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专题六 记叙文阅读训练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展开一、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不老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暖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时,母亲的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当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时,我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厘清生活的烦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拍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阻拦青春急切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她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1.文章以“不老的额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2.朗读本文第④段时,应该选用的朗读语气是( )
A.慷慨激昂B.轻快愉悦C.舒缓沉郁D.以上都不对
3.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子。
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她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4.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①“额头”作为文章的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②“不老”写出了在“我”心里母亲永远是年轻的,既表达了母亲对子女永恒的爱,又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③与结尾照应,暗示文章主旨。
2.C
3.母亲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秀木(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的额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或感恩之情)。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关爱子女、勤劳能干、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人。
①关爱子女。如第①段“那时的我体质弱……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第②段中“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时,母亲的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等可以看出,母亲关爱子女。
②勤劳能干。从第②段中“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可以看出母亲的勤劳能干。
③任劳任怨、默默付出。从第③段中“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可以看出母亲的任劳任怨、默默付出。
(答出任意两点并结合文章分析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等等。
“额头”多次在文中出现,如第①段“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第②段“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暖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第③段“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第④段“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第⑤段“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第⑥段“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由此可知,“额头”是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着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
根据第⑤段“母亲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第⑥段“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可知,在“我”的心里母亲是永远年轻的,母亲的额头写满永恒的爱,标题中的“不老”既指母亲在“我”心里是永远年轻的,也指母亲对子女永恒的爱,又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标题“不老的额头”与第⑥段“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相照应,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永恒的母爱。
2.本题考查朗读语气。
根据第④段“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阻拦青春急切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可知,这是感慨岁月匆匆,皱纹爬上了母亲的额头,朗读时应该用沉郁的语气;
根据第④段“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她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可知,这里是表达“我”对母亲额头上的纹路的赞颂,朗读时应该用舒缓的语气;
所以,在朗读第④段时,应该选用舒缓沉郁的朗读语气;
故选C。
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根据“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可知将母亲比作树,皱纹比作年轮,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具体,联系第④段“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可知,母亲额头的变化正是母亲对家庭的付出,是劳累辛苦的体现,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疼爱,而“我”能感受到这一切,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
由第①段“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分析,妈妈是一个关爱儿女的人;由第②段“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分析,妈妈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由第③段“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分析,妈妈是一个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人。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第十一筐青菜
①立春节气已过,村里平展展的土地上,一大片时令蔬菜在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午饭过后,我戴着口罩走进村子。街道两旁的商铺大门紧闭,负责疫情防控的镇村干部,手持话筒沿街走过,他们嗓音有些沙哑。兴许是听见熟悉的声音,有住户推开窗子和他们招一招手。
②“一天进村好几趟呢!”一位当地干部说,这个时候,群众看见我们的身影,听见我们的声音,心里才安生。望着各家各户的门牌,村干部说:“生活还得继续,日子总会回归平静,对不?”
③正在村中走着,突然发现,在临近村道的一块菜地里,半蹲着一位老农。黄色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黑色的棉衣拉链敞开,抬起头的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贴合在鼻梁上的蓝色口罩。见到我们,他直起身子,握着满把青菜的双手在空中对碰了几下,新鲜的泥土从菜根处抖落。
④“摘菜哩?”村干部远远打招呼。他点点头,没吱声,继续忙活。随行的干部提醒了一句:“注意防护啊。”老人又点了点头,依旧没吱声,回头友善地望着我们。
⑤“这几天还能上街卖菜?”我问。
⑥“不卖!不卖!这菜不卖!”他一口气重复了三遍,很着急的样子,生怕造成误会。
⑦“这青菜,我送人呢!”他补了一句。
⑧见我没做声,他索性从园子里走出来,站在离我不远处的田坎上,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十天了!”
⑨这菜到底送到哪儿?安全吗?接触了哪些人?一长串的问号在我脑子里打旋儿。
⑩村干部隔着口罩喊话:“说说嘛,没事,你说说嘛。”原来,他的女儿是一名护士,就在离家不远的吕河中心卫生院上班,这些日子正在护理患者,已经十几天没有回家了。尽管女儿闲下来的时候,总不忘向家里报一声平安,但是他和老伴依旧惦念。女儿反复叮嘱:“待在家里别出门,照顾好自己……”顿了顿,他反问道:“可哪有不惦记儿女的父母呢?”老两口心里发慌,于是就想出这个法子。每天从自家菜园摘一大筐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门外——想给医院尽点力,是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
⑪怕医院不要,担心这菜不卫生,他就在筐子里写了一个纸条,告诉医院,菜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
⑫“女儿知道吗,知道你每天送菜吗?”我问。
⑬“没说,怕她担心俺老两口,纸条落款我写着‘老菜农’。头天送菜,我和老伴站在街边,看见保安从院子里走出来,看见筐子里的菜,又返回身,好像在打电话请示汇报。我担心他们不敢收,急忙穿过大街,向保安解释,我就是附近的老菜农,我报了自己的姓名和地址。他们怕冷落了我的一番好意,就收下了那筐青菜,还给我鞠了个躬!这点东西不值钱,是我和老伴的一点心意,只想让那些和我女儿一起忙碌的医生护士们能吃到一口自家园子的青菜。”老人诚恳地说。“已经送出十筐青菜了,今天的就是第十一筐。”老人补充道。
⑭我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要不,我们搭把手,一起将今天的筐子装满吧!”我提议。老人一边装菜,一边念叨:“等春暖花开,疫情过去,我和老伴要和女儿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一顿团圆饭。我得跟她说说,你在医院忙活的那段日子,大家伙儿和我们一样,在医院外面给你们加油鼓劲呢。”那个下午,在暖暖的春光里,第十一筐青菜就这样装满了。
⑮我们站在菜园边,一起目送着老人,看着他推着独轮车,载着满满一筐青菜,渐行渐远……
(作者:吴昌勇。有删改)
5.生活中许多小事令我们为之动容,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选文第⑩段有什么作用?
