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展开1.(2分)下列有关中学生的数据估测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中学生身高约为160dm
B.人正常行走一步的距离约为1.6m
C.人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25℃
D.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0秒
2.(2分)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B.山和船C.船和地面D.风和地面
3.(2分)下列有关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也能听到声音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4.(2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C.“引吭高歌”说明歌唱家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5.(2分)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与空气摩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能起到防止烧坏火箭头部的作用,这是因为( )
A.熔化和汽化都吸热B.熔化和汽化都放热
C.熔化吸热,汽化放热D.熔化放热,汽化吸热
6.(2分)下列现象中,与筷子在水面处“折断”原理相同的是( )
A.海市蜃楼B.日食现象
C.屏幕上呈现人的影子D.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
(多选)7.(2分)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地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比乙先运动2秒,甲运动6秒时通过的路程为6米,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2米。在如图所示的a、b、c三条图线中( )
A.一定是图线aB.可能是图线b
C.可能是图线aD.可能是图线c
(多选)8.(2分)下面有关声现象的探究实验,正确的是( )
A.实验1的情境设计,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B.实验2的情境设计,探究得出“固体可以传声”
C.实验3的情境设计,只能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D.实验4的情境设计,探究得出“声能传递信息”
9.(2分)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在河水中的倒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二、填空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10.(2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世界各地华人燃爆竹、舞狮子、敲锣打鼓吹庆新春。爆竹声是由于空气的 产生的;爆竹声有时会破坏人的耳膜,说明声可以传递 。
11.(2分)甲、乙两物体都在向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已知甲的速度是乙速度的3倍、当甲、乙两物体的运动路程之比是3:4时,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 。若当天在刮风,乙却感觉无风,则刮的是 (选填“北风”或“南风”)。
12.(2分)“小树长高” (选填“是”或“不是”)机械运动,同一物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运动情况不同 的。
13.(3分)据报道: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经常出现严重的干旱,人们多次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很快 为气体,并从周围 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使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就成为小冰粒或小水滴,遇到暖气流就 为雨点落到地面。
14.(3分)“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其中,看到“倒映的白塔”属于光的 现象;墙是“红色的”,是因为墙壁能够 (选填“反射”或“吸收”)红色光;水中鱼儿看到的“我们”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
15.(3分)11月5日营口市下了一场大雨,雨后初晴的夜晚,地面有积水,地面上发亮的是 (选填“积水”或“地面”),这是因为地面上发亮处发生了 反射。如图所示是点光源S发出的光射到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的情形,它属于 反射(此空选填“镜面”或“漫”)。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6.(2分)如图所示,S是发光点,请画出由S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A点的光路图。
17.(2分)如图所示,在平静的湖边上方有一盏路灯,潜水员在水下E处看到了路灯的像,其中一点是路灯的发光点,另一点是路灯的像点。请你区分发光点、像点
四、实验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24分,每空1分)
18.(6分)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待温度升至50℃左右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以纵轴表示温度,描点连线,得到如图(乙)
(1)试管放入烧杯中位置要适当,适当的含义是 ;
(2)图中C点物体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3)图中B点物体的温度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图中D点物体的温度;
(4)某同学把试管中的物质换成水,无论怎么加热,试管中水都不会沸腾 ,请设计一种可以使试管中的水沸腾的方案: 。(填写一种方案即可)
(5)在(1)﹣(3)实验的基础上,只需 这一操作,即可完成“探究固体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
19.(6分)小芳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请指出图甲中的错误 (写出一条即可)。
(3)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如图乙中的 (选填“A”或“B”)。
(4)如图乙所示的是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沸腾的特点:继续 (选填“吸热”或“放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不变”)。
(5)实验中若要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采用的方法是 (写一条即可)。
20.(6分)为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小明准备了一块平面镜、一块可沿ON折转的白色硬纸板、直尺、量角器及铅笔。
(1)如图所示,把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着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并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改变入射角,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填字母)
A.光能否发生反射?
