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2023年秋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材2023年秋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01
    新教材2023年秋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02
    新教材2023年秋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0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2023年秋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年秋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共8页。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A卷)(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据文献记载:“村落有墟,每二日一集,百货萃焉。五里则建屋三间,四面置榻,以为聚墟之所。”下列对“墟”认识正确的是(  )A.古代村民定时集会的场所B.明清时期商人聚集的会馆C.官府设置和管理的农村集市D.农村兴起的定时而聚的贸易市场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村落有墟,每二日一集,百货萃焉”,可知“墟”是交易场所,不是定时集会的场所,故A项错误;会馆不是交易场所,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官府对“墟”的设置和管理,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每二日一集,百货萃焉”说明“墟”是农村兴起的定时而聚的贸易市场,故D项正确。2.南宋时期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太平州的黄池镇,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这说明南宋时期(  )A.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B.商帮的出现促进了市镇经济的繁荣C.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D.坊市界限打破促进了江南市镇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南宋时期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可知江南市镇出现城市化特征,故A项正确;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集镇出现专业分工,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坊市界限打破,故D项错误。3.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分布,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宫城为中心”“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分布”“地面土阶之上”,可知夏、商都城的布局都体现一定的规制,这说明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故D项符合题意;夏、商时期经济得到了发展,排除A项;夏、商时期还没有建立皇帝制度,无法体现皇权至上,排除B项;古代都城模式仍在变化中,尚未定型,排除C项。4.东汉时,从城市分布的地域空间结构看,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和陕西五省),其城市数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0%;其次为淮河流域(约占14%);而东南沿海分布最少。这些城市网络和腹地从较为原始的几大经济区经过发展大体上形成了“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的十大城市经济区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城市体系等级序列逐步建立完善 B.各具特色的城乡区域经济区兴起C.商品农业发展促进城乡结构重组 D.草市的蓬勃发展以及市镇的兴起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这些城市网络和腹地从较为原始的几大经济区经过发展大体上形成了‘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的十大城市经济区域”,可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同区域的城市经济水平也不一样,各具特色,故选B项;题干材料只提到城市经济区域,与城市体系的等级序列无关,排除A项;东汉时商品农业还未发展,而且当时城乡结构并未重组,排除C项;东汉时草市和市镇并未兴起,排除D项。5.下面是古代某地民居的平面示意图。结合其特点判断,该民居应该位于(  )A.两河流域B.古代中国 C.古代罗马D.古代埃及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中“前庭”“中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民居中的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故D项正确。6.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B.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C.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D.雄伟壮丽的美学理念答案A7.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的印第安人,他们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导致上述现象的共性因素是 (  )A.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B.改进生产工具的需要C.土地轮耕方法的采用D.共同宗教信仰的影响答案A解析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而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他们均需要定期迁徙,因此他们的民居是容易拆迁的圆锥形的帐篷或者是圆形的公共居所,这是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反映,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故排除;C项只符合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故排除;题干材料未涉及宗教信仰,故排除D项。8.下面是16—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统计图。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16世纪英国贩卖的奴隶主要流向城市B.17世纪后半期英国农村人口数量大幅减少C.19世纪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进程D.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化水平达到历史顶峰答案C解析19世纪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选C项;英国贩卖的奴隶主要流向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城市化继续发展,并未达到历史顶峰,排除D项。9.19世纪初,曼彻斯特的大资本家们大多住在伦敦或自己的庄园,在他们看来,工业城市里没有惬意的骑马兜风,没有闲暇的漫步,只有嘈杂、匆忙和杂乱,普通人在这里看不到同情,缺少强大的社会道德约束,有的只是“金钱关系”。这一状况反映出(  )A.大机器生产导致的社会倒退B.生产关系领域发生的新变革C.人们对城市化进程难以适应D.两极分化最终造成阶级对立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大资本家和普通人对城市的印象都不好,这表明无论大资本家还是普通人都不适应城市化,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机器生产虽然会带来新问题,但的确推动了社会发展,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大资本家与普通人对城市化的看法,没有体现生产关系领域的新变革,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对立,排除D项。10.下面是1871—1910年德国人口分布状况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德国(  )A.城市化水平提高B.统一的步伐加快C.人口地域分布不均D.人口集中在农村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图表中的信息,可知1871—1910年德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表明城市化水平提高,故选A项;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德国统一的步伐加快,排除B项;题干材料无法反映人口地域分布的情况,排除C项;题干材料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排除D项。11.下面为近代前期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据此判断该时期(  ) A.地域间差异不断缩小B.江南地区城市化发展较快C.近代化运动效果显著D.北方地区明显落后于长江流域答案B12.下面是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图(1300—1900年),对此图解释正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加快了意大利的城市化发展B.长期的分裂和战乱阻碍了法国的城市化进程C.近代欧洲各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D.殖民活动和工业化推动英国城市化进程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图表,可知英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在15世纪中期超过法国,在17世纪中叶超过意大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英国早期殖民活动和工业革命,故D项正确;根据题干图表,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在不断放缓,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动荡导致法国城市化进展发展缓慢,故B项错误;C项“各国”说法绝对,故排除。1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大量向郊区搬迁。促使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购物中心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答案A解析居民从城市中心迁至郊区是因为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方便了搬迁到郊区的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4.从洋务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初期,中国逐渐发展了现代的工商业。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包括铁路、轮船航线,所及诸处,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而且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工商业均集中于政治中心B.现代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C.工商业分布区域极不平衡D.政治因素是工商业发展的根本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均呈现‘都会化’现象”,可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城市蓬勃发展,故选B项;A、C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工商业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15.