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河南省多地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生物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河南省多地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生物试题,共23页。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细胞中的元素、化合物和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的所有化合物中都含有碳元素
B. 脂肪、糖原、几丁质都是生物大分子
C. 原核细胞结构简单,因而没有生物膜
D. 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都要依赖核糖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①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S等;②核酸(包括DNA和RNA)是由C、H、O、N、P元素构成;③脂质是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④糖类是由C、H、O构成。
【详解】A、细胞内的无机化合物中不含有碳元素,A错误;
B、脂肪不是生物大分子,B错误;
C、原核细胞的细胞膜属于生物膜,C错误;
D、氨基酸在核糖体上进行脱水缩合形成多肽,D正确。
故选D。
2. 溶酶体内的pH约为5.5,细胞质基质的pH约为7.2。最近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可能源于神经细胞自噬溶酶体功能发生障碍。溶酶体消化分解作用停滞,造成大量中间产物积累,溶酶体破裂时,水解酶释放进入细胞质,消化分解细胞,形成了淀粉样斑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更多课件教案等低价滋源(一定远低于各大平台价格)请 家 威杏 MXSJ663 A. 溶酶体的功能是细胞发生自噬现象的生理基础
B. 推测溶酶体的破裂是因为中间产物的大量积累
C. 少量水解酶释放至细胞质基质不一定会使细胞结构分解
D. 溶酶体内的pH较低是因为其中的H+逆浓度梯度运到细胞质基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车间”,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由高尔基体断裂后形成。
【详解】A、溶酶体的功能是细胞发生自噬现象的生理基础,因为其内部有大量的水解酶,A正确;
B、由题意可知,溶酶体消化分解作用停滞,造成大量中间产物积累,溶酶体破裂,B正确;
C、少量水解酶释放至细胞质基质不一定会使细胞结构分解,因为酶起作用的PH有所改变,C正确;
D、溶酶体内pH值较低,说明H+相对较多,故H+以逆浓度进入溶酶体,D错误。
故选D。
3.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由于传电子体和传氢体的作用,类囊体腔中H+浓度远高于叶绿基质,类囊体膜上的ATP合成酶可将类囊体膜两侧H+的电化学势能部分转化到ATP中线粒体中也存在类似的能量转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可转化到ATP中
B. 线粒体中类似光反应的能量转化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C. 叶绿体中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部分用于CO2的固定
D. 希尔反应中所用氧化剂机当于暗反应中产生的NADPH
【答案】B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 CO2被C5固定形成C3, 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可转化到ATP中,A错误;
B、线粒体中类似光反应(可发生水的光解产生ATP等物质)的能量转化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并产生ATP),B正确;
C、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的固定不需要ATP参与,叶绿体中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部分用于C3的还原,此外也可参与生物大分子合成,C错误;
D、希尔反应中所用氧化剂相当于暗反应中产生的NADP+,D错误。
故选B。
4. 某XY型动物的红眼和白眼分别由等位基因A、a控制,灰体、黑体分别由等位基因B、b控制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现有双杂合的红眼灰体雌性个体与白眼黑体雄性个体交配;欲根据子代性状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不考虑突变及其他变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则雌雄后代中均有4种表型
B. 若有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考虑性别的情况下则后代共有8种表型
C. 若两对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则雌雄后代中白眼黑体的个体均占1/2
D. 若后代有2种表型、且与亲本相同、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若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则雌雄后代中均有4种表型,对应A-B-、A-bb、aaB-和aabb基因型对应的表型,A正确;
B、若有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考虑性别的情况下则后代共有8种表型,设A/a位于常染色体而B/b位于X染色体,则子代中有2(A-、aa)×4(XBX-、XbXb、XBY、XbY)=8种表型,B正确;
C、若两对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双杂合的红眼灰体雌性(XABXab或XAbXaB)个体与白眼黑体雄性(XabY)个体交配,则雌雄后代中白眼黑体(XaBXab)(XaBY)的个体不一定均为1/2,C错误;
D、具有相对性状的一对亲本杂交,若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后代会出现不同于亲本的类型,若后代有2种表型、且与亲本相同、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C。
5. 科学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恰当的方法和正确的原理应用,如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用分子修饰核苷酸的碱基而让mRNA疫苗的生产成为可能,他们因此获得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研究方法或原理及其应用,叙述错误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来进行杂交育种实现优良性状的重新组合。
【详解】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规避部分人类遗传病可以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措施实现,B正确;
C、不同物种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越近的话它们的DNA之间的差异越小,因此可以通过DNA分子杂交技术来进行判断,C正确;
D、X射线衍射技术得到DNA的衍射图谱,有利于构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D错误。
故选D。
6. 牵涉痛是疼痛的一种类型,表现为患者内脏病变却感到体表某处有明显痛感,而该处并无实际损伤,这是由病变的内脏神经纤维与体表某处的神经纤维会合于同一脊髓段导致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 分布于内脏各处的感觉神经是外周神经
C. 内脏感觉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D. 牵涉痛的出现可辅助判断病变内脏位置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
B、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分布在全身各处,都含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分布于内脏各处的感觉神经是外周神经,B正确;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C错误;
