易有所作为吗?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一味怨责我未能以死殉国。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儿却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既然如此,那么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终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成刀下之鬼,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您又说道:“汉朝给功臣的待遇并不微薄。”您是汉朝之臣,怎能不说这种话?可是,以前萧何、樊哙被拘捕囚禁,韩信、彭越被剁成肉酱,晁错被杀,周勃、魏其侯(窦婴)被判罪处刑。其余辅助汉室立下功劳的人士,如贾谊、周亚夫等人,都确实是当时杰出的人才,具备担任将相的能力,却遭受小人的诽谤,他们都受迫害、屈辱,最终使有才之人遭到诋毁,才能无法施展。他们二人的遭遇,谁不为之痛心呢?我已故的祖父李广将军,其功绩谋略盖天地,忠义勇气冠于全军,只是因为不屑迎合当朝权贵的心意,结果在边远的疆场自杀身亡。这就是功臣义士手持兵刃叹息不止的原因。怎么能说待遇“不薄”呢?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离去,这是天下很少听到的,古今所没有的遭遇。异族未开化的人,尚且还称赞您的气节,何况是天下的君主呢?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赏千乘的诸侯待遇。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封官不过典属国之职,并没有一尺土的封赏,来奖励您多年来对国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况且,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您坚贞守节又只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民急切地投奔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所以我常常想到这事却不觉得后悔。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也亏对了我的功德。前人说过这样的话:“即使忠诚之心不被世人遍知,也能做到视死如归。”但如果我能够安心死节,皇上难道就能对我有眷顾之情吗?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就英名,死了就让他埋葬在异族之中吧,谁还能再弯腰下拜,回到汉廷,听凭那帮刀笔吏舞文弄墨、随意发落呢?希望您不必再盼着我归汉了。6.答案:D解析:抓住主语(名词)“李嗣源”“庄宗”“军士”即可。7.答案:B解析:含义相同,都是表被动。8.答案:A解析:“当时”错,“到处都是”指的是“至今”。9.答案:(1)然而当时的各位伶官,只有敬新磨特别善于讲笑话,他的话也流传最广,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和恶行。(2)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乂、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叫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10.答案:不可贪图安逸享乐,应当谨慎行事,防微杜渐。【参考译文】(后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灭亡。然而当时的各位伶官,只有敬新磨特别善于讲笑话,他的话也流传最广,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和恶行。那些败坏政治、祸乱国家的伶官,以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郭门高名字叫从谦,门高是他的艺名。他虽然是凭着伶官的身份飞黄腾达,但曾经有军功,所以庄宗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就是皇帝的亲军。郭从谦因为姓郭,就认郭崇韬为叔父,皇弟李存乂又收他为养子。郭崇韬死了,李存乂被囚禁,郭从谦在军中摆酒,愤然流下眼泪,诉说两个人的冤屈。这时,从马直的士兵王温在宫中宿卫,夜里密谋作乱,事情被发觉而被杀。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乂、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叫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郭从谦很害怕,回去之后就刺激他手下的士卒说:“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打算了。”士卒们问他缘故,郭从谦就说:“皇上因为王温的缘故,等到攻破邺,就把你们这些人全部坑杀。”士卒们相信了他,全都想叛乱。李嗣源的军队反叛,攻向京城,庄宗向东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进入汴州。庄宗到了万胜镇,不能前进,就又往回走。士兵逃散,还剩两万余人。过了几天,庄宗又向东往汜水去,想扼守关隘抵挡李嗣源。四月丁亥朔日,庄宗在中兴殿大会群臣,宰相奏对三刻后结束。随从皇帝车驾的黄甲马军在宣仁门列阵、步军在五凤门列阵等候。庄宗入内殿吃饭,郭从谦从军营中带着刀剑,率军攻打兴教门,和黄甲军对射。庄宗听说叛乱,率领诸王的卫士将叛乱士兵赶出兴教门。乱兵纵火烧了兴教门,沿城墙进入宫中,庄宗杀死了几十上百人。乱兵从楼上向庄宗射箭,庄宗受重伤,跌倒在绛霄殿走廊下,皇后、诸王及左右侍从全都逃跑。到午时,庄宗驾崩,五坊人善友聚集乐器焚烧了庄宗的遗体。李嗣源进入洛阳,得到他的尸骨,埋葬在新安的雍陵。李嗣源任命郭从谦为景州刺史,不久之后杀了他。《左传》上说:“国君从这里开始,就必将以此而结束。”庄宗喜欢唱戏,最终就被郭门高弑杀,尸体被人用乐器焚烧。这难道不是真的吗?难道不应该戒惧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