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广西三新学术联盟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语文无答案
展开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准考证号填写清楚,然后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地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也就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休系,而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休系。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而且我还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摘编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对“数字下乡”现象及其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或许需要从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变迁的历史脉络中去加以把握。20世纪上半叶,在乡村建设与平民教育运动中,“文字下乡”得以广泛推进。费孝通指出要正确地理解和对待“文字下乡”,提出“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也就是说,“文字下乡”不是简单化地在乡村推广识字教育,而是要为乡村教育发展创造适宜的社会与文化条件。只有通过社会变革,解决乡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文字下乡”的目标。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虽然在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历史中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成果,但就其本身而言,乡村建设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多数建设实验最终都流于失败。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乡村建设与发展面临新的目标和任务。数字乡村建设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出的,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数字乡村是信息化时代乡村发展与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之一。“数字下乡”已经成为当前乡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和时代主题,数字信息技术变成乡村人在网络化时代亟待学习的“新文字”。
与“文字下乡”相似的是,在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背景下,乡土社会的“文字鸿沟”对乡村发展的制约作用凸显出来。同样,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数字鸿沟”对乡村振兴的“瓶颈”作用也显现出来。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数字得以“下乡”。越来越多的数字资源输入乡村社会之后,是否会让乡村实现数字化,乡村社会能否顺利吸收这些数字资源,并将其转换为新发展动能,关键仍在于乡村基层的变化。只有在乡村社会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数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李贵成《从“文字下乡”到“数字下乡”——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一点思考》,有删改)
1.下列对“愚”的理解和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x、:,
A.不识字就是“愚”,就是“文盲”,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愚”就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不能成为“愚不愚”的标准。
C.乡下人的“思”,不是说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什么知识都不及人。
D.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识苞谷一样,并不是“愚”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字的产生是因为时空的阻隔,人与人之间无法面对面的交流而寻求“代话”。
B.文字是不太完善的表达工具,所以当新的传播媒介出现时,文字会受到冲击。
C.“数字乡村”已经基本实现,数字信息技术成为乡村人亟待学习的“新文字”。
D.“数字下乡”与“文字下乡”虽处于乡村建设的不同时期,但面临的问题相似。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横向对照,突出了乡下人与城里人的知识差异,有力驳斥了乡下人“思”的观点。
B.材料一前后照应,结尾重申乡土社会中的文盲与乡下人的智力无关,而与所处的社会有关。
C.材料二纵向论述,先追溯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字下乡”,再论述新时代的“数字下乡”。
D.材料二举例论证,以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成功事例,佐证费孝通关于“文字下乡”的观点。
4.借鉴20世纪上半叶“文字下乡”的宝贵经验,谈谈如何实现新时代的“数字下乡”。(4分)
5.从“表情”到“表情包”,一字之差,意义却是划时代的。与材料一中提及的文字、语言、表情这三种表达工具相比,“表情包”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优势?(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竞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剪完,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美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安。在厂里的时候,一有空也帮一车间男工女工理头发。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姑娘撅摄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轻拂,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就像一尊石像一般,脸上泛出一阵不同寻常的红,只是不再吹口哨了。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5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勿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悄悄扔回地面的那张50元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有改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落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B.“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就像一尊石像一般,脸上泛出一阵不同寻常的红”,作者通过对小伙子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体现了小伙子复杂的心理。
C.文中加点的词语“执拗”,指小姑娘不听从爸爸让她放下饭盒的吩咐,写出她对爸爸只顾工作不顾吃饭的不满,意在突出她固执倔强的性格。
D.理发师傅谈自己的经历,充分表现了师傅自立自强、勤劳能干、诚信友善的美好品质。他的话润物无声,对小伙子也是很好的触动。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多次写到理发师的“笑”,或宽容或欣慰,充满善意。师傅的善意温暖了小伙子,为小伙子的知错改错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B.面对小伙子的捡钱行为,“我”和理发师傅形成鲜明对比:“我”急着要揭穿小伙子,体现了“我”的打抱不平与正义;理发师傅照常工作,体现了他见惯不怪和隐忍。
C.“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为下文理发师傅说“我知道,知道”埋下伏笔,使情节的发展更加合情合理。
D.文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同时,“我”同理发师、小伙子之间的互动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文中四次提到“口哨”,分别反映了小伙子怎样的心理?(4分)
9.有人认为以“理发店的故事”为题比“清风拂面”更好,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二十一日,宗元白①。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②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③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邪?”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哪吾耳,骚吾心?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改动)
文本二:
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嗔目闭口耶?
