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01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02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0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分析概括本文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学生务必在练习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学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学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练习卷上无效。
    3.练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将练习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阅读一首诗或研究一个诗人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这首诗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这个诗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背景”分析成了一个既定思路,几乎每一个批评家都对它毫无犹豫地信手拈用,而很少有人对它似乎天经地义的权力提出质疑。事实上,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二者之间并没有谁决定谁的因果链条,“背景”只是阐释者借以理解诗歌的途径之一,意义的历史和语言的历史、审美的历史一样,并非是当时的真实而是现时的理解,所以我们应当再次追问的是:诗歌的意义是不是由背景限定的?离开了背景,诗歌是不是就不能理解?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它是由诗歌的特殊语言构成的传情表意的艺术品,尽管语言的“指涉性”使文本“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但背景历史却只是“其他文本”之一,相当多的诗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撑为靠山就可以拥有完足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它并不传达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代风尚,而只是传递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像自由、生存、自然、爱情等等,它的语言文本只须涉及种种情感与故事便可为人领会,一旦背景羼入,它的共通情感被个人情感所替代,反而破坏了意义理解的可能,正像尼采在《历史的使用与滥用》里说的,有时人们不得不学会忘却,因为有时过多的记忆损害了人的自身创造力,而在文学里,过多的背景记忆正妨碍了诗歌欣赏的自由,使阅读者在历史专制下不得不被背景耳提面命。像李商隐《无题》,当批评家用窥探王茂元家婢女或窥探入道女冠的“背景”参与解释时,诗歌就失去了永恒的魅力而只成了隐私的实录,“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而“善”也有可能在“真”的道德尺度下被无情勾销。可是,人们读诗是为了读诗而不是为了通晓历史,既然诗歌是一种文学文本,充其量有一些虚构的历史痕迹,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历史”来取代它呢?
    既然诗歌是“特殊语言构成的一个传情达意的艺术品”,那么,它在写作时就包容了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当然受到历史环境、个人经历的种种影响,政治形势、学术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态、经济环境,换句话说整个文化都会在诗人心里留下痕迹,但是,这一切都必须经由一连串的“移位”才能渗入创作,并受到诗人个人的禀赋、气质、性格这一磁场的扭曲,受到具体创作时极微妙的心境变形,往往迂回曲折,才在文本中留下极其含糊的“印迹”。诗史上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是,一个盛世的诗人未必总写快乐爽利的颂诗,一个盛世的诗人未必总写愁苦哀怨的讽刺,把“背景”看成是一种必然性规定性的“势力”或“靠山”,至少犯了两种毛病,一是把复杂的诗歌活动简化为一种“刺激——反应”模式,仿佛把活生生的诗人都当成了牵线木偶,把一出灵动万变的人生大舞台看成了死样呆气的牵线傀儡戏;二是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
    毫无疑问,背景批评应当允许存在并作为探寻意义的一个途径,尤其是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的时候。但是,意义毕竟是由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提供的,我们不应让背景替代人们的阅读与理解,更不应让背景越俎代庖地取代审美主体的感悟,换句话说,“背景”不应当成为“压倒”的力量成为解读诗歌的唯一钥匙,诗歌是一个开放的国度,这里没有大门,没有关闭大门的锁,更没有手持武器检查通行证的卫兵,克莱曼在《莎剧意象之发展》里说:“把诗歌与历史现象划分为一个个鸽笼般的系统,再把每一首诗上贴个标签,这样仿佛我们的理解便达到了最终目的,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错误。这一刻板的分解的分类破坏了有活力的感悟,使我们领会不到诗歌的整体魅力和多彩的丰富性。”同样,背景之于意义也不是标签,而只是参考性的“提示”。在这里切忌犯“决定论”的毛病,把一种垄断的专制的权力轻易地交给了“背景”,却阻塞了其他通向“意义”的途径,以享有特权的历史学家的外在权威取代了诗人及作品的内在权威,在面对诗歌的时候,批评家还不如先行承认那句虽然令人尴尬但也令人轻松的古老箴言:“诗无达诂①。”
    (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注]①达诂: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不能被“背景”限定了探寻诗歌意义诠释的途径,因为当时的真实已无法还原而只能达成现时的理解。
    B.经典抒情诗歌之所以能传唱不绝,并不因为其背后有来自其时代的支撑,更因为其本身拥有完足的意义。
