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9小题,总计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皇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作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於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材料三: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作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匠心独运”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
B.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C.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D.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料三“‘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作支撑”中的“文化”。
B.秦国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秦朝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C.“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不同行业之间的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便跳槽改行。
D.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B.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德国制造”,这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
C.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燕(节选)
峻青
五月的一个傍晚,我由定海乘船去嵊泗列岛。船在这宁静的粉红海洋里,像一匹在草原上撒欢奔跑的小马。林小燕站在舱外甲板上,默默地望着大海出神。她是刚分配到文工团的新演员。我轻轻地走到她身边,听到她在吟诵高尔基的《海燕》①,她整个身心都贯注其中。
“是为演出准备的吗?”
“不是,”她笑了,“因为我想起一个人,一个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人。”
她抬起头来迅速地望了我一眼,说道:“她和我一样,是一个部队文工团的演员。不,她不是演员,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
“说吧,小燕,我很希望听听这个英雄的故事。”
她点了点头,眼睛望着前面那一列在月光下迷迷蒙蒙的山影,神情回到了过去。
风怒吼着,大海里翻滚着雪白的浪花。一只小小的火轮呜呜地叫着离开定海码头,向着大海里驶去。那是1950年秋天的一个黄昏。
小火轮上只有二十几个乘客,全是当地居民,另有三个军人,其中一个女的长得非常漂亮,身上穿着一套草绿色军装。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像闪电似的。
那时候,我正病得厉害,在厕所旁边一条狭窄过道上躺下,像个蜷缩的小狗。迷迷糊糊中,一股凉森森的冷开水涌进我的喉咙。我的神志渐渐清醒,睁眼一看,喂我水喝的正是那个穿草绿色军装的女同志。见我睁开了眼睛,她长长地嘘出一口气。她照顾我在一条长凳上躺下,我的泪唰唰地流了出来。
我把身世详细地告诉了她。我父亲是个渔民,我五岁时他出海打鱼遇上风暴再没有回来。母亲叫我到定海学戏,戏班里老板打骂虐待,最后把生了病的我赶出来。她流了泪,把她的出身历史也告诉了我,她叫蓝海燕,也是渔民的女儿。父母参加抗战双双牺牲了。她在部队剧团长大,成了一个话剧演员。那天夜里,她对我说了很多话。最后我疲倦了,依偎在她身边呼呼睡了过去。
突然一阵枪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睁眼一看,啊!有两个商人打扮的“乘客”手里端着匣枪,把文工团的两个男同志打死了。还有两个拿枪的“乘客”把海燕大姐按在凳子上用绳子捆,海燕大姐在拼命挣扎。
我吃了一惊,忽地爬起身来。“不许动!”有人粗声地喊,“谁动,我打死谁!”
舱门口高凳上站着一个粗黑的汉子,手握一支匣枪。啊!那是我老板的哥哥、我的仇人单耳虎!我心想糟了,遇上海匪了。
乌云低低地在海面翻腾,白花花的浪头一排接一排地向着轮船冲来,船在这茫无边际的海上摇晃着。
单耳虎向一个穿海员服装的老头儿喊道:“船长,开船。大陈②的方向。”
“什么?大陈?”老船长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全舱乘客也都叫喊起来。这不是一般的海匪,这是劫船逃跑!老船长看看那黑洞洞的枪口,又看看那地上的尸体,脸上出现惊惧的神色。
船外风浪声突然增高了,风在呜呜地呼啸。
就在这万分紧张的关头,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身旁响起:“船长,不要开船!”
我回头一看,啊,是蓝海燕!她高高地仰着头,挺着胸,眼睛里放射着闪电似的亮光:“坚决不开!记住,船长,你不能忘记一个海员的荣誉,不应该做祖国的叛徒!这儿是我们军队控制的区域。我们的巡逻艇随时都会来!”
海浪凶狠地拍打着船体,呼啸的海风吹开了窗子,涌了进来。天空乌云乱翻,电光闪闪。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她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立在那里,眼睛里闪着光。人们振奋起来了,立刻有四五个人从位子上站了起来。
枪声响了,接二连三有人倒下。舱里又沉寂了,乘客们缩回位上,绝望地望着海燕。她把乱发向后一甩,大声地说:“老乡们,我们坚持下去!他们逃不掉!”
