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宿迁市沭阳县建陵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含答案
展开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内陆湖。湖面海拔约3821米,终年不冻。湖泊周围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乌鲁族人至今还生活 在由芦苇捆扎而成的漂浮岛上。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的的喀喀湖
A. 水体参与海陆间循环B. 湖水不冻是受沿岸洋流影响
C. 湖面水位 7 月比 1 月高D. 湖水经地表径流注入波波湖
2. 乌鲁族人选择生活在漂浮岛上的原因有
①沿岸居住条件差
②便于捕鱼
③建岛原料充足
④对外联系方便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的的喀喀湖属于内陆湖,水体参加的是内陆循环;湖水不冻是由于处于低纬度地区,并且受周边地形阻挡,冷空气对其影响小,且不断有河流或融水注入,水量大,保温能力强,故不结冰。该湖西侧为高大山地,不会受沿岸洋流影响;湖泊1月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多,且此时气温高,山地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河水对湖泊的补给水量多,1月降水少、融水也少,汇入湖泊水量少,故湖面水位7月比1月低;由图可知,该湖位于地势最高处,波波湖的地势低于的的喀喀湖,则的的喀喀湖的湖水经地表径流注入波波湖,据此分析选D。
【2题详解】
由图可知,的的喀喀湖周边河谷纵横,山体高大,沿岸居住条件差;而建成浮岛漂于湖面生存既可以获得较为舒爽的环境,也便于捕鱼谋生,同时,建岛原料为芦苇,湖区芦苇充足,因此乌鲁族人选择生活在漂浮岛上;该地周边山体高大纵列,建浮岛不能沟通对外联系,故④错误,①②③对,选A。
【点睛】河流的补给
1、 雨水补给。最为普遍,河流水量随降水量而变。
2、 季节性融水补给。水量随气温而变,通常有春汛现象。
3、 永久性积雪融水或冰川融水补给。水量随气温而变,通常需要较高的气温,汛期在夏季。
4、 湖泊水补给,河流与干流有互补关系。
5、 地下水补给。这是河流可靠而稳定的补给水源。
如图是东亚部分地区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三地纬度大致相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气候特征中,三地差异最明显的是( )
A. 气温年较差B.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C. 夏季风的风向D. 高温期与多雨期的时间
4. 日本1月0℃等温线与北纬38°纬线基本吻合,而中国东部地区1月0℃等温线与北纬33°纬线基本吻合。说明( )
A. 日本地形以山地为主,中国东部以平原为主
B 日本1月南北温差小,中国东部1月南北温差大
C. 日本受冬季风影响小,中国东部受冬季风影响大
D. 日本1月晴朗天气多,中国1月日照时间短
【答案】3. A 4. C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图示丙、乙、甲三地纬度位置相当,且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故都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故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夏季风的风向、高温期与多雨期分布一致,B、C、D错误。但由于海陆位置的差异,故丙到乙到甲,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故气温年较差差异逐渐增大,A正确。故选A。
【4题详解】
我国东部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显著,0°等温线分布纬度较低;而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且距冬季风源地远,受冬季风影响小,0°等温线分布纬度高,C正确。中国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热量条件应比山地更好,与题意不相符,A错误。南北温差与1月0℃位置关系不大,B错误。纬度相近,1月份日照时间相近,D 错误。故选C。
【点睛】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岸,气候大陆性更强;冬季风源于亚欧大陆内部,日本受冬季风影响小,中国东部受冬季风影响大;加之沿岸的日本暖流对日本的影响大,使得日本0℃等温线出现的纬度高于中国东部。
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5. 图中R1和R2两条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 雨水补给B. 冰雪融水补给C. 地下水补给D. 湖泊水补给
6. 图中平原地带种植业规模的扩大,对L湖产生的影响是( )
A. 过度引水灌溉导致湖泊面积缩小,湖岸线后退
B. 化肥大量使用导致湖水富营养化严重
C. 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湖泊淤积严重,面积萎缩
D. 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萎缩
7. “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包括( )
①土壤表层积聚的盐分
②湖泊萎缩露出的湖底中的盐分
③盐矿生产中产生的盐尘
④强风所带来的北冰洋中的盐分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5. B 6. A 7. A
【解析】
【5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区位于中亚地区,图中的湖泊为咸海,R1 和R2 河分别是阿姆河和锡尔河,属内流河;中亚地区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而终年干旱。因此R1 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高山冰雪融水,还有一部分来自大西洋水汽带来的降水。本题要求选择主要补给水源,故B正确,A、C、D错误。
【6题详解】
图中为中亚地区,当地深居大陆内部,降水稀少,因此种植业的发展需要引河水灌溉。若种植业规模的扩大,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的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加。故A正确,B错误。该地区降水少,水土流失状况不明显 ;图中湖泊为咸水湖,不适于围湖造田,而且当地地广人稀,无需通过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故C、D错误。
