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商洛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一次模拟检测试题语文含答案
展开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汉语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与“化”起初是分开的,属于两个彼此独立的概念。
“文”,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花纹,“物相杂,故曰文”“五色成文而不乱”“文,错画也,象交文”中的“文”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产生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归纳之,“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又引申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用,较早见诸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贵卦·象传》。西汉以后,“文”与“化”开始并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词语,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通常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社会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狭义的文化,通常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实际上把文化视为与政治、经济相区别的实体范畴,又称为“小文化”。20世纪80年代,文化研究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股潮流,文化概念的定义也多样化起来。总之,我们认为,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东西。换言之,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属文化范畴。
在西方,文化一词系从拉丁语“cultura”转化而来,原义指人在改造外部自然界使之满足食住等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地的耕耘、加工和改良。后来,该术语产生了转义,古罗马著名演说家西赛罗在其“智慧文化即哲学”这句名言中把文化的转义确切地表达出来了。智慧文化的内容变为主要指改造、完善人的内在世界,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的过程。于是,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培育公民具有参加这些活动所必需的品质和能力等内容渐被纳入文化概念,其内涵由此变得更为丰富。但在黑暗的中世纪,文化概念的含义被神学观念压制,18世纪启蒙时代的理论家们把文化概念逐步从神学体系中解放出来。自18世纪末始,西方语言中的“culture”一词的词义与用法发生巨变。到19世纪末,文化开始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
在纵览各家、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美国著名人类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中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性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这一定义广为现代西方学者所接受。
(摘编自刘生全《文化:不同语境下的理解与阐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汉语中,“文”与“化”开始时彼此独立,与后来的“文化”概念风马牛不相及。
B.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与“质朴”“野蛮”等意思相对。
C.广义的文化指与人有联系的一切东西,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东西。
D.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与东方的不同,是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举“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等例子,论证了“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B.文章第五段将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进行对比,论证了文化概念的多样化特点。
C.文章第六段引用西赛罗的名言“智慧文化即哲学”,阐述文化一词产生了转义。
D.文章分别论证了汉语系统、西方语言对“文化”的理解与阐释过程,思路很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化”在汉语中原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教行迁善是“化”在此基础上后来引申出的意义。
B.如果把文化看作是与政治、经济相区别的观念形态,那么不应该包括物质创造活动及创造的结果。
C.在西方,文化的概念曾包括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所必需的品质和能力等。
D.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文化的定义因抓住了文化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而广为现代西方学者所接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作为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2022年重点推进的55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从西江干流取水,通过泵站加压提水,穿过云开大山,连通10座水库,调水至雷州半岛。该工程输水线路总长490.33公里,总投资614.56亿元。工程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粤西地区特别是雷州半岛水资源短缺问题,惠及1800万群众。
全国各地有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多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刷新“进度单”。在福建,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工程初步设计已通过批复,这标志着工程前期工作顺利完成,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山东,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第二、三、四、六标段近日同步开工建设,这标志着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山东段)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开工的11项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规模达476亿元,较2022年同期多6项,新增投资规模252亿元。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透露,新开工的重大水利工程由三大类构成,包括3项水资源配置工程、5项流域防洪工程和3项灌区工程。
