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花垣县华鑫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展开时量:60分钟 分值:100分
温馨提示:所有试题卷上的试题,请在答题卡上作答。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
1. 下列有关爬行动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陆地上产卵B. 完全用肺呼吸
C. 体表被毛D. 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答案】C
【解析】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详解】A.爬行类的生殖以及幼体的发育都脱离了水的限制,在陆地上产卵,A不符合题意。
B.爬行动物有成熟的肺,用肺呼吸,其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B不符合题意。
C.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由于陆地环境相对比较干燥,陆地生活的动物体表具有角质的鳞片而不是毛发,这些结构不仅保护了身体,还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适应陆地生活,C符合题意。
D.爬行动物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可以保护卵内部结构,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我国中医药博大精深,一些动物或动物的某些部分可人药。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 蛭素——沙蚕B. 蟾酥——蟾蜍
C. 珍珠粉——乌贼D. 海螵蛸——鲍鱼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等,是人类生产活动中重要的原料来源,许多轻工业原料来源于动物,如哺乳动物的毛皮是制裘或鞣革的原料。
【详解】A.水蛭唾腺中含蛭素是一种多肽,由多种氨基酸组成。蛭素对细菌内毒素引起的血栓形成有预防作用,并能减少死亡率,因此可以利用蛭素生产抗血栓药物,A错误。
B.蟾蜍也叫蛤蟆,属于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在我国分为中华大更多课件教案等优质滋元可 家 威杏 MXSJ663 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是我国紧缺的药材,蟾酥是由蟾蜍毒腺的分泌物加工制成的,B正确。
C.乌贼属于软体动物,其贝壳退化成内壳。乌贼退化的内壳可以入药,临床用名有海螵蛸、乌贼骨。珍珠一般是河蚌的外套膜受刺激以后分泌的珍珠质包裹异物形成的,C错误。
D.鲍鱼的壳(石决明)可以入药,D错误。
故选B。
3. 名称中带有“鱼”的动物有的其实不是鱼,下列动物名称与所属类群不对应的是( )
A. 鱿鱼、章鱼——软体动物B. 甲鱼、鳄鱼——爬行动物
C. 鲸鱼、娃娃鱼——哺乳动物D. 金鱼、鲫鱼——鱼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详解】A.鱿鱼、章鱼属于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贝壳,体外被套膜,A不符合题意。
B.甲鱼、鳄鱼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B不符合题意。
C.鲸鱼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C符合题意。
D.金鱼、鲫鱼属于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金蝉脱壳”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金蝉脱壳”指的是蝉脱去( )
A. 鳞片B. 细胞壁C. 皮肤D. 外骨骼
【答案】D
【解析】
【分析】昆虫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
【详解】AC.鳞片和皮肤都不是昆虫的身体结构,AC不符合题意。
B.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结构,B不符合题意。
D.金蝉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金蝉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皮。“金蝉脱壳”中的“壳”指的是蝉的“外骨骼”,可见“金蝉脱壳”指的是蝉脱去外骨骼,D符合题意。
故选D。
5. 小雪同学做完观察蚯蚓的实验后,忘记将一条蚯蚓放回土壤中,而是将它留在了干燥的环境中,不久后发现蚯蚓死了。造成这条蚯蚓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 无法取食B. 地下穴居动物怕光
C. 无法呼吸D. 失水过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生活,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环形体节构成,靠前端有环带,靠体壁发达的肌肉与刚毛配合完成蠕动,依靠湿润的体壁完成呼吸。
【详解】蚯蚓靠湿润的体壁来呼吸的,其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土壤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可见,在干燥的环境中,蚯蚓不久死了,造成这条蚯蚓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无法呼吸,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 下列动物中,不属于寄生虫的是( )
A. 涡虫B. 猪肉绦虫C. 血吸虫D. 蛔虫
【答案】A
【解析】
【分析】寄生虫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
【详解】蛔虫、血吸虫、猪肉绦虫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属于寄生虫,涡虫属于扁形动物,生活在小溪流中,不属于寄生虫,A符合题意。
故选A。
7. 柑橘皮上很容易长出“绿色”的霉菌,下列有关霉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绿色”结构中有叶绿体B. “绿色”部分是直立菌丝
C. “绿色”部分是营养菌丝D. “绿色”部分是孢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真菌的相关知识。
【详解】真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这种营养方式属于异养;霉菌的菌体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菌丝分为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属于多细胞真菌;直立菌丝:生长在营养物质的表面,顶端长有扫帚状结构,其上生有成串的孢子,青霉呈青绿色是因为孢子是青绿色的;营养菌丝:深入营养物质内部,能够从营养物质内吸收有机物,所以霉菌绿色部分是孢子,D正确。
故选D。
8. 下列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 曲霉B. 木耳C. 酵母菌D. 大肠杆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没有成形细胞核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详解】ABC.曲霉、木耳、酵母菌都是真菌,真菌细胞中具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ABC不符合题意。
