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课外文言文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展开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①,皆惊,上山陈②。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③,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④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⑤。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⑥,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释】①诱骑:诱敌的骑兵。②陈:同“阵”。摆开阵势。③所:表示大约的数目。“二里所”即二里左右。④护:监护。⑤纵马卧:把马放开,随意躺下。⑥平旦:清晨,天刚亮。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吾去大军数十里 去:
(2)广之百骑皆大恐 之:
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B.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C.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D.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4.选文记述了什么情节,刻画了李广怎样的形象?
5.选文“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这里写敌军、百骑的反应和《周亚夫军细柳》中写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劳军的情况都是为了刻画主要人物形象,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太后尝问仁杰①:“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③,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④,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⑤柬之为洛州司马⑥。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也:“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以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⑦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⑧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均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摘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
【注释】①太后:武则天。仁杰:狄仁杰。②审:明白。③文学缊藉:文采风流又含蓄宽容。④卓荦奇才:卓越出众的奇才。⑤擢:提拔。⑥司马:官职,掌管军事。⑦迁:升调。⑧率:都。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太后尝问仁杰 尝:
②久之,卒用为相 之:
7.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
B.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
C.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
D.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9.读懂:狄仁杰为国选贤举能,选才认真,所选人才;用才较真,他。
10.读透:“尚贤者,政之本也”,出自《墨子》,意思是选好人、用好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从《出师表》和选文可以看出,诸葛亮与狄仁杰在选人、用人方面有相同之处,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晋侯①复假②道于虞③以伐虢④。公曰:“吾享祀丰絜⑤,神必据⑥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⑦,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⑧以荐馨香⑨,神其吐⑩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⑪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节选自《宫之奇谏假道》,有删改)
【注释】①晋:国名。晋侯:晋献公。②复假(jiǎ)道:又借道。③虞(yú):国名,姬姓。④虢(guó国):国名,姬姓。⑤丰絜:“絜”同“洁”,丰盛洁净。⑥据:保佑。⑦冯依:“冯”同“凭”,依据。⑧明德:使德明。⑨馨香:指黍稷。⑩吐:指不食所祭之物。⑪腊:岁终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则非德,民不和 和:
(2)灭之,执虞公 之:
12.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B.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C.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D.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宫之奇以其族行。
14.本文虞公和《曹刿论战》中鲁庄公都深信“神”能保佑自己国家,从《曹刿论战》中“”可知。本文从“”可知。(用原文作答)
15.本文虞公为什么会灭国?这则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礼品。④饰诈:作假骗人。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语之曰( )
②东方以宁( )
17.根据文意,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B.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C.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D.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19.齐威王对“不事吾左右以求助”的“即墨大夫”的做法是“”;对“”的“阿大夫”采取的措施是“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20.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本段选文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措施有关?请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也。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①,江夏相袁乔深器之,数称其才于温,转西曹主簿②,亲遇隆密。……时有桑门③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凿齿初相见。道安曰:“弥天释道安。”凿齿曰:“四海习凿齿。”时人以为佳对。……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普春秋》以裁正之。起汉光武,终于晋愍(mǐn)帝。
——节选自《晋书·习凿齿传》
[注]①从事:官职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称从事。②主簿:官职名,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③桑门:即“沙门”,指僧侣。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数称其才于温 数:
(2)以裁正之 以:
2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
B.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
C.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
D.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
2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
24.文中习凿齿劝止桓温与邹忌劝谏齐王有何异同?
25.方伸永五岁即书诗四句,后泯然众人。而凿齿宗族富盛,世为乡豪且四海闻名。请结合链接材料写出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阅读文言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完成各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③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⑥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⑦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⑧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⑨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②乍:突然、忽然。③怵惕:惊惧。恻隐:哀痛,同情。④内交:即结交,内同“纳”。⑤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⑥端:开端,起源,源头。⑦我:同“己”。⑧然,同“燃”。⑨保:定,安定。
2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见孺子将入于井:
(2)不足以事父母:
27.用“/”标注下列句读(标点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C.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29.《鱼我所欲也》中的“本心”指本文中的“”,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在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填原文)
30.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皆有”的,即“性本善”,但孟子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是否矛盾?请结合你对本文和《鱼我所欲也》的理解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昭明太子统,武帝长子也。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做剧韵①,皆属思②便成,无所点易③。年十二,于内省见狱官将谳④事,问左右曰:“是皂衣何为者?”曰:“廷尉官属。”召视其书曰:“是皆可念,我得判否?”有司以统幼,绐⑤之曰:“得。”其狱皆刑罪上,统皆署杖五十。有司抱具狱,不知所为,具言于帝,帝笑而从之。太子自加元服⑥,帝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每所奏,谬误巧妄,皆即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⑦,多所全宥⑧,天下皆称仁。
(唐·李延寿《南史·列传四十三·萧统传》)
【注】①剧韵:险韵、生僻难押的诗韵。②属思:构思。③点易:涂改、修改、改动。④谳(yàn):议罪。⑤绐(dài):欺骗。⑥元服:冠。⑦法狱:刑事案件。⑧全宥(yòu):宽恕赦免。
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或做剧韵 或:
②具言于帝 于:
3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B.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C.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D.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3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皆可念,我得判否?