B.光是否沿直线传播?
C.光是否只能在镜面上反射?
D.反射光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2)沿ON将右侧纸板向后折,反射光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纸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 。
(3)在图中,如果让光沿BO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沿着OA方向射出,光路是 .
(4)随后,小明调节入射角分别为15°、30°、45°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格所示,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结论却与光的反射定律相违背 。
21.(6分)小明用如图甲所示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其中蜡烛A、B完全相同。
(1)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 关系。
(2)有3mm厚和1.5mm厚的玻璃板各一块,则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小明移动蜡烛B,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移去蜡烛B,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4)如图乙所示,小明用直线把蜡烛A和它的像A′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是相等的,他得出结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样做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
(5)实验中小明发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 (选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五、综合应用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19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运算过程、数值、单位和答)
22.(8分)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大的方便,国庆期间,小明和爸爸准备从兰州乘坐动车去西安旅游,如表所示。
(1)D2694次列车由兰州西到西安北的运行时间是多少分钟?
(2)D2680次列车由兰州西开往西安北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3)若他们所乘坐的列车以216km/h的速度用时30s。列车上的人完全通过一座大桥,这座桥的长度是多少米?(已知列车长200m)
23.(6分)一辆轿车正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后6s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时的速度是20m/s(空气中声速为340m/s)
24.(5分)请阅读《频闪照相》并回答问题。
频闪照相
我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确定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流逝有怎样的变化。但是物体在运动时位置不断改变,时间不断推移
同学们是否注意过,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会不断地发出闪光的信号,这个信号灯每隔相等的时间就会闪一下。根据这个闪光,还可以估计下一次闪光时飞机在哪里,以及判断飞机的升降状态和飞行方向。
我们由此获得启发,是否可以在物体运动过程中每隔相等的时间拍摄照片记录位置从而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呢?其实这就是“频闪照相”,顾名思义就是频繁闪光拍摄的照片。具体说就是在暗室中把照相机固定在地面上保持拍摄状态,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0.02s闪亮一次,只有大约1/1000s。光源发光时物体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减少闪光的间隔就会使物体的位置变化更为精细。
如图1为一张羽毛球飞行时的频闪照片,由于羽毛球通过任意两个相邻位置所用的时间相等,所以如果两个相邻位置间距离较大就意味着速度较大。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羽毛球从最高点下落后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2所示是一个小球从A点沿着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做 直线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 。
(2)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 m/s;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9个小题,共18分。其中1~6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2分;7~9小题为多选题,每小题2分。漏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
1.(2分)下列有关中学生的数据估测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中学生身高约为160dm
B.人正常行走一步的距离约为1.6m
C.人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25℃
D.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0秒
【分析】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
【解答】解:A、中学生身高约为160cm;
B、人正常行走一步的距离约为0.6m;
C、人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25℃;
D、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8秒;
故选:C。
【点评】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
2.(2分)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B.山和船C.船和地面D.风和地面
【分析】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是不同。
【解答】解:A、船与风和水的距离没有变化。
B、参照物不能选择物体自身。
C、以船为参照物,所以山是运动的,船是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该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在判断的时候应先找出行为动词“迎”和“行”的主题山和船,然后选择与行为主体不同的物体,观察它们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3.(2分)下列有关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也能听到声音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
B、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D、物体振动,可能产生的是超声波或次声波。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人耳的听觉形成过程。