D、分析题意,牵涉痛表现为患者内脏病变却感到体表某处有明显痛感,而该处并无实际损伤,是由病变的内脏神经纤维与体表某处的神经纤维会合于同一脊髓段导致的,故牵涉痛的出现可辅助判断病变内脏位置,D正确。
故选C。
7. 已知兴奋产生和传导需要借助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电位差和神经递质都可能引起Na+通道打开
B. 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会出现膜电位差为0的情况
C.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K+外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D. 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K+外流和Na+内流
【答案】D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分析题意,兴奋的产生和传导需要借助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故电位差和神经递质都可能引起Na+通道打开,进而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
B、静息状态下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刺激后,神经细胞兴奋,膜外Na+大量流入膜内,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会出现膜电位差为0的情况,B正确;
C、神经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K+外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C正确;
D、分析题意,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的原因与Na+内流有关, 静息电位与钾离子外流有关,D错误。
故选D。
8. 下图是胰岛素的部分作用机制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体现了胰岛素既可增加血糖的去向,又可减少血糖的来源
B. 胰岛素可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胰岛素发挥作用后会被水解
C. 图中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信号有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高血糖
D. 胰岛素可通过增加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
【答案】A
【解析】
【分析】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详解】A、图中只能体现胰岛素增加血糖的去向来降低血糖,无法体现减少血糖的来源,A错误;
B、胰岛素可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胰岛素发挥作用后会被水解灭活,B正确;
C、图中胰岛B细胞表面有接受神经递质,高浓度葡萄糖、胰高血糖素刺激的受体,图中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信号有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高血糖,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胰岛素可通过增加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D正确。
故选A。
9. 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均具有维生素D(VD)的受体,这为VD可以提高免疫细胞功能提供了证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VD的受体可能位于免疫细胞的内部
B. 题中所述的4种细胞均属于淋巴细胞
C. 除了T细胞,其余三种细胞均有抗原呈递功能
D. VD可能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来调控免疫细胞的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详解】A、维生素D属于脂质,VD的受体可以位于免疫细胞的外部,也可以在内部,A正确;
B、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B错误;
C、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都是抗原呈递细胞,T细胞不是,C正确;
D、由题干可知维生素D可以通过受体作用于免疫细胞,可推测可能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提高免疫细胞功能,D正确。
故选B。
10. 下图是去除了尖端的胚芽鞘在一定时间内的生长速率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机制是促进细胞的分裂
B. a→b段说明生长素可反复利用,且效果稳定
C. b→c段说明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仍可产生生长素
D. 与a点相比,c点体现出高浓度生长素抑制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和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顶端,影响植物生长素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光照、重力和离心力等,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理作用是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纵向伸长生长。
【详解】A、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机制主要是促进细胞伸长,A错误;
B、尖端产生生长素,去除尖端后a→b段生长速率下降,说明生长素含量减少,不能被重复利用,B错误;
C、b→c段生长速率增大,说明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仍可产生生长素,C正确;
D、C点的生长速率低于a,不能判断c点的浓度与a点浓度的关系,故不能体现高浓度生长素的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C。
11. 植物能感受到来自环境和自身的生理信号,进而调控其生长发育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需要被细胞膜上的光敏色素吸收才能引起相关反应
B. 植物种子都需要经过低温诱导而引起的春化作用才能萌发
C. 植物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D. 重力可通过改变平衡石的位置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解】A、在黑暗中,光敏色素处于失活的红光吸收型(Pr),定位于细胞质中。在光下,光敏色素发生构象变化成为远红光吸收型(Pfr),并转移到细胞核中,故光敏色素并非位于植物细胞膜上,但是光敏色素可以接受光信号刺激,A错误;
B、一些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低温诱导之后才能开花的现象叫作春化作用,而不是所有的植物种子都需要经过低温处理才能萌发,B错误;
C、植物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同时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C错误;
D、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淀粉─平衡石假说“是被普遍承认的一种解释重力对植物生长调节的机制,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体内一类富含“淀粉体“的细胞,即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当重力方向发生改变时,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就会沿着重力方向沉降,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信号分子的改变,如通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导致生长素沿着重力刺激的方向不对称分布,从而造成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D正确。