【7题详解】
图中湖泊为咸海,是咸水湖,盐度高,湖面缩小后湖底盐分裸露;当地降水少,土地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土壤表层积聚。这成为“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故A正确。
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工程是指从印度河向N河调水,该工程促进了该国东部地区耕作制度由一年两熟转为一年三熟,缓解了巴基斯坦的粮食短缺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8. 与输入地相比,输出地的特点是( )
A. 河流径流量更大B. 降水季节分配更均匀
C. 河流含沙量更小D. 径流量季节变化更大
9. 影响输入地耕作制度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B. 耕地面积扩大C. 水源供应增加D. 热量条件改善
【答案】8. A 9. C
【解析】
【8题详解】
从印度河向N河调水说明印度河水量更大,A正确;两条河流在此区域都主要流经沙漠气候区,降水少,季节分配不均,B错误;印度河上游落差大、流速快,河流含沙量更大,C错误;N河流经区域补给水源类型少,气候干旱,径流量季节变化更大,D错误。综上,选A。
【9题详解】
N河所处区域纬度低,热量充足,影响其耕作制度的主要是一年中部分月份灌溉水源太少,难以满足植物生长需求,故其变化主要与水源供应增加有关,C正确,AD错误;耕地面积大小不会影响耕作制度,B错误。综上,选C。
【点睛】一般情况下热量决定了熟制,热量越充足,熟制次数越多。
气温日较差亦称气温日振幅,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气温年较差是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亦称气温年振幅。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甲、丙两地相比,丙地比甲地气温日振幅小,主要是因为
A. 丙地太阳高度日变化小B. 丙地多晴天
C. 甲地位于沿海D. 甲地阴雨天气多
11. 关于乙地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 年降水充足B. 全年高温
C. 寒暑变化剧烈D. 植被均为森林
【答案】10. A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气温日较差大小受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影响,纬度越高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越小,气温日较差小,丙地比甲纬度高,所以其太阳高度日变化小,A正确;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保温作用弱,气温日振幅大,B错;沿海受海洋影响气温日振幅小,C错;阴雨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低,气温日振幅小,D错。故选A。
【11题详解】
由图可判断,乙地深居亚欧大陆腹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A错误;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寒暑变化剧烈),B错误,C正确;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D错误。故选C。
【点睛】
西亚伊朗高原地处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又兼这里地处亚热带,故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
下图分别为2015年、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图(2030年为预测值)。完成下面小题。
12. 天然气、核能分别属于( )
A. 矿产资源、新能源B. 后天性资源、矿产资源
C. 新能源、清洁能源D. 清洁能源、可再生资源
13. 相比2015年,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
A. 石油消费量显著减小B. 矿物能源占比提高
C. 核能消费量增速最快D. 二氧化碳排放减少
【答案】12. A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天然气为化石燃料属于矿产资源、清洁能源、常规能源、不可再生资源,核能属于新能源、清洁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故BCD错误,A正确。
【13题详解】
读图2030年比2015年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比例降低,但消费总量应上升,无法判断消费量的变化,故A错误;水电、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矿物能源占比降低,故B错误;读图核能增长比例最大,能源消费量应增加,所以核能消费量增速最快,故C正确;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上升,二氧化碳排放应上升,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点睛】能源分类:一、按能源形成条件,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1)一次能源: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各种形式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2)二次能源:凡由一次能源经过转化或者加工制造而产生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焦炭、蒸汽、液化气、酒精、汽油、电能。二、非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按其能否循环使用和能否反复得到补充,又分为非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1)非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经过亿万年形成,短期内无法恢复且随着大规模开发利用,储量越来越少总有枯竭的一天的能源称之为非再生能源。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核燃料均为非再生能源。(2)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循环利用再生的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等均为可再生能源。三、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即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广义的清洁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狭义的清洁能源指的是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海潮能、地热能等。
