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西省晋中市博雅培文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1月)地理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西省晋中市博雅培文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1月)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
    山西省晋中市博雅培文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1月)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
    山西省晋中市博雅培文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1月)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西省晋中市博雅培文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1月)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中市博雅培文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1月)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关于Ⅳ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地球上生物出现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答题时字迹要清楚、工整,不宜过大,以防试卷不够使用。
    3.本卷共8页,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共5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请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七号此次主要任务是完成与神舟十六号乘组在轨轮换。下图为中国空间站、神舟16号及神舟17号载人飞船组成的三舱三船组合体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属于天体的有( )
    ①入轨后的三舱三船组合体②发射中的神舟十七号③返回地面的神舟十六号④对接中的神舟十七号
    A. ①③B. ①④C. ②④D. ②③
    2. 入轨对接空间站核心舱的神舟十七号所属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 )
    A. 银河系B. 太阳系C. 河外星系D. 地月系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更多课件教案等优质滋源请 家 威杏 MXSJ663 入轨后的三舱三船组合体和对接中的神舟十七号,属于宇宙中的物质存在形式,属于天体,①④正确;发射中的神舟十七号和返回地面的神舟十六号都没有离开地球,不属于天体,②③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入轨对接空间站核心舱的神舟十七号位于地月系之中,而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故其所属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银河系,A正确,BD错误;神舟十七号并没有位于河外星系,C错误。故选A。
    【点睛】能自己发光发热是恒星,围绕恒星运行的是行星,围绕行星的是卫星。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人造天体如太空运行的航天器、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
    一般认为月均太阳辐射总量在300兆焦/平方米以上,能够使集热面积3平方米热水器产生的热水量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热水需求。读重庆市月均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 重庆月均太阳辐射总量( )
    A. 满足日常生活的热水需求可达8个月
    B. 超过半年时间不可利用
    C. 年内变化较小
    D. 只有不到半年能满足日常生活的热水需求
    4. 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A. 羊八井地热发电站B. 煤球炉
    C. 太阳能电池D. 行进中的赛车
    5. 与重庆相比,拉萨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有( )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②阴雨天少,晴天更多,大气透明度好
    ③地势高,距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④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3. D 4. A 5. D
    【解析】
    3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庆太阳辐射量冬季较少,夏季较多,年内变化大,C错误;由材料“一般认为月太阳辐射总量在300兆焦/米2以上,能够使集热面积3平方米热水器产生的热水量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热水需求”并结合图可知,满足利用时间达5个月,超过半年时间不能满足利用,而不是不可利用,D正确,AB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地热发电站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不是来自太阳辐射,A正确。煤球炉使用的煤炭、行进中的赛车中的动力燃料都间接来自太阳辐射能,太阳能电池是直接利用太阳辐射能,BC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④正确;降水少,晴天更多,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②正确;拉萨与重庆都位于29°N左右,纬度差异小,①错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高差,相较日地距离来说,可以认为没有影响,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地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不同,地球上的热量传递主要依靠大气环流和洋流,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太阳辐射能是我们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能发电、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等。另一部分是太阳能转化的能源,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2023年8月6日2时33分,山东德州市平原县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北京、天津等地有明显震感。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 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 Ⅱ圈层B. Ⅳ圈层C. 莫霍界面以下D. 古登堡界面以下
    7. 关于Ⅳ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可能呈固态B. 可能呈熔融状态
    C. 主要由铜和镍组成D. 平均厚度为17千米
    8. 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黄金12秒”,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 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及时采取自救行为,常能获救或避免死亡。这个“12秒”的确定依据是( )
