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一、选择题(24道题,共48分,每道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 下列地理现象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 昼夜现象B. 四季更替
C. 昼夜长短变化D. 昼夜更替
【答案】D
【解析】
【详解】昼夜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地球不透明、不发光,与地球自转无关,A错误。四季更替是由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导致的,与地球公转有关,B、C错误。地球自转一周完成一次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由地球自转产生,D正确,故选D。
当地时间2020年3月21日19时,来自广州的6人专家医疗援助队抵达塞尔维亚(东一区),开展为期1个月的抗疫援助工作。完成下面小题。
2. 当医疗队抵达塞尔维亚时,北京时间为( )
A. 21日2时B. 22日12时
C. 22日2时D. 21日12时
3. 当医疗队抵达塞尔维亚时,处于3月21日的地区面积约占全球的( )
A. 1/2B. 1/3C. 2/3D. 3/4
【答案】2. C 3. D
【解析】
【2题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医疗队抵达塞尔维亚时,东一区为21日19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二者时差为7小时,且东八区位于东一区以东,故北京时间为22日2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日期的分界线包括国际日期变更线与零时所在经线两条。医疗队抵达塞尔维亚时,北京时间为22日2时,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计算可知,0时所在的经线为90°E,即从东6区向东至东12区为22日,其余范围为21日,即21日范围占3/4,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理论上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范围为从0时所在经线至180°经线,此范围之外为旧的一天。
家住南京(118°46'E,32°03'N)的小明都在日出时出发沿着玄武湖边绿道跑步锻炼。他从A地出发,按照顺时针方向的线路匀速绕湖一圈。完成下面小题。
4. 若不考虑天气因素,关于小明出发跑步时间(北京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3月1日到5月1日出发时间推迟
B. 4月1日到6月1日出发时间提前
C. 5月1日到7月1日出发时间推迟
D. 6月1日到8月1日出发时间提前
5. 春分日时,如果跑步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则太阳在小明右前方的路段是( )
A. A路段B. B路段C. C路段D. D路段
【答案】4. B 5. B
【解析】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小明出发跑步的时间即为当日的日出时间。南京(118°46′E,32°03′N)位于北半球,3月1日至5月1日、4月1日到6月1日,太阳直射点均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越来越长,日出时间提前,A错误,B正确。5月1日到7月1日、6月1日到8月1日均经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先向北后向南,北半球的昼长先变长再变短,日出时间先提前,后推迟,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春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小明跑步的时间为地方时6时至7时,太阳应位于东南方向。A路段大致由南向北跑,太阳位于右后方,A错误。B路段大致由西向东跑,太阳位于小明右前方,B正确。C路段大致由西北向东南跑,太阳位于左前方,C错误。D路段大致由东向西跑,太阳位于右后方,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的昼长变长,夜长变短。
下图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三地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
A. ①②③B. ①③②C. ③②①D. ③①②
7. 此日白昼时间从长到短的排序是( )
A. ①②③B. ②①③C. ③②①D. ③①②
【答案】6. A 7. A
【解析】
【6题详解】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据图可知,三地正午时的太阳方位均在南方,表明三地均位于直射纬线以北,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三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则离直射点的距离越大,纬度越低,图中① 、②、③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45°、60°、75°,则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排序是①、②、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前题分析可知,图中三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且纬度从高到低排序是①、②、③,因此三地从南向北的排序是③、②、①。材料信息表明,此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则越往北昼越长,因此三地昼长从长到短的排序是①、②、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昼长的纬度变化:春分日(3.21)至秋分日(9.23),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有昼夜更替现象的地区越向北昼越长,秋分日(9.23)至春分日(3.21),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有昼夜更替现象的地区越向南昼越长。
在长江中下游江流两岸,常见基岩山体矗立江边,峭壁悬崖,突出江中,三面临水,形如半岛,这就是矶头。有矶头控制的河道江窄水深,河槽稳定;上、下矶头之间的河道江面变宽,并常出现江心洲,直到演变至河分汊。下图为顺直分汊河型、弯曲分汊河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 矶头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 )
A. 迎水面与背水面均侵蚀B. 迎水面与背水面均堆积
C. 迎水面侵蚀,背水面堆积D. 迎水面堆积,背水面侵蚀
9. 长江矶头分布对河道的主要作用是( )
A. 促进河道泥沙淤积B. 控制并稳定河道
