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 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其中“+”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个种群都具有如图的所有种群数量特征
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丁为年龄结构,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一定会比衰退型种群中的老年个体数目少
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未来变化趋势
2. 科学家研究了某地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数据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2000年后,栖息地数量和面积缩小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B. 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
C. 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
D.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小
3. “先涝后旱,蚂蚱成片”是我国劳动人民对蝗灾出现的一种规律总结。群居蝗虫释放的4-乙烯基苯甲醚(4VA)对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的群居型和散居型蝗虫都有很强吸引力,蝗虫通过定位在锥型感受器中的嗅觉受体快速感应4VA从而聚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涝和旱”以及农作物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均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 “涝和旱”可能通过影响蝗虫的食物和天敌数量影响蝗虫的种群密度
C. 调查蝗虫的生态位时调查其食物、栖息地和天敌即可
D. 用人工合成的4VA使蝗虫群聚并将其诱杀,属于化学防治
4. 科研人员对多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团状采伐,根据采伐面积的大小形成了大型林窗、中型林窗和小型林窗,以未采伐的马尾松人工纯林作为对照,测定了各个林窗中不同土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林窗中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团状采伐后影响演替速度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光照
C. 不同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类有显著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不同类型大小的林窗均能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5. 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广立体农业是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小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的桉树-菠萝农林生态系统就是立体农业的典型代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桉树、菠萝因生态位差异较大所以种间竞争较弱
B. 桉树、菠萝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利用了不同土壤内的水和无机盐
C. 该农田中不同地段的菠萝数量不同,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D. 在该农田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般不同
6.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古文都蕴含着生物学知识。下列有关古文与生物学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
A. “螟岭有子,螺赢负之”,螺赢在螟岭身上产卵,说明两种生物之间有体内寄生关系
B.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鬓毛衰”是因为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升高引起的
C.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说明群落发生了季节性变化
D.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体现了行为信息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7. 曾经,这里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这里是有着百万亩人工林海、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三代人,59年,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用青春与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曾经的塞罕坝群落中的生物往往具有耐旱特性,如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 如今的塞罕坝林场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塞罕坝几十年间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D. 塞罕坝所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8.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字母表示生物或物质,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图中A为大气中的CO2,C为分解者B. 碳在生物部分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C. 图中食物链是E→F→D→BD. 图中E→C的箭头表示呼吸作用
9.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体现了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分解作用都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B. 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腐烂的实验采用了“加法原理”
C. 重金属不易被生物体排出从而积蓄在体内,故其循环过程不具有全球性
D. 通过设计沼气池充分利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10. 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2019 年全国造林 1.06 亿亩(1 亩≈666.7 m2),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并实现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 3 个监测期的“双缩减”。下列有关沙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恢复沙化土地自我调节能力才能重塑其负反馈调节
B. 沙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
C. 要恢复沙化土地的稳定性,需投入相应的物质和能量
D. 植树造林时最好种植多种树种,且要能适应当地环境
11. 9月23日,杭州第19国亚运会隆重开幕。“绿色”是杭州亚运会办赛理念之一,《杭州亚运会绿色行动方案》中提出,实施绿色能源俱应等八个专项行动,力争实现首个碳中和亚运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杭州亚运会采取的绿色能源供应等举措有效降低了生态足迹
B. 场馆绿化引进适合杭州生境的绿植,遵循了协调的生态学原理
C. 亚运村产生的生活污水可为净化系统中的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 “数实融合”点燃主火炬塔,对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具有现实意义
12. 下图为啤酒生产过程的简要流程,其中糖化的目的是将麦芽中的淀粉等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可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使种子无需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
B. 过程②破碎有利于淀粉与α-淀粉酶充分接触,延长糖化过程的时间
C. 过程③的主发酵阶段的初期需要氧气,随后再保持厌氧环境,以便完成酒精的生成
D. 发酵过程中要适时往外排气,后发酵时期应延长排气时间间隔
13. 微生物驯化是指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逐步加入某种物质,让其逐渐适应,从而得到对此物质高耐受或能降解该物质的微生物。科研人员现采用微生物驯化结合传统接种的方法筛选农田土壤能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敌敌畏的微生物,并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流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驯化培养基中加入的物质是敌敌畏,其诱导微生物产生高耐受或能降解敌敌畏的变异,以达到驯化目的
B. 驯化后的微生物常利用接种环挑取菌液在培养基上连续划线分离获得单菌落,划线接种过程中需对接种环进行5次灼烧
C. 可以通过检测以敌敌畏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敌敌畏的剩余量,筛选出分解敌敌畏能力较强的微生物再进行纯培养
D.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菌落数,能测得培养基中活菌数的原因是平板上的一个菌落就是由一个活菌繁殖形成
14. 无菌技术是获得纯净微生物培养物的关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所有器皿、培养基及生物材料均需进行灭菌处理