4.(2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C.“引吭高歌”说明歌唱家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分析】(1)声音的特征有三个:响度、音调、音色。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我们听到的大部分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解答】解:A、每个人的声音有自己的特色,故A正确;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非常大,故B正确;
C、“引吭高歌”说明歌唱家发出的声音响度大,故C错误;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墙)能传播声音。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声音的相关知识点。
5.(2分)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与空气摩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能起到防止烧坏火箭头部的作用,这是因为( )
A.熔化和汽化都吸热B.熔化和汽化都放热
C.熔化吸热,汽化放热D.熔化放热,汽化吸热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熔化需要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汽化需要吸热。
【解答】解:
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使火箭的温度不会很高。
故选:A。
【点评】掌握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的名称和吸热和放热情况。
6.(2分)下列现象中,与筷子在水面处“折断”原理相同的是( )
A.海市蜃楼B.日食现象
C.屏幕上呈现人的影子D.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
【分析】用光的折射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例子:海市蜃楼、筷子向上折断了、池水变“浅”了、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投影仪、近视眼镜、老花镜、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部分看起来向上弯;看见落到地平线下的太阳;叉鱼的时候瞄准鱼的下方。
【解答】解:筷子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折射现象。
A、海市蜃楼,符合题意;
BC、日食现象和屏幕上呈现人的影子,不符合题意;
D、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故选: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光的折射现象,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属于光学基本知识的考查。
(多选)7.(2分)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地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比乙先运动2秒,甲运动6秒时通过的路程为6米,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2米。在如图所示的a、b、c三条图线中( )
A.一定是图线aB.可能是图线b
C.可能是图线aD.可能是图线c
【分析】由甲运动时间可得到乙的运动时间,由甲、乙6s后相距2m,得到乙通过的距离,由此计算出乙的速度。根据图象得到a、b、c的速度判断即可。
【解答】解:
由题,甲比乙先运动2秒,所以乙运动时间t=4s,
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7m甲+2m=6m+8m=8m,也可能是s′=s甲﹣2m=7m﹣2m=4m,
由v=,
乙的速度可能是v===2m/s==1m/s。
由图线a,当s=2m时,所以图线a表示的速度va==6m/s;
由图线b,当s=8m时,所以图线b表示的速度vb=≈1.45m/s;
由图线c,当s=8m时,所以图线c表示的速度vc==8m/s。
由此可知,a、c都有可能是乙的s﹣t的图线,CD正确。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的计算和s﹣t图象的认识和理解,要从图象中获取有用信息,正确理解甲、乙间的距离为2米是计算出乙速度的关键。
(多选)8.(2分)下面有关声现象的探究实验,正确的是( )
A.实验1的情境设计,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B.实验2的情境设计,探究得出“固体可以传声”
C.实验3的情境设计,只能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D.实验4的情境设计,探究得出“声能传递信息”
【分析】(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4)声音具有能量。
【解答】解:
A、图甲中,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故A正确;
B、用牙齿咬住发声的音叉,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实验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音叉,故C错误;
D、实验中看到烛焰晃动,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此题考查声音的多个知识点;深入理解声音的传播知识、声音的三个特征;明确声音的几个实验所探究的内容,可做出选择。
9.(2分)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在河水中的倒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金柳在河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故A错误;
B、长篙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不是实像;
C、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D、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就是什么颜色的云彩。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二、填空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10.(2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世界各地华人燃爆竹、舞狮子、敲锣打鼓吹庆新春。爆竹声是由于空气的 振动 产生的;爆竹声有时会破坏人的耳膜,说明声可以传递 能量 。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爆竹声是由于空气的振动产生的;爆竹声有时会破坏人的耳膜。
故答案为:振动;能量。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11.(2分)甲、乙两物体都在向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已知甲的速度是乙速度的3倍、当甲、乙两物体的运动路程之比是3:4时,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 1:4 。若当天在刮风,乙却感觉无风,则刮的是 南风 (选填“北风”或“南风”)。
【分析】已知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和通过的路程之比,根据t=求出两者的所用的时间之比。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关键看它与所选的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解答】解:由公式v=得,甲、乙的运动时间之比为==×=×=。
若当天在刮风,乙却感觉无风,则刮的是南风。
故答案为:1:4;南风。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由于是求比值题目,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12.(2分)“小树长高” 不是 (选填“是”或“不是”)机械运动,同一物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运动情况不同 相对 的。