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大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石灰岩层遍布全岛,但溶洞数量极少。据图完成下列小题。
14. 推测当地溶洞数量较少的根本原因是( )
A.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B. 当地受到东南信风带的控制,气候干旱
C. 受离岸风影响降水较少D. 石灰岩岩层较薄,不利于溶洞发育
15. 该岛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最适宜捕鱼的季节是(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16. 一架飞机以660km/小时,从索科特拉岛飞往温哥华岛上某市(123°W,49°N),最短飞行时间约为( )
A. 10小时B. 15小时
C. 18小时D. 20小时
【答案】14. C 15. B 16. D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分析资料可知,石灰岩层遍布全岛,但因气候干燥,无法形成溶洞。夏半年来自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影响该岛,由于西南风是从索马里半岛吹来的离岸风,降水稀少,这才是该岛气候干燥的根本原因,C正确;该岛纬度较低,不会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故A错误;该岛在北半球冬半年受东北信风控制, 但这不是干旱的根本原因,B错;该岛石灰岩遍布,因气候干旱无法形成溶洞,D错。故选C。
【15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该岛夏季盛行离岸风,带走表层海水,深层冷海水上泛,形成上升流,将海底盐类物质带至表层,浮游生物繁殖,给鱼类带来大量饵料,渔业资源丰富,所以最适宜捕鱼的季节是夏季,B正确,故选B。
【16题详解】
该岛的经度约为54°E,温哥华岛上某市(123°W,49°N)的经度之和接近180度,非常接近在同一条经线上,所以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即可根据经线上的纬度差进行近似计算。在同一条经线上,两地的纬度相差约120°,根据飞行速度每小时660km,约纬度6°,故飞行时间约为20小时,D正确,故选D。
【点睛】索马里寒流的成因:首先夏季的西南季风导致阿拉伯海表层海水离岸,附近的东非沿岸的海水则流来补偿流失的海水,形成了上升补偿流,底层海水上泛导致海水较同纬度海区低,进而形成寒流。
下图为1990~2015年我国新增耕地重心位置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2015年我国新增耕地面临的最为普遍的生态问题是( )
①土壤酸化②盐碱化③荒漠化④红漠化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18. 1990~2015年新增耕地重心位置及其变化,直接反映出( )
A. 耕地资源数量北多南少B. 新增耕地主要来自中部地区
C. 西部地区耕地质量较好D. 东部地区新增耕地相对较少
【答案】17. B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由图可知,1990~2015年我国新增耕地重心位置的变化呈现出由东向西转移,即由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向干旱、半干旱地区转移。这表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对新增耕地的贡献率较高,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耕,若灌溉不当,会造成土地盐碱化,不会导致土壤酸化,②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会导致土地荒漠化,③符合题意;红漠化主要出现在南方红壤分布区,而我国新增耕地主要不在南方地区,④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②③组合正确,故本题选B。
【18题详解】
注意“新增耕地重心的位置及其变化”不是耕地重心的位置,所以不能直接反映耕地资源数量北多南少,A错;由上题可知,新增耕地主要来自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B错;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风沙活动较多,耕地质量不高,C错;新增耕地重心位置的变化呈现出由东向西转移,说明东部地区新增耕地相对较少,D正确。故本题选D。
【点睛】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从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5地后备资源面积占到全国近一半,而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各省份耕地后备资源之和仅占到全国的15.4%。
下图为新加坡的地铁线路空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M、N、K、P四地比较,商业用地占比最高的是( )
A. MB. NC. KD. P
20. 地铁线网络化对新加坡产生的影响是( )
A. 促进城市功能区调整B. 加剧城市噪声污染
C. 引起城市地面沉降D. 促进城市等级提升
【答案】19. D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由图可知,P地相较于M、 N、 K等地,地铁线最密集,而且网络化,交通最便利,地价最高,人员流动量最大,消费人群最多,更适于开展商业活动。D正确,排除A、B、C选项。故选D。
【20题详解】
地铁线网络化导致地铁交汇处地区地价升高,人流量增大,消费人群增多,该地原有功能区逐渐转变为商业区,A正确。地铁在地下运行,且在地铁沿线内装有消音装置,不会对城市产生大的噪声污染,B错误。地铁的建设会挖空地面以下一定深度,但会对地基进行加固,不会引起地面沉降,C错误,地面沉降是由于过渡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区而导致的。地铁线网络化会使城市内部交通更加便利,但不会导致人口由外市迁入新加坡市,城市人口没有增加,不会提升城市等级,D错误。故选A。