故选D。
12. 春夏季节,即便没有拆封的大米袋子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黄褐色的小甲虫——赤拟谷盗。研究表明,赤拟谷盗的受精卵如粉末碎屑一般,很难发现,一只雌虫每次产卵300粒以上,有的高达900粒。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 常用化学农药毒杀大米中的赤拟谷盗
B. 密封米袋中的赤拟谷盗主要是从别处迁入而来的
C. 调查某袋大米中赤拟谷盗的种群密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
D. 性别比例是预测赤拟谷盗种群数量消长的主要依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详解】A、若用化学农药毒杀大米中的赤拟谷盗,会对人体造成危害,A错误;
B、分析题意可之,该米袋密封,故米袋中的赤拟谷盗不是从别处迁来,而是由附着在米中的受精卵发育而来,B错误;
C、由于赤拟谷盗体积较小,且袋装大米的取样环境类似于土壤,故调查某袋大米中赤拟谷盗的种群密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C正确;
D、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是预测赤拟谷盗种群数量消长的主要依据,D错误。
故选C。
13. 进行生态学研究时通常需要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下列根据调查目的而设置的调查方法,错误的是( )
A. 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大豆植株的种群密度
B. 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C. 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相对数量时,可以用目测估计法
D. 统计一个样方内的蒲公英的个数时,必须用逐个计数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A、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故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大豆植株的种群密度,A正确;
B、作物植株上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
C、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故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相对数量时,可以用目测估计法,C正确;
D、统计一个样方内的蒲公英的个数时,必须用逐个计数法,将该样方中的所有蒲公英个体统计在内,D正确。
故选B。
14. 1981年5月,在汉中市洋县姚家沟发现了7只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绝灭的朱鹮。至2022年11月朱鹮数量已经达到9000多只,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第一个朱鹮易地保护和再引入野化放归地,为朱鹮的保护做出巨大贡献。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常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来研究某一种群数量变化
B. 没有天敌时,野化放归地的朱鹮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C. 董寨自然保护区中有适合朱鹮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空间
D. 对低于种群延续所需最小种群数量的物种要进行保护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
【详解】 A、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常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如曲线图和公式,A正确 ;
B、没有天敌时,仍存在食物和空间资源等限制,故野化放归地的朱鹮种群数量应呈“S”形增长,B错误;
C、建立自然保护区目的是给朱鹮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在童寨建立自然保护区,说明董寨自然保护区中有适合朱鹮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空间,C正确;
D、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小,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衍等衰退、消亡,因此对于种群数量低于种群延续所需最小种群数量的物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D正确。
故选B。
15. 下图1是北美西海岸某潮间带海星捕食部分生物的示意图,图2是移除海星前后潮间带被捕食物种数目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生物再加上生产者构成了潮间带完整的生物群落
B. 移除海星后,物种数量下降的原因是被捕食者之间种间竞争加剧
C. 海星可能位于第三、四营养级,荔枝螺与海星之间是捕食关系
D. 潮间带地形单一,其群落不存在水平结构,存在垂直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捕食、种间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种间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种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详解】A、生物群落是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图1中生物再加上生产者不是该区域所有的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
B、据图2可知,移除海星后被捕食物种的数量降低,物种数量下降的原因是由于食物和空间资源等有限,被捕食者之间种间竞争加剧,B正确;
C、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据图可知,海星可能位于第三、四营养级,荔枝螺与海星之间既有捕食关系,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均可捕食藤壶),C错误;
D、潮间带地形单一,但其群落也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只是相对简单,D错误。
故选B。
16. 某同学调查校园中A、B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A可能是瓢虫,B可能是蚜虫
B.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存在与图示曲线一致的变化
C. 需要研究两种生物单独培养的情况,才能确定A、B两者之间的关系
D. A、B的种群数量变化存在循环因果关系,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两个种群出现不同步的周期性变化,为捕食关系,先增先减的为被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后增后减的为捕食者,B为捕食者。
【详解】A、瓢虫捕食蚜虫,二者之间属于捕食关系,A可能是蚜虫,B可能是瓢虫,A错误;
B、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互利共生,而图代表的是捕食关系,B错误;
C、要研究A、B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将两种生物混合培养,C错误;
D、A、B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存在循环因果关系,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D正确。
故选D。
17. 林业部门调查某弃耕农田中群落演替的情况,发现不同阶段植物种类数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弃耕农田中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随演替进行,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均逐渐增大