比如,福建省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工程是东南水网的重要项目,将为晋江、金门等地构建“双水源、双线路、多调节”的供水保障体系,大幅提升金门供水的水源保障水平;在流域防洪工程方面,河南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实施后,将改变淮河流域低洼地区涝灾严重局面,改善治理区800多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1000多万亩耕地防洪排涝能力。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大,国家水网建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建设国家水网可以完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等等。
(摘编自《水网建设综合效应加快显现》)
材料二:
构建主骨架大动脉,加快建设国家水网。
钻孔、开挖、灌浆……南水北调中线后续工程首个项目——“引江补汉”的建设现场,施工队马不停蹄。“参与大工程,大家劲头足,工程已经进入主体隧洞施工阶段。”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丹江口建管部工程处施工技术负责人米迪说。
南水北调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全面通水以来,南水北调工程让超1.5亿人直接受益。2023年相关部门将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建设进度,积极推动东线二期工程立项建设,开展西线工程前期论证,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国家水网建设提速扩大投资惠及民生》)
材料三:
与国家电网、公路网、高速铁路网等网络相比,国家水网并不只是工程网,它还是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调控为手段,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系统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系。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但应看到,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一直是我国的基本水情。与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要求相比,水利工程体系还存在系统性不强、标准不够高、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
《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这一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需要高质量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完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开源节流并重;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完善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体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摘编自《高质量推进国家水网建设》)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从西江干流取水,最终把水调至雷州半岛,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雷州半岛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B.东南水网的重要项目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工程初步设计已通过主管部门的批复,在完成前期工作后工程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C.“引江补汉”是南水北调第二阶段工程的首个项目,由于施工人员干劲十足,工程进展十分顺利,已进入主体隧洞施工阶段。
D.要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完善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体系比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更重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山东段)进度加快,第二、三、四、六标段同步开工建设,这意味着有关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B.2023年新开工了一些水资源配置工程、流域防洪工程和灌区工程,河南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属于流域防洪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面通水让1.5亿多人直接受益,国家还积极推动东线二期工程立项建设,并且开展西线工程前期论证。
D.国家水网不同于国家电网、高速铁路网等,它不是工程网,而是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的综合体系。
6.我国为什么要建设国家水网?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困难的日子里【注】(节选) 路遥
从街上走到学校后面山坡上的时候,脑子里只跳动着一堆红火,以及那些烤得焦黄的土豆,爆得雪白的五米花儿。我是怀着一种幸福的心情走向那个破烧砖窑的。即将吃到一顿烧土豆外加爆玉米花,那可的确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老远我就看见了我的“冬季别墅”——这个荒草丛中的破窑,正在那里亲切地等待着我呢。
我在路上已经狠了心,决定今天放开吃!按以前的吃法,这点宝贵的东西能吃十几次呢;要是放开吃,大概一顿就吞咽完了。完了就完了!
我一路上盘算:先把土豆埋在火灰里,然后同时就在上面的火上爆玉米花;等把一切弄好了再吃,从容不迫地吃。而不要像以前那样,土豆等不得熟就生吞了;或者爆一颗玉米花,往往灰也顾不得吹就塞到了嘴巴里。要是运气好的话,说不定我还能在砖窑上面的崖畔上搜寻几颗没有被风摇落的干酸枣,这样有甜的,有酸的,美美地吃上一顿。
快要爬到烧砖窑前面的时候,天气不暖和,身上却冒出了汗。我自己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手里就开始捡上了干柴火——现在胳膊窝下已经夹了不少干燥易燃的碎树枝子。
我气喘吁吁地来到破烧砖窑口上。我在一猫身准备钻进去的时候,发现脚下的草丛里似乎丢着一个锈铁盒子之类的东西。仔细看了看,是过去那种装过染料的小方铁盒,扁扁的,上面的绿漆颜色已经被磨得斑斑驳驳,四角的铁边已锈上了红斑。这东西如躺在垃圾堆里,倒也不起眼,但在这干黄、洁净的枯草上丢着这么个玩意儿,却怪引人注目的。
我一条胳膊抱着些干柴火,另一条胳膊伸下去好奇地捡起了这个破铁盒,反过来正过去看了看,也没多大用处,正想随手扔出去,可一种莫名其妙的好奇心使我不由得用大拇指把那铁盒的盖儿打开了一点缝。我的脑袋立刻“嗡”的一声,两条腿跟着打了个哆嗦,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我惊慌地把这铁盒子先放到一边,脑袋下意识地在脖子上转了一圈。当我发现周围确实没有人时,才又像拿一颗定时炸弹一样把这个小铁盒战战兢兢地拿在了手里。
我手指嗦嗦地发着抖,揭开了盒盖:老天啊,这里面的确是一摞钱和粮票!我的手里捏着一把钱和粮票,紧张得连气也透不过来了。
这时候,我的眼前猛然跳出了国营食堂大玻璃窗后面那些吃得前俯后仰的身影。接着,馒头,菜,汤,所有吃的东西顿时都在眼前搅成了一团——这些意念立刻使胃囊开始痛苦地抽搐,抵抗饥饿的意志被手里这个魔术般的小铁盒瓦解了;本能的生理作用很快就把理性打得一败涂地!不知什么时候,饥饿已经牵引着两条疯狂的腿,腾云驾雾般从山坡上冲下来了;前面和左右两边的景色都变得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汤呀,菜呀,馒头呀,在眼前旋转着,旋转着……
直到十字街口的时候,我才渐渐放慢了脚步。
我先站在铁匠铺后面的墙角里,心怦怦直跳,一边喘气,一边朝食堂的玻璃后面望了望——班上的同学们已经不在了。我一只手在衣袋里紧紧捏着那个铁盒子,兴冲冲地向食堂门口走去。一颗心依然在胸膛里狂跳着。
在食堂门口,我猛一下停住了,我突然模模糊糊地觉得,这样做似乎不妥当。一刹那间,一个我和另一个我在内心里激烈地展开了一问一答——
“你来这地方干什么?”