B. 酒精能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变性失活,70%的酒精用来灭菌效果最好
C. 试管口、瓶口等易被污染的部位,接种时可通过火焰灼烧来灭菌
D. 不耐高温的牛奶可使用巴氏消毒法,其优点是能够杀死全部微生物,保留牛奶风味
15. 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和发酵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传统发酵技术通常未严格灭菌,发酵工程则需严格灭菌
B. 传统发酵技术常用混合菌种,发酵工程菌种则较为单一
C. 传统发酵技术多为厌氧发酵,发酵工程则多为需氧发酵
D. 传统发酵技术产物往往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而发酵工程会依据产品类型选用不同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3分,漏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
16. 酱油起源于我国,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大豆、小麦中的蛋白质、淀粉等有机物在米曲霉、酵母菌和乳酸菌等微生物及其酶系的作用下,被分解形成具有特殊色泽和风味的酱油。利用发酵工程生产酱油的流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平板划线法对酵母菌进行分离和计数
B. 与传统发酵相比,利用发酵工程生产酱油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C. 大豆中的蛋白质可为米曲霉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
D. 发酵池发酵阶段使用食盐灭菌以保证酱油质量
17. 营养缺陷型菌株是突变后某些酶被破坏,导致代谢过程中某些合成反应不能进行的菌株。下图是科研人员利用影印法(用无菌绒布轻盖在已长好菌落的原培养基上,然后不转动任何角度,“复印”至新的培养基上)初检某种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后的培养皿不能立即进行倒置培养
B. 紫外线处理目的是提高菌种突变率且一定能产生目标菌
C. 进行②过程的顺序是先将丝绒布“复印”至完全培养基上,再“复印”至基本培养基上
D. 完全培养基上的菌落A在基本培养基对应位置不存在,说明其为氨基酸缺陷型菌落
18. 图1、2、3是某森林中喜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4为该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B. 图1、2中的B、D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 图4中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D. 调查喜鹊的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
19. 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50~250年未砍伐)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结果如表所示(其中,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是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黄松被砍伐后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 幼龄西黄松群落,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碳量是360g/m2
C. 幼龄西黄松群落的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小于老龄群落
D. 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可以降低大气碳总量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我省某市的城中河流经该 市城区多个居民区,曾经是城区主要的排污大河,水质污染严重,经过治理后的 该城中河现已成为一道集行洪、蓄水、绿化、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绿色长廊。 下列关于该城中河修复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城中河属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净化污水等作用
B. 城中河修复过程中在沿河两岸种植多种林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 城中河修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D. 修复过程中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第II卷
三、综合题(共5题,55分)
21. 互花米草入侵是南通沿海地区面临的生态威胁之一,科研人员针对其入侵的原因与防治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请分析回答:
(1)互花米草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由于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很强,其入侵会导致当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使___降低甚至丧失。
(2)互花米草入侵,可显著改变本地植被群落,并影响其他生物类群,这种演替属于群落的___。芦苇也是南通沿海地区的本土植物,由于与互花米草具有相似的___,二者之间竞争激烈。研究人员对启东黄海沿岸10个湿地进行调查,每块湿地采用___取样法随机选取5个样方,采集植物和土壤样本,测定相关数据,结果如下图。
据图分析可知___,推测这是互花米草成功入侵的原因之一。
(3)对互花米草控制常采用人工刈制、使用除草剂和生物防治等措施。下图表示互花米草参与当地食物链的部分结果:
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是___,图中未但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包括___。
②若鸟的食物由互花米草和植食性尾虫,由原来的1:1调整为2:1传递效率按20%计算,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保留两位小数)。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尾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的作用
22. 福寿螺作为一种入侵生物,已对广东地区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寻找防治措施,调查了广东省某地3种不同生境(水田、早地、水渠)下的福寿螺种群密度。
(1)福寿螺刚入侵时,种群增长会近似J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点),入侵初期种群增长速率__________(“增大”或“减少”或“不变”),
(2)图是对福寿螺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另外通过群落调查发现,福寿螺以水稻和微藻等植物为食,同时也吃线虫,线虫又以微藻为食,鸭子可以吃福寿螺及水稻害虫稻飞虱等。
三种土地利用生境类型中福寿螺种群密度
①福寿螺与线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不同生境中福寿螺种群密度差异明显的原因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另外,水田与水渠相比,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干扰较多。
③请尝试提出福寿螺的防治建议(至少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方面回答)_____________。
23. Ⅰ、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果酒、果醋的历史源远流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类_______________(呼吸类型)微生物。
(2)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葡萄酒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发酵过程中,定期排气的方法是________ 。
(3)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实验表明,当缺少糖源时,醋酸发酵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制作泡菜是利用植物体表的_____________进行发酵,发酵期间,酸性物质不断积累,当它的质量分数达到_____________时,泡菜口味、品质最佳。
Ⅱ、在调查和分离湖水中耐盐细菌实验中,先将10升湖水水样浓缩至10毫升,然后各取浓缩水样1毫升,涂布到多个培养皿中培养。请回答。
(5)可以通过提高培养基中盐的浓度来筛选被调查细菌,这种培养基被称为________培养基。
(6)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对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培养时需倒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培养皿上菌落的平均数可以计算湖水中该种细菌的密度,但计算的数据要比实际活菌的数目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4.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往往是混杂生长的。人们在研究微生物时一般要将它们分离提纯,然后进行数量的测定。下面是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和计数的实验过程,请回答有关问题。
(1)为分离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应该用____的培养基进行分离。
(2)若取土样6g,应加入____mL的无菌水配制成稀释10倍土壤溶液。因土壤中细菌密度很大,需要不断加以稀释,配制成101~107不同浓度的土壤溶液。将103~107倍的稀释液分别吸取0.2mL加入到固体培养基上,用涂布器将菌液铺平,每个稀释度下至少涂布3个平板。将接种的培养皿放置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48h,观察并统计菌落数,结果如下表,其中____倍的稀释比较合适,由此计算出每克土壤中的菌落数为____。