“我不开!”老船长毅然点点头。他的脸上,惊惧的影子早已不见了。
沉默,紧张的沉默。风浪在大声地呼啸着,惊慌和紧张在匪徒们当中开始滋生。
突然,透过风浪的呼啸,远处海上传来一阵隆隆的响声。“巡逻艇!”站在舱门口的黑瘦子大声说,匪徒们更加惊慌。我的心里不禁一阵狂喜。
“小妹妹!”我回头一看,是海燕大姐。我立刻领会了她的意思,赶紧趁这时机溜到海燕大姐身后给她解开了绳子。
海燕抖掉身上的绳子,像一阵旋风似的冲向门口。乘客们轰地站了起来,随着她一齐奔过去。
“砰砰!”海燕大姐摇晃了一下,血从她的左肩涌了出来。后面的群众一拥而上,黑瘦子被踏成一团肉酱,匣枪落进了海燕大姐的手里。
暴风雨般的战斗爆发得很快,结束得也很迅速。四个匪徒受到了应有惩罚,却独不见了特务头子单耳虎。突然响起一声冷枪,海燕大姐身子一晃,跌到船板上。
船尾上有人喊:“快来呀,在水里!”大家一齐涌到船尾。朦胧的亮光中,水中一个黑色的影子。船上的人都气得不行,也急得厉害。
突然两声枪响,我回头一看,啊,是海燕大姐!只见她一手捂着满是鲜血的胸脯,一手擎着匣枪,威严地望着海里。海里的黑影不见了。船上响起一阵沉雷般的欢呼声。
斗争胜利了,我们又回到船舱。但是海燕大姐却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林小燕的故事讲到这里停住了。
月亮这时已经升得很高了。风轻轻地吹着,掠过银波闪闪的海面,带来周围小岛上的五月的花香。林小燕凝神望着这银色的海面,又低低地吟诵起那篇她心爱的《海燕》。
1959年10月20日(有删改)
[注]①《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高尔基通过对海燕形象的描写,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②大陈,大陈岛,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位于椒江区东南52公里的东海海上。1955年1月,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大陈岛失去外围屏障,国民党当局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毁坏岛内设施,向台湾撤离,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陈岛。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蓝海燕与林小燕都父母双亡,二人同病相怜,这是蓝海燕关心照顾生病的林小燕的原因之一。
B.蓝海燕同情林小燕的遭遇,且十分痛恨单耳虎等特务的行为,可见她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C.面对特务的凶残,老船长起初惊恐,后在蓝海燕的激励下变得勇敢,这衬托了蓝海燕的形象。
D.蓝海燕的英勇牺牲使林小燕深受革命精神洗礼,林小燕的形象与蓝海燕的形象相映生辉。
7.关于文中蓝海燕等人与海匪斗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匪扮成商人混入乘客中,开枪打死了文工团的两个男同志,而蓝海燕也被捆起来了。
B.单耳虎要求船长开船,驶向大陈的方向,老船长对此非常惊讶,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海匪。
C.在紧要关头,蓝海燕挺身而出,她告诉船长不应该做祖国的叛徒,又告诉老乡们要坚持下去。
D.巡逻艇的出现才让海匪们惊慌起来,四个匪徒受到了惩罚,蓝海燕在击毙单耳虎后牺牲了。
8.蓝海燕是文本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处的描写。(4分)
9.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总计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减)
材料二:
贞观五年,李百药为太子右庶子,时太子承乾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百药作《赞道赋》以讽焉。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
贞观十三年,太子右庶子张玄素以承乾颇以游畋废学,上书谏曰:“今苑内娱猎,虽名异游畋,若行之无恒,终亏雅度。”承乾不纳。十四年,太宗知玄素在东宫频有进谏,擢授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时承乾尝于宫中击鼓,声闻于外,玄素叩阁请见,极言切谏。乃出宫内鼓对玄素毁之。遣户奴伺玄素早朝阴以马挝击之,殆至于死。是时,承乾好营造亭观,穷极奢侈,费用日广,玄素上书谏曰:“从善如流,尚恐不逮;饰非拒谏,必是招损,古人云,‘苦药利病,苦口利行’,伏愿居安思危,日慎一日。”书入,承乾大怒,遣刺客将加屠害,俄属宫废。
(选自《贞观政要·卷四·规谏太子》,有删减)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对曰A蒙国B厚C恩D死E无所恨F谏诤G愈H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私王,指偏爱大王,其中的“私”与《出师表》“不宜偏私”中的“私”意思相同。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不足的人,文中是齐威王对自己的谦称。
C.典坟,“三坟五典”的略语,泛指各种古代文籍,后来也引申为可资凭借的经典。
D.面折,指当面批评,其中的“折”与《小石潭记》“斗折蛇行”中的“折”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邹忌见威王后,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指出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B.齐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给予进谏的人不同等级的奖赏,进谏的情形历经了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和无可进者三个阶段。
C.李百药和孔颖达都担任过太子右庶子,二人也都曾向太子进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对二人的进谏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D.因太子游畋废学、宫中击鼓等事,张玄素多次上书向太子进谏,太子不仅不听,反而想派刺客杀害他,幸好太子被废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分)
(2)遣户奴伺玄素早朝阴以马挝击之,殆至于死。(4分)
14.邹忌和张玄素的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南歌子
苏轼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既写了天气由雨转晴的变化过程,又写了作者归来后疲惫而又自在的状态。
B.本词化用庄周梦蝶及许汜贪恋置产的典故,既增添了思想容量,又显得典雅含蓄。
C.“笑豪英”是说自己讥笑某些所谓的英豪,只知置办产业,谋求私利,无远大志向。
D.本词写了词人冒雨赶路、和衣而睡、酣然入梦、湖边漫步的事情,因事抒情。
16.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月”烘托离别时惨淡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以“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冷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刘义隆战败的典故告诉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不要轻率出兵。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总计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造就了魏晋名士的独特群体人格精神。其主流价值取向就是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的物质欲求,以个体的自由洒脱取代社会意志的规矩樊笼,以士人的道统良知取代皇权的势统控驭,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的人生态度。固然,这些特征不应该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所需要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但它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其参照和借鉴价值还是①的。
