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5 植被与土壤(知识梳理)-讲义 试卷 2 次下载
- 【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6 自然灾害(知识梳理)-讲义 试卷 2 次下载
- 【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8 乡村和城镇(知识梳理)-讲义 试卷 2 次下载
- 【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9 产业(知识梳理)-讲义 试卷 2 次下载
- 【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10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知识梳理)-讲义 试卷 2 次下载
【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7 人口(知识梳理)-讲义
展开知识点一 人口分布
考点1 世界人口的分布
考点2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考点3 中国人口的分布
知识点二 人口迁移
考点1 什么是人口迁移
考点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考点3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知识点三 人口容量
考点1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考点2 人口合理容量
【体系构建】
知识点一 人口分布
【体系构建】
考点1.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概念: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来衡量。
(2)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分布疏密程度常用的数量指标,人口密度数值越大,说明人口越稠密,反之稀疏。
2.世界人口分布概括
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的总特征。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区:即东亚、南亚、欧洲西部 和北美东部。
世界人口稀疏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恶劣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三大人口稀疏区:高纬、高寒地带、湿热的雨林区、干旱的沙漠戈壁区。
3.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1)人口分布不均衡
①从半球、纬度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北纬20°~50°地带最为集中。
②从各大洲看: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亚洲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大洋洲人口最少、密度最小;无人定居的大洲是南极洲。
(2)人口分布具有趋向性
①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气候温暖湿润地区。
②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沿河、近海地区
一般来说,近海地区对外联系便利;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都利于人类生产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③世界人口分布趋向低平地区
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约80%的世界人口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
④世界人口分布趋向城市集中
近现代以来,世界人口越来越向城市(空间相比广阔乡村地区较为狭小)集中,从而使世界人口分布呈现出大小不等的密集点和密集带。
⑤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城镇地区。在沿海地带又有两类地区人口尤其密集:
沿海的工、商业经济发达区。这些地区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对外可进行海路贸易活动,对内有很大的物资集散能力,经济效益大大优于内陆地区,因此,逐渐形成沿海城市带及大型港口城市,人口的集聚方式以集中于城市为特点。
世界主要河流中下游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农业区。这些地区大多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网密集、排灌方便、经济发达、市场广阔,而且开发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就是农业发达区。
考点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明显,其中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
人文因素:主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1.自然因素
①气候:人口一般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②地形:地势低平地区(小于200米的平原地区)
原因: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因此成为人口稠密地区。
③水源:气候干旱的地区人口主要靠近水源地分布
例如:塔里木盆地的人口主要分布在绿洲,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④矿产资源: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引起人口的聚集
⑤土壤:土壤肥沃地区人口密度也高
2.社会经济因素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
农业社会居民点比较分散;工业社会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
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由落后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当区域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对外流动的人口会相应的减少,导致区域间的人口流动规模下降。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
④战争:叙利亚战争以来超500万人口流亡海外
⑤文化:唐人街华人聚集
考点3.中国人口的分布
1.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少)
自然原因:东部多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西部多高原山地,气候干旱。
社会原因:东部工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东部开发早,西部开发晚。
知识点二 人口迁移
【体系构建】
考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指一段时间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
2.人口移动
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人口移动有时数量少,有时却是成批的大规模移动,这种现象称为人口移动。
有的人口移动只是暂时性的,如我国春运期间的人口移动,不涉永久变动,称为人口流动。有的人口移动具有永久性质,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3.人口机械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人口增长=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人口机械增长率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人口净迁移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净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年内迁入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迁出率(%) =年内迁出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4.人口迁移的分类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
考点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的动力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1)推力因素:①就业困难;②自然灾害风险多;③医疗教育条件差;④公共设施差;⑤环境质量差;⑥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差等。
(2)拉力因素:①较多的就业机会;②较高的收入;③理想的生活方式;④良好的教育条件;⑤稳定的社会环境;⑥多样的文化等。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曾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对自然适应、控制能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自然环境仍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2)人文因素
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是目前全球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但在不同情况下,任一因素都会成为主导因素。
人口迁移受经济因素影响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协调发展(目前的中西部开发),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3.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区域人口数量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而人口机械增长是指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
(2)对迁入地、迁出地产生的影响
考点3.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
(1)人类社会早期
主要迁往食物或者耕地丰富的地区
迁移特点:规模小、距离短
原因:原始人群受天然食物的吸引;农业社会主要因为土地开垦、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
(2)新大陆被发现后
特点:集团性、大规模
方向:旧大陆到新大陆
欧洲人→美洲;非洲人→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迁移。
意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原因:新航线开辟和地理大发现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奴隶贸易
(3)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原因:
政治:重新划定边界、战争;
经济:劳动力供需变化、新兴城市和产业的发展;
环境:自然灾害、大型工程建设。
(4)当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新形式
2.国内人口迁移
知识点三 人口容量
【体系构建】
考点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
