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35生态农业
展开1.导致吉林、河南两省年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年降水量B.作物结构
C.耕地质量D.作物熟制
2.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的经济意义是( )
A.提高秸秆产量B.增加秸秆种类
C.调整农牧结构D.推动种植技术进步
3.体现“粮改饲”生态意义的农事是( )
①作物轮作 ②土壤深翻 ③圈舍养殖 ④土地平整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2022·广东卷,11~12]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的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如图)。据此完成4~5题。
4.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 )
A.增加稻田光照强度
B.加强稻田通风透气
C.减少田螺天敌威胁
D.改善田螺生长环境
5.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 )
A.进水区B.出水区
C.水稻区D.螺沟区
[2021·海南卷]图1示意我国某热带雨林地区人工多层经济林模式,图2示意我国某地区“猪-沼-果”模式,二者均为生态农业模式。据此完成6~8题。
6.图1模式中能充分利用的自然资源是( )
①土地 ②水 ③光照 ④热量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7.目前,制约图2模式在我国南方农村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因素是( )
A.政策、劳动力B.环境、资金
C.原料、运行管理D.降水、技术
8.与图2模式相比,图1模式的环境效益凸显在( )
A.减少土壤污染B.减少水污染
C.减少大气污染D.减少温室气体
[2023·陕西渭南市调研]读我国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完成9~10题。
9.为了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地区西部草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
A.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C.大力发展游牧业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10.下列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有效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可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使各区域独立地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出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竞争关系
D.不利于各区域优势的充分发挥
[2023·山东威海模拟]杂交构树具有适应性强、生态效益显著的特点。贵州省某县将杂交构树生态农业列为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下图为项目位置和构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条件主要有( )
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B.风力侵蚀形成石漠化
C.全年多雨,光照条件差
D.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
12.根据材料可以得出,杂交构树生态农业有助于当地脱贫的原因有( )
A.杂交构树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B.杂交构树可大量提供商品木材
C.沼气制取能提高工业化水平
D.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答题区]
13.[2023·湖北武汉统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科尔沁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是传统的游牧区。清朝中后期,蒙地陆续放垦,大量移民集中移入该地。随着人口大量增长,一度陷入“生态破坏—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河甸村是科尔沁沙地辖区内通过植树造林进而突破生态恶性循环的村庄之一,政府以合作方式进行植树造林,鼓励农户发展农牧相结合的“舍饲养殖”产业,形成了“林-农-牧”相互促进的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如下图)。
河甸村主要土地利用结构
,20%(1)说明游牧业作为科尔沁地区传统农业方式的合理性。(4分)
(2)从人口迁入的角度,分析科尔沁地区“生态破坏—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6分)
(3)说明“林-农-牧”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8分)
微考点35 生态农业
1~3.答案:1.D 2.C 3.A
解析:第1题,由材料“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000万吨和6550万吨”可知,吉林秸秆产量小于河南,吉林和河南均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丰富,故年降水量不是导致两省秸秆差异的原因,A错误;两省均属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业发展以旱作谷物为主,作物结构相差不大,B错误;吉林有黑土分布,土壤肥力充足,条件更好,C错误;吉林主要位于中温带,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而河南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热量资源可满足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要求,导致河南比吉林秸秆产量更多,D正确。故选D。第2题,根据材料“‘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可知,“粮改饲”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调整了农牧结构,创造出更多经济收益,C正确;根据题意秸秆最终也是作为饲料发展畜牧业,与增加秸秆种类关系不大,B错误;种植的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本身就是饲料作物,与提高秸秆产量关系不大,A错误;种植饲料作物并没有投入很多科技,对于推动种植技术进步意义不大,D错误。故选C。第3题,根据材料“‘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可知,“粮改饲”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促进了作物轮作,将种植的饲料和秸秆喂养牲畜,发展畜牧业,促进了圈舍养殖的发展,使该区以种植业为主变为种植业结合畜牧业发展的混合农业,在耕作时间上形成互补,肥料的运用上形成互补及回收,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有良好的生态意义,①③正确,A正确;土壤深翻不利于土壤保持肥力,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错误;土地平整是指对凸凹不平的土地削高填低,使其成为具有适宜坡度的田面或水平田面,以改善田间灌排条件和耕作条件,而“粮改饲”则提倡因地制宜,④错误,B、C、D错误。故选A。
4~5.答案:4.D 5.C
解析:第4题,该地位于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使沟与沟相连,使田螺夏季能避热、冬季能躲冷,改善了田螺的生长环境,D正确;稻田中开挖螺沟不能增加稻田光照强度,也不能减少天敌威胁,A、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进水口、出水口”可知,螺沟里有水,不利于稻田通风透气,B错误。故选D。第5题,水稻生态系统包括与水稻生长发育相关联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周围其他各系统的关系,是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C正确;进水区的主要作用是进水,出水区的主要作用是出水,螺沟区是相互连通的水沟,借助水体的调节作用,使田螺夏季能避热、冬季能躲冷,三个地区生态循环过程较简单,不复杂,A、B、D错误。故选C。
6~8.答案:6.B 7.C 8.D