34.阅读全文可以看出萧统是一个怎样的人?
35.上文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样,都写了聪慧的小孩,从成才的角度来看,正确的成长道路是什么?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①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②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③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④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节选(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①倜傥:卓越、卓异。②仆窃:我私下。③稽:推究。④偿:抵偿。
3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仆诚以著此书
(2)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37.下面句子的句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B.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C.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D.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39.司马迁列举了八个事例是为了印证本文的中心句:(用原文填),由此想到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所列举的六个事例,他们共同证明了人才是在中造就的道理。
40.读了选文,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述。
文言文阅读
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②:“无为客通③。”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④而已矣。益⑤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
君曰:“客有⑥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⑦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⑧,钩不能牵;荡⑨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夫齐,虽隆⑩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节选自《先秦散文·战国策·齐人谏靖郭君城薛(齐策一)》
【注释】①靖郭君:即田婴,齐威王少子。城薛,在薛邑筑城墙。②谒者:掌传达之官。③通:通报。④三言:三个字。⑤益:增加。⑥有:留。⑦亡:无。更:再。⑧止:捕住。⑨荡:动荡,指变动。⑩隆:高,作动词用。
4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乃辍城薛 辍:
②靖郭君因见之 之:
42.下列句子停顿及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C.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
D.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44.清代文人张星徽在《国策评林》中说:“海大鱼”三字,妙不可言!通读全文,你认为这三个字妙在何处?
45.战国时代策士说客们既有语言技巧又有说理才能。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门客是怎样劝说靖郭君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①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⑥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⑦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注释】①守仁,指王阳明,作者自己。②蔡:周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部。③上国:国都。④郁:阻滞。⑤莳(shì):栽种。⑥琴编:琴书。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
4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予尝圃于丛棘之右 尝:
(2)守仁以罪谪龙场 以:
4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
B.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
C.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
D.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
4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
49.摘录原文词句填空:“罪谪龙场”,“予”先居于阻滞的“”之间,继而居于“”“”的石穴,虽然“处之旬月”,但是“”。
50.概括选文内容回答:“陋室不陋”是选文与刘禹锡《陋室铭》的共同表达。请概括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体现“陋室不陋”的。
参考答案:
1. 去:离开 之:结构助词,的 2.A 3.这时正值日暮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 4.选文讲述李广率百骑追捕射雕人,突遇匈奴大军,射杀敌军白马将,他利用匈奴心中疑虑使其不敢冒进,最终虎口脱险。(或李广以百骑机智吓退匈奴数千骑,虎口脱险)。表现李广精于骑射,临危不惧和沉着机智。(精于骑射,勇猛善战;临危不乱、胆识过人、善于揣测敌人心理。) 5.对比(衬托)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确定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
(1)句意: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去:离开。
(2)句意: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之:结构助词,的。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此句意思是: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派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我留”是一个前提条件,故在“留”后停顿;“大军之诱”是“以……为”的宾语,故在“诱”后停顿;
所以此句断句为: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在整体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本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尽量字字落实,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等现象。本题注意下列重点词语:
是:代词,这。会:恰逢,正值。怪:意动用法,以……为怪,觉得奇怪。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形象。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叙写的具体内容,提炼重点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由选文中“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可知,李广先是去追捕射雕人;由“望匈奴有数千骑”可知,李广和他带领的一百名骑兵突遇匈奴大军;由“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可知,李广利用匈奴心中的疑虑,大胆地留下来,并杀死敌军的白马将,而敌人最终不敢冒进,李广等人脱离危险。