(3)若研究尿素分解菌的群体生长规律,可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灼烧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将分离纯化后的单个菌落进行液体培养,可采用定期取样的方法进行计数。若以一个大方格(体积为0.1mm3)有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为例进行计算,设五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50,菌液稀释倍数为102,那么原菌液的菌群密度为____个/mL。
25. 某淡水湖中小岛众多,风景优美,吸引大量游客观光、疗养。因排入富含N、P等元素的生活污水引起了藻类大量繁殖。回答下列问题。
(1)大量排入污水导致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形成“绿膜”的主要原核生物是___________,与湖中黑藻的细胞结构相比,根本区别在于其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对该湖泊中有机碳生产率进行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5、7月份0.2m处有机碳的生产率很高,而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3)受周边农业、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中N、P污染物超标。请你根据生态学相关知识,进行治理时需要遵循_____________原理。
(4)污水治理时,相关人员在岸边大量种植挺水植物,既能净化水体又能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价值。若将该区域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来看属于_____________。
(5)在污染严重的水域周围建立如图2所示的人工湿地,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6)图3中的Ⅰ和Ⅱ分别表示该湖泊在污染过程中某种食草鱼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则在_______点时,该种鱼的数量达到最大。图4表示该湖泊的能量流动简图, A、B、C、D表示生物成分,其中_______可表示图3中鱼类。结合题意,流经该湖泊的总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清河高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阶段考试
高二生物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 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其中“+”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个种群都具有如图所有种群数量特征
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丁为年龄结构,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一定会比衰退型种群中的老年个体数目少
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未来变化趋势
【答案】B
【解析】
【分析】1、种群的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分析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间接判定出该种群的发展趋势。
2、分析题图:乙已使种群密度降低,乙己是死亡率和迁出率;甲戊使种群密度上升,甲戊是出生率和迁入率;丙通过影响甲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甲使种群数量增多,则丙是性别比例,甲为出生率,戊为迁入率;丁通过影响甲乙使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则丁是年龄结构,乙是死亡率,己迁出率。
【详解】A、不是所有种群都有性别比例,有些种群没有性别之分,A错误;
B、丙通过影响甲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甲使种群数量增多,则丙是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
C、丁通过影响甲乙使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则丁是年龄结构,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少,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多,但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不一定会比衰退型种群中的老年个体数目少,C错误;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能反映种群未来变化趋势,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B。
2. 科学家研究了某地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数据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2000年后,栖息地数量和面积缩小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B. 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
C. 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
D.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标记重捕法注意事项:标记不能过分醒目;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详解】A、由图可知,2000年后,栖息地数量和栖息地面积缩小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A正确;
B、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即就地保护,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B正确;
C、据图分析,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处于波动之中,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600左右),C正确;
D、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最终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D错误。
故选D。
3. “先涝后旱,蚂蚱成片”是我国劳动人民对蝗灾出现的一种规律总结。群居蝗虫释放的4-乙烯基苯甲醚(4VA)对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的群居型和散居型蝗虫都有很强吸引力,蝗虫通过定位在锥型感受器中的嗅觉受体快速感应4VA从而聚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涝和旱”以及农作物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均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 “涝和旱”可能通过影响蝗虫的食物和天敌数量影响蝗虫的种群密度
C. 调查蝗虫的生态位时调查其食物、栖息地和天敌即可
D. 用人工合成的4VA使蝗虫群聚并将其诱杀,属于化学防治
【答案】B
【解析】
【分析】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优点是对环境无污染、操作方便、比较安全。
【详解】A、“涝和旱”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均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涝和旱”极端天气可能通过影响蝗虫的食物和天敌数量影响蝗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
C、调查蝗虫的生态位时调查其食物、栖息地和天敌、种群及数量分布等,C错误;
D、4VA是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用人工合成4VA群聚蝗虫并将其诱杀,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B。
4. 科研人员对多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团状采伐,根据采伐面积的大小形成了大型林窗、中型林窗和小型林窗,以未采伐的马尾松人工纯林作为对照,测定了各个林窗中不同土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林窗中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团状采伐后影响演替速度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光照
C. 不同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类有显著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不同类型大小的林窗均能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林窗中群落演替过程的起点是有土壤条件,因而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团状采伐后演替速度迅速加快的最主要的外界因素是光照增强,有利于林窗内植物的生长,进而为群落演替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条件,B正确;
C、不同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类有显著的差异发生在垂直方向上,因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实验结果显示大型林窗中的各土层种群密度反而低于中型林窗,因而根据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不同尺度的林窗均能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D。