7.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
8.标题“第十一筐青菜”意蕴丰富。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十一筐青菜”的理解。
5.“我”和村干部进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遇见一位摘菜的老菜农,一开始“我”误以为他摘菜是为了上街卖,后来才知道他是为了向医院捐赠,“我”被老菜农的行为感动并帮忙装菜,目送他向医院走去。
6.运用插叙,交代了老菜农女儿的身份,以及每天向医院捐赠青菜的原因,使上下文结构更加紧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我”和村干部被老菜农的善举感动并帮忙装菜做铺垫;突出老菜农对女儿的关爱以及对抗疫事业的支持,从而深化主题。
7.运用外貌描写(或细节描写),通过对老菜农衣着、额头汗水等细节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位衣着俭朴、辛勤劳作的菜农形象。
8.“第十一筐青菜”,表面上指老菜农在疫情期间为女儿工作的医院连续十一天免费赠送的自家种植的青菜;深层含义指老菜农对女儿浓浓的亲情,以及对抗疫工作的支持(对抗疫工作者的赞美和感恩)。歌颂了普通老百姓在疫情面前无私、伟大的人性之爱。
【解析】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概括事件先找到记叙的要素,按照记叙要素概括,还要扣住让我们为之动容来概括。
根据第①段句子“我戴着口罩走进村子”“负责疫情防控的镇村干部,手持话筒沿街走过”,第③段句子“正在村中走着,突然发现,在临近村道的一块菜地里,半蹲着一位老农”可知人物有“我”“负责疫情防控的镇村干部”和“老农”。
根据第⑩段句子“每天从自家菜园摘一大筐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门外——想给医院尽点力,是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第⑮段句子“我们站在菜园边,一起目送着老人,看着他推着独轮车,载着满满一筐青菜,渐行渐远……”可概括为:“我”和负责疫情防控的镇村干部看到摘菜的老农,后来才知道老农每天都摘一筐新鲜蔬菜送到乡卫生院,一是为了女儿他的同事能吃上新鲜菜,二是为了能近距离的知道女儿在干什么,我们被他感动着。
6.本题考查记叙顺序。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根据第⑩段句子“原来,他的女儿是一名护士,就在离家不远的吕河中心卫生院上班,这些日子正在护理患者,已经十几天没有回家了。尽管女儿闲下来的时候,总不忘向家里报一声平安,但是他和老伴依旧惦念”可知,本段属于插叙的内容。再根据句子“老两口心里发慌,于是就想出这个法子。每天从自家菜园摘一大筐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门外——想给医院尽点力,是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可知,插叙部分叙述了老农给乡卫生院送菜的原因及过程,突出了突出老菜农对女儿的关爱以及对抗疫事业的支持,从而深化主题。从结构上看,根据第⑪段句子“怕医院不要,担心这菜不卫生,他就在筐子里写了一个纸条,告诉医院,菜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此段叙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再根据第⑭段句子“我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那个下午,在暖暖的春光里,第十一筐青菜就这样装满了”可知,第⑩段插叙内容还为下文“我”和“负责疫情防控的镇村干部”的感动做了铺垫。使得结构紧凑又完整。
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根据句子“黄色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黑色的棉衣拉链敞开”可知,这是对老农的外貌描写。“抬起头的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贴合在鼻梁上的蓝色口罩”属于细节描写。老人的“胶布鞋”“沾着泥土的裤管”“敞开拉链的黑色棉衣”的外貌及满是汗水的额头及贴在脸上的被汗水浸湿的口罩,无一不突出老农的勤劳和朴实的形象。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要联系文本内容和主旨具体分析。联系第⑩段“老两口心里发慌,于是就想出这个法子。每天从自家菜园摘一大筐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门外”,第⑬段“已经送出第十筐青菜了。加上今天的,就是第十一筐了”可知,“第十一筐青菜”指的是老菜农连续十一天免费给医院送去的自家种的第十一筐青菜,这是题目的表层含义;根据第⑩句子“每天从自家菜园摘一大筐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门外——想给医院尽点力,是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可知,老人送青菜,一是为了看看女儿,表现了他对女儿的思念与牵挂,二是表达对抗击疫情的支持和对医务人员的感激,表现了他的善良淳朴、无私伟大。老菜农女儿反复叮嘱“待在家里别出门,照顾好自己”是对父母的担忧,老菜农天天送菜看女儿,是对女儿的思念与牵挂。作为普通老百姓的一员,他们克制住对亲人的爱与担忧,坚持抗疫,这“第十一筐青菜”表现的是普通老百姓在疫情面前无私的、伟大的人性之爱,这是题目的深层含义。
三、记叙文阅读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丫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土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A】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有改动)
9.选文围绕“香椿”写了哪些内容?请完成表格。
10.按要求品味下列语句。
(1)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体会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体会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1.小森同学想为大家朗读这篇文章。请你根据以下知识卡片,仿照《春》的朗读示例,帮他为选文【A】处语句设计朗读方案。
12.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扒香椿;吃香椿。
10.(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生动,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2)“总”是一直的意思。“真”是实在的意思。生动写出“我”渴望吃到香椿的情态,表现出对香椿的喜爱。
11.朗读设计:“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语速稍快,表现出作者的迫不及待;“抓”“烫”重读,表达出作者想尽快吃到香椿鱼的心情,哪怕被烫也在所不惜。
12.照应题目(点题);“我”珍藏的不仅仅是香椿的味道,更是对母亲的感激和挚爱之情,深化了主题。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解析】
9.考查情节概括。
根据③段“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可以概括为扒香椿;
根据⑤段“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可以概括为吃香椿。
10.考查对句子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1)联系“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的内容可知,“绽开了笑脸”把香椿人格化化,赋予它以人的情感,“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晃动的蝴蝶结”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这香椿芽似乎有了灵性,灵巧地装扮这香椿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仔细品味,作者期盼已久的香椿芽终于长成了,随之而来的美味享受让作者欣喜愉悦。
(2)“总”是一直、一向的意思。“真”是的确、实在的意思。联系“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的内容可知,生动写出“我”渴望吃到香椿的情态,表现出“我”对香椿的喜爱之情。
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设计能力。
联系第⑤段中“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的内容可知,“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表现出作者的迫不及待的动作,具有连贯性,语速应稍快;“抓”“烫”表达出作者想尽快吃到香椿鱼的心情,直接用手抓,哪怕被烫也在所不惜,突出了作者对香椿的喜爱。所以“抓”“烫”应重读。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12.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联系第⑦段中“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的内容可知,本段记叙的是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就总会在春天里给我带来香椿,不管是嫩香椿,还是干香椿,我一年总能吃到。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吃上油炸香椿。这些内容表现了我对香椿的喜爱和一年都能吃到香椿的满足,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结合“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可知“我”珍藏的不仅仅是香椿的味道,更是对母亲的感激和挚爱之情,从而深化了本文的主题;
“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再次提到味道,与文章题目“香椿的味道”和首段“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的内容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四、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少年的秘密
马海霞
①小时候冰糕三分钱一支,但一个夏天也吃不上几支,任凭串乡卖冰糕的吆喝声从村东传到村西,父母也貌似听不到。小孩子的汗水在脸上淌,用手抓出一道道泥印,跟在冰糕箱后面跑,直到卖冰糕的出了村,望不见了,才悻悻地走回家。有时肚子里的馋虫闹腾得厉害,也会把隐藏身体里的牛脾气放出来,“热死了,热死了!”边吵边把嘴巴撅起来,恨不得下地打滚,向父母示威。
②“热就去冲一下凉,或喝点儿绿豆汤。”母亲怎不知儿的心思,不过是装糊涂罢了。
③“热,还是热!”耳朵听到卖冰糕的吆喝声越来越近了,馋虫都快被热哭了,要不是怕母亲打,肯定一屁股坐地上搓脚,耍无赖。
④“正午太阳最毒,冰糕肯定卖得贵,等下午了,冰糕快化了,卖冰糕的就得便宜卖,到那时再给你买哈。”听到母亲这句话,小孩的心总算放肚子里了,也不再喊热,把耳朵竖起,生怕卖冰糕的吆喝声出了村。
⑤但夏天的天说变就变,一会儿便阴云密布,狂风四起,大雨就要来临。卖冰糕的扯着脖子高喊:“贱卖了,贱卖了,二分钱一支!”小孩牵一下母亲衣角,母亲意会,忙说:“再等等,一会儿他肯定还得贱卖。”果不其然,几分钟后,卖冰糕的就改了吆喝声,“贱卖了,贱卖了,冰糕一分钱一支了!”