形象:根据“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可知,李广精于骑射,勇猛善战;根据“令曰:‘皆下马解鞍!’”“解鞍,令士皆纵马卧”等语句可知,李广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善于利用敌人心理巧妙脱险。
5.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首先整体理解文意,把握主题思想,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和题干的要求分析概括作答。
“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写出敌军见到李广不敢进攻,李广的骑兵在遇到几千名匈奴骑兵时极为恐惧的情景;此时的李广则说“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并且“令诸骑曰:‘前!’”,表现得非常镇定勇敢,临危不乱;以敌军、百骑的反应来对比(衬托),突出李广的英雄形象。而《周亚夫军细柳》中写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劳军的情况与在细柳军营的情况也形成对比,衬托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的特点。
【参考译文】
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派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李广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暮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将领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
6. 曾经。 助词,补充音节,无实意,可不译。 7.D 8.我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 9. 大多成了名臣 坚持举荐张柬之为相,武则天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10.二人在选人方面都能重视人才,积极举荐有才能的人,而且二人知人善用,用人所长。
【解析】6.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太后曾经询问仁杰。尝:曾经。
(2)句意为:过了很久,最后任用他当宰相。之:助词,补充音节,无实意,可不译。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做简单翻译,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基本的古文语法规则进行句读,同时善于利用虚词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语气词,句中的助词等。句意:那么就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了,那人虽然年纪大,却是宰相之才。“荆州长史”是张柬之的官职,主语是“张柬之”,后面的“其”为代词,代指张柬之,“虽……”与后句“宰相才也”构成转折复句,故断句为: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
故选D。
8.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有:荐:举荐,推举。贤:有才能的人。私:自己。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可知他举荐的人才最后都成为了名臣。结合文中“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臣所荐者可以为宰相,非司马也”可见他推荐人才是很较真的,认定张柬之可以做宰相,就坚持到底,最后武则天也采纳了他的意见。
1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婵推举人才中说的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兼顾了朝廷和军中,了解人才的特点,推举真正有才能的人,做到了知人善用。
选文中狄仁杰推举人才时也是如此,“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做到了了解人才特点,结合“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可知,重视的人才也确实得到重用且发挥了价值,使得人有所用。
【参考译文】
太后曾经询问仁杰:“我想找一个德才兼优的士人任用,谁可以提拔?”仁杰问道:“(我)不明白陛下要让他担任什么职事?”太后说:“要用他作将相。”仁杰答道:“如果您要的是文采风流又含蓄宽容的人才,那么苏味道、李峤本来就是合适的人选。如果您一定要选拔卓越出众的奇才,那么就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了。那人虽然年纪大,却是宰相之才。”太后就提拔柬之当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太后又对仁杰问起选才的事,仁杰回答说:“先前我举荐张柬之,您还没有起用他。”太后说:“他已经升调了。”仁杰回答说:“我举荐的人是可以当宰相的,不是用来作一个司马的。”太后于是就提拔柬之任秋官侍郎。过了很久,最后任用他当宰相。仁杰又曾经举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几十人,(后来) 这些人都成为名臣。有人对仁杰说道:“天下贤才,都出在您的门下了。”仁杰说:“我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
11.(1)和:和乐 (2)之:代词,代虞国。 12.B 13.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 14.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 15.失去“德”。启示:小国必须互相支援,才能不至被大国侵略和吞并;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等。
【解析】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那么没有道德,老百姓就不会和乐。和,和乐;
(2)句意: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之,代词,代虞国。
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鬼神不是人讲感情,只依从有道德的人。“臣闻之”总领这个句子,其后应该停顿,“鬼神非人实亲” 是对上文虞公“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这一观点的否定,后面应该停顿,“惟德是依”是宫之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强调了“德”的重要性。所以,正确的停顿应为: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选B。
1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以(带领)”“行(离开)”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比较阅读的能力。
《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意思是“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这说明鲁庄公深信“神”能保佑自己国家;本文中“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的意思是“我祭祀时既丰盛又洁净,神灵一定保佑我”,说明虞公也深信“神”能保佑自己国家。
1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阅读启示。
从文中宫之奇的话“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虞公的行为“弗听,许晋使”,以及事情的结果“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可知,虞公灭国的原因就是失去“德”。