【点睛】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 改变产业布局:运输条件是产业区位选择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运输条件的改变往往直接导致产业布局的形成与改变。
2. 推动经济发展:交通的建设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交通便利处吸引工业等产业的分布,带动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3. 促进人口迁移:人口集中程度却随着交通的改善而变化。交通便利处分布大量工厂企业,大量招收劳动力促使人口往交通便利处集聚。
4. 调整功能区分布:交通便利处地价高,人流量大,消费人群多,易形成商业区。
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其含量与土壤肥力正相关)、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 东北平原B. 江南丘陵C. 青藏高原D. 河西走廊
22. 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变异
B. 地表形态变化
C. 土壤肥力变化
D. 过度农业活动
23. 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 土壤厚度增大B. 土壤水分含量增大
C. 土壤肥力提高D. 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答案】21. B 22. D 23. D
【解析】
【21题详解】
该地区的岩层是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风化碎屑物形成的土壤应是红壤,最可能位于江南丘陵,B对。东北平原是黑土,A错。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环境下发育形成的土壤,青藏高原气温低,河西走廊气候干旱,不能发育成红壤,C、D错。故选B。
【22题详解】
根据图示曲线,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生物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含水量减少。所以主要原因是过度农业活动,破坏植被,D对。地表形态、气候没有明显变化,A、B错。土壤肥力变化是植被破坏的结果,C错。故选D。
【23题详解】
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肥力降低,C错。有机质、矿物质约占土壤结构组成的50﹪,矿物质比重增大,D对。水土流失,土壤厚度变薄,A错。土壤水分含量减少,B错。故选D。
【点睛】注意图中的图例信息,左图表示生物量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右图表示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的变化。结合土壤构成,判断有机质减少,说明矿物质增多。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
2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中部,被称为世界的“干极”。这一地区及周边有白雪皑皑的火山、晶莹剔透的蓝色咸水湖、鲜红艳丽的岩石峡谷、炽热的天然间歇泉。下图为阿塔卡马沙漠位置图。
材料二:阿塔卡马沙漠南缘有个叫丘贡戈的海边渔村;几十年前这里的人一年也难洗一次澡,而现在他们不仅可以天天洗澡,还可以养花种菜。这都得益于立在山头的巨大的塑料网,来自太平洋的浓雾在网上凝结咸水,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用水问题。下图为居民“捕雾取水”场景图。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干极”的原因。
(2)运用整体性原理说明材料一中阿塔卡马沙漠及周边地区景观的成因。
(3)分析说明材料二中丘贡戈村“捕雾取水”取得成功的地理原因。
【答案】(1)阿塔卡马沙漠及其周围地区纬度较低,年均温较高,蒸发量大;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或离岸风(东南信风)的作用,降水少;处于秘鲁寒流流经海区沿岸,寒流的减温减湿作用加重该地区的干旱。(任答2点)
(2)该地区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与间歇泉,火山海拔高,形成雪山。气候干旱,蒸发量大,高山湖区冰雪融水水体杂质少,形成晶莹剔透的蓝色咸水湖。正常年份山区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岩体破碎;气候极端年份降水异常增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峡谷。
(3)该村所在地区沿海水域有秘鲁寒流流经,海水温度比周围气温低,近海岸洋面多形成云雾。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大量云雾沿山坡爬升。塑料网竖立在山顶上,浓密的水雾附着在细密的网眼上凝结成水珠,在重力作用下,水珠沿细塑料管流到山下的容器内,处理后即可成为村民生活、生产用水。(任答二点)
【解析】
【分析】本题以阿塔卡马沙漠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影响降水的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阿塔卡马沙漠及其周围地区位于南回归线附近,纬度较低,年均温较高,蒸发量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或离岸风(东南信风)的作用,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加重了的干旱的程度,成为世界“干极”。
【小问2详解】
据材料“这一地区及周边有白雪皑皑的火山、晶莹剔透的蓝色咸水湖、鲜红艳丽的岩石峡谷、炽热的天然间歇泉”可知,该地区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活跃,多火山与炽热的间歇泉;由于火山海拔高,山顶气温低,有积雪冰川分布,形成白雪皑皑的火山;纬度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高山湖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体杂质少,形成晶莹剔透的蓝色咸水湖;正常年份降水少,多晴天,山区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岩体破碎;气候极端年份降水异常增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峡谷。