    C.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同时也吸收和转化了其他文本,这其中便包括了历史背景。
    D.背景批评固然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但这也有可能是以牺牲诗歌的审美性和人的创造力为代价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个人经历、政治形势、学术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态、经济环境等都属于诗歌“背景”的范畴,会对诗人产生种种影响。
    B.“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整个文化经由一连串的“移位”渗入创作,并受具体创作时的心境变形后在文本中留下“印迹”的过程。
    C.文学被降格为历史的附庸,导致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忽略了文学本身经由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而得到的意义。
    D.承认“诗无达诂”有助于避免给诗歌贴标签,避免刻板分类对诗歌整体魅力和多彩的丰富性的消解,尽管这可能带来解读的不确定。
    3.下列选项对诗句的解读,不太适合作为划线句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宋之问《渡汉江》所言“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经查证,表达的是诗人于公元706年从流放地私自出逃,途经汉江时惴惴不安的心情。
    B.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所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呈现的是诗人晚年因被人诽谤而请友人去洛阳为其表白心迹的恳切。
    C.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认定为旨在影射南朝时期政治环境的风云变幻和诗人渴望重返政坛的迫切。
    D.杜甫《登岳阳楼》名句“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既用大笔刻画出洞庭湖的壮阔无垠、波涛浩渺,也暗示出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
    4.请简要分析概括本文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开始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之旅。(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北上》是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该书讲述了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由杭州出发,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的故事,也揭开了运河沿岸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材料一:
    袁毅:在你生活中,大运河处于什么位置?
    徐则臣:从小生活在河边,初中时住校,到冬天,宿舍的自来水管冻住,我们就端着牙缸、脸盆往校门口跑。校门前是一条人工运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氲,河水暖人。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大运河两岸穿梭,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二十年来,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成了我小说写作不可或缺的背景。
    袁毅:为写作《北上》,你做了哪些案头工作和田野调查?
    徐则臣:二十年来,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我都要认真地收集和揣摩。但要把一条河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仅熟悉和了解是不够的,你得吃透它,像熟悉你的家人一样熟悉它。这次我看了60多本专业书籍,这些资料如果我不写这小说,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读。写作这小说的4年里,我又重新把运河从南到北走了一遍,个别河段走了不止一遍。
    袁毅:“到世界去”原来是你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如今你创作《北上》,这似乎是一场反思与寻根之旅,你寻找到什么呢?
    徐则臣:跟找到什么比,我更看重“北上”的过程,没有这个北上的过程,我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大运河对我们有多重要,说它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一点都不为过。过去我理解的到世界去就是直往外走。在《北上》中,意大利人到中国来何尝不是“到世界去”?所以,“世界”是辩证的。
    袁毅:“将两个意大利人放置到中国运河人文历史书写中,以一种比较的视角介入《北上》的写作”,你是有意为之?
    徐则臣:有意为之,也是题材使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到1900年,中国已经被迫“全球化”了,中国的事已经不单是中国人的事,也是整个世界的事,所以我想引入他者的视角,看看在这种差异性的目光下,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
    袁毅:为什么将运河故事开始和结尾的时间节点选在1901年和2014年?
    徐则臣:写运河,不仅要写它的历史,更要写它的当下。小说起自清政府宣布废止漕运的1901年,结尾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漕运废止,意味着运河作为国家层面上的运输功能到此结束,既然大运河最重要的现实功能就此逐渐丧失,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重新发掘运河承载的文化功能,思考、探索大运河在新时代下的意义?