⑥小孩手里攥着一分钱,端着碗,飞奔着跑到冰糕箱前。雨天里的风很凉,小孩边吃冰糕边打哆嗦,可嘴角却带着笑,小孩的幸福就这样简单。
⑦小孩长成了少年,懂得家庭的困苦和父母的不易,一分钱放在父母兜里也是沉甸甸的,父母每天在地里劳作,汗水湿透了衣服,也不舍得买一支冰糕吃。他悄悄跟着父母去地里拔草,卖冰糕的吆喝声传进了耳朵,他假装没听到,但母亲这会儿耳朵灵了,递给他三分钱,让他去买冰糕。他飞奔着跑出了玉米地,跑到村头买了一支冰糕使劲攥在手里,不敢拿着冰糕棍,生怕冰糕化了掉到地上就毁了。
⑧等他跑回自家玉米地,摊开手才发现冰糕已经化掉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他一拿也掉到了地上。母亲对他一顿臭骂:“你傻呀,买冰糕时也不看看,快化掉的冰糕你也买,冰糕攥在手里化得更快,你买完路上吃了就得了,还非得拿回来再吃,现在好了,一口也吃不着!”母亲越说越气,甩手就给了他一巴掌。父亲走过来,又递给他三分钱,让他再去买一支,他没有接钱,只是默默在地里拔草,眼泪比脸上的汗珠还多。
⑨他其实是想把冰糕拿回来,和父母同吃一支冰糕的,没想到一路飞奔还是把冰糕攥化了。他心里的秘密,就这样被自己破坏掉了。那个夏天他没有再吃一支冰糕,天再热,他想起那支化掉的冰糕,心里就像冷风吹。
⑩他明白母亲为何那样生气,不是心疼钱,而是心疼他没有吃到冰糕,而他一直没说出那个秘密,因为怕母亲知道实情后,会自责,会难过。
⑪那个夏天过后,少年长大了。
13.将本文标题改为“吃冰糕”好不好?说明理由。
14.“少年”对“吃冰糕”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依据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填空。(每空10字以内)
15.第⑦段中写道:“卖冰糕的吆喝声传进了耳朵,他假装没听到,但母亲这会儿耳朵灵了”,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16.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母亲身上哪一点最让你感动。
13.“少年的秘密”既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成长了的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爱;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吃冰糕”只概括文章内容,没有原标题的表达效果。
14. 少年时(长成了少年) 懂得(理解/明白)了父母
15.不矛盾。“他假装没听到”,是因为他懂得了父母劳动的艰辛和不易,他不愿意再因为想吃一根冰糕而花父母的血汗钱;母亲听到了,是因为疼爱孩子,想满足孩子一个小小的愿望。两者看似矛盾,其实都是爱的表达。
16.勤劳俭朴;疼爱孩子;对孩子要求严格。
【解析】
13.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首先表态,不好;然后分析标题的作用,标题“少年的秘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结合第⑨段“他其实是想把冰糕拿回来,和父母同吃一支冰糕的。没想到一路飞奔还是把冰糕攥化了,他心里的秘密,就这样被自己破坏掉了”以及第⑩段“而他一直没说出那个秘密,因为怕母亲知道实情后,会自责,会难过”,可知标题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成长了的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爱。最后分析“吃冰糕”不好的原因,“吃冰糕”只概括文章内容,没有原标题的表达效果。
1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概括。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围绕“少年对吃冰糕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个问题,细读文章,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作答,注意每空10字以内的字数限制。从第⑦段“小孩长成了少年”,可知①处填:少年时(长成了少年);从第⑩段“而他一直没说出那个秘密,因为怕母亲知道实情后,会自责,会难过”,可知②处填:懂得(理解/明白)了父母。
15.本题考查理解句义。首先要表明态度,不矛盾;然后分析原因,从第⑦段“懂得家庭的困苦和父母的不易”,可知“他假装没听到”,是因为他懂得了父母劳动的艰辛和不易,他不愿意再因为想吃一根冰糕而花父母的血汗钱;结合第①段“小孩子的汗水在脸上淌,用手抓出一道道泥印,跟在冰糕箱后面跑,直到卖冰糕的出了村,望不见了,才悻悻地走回家”,可知母亲听到了,是因为疼爱孩子,想满足孩子一个小小的愿望。两者看似矛盾,其实都是爱的表达。
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第⑦段“父母每天在地里劳作,汗水湿透了衣服,也不舍得买一支冰糕吃”,可以看从母亲的勤劳简朴;
从第⑦段“但母亲这会儿耳朵灵了,递给他三分钱,让他去买冰糕”,可以看出母亲疼爱孩子;
从第⑧段“母亲对他一顿臭骂:‘你傻呀,买冰糕时也不看看,快化掉的冰糕你也买,冰糕攥在手里化得更快,你买完路上吃了就得了,还非得拿回来再吃,现在好了,一口也吃不着!’母亲越说越气,甩手就给了他一巴掌”,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要求严格。
从以上任何一点谈即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珠峰顶上的“假肢”
徐立新
①1975年5月的一天,26岁的夏伯渝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途中,因为把睡袋让给一名体力透支的藏族队友,导致双腿被严重冻坏,不得不截去双肢。
②失去双肢,走路都会费劲,更不用说登山了,尤其像珠峰这样连正常人都难以企及的世界第一高峰。医生让夏伯渝从此与登山运动作别,可他却不愿不肯,不想就此掐灭心中的珠峰之巅梦,他还要登珠峰。
③为了这个梦,安装了假肢后,夏伯渝开始了疯狂的刻苦训练——每周一、三、五去登山,二四、六则进行长距离的徒步行走。此外,每天早上5时,他就起床开始进行力量训练:身负10千克重的沙袋练习下蹲,每天1500个,做完后还要进行高强度的引体向上、俯卧撑……
④由于训练过于刻苦,他的假肢与双腿连接处常被磨破、裂开,鲜血淋漓,后来双腿被检查出患有淋巴癌,在医院经过多次手术和放疗后才勉强保住,但出院后,夏伯渝又如往日一样坚持高强度的训练,他觉得只要坚持,自己离珠峰顶就一定会越来越近。
⑤在此后的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夏伯渝曾三次尝试登顶珠峰,但都因遭遇恶劣天气、地震、雪崩等原因而不得不中途中止。特别是2016年的那一次,在距离珠峰顶不足百米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至。
⑥“胜利就在眼前,必须迎难而上,哪怕长眠在顶上也是值得的。”夏伯渝咬紧牙关,在心中暗暗发誓,“这次一定要冲顶上去。”
⑦就在他打算顶着暴风雪,铆足劲继续冲顶之时,夏伯渝回头看见五个护送他的夏尔巴向导,他们是靠做向导来赚钱养活一家人,而且都还很年轻,“如果连累了他们,将他们的命也搭进去,那就太自私了,即使征服了珠峰,又有什么意义呢?”
⑧这样一想,分秒之后,夏伯渝便改变了主意,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下撤。
⑨下山后,夏伯渝又被诊断双腿患上了血栓,真的不适合再去登山了。
⑩此时的他,已年近古稀,外人都劝他,这一切都是天意,别再跟天斗了,甭再去冒险了。可夏伯渝就是不信这个邪,他要去圆心中的梦。
⑪2017年年底,夏伯渝又一次向尼泊尔方递交了登山手续,要求来年5月再次登珠峰,可这次对方却没同意,理由是政府有关部门新颁布了一条禁令,禁止盲人和双腿截肢的残障人士登珠峰。
⑫这条禁令让夏伯渝如同坠入冰窟之中,外人都认为这下他要彻底死心了,可失望之后的夏伯渝并未绝望,而是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措——将这条禁令的颁布者告上了尼泊尔最高法院,要求法院暂停该禁令。
⑬功夫不负苦心人。2018年3月7日,尼泊尔最高法院支持了夏伯渝的诉求,大喜过望的夏伯渝随即开始练习冰面行走、如何过冰裂缝梯子,以及在冰壁怎样上升下降。
⑭一切准备就绪,登山冲顶的日子终于来了——尼泊尔时间2018年5月14日8时26分(北京时间5月14日上午10时41分),69岁的夏伯渝终于成功登顶珠峰,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⑮山峰就在那里,等待着有梦的人去登攀。“我知道,通往珠峰的途中有很多困难,如果因此而放弃,不去想办法克服它,那么就永远无法逾越它,人也就永远没有提升和进步。”下山后,夏伯渝感慨地说。
⑯是的,腿可残,但追梦之心不可残,只要心存梦想,并敢于、勇于攀登,珠峰之巅同样也可以迎来无腿英雄,“假肢”一样也能光临珠峰。
(有删改)
17.阅读文章,请简要概括夏伯渝为了登顶珠峰,先后克服了哪些困难。
18.文章第⑥、⑦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夏伯渝?有什么作用?