【小问3详解】
该村所在地区西部沿海水域有秘鲁寒流流经,海水温度比周围气温低,大气遇冷凝结,在近海岸洋面多形成云雾;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大量云雾沿山坡爬升,云雾浓度增大;塑料网竖立在山顶上,浓密的水雾附着在细密的网眼上凝结成水珠,在重力作用下,水珠沿细塑料管流到山下的容器内,容器内的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即可成为村民生活、生产用水。
25.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它是从雷雨云底伸向地面或水面的一种范围很小而风力极大的强风旋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
材料二.北美洲和我国都是龙卷风经常发生地区,一般都发生在夏秋季节。下图为龙卷风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与生活说明龙卷风的特点。
(2)结合实际说明龙卷风的预防措施。
(3)绘制我国龙卷风的气流运动状况俯视图。
【答案】(1)多发生在夏季,季节性明显;移动速度快,风力强劲;袭击范围小,但破坏力强。
(2)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紧急警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紧闭门窗和屋内电气设备,固定居住场所和周边环境中的物品;龙卷风来袭时,进入地下室或楼房中心,封闭无窗户的安全区域;龙卷风过后,注意检查家中和周边环境的安全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修复。
(3)
【解析】
【分析】本题以龙卷风为材料,涉及龙卷风的形成原理及特点、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等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现象,是在强烈的不稳定的天气状况下由空气对流运动造成的、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夏季对流作用显著,易生成龙卷风,因此龙卷风季节性明显;龙卷风移动速度快,风力强劲;虽然袭击范围小,但破坏力强。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龙卷风生成会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显著危害,因此需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紧急警报,同时还需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同时紧闭门窗和屋内电气设备,因为风力强劲,因此还需要固定居住场所和周边环境中的物品;当龙卷风来袭时,可以进入地下室或楼房中心,封闭无窗户的安全区域;龙在卷风过后,注意检查家中和周边环境的安全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修复。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现象,是在强烈的不稳定的天气状况下由空气对流运动造成的、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呈现逆时针方向运动。图示如下:
【点睛】龙卷风是一种极强烈而危险的旋风,可发生於陆地(称为陆龙卷)或海上(称为水龙卷)。其发生原因是由於热带湿热气团向北推进,而高空则有乾冷气团侵入,发生涡旋运动,形成浓厚之积雨云。当其旋涡运动愈趋猛烈时,可自云中直降至地面,形成一漏斗状之云柱,其中风力极强,破坏力极为惊人,是所有大气现象中破坏力最大者。
26.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和黄河对江苏省的地形塑造具有重要影响:黄河在宋朝至清朝期间有700多年时间在江苏入海;而长江在1950~2015年期间年均输沙入海量达3.68亿吨。因此,江苏漫长的海岸线从南至北均以淤泥质为主。下图为江苏省区域略图。
材料二:江苏省水运发达,但是其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港,相反江苏省河流运输则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长江沿线以及江苏省京杭大运河南段的河港货物吞吐量在全国排名前列。
(1)分析长江年均输沙入海量大的自然原因。
(2)说出江苏省海岸线的地形特点。
(3)分析江苏省南部地区河港发展水平高的区位优势。
【答案】(1)流域面积大;流域降水量大,径流量大;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流域地形起伏大。
(2)海岸线平直,多滩涂、少岛屿。
(3)临近长江,长江通航能力强;南部河网密集,河运呈网络化;南部城市密集,经济(工业)发达,货运量大;依托上海港,便于河海联运;腹地广阔且经济发达。
【解析】
【分析】本题以江苏省海岸地带为背景,配以相关图文信息,设置三道小题,涉及长江含沙量大原因、河流沉积作用、水运条件分析等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利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蕴含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长江全长6363千米,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9513亿立方米。长江流域平均年降水量1067毫米,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十分典型,流域降水量大,径流量大。位于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
【小问2详解】
江苏省位于杭州湾以北,其海岸就是典型的平原海岸,有黄河、淮河、长江等水系流经,黄河、长江输沙量巨大,由于该地区地形平坦,带来的大量泥沙大量淤积,岛屿和海湾被泥沙填埋,泥沙淤积在海岸边形成大面积的滩涂。
【小问3详解】
江苏省南部地区临近长江水道,长江通航能力强,南部河网密布、临近海港,河海联运方便,托长江及密布的水网,建立起发达的内河航运体系;南部城市密集,靠近上海,经济发达,货运量大,经济腹地广阔。
皖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皖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及答案,文件包含皖优联盟阶段性质量检测地理试题pdf、皖优联盟阶段性质量检测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地理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