    袁毅:当下,该如何用文化这把钥匙,去打开并“唤醒”大运河?
    徐则臣:我们都找到了“文化”这把钥匙。只是我在一己天马行空地虚构,沿河的建设者们却要步步为营地落实。我认为,各地在打造运河文化带时,应将本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史迹充分融入建设中,而非千人一面,只借着运河的资源,把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一段河道简单地做成旅游和商业的基地。
    (摘编自袁毅、徐则臣《访谈:用文化这把钥匙“唤醒”大运河》)
    材料二:虚构才是重回历史现场、审视运河古今的最佳途径。徐则臣在《北上》中通过设置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虚构了几个独立的的故事,对大运河实现了精细入微的审视,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富的大运河世界。小说在历史线索的叙事中,以保罗·迪马克、谢平遥等人乘船北上为主要视角,见证了运河沿岸的繁华与苦难。在当下线索中,小说主要以邵秉义、谢望和等人的故事为主,抒写大运河的衰败和人们对运河文化价值的执着。
    仅仅回溯历史,展示当下是远远不够的,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中国,更是世界的。因此,徐则臣还通过域外人的视角,将大运河置于世界格局中进行审视。大运河在中国大地上已流淌千年,中国人可能早就习焉不察。但对于热爱运河的意大利人迪马克兄弟来说,中国的大运河是一条“崭新”的河流,他们的看法可能更为客观真实。同时,域外视角也更能展现大运河文化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小说写道:“他是融会贯通的天才,改变了我对中医的偏见。”借助莱恩医生之口,表达了对中医文化的赞誉。小说还以喜爱中国文化的两位意大利人的视角,写了深邃博大的茶文化、气派有范儿的毛笔字、风姿神韵的杨柳青年画等,这有助于唤醒国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大运河是前现代中国的代表物,在讲求速度的现代社会,大运河与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运输相比,速度是相当慢的。而徐则臣在《北上》中试图更新人们的观念。“快怎么就能成为这个世界唯一的指标了呢?”“慢,也可能成为快。”他认为“一个东西有局限性的同时也有它的优势,要在正视局限性的前提下,发扬和扩展它的优势。”其实,大运河在现代社会也可以发挥属于自己的价值。比如,书中的人物周海阔因为对大运河的喜爱,收集运河的历史遗迹,在远河边开了一家还锁民俗客栈,让人们能放慢生活节奏,从各种古老的物件中,窥见大运河的人文之美,从而获得心灵的抚慰。《北上》唤醒了一种观念: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为代价,来追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苗家乐、黄德志《审视、反思与唤醒——评徐则臣的小说〈北上〉》)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运河在徐则臣小说里,常是不可或缺的背景,而在《北上》里成了主角,这说明徐则臣对运河的理解、思考在深化。
    B.《北上》从古今中西不同角度书写大运河,既叙写了跨越上百年的家族命运变迁,也对大运河进行了文化审视与反思。
    C.当下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注重运河旅游和商业项目开发,抛弃了当地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运河的文化属性消失殆尽。
    D.借助域外视角,作家对大运河的相关历史审视可能更为客观真实,同时也有助于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创作过程中,徐则臣对自己坚持多年的“到世界去”的写作理念产生了怀疑,并在《北上》中作了修正。
    B.通过案头查阅和田野调查,搜集获取再多的相关资料,也不能替代虚构在小说创作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C.在现代社会,大运河在速度方面处于劣势,但蕴含的文化价值对构建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仍然十分重要。
    D.“唤醒”既指发掘保护大运河资源,也指重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还指更新对现代性的认知。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是想象的共同体。
    B.巴鲁克·斯宾诺莎说:“如果你想让现在与过去不同,那就研究过去。”
    C.莫言说,当你构思一个故事,最方便的写法是把故事发生的环境放在你的故乡。
    D.刘梦溪说,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
    9.关于《北上》,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着眼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10.正如运河是徐则臣创作灵感的源泉,家乡文化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如何关注并参与家乡文化生活?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获得了哪些启发。(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Ⅰ(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贵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每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空格上。(3分)
    所□不□朽□者□垂□万F世G名H孰I谓J公K死L凛□凛□犹□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相同。
    B.奏疏,臣子向皇帝的奏折,其中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
    C.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
    D.长短句,文中指诗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辛弃疾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给皇帝上疏,希望皇帝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处违法贪赃者。
    B.辛弃疾奉命筹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虎营栅,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解除了皇上疑虑。
    C.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拨给了信州。
    D.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文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15.朱熹去世时,他的学说正被朝廷宣布为“伪学”,门生故旧因避忌而不敢去送葬,辛弃疾却前往哭祭,对此你怎么看?(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Ⅱ(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7题。