C. 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
D. 该群落中乔木种类随演替进行趋于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蒲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从图中得出该弃耕农田刚开始就有草本植物24种,之后物种种类越来越多,多样性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变得明显,对光能的利用能力也相应提高了,这些都属于次生演替的典型特征。
【详解】A、由于该演替是在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过程中,土壤条件未改变,土壤中还可能保留了繁殖体,所以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而根据题图信息可知,随演替进行,草本植物的种类数在增加,物种丰富度的在增加,种群密度的变化不确定,B错误;
C、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而这种代替是优势取代,因此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C正确;
D、由图信息可知,该群落中乔木种类在Ⅳ阶段和Ⅴ阶段基本不变,所以随演替进行该群落中乔木种类趋于稳定,D正确。
故选B。
18. 如图是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部分关系图,其中,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据图判断,B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生态系统中缺少B,生态系统会崩溃
B. 若要图示保持完整,需要补充C→B
C. A可能是植食性动物,也可能是寄生动物
D. 图中A、B、D三种成分排放CO2的途径大致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
题图分析,图示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部分关系图,其中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则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D为生产者,A→B→E、其图中缺少了C指向D的箭头。
【详解】A、若生态系统中缺少B,且B可表示分解者,分解者能将生产者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残骸和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构建物质循环的回路,因此若没有B,则生态系统会崩溃,A正确;
B、若要图示保持完整,需要补充C→D,因为D可代表生产者,B错误;
C、图中D代表生产者,因此,A可能是植食性动物,也可能是寄生动物,均需要生产者提供能源物质,C正确;
D、图中A、B、D三种成分排放CO2的途径大致相同,其实质均为呼吸作用,D正确。
故选B。
19. 野菰常寄生在芒属、甘熊属等大型禾本科植物的根部,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15~40cm,分布广泛,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可全株入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野菰在群落中的生态位包括其株高及分布等
B. 不同植物的种间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C. 野菰的存在有利于禾本科植物充分利用光能
D. 野菰全株入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观赏旅游、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潜在价值为目前人们尚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和植株高度等,因此野菰在群落中的生态位包括其株高及分布等,A正确;
B、不同植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的种间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野菰常寄生在芒属、甘熊属等大型禾本科植物的根部,抢走禾本科的营养,不利于禾本科植物合成叶绿素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物质,不利于禾本科植物充分利用光能,C错误;
D、野菰全株入药体现了对人类有实用意义的价值,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C。
20. 农产品定价有一定的规律,比如以玉米价格为参照,猪肉价格是玉米的5~10倍,这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有密切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猪肉价格和玉米价格关系提供依据
B.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不能逆转导致能量流动表现为逐级递减
C. 可以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多级利用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涉及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同化的能量之比,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详解】A、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同化的能量之比,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而以玉米价格为参照,猪肉价格是玉米的5~10倍,据此推测,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猪肉价格和玉米价格关系提供依据,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不能逆转导致能量流动表现为能量只能单向流动,B错误;
C、可以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多级利用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这是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之一,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涉及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其中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D正确。
故选B。
21. 某水生生态系统的部分营养结构如图所示,括号内数字均表示同化的能量,单位kJ/(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图可知,小龙虾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
B. 浮游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浮游植物同化量的一部分
C. 图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8.5%
D. 小龙虾与浮游动物间存在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龙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鲫鱼,浮游植物→小龙虾。
【详解】A、小龙虾在上图中处于两条食物链上,分别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龙虾、浮游植物→小龙虾,前者是次级消费者,后者是初级消费者,A正确;
B、浮游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一部分,一次处于浮游植物同化量的一部分,B正确;
C、图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00%=(390+780)÷(560+6070)×100%=17.6%,C错误;
D、小龙虾与浮游动物间存在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竞争浮游植物,D正确。