C. 促进河道分汊D. 减缓河道流速
【答案】8. C 9. B
【解析】
【8题详解】
迎水面面对来水方向,且河水流至矶头处,河道收窄,流速加快,综合考虑,迎水面流速快,外力作用以侵蚀为主,B、D错误。背水面,受矶头阻挡,河水流速较慢,且河水流过矶头后,河道变宽,水流分散,流速变慢,故背水面流速慢,外力作用以堆积为主,A错误,C正确,故选C。
【9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有矶头控制的河道江窄水深,河槽稳定”,可知,由于众多矶头对长江河道的控制作用促使河道处于较稳定的状态,B正确。“上、下矶头之间的河道江面变宽,并常出现江心洲,直到演变至河分汉",据此可知,矶头之间的河道容易出现泥沙淤积,但这不是矶头分布对河道的主要作用,A错误。“少矶或无矶的河段,河道弯曲多变分汉”,据此可知,河道分汉不是矶头对河道的作用,C错误。矶头会加快矶头处迎水面的水流流速,D错误。故选B。
【点睛】矶头的作用:洪水期,引导水流向江河中心,以减轻水流对堤岸的冲刷;枯水期,阻挡浅水区水流,增大矶头处水量以增加侵蚀力,减少泥砂在河道内沉积。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回答下列小题。
10. 图中表示相同地质作用的一组是( )
A. ①③B. ⑤⑦C. ②③⑦D. ④⑦
11. 下列可能参与①作用过程的岩石是( )
A. 花岗岩B. 石灰岩C. 玄武岩D. 大理岩
【答案】10. C 11. B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②③⑦均指向岩浆,代表重熔再生,C正确;①代表变质作用,③代表重熔再生,A错误;⑤代表变质作用,⑦代表重熔再生,B错误;④代表冷却凝固,⑦代表重熔再生,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①为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石灰岩为沉积岩,可能参与①作用过程,B正确;花岗岩和玄武岩为岩浆岩,大理岩为变质岩,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质作用包括内力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形式: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外力作用的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地球转动能等。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内力作用。完成下面小题。
12. 内力作用( )
A. 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B. 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C. 都能瞬间改变地表形态D. 塑造地形的主要方式是岩浆活动
13.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包括( )
A. 地壳运动B. 侵蚀作用C. 岩浆活动D. 地震活动
14. 一般来说,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是( )
A. 地壳水平运动B. 变质作用
C. 岩浆活动D. 地壳垂直运动
【答案】12. B 13. B 14. B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内力作用的能量不只有热能,还有化学能、重力能、地球转动能等,A错误。内力作用能量大,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较大,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B正确。内力作用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壳运动,变质作用不能改变地表形态,C错误。塑造地形的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ACD属于内力作用。侵蚀作用属于外力作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地壳水平运动可以塑造高大的山脉,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态,A错误。变质作用通过高温、高压作用使岩石性质发生变化,但是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B正确。岩浆喷发活动可以形成火山锥,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态,C错误。地壳垂直运动可以形成块状山地、谷地等地形,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态,D错误,故选B。
【点睛】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有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欧洲西部的荷兰原有的海岸沙丘因自然原因遭到破坏,沿海低地涝灾风险增加。2011年荷兰人开始通过人工抛沙(从附近海城抽取泥沙输送到近岸形成新土地)对海岸进行综合整治。下图示意荷兰海岸沿52°N纬线地形剖面。完成下面小题。
15. 导致原有海岸沙丘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B. 流水堆积
C. 海水堆积D. 风力堆积
16. 荷兰人通过人工抛沙对海岸进行综合整治,使得海岸( )
A. 低地涝灾风险增加B. 陆地面积不可能会有增加
C. 原有海岸沙丘蚀退D. 海水侵入陆地的风险减小
【答案】15. D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原有海岸山丘高于周边陆地,风力侵蚀会破坏原有沙丘,不会使沙丘变高,A错误。流水堆积在海岸附近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地貌,海水堆积形成沙滩等地貌,海岸沙丘高度较高,水往低处流,B、C错误。此地的海岸沙丘是河流挟带泥沙在近海海域堆积再经过波浪、洋流、潮汐等二次分选,其中较细的颗粒在落潮水位较低时被盛行西风搬运堆积在海岸高潮水位以上,形成原有海岸沙丘,D正确。故选D。
【1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原有的海岸沙丘被破坏后导致沿海低地涝灾风险增加,说明沿海低地的涝灾的水源来自海洋,通过人工抛沙对海岸进行综合整治后,原有的沿海低地与海洋距离增大,受海洋影响减小,涝灾风险减小,A错误。综合整治后,在海岸形成新土地,使陆地面积增加,B错误。综合整治后,原有海岸沙丘受海浪侵蚀作用减弱,高度可能会增加,C错误。综合整治后原有土地与海洋之间由新土地、新沙丘阻挡,海水侵入陆地的风险减小,D正确,故选D。
【点睛】沙丘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沉积,沙丘破坏的外力作用主要是侵蚀。海水落潮时,近岸海底裸露,盛行西风将海底泥沙搬运至海岸堆积形成沙丘。原有沙丘位于海岸附近,受海浪侵蚀、风力侵蚀等作用的破坏。