D.大肠杆菌属于细菌,细菌体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区域,称为原核生物,D符合题意。
故选D。
9. 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缺氧环境下的细菌,在罐头食品及密封腌渍食品中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是毒性最强的细菌之一。这种细菌的生殖方式是( )
A. 孢子生殖B. 形成芽孢C. 出芽生殖D. 分裂生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菌的生殖方式为最简单的分裂生殖,是无性生殖。
【详解】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缺氧环境下的细菌,细菌的生殖方式为最简单的分裂生殖,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 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制成标本,用显微镜观察能清楚地看到液体中悬浮着很多酵母菌。有的长出了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 )
A. 萌芽B. 孢子生殖C. 出芽生殖D. 产卵
【答案】C
【解析】
【分析】1.真菌有单细胞的个体,也有多细胞的个体,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的,单细胞的酵母菌还可进行出芽生殖。
【详解】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在良好的营养环境条件下生长时,可以进行出芽生殖,快速繁殖,在营养条件不好时,可以进行孢子生殖,繁殖速度减慢;当观察到酵母菌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时,这个突起就是芽体,这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因此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1. “超级细菌”是一种对绝大多数抗生素不再敏感的细菌,它的产生与人类滥用抗生素有关。“超级细菌”的结构特点是( )
A. 没有遗传物质
B. 同SARS病毒一样无细胞结构
C. 有同真菌一样的细胞结构
D.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超级细菌不是特指某一种细菌,而是泛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
【详解】A.超级细菌具有DNA集中区域,DNA是遗传物质,则超级细菌有遗传物质,A错误。
B.超级细菌属于细菌,具有细胞结构,与无细胞结构的SARS病毒不同,B错误。
C.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则超级细菌与真菌的细胞结构有所不同,C错误。
D.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D正确。
故选D。
12. 霉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下列环境中,最适宜霉菌生长的是
A. 晾晒后变得干燥的玉米B. 潮湿的橘子皮表面
C. 冰箱冷冻室里的牛肉D. 潮湿洁净的玻璃碗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
【详解】A.晾晒后变得干燥的玉米,缺少霉菌生长所需的水分,所以不易长霉,A不符合题意。
B.潮湿的橘子皮表面,既有营养物质,又有水分,适于霉菌的生长,B符合题意。
C.冰箱冷冻室里的牛肉,虽然有霉菌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但温度不适宜,不利于霉菌的生长,C不符合题意。
D.潮湿洁净的玻璃碗缺少霉菌生活所需的营养物质等,不利于霉菌的生长,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在细菌和真菌培养过程中,“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封好。”此过程相当于以下哪个步骤( )
A. 制作培养基B. 高温灭菌C. 恒温培养D. 接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冷却;③接种;④培养。
【详解】“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封好。”是让空气中的细菌、真菌落到培养皿上,从而完成接种步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4. 小明在实验室观察一个菌落,发现该菌落较小,表面光滑粘稠,由此判断该菌落为( )
A. 细菌B. 病毒C. 霉菌D. 真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区别。细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真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大、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的颜色。
【详解】细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真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大、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的颜色,如霉菌;病毒不能独立生活,不能形成菌落,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5. 下列属于珊瑚虫和血吸虫共同特征的是( )
A. 两侧对称B. 有口无肛门C. 有刺细胞D. 背腹扁平
【答案】B
【解析】
【分析】(1)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身体辐射对称,有刺细胞,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由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也叫两侧对称,具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
【详解】通过分析发现:扁形动物和腔肠动物的共同特征是有口无肛门。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所以珊瑚虫和血吸虫的共同特征是有口无肛门,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6. 红袋鼠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袋类动物,它们常依靠强健而有力的后肢来运动。由此推测红袋鼠最主要的运动方式是( )
A. 跳跃B. 爬行C. 游泳D. 行走
【答案】A
【解析】
【分析】动物通过运动能比较迅速的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以利于寻找食物、逃避敌害和繁衍种族。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大相径庭,动物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飞行、奔跑、跳跃、行走、爬行、蠕动、游泳等。
【详解】A.跳跃是依靠后肢的弹跳,使身体腾空而运动的方式,红袋鼠依靠强健而有力的后肢来运动,运动方式为跳跃,A正确。
B.爬行是借助四肢来实现身体的运动,红袋鼠主要运动方式不是爬行,B错误。
C.游泳主要是水中生物的运动方式,C错误。
D.行走是只借助后肢产生运动的运动方式,红袋鼠的运动方式是跳跃而不是行走,D错误。
故选A。
17. “候鸟的欢歌、麋鹿的倩影、江豚的微笑”展示出洞庭湖生态保护区的勃勃生机。其中的麋鹿和江豚为哺乳动物,它们与候鸟的区别是( )