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
2.实质
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是一个警戒值,它强调生存。
3.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征
①不确定性: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②相对确定性:在某一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可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的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4.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5.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的长度。若组成木桶的桶板长度不相等,则木桶容水量取决于最短的桶板。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
考点2.人口合理容量
1.定义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2.实质: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于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数值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3.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等。
4.意义
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超过人口合理容量所产生的问题:
①对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增多
②对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导致资源短缺问题
③造成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问题
④带来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5.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和联系
6.存在问题
现代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由此引发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7.解决措施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要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实行计划生育、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对外开放、提倡适度消费。
课标要求
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感知
理解
运用
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分布的特点
√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及影响因素
√
西侧
东侧
面积占比%
56.2
43.8
人口比例%
5.9
94.1
地形地貌特征
以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为主
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
农业条件
以畜牧业为主
农耕经济为主
城镇化水平
低于全国平均值
高于全国平均值
条件
要求/地位
改变居住地
前提条件
跨越行政界限
一半以跨越行政区(县级以上)
达一年以上
时间限度
类型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概念
人口变更定居地的空间移动
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
区别
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居住地改变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的外出活动
主要
原因
自然环境变迁、灾荒、战乱、宗教迫害、政策、政治、经济差别等
短期的工作与学习、商务活动、旅游、探亲等
举例
“闯关东”“下南洋”、北宋末年人口南迁、定居海外获取“绿卡”
外出探亲、出国考察、长假出游、“民工流”
因素
影响
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
水资源
其分布及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的人口移动;逐水草而居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
矿产
资源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生人口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而吸引人口迁入
自然
灾害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饥荒或生态恶化迫使人们“背井离乡”
西非的环境难民;图瓦卢因海平面上升而准备举国搬迁
因素
影响
举例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乡村人口进城
经济
因素
经济因素
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更高的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
“孔雀东南飞”体现了人口向东南沿海的集中迁移
交通和通信
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减小迁移困难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口迁移高潮
社会因素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
大学生的求学、“科技移民”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的作用
军人家属的从军
宗教
宗教信仰不同,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
印巴分治时期,两国间的人口迁移;“二战”后,犹太人从欧洲迁入巴勒斯坦地区
政治因素
国家政策
决定人口迁移能否正常、合理进行
20世纪50年代我国组织移民定居新疆进行边疆建设、20世纪60—7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峡移民
战争
造成人们无家可归,流落到邻近的国家
阿富汗难民涌向巴基斯坦;我国历史上人口重心南移
政治变化
政治独立;国家解体;政治中心的改变
“一战”“二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人口互相迁入、迁出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入地
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镇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镇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迁出地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迁移者
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可能失掉原有的人际关系,增加了生活成本。
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廉价劳动力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
原因
寻求更好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
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不足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方向
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或部分富裕的石油输出国
流向和平国家或者能给难民提供避难条件的国家
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缓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同时缓解流出国的就业压力,利于流出国赚取外汇
给移入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时期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建国前)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多
大批迁移(以自发性为主)
迁往自然条件好、社会较安定的地区
当
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人口的自愿性迁移比较少
迁移的主流是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的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政策上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限制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主要是自发流动;流向发生变化
从农村迁往城市,从内陆地区迁往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
正相关
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自然资源越丰富,承载的人口越多;自然资源越贫乏,承载的人口越少
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科技水平越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
人均消费水平
负相关
人均消费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人均消费水平越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经济越不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受教育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项目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
内涵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
小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11 环境与发展(知识梳理)-讲义: 这是一份【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11 环境与发展(知识梳理)-讲义,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9 产业(知识梳理)-讲义: 这是一份【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9 产业(知识梳理)-讲义,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8 乡村和城镇(知识梳理)-讲义: 这是一份【学考复习】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专题08 乡村和城镇(知识梳理)-讲义,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