5. 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广立体农业是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小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的桉树-菠萝农林生态系统就是立体农业的典型代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桉树、菠萝因生态位差异较大所以种间竞争较弱
B. 桉树、菠萝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利用了不同土壤内的水和无机盐
C. 该农田中不同地段的菠萝数量不同,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D. 在该农田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般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后者则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详解】A、桉树、菠萝生态位差异较大说明生态位重叠较少,因而种间竞争较弱,A正确;
B、桉树、菠萝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利用了不同土壤内的水和无机盐,这属于群落中垂直结构的体现,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和空间的能力,B正确;
C、该农林中不同地段生物种类和密度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同地段的菠萝数量不同,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C错误;
D、在该农林中,不同种群受到天敌、疾病等影响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相同的,D正确。
故选C。
6.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古文都蕴含着生物学知识。下列有关古文与生物学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
A. “螟岭有子,螺赢负之”,螺赢在螟岭身上产卵,说明两种生物之间有体内寄生关系
B.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鬓毛衰”是因为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升高引起的
C.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说明群落发生了季节性变化
D.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体现了行为信息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螟岭有子,螺赢负之”,螺赢在螟岭身上产卵,其幼虫会以卵中的营养为食,说明两种生物之间为捕食关系,A错误;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鬓毛衰”是指头发变白,可能是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产生的黑色素少引起的,B错误;
C、“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说明群落发生了季节性变化,体现的是群落的季节性特征,C正确;
D、“燕燕于飞,上下其音”意思为燕子飞在天上,鸣音呢喃低昂,是声音,体现的是物理信息,该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D错误。
故选C。
7. 曾经,这里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这里是有着百万亩人工林海、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三代人,59年,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用青春与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曾经的塞罕坝群落中的生物往往具有耐旱特性,如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 如今的塞罕坝林场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塞罕坝几十年间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D. 塞罕坝所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B
【解析】
【分析】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塞罕坝群落处于的荒漠沙地中,因而其中的生物往往具有耐旱特性,如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A正确;
B、如今的塞罕坝林场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
C、塞罕坝几十年间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从而实现对大自然的改造,C正确;
D、塞罕坝所发生的演替是在有土壤结构的条件下发生的,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B。
8.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字母表示生物或物质,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图中A为大气中的CO2,C为分解者B. 碳在生物部分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C. 图中食物链是E→F→D→BD. 图中E→C的箭头表示呼吸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A、分析图可知,图中A为大气中的CO2,E是生产者,B、D、F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A正确;
B、碳在生物部分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B正确;
C、分析图可知,图中A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E是生产者,B、D、F为消费者,所以图中食物链是E→F→D→B,C正确;
D、分析图可知,C表示分解者,图中E→C的箭头表示生产者流向分解者,D错误。
故选D。
9.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体现了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分解作用都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B. 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腐烂的实验采用了“加法原理”
C. 重金属不易被生物体排出从而积蓄体内,故其循环过程不具有全球性
D. 通过设计沼气池充分利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还包括营腐生生物的动物,例如蚯蚓、蜣螂等。
【详解】A、分解作用是通过分解者的代谢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还包括营腐生生物的动物,例如蚯蚓、蜣螂等,A错误;
B、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腐烂的实验中,对照组的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处理,以尽可能排出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利用的是“减法原理”,B错误;
C、重金属不易被生物体排出从而积蓄在体内,但其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C错误;
D、通过设计沼气池充分利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D正确。
故选D。
10. 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2019 年全国造林 1.06 亿亩(1 亩≈666.7 m2),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并实现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 3 个监测期的“双缩减”。下列有关沙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恢复沙化土地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重塑其负反馈调节
B. 沙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
C. 要恢复沙化土地的稳定性,需投入相应的物质和能量
D. 植树造林时最好种植多种树种,且要能适应当地环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物的种类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详解】A、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所以恢复沙化土地的负反馈调节,才能重塑其自我调节能力,A错误;
B、沙漠环境恶劣,生物种类较少,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B正确;
C、沙化土地环境恶劣,要恢复沙化土地的稳定性,需投入相应的物质和能量,增加生物的种类,C正确;
D、植树造林时最好种植多种树种,且要能适应当地环境,提高其稳定性,D正确。
故选A。
11. 9月23日,杭州第19国亚运会隆重开幕。“绿色”是杭州亚运会办赛理念之一,《杭州亚运会绿色行动方案》中提出,实施绿色能源俱应等八个专项行动,力争实现首个碳中和亚运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杭州亚运会采取的绿色能源供应等举措有效降低了生态足迹
B. 场馆绿化引进适合杭州生境的绿植,遵循了协调的生态学原理