A. 体内有脊柱B. 体表被毛C. 双重呼吸D. 胎生哺乳
【答案】D
【解析】
【分析】1.鸟类的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胎生哺乳。
【详解】A.候鸟等鸟类和麋鹿、江豚等哺乳动物的身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A错误。
B.除了鲸等少数水生种类的体毛退化以外,哺乳动物的体表都被毛,江豚体毛退化,B错误。
C.双重呼吸是鸟类的呼吸特征,不属于哺乳动物的特征,C错误。
D.麋鹿和江豚为哺乳动物,特点是胎生哺乳;而候鸟是卵生,D正确。
故选D。
18. 下列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
A. 农家养殖的鸡群
B. 在一片森林筑巢的鸟群
C. 丛林中活动的猴群
D. 一块棉田里所有的棉铃虫
【答案】C
【解析】
【分析】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详解】ABD.农家养殖鸡群、在一片森林筑巢的鸟群、一块棉田里所有的棉铃虫群体内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也没有等级,因此不属于社会行为,ABD不符合题意。
C.丛林中活动的猴群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次序,有首领,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因此属于社会行为,C符合题意。
故选C。
19. “蜜蜂采蜜”和“大雁南飞”这两种动物行为分别属于( )
A. 防御行为和取食行为B. 防御行为和节律行为
C. 取食行为和节律行为D. 节律行为和繁殖行为
【答案】C
【解析】
【分析】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节律行为:是指生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就是节律行为。如昼夜节律、月运节律、季节节律等。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觅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
【详解】由分析可知,蜜蜂采蜜可以获得食物,属于取食行为;大雁南飞是受季节变化形成的节律行为,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0. 中考体育考试中有一项“坐位体前屈”,下列关于考生完成该项动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有多组骨骼肌参与B. 关节起杠杆的作用
C. 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D. 需要多个系统的配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的。
【详解】A.整个运动动作的完成必须有多组骨骼肌参与,A正确。
B. 在运动中,关节起支点的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B错误。
C.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多组肌群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如人在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C正确。
D.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D正确。
故选B。
21. 某实验小组发现蚯蚓走迷宫比小白鼠走迷宫“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多,说明( )
A.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B. 学习行为的获得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
C. 由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D. 以上都正确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从行为获得途径看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
【详解】小白鼠和蚯蚓走迷宫获取食物是动物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小白鼠比蚯蚓高等,其“尝试与错误”次数比蚯蚓要少,学习能力较强。这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就越弱。可见A正确。
故选A。
22. 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羊吃草,草在其体内被快速分解。这两种情况都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哪种作用( )
A. 动物可以维持生态平衡
B. 动物可以促进物质循环
C. 动物可以直接以植物为食
D. 动物的呼吸作用可以释放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包括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A.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C.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D.动物的呼吸作用可以释放二氧化碳,与题干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 下列能正确表示“节肢动物”和“昆虫”两个概念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节肢动物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代表动物有:各种昆虫、甲壳动物、蜘蛛、蜈蚣等。
【详解】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有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头部有眼、触角、口等器官。节肢动物包括甲壳纲动物,如蟹、虾;蛛形纲动物,如蜘蛛;多足纲动物,如蜈蚣;昆虫纲,如蜜蜂蚊子、蝗虫、蜻蜓、螳螂等。所以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它俩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4. 如图是涡虫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口,食物残渣从此处排出B. 身体呈辐射对称
C. ②可捕食猎物D. 乙是背面
【答案】C
【解析】
【分析】涡虫属于扁形动物,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在前端有发达的脑,自脑向后并有若干纵行的神经索,各神经索之间尚有横神经相联,形成了梯状结构)、无体腔,有口无肛门。图示中:①眼点、②咽,甲背面、乙腹面。
【详解】A.①不是口,涡虫①眼点仅能感光,不能观看外界环境,A错误。
B.涡虫属于扁形动物,该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背腹扁平,左右对称,B错误。
C.涡虫是用②咽捕食,咽呈管状,可以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动物,C正确。
D.甲背面、乙腹面,D错误。
故选C。
25. 如图是家鸽的呼吸系统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和③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B. 气体进入体内的途径是①→③→②