“我来饱餐一顿。”
“钱从什么地方来的?”
“拾到的。”
“这说明钱并不是你的!”
“是的,是别人的。但别人丢了,我拾到了。”
“拾到别人的钱应该怎么办?”
“应该交给班主任。”
“那么你现在为什么跑到这儿来了?班主任在这儿吗?”
提问题的“我”立刻问住了回答问题的“我”。我啊,我啊!我只感到脸上又烧又痒,像什么人在头上扔了一把火!
理智告诉我,我正在做着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
此刻食堂里那诱人的饭菜的香味,正在强烈地刺激着鼻子的感觉,五脏六腑都在剧烈地翻腾着,竭力和理智抗争,希望解除对他们强烈需要的束缚。我站在食堂门口,进退两难,这时候,欲望与理性像两个角斗士一般在我脑海里展开了一场搏斗:一方面,理性像一把寒光闪闪的剑逼着欲望后退;另一方面,欲望却用自己的盾牌拼命地抵抗,以求得满足。
要我放弃这顿饭,我会很痛苦;要我心安理得去吃这顿饭,也一样痛苦。怎么办?我只好对自己妥协说:还是先到一个什么地方待一会,等心情稍微平静一下再说吧!
我便转身,抬起沉重的脚步,穿过街道,出了南城门,向县体育场走去,那里最安静。我来到体育场,解开脖颈的纽扣,在一根很长的平衡木上面坐下来。
我双手抱住腿,头无力地低垂在膝盖上,一边困难地咽着口水,一边继续做着痛苦的思想斗争。我对自己说:“要是我有饭吃,我就绝不会是这个样子的!①我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在公路上拾到一只手表都交给了学校,还受到了公社的表扬了!再说,要是我不拾起这个小铁盒,说不定这些钱和粮票也叫风雨沤烂了呀……”
我几乎被自己的“雄辩”说服了,加上肚子饿得实在难受,马上就又想往食堂里跑!
可是我又忍不住问自己:既然你终归还是要进食堂去,那么又跑到这儿干什么来了?还不是觉得自己这么做不好吗?
我立刻像瘫了一般,软绵绵地躺在了土地上,长长地叹了口气。是的,这的确是不好的。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
我把朝天仰着的脸一下子埋在了胳膊弯里,无声地痛哭起来。一种难言的羞愧像火一般烫着我的心,②我这时也想起了我的一瘸一拐的父亲,想起了他对我的那些一贯的教导……
我猛地爬起来,用袖子揩了揩脸上的泪痕,把手伸进了衣袋里——嗯,那个硬硬的家伙还在。我把脖颈的那道纽扣重新扣上,用手指头匆忙地梳理了一下乱蓬蓬的头发,就向学校走去了。
(有删改)
【注】《在困难的日子里》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农村贫困子弟马建强在城市求学时与饥饿做斗争的故事。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走到学校后面山坡上时,脑子里只跳动着一堆红火,“我”将吃到烧土豆外加爆玉米花,那是难得的享受,这凸显了“我”的饥饿。
B.“两条腿跟着打了个哆嗦,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我手指嗦嗦地发着抖,揭开了盒盖”,这些动作、心理描写主要表现了“我”的紧张。
C.“拾到别人的钱应该怎么办?”“应该交给班主任。”这是提问题的“我”与回答问题的“我”展开的问与答,“我”的内心在进行激烈的斗争。
D.“理性像一把寒光闪闪的剑逼着欲望后退”“欲望却用自己的盾牌拼命地抵抗”运用比喻,生动地反映了理性与欲望在“我”脑海里展开的搏斗。
8.画横线的两处,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有评论认为,本文是围绕主人公“我”的“痛苦”与“幸福”来写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我”的“痛苦”与“幸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法曰:“安则静。”三国蜀将诸葛亮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率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朝廷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懿弟孚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持兵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春三月,燕太宰慕容恪将兵五万,冠军将军皇甫真将兵万人,共讨之。燕兵至野王,(吕)护婴城自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急攻之,以省大费。恪曰:“老贼经变多矣,观其守备,未易猝攻,顷攻黎阳,多杀精锐,卒不能拔,自取困辱,护内无蓄积,外无救援,我深沟高垒,坐而守之,休兵养士,离间其党,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何为多杀士卒以求旦夕之功乎?”乃筑长围守之。……秋七月,护食尽,果夜悉精锐趋真所部,突围,不得出。太宰恪引兵击之,护众死伤殆尽,弃妻子奔荥阳。恪存抚降民,给其廪食,徙士人将帅于邺,自余各随所乐。以护参军广平梁琛为中书著作郎。冬十月,吕护复叛,奔燕,燕人赦之,以为广州刺史。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桓温伐燕》,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时朝廷A以亮率军B远入C利D在急战E每命F懿持重G以俟H其变。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指如果、假如,与《鸿门宴》中“若入前为寿”的“若”字词义相同。
B.鸣鼓,指击鼓。古代打仗,一般用击鼓来表示进攻,用鸣金表示停止前进。
C.何为,意为“为什么”,与“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安在”文言句式相同。