19.文章第⑩段写外人劝阻夏伯渝有什么用意?
20.请说说文章以“珠峰顶上的‘假肢’”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21.全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夏伯渝精神”,请说说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作为初中生的你又是否认同夏伯渝的这种做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17.①冻伤截去小腿,安装假肢后进行疯狂训练;②当双腿又患上淋巴癌、血栓时,他仍然没有放弃梦想,坚持训练;③曾三次尝试登顶珠峰,但都因遭遇恶劣天气、地震、雪崩等原因中途中止;④再次申请登山时,遭遇尼泊尔政府颁布禁令,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最终得到登山的机会。(意近即可)
18.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来刻画夏伯渝,表现了夏伯渝为了攀登珠峰的执着,也表现出夏伯渝珍惜他人的生命,不因自己的登峰私心而牺牲他人、连累他人的可贵品质。
19.写外人对夏伯渝的劝阻,更突出了攀登珠峰的艰难程度,衬托了夏伯渝攀登珠峰的决心之大,表现了他的大无畏精神。
20.①题目新颖,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假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1.这是一种不畏困难、刻苦锻炼、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意近即可)看法示例一:我认同夏伯渝的做法,夏伯渝面对困难不屈服,迎难而上,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就是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攻克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坚持不懈,不断成长。看法示例二:我不认同夏伯渝的做法,虽然夏伯渝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的做法不可取,他也有家庭,应以家庭成员的身份设身处地地为家人着想,要考虑到家人的感受,否则只会让家人担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7.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1)结合第①段“导致双腿被严重冻坏,不得不截去双肢”、第③段“为了这个梦,安装了假肢后,夏伯渝开始了疯狂的刻苦训练”可概括,困难一:冻伤截去小腿,安装假肢后进行疯狂训练;
(2)结合第④段“由于训练过于刻苦,他的假肢与双腿连接处常被磨破、裂开,鲜血淋漓,后来双腿被检查出患有淋巴癌,在医院经过多次手术和放疗后才勉强保住,但出院后,夏伯渝又如往日一样坚持高强度的训练”、第⑨段“下山后,夏伯渝又被诊断双腿患上了血栓,真的不适合再去登山了”可概括,困难二:当双腿又患上淋巴癌、血栓时,他仍然没有放弃梦想,坚持训练;
(3)结合第⑤段“在此后的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夏伯渝曾三次尝试登顶珠峰,但都因遭遇恶劣天气、地震、雪崩等原因而不得不中途中止”可概括,困难三:曾三次尝试登顶珠峰,但都因遭遇恶劣天气、地震、雪崩等原因中途中止;
(4)结合第⑪段“可这次对方却没同意,理由是政府有关部门新颁布了一条禁令,禁止盲人和双腿截肢的残障人士登珠峰”、第⑫段“可失望之后的夏伯渝并未绝望,而是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措——将这条禁令的颁布者告上了尼泊尔最高法院,要求法院暂停该禁令”可概括,困难四:再次申请登山时,遭遇尼泊尔政府颁布禁令,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最终得到登山的机会。
18.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答题思路:常见的描写方法,从描写对象可以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分为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人物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身份、地位、心理、感情、形象、主题等;环境描写则是为了交代时间、天气、地点等信息,渲染氛围,做铺垫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主题,奠定感情基调等。
⑥段“‘胜利就在眼前,必须迎难而上,哪怕长眠在顶上也是值得的。’夏伯渝咬紧牙关,在心中暗暗发誓,‘这次一定要冲顶上去。’”、⑦段“如果连累了他们,将他们的命也搭进去,那就太自私了,即使征服了珠峰,又有什么意义呢?”都是对夏伯渝内心的描写,故可判断运用了心理描写;
夏伯渝认为即使长眠于山顶也要攀登珠峰峰顶,看出他对攀登珠峰的执着,可以舍弃生命;结合第⑤段“特别是2016年的那一次,在距离珠峰顶不足百米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至”可知,在距离珠峰峰顶非常近的时候,夏伯渝考虑到向导们的生命安全、家庭未来,舍弃了近在咫尺的成功,选择退回,表现了他珍惜他人的生命,不因自己的登峰私心而牺牲他人、连累他人的可贵品质。
19.本题考查情节作用。
结合第⑨段“下山后,夏伯渝又被诊断双腿患上了血栓,真的不适合再去登山了”、第⑩段“此时的他,已年近古稀,外人都劝他,这一切都是天意,别再跟天斗了,甭再去冒险了”可知,在夏伯渝双腿又患上血栓、年龄近古稀的情况下,外人都劝他放弃,不要冒险,也就是说其他人都认为他没有必要冒险,而且成功的几率非常低,突出了攀登珠峰的难度大,但是在此情况下,夏伯渝仍然不放弃,仍有坚持要去圆梦、攀登,用外人的劝说衬托了夏伯渝攀登珠峰的决心之大,表现了他的大无畏精神。
20.本题考查题目作用。一般而言标题作用有:点明写作对象或写作内容,概括主要内容,点明或暗示主旨,暗示人物形象,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采用某种方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
(1)从形式上看,“珠峰顶上的‘假肢’”这个题目把珠峰、假肢两个好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了一起,设置了悬念,比较新颖,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文的主人公夏伯渝在文章一开篇就已经用上了假肢,全文围绕用夏伯渝用假肢攀登珠峰的困难、经历来写作,故题目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
(3)结合③段“为了这个梦,安装了假肢后”、④段“由于训练过于刻苦,他的假肢与双腿连接处常被磨破、裂开,鲜血淋漓”、⑭段“69岁的夏伯渝终于成功登顶珠峰,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等句子可知,“假肢”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
21.本题考查主旨和拓展。
(1)结合第⑮段“山峰就在那里,等待着有梦的人去登攀。‘我知道,通往珠峰的途中有很多困难,如果因此而放弃,不去想办法克服它,那么就永远无法逾越它,人也就永远没有提升和进步。’”和夏伯渝面对众多困难却不肯放弃,坚持不懈、刻苦锻炼最终登顶珠峰的经历可知,“夏伯渝精神”就是一种不畏惧困、刻苦锻炼、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2)答题思路:扣住“夏伯渝精神”内涵,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可以从正面、反面、中立面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示例:我认同夏伯渝这种做法,生活中有各种困难,我们不知道哪些困难值得,哪些困难不值得,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去面对,不畏惧,奋力拼搏,坚持不懈,即使达不成目标,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已经锻炼了自己。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下的母亲
何君华
①我跟陈老师说,我母亲病了,我要回去看她。陈老师同意了,我暗自有些得意。
②陈老师不可能不同意。因为现在已是下午5点,我在县中学寄宿,我家离学校有30多里。这个时候来请假,想必我母亲病得很重。
③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撒了谎。我母亲根本没病,我是饿了,或者说是馋了。学校食堂的饭太难吃了,天天吃咸菜,顿顿吃脆萝卜,我都吃腻了,我要回去吃一碗我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
④我最爱吃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了。我校只有在每月月底两天放假,其他时间学在学校寄宿。每个月上学的那天清晨,母亲会为我做一碗鸡蛋手擀面。上学太没意思了,如果不是这碗鸡蛋手擀面,我想我一天学也不愿上。
⑤我坐最后一趟班车到镇上,镇上已经没有机动车的影子,我只好徒步回家。
⑥天上的月亮真大,地上一个行人也没有。我走啊走,肚子饿得发慌,心里只盼看早点吃到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步伐便愈来愈快。
⑦走到四流山时,我借着月光看见我们村打谷场上有一个人形。那人正奋力地在木桶上抽打着成垛的麦子。
⑧那时,我们那里还没有脱粒机这样的农用机械,即便有也没人用得起,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手工脱粒。这种脱粒方式速度慢、效率低,要赶在入秋时将全部的谷子脱粒归仓,实在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大工程,但即便如此,也从来没听说过有人连夜赶着脱粒的。
⑨我在心里嘀咕,是谁这么晚还在干活儿呢,心下突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⑩我加快步伐走到家门口,赶紧用手摸门。我的手摸到了一把铁锁。我知道,打谷场上的人不是别人。
⑪我哭了。
⑫还能是谁呢?别人家都是夫妻两人一起赶工,爸爸在浙江打工,家里家外的活儿只有母亲一个人干,除了她还能是谁呢?