【分析】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在研究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可能不同,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解答】解:“小树长高”属于植物的生长过程,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可能不同。
故答案为:不是;相对。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和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属基础题,难度不大。
13.(3分)据报道: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经常出现严重的干旱,人们多次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很快 升华 为气体,并从周围 吸收 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使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就成为小冰粒或小水滴,遇到暖气流就 熔化 为雨点落到地面。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此过程中吸热;此时高空中的水蒸气会凝华或液化现象,形成雨;
故答案为:升华;吸收。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4.(3分)“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其中,看到“倒映的白塔”属于光的 反射 现象;墙是“红色的”,是因为墙壁能够 反射 (选填“反射”或“吸收”)红色光;水中鱼儿看到的“我们”是 虚像 (选填“实像”或“虚像”)。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筷子在水杯中会变弯等。
【解答】解:倒映的白塔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不透明的物体只能反射与自身相同的色光,红墙反射红光;
水中鱼儿看到的“我们”是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由于光的折射。
故答案为:反射;反射。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折射现象的了解与掌握,注意实虚像的区别。
15.(3分)11月5日营口市下了一场大雨,雨后初晴的夜晚,地面有积水,地面上发亮的是 地面 (选填“积水”或“地面”),这是因为地面上发亮处发生了 漫 反射。如图所示是点光源S发出的光射到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的情形,它属于 镜面 反射(此空选填“镜面”或“漫”)。
【分析】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解答】解:雨后初晴的夜晚,地面有积水,积水处发生镜面反射,所以看上去是暗的,有一定量的反射光进入人的眼睛;
图中反射面光滑,点光源S发出的光射到物体表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故答案为:地面;漫;镜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的分析与辨别,属基础题,难度不大。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6.(2分)如图所示,S是发光点,请画出由S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A点的光路图。
【分析】根据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发光点的虚像上发出的作图,先作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S′,然后连接S′A,与镜面的交点即入射点O,连接SO即可。
【解答】解:先作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S′,然后连接S′A,连接SO即可
【点评】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根据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发光点的虚像上发出的完成光路。
17.(2分)如图所示,在平静的湖边上方有一盏路灯,潜水员在水下E处看到了路灯的像,其中一点是路灯的发光点,另一点是路灯的像点。请你区分发光点、像点
【分析】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潜水员在水下E处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到路灯的像会比路灯本身偏高一点,所以B是路灯的虚像点,A是路灯的发光点。
【解答】解:连接EB,EB与界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O,连接AO,即可完成水下E处的人看到路灯A的光路图
【点评】作图时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用实线画,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用虚线画,另外光线箭头很容易画错。
四、实验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24分,每空1分)
18.(6分)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待温度升至50℃左右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以纵轴表示温度,描点连线,得到如图(乙)
(1)试管放入烧杯中位置要适当,适当的含义是 试管中的物质面低于烧杯中的水面且试管不能碰到烧杯底 ;
(2)图中C点物体处于 固液共存态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3)图中B点物体的温度 等于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图中D点物体的温度;
(4)某同学把试管中的物质换成水,无论怎么加热,试管中水都不会沸腾 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请设计一种可以使试管中的水沸腾的方案: 将烧杯中的液体换成沸点更高的液体 。(填写一种方案即可)
(5)在(1)﹣(3)实验的基础上,只需 撤去酒精灯 这一操作,即可完成“探究固体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
【分析】(1)实验中要使试管中的冰均匀受热,据此解答;
(2)晶体的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
(3)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大;
(4)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5)晶体凝固与晶体熔化是互逆过程。
【解答】解:(1)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适当”的含义是:试管中的物质面低于烧杯中的水面且试管不能碰到烧杯底;
(2)图中C点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BD段的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4)烧杯中的水吸热沸腾后温度不再变化,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可以给烧杯上面加一个盖,水的沸点升高,使试管中的水沸腾,试管中的水就可以从烧杯中继续吸热;
(5)撤去酒精灯,温度不断降低。
故答案为:(1)试管中的物质面低于烧杯中的水面且试管不能碰到烧杯底; (2)固液共存态; ;(4)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将烧杯中的液体换成沸点更高的液体。
【点评】本题考查熔化的探究实验,关键是将实验操作原则及结论掌握清楚,仔细分析然后解答.