D.“护众死伤殆尽”与“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两句中的“殆”字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蜀将诸葛亮领兵十余万在渭水南岸扎营,魏国派大将司马懿率军阻击。司马懿力排众议,率大军过渭水,背靠渭水扎营布阵。
B.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妇女的饰品来激怒他,但司马懿仍不予理会,充分体现“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的作战思想。
C.春季三月,慕容恪和皇甫真率军共同讨伐目护,军队抵达野王后,吕护环城据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求猛攻吕护,遭到了慕容恪的反对。
D.秋季七月,吕护的粮食吃完了,于是趁夜色偷袭慕容恪,率领士卒突围,结果被慕容恪的军队打败,于是抛下妻子儿女逃奔荥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懿出兵追之。(5分)
(2)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初食笋呈座中 李商隐
嫩箨①香苞初出林,於陵②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 李贺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③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注】①箨,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②於陵,古县名。③母笋,大笋。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商隐诗中首句描绘了初生之笋幼嫩的箨和香美的笋,新笋刚长出,充满着生机。
B.李贺诗中的笋是诗人理想化了的形象,晶洁如玉,生机勃勃,它要挣脱壳的束缚。
C.李商隐诗前两句写出了笋的珍贵,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获得无数新笋的欣喜之情。
D.李贺诗前两句重在写新笋的外形特征,后两句重在写新笋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
15.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似。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与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
(3)《岳阳楼记》中,体现范仲淹继承并发展了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将 ① 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 而绝不退缩的革命文化和 ③ 而贴近实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让中华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要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需要全面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要让中国话语体系构建起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使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推进。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把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为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广义的官窑,泛指专为皇家烧造瓷器的民窑窑口。这类窑口因精湛的制瓷工艺,以及精美品相为官府和皇家赏识, ① 。如唐五代越窑,宋代定窑、汝窑、耀州窑等,都曾作为官窑为皇家烧造瓷器。严格地说, ② ,而应叫“贡御窑”。
狭义的官窑,则指 ③ 。南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记载:“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根据年代,可分为北宋汴京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官窑形成有一段佳话,相传宋徽宗赵佶不满当时贡御瓷器的缺陷,于是将汝瓷及开封东窑等窑口的生产技艺进行结合改良,并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在东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建立窑口,并亲自指挥工匠烧制他设计的瓷器,北宋汴京官窑就此诞生。
因南宋官窑器型“承袭旧制”的缘故,故两宋官窑器型基本类似,如把笔简、笔洗、水注为代表的文房用品。
19.下列选项中的“自己”和文中加点的“自己”,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新同事初来乍到,但大家很快就把她当成了自己人。
B.今天有空,这个房间还是我自己来打扫吧。