(节选自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注]①白:回复。元和八年,潭州刺史韦彪之孙韦中立曾请求柳宗元做他的老师,本文是柳
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②吾子:古时对对方的敬称,一般用于男子之间,译为“您”。③抗颜:态度端正。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假而以仆年[A]先吾子[B]闻道著书[C]之日[D]不后[E]诚欲往来[F]言所闻[G]则仆固愿悉陈[H]中所得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仆”,旧时男子谦称,指自己。同类词语还有“鄙”“愚”“卑”等。
B.“为众人师且不敢”的“众人”与“今之众人”(《师说》)的“众人”词义不同。
C.冠礼,古代男子的成年礼,表示男子成年了,可以婚娶,可以参加氏族的各项活动。
D.“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的“非”与“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的“非”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在开篇说“承蒙您屈尊来信说想拜我为师”,用短短的一句话就高度概括了韦中立来信的内容,并对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予以婉言谢绝。
B.柳宗元援引孟子的话,并以韩愈为师被群起攻击和得到狂名的事例,含蓄地批评了韩愈“好为人师”,轻狂傲慢。
C.柳宗元举孙氏行冠礼之事,与为人师进行类比,说明做别人不做的事会遭到嘲笑攻击,进一步表明“师之不可为”的态度。
D.柳宗元的“不为师”,并非否定师道,而是不愿空担一个“为师”的名号,他在两个文本中均客气地表明了可以行师之“实”。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4分)
(2)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嗔目闭口耶?(4分)
14.请简要概括柳宗元“不敢为人师”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观魏博何相公[注]猎
[唐]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叙事,交代了晨猎的时间、地点及布阵,为全诗铺写了一个壮阔宏大的背景。
B.颔联对狩猎阵势作进一步具体描写,红旗猎猎生风,白马飞奔疾驰,色彩艳丽、阵势宏大。
C.尾联著一“寒”字,既点出时令,又渲染出苍穹的高旷清冷,强化了鸿雁被一箭命中的悲伤气氛。
D.全诗取材精当,描写线条明快,突显了骑射场面中的关键人物,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仰慕之情。
16.诗人是如何塑造何相公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以听众沉浸的状态以及寂静寥廓的风光,侧面烘托琵琶女弹奏之动人心弦的诗句是“ , ”。
(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3)曹操《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杜康”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借代手法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23年11月5日晚,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开幕式在广西南宁市举行。 ① 的运动员、教练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相聚壮美广西,同赴青春之约,共展青春风采。
本届学青会开幕式以“青春、团结、友谊”为基调,以“逐梦新时代,青春更精彩”为主题,按暖场表演、体育仪式、文体展演三个部分进行。在开幕式上,青年演员们献上了舞蹈、朗诵、杂技等②_的表演,不仅表达了“后浪”勇于担当、接续奋斗的心声,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
开幕式文体展演部分以“在青春的赛道上”为主题,包括《青春的山河》《青春的接力》《青春的奔跑》三个篇章和尾声《青春万岁》。《青春的山河》展现了壮美山水的美景,《青春的接力》彰显了薪火相传的力量,《青春的奔跑》绽放了进取赛道的激情。尾声围绕“聚能环”点火仪式为中心,将绿色低碳理念与表演相融入,成为开慕式独具匠心的记忆点。
学青会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这种引导不会③ 但会起到很好的提速作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有语病的内容进行修改,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到答题卡上。(4分)
20.下列各句引号用法和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
B.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
C.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
D.当老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时,有的学生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近年来,① ,它成为一些人阅读和学习的新去处。它比居家更有“组团学习”的氛围,比图书馆时间更灵活,比咖啡厅环境更安静……
付费自习室的出现,背后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现在年轻人经常焦虑,阶段性陷入自我怀疑中,这时他们往往需要一个地方提升自己,或读书,或考证。“让他们觉得自己有所进步,从而缓解焦虑。”
公共资源的有限性亦催生了人们对自习室的需求。② ,图书馆占不到位置,自习室缺少电插座等;对于工作的白领来说,高校资源很少对外开放,国家图书馆这样的公共资源又难以触达。于是,付费自习室由此应运而生。
付费自习室的走红,也从侧面表明在自习室等学习场所的公共资源供给上,还存在短板与缺口。③ ?这既关乎着民众的切身权益,也影响着“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根据上面语段,概括付费自习室兴起的两大主要原因。(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全国第一届学青会开幕式主题为“逐梦新时代,青春更精彩”。在学青会上,许多年轻的运动员崭露头角,绽放光彩。他们热爱体育,无悔无怨地投身到高强度的训练中;他们奋勇拼搏,勇创佳绩,实现了自己青春的梦想。热爱助力圆梦,拼搏方能成功。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又该如何逐梦呢?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青春。逐梦”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2024届广西桂林中学三新学术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广西桂林中学三新学术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
2024届广西桂林中学三新学术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广西桂林中学三新学术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
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