⑬我哭了,号啕大哭。
⑭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好吃,她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一碗。母亲就这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要没日没夜地干活儿供我上学……等我哭完,我没拿钥匙开门,也没去打谷场喊母亲,我扭头往学校的方向走去,鸡蛋手擀面的事也被我全然抛到了脑后。
⑮我知道路上肯定没有车了,只能徒步回学校,那我也决不回头。
⑯茫茫月光之下,乡村公路上寂静无人,我一个人赶夜路,却没有感到一丝害怕。我徒步30多里路回到学校时,天已经大亮。
⑰陈老师关切地问我母亲的病怎样了,我说我母亲没病,是我病了。说着,我的眼泪又不争气地落下来,怎么也止不住。
⑱陈老师不明所以地看着我,想问我为什么哭,但似乎很快明白了什么。他终于没开口,只是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⑲我知道,我该收起自己的娇贵病。从昨晚到今晨一粒米没进,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内心丰盈,我径直向教室走去……
⑳我以前只知道有人冒着毒辣的阳光干活儿:那一晚,我知道,也有人顶着月光干活儿。
22.初读全文,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来,
23.请联系上下文,品析⑬段“我哭了,号啕大哭。”
24.文章第⑯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茫茫月光之下,乡村公路上寂静无人,我一个人赶夜路,却没有感到一丝害怕。
25.纵观全文,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
26.联系文章和链接材料,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链接材料】在劳动西路热闹的街道背后,到处都有老民房提供的出租屋,这里住满了学生和家长。这群人有的是冲着优质的教学资源,有的是因为离家太远,有的则希望给与孩子全方位零距离的关怀。有位陪读的妈妈在朋友圈写道:“在这里,我们都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你有你的辛苦沮丧,我有我的焦虑遗憾,但这也终将是我们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
22. 暗自得意 四流山/打谷场 发现家门被锁,得知打谷人是母亲 内心丰盈
23.“号啕大哭”即大声哭泣,“我”撒谎请假回家,目睹月夜下母亲一人连夜打谷的场景,深切体会到母亲的辛劳,既心疼母亲又为自己贪吃逃课辜负母亲,心生悔恨和自责而“号啕大哭”。
24.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写出乡村公路在月光下寂静无人的特点,“我”徒步走回学校时,一点儿也不害怕,在懂得母亲的付出和辛勤芳作之后,“我”仿佛一夜之间成长起来,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和自我成长后的内心蜕变。
25.从连夜赶着打谷脱粒可以看出母亲是个非常勤劳能干的女人;从母亲个人忙活家里家外可以看出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担当;从母亲自己舍不得吃一碗鸡蛋手擀面,并且辛苦干活供我上学看出母兼深爱着“我”,并且任劳任怨、不图回报。
26.能结合材料表达自己的观点,语句通顺,言之有理。
【解析】
22.考查筛选信息。
①根据首段中的“我暗自有些得意”可得:暗自得意。
②根据第⑦段中的“走到四流山时,我借着月光看见我们村打谷场上有一个人形”可得:四流山/打谷场。
③根据第⑩段中的“我的手摸到了一把铁锁。我知道,打谷场上的人不是别人”可得:发现家门被锁,得知打谷人是母亲。
④根据第⑲段中的“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内心丰盈,我径直向教宝走去”可得:内心丰盈。
23.考查词句赏析。“号啕大哭”即放声痛哭。联系第⑭段中的“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好吃,她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一碗。母亲就这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要没日没夜地干活供我上学”和前文提到的我撒谎向老师请假回家的情节可知,母亲为了我如此辛苦,而我只是为了吃一碗面就向老师请假回家,荒废了学业,此时的哭里包含了作者内心的愧疚与悔恨。
24.考查赏析描写方法。画线句中的“茫茫月光之下,乡村公路上寂静无人”是环境描写。“却没有感到一丝害怕”是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写出乡村公路在月光下寂静无人的特点。联系第⑰段中的“我说我母亲没病,是我病了”和第⑲段中的“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内心丰盈,我径直向教宝走去”可知,我看到母亲在月光下辛苦劳作,懂得了母亲的付出与辛苦,这让我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与错误,仿佛在一夜之间成熟起来。所以独自赶路,不觉得害怕。联系人物感情可知,此处对于环境和我的心理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自身成长的蜕变。
25.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⑦段中的“我借着月光看见我们村打谷场上有一个人形。那人正奋力地在木桶上抽打着成垛的麦子”可知,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
根据第⑫段中的“别人家都是夫妻两人一起赶工,爸爸在浙江打工,家里家外的活儿只有母亲一个人干”可知,母亲是一个对于家庭有责任和担当的人。
根据第⑭段中的“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好吃,她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一碗。母亲就这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要没日没夜地干活儿供我上学”可知,母亲是一个深爱我的人,并且任劳任怨,不图回报。
26.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联系文本和材料,言之成理即可。文本中的母亲是一位无私的母亲,承担着家里家外所有的活计,自己不舍得吃一碗手擀面。材料中的母亲同样是无私的母亲,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来给孩子陪读,并且不觉其苦,只是当做最美好的时光。据此可拟写为:母亲最大的特点就是无私。每一位母亲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心中就只有孩子,再无其他。她们只想着孩子能有好的发展和前途,为此自己可以抛弃一切,可以承受一切。无私是母爱的标签,伟大是母爱的勋章。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的绽放
李松祥
①今夜无眠。花无眠,人也无眠。
②这株栽种在花坛里的昙花,也许是旁边石榴树、叶子花和常春藤的刺激,让她一刻也没停止过力争上游,如今已有两三来高,我对她早已习惯了仰视。十多年来,每年夏秋时节她都要绽放,而每次绽放,都让我激动不已。
③前不久,当我发现每张叶片上的花骨朵接二连三地探出小脑袋的时候,我就知道将会有一场不同寻常的美丽绽放。
④我每天都在关注。花柄开始抽条,花苞日渐鼓起,就像一个个走向成熟的少女,生长着发育着,变得苗条而又丰满,只为某天夜里那次美丽的绽放。
⑤一天晚饭过后,我看到饱涨的花苞已将穿在外面的彩色嫁衣微微地撑开,露出久违的冰清玉洁,可以肯定,今夜就是她们美丽绽放的日子,也是我大饱眼福的绝妙时机。
⑥夜幕降临,夏日的凉气渐渐退去,我泡上一杯绿茶,准备好一支蜡烛,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静静地品茶,静静地听花的绽放。
⑦是的,听!奇怪,今晚我没听到屋后热闹的蛙鸣,门前也少了往日烦心的车喧,“滋,滋,滋……”,我分明听到了花瓣绽放的声音,像细细的倾诉,如轻轻的低吟,清风拂面,一阵甜甜的花香沁人心脾。我想,昙花被称作“琼花”“月下美人”,不用灯光或烛光,就应该能看到她。于是我慢慢睁开眼睛,啊!在膝胧的夜色中,只见花架上仿佛有无数下凡的仙女,身着银白色的衣裙随风而动,翩翩起舞,这亦真亦幻的美景让我如痴如醉。我又发现,夜色越浓,花色越明,我甚至能清楚地感觉到花瓣还在一点一点地、羞答答地绽开,直至最大。
⑧许多朋友因没法亲自到我家看昙花的绽放而感到遗憾,我答应过他们,要把昙花最美的瞬间留下。我点上蜡烛,慢慢地靠近,烛光透过像水晶如玉片晶莹剔透的花瓣,丝滑的花蕊,嫩黄的柱头,真是香舌轻吐气如兰,灵动而充满诱惑。我打开手机,从不同的角度拍出了自认为最美的照片,配上文字说明,发到朋友圈,让他们和我有福同享。
⑨因为怜香惜玉,我不忍心让烛光长时间影响她们。是美丽的花,就让她尽情地绽放吧。而喜欢昙花的人,也该有一番自己的感悟。于是我吹灭了蜡烛,重新坐下来,开始采撷心灵深处那一现的昙花。
⑩昙花的美,让人心醉。但又有谁知道她的生难苦长呢?昙花与仙人掌同科,由她茎叶的形态可以想见为了生存她历经了怎样的磨难。她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机会在许多地方一睹她美丽的容颜。昙花不想去争抢春色,也不喜欢白日的喧嚣,不用蜜蜂的青睐,无需蝴蝶的表白,而是选择在夜间静静地也是尽情地展示她独有的美,成为盛夏清秋夜空下一道亮丽的风景。
(有删改)
27.昙花的美丽绽放拨动了作者的心弦,请简要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28.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这株栽种在花坛里的昙花,也许是旁边石榴树、叶子花和常春藤的刺激,让她一刻也没停止过力争上游,如今已有两三来高,我对她早已习惯了仰视。(从加点词语含义的角度赏析)