C.你要学习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D.我们到外面去干活,你留在家里,自己做饭吃。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国泰民安、社会祥和来之不易,我们的幸福、便捷生活也来之不易,这凝聚着许多人的辛劳和付出。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多付出一点,最后我们得到的也更多一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商洛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检测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A项,“风马牛不相及”说法绝对,应该是有联系的。C项,“广义的文化指与人有联系的一切东西”不合文意,原文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D项,扩大范围,19世纪末,西方文化开始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
2.B(虽然把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放在一起,但没有进行对比论证,而是阐述其内涵和外延)
3.D(“因……而……”强加因果关系)
4.B(A项,“已经”时态混淆,原文是“工程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粤西地区特别是雷州半岛水资源短缺问题,惠及1800万群众”。C项,“‘引江补汉’是南水北调第二阶段工程的首个项目”不合文意,原文是“南水北调中线后续工程首个项目—‘引江补汉’”。D项,“完善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体系比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更重要”分析不当,原文没有比较哪项措施更重要)
5.D(“它不是工程网,而是……”不合文意,原文是“国家水网并不只是工程网,它还是……的综合体系”)
6.①我国的基本水情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②现有的水利工程体系还存在系统性不强、标准不够高、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③建设国家水网可以完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等等,使人民群众受益,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7.B(分析不当,没有“心理描写”)
8.①回忆“我”上小学拾到手表上交的往事,交代了“我”曾是拾金不昧的好学生,表明现在“我”想用拾到的钱和粮票去食堂吃饭是因饥饿所迫。②“我”想起了父亲对“我”的一贯的教导,交代了“我”内心挣扎、不断用意志战胜饥饿的原因,为“我”最终做出抉择做了铺垫。(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9.①“我”经常忍受饥饿,与饥饿做斗争,身心感到痛苦。②“我”的“幸福”就是能吃饱肚子。
“我”怀着幸福的心情走向破烧砖窑,因为在那里将吃到一顿烧土豆外加爆玉米花,能饱餐一顿对“我”来说就是“幸福”。③“我”拾到一摞钱和粮票后,内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充满着痛苦。“我”放弃这顿饭,会痛苦;“我”心安理得去吃这顿饭,也痛苦。(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0.CEG【(原文标点)时朝廷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豁持重,以候其变。】
11.A(词义不同,“若入前为寿”的“若”是“你”的意思)
12.D(“于是趁夜色偷袭慕容格,率领士卒突围”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趋真所部,突围”,吕护是从皇甫真所部突围的)
13.(1)恰好诸葛亮病逝,蜀将烧毁营寨逃跑,司马豁率兵追击蜀军。(得分点:“会”“卒”“通”各1分,句意2分)
(2)对我军来说则不受烦劳而吕护的情势日渐紧迫,不超过百天,一定能够夺取城池【夺取城池是一定(能做到的)】。(得分点:“匙”“十旬”“取”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敌人远道而来,士气正盛,利在速战速决;我方应当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固守阵地,等待敌军疲惫。即使对方用计扰乱,诱我出战,也不要轻举妄动。兵法说:“安守营垒,就要静止不动。”三国时期,蜀将诸葛亮领兵十余万从斜谷出发,在滑水南岸扎营。魏国派大将司马达率军阻击,司马达的部将都建议到滑水北岸等待截击,司马达却说:“百姓和军资都在滑水以南,那里是双方必争之地。”于是(他)率大军过河,背靠滑水扎营布阵。司马达对部下说:“诸葛亮假若是个大勇之人,就会从武功出发,凭借山险向东进击。如果西进五丈原,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危险了。”诸葛亮果然进驻五丈原。正逢天空中有一颗流星落入诸葛亮扎营的方向,司马达料准诸葛亮非吃败仗不可。当时朝廷也认为诸葛亮率军远道入侵,利在速战速决,多次指示司马达持慎重态度,等待蜀军内部发生变化。诸葛亮多次挑衅,司马达都不应战,于是诸葛亮给司马达送去妇女的用品来激怒他。司马达始终不出战。司马达的弟弟司马穿来信询问军情,司马达回信说:“诸葛亮确实身怀大志,但不会选择战机,虽然能出谋划策,但是又优柔寡断,虽然善于治军,但是没有兵权,所以他这次虽率十万大兵,却已经进了我的圈套之中,击败他是必定无疑的。”与诸葛亮对阵了一百多天。恰好诸葛亮病逝,蜀将烧毁营寨逃跑,司马达率兵追击蜀军。诸葛亮的长史杨仪指挥军队调转旗帜,擂鼓进军,摆出反击魏军的阵势。司马达觉得对返回本国的敌军不能过分逼迫,因此杨仪便率军列好阵营撤走了。