19.(6分)小芳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请指出图甲中的错误 温度计的玻璃泡触碰容器壁 (写出一条即可)。
(3)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如图乙中的 A (选填“A”或“B”)。
(4)如图乙所示的是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沸腾的特点:继续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不变”)。
(5)实验中若要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采用的方法是 减少水的质量 (写一条即可)。
【分析】(1)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实验时要用外焰加热,需要先固定好石棉网的高度,再调整烧杯和温度计的位置,据此分析;
(2)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分析错误之处;
(3)水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变小;水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变大;
(4)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实验中发现水沸腾前加热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可以提高水的初温或减少水的质量。
【解答】解:(1)实验时要用温度计的外焰加热,因此需要先根据外焰的高度固定石棉网的高度,故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自下而上;
(2)图甲中温度计的玻璃泡触碰容器壁;
(3)水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变小,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变大,图B是水沸腾前的图像;
(4)由图像可知,水沸腾的特点:继续吸热;
(5)实验中发现水沸腾前加热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加热时间。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温度计的玻璃泡触碰容器壁;(4)吸热;(5)减少水的质量。
【点评】本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涉及到实验装置的调节、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缩短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的方法、沸点及沸腾图像的分析等,属于中考常考命题点,难度不大。
20.(6分)为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小明准备了一块平面镜、一块可沿ON折转的白色硬纸板、直尺、量角器及铅笔。
(1)如图所示,把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着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并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改变入射角,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D 。(填字母)
A.光能否发生反射?
B.光是否沿直线传播?
C.光是否只能在镜面上反射?
D.反射光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2)沿ON将右侧纸板向后折,反射光 存在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纸板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 同一平面内 。
(3)在图中,如果让光沿BO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沿着OA方向射出,光路是 可逆的 .
(4)随后,小明调节入射角分别为15°、30°、45°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格所示,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结论却与光的反射定律相违背 测量的不是反射角,而是反射线与镜面的夹角 。
【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有平面镜、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可以来探究光的反射光线的规律;
(2)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使光屏不在一个平面内,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应等于入射角,故他所测量的角不是反射角,而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解答】解:(1)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则反射角也会改变,所以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反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反射光线;
所以沿ON将右侧纸板向后折,则在纸板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同一平面内,但反射光线仍然存在;
(3)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光路是可逆的;
(4)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30°,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30°,不是75°、45°、60°。
故答案为:(1)D;(2)存在;同一平面内;(4)测量的不是反射角。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的有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应对能力,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21.(6分)小明用如图甲所示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其中蜡烛A、B完全相同。
(1)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 大小 关系。
(2)有3mm厚和1.5mm厚的玻璃板各一块,则应选择 1.5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小明移动蜡烛B,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移去蜡烛B,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4)如图乙所示,小明用直线把蜡烛A和它的像A′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是相等的,他得出结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样做 不合理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一组数据太少,存在偶然性 。
(5)实验中小明发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分析】(1)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成两个像,玻璃板越薄,两个像的位置越近,测量误差越小;
(3)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4)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分析: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通过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时,一般要进行多次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得到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性,否则具有偶然性;
(5)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解答】解:(1)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玻璃板的两个反射面都可以成像,玻璃板越薄,这样测量误差越小;
(3)移去蜡烛B,在原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却看不到蜡烛A的像;
(4)小明用直线把蜡烛A和它的像A'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是相等的,他得出结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这样做不合理,理由是只有一次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5)在实验中,用一支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若将另一侧的蜡烛点燃,更不容易看清反射光;
故答案为:(1)大小;(2)1.5;(4)不合理,存在偶然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五、综合应用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19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运算过程、数值、单位和答)
22.(8分)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大的方便,国庆期间,小明和爸爸准备从兰州乘坐动车去西安旅游,如表所示。
(1)D2694次列车由兰州西到西安北的运行时间是多少分钟?