C. 亚运村产生的生活污水可为净化系统中的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 “数实融合”点燃主火炬塔,对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具有现实意义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工程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应用学科。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详解】A、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容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杭州亚运会采取的绿色能源供应等举措有效降低了生态足迹,A正确;
B、协调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场馆绿化引进适合杭州生境的绿植,遵循了协调的生态学原理,B正确;
C、植物所需能量来源是光能,亚运村产生的生活污水可为净化系统中的植物提供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
D、“数实融合”点燃主火炬塔,减少碳排放,对实现碳中和具有现实意义,D正确。
故选C。
12. 下图为啤酒生产过程的简要流程,其中糖化的目的是将麦芽中的淀粉等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可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使种子无需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
B. 过程②破碎有利于淀粉与α-淀粉酶充分接触,延长糖化过程的时间
C. 过程③的主发酵阶段的初期需要氧气,随后再保持厌氧环境,以便完成酒精的生成
D. 发酵过程中要适时往外排气,后发酵时期应延长排气时间间隔
【答案】B
【解析】
【分析】1.赤霉素可以解除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发酵初期应提供氧气,因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快速繁殖,以提高菌种数量、缩短发酵时间。
2.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在主发酵阶段完成。主发酵结束后,发酵液还不适合饮用,要在低温、密闭的环境下储存一段时间进行后发酵,这样才能形成潜清、成熟的啤酒。
【详解】A、赤霉素可以解除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所以过程①可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的α-淀粉酶,A正确;
B、“糖化的目的是将麦芽中的淀粉等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物质”,故过程②破碎有利于淀粉与α-淀粉酶的充分接触,缩短糖化过程所用的时间,B错误;
C、为了提高菌种数量、缩短发酵时间,过程③的主发酵初期应提供氧气,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快速繁殖,后期保持厌氧环境,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正确;
D、发酵过程中要适时往外排气,后发酵时期由于糖类物质不充足,产生的气体变少,可以适当延长排气时间间隔,D正确。
故选B。
13. 微生物驯化是指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逐步加入某种物质,让其逐渐适应,从而得到对此物质高耐受或能降解该物质的微生物。科研人员现采用微生物驯化结合传统接种的方法筛选农田土壤能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敌敌畏的微生物,并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流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驯化培养基中加入的物质是敌敌畏,其诱导微生物产生高耐受或能降解敌敌畏的变异,以达到驯化目的
B. 驯化后的微生物常利用接种环挑取菌液在培养基上连续划线分离获得单菌落,划线接种过程中需对接种环进行5次灼烧
C. 可以通过检测以敌敌畏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敌敌畏的剩余量,筛选出分解敌敌畏能力较强的微生物再进行纯培养
D.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菌落数,能测得培养基中活菌数的原因是平板上的一个菌落就是由一个活菌繁殖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驯化培养基A中加入的敌敌畏对微生物进行选择,从土壤微生物原有的有各种变异类型中筛选出能在有敌敌畏的环境中生存即高耐受或能分解敌敌畏的微生物,A错误;
B、如图,在培养基B上进行5次划线,第一次挑取菌液划线前需灼烧接种环,每一次划线结束都需灼烧接种环,故接种过程中需对接种环进行6次灼烧,B错误;
C、单位时间内剩余的敌敌畏越少,说明筛选出的微生物分解敌敌畏的能力越强,故通过测定培养瓶中敌敌畏的剩余量,可筛选出分解敌敌畏能力较强的微生物,C正确;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时,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的活菌数,一个菌落一般来源于一个活菌,但也有可能是两个或多个连在一起的活菌,D错误。
故选C。
14. 无菌技术是获得纯净微生物培养物的关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所有器皿、培养基及生物材料均需进行灭菌处理
B. 酒精能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变性失活,70%的酒精用来灭菌效果最好
C. 试管口、瓶口等易被污染的部位,接种时可通过火焰灼烧来灭菌
D. 不耐高温的牛奶可使用巴氏消毒法,其优点是能够杀死全部微生物,保留牛奶风味
【答案】C
【解析】
【分析】1、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圧蒸汽灭菌。
2、消毒是指用比较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或化学药物消毒法等。
3、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详解】A、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均需要灭菌,生物材料依据情况消毒或灭菌,A错误;
B、酒精能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变性失活,酒精用于消毒,不是灭菌,B错误;
C、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C正确;
D、消毒是指用比较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D错误;
故选C。
15. 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和发酵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传统发酵技术通常未严格灭菌,发酵工程则需严格灭菌
B. 传统发酵技术常用混合菌种,发酵工程菌种则较为单一
C. 传统发酵技术多为厌氧发酵,发酵工程则多为需氧发酵
D. 传统发酵技术产物往往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而发酵工程会依据产品类型选用不同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化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传统发酵技术是指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
【详解】A、传统发酵技术通常仅做简单消毒处理,未严格灭菌,发酵工程则需严格灭菌,A正确;
B、传统发酵技术常用来自自然界中的混合菌种发酵,发酵工程通常接种经人工选育的较为单一的菌种,B正确;
C、传统发酵技术与发酵工程均既有厌氧发酵又有需氧发酵,主要由菌种代谢类型决定其发酵是否需氧,C错误;
D、传统发酵技术获得的发酵产物通常不处理,所以产物往往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而发酵工程获得的产品通常需要经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分离、提纯,D正确。
故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3分,漏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
16. 酱油起源于我国,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大豆、小麦中的蛋白质、淀粉等有机物在米曲霉、酵母菌和乳酸菌等微生物及其酶系的作用下,被分解形成具有特殊色泽和风味的酱油。利用发酵工程生产酱油的流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平板划线法对酵母菌进行分离和计数
B. 与传统发酵相比,利用发酵工程生产酱油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C. 大豆中的蛋白质可为米曲霉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
D. 发酵池发酵阶段使用食盐灭菌以保证酱油质量
【答案】BC
【解析】
【分析】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制作酱油的过程中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有米曲霉、酵母菌和乳酸菌等,其中米曲霉能够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平板划线法可以对微生物进行分离,但不能计数,A错误;
B、淀粉等有机物在米曲霉、酵母菌和乳酸菌等微生物及其酶系的作用下,利用发酵工程生产酱油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B正确;
C、大豆中的蛋白质可为米曲霉的生长提供氮源、碳源等,C正确;
D、抑制杂菌污染和繁殖是保证酱油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发酵池中酵母菌产生的酒精能抑制杂菌的生长,乳酸菌产生的乳酸使发酵液呈酸性也能抑制杂菌的生长,同时往发酵池中添加的食盐也能抑制杂菌的生长,D错误。
故选BC。
17. 营养缺陷型菌株是突变后某些酶被破坏,导致代谢过程中某些合成反应不能进行的菌株。下图是科研人员利用影印法(用无菌绒布轻盖在已长好菌落的原培养基上,然后不转动任何角度,“复印”至新的培养基上)初检某种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后的培养皿不能立即进行倒置培养
B. 紫外线处理的目的是提高菌种突变率且一定能产生目标菌
C. 进行②过程的顺序是先将丝绒布“复印”至完全培养基上,再“复印”至基本培养基上