材料二:
春季三月,前燕太宰慕容格率领五万军队,冠军将军皇甫真率领一万军队,共同讨伐吕护。前燕的军队抵达野王,吕护环城据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求猛攻吕护,以便节省庞大的费用。慕容格则说:“吕护老贼经历过的变故很多,观察他的守备情形,不易发动突然攻击,不久之前攻打黎阳,就已经牺牲了许多精锐士卒,最终还是没有攻下该城,反而自取困窘和耻辱,吕护城内没有粮食积蓄,城外没有救援,我军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坐在这里围困他,休整军队保养士兵,离间吕护的党羽,对我军来说则不受烦劳而吕护的情势日渐紧迫,不超过百天,一定能够夺取城池【夺取城池是一定(能做到的)】。为什么要牺牲士卒来获取眼前的成功呢?”于是筑起了长长的土围子围困吕护。……秋季七月,吕护的粮食吃完了,果然趁夜色率领全部精锐的士卒直扑皇甫真的军队进行突围,但没有成功。太宰慕容格率兵进攻,吕护的军队死伤绍尽,于是吕护抛下自己的妻子儿女逃奔荥阳。慕容格慰问安抚归降的百姓,供给他们粮食,把官吏和将帅都迁徙到邮城,其余的人则可以随意选择去处。(慕容格)任命吕护的参军广平人梁探为中书著作郎。冬季十月,吕护又反叛,逃奔到前燕,前燕赦免了他,让他担任广州刺史。
14.C(“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获得无数新笋的欣喜之情”分析不当。嫩笋被食,新笋的一片凌云之心被剪断,诗人表达了痛惜和哀怜之情)
15.①《初食笋呈座中》中,新笋有凌云之志,但嫩笋被食用。(1分)诗人借笋以咏自己,表达了自己的凌云之志在现实中遭遇夭折而壮志未酬的感慨,也揭示了人才在当世受到压制的处境。(2分)②《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中,新笋“一夜抽千尺”,不甘心埋没于园泥之中。(1分)诗人借笋言志,表达了自己拔地上青云的雄心壮志。(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6.(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给分)
17.①源远流长(源源不绝)②百折不挠(不屈不挠)③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每处1分,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也可给分。①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②百折不挠:形容意志坚强、刚毅。③与时俱进:不断进取,永不停滞)
18.示例:①构建中国话语体系,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④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每句1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的可给分)
19.A【A项的“自己”指自己方面(一个团体、阵营),与文中加点的“自己”的意义和用法不同。B、C、D三项的“自己”都表示本人、自身,与文中加点的“自己”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20.①成为专门纳贡(上贡)的窑口②它们不能称为官窑③皇家自置窑烧造的窑口(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21.示例:因南宋官窑器型“承袭旧制”,故两宋官窑器型基本类似,如以笔筒、笔洗、水注为代表的文房用品。(每处错误修改正确得2分。如有其他修改方式,修改后无语病且不改变原意的可给分。原句有两处错误:①成分赘余,删除“承袭旧制”后面的“的缘故”;②搭配不当,将“如”后面的“把”改为“以”)
22.【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
材料第一段指出“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有人“负重前行”,强调国泰民安、社会祥和以及我们的幸福、便捷生活凝聚着许多人的辛劳和付出。材料第二段指出“我为人”与“人为我”是统一的,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的付出也会得到回报。材料引导我们认识付出与得到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无法完全依靠个人而独立生活,安定祥和、幸福美好是许多人的辛劳和付出换来的,我们有给予和付出,我们也有得到与收获,每个人多付出一点,最后我们得到的也更多一点。
参考立意:①人人多付出,岁月更静好;②幸福生活孕育于辛劳和付出中;③“我为人”也是为自己;④多点付出,利人利己;等等。
(二)写作任务和要求
1.立意
写作必须紧扣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立意不准确的,不能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
2.结合材料
2024安康、商洛、榆林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安康、商洛、榆林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榆林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检测试题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榆林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检测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