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课件PPT(10份)
-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3.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4.《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5.《人体的营养》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6.《人体的物质运输及代谢废物的排出》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1.《生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1.《生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形成统一的整体,一生物适应环境,三环境影响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草→兔→鹰,丁→乙→甲→丙,丙→乙→甲→丁,丁→丙→乙→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点一 :生物的特征
1.下列关于生物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需要以其他生物为食 B.都由细胞构成C.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都能繁殖后代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反映出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A.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B.生长和繁殖C.排出体内废物 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3.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①小草 ②珊瑚 ③煮熟的鸭 ④钟乳石 ⑤冬眠的蛇 ⑥蘑菇 ⑦恐龙化石 ⑧家鸽A.①②③⑤ B. ①⑤⑥⑧ C. ①③⑥⑧ D. ①②⑤⑥4.小明家的狗生了四只小狗,出生几小时后便能吃奶。两个月后,小狗体重达到2.5公斤。以上体现了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 )①能生长和发育 ②能繁殖后代 ③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④能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知识点二:生物学及其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 林奈创立了“双名法”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 哈维发现血液循环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2.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
知识点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每种生物的形态结构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1)沙漠中的仙人掌变成了刺;(2)企鹅体内有很多脂肪以适应寒冷的气候。(3)动物的拟态、保护色和警戒色。
(二)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
(1)大树底下好乘凉;(2)蚯蚓能够改良土壤;(3)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4)蝗虫啃食庄稼等。
1.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等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包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 温度和湿度影响霉菌的生长 温度会影响换绽放的时间和季节,如山寺桃花始盛开。光照影响海洋藻类的分布。空气影响生物生存,如雨后蚯蚓出土现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骆驼刺、梭梭等沙漠植物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这说明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 D.环境能制约生物2.中华名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许多能反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诗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沙暖睡鸳鸯”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种非生物因素是( )A.微生物 B.温度 C.无机盐 D.燕子
知识点四: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产者——绿色植物、自养细菌(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微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消费者——动物、寄生性微生物
分解者——腐生性微生物、腐食性动物(分解动植物遗体并利用其中的有机物和能量)
非生物: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例:一个池塘、一块农田
1.以下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士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2.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必须具有下列哪些成分( )A.生产者与分解者 B. 水、阳光、适宜的温度C.非生物环境与生物 D.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有复杂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这种营养联系形成了食物链。多条食物链相互联系构成食物网。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各级消费者2.下列四条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A.阳光→草→兔→狼 B.草→昆虫→青蛙→蛇鹰C.鹰→蛇→青蛙一昆虫→草 D.草→蝗虫→细菌、真菌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能量流动的起点是植物,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循环 。越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数量越少,贮存的能量越少,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形成“能量金字塔”。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A.双向流动,逐级递减 B.单向流动,逐级递增C.循环流动,前后不变 D.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一山不能有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的观点可以理解为( )A.虎的危害性大,多了容易被人发现而遭到射杀B.虎性情孤独凶猛,不喜欢群居,驱逐了其他个体C.能量流到高营养级的生物时很少,难以维持太多的个体D.身体强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相互捕食所致
图6(食物链):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二氧化碳转变为含碳有机物的过程——光合作用。含碳有机物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中传递。含碳有机物转变为二氧化碳的过程——呼吸作用、燃烧物质循环的特点;沿食物链流动,不会消失,循环利用。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生物与非生命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与平衡的状态。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者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外来物种入侵的区域缺乏天敌的制约,使其能迅速繁殖扩张,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A.天然落叶林 B.天然常绿林 C. 人工纯种林 D.人工混交林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A.生产者 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下列哪种方法能增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生物的种类C.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生物的种类4.为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采取的措施是( )A.喷施农药消灭害虫 B.不准放牧 C.建立草场防护林 D.严禁割草
5.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这一事实说明( )A.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只能一成不变,否则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D.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越多越好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配套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环境中的生态因素,2生态因素,针叶林,阔叶林,骆驼刺,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竹节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11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件pptx、11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11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原卷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文内容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学习目标,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资料分析P17,警戒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堂小结,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