文章首先陈述了虞虢之间的紧密关系,“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宫之奇提醒虞公国家存亡在于德行,而不在于神灵,而虞公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最后导致灭国。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小国要互帮互助,才能不被大国吞并。虞公被捉的结果告诉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参考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虞公说:“我祭祀时既丰盛又洁净,神灵一定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人讲感情,只依从有道德的人。那么没有道德,老百姓就不会和乐,神灵也不会保佑。神灵所依靠的,就是有道德的人。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而且向神灵献上圣明和美德,以黍稷等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虞公不听从,答应了晋国的使者。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说:“虞国不会有举行腊祭的机会了。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需要再次打仗了。”冬天,晋灭掉虢国。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
16. 告诉(对……说) 因此 17.C 18.这是你用丰厚的礼品买通我身边的人(近臣)来赞赏你啊! 19. 封之万家 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 20.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求真务实(不偏听,重实情),奖罚分明。
【解析】16.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对他说。语:告诉(对……说);
(2)句意为:东方因而安宁。以:因此。
17.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其中,“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是三个主谓短语,因此在这三个短语中间停顿即可。正确划分为: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故选C。
18.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句中重点词语:子,你;厚币,丰厚的礼品;事,买通;左右,身边的人;誉,赞赏。
1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结合“‘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可知齐威王随即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据此可提取“封之万家”作答;
第二空,结合“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可知,齐威王认为“阿大夫”用重金来买通自己的左右来替他说好话。据此可提取“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作答。
2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可知,齐王马上接纳了邹忌的谏言,下令群臣吏民进谏,并给予赏赐,最终是战胜于朝廷,故齐国大治与齐王的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有直接关系;
结合本文“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可知,对待即墨大夫和阿大夫,齐王并没有只听身边人的评价,而是派人去实地考察,进而发现事实真相,并给予了赏赐和惩罚,从而齐国大治,故齐国大治离不开齐王的求真务实、赏罚分明。
【参考译文】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指责你的话每天都有传来。然而我派人去观察即墨,田野开垦了,人民富足了,官府没有积压着等待处理的事,东方因而安宁;这是你不巴结我左右来求得帮助啊!”随即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城大夫,对他说:“自从你镇守阿城,称赞你的好话每天都有传来。我派人察看阿城,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以前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这是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来替你说好话啊!”这天,齐威王下令把阿地大夫及曾经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烹了(煮死)。因此,齐国上下官员都受到震动和教育,谁都不敢再像阿大夫那样买通威王的亲信搞欺上瞒下、玩忽政务、邀功冒赏,人人全心全意地为国家办实事办好事。齐国得到很好的治理,在当时成了天下最强的国家。
21. 多次 用来 22.A 23.习凿齿年轻时就颇有志气,学问广博,见识丰富,以文章著称。 24.习凿齿和邹忌都运用了委婉的方法劝说对方,习凿齿是通过撰写《汉晋春秋》来劝止桓温不要有非分的企图,邹忌是通过语言,以家事喻国事,委婉地向齐王进谏。 25.方仲永的泯然众人与习凿齿的四海闻名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做事情要注重点滴的积累,从小做起,积少成多。
【解析】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多次向桓温夸奖他的才干。数,多次。
(2)句意:用来裁定正逆。以,用来。
22.考查断句。句意为:当时桓温图谋篡位,习凿齿居襄阳郡里,著写《汉晋春秋》裁定正逆来节制桓温。根据句意可断句为: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故选A。
2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少,年少时。博学洽闻,学识广博。以,凭借。
24.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普春秋》以裁正之”可知,当桓温有图谋篡位之心时,习凿齿没有直接进言劝谏,而是写了一本书《汉普春秋》来劝说桓温不要有非分之想。
邹忌劝谏齐王,也没有直接劝谏,而是以家事类比国事,用自己受到了周围人蒙蔽的事实来让齐王自己明白他也受到了很深的蒙蔽,从而广天言路。
所以两都运用了委婉劝谏的方式,只不过习凿齿是著书,邹忌是用语言,以家事类比国事。
25.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方仲永少有天资,最后泯然众人,是因为他的父亲过于贪图利益,不让仲永学习。从反面表现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根据“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可知,习凿齿的家族为豪门望族,重视孩子的教育,他少有志气,又接受了足够的后天教育,所以才能以文笔著称于世。从正面体现了后天学习的重要。
链接材料的意思是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这句话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启示我们要注意平常点滴的积累,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学有所成。
据此拟写即可。
【参考译文】
习凿齿,字彦威,是襄阳人。宗族富有繁盛,世代是乡里的豪强望族。习凿齿年轻时就颇有志气,博学多闻,以文章著称,荆州刺史桓温征召他为从事,江夏相袁乔十分器重他,多次向桓温夸奖他的才干。后桓温便升迁他为西曹主簿,关系亲密,待遇优厚。……当时有个僧人释道安,俊逸善辩有高才,从北方到荆州,与习凿齿初次会见。释道安道:“弥天释道安。”习凿齿应声道:“四海习凿齿。”当时人认为这是绝妙对句。……当时桓温图谋篡位,习凿齿居襄阳郡里,著写《汉晋春秋》裁定正逆来节制桓温,书起于汉光武帝,终止于晋愍帝。