    A.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B.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C. 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答案】6. A 7. B 8. C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发生在山东德州市的陆地上,震源深度为10千米,而大陆地壳的厚度约为39-41千米,所以此次地震应发生在地壳,对应莫霍界面以上的Ⅱ圈层,A正确,C错误;Ⅳ圈层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内核以上,为外核,其深度在2900千米以下,而且古登堡界面以下统称为地核,B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Ⅳ圈层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内核以上,为外核;而根据所学地震波有关知识可知,当地震波传播到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减速后继续向下传播,而横波不能通过液态物质,说明外核可能为液态或者说熔融状态,故A错误,B正确;外核主要是熔融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C错误;平均厚度为17千米的是地壳,而不是外核,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地震波中横波使地表物体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地震发生以后,纵波先传到地面,约12秒后横波到达,因此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所以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C正确;不同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是不同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是不固定的,不断变化的;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也是不相同的,故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下图示意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O2、CO2的含量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9. 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
    A. CO2的含量不断上升B. 植物的进化与O2含量成正相关
    C. 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D. 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10. 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 三叶虫→鱼类→恐龙
    C. 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D. 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答案】9. B 10. B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分析,地球上生物出现后,O2的含量上升,随着植物由低等级向高等级进化,氧气的含量呈现增长的趋势(后期稳定,略有增长),植物的进化与氧气的含量呈正相关,B正确;CO2的含量先上升,后波动下降,AC错误;O2和CO2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二者不是呈正相关的关系,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根据地质年代及生物演化的顺序判断可知,按由老到新的顺序: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错误;三叶虫→鱼类→恐龙,B正确;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C错误;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D错误。故选B。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动物演化: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海洋脊椎动物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2.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3.海陆演化:海洋、陆地形成→海陆格局大变迁,联合古陆形成→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大陆漂移→联合古陆彻底解体,大陆漂移到现在位置,形成现在海陆格局。
    河流阶地作为河流系统变迁保留下来的阶梯状地貌,记录了区域的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和水文演化等诸多信息。通过研究河流阶地,可以较好地测定河流下切速度变化与下切起始时间。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河流阶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阶地按形成时间,由先到后,排序正确的为( )
    A. T1、T2、T3B. T1、T3、T2C. T2、T1、T3D. T3、T2、T1
    12. 对该地区地理环境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T1最不易受洪水威胁B. T2形成时期,河流径流量不稳
    C. T3未来厚度会不断增加D. 所在区域地壳处于持续抬升中
    【答案】11. D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阶地主要是地壳间歇性抬升、河流下切形成的,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同一河谷横剖面上,阶地形成年龄一般是低阶地新、高阶地老。因此图中阶地按形成时间,由先到后,排序正确的为T3、T2、T1,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T1阶地靠近河流,我国西南地区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可能被洪水侵蚀,A错误;T2阶地有砾石层和砂泥层,砂泥层沉积时期,河流流量小,流速慢,而砾石层沉积时期,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所以T2形成时期,河流径流量不稳定,B正确;T3阶地所处海拔较高,容易被风力、流水等外力侵蚀,导致其厚度减小,C错误;地壳处于持续抬升中不会形成多级阶地,地壳多次间歇上升才更易形成多级阶地,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阶地由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的前缘、后缘组成。
    桑干河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流经王家湾峡谷段时河道蜿蜒曲折,河床有大量沉积物。两岸是Ⅴ形狭谷叠置于U形宽谷之上的“谷中谷”地貌。图为“谷中谷”地貌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推测“谷中谷”的形成过程是( )
    ①早期河流侧蚀作用明显,下蚀较弱,形成宽谷②早期河流堆积作用明显,形成宽谷
    ③后期河流堆积作用较弱,侧蚀增强,形成狭谷④后期河流下蚀作用增强,形成狭谷
    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
    14. 图中黄土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B. 流水堆积C. 风力侵蚀D. 风力堆积
    【答案】13. D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图示古河谷较宽,呈U形,现今河谷较窄,呈V形,古河谷形成时间早,是因为早期河流下蚀作用弱,侧蚀作用强,河谷不断拓宽,下切作用不强,形成宽谷,①对,排除②;后期河流流速加快,下蚀作用强,加深河道,形成窄谷,排除③,④对,综上所述,排除ABC。故选D。
    【14题详解】
    材料中有“桑干河流经王家湾峡谷段时河道蜿蜒曲折,河床有大量沉积物”可知,黄土分布在河谷地区,为河流堆积地貌,排除ACD。故选B。
    【点睛】河流侵蚀是指河道水流破坏地表,并冲走地表物质的过程。除了水流本身的冲蚀作用外,其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也会对河床产生冲蚀。按照流水对河床冲蚀作用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下蚀和侧蚀,流水加深河床、增长河谷的作用称为下蚀。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下图示意雅丹空间分布及雅丹体最高点位置(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下列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④土墩奇形怪状