解析:第6题,读图1可知,分层经济林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采用植物趋光性的原理,将弱光性的喜阴植被种在高大乔木下面,充分利用光照资源,①③正确;分层经济林模式不是考虑水和热量的因素,②④错误。故选B。第7题,在我国南方农村大面积推广“猪-沼-果”模式,制约条件不是政策、劳动力,因为生态农业模式是政策提倡的,南方农村劳动力并不短缺,A错误;也不是环境、资金,因为生态农业模式只会让环境变好,南方不是欠发达地区,资金来源不是问题,B错误;南方农村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如果资金来源不是问题,那么技术也不应该成为制约因素,D错误;“猪-沼-果”模式如果大面积推广,南方农村至少要具备大面积种植果树的自然条件,显然,从地理环境上看,南方农村有平原地区的水田农业,有山地丘陵的林果业,但南方丘陵山地多以酸性红壤为主,也并非都能种植果树,也不能广泛种植粮食作物,所以制作沼气的原料并不充足,而且大面积推广“猪-沼-果”模式,必将带来模式化、标准化综合性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在产业运行管理方面,南方农村在农业现代化条件并不发达的今天,只能慢慢推广,逐步实施。因此原料和运行管理是制约推广的因素,C正确。故选C。第8题,与图2模式相比,图1模式中植被覆盖率高,环境效益凸出表现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D正确;图1模式比图2模式,可能用到的化肥农药较多,图2为生态农业模式,使用化肥农药少,因此图1模式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可能要较大,A、B错误;二者中大气污染都较少,C错误。故选D。
9~10.答案:9.B 10.A
解析:第9题,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是东北平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A错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B正确。大力发展游牧业明显与题意不符,C错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是东北山区农业的发展方向,D错误。故选B。第10题,根据图示内容,该地发展草业经济,畜牧业是异地育肥,有效保护当地环境,中部发展饲料种植,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加强了保护,所以有效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A正确。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但不是各自独立,而是密切相关,B、C错误。这种发展模式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D错误。故选A。
11~12.答案:11.A 12.D
解析:第11题,由图及材料可知,该地位于云贵高原,结合云贵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判断,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条件主要有地形崎岖,交通不便,A正确。降水多,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B错误。云贵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光照条件较弱,并不是全年多雨,冬季有准静止锋带来降雨,C错误。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条件不是人口稠密,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且廉价是有利条件,D错误。故选A。第12题,根据材料可以得出“杂交构树具有适应性强、生态效益显著的特点”可知,引进杂交构树生态农业,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并不是提供大量商品木材,A、B错误。构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不能提高工业化水平发展,C错误。饲料加工、沼气、肥料加工、林下种植经济作物等,发展多种经营,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D正确。故选D。
13.答案:(1)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合牧草生长;内蒙古草原辽阔,提供游牧场所;牲畜食草量大,游牧保证牧草的生长周期,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
(2)蒙地放垦,吸引大量农垦人口迁入,滥牧滥垦破坏原生植被,引发生态问题;土地退化等问题致使农牧产出下降,导致人们陷入贫困;为了维持生活和养育新增人口,人们加大开发力度,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生态问题,最终陷入“生态恶化-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
(3)大面积树林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受到林带保护的种植业发展较好,为养殖业提供充足饲料,也为扩展养殖规模提供了资金基础;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同时为种植业提供了肥料;农牧业得到有效发展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又强化了当地人保护树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林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三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解析:本大题以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农业发展变化为材料,涉及游牧业的区位条件、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农业的效益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游牧业作为科尔沁地区传统农业方式的合理性可以从气候、游牧场所、游牧方式的优势等方面分析;读图和材料可知,科尔沁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适合牧草生长;内蒙古草原辽阔,人口密度小,可以为游牧业发展提供大面积的游牧场所;牲畜对草的需求量大,游牧可以减少牧草的供应压力,保证牧草的生长周期,有利于天然牧草的持续供应,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2)由图文材料可知,蒙地放垦,吸引大量农垦人口迁入,人口数量激增,促使人们过度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引起生态恶化,土地质量衰退,单产下降,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人们为了生活,加大开发力度,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土地质量进一步衰退,最终陷入“生态恶化-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3)“林-农-牧”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体现在农、林、牧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展开;读材料河甸村通过植树造林进而突破生态恶性循环可知,大面积树林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生态保障;林带可以防风固沙,受到林带保护的种植业受风沙影响小,发展较好,能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充足饲料,也为扩展养殖规模提供了资金基础;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禽畜粪便回田,又为种植业提供了粪肥,有利于种植业产量的提高;农牧业得到有效发展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索取减少,反过来又保护了环境,最终实现林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三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比例
林地、草地、湿地
80%
耕
地
粮食生产
2/3
玉米(精饲料)
1/6
青玉米秸秆(青贮饲料)
1/6
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33特色农业: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33特色农业,共5页。
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26瀑布: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26瀑布,共6页。
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20洋流: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20洋流,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