C. ①是气管,②是肺,③是气囊
D. 每次呼吸时气体只在肺中进行1次气体交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①气管,②气囊,③肺,气囊可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
【详解】A.③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②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A错误。
B.在飞行时,当两翼举起气囊扩张,外界的气体进入肺和气囊,在肺内进行一次气体交换。当两翼下垂时,气囊收缩,气囊里的气体进入肺完成第二次气体交换后排出体外,所以气体进入体内的途径是①→③→②,B正确。
C.图中①气管,②气囊,③肺,C错误。
D.在飞行时,当两翼举起气囊扩张,外界的气体进入肺和气囊,在肺内进行一次气体交换。当两翼下垂时,气囊收缩,气囊里的气体进入肺完成第二次气体交换后排出体外,所以每呼吸一次进行气体交换两次。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双重呼吸,它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D错误。
故选B。
二、综合题
26.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运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标配”。下列两幅图分别是与人体运动相关的概念图和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A是______,B是______。
(2)图2中,运动员正在参加百米赛跑。比赛前,他进行了适度热身,热身能够加速关节分泌滑液到[ ]______中,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运动员在参加滑雪比赛时会使用运动护具,可依靠紧实的包裹增加关节的牢固性。
(3)运动员听到发令声,迅速起跑(如图),此时他的左手上臂的______收缩,肘部弯曲。
(4)运动员在热身活动不充分或姿势不当时,容易受伤。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对192名滑雪运动员的受损伤部位进行统计,由图3可知,______关节在滑雪运动中最容易受伤。
(5)运动中每一个动作的完成,除了依靠运动系统的参与外,还依赖于______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来自细胞的______(填生理作用)。
【答案】26. ①. 骨 ②. 肌腱
27. ②关节腔 28. 肱二头肌
29. 膝 30. ①. 神经 ②. 呼吸作用
【解析】
【分析】图1中: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A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骼肌包括B肌腱和肌腹。图2中①关节面,②关节腔。
【小问1详解】
骨骼肌是一种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两端是白色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能跨关节附在不同的骨上,有固定作用;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由肌细胞组成,是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部分,受刺激可收缩。可见,图1中,A是骨骼,B是肌腱。
【小问2详解】
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关节面由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关节腔内有少量关节囊内表面分泌的滑液,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可见,图2中,运动员热身能够加速关节分泌滑液到③关节腔中,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小问3详解】
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至少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运动员听到发令声,迅速起跑(如图),此时他的左手上臂的肱二头肌收缩,肘部弯曲。
【小问4详解】
由图3可知,膝关节在滑雪运动中最容易受伤。
【小问5详解】
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是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在线粒体内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运动中的能量供应还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27. 不同动物的呼吸结构或器官差异很大,但都能适应相应的环境。请结合下列图解和有关实验,分析并回答问题:
(1)甲(娃娃鱼)是两栖动物,它的肺结构简单,不发达,需要________辅助呼吸。
(2)观察乙时,要经常用湿棉球轻擦其体表,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某兴趣小组探究:进入鱼口和流出鱼鳃盖后缘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的变化(提示:①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BTB)短时间内使用对鱼无毒害;②BTB溶液是蓝色的,遇到二氧化碳后会变为黄色)。请你预测,在鱼口前方滴一滴BTB溶液后,可以观察到鳃盖后缘流出的水的颜色变化情况是由________变成________。由本实验可知鱼的呼吸器官是________。
(4)请利用所给材料及用具:两个试管、清水、蝗虫,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蝗虫的呼吸器官在头部还是在胸腹部。请补全实验过程:
a.取两个试管,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水,编号为甲、乙。
b.取两只大小相近的蝗虫,_____________。
c.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两只蝗虫的生存情况。
【答案】27. 皮肤 28. 保持蚯蚓的体表湿润,维持其正常的呼吸
29. ①. 蓝色 ②. 黄色 ③. 鳃
30. 甲的头部浸入水中,胸腹部暴露在空气中;乙的胸腹部浸入水中,头部暴露在空气中
【解析】
【分析】(1)两栖动物的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2)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塞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3)节肢动物的特点: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蝗虫属于节肢动物。
(4)图中甲是娃娃鱼;乙蚯蚓;丙鱼;丁蝗虫。
【小问1详解】
娃娃鱼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因此属于两栖动物。
【小问2详解】
蚯蚓靠湿润的体表来呼吸的,其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土壤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所以,在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目的是使蚯蚓正常呼吸。
【小问3详解】
