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天津市五中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无答案
展开一、语言基础(每题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散文钞(chā) 一椽(yuán) 嘶(sī)叫 耕 (hà)子
B. 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讷讷( nè) 落寞(mò)
C. 普陀(tuó) 山 孱头(càn) 陪衬(chèn) 夹袄(jiā ǎ)
D. 廿(niàn)四桥 吝啬(lìn qiáng) 混沌(dùn) 椭(tuǒ)圆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脉脉(mò) 颤动(zhàn) 乘凉(chéng) 书生义气
B. 酣睡(hān) 参差(cī) 袅娜(nuó) 栩栩如生
C. 点缀(zhuì) 倩影(qiàn) 踱步(dù) 臻于完善
D. 惦着(diàn) 羞涩(sè) 宛然(wǎn) 无地放矢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
B. 王小海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
C. 迎面一声招呼, 回头一个微笑,其实温暖早就在我身边了。只是它像空气一样融入了我的生活,浑然天成而不觉了。
D.“木马”等网络新病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威胁着计算机的安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 ;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 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 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 了。
4.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弥漫 霎时 好像 风流 B. 弥望 突然 好像 风致
C. 弥漫 突然 宛然 风流 D. 弥望 霎时 宛然 风致
5. 填入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恰当一项是( )
A.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B.一些白花零星地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C. 层层的叶子中间,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D.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零星地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
6.下面各句中所运用的修辞,与画横线的句子类似的一项是( )
A. 足见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B.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D.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二、古诗文阅读(每题2分)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击空明兮溯流光 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B. 舳舻千里 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C. 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一瞬间,片刻
D. 托遗响于悲风 悲风:悲凉的箫声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
B. 崖限当道者 限:门槛
C. 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D. 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9.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而今安在哉 B. 何为其然也
C. 固一世之雄也 D. 而又何羡乎
10. 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壬戌,我国古代传统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 既望, 指每个月月圆的日子, 一般是十五。 中国古代称每月初一为朔,月末一天为晦。
C.斗牛,斗宿和牛宿。我国古代将黄道附近的星空分为二十八宿,东南西北各七宿。
D. 曹孟德, 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11.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水之南和山之北皆为阳。“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说明汶水在泰山的北面。
B. 五鼓也称五更,是针对夜晚的计时方法。古人将夜晚分成五个时间段,
每段一个时辰(两个小时),三更是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C. 行宫,京城外供帝王出行居住的宫殿,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D. 桐城,文中指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主要作家是桐城人而得名。
1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有学问有造诣的人。
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 一般入。
C.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比不上。
D. 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 “齿”表并列。
13. 下列关于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马说》 《捕蛇者说》 《爱莲说》 《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里的六艺指六种技基本才能,即礼(礼节)、乐(音乐)、射(骑射技术)、御(驾驭马车技、)书(书法)、数(算数)。
D. 古道,本意是古旧的道路,后用来泛指古代的制度、学术、思想、风尚等;也指源于古代的信实淳厚的道德风尚、民间百工之事。本文中的“古道”指的是古代从师读书的风尚。
14. 下列对《师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1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 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能称之为老师。
C. 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不如这些人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15.《师说》中这些表述全部表现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批评指责的一项是( )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⑥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 ②③④ D②⑤⑥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每题3分)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 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 假令有取, 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 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 炊不暇熟, 又挈挈而东, 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 “邑犬群吠, 吠所怪也。 ”仆往闻庸蜀之南, 恒雨少日, 日出则犬吠, 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 皆仓皇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 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 而谁敢衔怪于数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 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以仆年先吾子, 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 则不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 取某事,去某事, 则可矣; 若定是非以教吾子, 仆才不足, 而又畏前所陈者, 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迎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B.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C.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D.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仆,第一人称代词,与“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中的“余”相同,都有自谦的意思。