链接材料: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26. 于:在、到 事:侍奉、服侍、赡养 27.B 28.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样。 29. 羞恶之心;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0.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但只有“贤者能勿丧”,而有的人善的本性会逐渐泯灭(“失其本心”),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
【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于:在、到;
(2)句意为: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事:侍奉、服侍、赡养。
2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句意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凡有四端于我者”偏正结构,做主语,应在“者”后停顿;“知皆扩而充之矣”动宾结构,应在“矣”后停顿;“若火之始然”动宾结构,应在“然”后停顿;因此可断句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故选B。
2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是:这。四端:四种发端。犹:好像。四体:四肢。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可知,“本心”指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据此找到选文“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可知“羞恶之心”与《鱼我所欲也》的“本心”意义相同。
(2)根据题干“‘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和“填原文”的提示,找到选文“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得答案。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选文“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可知,孟子看来人的本性是善的;根据《鱼我所欲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孟子又认为只有贤者能不丧失,有的人会逐渐丧失(失其本心),因此,“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见两者并不矛盾,只有不断地“扩而充之”,才更保其本心(或不失本心)。
【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31. 有时 给 32.B 33.这些我都能念下来,我能判决吗? 34.天资聪慧,通晓政务,赏罚分明,宽以待人。 35.示例:学习如逆水行舟,天资再聪慧,必须勤学好问,保持一颗进取心,学会礼貌待人,方可成就大事。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有时用险韵。或:有时。
②句意:报告给武帝。于:给。
3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结合句意分析。句意为:太子身姿容貌漂亮,举止得体,读书能一目数行,过目不忘。故断为: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故选B。
3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本句重点字词:是,这;皆,都;得,能。句意为:这些我都能念下来,我能判决吗?
3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从“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可知,萧统天资聪慧;从“太子明于庶事,每所奏,谬误巧妄,皆即辨析”可知,他通晓政务。从“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可知,他赏罚分明,宽以待人。
3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两文都写了聪慧的小孩,所以在谈启示时应为围绕如何对待天资问题去谈。
示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资再聪慧的人也要勤奋好学,时刻做一个谦虚进取之人,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参考译文】
昭明太子萧统是武帝的长子。太子身姿容貌漂亮,举止得体,读书能一目数行,过目不忘。每当出游宴会或饯别亲友时,赋诗可达数十韵,有时用险韵,都能略思便成,而不用改换字句。十二岁时,在宫内看到司法官员准备判案,问左右说:“这穿黑衣服的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是司法部门的官员。”萧统把他们的案卷要来看,说:“这些我都能念下来,我能判决吗?”当事官员看他年幼,哄他说:“可以。”这些案子都是要判徒刑以上的重罪,萧统都批为杖五十。当事官员拿着这判下的案卷,不知该怎么办,报告给武帝,武帝笑着让照此办理。太子自从行冠礼以后,武帝便让他观察处理国家事务,于是面前挤满了奏事的内外百官。太子通晓政务,每当有说错的或是花言巧语说假话,都能马上分辨剖析,指出其正误,令其慢慢改过,而未曾向武帝举报过一人。审理案件,许多人都得到宽恕赦免,天下都称颂太子仁德。
36.(1)确实;(2)才 37.B 38.然而,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39.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磨难 40.示例: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诚:确实。
②句意: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乃:才。
37.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这些人都是(因为)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使将来的人深思。“此人皆意有所郁结”,“此”是主语,“人皆意有所郁结”是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故”是表示总结的虚词,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CD。故选B。
3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然,然而。此,这。为,向。道,说。
3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司马迁列举了八个事例是为了印证本文的观点: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成就,用原文的话来说即“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所列举的六个事例,是为了说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们共同证明了人才是在“磨难”中造就的观点。