(2)D2680次列车由兰州西开往西安北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3)若他们所乘坐的列车以216km/h的速度用时30s。列车上的人完全通过一座大桥,这座桥的长度是多少米?(已知列车长200m)
【分析】(1)到站时间减去发车时间即为运行时间;
(2)知道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列车的平均速度;
(3)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列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列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为桥长加上车长,据此可求桥长。
【解答】解:(1)D2694次列车由兰州西到西安北的运行时间:t=16:29﹣13:43=2h46min=166min=;
(2)D2680次列车由兰州西开往西安北的运行时间:t'=09:30﹣06:30=3h,
列车的平均速度:v==189km/h;
(3)列车通过大桥的运行速度:v′=216km/h=60m/s,
由v=可知;
这座桥的长度:L桥=s′﹣L车=1800m﹣200m=1600m。
答:(1)D2694次列车由兰州西到西安北的运行时间是166分钟;
(2)D2680次列车由兰州西开往西安北的平均速度为189千米每小时;
(3)这座桥的长度是1600米。
【点评】本题通过列车时刻表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计算出过程中注意时间单位的换算。
23.(6分)一辆轿车正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后6s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时的速度是20m/s(空气中声速为340m/s)
【分析】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2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6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和声音传播的距离;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
【解答】解:由v=可得,
在t=6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3t=20m/s×6s=12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6t=340m/s×6s=2040m,
设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为s,
则:2s=s4﹣s1,
s===960m。
答: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有96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
24.(5分)请阅读《频闪照相》并回答问题。
频闪照相
我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确定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流逝有怎样的变化。但是物体在运动时位置不断改变,时间不断推移
同学们是否注意过,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会不断地发出闪光的信号,这个信号灯每隔相等的时间就会闪一下。根据这个闪光,还可以估计下一次闪光时飞机在哪里,以及判断飞机的升降状态和飞行方向。
我们由此获得启发,是否可以在物体运动过程中每隔相等的时间拍摄照片记录位置从而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呢?其实这就是“频闪照相”,顾名思义就是频繁闪光拍摄的照片。具体说就是在暗室中把照相机固定在地面上保持拍摄状态,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0.02s闪亮一次,只有大约1/1000s。光源发光时物体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减少闪光的间隔就会使物体的位置变化更为精细。
如图1为一张羽毛球飞行时的频闪照片,由于羽毛球通过任意两个相邻位置所用的时间相等,所以如果两个相邻位置间距离较大就意味着速度较大。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羽毛球从最高点下落后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2所示是一个小球从A点沿着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做 变速 直线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 直线运动的小球在相等的时间内(0.02s),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所以小球从A点到F点是做变速直线运动 。
(2)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 1.25 m/s;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分析】(1)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的直线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
(2)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而每两点间的时间为0.02s,可分别得从A至F、B至D、D至F总时间,则由速度公式可求得小球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图可知,直线运动的小球在相等的时间内(0.02s),所以小球从A点到F点是做变速直线运动;
(2)从A到F,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AF间的距离为12.50cm;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v==;
从B到D,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BD间的距离为4.00cm;则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v′==;
从D到F,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DF间的距离为8.00cm;则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v″==;
所以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小于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1)变速;直线运动的小球在相等的时间内(0.02s),所以小球从A点到F点是做变速直线运动;小于。
【点评】本题要注意匀速直线运动及变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在用速度公式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75°
2
30°
60°
3
45°
45°
车次
兰州西
西安北
运行路程
D2694
13:43
16:29
567km
D2680
06:30
09:30
567km
D4062
06:28
09:34
567km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75°
2
30°
60°
3
45°
45°
车次
兰州西
西安北
运行路程
D2694
13:43
16:29
567km
D2680
06:30
09:30
567km
D4062
06:28
09:34
567km
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一部分两部分,回答第二部分时,必须用0,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本试卷共8页, 下列方法能够减慢液体蒸发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8页。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第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第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