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为当地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英国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这表明当时英国(  )A.城市化水平相当高B.注重改善居住环境C.阶级矛盾日益尖锐D.城市建设世界领先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以及议会的要求和法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英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发展,人们对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提高,注重改善居住环境,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6.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国家(  )A.城市化发展显著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工业化开始启动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发展显著,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与题干材料无关,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D项错误。17.1854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描写英国工业城镇时写道: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上面冒着浓浓的黑烟;运河被染得又黑又臭……大街小巷都一个样子,里面住的人也都差不多,他们在同一个时间上班下班,做同样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今天跟昨天、明天没有什么不同,今年也和去年一样。这表明(  )A.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B.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C.城市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D.工业革命中人们没有人生追求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这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问题,故选C项;A、B两项是城市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没有表明本质,故排除;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未体现工业革命中人们的人生追求,故D项错误。18.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的人们平均寿命只有17岁。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1805年刑事犯罪就有4 605起,1842年刑事犯罪达到31 309起。人们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上述材料旨在说明英国(  )A.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B.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C.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D.社会发展呈现衰退迹象答案C19.1950年至1970年,居住在都市中心的拉丁美洲人从39.3%增加到53.5%。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在1950—1960年的10年间增加了19%,而都市人口却增加了67%。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城市人口可与欧洲(73%)和北美(74%)相媲美。这种现象的出现(  )A.主要受国际移民潮影响B.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C.限制了社会的阶层流动D.促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在1950—1960年的10年间增加了19%,而都市人口却增加了67%”,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增长较少,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加剧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故选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移民方向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故拉丁美洲地区是人口迁出地,排除A项;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阶层流动,排除C项;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不一定会促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排除D项。20.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出了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是出于(  )A.对生物进化论的支持B.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担忧C.遏制自然欲望的膨胀D.对理性社会的追求答案B解析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中期,随着一些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梭罗主张的提出主要是出于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担忧,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对自然的保护,而不是遏制自然欲望的膨胀,故C项错误;理性社会强调的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共4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宋都城汴京最繁荣的商业街是宣德门东的潘楼街、土市子一带,州桥东的相国寺一带等。潘楼街一带是金融中心。金银交易的发达和交子等货币的出现,正说明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相国寺位于城市繁华区,正在汴河北岸,交通便利,因而形成大的交易市场。城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摘编自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材料二 晚唐以来商业中心兴起,至两宋而大盛,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中的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政府便赋予它们新的城市行政身份。不少镇是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出现的,如在开封府便有31个镇,河南府有22个镇,大名府有20个镇,成都府有19个镇。——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汴京城市发展繁荣的表现。(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商业市镇发展的特点。(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参考答案(1)表现:商业街繁荣,商业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金融业较为发达;城市交易市场规模扩大;涌现出瓦子等娱乐场所;城市功能多样化。(2)特点:逐步形成镇级聚落;主要依托经济功能;处于交通交汇处;得益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行政功能增强;主要聚集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3)主要因素: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府政策;历史的积淀与传承;城郊一体化进程。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的“圈地运动”源于工业化需求而非城市扩张需求,面对大量失地农民,英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1868年和1875年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拆除贫民窟,建设廉租房。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的雇用保障,采用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进城后不会陷入困境。——摘编自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材料二 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同举措。(6分)(2)材料二表明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着眼点是什么?(6分)参考答案(1)相同举措: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重视农民市民化,保护农民利益。(2)着眼点:缩小城乡差距;调整经济结构,释放发展潜力。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的工人阶级,虽然他们也有不平和不幸,但是总体来说,他们在物质生活状况方面优于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人阶级。他们有更充足的食物供应,更好的衣着和居住条件。但是正是这个原因,他们更敏感地感受到困苦。然而我们坚信,尽管有苛捐杂税、战争和沉重的公共债务,国家却变得越来越富裕。材料二 工厂工人从早上3:00工作到晚上10:00,报酬是三个先令和七个半便士,如果他们迟到五分钟就会失去其中的四分之一。6岁的儿童也在这最恶劣的工厂环境中工作。工头经常打工人,而且在工作中受伤的工人并没有得到抚恤金。工人住的房子只是一间泥土地板的房间。这些房子设在工厂周围,紧密地挨在一起,并且缺乏相应的卫生设施。这很不利于健康,实际上,环境非常危险。——摘编自[澳]彼格斯、[澳]科利斯《学习质量评价 SOLO分类理论 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评述材料中关于英国工人状况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4分)参考答案 年份总数/万人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城市人口所占比例1871年4 105.963.9%36.1%1880年4 523.458.6%41.4%1890年4 942.857.5%42.5%1900年5 636.745.6%54.4%1910年6 492.640.0%60.0%年份中国北部中国西北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两广地区云贵地区均值1843年4.2%4.9%4.1%4.5%7.4%7.0%4.0%5.2%1893年4.8%5.4%4.7%5.2%10.6%8.7%4.5%6.3%等级评分标准第一等(9~14分)观点方面:理解准确,提及利弊两个方面论证方面:有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按清晰的逻辑关系充分论证表述方面: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第二等(5~8分)观点方面:理解基本准确论证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合理论证表述方面:有层次,详略欠当第三等(0~4分)观点方面:不够准确论证方面:未能或很少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缺乏逻辑关系表述方面:缺乏层次,详略不当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教材2023年秋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