40.本题考查学生表达阅读感悟的能力。作者身受腐刑,痛苦至极,作者苟活的原因就是想完成《史记》,实现自己的理想。谈阅读感悟时可以围绕苦难对人生的意义来展开。如: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译文】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这些人都是(因为)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真实性,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刚开始草创还没有成书,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广传于天下。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使受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41. 停止 代词,指齐人门客 42.D 43.为臣不敢拿死来开玩笑! 44.造成悬念,使靖郭君对客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打破进谏的限制。 45.示例1:门客运用比喻说理的劝谏方式,将薛地比喻成海里的大鱼,将齐国比喻成水,薛离开齐国就好比鱼离开水,即使城墙再高也无用,以此方式成功劝说靖郭君。示例2 :门客运用类比说理的方式,用海里大鱼和水的关系与薛地和齐国的关系相类比,让靖郭君明白薛地需要齐国庇佑的道理,从而成功劝说靖郭君。
【解析】4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于是放弃了在薛邑筑城墙的打算。辍:停止。
②句意:靖郭君就召见了他。之:代词,指齐人门客。
4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节奏的划分。D.句意:即使把薛邑的城墙筑得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用呢?“隆”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高,它的宾语是“薛之城”,中间不能断开。故选D。
4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
鄙:谦辞,用于自称。以:拿。戏:开玩笑。
4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张星徽评价“海大鱼”三字,妙不可言,结合原文来看,因为靖郭君不肯听人劝谏,这位齐人门客只好说只说三个字,不然可以被处死,于是得以见到靖郭君,“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靖郭君果然被勾起了兴趣,“客有于此”“更言之”,然后这位门客才得以打破限制进谏成功。可见这三个字造成了悬念,成功引起了靖郭君的兴趣,并打破了进谏的限制。这就是“海大鱼”的妙处。
45.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梳理和概括。根据题干,考生要从语言技巧和说理才能的角度来分析齐人门客的说理过程。他首先从海里的大鱼说起,这条大鱼很难捕捉,可是没了水,它就只能等死,可见“鱼”离不开“水”;然后门客说“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他用比喻说理的方法,把薛地比喻为海里的大鱼,把齐国比喻成大海,形象地说明薛地离不开齐国的庇护,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从而劝谏靖郭君,没有齐国,薛城的城墙再高也没有用。从类比说理的角度分析也可以,鱼和水的关系就是薛地和齐国的关系,薛地离不开齐国的保护。通过这样巧妙的说理,让靖郭君心服口服,展示了强大的说理才能。
【参考译文】
靖郭君田婴准备在薛邑筑城墙,门客多来劝阻。靖郭君叫传达人员不要给那些门客通报。有一个齐国门客请求拜见,说:“我只要说三个字就行了,多说一个字就请把我烹死。”靖郭君就召见了他。门客急步前来禀告说:“海大鱼。”说完转身就走。
靖郭君说:“你不要走,留下把话说完吧。”门客说:“我不敢拿死来开玩笑。”靖郭君说:“别这么说,您继续说下去。”门客说:“您没听说过海大鱼吗?用鱼网捕不到它,用鱼钩牵不上它;可是,当干得连一滴水都没有时,小小的蚂蚁、蝼蛄也能制服它。如今齐国也是您的水呀。如果您永远拥有齐国,要了薛邑又有什么用呢?可是当您失掉了齐国,即使把薛邑的城墙筑得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用呢?”靖郭君说:“好。”于是放弃了在薛邑筑城墙的打算。
46.(1)曾经(2)因为 47.B 48.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偏远的地方,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 49. 丛棘 阴 湿 安而乐之 50.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情趣高雅,交往人物不俗。
【解析】4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义。
(1)句意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辟园圃种菜。尝:曾经。
(2)句意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以:因为。
4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划分节奏。句意: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非常阴暗潮湿。断句应为: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
故选B。
4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逐字对译,直译、意译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补充省略成分,句式,关键词语的翻译等。重点词语:予:我;亦:也;名:命名。
49.本题考查句段内容的梳理概括。结合提示,阅读原文,筛选信息作答。
根据“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可知空一:丛棘;
根据“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可知空二:阴,空三:湿;
根据“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可知空三:安而乐之。
50.本题考查句段内容的梳理解概括。结合提示,阅读原文,筛选信息作答。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作者种上桧柏竹子,栽上芍药等花卉,可知其一:居住环境优美;
“琴编图史”,作者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可知其二:生活情趣高雅;
“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文人学士,也渐渐聚集到这里了,可知其三:交往人物不俗。
【参考译文】
当初,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上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认为这个地方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一个月,却很安乐。夷人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非常阴暗潮湿;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辟园圃种菜,夷民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房子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来往交游的文人学士,也渐渐聚集(到这里)了。在这时期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边远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弘扬孔子的思想言论。
14 作文2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14 作文2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写作,题目,詹青云说,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 非连续性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13 非连续性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共38页。
12 议论文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12 议论文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