(2)在朦胧的夜色中,只见花架上仿佛有无数下凡的仙女,身着银白色的衣裙随风而动,翩翩起舞,这亦真亦幻的美景让我如痴如醉。(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9.文章第⑩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0.生难苦长的昙花能够成为“盛夏清秋夜空下一道亮丽的风景”,请简要说说如何能够让自己青春的天空有更多美丽的风景。
27.①昙花未开始,作者充满期待,静待绽放;②昙花即将开放时,作者心绪不平,难以入眠;③昙花开放的当晚,作者激动不已,静听绽放;④昙花开放后,作者充满怜爱,感悟昙花。
28.(1)“仰视”的本义是抬头向上看,这里指昙花长得高,“我”需要仰面向上看,同时因为昙花的力争上游,“我”对昙花充满了敬仰之情。
(2)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夜色中开放的昙花”比作“下凡的仙女”,同时给昙花赋予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昙花开放时的那种亦真亦幻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昙花的喜爱之情。
29.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了昙花所具有的坚韧顽强、低调深沉、高洁美好的品质,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30.示例:面对成长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要能够积极面对,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阳光总在风雨后;青春是短暂的,我们应该只争朝夕,奋发努力,让自己的青春更精彩;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被身边的人所忽视,但只要做好自己,这样的青春也就有了意义。
【解析】
27.本题考查作者感情的变化。
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概括作答。
根据第②段“十多年来,每年夏秋时节她都要绽放,而每次绽放,都让我激动不已”和第③段“当我发现每张叶片上的花骨朵接二连三地探出小脑袋的时候,我就知道将会有一场不同寻常的美丽绽放”可知,昙花未开始,作者“满怀期待,等待绽放”;
根据第①段“今夜无眠。花无眠,人也无眠”和第⑤段“可以肯定,今夜就是她们美丽绽放的日子,也是我大饱眼福的绝妙时机”可知,昙花即将开放时,作者感情“心绪不平,难以入眠”;
根据第⑦段“我分明听到了花瓣绽开的声音,像细细的倾诉,如轻轻的低吟,清风拂面,一阵甜甜的花香沁人心脾”可知,昙花开放的当晚,作者激动不已,静听绽放;
根据第⑨段“因为怜香惜玉,我不忍心让烛光长时间影响她们。是美丽的花,就让她尽情地绽放吧”和第⑩段“昙花不想去争抢春色,也不喜欢白日的喧嚣,不用蜜蜂的青睐,无需蝴蝶的表白,而是选择在夜间静静地也是尽情地展示她独有的美,成为盛夏清秋夜空下一道亮丽的风景”可知,昙花开放后,作者对昙花充满怜爱,感悟昙花。
28.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①本题考查词语含义。“仰视”本义意思是指仰面向上看,或是抬头向上看,现代人也常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敬慕敬仰和向往之情。根据句子“让她一刻也没停止过力争上游,如今已有两三米高”可知看,“昙花”已经高两米了,“我”看昙花只能抬头看,另外根据“力争上游”一词可知,句子中的“仰视”表达是“我”对于昙花力争上游,不停向上生长的精神的敬仰之情。
②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仿佛”一词,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身着银白色的衣裙随风而动,翩翩起舞”可知,此句把花比喻成仙女,花有了仙女的行为“翩翩起舞”,此句又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作者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把昙花人格化,赋予昙花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昙花开放时的美丽动人、亦真亦幻的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昙花的喜爱之情。
29.本题考查辨析表达方式及作用。
根据第⑩段“昙花的美,让人心醉”可知,作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昙花的美加以评价,属于议论的表达方式。句子“她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和“昙花不想去争抢春色,也不喜欢白日的喧嚣,不用蜜蜂的青睐,无需蝴蝶的表白,而是选择在夜间静静地也是尽情地展示她独有的美,成为盛夏清秋夜空下一道亮丽的风景”都是作者在发表自己对于昙花的看法,都属于议论的表达方式,由此可知,主要运用了议论表达方式,而这些句子都是在赞颂昙花的顽强生命力,坚韧顽强、低调深沉,赞颂昙花高洁的美好品质,并且升华文章的主旨。
3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和主旨理解。
要抓住关键句子体会主旨,第⑩段是文章的关键段落,升华了主旨,我们可结合其中关键语句分析,寻找灵感。根据第⑩段“她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可知,人应该顽强对待生活中的困苦。根据“而是选择在夜间静静地也是尽情地展示她独有的美”可知,要静静地绽放自己的美丽。根据“我分明听到了花瓣绽开的声音,像细细的倾诉,如轻轻的低吟,清风拂面,一阵甜甜的花香沁人心脾”可知,人应该不惧困难,要努力的绽放自己。
示例:面对成长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挫折,我们要学习昙花顽强对待生活困苦的精神,坚持不放弃,终会在某一个夜间尽情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不历风雨,怎见彩虹?在有限的青春里,我们只管奋发努力,不惧困难,努力绽放自己,让自己的青春更有意义。
八、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车后座
张风芹
①父亲节那天晚上,妹妹发过来一张图片,一个小女孩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妹妹说:“曾经,我们也这么小,父亲也这么年轻。”
②凝视那张图片,往日的时光如潮水一样涌过来,漫过心海。
③从有记忆开始,父亲就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那时候父亲在县城做木材生意。县城十天两个集,每逢集日,天还不明,父亲就蹬上那辆破自行车,颠簸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一去就是一整天,将近半夜才能回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那时候我们都太小,根本不懂得父亲的艰辛,我们期盼的是父亲自行车后座上带回来的东西。最喜欢夏天,父亲会给我们带回来各种水果,桃、李、杏、枣、香瓜、甜瓜……年幼的我们只懂得填满我们贪吃的嘴,哪里知道那是父亲用省下的午饭钱给我们买的。那些水果是商贩散集后处理的,成堆廉价卖。就为能买到这些别人看不上的瓜果,父亲要在集市上忍饥挨饿一整天。
④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不只承载他的劳苦,更承载着我们的快乐与幸福。
⑤上小学的时候,我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次乡联校举办的抽考比赛,每次都是父亲用自行车带上我去考试。那一天的父亲显得特别精神,平日里下巴上密密麻麻的胡茬跑得无影无踪,干裂、粗糙得像松树皮的双手洗得发白,他换上雪白的衬衫,蹬上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父亲载着我一路颠簸,那条长长的土路,颠簸出我心里的感动,好几回我都忍不住靠着父亲的后背,父亲的后背真硬啊!那时,父亲正年轻。
⑥等到我去镇上读了中学,开始住校。父亲的破自行车也换成了崭新的大金鹿,那亮晃晃的自行车让我骄傲了好久。父亲去镇上的时候就会顺路绕到学校门口等我放学,崭新的自行车后座上带着给我的衣服被褥,或者草席蚊帐。等我放学后飞快地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就会变戏法般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大纸包,大纸包里常常是两个香喷喷的羊肉大包,或者两个撒满芝麻的吊炉烧饼。虽然我不忘把包子烧饼举给父亲一个,可是父亲却从来都不舍得咬上一口。
⑦结婚后,我们住在县城的出租屋里,冷暖温饱依然让父亲牵肠挂肚。每年,麦子收了,父亲送来麦仁和白面,说是新麦子格外好吃;玉米长成了,送来成袋的嫩玉米,说孩子们都爱吃这口;树上新打下来的红枣,地里刚摘的毛豆,母亲腌的咸鸭蛋,刚开封的西瓜酱豆……。近四十里的土路,父亲蹬着那辆由新变旧的自行车,一样一样都给我们送到了跟前。我常常心疼不再年轻的父亲,忍不住埋怨他:“蹬车这么远,路又不好走,何必非要送来呢,等我们回去再吃也不迟啊!”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两眼含泪,坐在父亲车后座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我真想再回到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和父亲一起回家。
⑧父亲老了,蹬自行车费力了,就换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这次后座特别宽敞,可以带上母亲一起来城里看孩子。父亲高兴地对我们说:“你们放假的时候,我来接你们回家吧!这车后座像沙发一样舒服呢!”