    鹧鸪天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6.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开篇两句,由近及远地描绘了一幅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表现了词人谪居黄州的烦闷。
    B.三四两句,词句工整严密。意境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隐约带着百无聊赖、自寻安慰的心境。
    C.结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抒发了词人乘兴游赏的快意,也暗中蕴含了被迫赋闲的不平与无奈之情。
    D.全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了雨后游赏欢快、闲适的心境,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
    17.请从景物描写技巧的角度对“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进行赏析。(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Ⅲ(本题共1小题,12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的情形。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以农村特有的声音来表现乡村安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4)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容南朝刘裕军队的浩大气势,下片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好大喜功的刘义隆的惨败局面。
    (6)李清照的《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无边无际的孤独和度日如年的煎熬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荧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来”,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萎缩,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做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处在泥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他亲吻,好像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19.下列各项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B.点支烟,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C.“桂林山水甲天下”,确实是这样的。
    D.春蚕开始结茧,要“上山”了。
    20.文中两处加点词语,连续两次使用“你们”,这样安排有何作用?(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条条、常常、时时”,说说它们和“每条、经常、不时”相比,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一种转身相望叫回头,有一种回到原点叫回头,有一种知错即改叫回头……一次回头,往往蕴藏着平常而不凡,微小而博大的诸多情思。
    请以“回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为记叙文;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不得抄袭。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C
    【解析】C.“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错误,结合原文“尽管语言的‘指涉性’使文本“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可知,“语言的‘指涉性’”使“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诗歌文本的自给自足这个结果不是语言的“指涉性”带来的。选项“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曲解文意。
    2.C
    【解析】C.“文学被降格为历史的附庸,导致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错误,结合原文“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可知,原文没有表述“文学被降格为历史的附庸,导致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选项“导致”一词强加因果。
    3.D
    【解析】划线句的意思:在诗歌解读的过程中,创作背景即所谓的真实历史的过度介入。会妨碍诗歌欣赏的自由,损害诗歌的审关魅力。选项ABC中的诗句本身具有跨越时空的审美魅力,用明确的历史事件标定情感指向,反而让这三首诗都成了个人隐私的实录,即“‘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而D项虽然也涉及对当时背景的暗示,但诗歌本身在写景层面的审美性并没有被消解。
    4.首先,提出“诗歌的解读是否一定依赖背景分析?”这一问题。接着提出理由:诗歌是无需背景支撑便可自给自足的文本,背景的过度介入反而破坏意义理解的可能。进一步提出理由二:诗歌写作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背景分析则将这个活动过程简化,忽略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发挥的作用。最终得出结论:背景分析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之一,但绝不能独揽意义的解释权。
    5.①以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为根基,关注语言技巧等形式层面的欣赏。
    ②立足自身经验,关注自身审美感悟,以人类共通的情感获得审美共情。
    ③当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时,适度关注诗歌背景以知人论世。
    6.C
    【解析】C项出自材料一的最后一段,原文是徐则臣关于开发大运河的建议,认为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应该不止于满足商业开发,而应注重“将本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史迹充分融入建设中”,但这不等于说当下的建设目的只是商业开发,完全没有考虑运河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因此“抛弃了”和“消失殆尽”的说法过于绝对。
    7.A
    【解析】A项出自材料一中关于“到世界去”的部分,徐则臣说“过去我理解的到世界去就是一直往外走”,意思是以前他认为“到世界去”是单向度的。到了创作《北上》时,他才有了更全面辩证的认识,中国要走向世界,世界色正走向中国。因此,徐则臣并不是怀疑自己原先的理念。故A项表述失当,是本小题的答案