故选C。
22. 英国人大卫·拉蒂默在一个大玻璃瓶内种植了一株绿滨藜,并将其密封起来,若干年后,他打开瓶子加入了一些水,这个“玻璃瓶花园”维持了近60年。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卫·拉蒂瞅制作的“玻璃瓶花园”无须物质和能量的输入
B.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CO2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返
C. 群落内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将碳元素从低营养级传向高营养级
D. 存在生物富集现象的元素不会再从生物群落中返回无机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1、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2、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详解】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因此大卫·拉蒂瞅制作的“玻璃瓶花园”需要能量的输入,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返,B错误;
C、群落内的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将非生物环境中的CO2转化为有机物,通过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因此群落内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将碳元素从低营养级传向高营养级,C正确;
D、个体死亡后,其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存在生物富集现象的元素又重新从生物群落中返回无机环境,D错误。
故选C。
23. 他感作用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中分泌某种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如北美的黑胡桃可以抑制离自身树干25m范围内植物的生长,甚至彻底杀死许多植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题述表明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
B. 利用该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属于化学防治
C. 他感作用只能发生在异种生物之间
D. 他感作用是引起群落演替的原因之一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2、信息传递的作用:个体层次有利于保证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种群层次有利于种群的繁衍;群落层次有利于调整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他感作用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对同种生物是抑制作用,不能体现个体水平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体现了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表明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A错误;
B、利用生物体内产生的物质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繁殖等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
C、他感作用可抑制其他植物,包括同种和异种,C错误;
D、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他感作用是引起群落演替的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D。
24. 如图是某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与恢复速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定范围内,污染程度越大,河流的恢复速率越慢,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
B.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这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体现了正反馈调节
C. b点之后造成的污染难以恢复的原因是超过了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
D. 适量增加该河流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能提高其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详解】A、由图可以看出,一定范围内,污染程度越大,河流的恢复速率越慢,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A正确;
B、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更多生物死亡,更多生物死亡进一步加重水体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
C、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超过了自我调节的范围,就难以恢复,C正确;
D、适量增加该河流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能提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进而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而恢复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
故选D。
25. 2023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村声明,双方重申致力于合作并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危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口增长过快,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B.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氟氯烃等的排放造成臭氧层破坏
C. 多食牛肉、少吃蔬菜,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
D. 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有利于缓解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主体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个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例如,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而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的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详解】A、人口增长过快,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A正确;
B、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氟氯烃等的排放造成臭氧层破坏,B正确;
C、多食牛肉、少吃蔬菜,会增加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C错误;