    A. ①②③B. ②③④
    C. ①③④D. ①②④
    16.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为( )
    A. 流水堆积-风化作用-风力侵蚀B. 流水侵蚀-地壳抬升-风力堆积
    C. 流水堆积-地壳下沉-流水侵蚀D. 流水侵蚀-地壳抬升-风力侵蚀
    【答案】15. C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的,雅丹地貌由土墩和凹槽组合,图示中土墩在雅丹体最高点附近,凹槽在两个相邻土墩之间的低地,所以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①正确;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是一致的,②错误;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地面支离破碎,③正确;雅丹地貌区风力侵蚀严重,风力侵蚀作用导致土墩奇形怪状,④正确。①③④正确,故选D。
    【16题详解】
    雅丹地貌是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其形成之初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后经过地壳抬升,出露于地表之后,经过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从而形成了风蚀土墩和凹槽组合而成的地貌,A正确;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与流水侵蚀作用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雅丹地貌景观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地面支离破碎,土墩受风力侵蚀形状奇特。分布在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完成下面小题。
    17. 长征五号B遥三运火箭进入预定轨道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气温变化可能是( )
    A. 递增→递减→递增B. 递减→递增→递减
    C. 递减→递增→递减→递增D. 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18. 长征五号B遥三运火箭发射地文昌对流层的厚度最接近( )
    A. 4—6kmB. 8—9kmC. 10—12kmD. 17—18km
    19. 长征五号B遥三运火箭穿过的各大气层的特征是( )
    A. 对流层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B. 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C. 平流层中可看到大雁南飞D. 平流层存在若干电离层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大气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进入预定轨道前经过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经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到达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先减后增,所以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进入预定轨道前经历的气温变化可能是递减→递增→递减→递增,故选C。
    【18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低纬度地区对流层的厚度约为17-18千米,高纬度地区约为8-9千米,中纬度地区厚度位于二者之间,文昌处于低纬度地区,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19题详解】
    平流层中含有大量臭氧,可以强烈吸收紫外线,A错。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对流层的特点,B正确。平流层高度太高,空气稀薄,大雁很难到达并生存,在平流层不可能看到大雁南飞,C错。高层大气的物质呈不同程度的电离状态,因此高层大气有若干电离层,D错。故选B。
    【点睛】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中间层(高层大气底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热层(中间层顶之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20. 下列各组地表形态中,由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河流峡谷、江心洲B. 三角洲、冲积扇
    C. 河漫滩、风蚀壁龛D. 沙丘、戈壁
    【答案】B
    【解析】
    【详解】河流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江心洲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排除A;三角洲和冲积扇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B正确;河漫滩是河流堆积地貌、风蚀壁龛是风力侵蚀地貌,排除C;沙丘是风力沉积地貌、戈壁是风力侵蚀地貌,排除D。故选B。
    【点睛】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2022年5月6日,我国科考队完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大气臭氧垂直探空实验。实验共放飞了十次探空气球,最高一次气球飞升至距地面39千米的空中。下图示意刚放飞的探空气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探空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记录到大气( )
    A. 臭氧含量不断增加B. 水汽含量增多
    C. 气压不断降低D. 温度先升高后降低
    22. 此次实验探空气球上升至最大高度时所在的大气层( )
    A. 臭氧含量高,大量吸收红外线,使气温升高
    B. 存在若干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C. 氧气、杂质含量高,天气多变
    D. 气流较稳定,利于航空飞行
    【答案】21. C 22. D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臭氧层集中分布在平流层的20~25千米高度,气球在上升过程中,臭氧含量先增加后减少,A错误;空气中的水汽几乎集中在对流层,当探空气球上升至平流层后,水汽含量下降,B错误;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气球在上升过程中,气压不断降低,C正确;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大而降低,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温度先降低后升高,D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此次实验探空气球上升至最大高度时所在的大气层为平流层,臭氧含量高,大量吸收紫外线,使气温升高,A错误;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平流层不存在电离层,B错误;氧气、杂质含量高、天气多变的大气层为对流层,C错误;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利于航空飞行,D正确。故选D。
    【点睛】大气自下而上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下图为“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24.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 甲—丁—丙B. 甲—乙—丁C. 丁—丙—乙D. 丙—乙—丁
    【答案】23. C 24. B
    【解析】
    【23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为太阳辐射,乙为经过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丙为大气逆辐射,丁为地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C正确;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对地面没有保温作用,ABD错误。故选C。