下图为板块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四处中,岩石最新的一般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18. 下列地理事物一般在图示板块边界形成的是( )
A. 东非裂谷B. 海岸山脉
C. 大西洋D. 喜马拉雅山脉
【答案】17. A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图示区域位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距离边界越近,岩石年龄越老,②③处岩石年龄较老,BC错误。④位于大陆板块内部,距离板块张裂处(生长边界)较远,年龄较老,D错误。①位于大洋板块内部,距离大洋中脊较近,岩石年龄较新,A正确。故选A。
【18题详解】
图示板块边界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在大陆板块形成海岸山脉,B正确。东非裂谷张裂作用形成,A错误。大西洋是板块张裂的结果,C错误。喜马拉雅山位于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交界处,D错误。故选B。
【点睛】板块碰撞挤压处为消亡边界,板块张裂处为生长边界。
“巴山夜雨”泛指我国西南山地多夜雨,是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完成下面小题。
19.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巴山夜雨”原理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20. 巴山附近的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最少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低B. 地势高C. 白昼短D. 多云雨雾
【答案】19. B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巴山夜雨”发生在夜晚,①④为白天的热力环流状况,AD错误。夜晚同海拔高度的山坡上降温快,温度低,空气下沉,山谷温度高,空气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成雨,②正确,③错误,即B正确,C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应较强,A错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且四川盆地内部地势不高,B错误。不考虑天气因素,不同纬度的年昼长时数应相同,C错误。四川盆地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扩散,多云雨雾,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导致四川盆地的太阳辐射数量少,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昼长、地势、天气等方面。
辐射逆温是因地面的强烈辐射而失去热量,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温度随高度递增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辐射逆温现象多发。完成下面小题。
21. 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
A. 日落前后,大风呼啸B. 正午时刻,雨雪交加
C. 午夜时分,浓云密雾D. 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22. 考虑辐射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一天中,最不适合进行室外锻炼的是( )
A. 清晨B. 中午C. 午后D. 傍晚
【答案】21. D 22. A
【解析】
【21题详解】
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出现时地面温度低,近地面气温低,一天中日出之前气温最低,晴朗无风,空气流动性差,且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近地面大气易受冷地面的影响,D正确。日落前后、正午时刻地面温度较高,近地面大气气温较高,AB错误。浓云迷雾,大气逆辐射强,地面不易强烈辐射冷却,C错误。故选D。
【22题详解】
逆温发生时,大气对流运动减弱,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质量较差,不适合室外锻炼。一天中清晨气温低,辐射逆温发生较多,不适合室外锻炼,A正确,中午、午后、傍晚气温均不太低,逆温发生概率较小,BCD错误,故选A。
【点睛】逆温现象的概念:对流层中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加的现象,叫逆温现象。形成原因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地形逆温。
雾霾,是指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2020年11月25日,京津冀等地出现了严重雾霾天气。完成下面小题。
23. 雾霾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 对流层B. 平流层C. 高层大气D. 电离层
24.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推测雾霾天气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A. 增强地面辐射B. 削弱太阳辐射C. 大气逆辐射减弱D. 昼夜温差变大
【答案】23. A 24. B
【解析】
【分析】
【23题详解】
大气垂直分层由地面往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包括电离层),雾霾是发生在最底部的对流层,其他选项错误,故本题选A。
【24题详解】
雾霾导致空气变得浑浊,削弱了太阳辐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辐射随之减弱,A错B对。雾霾使得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随之加强,使得温室效应增强,昼夜温差变小,C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考查大气垂直分层结构,需要学生们熟记。雾霾不是雾,而是一种大气污染。
二、综合题(共3道题,共52分)
25. 下图示意某地等高线分布和地层界线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仅考虑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背斜一般形成____(山岭或谷地)地形,向斜一般形成____(山岭或谷地)地形。
(2)从地质构造来看,甲处为____,乙处为____。
(3)从内外力共同作用方面,说明甲处地形的成因。
【答案】(1) ①. 山岭 ②. 谷地
(2) ① 向斜 ②. 背斜
(3)甲处处于向斜槽部,岩层变形过程中受挤压,岩石坚实,不易被外力作用侵蚀而形成山岭。
【解析】