D、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有利于缓解环境污染问题,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26.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正确排列、分离与黏连蛋白有关。该黏连蛋白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黏连蛋白水解会导致着丝粒分裂。某研究小组发现,与年轻雌性小鼠相比,衰老雌性小鼠的卵母细胞容易发生染色体非整倍性变化(即染色体数目不成倍地增加或成套地减少,只是单条或几条增加或减少)其原因是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着丝粒的黏连蛋白含量降低。下图是某雌性小鼠(2N=20)相应细胞减数分裂及有丝分裂时细胞内核DNA含量的变化。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从分子水平上看,图中BC段、JK段细胞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此过程中,核DNA含量加倍所需的酶有____(答出两种);与CD段和比,KN段染色体没有发生的现象是____(答出两点)。
(2)假如某次级卵母细胞内有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黏连蛋白含量很低,则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类型有____种可能;正常细胞的黏连蛋白水解酶活性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其活性较高、发挥作用的时期是____(用图中区段回答)。
(3)衰老雌性小鼠染色体非整倍性变化,易导致雌鼠受孕率降低,据此推测形成正常受精卵的条件之一是____。
【答案】(1) ①. 完成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②. 解旋酶、DNA 聚合酶 ③. 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2) ①. 5##五 ②. EF 段和 MN段
(3)产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正常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的BC和JK段核DNA数量加倍,从分子水平看,该阶段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完成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NA分子复制所需的酶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KN段是有丝分裂过程,而CD段是减数分裂过程,与CD段和比,KN段没有发生的现象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小问2详解】
黏连蛋白水解会导致着丝粒分裂,假如某次级卵母细胞内有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黏连蛋白含量很低,则可能导致该次级卵母细胞的着丝粒异常,导致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到同一个卵细胞(产生卵细胞染色体多、极体染色体少的类型)、到同一个极体(产生卵细胞染色体少、极体染色体少多的类型)、随机分配到卵细胞和极体等(两者的染色体数目正常),综合考虑,染色体数目类型共有5种可能性;分析题意,黏连蛋白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黏连蛋白水解即着丝粒分裂,发生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后期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而正常细胞的黏连蛋白水解酶应在该时期后发挥作用,故活性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其活性较高、发挥作用的对应图中的EF 段和 MN段。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若衰老雌性小鼠染色体非整倍性变化,易导致雌鼠受孕率降低,据此推测,产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正常,而卵细胞数目异常,才会导致其小鼠染色体非整倍性变化。
27. 目前抑郁症的发病越来越低龄化,找出抑郁症的病因是研发出抗抑郁药物的重要依据。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清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活性明显升高,色氨酸分解速率加快,而色氨酸是合成5-HT(5-羟色胺)的前体。此外,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多巴胺转运蛋白(DAT)浓度也明显高于普通人。回答下列问题:
(1)5-HT和多巴胺都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共有的特点有____(答出两点)。
(2)为缓解症状,抑郁症患者需要按时服药。据题分析,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有____(答出两点)。
(3)西药帕罗西汀是目前治疗效果比较好的抗抑郁药,中药姜黄素可以增强5-HT和多巴胺的作用效果。为探究姜黄素是否也具有抗抑郁作用,请利用下列材料设计简单实验进行探究,写出相应的实验思路。
实验材料:正常大鼠、抑郁症模型鼠、生理盐水、帕罗西汀、姜黄素。
实验思路:____。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检测发现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峰值大小是____,则说明姜黄紫也具有抗抑郁作用。
【答案】27. 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通常是有机小分子;发挥作用后被灭活或者回收
28. 药物选择性地抑制IDO 的活性,从而抑制色氨酸的分解,使5-HT在突触间隙内维持一定的浓度;或药物选择性地与DAT结合,抑制DAT对多巴胺的回收,使多巴胺在突触间隙内维持一定的浓度
29. ①. 取一定数量的正常大鼠记为甲组,将抑郁症模型鼠随机均分为与甲组数量相同的乙、丙、丁三组;甲、乙组大鼠分别饲喂等量的生理盐水,丙 丁两组大鼠分别饲喂等量的帕罗西汀和姜黄素;将四组大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一段时间后检测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峰值大小 ②. 甲组=丙组=丁组>乙组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来完成传递,其中需要信号分子-神经递质的参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移到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释放之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之后才可以发挥作用。
【小问1详解】
神经递质都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通常是有机小分子;发挥作用后被灭活或者回收。
【小问2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抑郁症患者血清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活性明显升高,色氨酸分解速率加快,而色氨酸是合成5-HT(5-羟色胺)的前体和郁症患者多巴胺转运蛋白(DAT)浓度也明显高于普通人”,可以推测抑郁症的原因是突触间隙的5-HT减少,因此可以通过药物选择性地抑制IDO 的活性,从而抑制色氨酸的分解,使5-HT在突触间隙内维持一定的浓度;或药物选择性地与DAT结合,抑制DAT对多巴胺的回收,使多巴胺在突触间隙内维持一定的浓度,从而治疗抑郁症。
【小问3详解】
实验目的是探究姜黄素是否也具有抗抑郁作用,而西药帕罗西汀是目前治疗效果比较好的抗抑郁药,因此选择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而抑郁症模型小鼠分布用生理盐水、姜黄素和帕罗西汀处理;抑郁症的5-HT减少,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可以测定突触后膜动作电位检测是否抗抑郁,因此实验思路是:
取一定数量的正常大鼠记为甲组,将抑郁症模型鼠随机均分为与甲组数量相同的乙、丙、丁三组;甲、乙组大鼠分别饲喂等量的生理盐水,丙 丁两组大鼠分别饲喂等量的帕罗西汀和姜黄素;将四组大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一段时间后检测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峰值大小。