鱼的呼吸器官是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由于里面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当水从口进入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遇到酸性会变成黄色,鱼进行呼吸后水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呈现酸性,所以溶液由蓝色变成了黄色。
【小问4详解】
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在左右两侧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就是气门。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但真正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气管。因此,探究蝗虫的呼吸器官在头部还是在胸腹部。设计的实验过程:a.取两个试管,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水,编号为甲、乙。b.取两只大小相近的蝗虫,甲的头部浸入水中,胸腹部暴露在空气中;乙的胸腹部浸入水中,头部暴露在空气中。c.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两只蝗虫的生存情况。
三、实验探究题
28. 如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B两瓶内装有等量的同种肉汤,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澄清,另一瓶浑浊变质。接着,将澄清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的肉汤也浑浊变质。请结合实验操作回答问题。
(1)未打断瓶颈时肉汤仍然保鲜的是___________瓶,变质的是___________瓶,因为变质这瓶里面有细菌。
(2)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的肉汤也混浊变质,是因为___________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填“空气”或“玻璃管”)。肉汤变质因为在生态系统中细菌扮演着__________的角色。
(3)此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___________的细菌产生的(填“存在”或“人为”)。
(4)巴斯德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_学之父”。
【答案】(1) ①. A ②. B
(2) ①. 空气 ②. 分解者
(3)存在 (4)微生物
【解析】
【分析】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
【小问1详解】
甲图中A瓶与B瓶对照,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因此A瓶内无菌,而B瓶不作处理,没有高温灭菌,因此B瓶内有细菌。因此,未打断瓶颈时肉汤仍然保鲜的是A瓶;B瓶没有煮沸,汤内的细菌、真菌没有被杀死,可见,未打断瓶颈时肉汤变质的是B瓶。
【小问2详解】
甲图中的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A瓶是无菌的,A瓶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肉汤仍然保鲜;而将其瓶颈打断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
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因此肉汤变质因为在生态系统中细菌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
小问3详解】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小问4详解】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四、资料分析题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在迷宫的出口处放一些小白鼠喜爱的食物,将小白鼠放进迷宫入口,经过多次尝试后,小白鼠最终顺利走出迷宫,获得食物。
材料二:蚕农发现,雌雄蛾从茧中钻出来,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爬到一起进行交配,否则,因寿命短暂会失去传宗接代的机会,雌雄蛾能在较短时间内爬到一起,完全是靠它们之间释放“气味”和闻到“气味””实现的。
材料三: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其操作过程如下:从十字花科植物中找到有菜青虫卵的叶片,然后将虫卵隔离饲养,在适宜的条件下孵化成幼虫。在一个硬纸盒的一端放置一些莴苣叶,另一端放置一些白菜叶,将菜青虫放在硬纸盒的中间,观察菜青虫趋向于哪一端取食。
(1)材料一中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小白鼠的行为属于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雌雄蛾依靠气味爬到一起,这一实例表明动物个体之间能够进行_________,靠__________进行信息交流
(3)材料三的实验变量是______;实验中不能只放一只菜青虫,是因为_______
【答案】(1)学习行为
(2) ①. 通讯或交流 ②. 性外激素或气味
(3) ①. 不同植物的叶 ②. 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解析】
【分析】动物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小问1详解】
材料一中小白鼠行为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属于学习行为。
【小问2详解】
材料二中的雌雄蛾依靠气味爬到一起,这里所说的气味实际上是指雌虫分泌的性外激素,它们能闻到气味的结构是触角,这一实例表明动物个体之间能够依靠气味进行通讯。
【小问3详解】
对照实验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变量,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三中的实验变量是:不同植物的叶,除变量不同以外,其它的实验条件保持相同。只用1只菜青虫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因此,实验中不能只放一只菜青虫,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湖北省天门市华斯达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天门市华斯达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是几种常见的微生物,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种绿藻,关于蒸腾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天门市华斯达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天门市华斯达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天门市华斯达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天门市华斯达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诗句中不含生物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