【分析】本题以等高线分布和地层界线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构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背斜构造的岩层向上隆起,一般形成山岭地形;向斜构造的岩层向下弯曲,一般形成谷地地形。
【小问2详解】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甲处中间的岩层年龄较新,两侧的岩层年龄较高,应为向斜;乙处中间的岩层年龄较高,两侧的岩层年龄较新,应为背斜构造。
【小问3详解】
甲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由等高线分布可知,甲处的地形为山岭。形成原因为向斜受水平挤压,岩层向下弯曲,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两翼被侵蚀掉形成山岭地形。
26. 下图是北半球某河流各河段河床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外力作用方面分析,河流上游AB截面河谷呈“V”形的主要原因。
(2)从外力作用方面分析,CD截面所在河流下游河段成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
(3)若河口段的EF截面中沙洲逐渐向一岸偏移,指出其可能偏移的方向____(E岸或F岸),并说明判断依据____。
【答案】(1)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以下蚀为主,从而形成“V”形河谷。
(2)上游河流侵蚀作用强烈,大量泥沙搬运至下游河段,河流下游进入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大量泥沙堆积在河床,抬高河床,从而形成地上河。
(3) ①. F岸 ②. 答法一:临近E岸河道较深,表明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临近F岸河道较浅,表明水流速度慢,沉积作用明显,因此沙洲向F岸偏移。
答法二:该河流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水顺着流向向右偏,即向E岸偏转,E岸受侵蚀作用较强,F岸沉积作用明显,因此因此沙洲向F岸偏移
【解析】
【分析】本题以河床剖面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外力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河谷的形成对应的外力作用应是流水侵蚀。河流上游落差大,河水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造成河道深且窄,呈“V”形谷。
【小问2详解】
CD截面所在河段的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产生大量的泥沙,被搬运至下游河段。CD截面所在河段地区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泥沙沉积较多,从而使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小问3详解】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向右偏移。顺着河流流向,E为右岸,河流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F为左岸,河流流速慢,以沉积作用为主,日积月累,沙洲可能与F岸相连。
27.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6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25℃等温线大致呈东西延伸,这主要受____因素影响所致。
(2)有同学认为,图中25℃等温线在海洋上明显向北弯曲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致,你认为对吗?说明理由。
(3)描述图中30°N~35°N甲、乙两地之间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影响因素。
(4)利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分析乙地(青藏高原)光照强、月均温较低的原因。
【答案】(1)纬度(或太阳辐射)
(2)不对或错误,海洋等温线向北凸,表明海洋气温高于陆地,6月为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应该高于海洋。
(3)分布特点:等温线呈南北走向;数值由东向西递减;等温线东疏西密。影响因素:地形(地势)。
(4)光照强的原因:该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云雨天气少,多晴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低的原因:该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
【解析】
【分析】本题以等温线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温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等温线呈东西延伸,与纬线平行,应该是受纬度因素的影响,由于太阳辐射与纬度呈负相关,只考虑纬度因素,等温线应与纬线平行。
【小问2详解】
若考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6月份,海洋升温比陆地慢,气温应低于同纬度的陆地,北半球的等温线在海洋上应向南弯曲,与图中25℃等温线向北弯曲的特点不符。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30°——35°N的甲、乙之间的等温线大致呈南北走向,数值变化特点为东高西低,且东部等温线较为稀疏,温差小,西部等高线密集,温差较大。影响因素应为地形。由甲向乙,地形由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至青藏高原,由东向西海拔整体呈升高趋势,导致6月份平均气温下降,甲乙之间有横断山区分布,地势起伏大,气温变化大,导致等温线分布较为密集。
【小问4详解】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大气较为稀薄,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同样应为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较弱;且因为大气稀薄,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弱,导致气温低。
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海南省洋浦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海南省洋浦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组,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