⑨可是,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的车后座,父亲就和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悄悄地离去了。留下那辆新崭崭的三轮车和那辆破自行车默默地停放在老院里。
⑩父亲,今夜有月,月明风清,梦里,驾上您的三轮车再来看看吧,我想您的车后座了。
(选自《特别文摘》2020.05,有改动)
31.选文①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32.结合选文第③段内容,分析“父亲的自行车后座”承载了他的哪些“劳苦”?
33.选文⑤一⑦段,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与父亲车后座有关的哪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4.选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那一天的父亲显得特别精神,平日里下巴上密密麻麻的胡茬跑得无影无踪,干裂、粗糙得像松树皮的双手洗得发白,他换上雪白的衬衫,蹬上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
35.结合选文内容,简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6.“父亲的车后座”在选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31.开篇点题,引起下文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2.路途遥远、颠簸;省下午饭钱、忍饥挨饿一整天。
33.小学时,父亲用自行车带我去参加联考比赛;中学时,父亲用自行车给我送去生活用品和美食;结婚后,父亲用自行车把家里的各季各色农产品送到城里我的家中。
34.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对“我”参加抽考比赛的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5.吃苦耐劳;细心;疼爱(关爱)孩子;有强烈的责任感。
36.“父亲的车后座”是全文的线索;体现(象征)浓浓的父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解析】
31.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记叙文开头段有如下作用:结构方面:①总结全文;②引起下文;③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完整。内容方面:①开篇点题;②提示文章中心;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④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⑤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由第①段“父亲节那天晚上,妹妹发过来一张图片,一个小女孩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可知,这里是开篇点题;作者在开篇妹妹发来一张“一个小女孩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的照片,引起了“我”的回忆,勾起对父亲的思念,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由第①段“曾经,我们也这么小,父亲也这么年轻”,第②段“凝视那张图片,往日的时光如潮水一样涌过来,漫过心海”引出下文要写关于“父亲的车后座”的那些点滴往事,还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曾经”“往日”两个词语充满了对父亲的思念,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作者要回忆哪些与“父亲的车后座”有关的感人至深的亲情往事呢,吊足读者的胃口,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分析。
结合第③段“县城十天两个集,每逢集日,天还不明,父亲就蹬上那辆破自行车,颠簸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一去就是一整天,将近半夜才能回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可知,父亲为了生计每日奔波,到县城做木材生意,将近半夜オ能回家;
结合第③段“年幼的我们只懂得填满我们贪吃的嘴,哪里知道那是父亲用省下的午饭钱给我们买的”可知,父亲是非常爱“我”们的,车后座带回来的各种水果是父亲忍饥挨饿一整天得来的。
33.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⑤段“上小学的时候,我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次乡联校举办的抽考比赛,每次都是父亲用自行车带上我去考试”可得:小学时,父亲骑自行车带“我”去考试。
根据“父亲的破自行车也换成了崭新的大金鹿,那亮晃晃的自行车让我骄傲了好久。父亲去镇上的时候就会顺路绕到学校门口等我放学”可得:中学时,父亲骑着崭新的自行车绕到学校等“我”放学。
根据第⑦段“每年,麦子收了,父亲送来麦仁和白面,说是新麦子格外好吃;玉米长成了,送来成袋的嫩玉米,说孩子们都爱吃这口;树上新打下来的红枣,地里刚摘的毛豆,母亲腌的咸鸭蛋,刚开封的西瓜酱豆……。近四十里的土路,父亲蹬着那辆由新变旧的自行车,一样一样都给我们送到了跟前”可得:结婚后,父亲骑自行车给“我们”送家乡食物。
34.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的理解。答题格式为:描写方法+效果+人物特征+作者情感。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
分析画线句,由“胡茬跑得无影无踪”“洗得发白”“雪白的衬衫”“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可知,这里是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父亲从头到脚都收拾得干净整齐,此时的父亲与平日大不相同,“显得特别精神”;“洗”“换”“蹬”则是运用动作描写,这里用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父亲对“我”参加抽考比赛的认真与重视。联系本段首句“上小学的时候,我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次乡联校举办的抽考比赛,每次都是父亲用自行车带上我去考试”可知,此时父亲是去送“我”参加考试,父亲的一反常态,表现了父亲对此事的重视。联系人物感情可知,父亲每次考试都要送“我”去考试,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浓浓关爱之情。
3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人物的形象特点,需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具体分析。
从文章第③段“县城十天两个集,每逢集日,天还不明,父亲就蹬上那辆破自行车,颠簸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一去就是一整天,将近半夜才能回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可以看出父亲的吃苦耐劳;
从第③段“最喜欢夏天,父亲会给我们带回来各种水果,桃、李、杏、枣、香瓜、甜瓜……年幼的我们只懂得填满我们贪吃的嘴,哪里知道那是父亲用省下的午饭钱给我们买的”,第⑤段“上小学的时候,我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次乡联校举办的抽考比赛,每次都是父亲用自行车带上我去考试”,第⑥段“崭新的自行车后座上带着给我的衣服被褥,或者草席蚊帐。等我放学后飞快地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就会变戏法般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大纸包,大纸包里常常是两个香喷喷的羊肉大包,或者两个撒满芝麻的吊炉烧饼。虽然我不忘把包子烧饼举给父亲一个,可是父亲却从来都不舍得咬上一口”,第⑦段“每年,麦子收了,父亲送来麦仁和白面,说是新麦子格外好吃;玉米长成了,送来成袋的嫩玉米,说孩子们都爱吃这口;树上新打下来的红枣,地里刚摘的毛豆,母亲腌的咸鸭蛋,刚开封的西瓜酱豆……。近四十里的土路,父亲蹬着那辆由新变旧的自行车,一样一样都给我们送到了跟前”;可看出,小时候,父亲省吃俭用给“我们”带水果吃,上小学父亲用自行车带“我”去参加联考比赛;中学时,父亲用自行车给“我”送去生活用品和美食;结婚后,父亲用自行车把家里的各季各色农产品送到城里“我”的家中,都可以看出父亲对孩子的深爱。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36.本题考查标题赏析。