D. 完全培养基上的菌落A在基本培养基对应位置不存在,说明其为氨基酸缺陷型菌落
【答案】AD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首先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然后运用“影印法”将菌种接种到两种培养基中: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则在基本培养基中,氨基酸缺陷型菌株不能生长,而在完全培养基中能够生长,因此可以选择出氨基酸缺陷型菌株。
【详解】A、据图分析,接种后菌落均匀分布,据此推测该过程接种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后的培养皿不能立即进行倒置培养,A正确;
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紫外线处理的目的是提高菌种突变率但不一定能产生目标菌,B错误;
C、进行②过程培养时,为了防止将完全培养基中特定营养成分带入基本培养基,应先将丝绒布先转印至基本培养基上再“复印”至完全培养基上,C错误;
D、在基本培养基中氨基酸缺陷型菌株不能生长,而在完全培养基中能够生长,完全培养基上的菌落A在基本培养基对应位置不存在,说明其为氨基酸缺陷型菌落,D正确。
故选AD。
18. 图1、2、3是某森林中喜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4为该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B. 图1、2中的B、D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 图4中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D. 调查喜鹊的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
【答案】AB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表示喜鹊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其中A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点达到K值;图2表示喜鹊种群增长速率曲线,C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与图1A点相同;图3表示喜鹊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关系曲线,其中E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F点达到K值;图4表示该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其中0-4年,λ>1,种群数量增加;4-8年λ<1,种群数量下降。8-10年λ=1,种群数量不变。
【详解】A、图1表示喜鹊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其中A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图3表示喜鹊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关系曲线,其中E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
B、由图示可知,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B正确;
C、图4表示该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其中0-4年,λ>1,种群数量增加;4-8年λ<1,种群数量下降,图4中第4年种群数量最多,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C错误;
D、调查喜鹊的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要用标志重捕法,D正确。
故选ABD。
19. 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50~250年未砍伐)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结果如表所示(其中,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是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黄松被砍伐后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 幼龄西黄松群落,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碳量是360g/m2
C. 幼龄西黄松群落的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小于老龄群落
D. 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可以降低大气碳总量
【答案】A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表格表示的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的结果,其中生产者活生物量老龄远远大于幼龄,其他的四个指标差距较小。
【详解】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
B、已知净初级生产力指的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因此表格数据显示,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360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B正确;
C、西黄松幼龄群落生产者的活生物量比老龄群落生产者的数量少得多,但二者产生有机物的质量差不多,所以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C错误;
D、分析表格数据,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对西黄松幼龄群落来说,流入生物群落的碳(1460)少于释放的碳的量(1460-360+390=1490),故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D错误。
故选AB。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我省某市的城中河流经该 市城区多个居民区,曾经是城区主要的排污大河,水质污染严重,经过治理后的 该城中河现已成为一道集行洪、蓄水、绿化、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绿色长廊。 下列关于该城中河修复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城中河属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净化污水等作用
B. 城中河修复过程中在沿河两岸种植多种林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 城中河修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D. 修复过程中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答案】AD
【解析】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城中河属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间接价值,如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净化污水等作用,A正确;
B、城中河修复过程中在沿河两岸种植多种林木,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物种类型,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错误;
C、城中河修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C错误;
D、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人的干扰可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应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D正确。
故选AD。
第II卷
三、综合题(共5题,55分)
21. 互花米草入侵是南通沿海地区面临的生态威胁之一,科研人员针对其入侵的原因与防治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请分析回答:
(1)互花米草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由于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很强,其入侵会导致当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使___降低甚至丧失。
(2)互花米草入侵,可显著改变本地植被群落,并影响其他生物类群,这种演替属于群落的___。芦苇也是南通沿海地区的本土植物,由于与互花米草具有相似的___,二者之间竞争激烈。研究人员对启东黄海沿岸10个湿地进行调查,每块湿地采用___取样法随机选取5个样方,采集植物和土壤样本,测定相关数据,结果如下图。
据图分析可知___,推测这是互花米草成功入侵的原因之一。
(3)对互花米草控制常采用人工刈制、使用除草剂和生物防治等措施。下图表示互花米草参与当地食物链的部分结果:
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是___,图中未但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包括___。
②若鸟的食物由互花米草和植食性尾虫,由原来的1:1调整为2:1传递效率按20%计算,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保留两位小数)。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尾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的作用
【答案】(1) ①. 生产者 ②. 生物多样性
(2) ①. 次生演替 ②. 生态位 ③. 等距 ④. 随土壤盐度增加和含水量下降,互花米草比芦苇叶面积下降幅度小,使得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这样的环境中更具有竞争力
(3) ①. 含碳化合物 ②. 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③. 1.29 ④.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小问1详解】