B. 京师,指京城,与“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中的“京师”相同,都指古时“长安”。
C. 假,借助,与“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假”相同,都强调要善于借助外力。
D. 众人,指一般人,与“今之众人”(《师说》)中的“众人”相同,都指当时的士大夫。
1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是者数矣(多次) B. 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C. 然后始信前所闻者(才) D.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 (过分)
19.下列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皆出于此乎 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B.位卑则足羞 日出则犬吠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有辄哗笑之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又挈挈而东
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借用“蜀犬吠日”和“越犬吠雪”两个典故,讽刺了当时人们对拜师行为少见多怪,辱骂攻击的风气。
B. 韩愈因反对“耻学于师”的时风而遭到攻击,以致被迫数次离开长安,因此柳宗元认为他是个狂人。
C. 柳宗元虽然对韩愈的师道观是赞同的,但却缺乏韩愈直面对抗的勇气,无奈屈从了世俗的力量。
D. 韦中立和《师说》中的李蟠都不顾流俗,不辞千里, 敢于拜师,彰显了崇古慕贤、好学勇毅的优秀品格。
21.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②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四、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每题3分)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 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 霎儿风。
{注}① 槎:木筏。② 莫是离中,莫表推测,或许、还是的意思 ③甚霎儿:“甚”是领字, 此处含有“正的意思。 霎儿: 一会儿。
2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两句点出了织女会牛郎时的情景,“弄”和“传”字运用拟人手法,云霞为他们的相会感到高兴,流星为他们传递着离愁别恨。
B.“柔情似水”,“似水”照应前面的“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柔情比作银河之水,既深且长。
C.《行香子》上片由天上写到人间,于叙述中句句含情,句句扣紧着词人的感情脉搏。
D.“云阶月地,关锁千重”,描写牛郎织女远隔天宫和莽莽星河不得相见的痛苦。
2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纤云弄巧”,既写出了初秋夜空轻盈多姿的美丽,又将纤云与织女之巧联系了起来,形象地烘托了织女的美丽和聪慧。
B.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 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极写万籁俱静的环境特点,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C. 《鹊桥仙》这首词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D. 《行香子·七夕》整首词幻想与现实结合,天上人间遥相呼应,境界奇丽,曲径通幽,写透了青年男女的离愁别恨。
五、填空
24 (13分)
1) 《短歌行》化用《诗经·郑风》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句子是: , 。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
是: , 。
3)踏进仙府洞门,天空辽阔、无边无际、 日月同辉, 金殿银宫熠熠生辉。这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日月照耀金银台”所描写的奇异仙境。
4)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出诗人绝不卑躬屈膝、蔑视权贵的诗句是: , 。
5) 《登高》中“ , 。”描绘了 幅宏大悲凉的秋景图,暗含时光易逝、壮志难酬之感,现在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逝去,历史长河依旧滚滚向前的自然规律。
6)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谈笑间, ”一句写出了周瑜风流儒雅、指挥若定、从容破敌的飒爽英姿。
7)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诗描写曹操志得意满、豪情满怀的言行。
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旷古之香
①不久前去了一次汾阳。汾阳属晋。此行, 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入晋。 晋自古就属炎黄尧舜之率, 禹夏殷商之土,周秦汉唐之源。唯其煌煌如此,巍巍如此,我这个自知行囊稀薄的辽东客在去的路上就摆正了姿势,那就是高山仰止,尊而敬之。好在此次来汾阳,行程非常简单,看杏花,喝汾酒。我不懂酒,也不擅酒,那就更简单了,只看杏花。
②对于杏花, 出生在北方辽南乡村的我并不陌生。记忆里,河冰消融, 燕子归来,都算不上热闹,只有杏花如雪, 才是真正的锣鼓喧天。杏花从不挑肥拣瘦,农夫村人随手将它栽种在田埂上或是自家院墙内。土生土长的杏花, 曾陪伴了无数乡村孩子的童年。仲春时节,影影绰绰的杏花,与河面的晨霭、屋顶的炊烟便混成了团, 在我的心底凝成化不开的一片离愁……直至今日,即使离乡好几十年,老家屋后那一树杏花的姿影, 一直在我的念想里婆娑着。
③关于杏花, 竟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不过是想缓解我在汾阳看杏花的惊讶。因为,我在这里看到了太多的杏花,看到了太多别处没有的杏花。
④汾阳的第一片“杏花”, 开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时代。 时至今日,它们是以河滩淤积的姿态隐身在望不到尽头的、黄尘弥漫的史前烟火里。
⑤去时已是日影西斜, 来看杏花的却不止我一个。所有的车和人,都静静地伫立在那条繁忙的国道边上, 目光迷离地向那片洼地张望。 以前皆为沃土良田,如今已大多弃耕, 只见大片的荒草野蒿丛中, 浮出一块醒目的石碑。想走到近前看个清楚, 却被路边围护的铁网拦住了,而且被告知,附近一带没有缺口。 我便问,碑上写的什么?答曰:杏花村文化遗址。原来,遗址所在之处,属于今天的汾阳杏花村镇东堡村, 故以杏花村名之。 一下子, 我也有了好多人都在说的穿越感。
⑥我相信, 六千年前,这里一定有杏花盛开。 不止如此, 这里还闪射出一道文明曙光:六千年前,这里不只有杏花,还有粟麦菽粱。 细心的考古专家,在太多的陶碗泥盆里,拣出了一只小口尖底瓮,据此断言,在六千年前的汾水岸边,先民们就已经把蒸熟的谷物放入瓮中,酿出了华夏谷物酒的第一缕清香。就是说,六千年前的杏花村,既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初始之地,也是中国汾酒的原乡。 酒的发明者, 既不是仪狄, 也不是杜康, 而是一群无名的黔首。
⑦汾阳的另一片“杏花”,开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 它以分行文字的形式,与一个诗人的名字一起,印刷在《唐诗三百首》里。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⑧此诗的作者叫杜牧, 本想早一些走上仕途,却生不逢时。于是,在大唐晚季的某年某月, 跌跌撞撞来到了汾州。 天不作美, 他被一场淫雨浇得狼狈不堪,只好问路寻酒, 以释春愁。可是, 他自己也断不会想到, 不过是酒醉之后的随口一吟, 怎就成了千古绝唱?