丙组用帕罗西汀处理,甲组是正常小鼠,二者动作电位应该相同,如果姜黄素有效果,则丁组测定的动作电位值应该与丙和甲相同,因此如果检测发现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峰值大小是甲组=丙组=丁组>乙组,则说明姜黄紫也具有抗抑郁作用。
28. 长江小年禁渔期从2020年1月1日开始期间禁止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进行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到现在已经实施3年多时间.效果显著,但也引起一些新的生态问题;如某些与长江水系相通的湖泊中鱼群数量超过承载量.各种藻类、沉水植物等被严重破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禁渔期起始阶段,植食性鱼类数量增长速率____(填“>”“=”或“<”)肉食性鱼类数量增长速率,其原因是____。
(2)“捕鱼转养鱼”的措施是满足市场对长江鱼类需求的重要措施。某水产养殖池中由于投食过多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夜间大量的鱼浮到水面吞食空气,该现象被称为“鱼浮头”,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
(3)有些鱼的鳃部被寄生虫寄生,也出现“鱼浮头”现象,该现象会严重影响鱼的生长。水产专家通过调查养殖池中鱼类寄生虫的种类,科学地给出生物防治方案,相较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的优点有____(答出两点)。
(4)不用饲料投喂可让某种鱼有类似野生的品质,为获得最大年度捕获量,应控制该鱼种群数量在某养殖池的环境容纳量的____左右,理由是:____。
【答案】28. ①. > ②. 禁渔期起始阶段,水体中藻类、沉水植物等数量较多,植食性鱼类的食物资源丰富,肉食性鱼类随植食性鱼类数量增长才能有所增长
29.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生长,这些藻类在夜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呼吸作用会消耗水体中大量氧气,导致鱼类等水生动物缺氧
30. 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不会导致防治对象以外的生物大量死亡;防治效果持续时间长
31. ①. 1/2 ②. 种群数量在其环境容纳量的1/2 左右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解析】
【分析】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有三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生物防治,这一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
【小问1详解】
这条食物链是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禁渔期起始阶段水体中藻类、沉水植物等数量较多,植食性鱼类的食物资源丰富,肉食性鱼类随植食性鱼类数量增长才能有所增长,所以植食性鱼类数量增长速率>肉食性鱼类数量增长速率。
【小问2详解】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生长,这些藻类在夜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呼吸作用会消耗水体中大量氧气,导致鱼类等水生动物缺氧而出现“浮头”现象。
【小问3详解】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有三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生物防治,这一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针对性强不会导致防治对象以外的生物大量死亡、防治效果持续时间长。
【小问4详解】
种群数量在其环境容纳量的1/2 左右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因此为了获得最大年度捕获量,应控制该鱼种群数量在某养殖池的环境容纳量的1/2左右。
29. 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植被恢复是灾后重建的重要部分,森林火灾后植被恢复重建对保护城区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火灾后的某地优势物种高度、物种丰富度、植物甲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山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火灾后植被重建属于____演替,植物甲等植物的繁殖体存在可____(填“加快”或“延缓”)群落演替的速度。
(2)由图可知,灾后重建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____(填“增强”或“减弱”),理由是____。
(3)随时间的推移,优势物种的高度逐渐增加,这对该群落的意义是____。
(4)30年后,植物甲种群密度逐渐降低,据此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植物甲不再适应该地环境,原因是____。
【答案】(1) ①. 次生 ②. 加快
(2) ①. 增强 ②. 灾后重建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3)使该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
(4) ①. 不能 ②. 植物甲种群密度逐渐降低说明植物甲在与其他植被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并不能说明植物中不再适应该地环境
【解析】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小问1详解】
由于具备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故森林火灾后植被重建属于次生演替;植物甲等植物的繁殖体使演替具有一定的起始条件,故能够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
【小问2详解】
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丰富度相关,灾后重建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小问3详解】
由于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光照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随时间的推移,优势物种的高度逐渐增加,这对该群落的意义是:使该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
【小问4详解】
分析题意,植物甲种群密度逐渐降低说明植物甲在与其他植被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并不能说明植物中不再适应该地环境。选项
研究方法或原理
应用
A
基因重组
通过杂交育种获得高产抗病的玉米品系
B
遗传咨询
规避部分人类遗传病
C
DNA分子杂交
比较不同物种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
D
X射线衍射技术
推测出DNA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
相关试卷
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新乡市第十二中学高一下期中考生物试题pdf、2023-2024学年新乡市第十二中学高一下期中考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兵团地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新疆兵团地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文件包含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pptx、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教案docx、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验收卷原卷版docx、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验收卷解析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第9课《我和我的家》课件pptx、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