    8.D
    【解析】关于材料二第三段,其主要观点是传统在现代化的今天仍有其价值,可以为当下提供精神养料,因此D选项形象地传达了传统可以为现今提供精神养料的意思,与材料观点吻合,是本题的答案。A项是对民族的概念阐释,B项是强调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价值,C项强调作家创作的精神故乡,都无法支撑本段观点。
    9.①材料一是访谈,关注作家创作,回溯探询《北上》的写作缘起与过程、作家意图等;②材料二是书评,若眼小说文本,总结评价《北上》的创作实践特色和文本意图等。
    10.①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②反思现状,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③从家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中,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④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11.DHL
    【解析】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
    12.D
    【解析】“长短句,文中指诗词”错,长短句在文中指的是词。
    13.C
    【解析】C.“估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错,原文是“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由此句分析可知:是辛弃疾不顾部下反对,借粮给信州谢源明,而不是信州谢源明向辛弃疾求助。
    14.(1)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弭”。消弭:“恃”,依靠。各1分,语意通顺2分〉
    (2)当时,枢密院有不喜欢这种做法的人,多次阻挠这件事,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最终没有改变他的做法。(“沮挠”,阻挠:“夺”,改变。各1分,语意通顺2分)
    15.看法:①说明二人情谊深厚,辛弃疾对朱熹的去世深感痛惜;②表现了辛弃疾不畏世俗、坚持正道的高贵品质。
    【参考译文】
    辛弃疾,宇幼安,齐地历城人。乾道四年,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不久担任漳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相继爆发的农民起义,被辛弃疾全部讨伐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纠举小官吏应付了事,而为自己掩饰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
    皇上下诏命辛弃疾进行等划,于是他就丈量原先马般营垒的房基,修建寨栅,招纳步兵两千人,骑兵五百人。侍从在外,战马铁甲齐备。他先用五万缗饯在广西买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密院有不喜欢这种做法的人,多次阻挠这件事,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最终没有改变他的做法。各种费用上万计,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作罢。辛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如期落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才消了气。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敢好的。
    他被差遣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工作。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官吏、儒生、商货、市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找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进一级俸禄。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作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门生故旧。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要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16.B
    【解析】A.开篇两句是“由远而近”;C.“结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错误。结尾两句,运用的是拟人手法。“殷勤”将天公拟人化,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D.本词写于谪居黄州期间,并没有“积极奋发的精神”。
    17.①多感官结合。词人静看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细嗅清香绵长。多种感官写景,内容更丰富。②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仰观白鸟在空中翻飞,俯看水中红蕖。写景视角富于变化,画面更富层次感。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映水,属于静景。动静结合,灵动形象。④色彩明丽。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入入胜。
    18.(1)契阔谈镳 心念旧恩 (2)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3)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4)往往取酒还独倾 一尊还酹江月
    (5)气吞万里如虎 赢得仓皇北顾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19.C
    【解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是表示引用。A.表示强调;B.表示反语讽刺;C.表示引用;D.表示特殊含义。
    20.①使用“你们”,好像与枝叶花果面对面交谈,更便于表达感情。②采用了拟人化手法,当面斥责,能更加强烈表达出对枝叶花果忘记了下面的根的厌恶之情。
    21.①三个重叠词读起来朗朗上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使语言更富有音乐美。②叠词具有强调作用,“条条、常常、时时”强调了枝条之多、频率之繁、时间之久,更突出了杨柳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的可贵品质。
    相关试卷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翻译句子,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9页。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7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