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案及反思
展开一、《观沧海》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中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是东汉末年文学家曹操在平定北方叛乱后,于回归途中的一个秋天登临碣石山,看到眼前雄伟壮观的大海有感而写的,诗人通过写景表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文章气势恢弘,风格豪迈,情感昂扬。很能够激发中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初中语文课中的佳作。这首诗,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写景上,抓住大海的浩瀚壮观;抒情上,激情豪迈;手法上,用了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等主要手法。抓住这些特点,解析了文本特征,就容易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学情分析:对于刚上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对这首激情豪迈,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的古体诗产生了阅读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这就为赢得课堂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是本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弱,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读中,在对文本的的研讨、交流中引导他们对文本节奏、内容、情感及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培养他们通过诗歌学习和欣赏,提高赏读诗歌的能力和古诗文方面的修养。
课题
观沧海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内容。
能力目标:
1、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诗歌学习和欣赏,培养起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方面的修养。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重点
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难点
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
备课
一、导入新课
请根据老师所给的条件,猜猜这位文学名人是谁?
1.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3.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的领袖;
4.他指挥和领导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诗歌中的经典名句;
6.“望梅止渴”的故事是他行军打仗中的经典之作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回答。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
备课
二、学习目标
三、文学常识
四、吟读,感知音韵美
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都预习本文了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呢?
1、走近作者
2、文体知识
这首《观沧海》就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本是指汉代乐府机构收集整理的诗歌,其中大部分是民歌,东汉末年的文人仿照这种诗歌体例、或用乐府旧题进行创作,他们的诗歌也称为乐府诗。
3、写作背景
1、读准字音
沧(cānɡ)海 碣(jié)石 竦峙(sǒnɡ zhì)
澹澹(dàn) 萧瑟(xiā sè)
2、视频朗读,注意情感
3、教师范读,读准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深情朗读,注意情感
5、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读诗要有技巧:
1、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2、读诗的时候速度要慢。
齐读学习目标
学生举手介绍作者:曹操,字孟德,是我国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掉了与他争雄的吕布、袁术等人,统一了北方。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他的诗歌大多用乐府旧题写成,用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学生倾听
《观沧海》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征乌桓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对曹操的统治造成极大的影响,于是207年曹操北伐乌桓,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大后方。在返回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临过的碣石山,又正值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边读边记
认真倾听,注意节奏。
齐读,读出感情。
倾听领悟。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
备课
五、译读,探寻意境美
1、词语解释
水何澹澹:
竦峙:
星汉:
萧瑟:
至:
若:
临:
2、诗歌大意: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3、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4、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是诗人想象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则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5、《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学生尝试回答:
水何澹澹: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何,多么。宽广的海面波涛汹涌,多么的有气势呀!
竦峙:(山)高高地挺立。竦,高耸的样子;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若:好像。
临:登上。
学生试着翻译诗歌:
向东进发登碣石山,得以观赏到大海的奇景。海水是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了发的,银河里的星光灿烂,好像也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抒发我心中的情怀吧!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共3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三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明星辰的气概。(想象,虚写)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写大海的磅礴气势,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万物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为即将到来的胜利和统一中国的远景作铺垫,这正是诗人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
备课
六、赏读,品析艺术美
七、归纳文章主旨
八、习题练习
九、背读写,再享诗意美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观沧海是一首借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伟壮阔的景象,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抒发诗人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课件展示(中考链接题)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学生倾听,认真理解。
练习做题,班上交流。
背诵默写,改错巩固。
板
书
设
计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总领全诗
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实写 大海雄伟壮阔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借景抒情)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虚写 博大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业批改
学生辅导
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品读诗歌,文本探究,总结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