    【24题详解】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首先是太阳辐射即甲过程,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到达地面即乙过程,地面升温之后向大气释放地面辐射加热大气即丁过程,所以传递过程为甲—乙—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大气逆辐射是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到了保温作用。
    2023年10月18日,我国某市气象局发布未来5天的天气情况(如下表所示),并预报近日局部地区将会有轻微霜冻出现,提醒市民早晚外出要注意保暖。完成下面小题。
    25. 可能出现轻微霜冻的时间是( )
    A. 19日凌晨B. 20日傍晚C. 22日凌晨D. 23日傍晚
    26. 上述时间可能出现轻微霜冻的原因是( )
    A. 大气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B. 大气吸收作用弱,气温低
    C. 地面辐射弱,大气削弱作用强D. 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
    【答案】25. A 26. D
    【解析】
    25题详解】
    从图中信息可知,19日该地最低温度仅3℃,是19~23日中最低气温最低的一天;且19日为晴天,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容易出现霜冻,故可能出现轻微霜冻的时间是19日凌晨,选项中其他时间段温度都较高,不易形成霜冻。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6题详解】
    从图中信息可知,19日该地为晴朗天气,夜晚少云,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作用弱,夜间地面降温速度快,气温低,D正确;与大气削弱作用、大气吸收作用、地面辐射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能量截留在大气中,然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补偿地面的能量损失,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一般大气透明度越低、温室气体含量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气温越高。
    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见图),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完成下面小题。
    27. 形成“鼓浪石”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 海浪侵蚀B. 风力侵蚀C. 冰川侵蚀D. 流水侵蚀
    28. 图中显示的由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 岩洞B. 岩石C. 海滩D. 三角洲
    【答案】27. A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可知形成“鼓浪石”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海浪侵蚀,排除BCD。故选A。
    【28题详解】
    海水堆积地貌主要为沙滩,C正确;岩洞为海水侵蚀形成,排除B;岩石是地质作用形成的,排除B;三角洲是河流堆积地貌,排除D。故选C。
    【点睛】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第Ⅱ卷(共44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4分;请按要求作答)
    2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月15日,太平洋岛国汤加发生一次猛烈的海底火山爆发,喷出的巨量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硫、硫化氢为主,也含有二氧化碳)和烟尘从海里直冲云霄,引发的海啸抵达了整个太平洋沿岸地区。是近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具有强度高、能量大、气柱高(可达平流层中部)的特点。
    2023年6~9月,美国、日本和欧洲多国遭遇热浪,多地气温屡创新高。有气候专家认为,去年初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火山喷发可能要负一部分责任——与以往大型火山喷发不同,这座海底火山将大量水蒸气送入大气平流层,相当于给地球加了一个促进吸收热量的盖子。
    (1)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知识,说明岛国汤加多火山活动的原因。
    (2)说明汤加火山喷发出的烟尘在地表依次经过的地球圈层。
    (3)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火山喷发对降低大气温度的主要过程。
    (4)结合所学,分析汤加火山喷发对全球持续高温天气的影响。
    【答案】(1)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2)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3)火山喷发后,大量烟尘漂浮到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加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导致地面增温幅度降低;地面辐射减弱,导致大气温度降低。
    (4)汤加火山喷发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和水汽含量增加;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加,气温升高;大气逆辐射作用加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加强,导致高温天气变多。
    【解析】
    【分析】该题以太平洋岛国汤加发生海底火山爆发为材料设置问题,下设4个小问,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人地协调观念,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小问1详解】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岛国汤加多火山活动的原因是因为汤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处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活跃,多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
    【小问2详解】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火山喷发的岩浆在喷出地表后,首先进入大气层,在东南信风的影响下向西北方向飘向太平洋,在海里沉降下来,进入水圈,在海底不断沉积,进入岩石圈。
    【小问3详解】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大量的火山灰随着火山喷发进入到大气层中,漫布在平流层和对流层,这些火山灰阻挡太阳辐射,对太阳辐射起到削弱作用;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温度较低;地表温度低导致地面辐射减弱,从而导致大气温度降低。
    【小问4详解】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汤加火山喷发对全球持续高温天气的影响主要是起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一方面,火山喷发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水汽进入大气层,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一方面空气中的颗粒物增多,导致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增强,导致高温天气增加。
    30.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河流流出山口,则在山口处常形成的地貌是____,对应____(图甲或图乙);若河流注入海洋,则在入海口处形成的地貌是____,对应____(图甲或图乙)。以上两种地貌都属于河流____地貌。
    (2)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图甲中沿A→B方向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