互花米草属于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互花米草作为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被入侵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丧失。
【小问2详解】
互花米草入侵,可显著改变本地植被群落,并影响其他生物类群,这种演替过程中已存在很多种生物,土壤条件保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芦苇也是南通沿海地区的本土植物,两者生活在同一区域,由于与互花米草具有相似的生态位,二者之间竞争激烈。
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因此对启东黄海沿岸10个湿地进行调查,每块湿地采用等距取样法随机选取5个样方。
依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土壤盐度增加和含水量下降,互花米草比芦苇叶面积下降幅度小,使得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这样的环境中更具有竞争力,从而成功入侵。
【小问3详解】
①图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网(链)进行,因此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图中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没有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根据题意分析,如果按照原来食物的1/2来源于互花米草,1/2来源于植食性昆虫,按传递效率20%计算,鸟增重1克需要互花米草=1/2÷20%+1/2÷20%÷20%=15克,如改为2/3来源于互花米草,1/3来源于植食性昆虫,鸟增重1克需要互花米草=2/3÷20%+1/3÷20%÷20%=35/3克,因此调整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15÷35/3=1.29倍。
③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22. 福寿螺作为一种入侵生物,已对广东地区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寻找防治措施,调查了广东省某地3种不同生境(水田、早地、水渠)下的福寿螺种群密度。
(1)福寿螺刚入侵时,种群增长会近似J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点),入侵初期种群增长速率__________(“增大”或“减少”或“不变”),
(2)图是对福寿螺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另外通过群落调查发现,福寿螺以水稻和微藻等植物为食,同时也吃线虫,线虫又以微藻为食,鸭子可以吃福寿螺及水稻害虫稻飞虱等。
三种土地利用生境类型中福寿螺的种群密度
①福寿螺与线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不同生境中福寿螺种群密度差异明显的原因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另外,水田与水渠相比,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干扰较多。
③请尝试提出福寿螺的防治建议(至少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方面回答)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空间、食物资源丰富、缺少天敌等 ②. 增大
(2) ①. 捕食和竞争 ②. 土地类型不同,福寿螺是水生生物,缺水不利于福寿螺生存 ③. 人类活动比如施肥、打农药等 ④. 在田地里放养鸭子捕食福寿螺、人工捡福寿螺、水旱轮作减少福寿螺所需的水环境
【解析】
【分析】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J型和S型两种,其中J型曲线是在生存空间无限、食物充足且没有天敌的理想条件下出现的增长现象,J型曲线的增长率保持不变,但是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增大
2、根据题意可知福寿螺以水稻和微藻等植物为食,同时也吃线虫,线虫以微藻为食,鸭子可以吃福寿螺及水稻害虫稻飞虱等,因此可知食物链有:水稻、微藻→福寿螺→鸭子,水稻→水稻害虫稻飞虱→鸭子,微藻→线虫→福寿螺→鸭子。
【小问1详解】
福寿螺刚入侵时,出现生存空间无限、食物充足且没有天敌的理想条件下,因此种群增长出现近似J型曲线,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增大。
【小问2详解】
根据上分析可知,福寿螺和线虫都以微藻为食,同时福寿螺也吃线虫,因此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和种间竞争关系。根据图示可知不同的土地类型,福寿螺的密度不同,其中在旱地中福寿螺密度最低,而在水渠和水田里,福寿螺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因为福寿螺是水生生物,在缺水的条件下不利于福寿螺生存。另外,水田与水渠相比,水田受到的人类活动影响比较多,比如打农药,施肥,放养鸭子等,导致水田和水渠的福寿螺密度有差异。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鸭子是福寿螺的天敌,在田里放养鸭子捕食福寿螺可以降低福寿螺的生存密度,此外根据题意可知福寿螺生存需要水环境,可以水旱轮作,减少福寿螺的生存环境。
23. Ⅰ、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果酒、果醋的历史源远流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类_______________(呼吸类型)微生物。
(2)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葡萄酒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发酵过程中,定期排气的方法是________ 。
(3)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生理活动。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实验表明,当缺少糖源时,醋酸发酵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制作泡菜是利用植物体表的_____________进行发酵,发酵期间,酸性物质不断积累,当它的质量分数达到_____________时,泡菜口味、品质最佳。
Ⅱ、在调查和分离湖水中耐盐细菌的实验中,先将10升湖水水样浓缩至10毫升,然后各取浓缩水样1毫升,涂布到多个培养皿中培养。请回答。
(5)可以通过提高培养基中盐的浓度来筛选被调查细菌,这种培养基被称为________培养基。
(6)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对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培养时需倒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培养皿上菌落的平均数可以计算湖水中该种细菌的密度,但计算的数据要比实际活菌的数目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23. 兼性厌氧
24. ①. 18~30 ℃ ②. 每隔12小时拧松瓶盖
25. 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
26. ①. 乳酸菌 ②. 0.4%--0.8%
27. 选择 28. ①. 高压蒸汽灭菌(湿热灭菌) ②. 防止皿盖上冷凝水落入培养基
29. 当两个或者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
【解析】
【分析】制作果酒所用的酵母菌是一类兼性厌氧微生物,其无氧呼吸可产生酒精。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葡萄酒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
【小问1详解】
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是一类兼性厌氧微生物。
【小问2详解】
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葡萄酒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30℃;酵母菌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发酵过程中,定期排气的方法是每隔12小时拧松瓶盖。
【小问3详解】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发酵原理是: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
【小问4详解】
泡菜发酵所需的菌种是乳酸菌;发酵期间,酸性物质不断积累,当它的质量分数达到0.4%--0.8%时,泡菜口味、品质最佳。
【小问5详解】
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可以通过提高培养基中盐的浓度来筛选被调查细菌,这种培养基被称为选择培养基。
【小问6详解】
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技术,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湿热灭菌);为防止皿盖上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同时为避免水分蒸发,需要将培养基倒置。
【小问7详解】
由于当两个或者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细菌,故计算的数据要比实际活菌的数目少。
24.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往往是混杂生长的。人们在研究微生物时一般要将它们分离提纯,然后进行数量的测定。下面是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和计数的实验过程,请回答有关问题。
(1)为分离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应该用____的培养基进行分离。
(2)若取土样6g,应加入____mL的无菌水配制成稀释10倍土壤溶液。因土壤中细菌密度很大,需要不断加以稀释,配制成101~107不同浓度的土壤溶液。将103~107倍的稀释液分别吸取0.2mL加入到固体培养基上,用涂布器将菌液铺平,每个稀释度下至少涂布3个平板。将接种的培养皿放置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48h,观察并统计菌落数,结果如下表,其中____倍的稀释比较合适,由此计算出每克土壤中的菌落数为____。