阅读全文,由第①段“‘曾经,我们也这么小,父亲也这么年轻’”、第③段“从有记忆开始,父亲就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第⑥段“等到我去镇上读了中学,开始住校。父亲的破自行车也换成了崭新的大金鹿,那亮晃晃的自行车让我骄了好久”和第⑩段“父亲,今夜有月,月明风清,梦里,驾上您的三轮车再来看看吧,我想您的车后座了”可知,这是一篇作者回忆父亲的深情之作,而且作者回忆的往事都与父亲的车有关,“父亲的车后座”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了作者儿时回忆中的父亲的点点滴滴。
再从行文的顺序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车在变化,从“破旧的自行车”到“崭新的大金鹿”,父亲车后座所带的东西和经历的事件也在变化,如“给我们带回来各种水果”“带上我去考试”“带着给我的衣服被褥,或者草席蚊帐”……但不变的是他对孩子们的爱,所以“父亲的车后座”是情感的载体,是父爱的象征,写出了父亲对我们的这份无私而又厚重的爱,也能在这一件件往事的记叙中表现出“我”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父亲的车后座”在选文中多次出现,推动了情节发展;还有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九、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面小题。
善的回馈
①那年下岗后,为了生计,我找了份送报纸的工作,负责为四五个小区里的600多户送报。
②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到发行站取报,一直忙到快中午才送完。一般三楼以上订户的报箱都钉在楼下,一天送报,发现楼下少了一个七楼订户的报箱,于是爬上楼想问问怎么回事,却在那家的门口发现了报箱。原来这个订户把箱子移到了自家门口。我叫开门,说明了情况,但她坚持让我必须把报纸送到七楼。
③我分管600多户人家,她的要求无疑将加大我的工作量,而且,每天光是楼上楼下的跑,且不说累,也耗费时间,势必会影响其他订户读报。但怎么协商,她都不同意,我只好破例。这个订户很难缠,尽管我这般忍让,她还是不满意,有时出报晚了,她就说我工作不负责,送报太晚,要投诉我。
④我的孩子还小,送报虽然累点,但只需忙半天,下午就可以照看孩子了,因此我很珍惜,每次都很认真,唯恐有半点疏忽而被用户投诉丢掉工作。有时报纸少发了,我就自己出钱买几份补上。尽管工作辛苦,但因为订户多,每月的收入于我来说已相当可观了。我很感激这些订户,因此每次到楼上送完报,看到谁家门口有垃圾,就顺手捎下来扔了。有几次看到七楼订户门口也堆着垃圾,想起她的刁难,就不想帮她。后来想,虽然她对我刻薄了点,但毕竟是我的订户,为我带来了收入,也就顺手把她门口的垃圾带了下去。
⑤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去送报,发现七楼家门口的报箱不见了。正在纳闷,门开了,女主人告诉我,报箱已经移下去了,以后不用再爬七楼了,并再三感谢我半年来一直替她带垃圾。
⑥这本是举手之劳的事,我也没奢望回报,却打动了这户人家,一年报纸还没到期,他家就续定了下一年的,并且还给我介绍新的订户,向左邻右舍说我的好。
⑦帮助别人,给别人施以善心,看似无偿的行为,其实是为自己积蓄了将来得到善报的资本。乐于行善的人,即使善行得不到直接的回报,但一定能得到意想不到的间接回报。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
37.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8.阅读全文,七楼订户比较“难缠”,都体现在哪些地方?
39.分析选文第⑥段加点词语“奢望”的表达效果。
40.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的“我”的形象。(分析出两点即可)
41.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7.我坚持为七楼用户往楼下带垃圾,赢得了用户的赞赏,为自己带来了回报。
38.(1)将报箱安在七楼;(2)我和她协商,她不同意;(3)经常说要投诉我。
39.奢望的
意思是难以实现的愿望,文中指我压根没指望用户会回报我,体现了我的善良(宽容)。
40.答案示例:善良,为用户带垃圾;宽容:尽管七楼用户刻薄,我还为她带垃圾;敬业:报纸少了,自己花钱补上。(其他合理亦可)
41.议论,点明中心,指出我们应该多做善事。
【解析】
37.考查概括事件。读文可知,故事的起因是七楼订户把报箱私自移到自家门口,我与其沟通无果。我很珍惜这份工作,与感谢订户们给自己带来的收入,于是就主动把订户放在门口的垃圾带下去,面对着七楼的不讲道理,我也会为他们家带垃圾。这是故事的经过。故事的结果是七楼感受到了我的善意,主动把报箱又移了下去,而且还给我介绍新的订户。据此可概括为:我坚持为七楼用户往楼下带垃圾,赢得了用户的赞赏,为自己带来了回报。意近即可。
38.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②段中的“原来这个订户把箱子移到了自家门口。我叫开门,说明了情况,但她坚持让我必须把报纸送到七楼”可得:将报箱安在七楼,我和她协商,她不同意。
根据第③段中的“时出报晚了,她就说我工作不负责,送报太晚,要投诉我”可得:经常说要投诉我。
39.考查词句赏析。奢望:因要求过高而难以实现的希望。在句中表示的是我根本就没有希望着从七楼这户人家那里得到好的回报,只是本身的善良使然。我的这个想法体现了我的善良与宽容。
40.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④段中的“因此每次到楼上送完报,看到谁家门口有垃圾,就顺手捎下来扔了”可得:善良。
根据第④段中的“有几次看到七楼订户门口也堆着垃圾,想起她的刁难,就不想帮她。后来想,虽然她对我刻薄了点,但毕竟是我的订户,为我带来了收入,也就顺手把她门口的垃圾带了下去”可得:感恩宽容。
根据第④段中的“有时报纸少发了,我就自己出钱买几份补上”可得:敬业。
41.考查表达方式。末段中的画线句是作者就这件事发表的看法与观点,所以是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文章的中收: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同时,也号召大家应该多做善事,不要刻意的追求回报。
盼香椿
炸香椿
知识卡片
朗读时对语句中的重音、停连、语音语调的处理都要与文章的思想感情相适应。
示例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朗读设计:“山”“水”“太阳的脸”后停顿,表示强调;“朗润”“涨”“红”重读,三个分句的语调一句比一句强烈,表达作者对于万物复苏,春天来到的欣喜之情。
时间
“吃冰糕”的态度
内心情感
小时候
要吃冰糕
吃到冰糕的兴奋、喜悦
(1)_________
不愿再吃冰糕
(2)__________
地点
情节
心情
县中学
谎称母亲病重请假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看见月光下打谷的身影
不好的预感
家门口
③__________
号啕大哭
学校
收起娇贵病
④________
【期末复习】统编版 初中语文 2023-2024学年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精选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统编版 初中语文 2023-2024学年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精选题(含答案),共15页。
【期末复习】统编版 初中语文 2023-2024学年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 ——文言文阅读精选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统编版 初中语文 2023-2024学年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 ——文言文阅读精选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记叙文阅读题组训练(一)(含答案): 这是一份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记叙文阅读题组训练(一)(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散文阅读,小说阅读, 课内文段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