    A. 黏土、砾石、粉砂B. 粉砂、黏土、砾石
    C. 砾石、粉砂、黏土D. 砾石、黏土、粉砂
    (3)判断图甲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
    A. B.
    C. D.
    (4)在丙图中,如果河中有沙金,图中a、b、c、d四处淘金点中产量最高的可能是____。
    【答案】(1) ①. 冲积扇 ②. 图甲 ③. 三角洲 ④. 图乙 ⑤. 堆积
    (2)C (3)B
    (4)b处
    【解析】
    【小问1详解】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扇形堆积体,被称为冲积扇;图甲地形位于山口,呈扇形,为冲积扇;河流流入海洋时,在入海口处因地势低平,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在海水顶托作用下形成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的河口三角洲,图乙位于河流入海口,呈三角形,为河口三角洲。冲积扇和三角洲都属于河流堆积地貌。
    【小问2详解】
    根据流水堆积作用的规律,当河流流出山口后,地势变得开阔,流速下降,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A到B颗粒是由大变小,依次是砾石、粉砂、黏土,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小问3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CD剖面线中部有河流,河流所携带的物质不断堆积,地势变高,所以会出现沿CD剖面,中部高,两侧低,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小问4详解】
    图中a处和c处受地转偏向力和物体运动惯性影响,受流水侵蚀作用;b处位于河流的凸岸,受流水堆积作用,d处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受流水堆积作用,b处河道宽于d处,堆积作用更加明显,故淘金点产量最高的可能是b处。
    【点睛】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河口为河流终点,即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地方。未流入湖泊的内流河称为无尾河,可以没有河口。河口处断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沉积而形成三角形沙洲,称为三角洲。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斯特峰丛是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山峰环绕着洼地。这些山峰坡度陡、土层薄,一旦植被被破坏,就容易产生石漠化现象。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喀斯特地貌景观图。
    (1)说明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气候和地质条件。
    (2)简述峰丛地貌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1)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溶蚀作用强;岩石以石灰岩为主,易溶于水,被流水溶蚀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
    (2)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贫瘠,肥力低;地表水易渗漏,农业用水不足;地形崎岖,可耕地少,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利耕作、不利种植)。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西南地区某喀斯特地貌景观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对农业的不利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喀斯特地貌属于流水溶蚀地貌,我国西南地区多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溶蚀作用强;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易溶于水,湿热的气候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石灰岩进行长期的溶蚀作用,形成了现在各种喀斯特地貌。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作用强,土壤浅薄,植被不易发育,水土保持作用较差,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变薄;植被发育程度较差,地形坡度较大,土壤迁移速度快,土壤贫瘠,肥力低;喀斯特地貌岩层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农业用水不足;地形崎岖,平地较少,可耕地少,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日期
    19日
    20日
    21日
    22日
    23日
    天气状况

    晴转多云
    多云间阴
    晴间多云
    多云转晴
    3~18℃
    8℃~20℃
    13℃~19℃
    10℃~22℃
    7℃~19℃
    南风3~4级
    南风3~4级
    南风3~4级
    南转北风3~4级
    北风3~4级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博雅培文实验学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博雅培文实验学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木星的叙述,正确的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晋中市博雅培文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中市博雅培文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含答案),文件包含山西省晋中市博雅培文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