(3)若研究尿素分解菌的群体生长规律,可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灼烧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将分离纯化后的单个菌落进行液体培养,可采用定期取样的方法进行计数。若以一个大方格(体积为0.1mm3)有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为例进行计算,设五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50,菌液稀释倍数为102,那么原菌液的菌群密度为____个/mL。
【答案】(1)尿素作为唯一的氮源
(2) ①. 54 ②. 105 ③. 1.31×108
(3) ①. 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不连续)单个菌落 ②. 2.5×108
【解析】
【分析】筛选尿素分解菌需要使用尿素为唯一的氮源的选择培养基,尿素分解菌可以使用酚红指示剂进行鉴定;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可以用来进行微生物的计数;利用稀释涂布平板发估算样品中活菌数时,往往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
【小问1详解】
为了纯化分解尿素的细菌,需要抑制其他杂菌的生长,所以需要使用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
【小问2详解】
将土壤稀释10倍是指土壤占混合液的10%,所以土壤溶液总量应为60ml,故需要添加54ml的无菌水;估算样品中活菌数时,往往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所以稀释倍数为105时效果最佳;每克土壤中的菌落数需先算出三个平板的平均数,再除以滴加量,最后乘稀释倍数,(270+264+252)÷3÷0.2×105=1.31×108。
【小问3详解】
利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时,接种环通过灼烧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每次重新画线菌的数量都会在原有基础上下降,越来越少,最终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不连续)单个菌落;
若以一个大方格(体积为0.1mm3)有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为例进行计算,设五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50,菌液稀释倍数为102,那么原菌液的菌群密度为50×5÷0.1×103×102=2.5×108个/mL。
25. 某淡水湖中小岛众多,风景优美,吸引大量游客观光、疗养。因排入富含N、P等元素的生活污水引起了藻类大量繁殖。回答下列问题。
(1)大量排入污水导致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形成“绿膜”的主要原核生物是___________,与湖中黑藻的细胞结构相比,根本区别在于其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对该湖泊中有机碳生产率进行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5、7月份0.2m处有机碳的生产率很高,而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3)受周边农业、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中N、P污染物超标。请你根据生态学相关知识,进行治理时需要遵循_____________原理。
(4)污水治理时,相关人员在岸边大量种植挺水植物,既能净化水体又能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价值。若将该区域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来看属于_____________。
(5)在污染严重的水域周围建立如图2所示的人工湿地,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6)图3中的Ⅰ和Ⅱ分别表示该湖泊在污染过程中某种食草鱼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则在_______点时,该种鱼的数量达到最大。图4表示该湖泊的能量流动简图, A、B、C、D表示生物成分,其中_______可表示图3中鱼类。结合题意,流经该湖泊的总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蓝细菌 ②. 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
(3)自生、协调 (4) ①. 直接和间接 ②. 就地保护
(5)水平 (6) ①. c ②. D ③. 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中含有的能量
【解析】
【分析】1、群落是指一定的自然区域中分布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这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有明显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的影响,动物主要受栖息空间和食物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2、分析图示:5、7月份0.2m处有机碳的生产率很高,但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
3、题图分析,图2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其中的植物具有一定净化污水能力的本地物种,避免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生物生存造成威胁。图3中的Ⅰ和Ⅱ分别表示食草鱼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在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食草鱼类的数量达到最大。图4为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其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次级消费者,D表示初级消费者。
【小问1详解】
形成“绿膜”的主要生物是蓝细菌,蓝细菌为原核生物,黑藻为真核生物,与湖中黑藻(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相比,根本区别在于蓝细菌(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小问2详解】
在垂直方向上,该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5、7月份0.2m处有机碳的生产率很高,而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从而导致较浅的位置有机碳的生产量很高,较深的位置有机碳生产率较低。
【小问3详解】
受周边农业、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中N、P污染物超标,可以因地制宜,种植一些能快速吸收N、P的本地植物,治理措施需要遵循自生(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协调(选择适宜在该种环境中种植的植物)原理。
【小问4详解】
挺水植物能净化水质体现的是生态价值(间接价值),而美化环境体现的是直接价值,因此,相关人员在岸边大量种植挺水植物,既能净化水体又能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和直接价值。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若将该区域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来看属于就地保护。
【小问5详解】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图中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这种结构使得群落中的生物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
【小问6详解】
图3中的Ⅰ和Ⅱ分别表示食草鱼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在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食草鱼类的数量达到最大。图4为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其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次级消费者,D表示初级消费者,故D可表示图3中鱼类。结合题意,流经该湖泊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A)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中含有的能量。西黄松生态系统碳量
生产者活生物量(g/m2)
死有机质(g/m2)
土壤有机碳(g/m2)
净初级生产力(g/m2·年)
异养呼吸(g/m2·年)
老龄
12730
2560
5330
470
440
幼龄
1460
3240
4310
360
390
稀释倍数
103
104
105
106
107
菌落数
(个)
1号平板
478
367
270
26
5
2号平板
496
354
264
20
8
3号平板
509
332
252
29
3
西黄松生态系统碳量
生产者活生物量(g/m2)
死有机质(g/m2)
土壤有机碳(g/m2)
净初级生产力(g/m2·年)
异养呼吸(g/m2·年)
老龄
12730
2560
5330
470
440
幼龄
1460
3240
4310
360
390
稀释倍数
103
104
105
106
107
菌落数
(个)
1号平板
478
367
270
26
5
2号平板
496
354
264
20
8
3号平板
509
332
252
29
3
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摸底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摸底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研究表明,生长素, 晋代《南方草木状》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