⑨世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 因与果,瞬间生成。尽管酒早就有了,杏花村也早就有了,可是杜牧没有来。它们只好耐心等一千多年前的那个雨天, 因为牧童的一个手势,杜牧的一顿闷酒和一首诗, 这个世界才有了一个诗酒相伴的杏花村。于是这片神情凄迷的杏花定格为一枚灿然不凋的村徽。
⑩杏花与酒,本不相干。 因为杏花村的酒,并非杏花所酿。但是,正是他的一首小诗,在中国人长达一千多年的语境里,杏花村就是酒,酒就是杏花村。汾阳的杏花, 已然是汾酒的代名词。
⑪其实,早在唐以前的南北朝时代, 汾酒就已经名扬天下了。 史载, 北齐的武成帝曾在给胞弟的信中称赞汾酒。而杜牧之后,还有袁枚。一册《随园食单》, 让汾酒之名达到了顶峰。天下之大,酒类杂多, 只有散发着浪漫花香的汾酒入了皇帝、诗人、 美食家的法眼, 源远流长,泱泱千年,未曾有过空白。因此, 说它是酒的活化石, 一点都不为过。
⑫汾阳的第三片“杏花”开在一座肇始于清末, 名为宝泉益的酒坊。如今,酒坊已改叫杏花村老作坊博物馆。
⑬在这里,展出了两款晚明山西籍名士傅山的题词。其一曰:得造清香。其二曰:清香天下。是的, 由明末到清末,杏花村汾酒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向天下走去。 当年, 宝泉益东家不惜重金,聘请的掌柜和师傅都是杏花村最好的酒工。因为,他接过的是杏花村的香火,它传承的是杏花村的祖脉。公元1915年,用杏花村古井水酿的酒,宝泉益果然从大洋彼岸骄傲地捧回了万国博览会甲等大奖。汾阳与旧金山, 隔空相望七万里。汾酒的清香, 真就越过了浩瀚的太平洋,飙向了全世界。
⑭汾阳的朋友总跟我说,汾酒的清香,就是杏花的清香。因为杏花是汾酒的 DNA。 言之凿凿, 我甚以为然。
⑮每一滴汾酒里都有一片杏花。那是绵绵了六千年的长香幽袭,悠悠了六千年的暗香浮动。
(取材自素素同名散文)
25.赏析结尾划线的句子。 (5分)
每一滴汾酒里都有一片杏花。那是绵绵了六千年的长香幽袭, 悠悠了六千 日年的暗香浮动。
26. 请根据文意简析第②段的作用。 (4分)
27.本文围绕三片“杏花”展开,酒香与杏花香交融,形成了绵延六千年的旷古之香。请根据文意分别阐释每片“杏花”的内涵。 (6分)
六、
28.小作文(15分)
近年,高考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不仅考生在拼,家长也在搏,花式送‘考如送鲜花、穿旗袍、举葵花等等不断引发热议,两年后我们也将步入考场,你希望自己的父母加入这样的送考大军吗?理由是什么?
请围绕“花式送考”谈看法,300字左右。
2024镇江一中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镇江一中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新乡九师联盟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新乡九师联盟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命题范围,小明喜欢睡懒觉,并对父母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梅河口五中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梅河口五中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