何晏王弼之谈,妙语连珠;王谢大族堂前,簪缨不绝;刘伶轻狂、阮籍醉酒,竹林名士放诞不羁……这些②的魏晋人物故事,历代为人们所青睐,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本就是不足为奇的。在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相比发生了③的变化,然而人们向往魏晋风流的力度有增无减。这恰恰说明,魏晋风流与我们在心灵深处有共鸣,从那里,我们不仅能得到人生的给养,更能得到美的享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19.下面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些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B.不知不觉,天色渐晚。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C.今夜人潮涌动,群情激昂,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他轻轻地摇了摇头,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将改好后的句子写下来。(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2(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海百合是一种无脊椎棘皮动物,和我们熟知的海星、海胆、海参同属一类。在3亿年前的海洋,海百合不仅品种繁多,①,它们跟苔藓虫、腕足动物联手覆盖了整个海底。
很多人初次听到“海百合”这个名字,都以为②,很难把它和动物联系起来。海百合有一支形似植物的茎的柄,柄的顶端长着一个大大的冠,冠形似百合花,冠的表面生有羽状触手。海百合种类不同,③,最少的只有2条,最多的有200多条。触手两侧都生有小分枝,这样,触手便形似蕨类植物的叶子。从海百合的形状来看,人们给它起的名字是再形象不过的了。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张国志对我们提了很好的意见,我们希望其他同志多提希望和要求。
B.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
C.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D.说曹操,曹操就到,我们正研究你呢!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总计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远方,想要抵达远方,需要走很长很长的路……进入高中后,你将要开启新的生活,融入新的环境,踏上新的成长旅程,去追寻属于自己的远方。
上面材料中“远方”一词,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文中不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不要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祥云样华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答案
1.A(B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过去进行比较:C项“成了”将未然变成已然,不符合客观实际:D项结合材料二第四段中的“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可知,至近现代没有被淡化)
2.D(没有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并没有强调哪一个更重要)
3.B(A.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这个观点,和原材料中举到的鲁班、李冰等人的例子作用相同。B.材料一只是在开篇部分提到了“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没有表达任何相关观点。C.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这个观点。D.可以作为论据支撑“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这个观点)
4.①采用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证,先总说,后分说:②论证时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等。(每点2分)
5.①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②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③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每点2分)
6.A(“都父母双亡”“是蓝海燕关心照顾生病的林小燕的原因之一”错误。林小燕只是父亲去世,并未父母双亡;蓝海燕照顾林小燕在前,三人互叙身世在后,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7.D(“巡逻艇的出现才让海匪们惊慌起来”错误,原文是“沉默,紧张的沉默。风浪在大声地呼啸着,惊慌和紧张在匪徒们当中开始滋生。突然,透过风浪的呼啸,远处海上传来一阵隆隆的响声。‘巡逻艇!’站在舱门口的黑瘦子大声说,匪徒们更加惊慌”。可见,并不是巡逻艇的出现才让海匪们惊慌起来)
8.①海浪凶狠,海风呼啸,乌云乱翻,电光闪闪,环境描写写出了此时海上环境的恶劣,渲染了形势的紧张,烘托了主人公蓝海燕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②“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眼睛里闪着光”是动态描写,“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通过外貌、神态描写),既写出了蓝海燕的神采,又表现出了蓝海燕的威严、镇定和不可动摇的形象特点。(每点2分)
9.①《海燕》与蓝海燕同名,林小燕时常吟诵《海燕》,体现了林小燕对蓝海燕的想念,永远无法忘怀她。②林小燕吟诵高尔基的《海燕》,热情歌颂了蓝海燕临危不惧、坚强无畏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也体现了林小燕自身的成长和进步。③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每点2分)
10.ADF(“曰”引出所要说的内容,故应在A处断开;“蒙国厚恩死无所恨”为“曰”所说的内容,故应在F处断开;“蒙国厚恩”“死无所恨”与省略的主语“颖达”构成了两个主谓完整的句子,故应在D处断开)
11.A(“意思相同”错。“私”,偏爱/自己人。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不应该偏爱自己的亲信)
12.C(文中说的是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的进谏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13.(1)燕国一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向齐国朝见。这就是身在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闻”,听说;“朝”,朝见;第一个“于”,介词,向:第二个“于”,介词,在。每点1分)
(2)他又派奴仆等张玄素上早朝的时候,暗中用马鞭子袭击他,差点将他置于死地。(句首省略主语;“伺”,暗中侦察;“阴”,暗中;“殆”,几乎、差不多。每点1分)
14.①邹忌委婉进谏;②张玄素直言进谏。(1点1分,2点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贵;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向齐国朝见。这就是身在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减)
材料二:
贞观五年,李百药为太子右庶子。当时太子承乾对三坟五典这些古代典籍颇为留心,可是闲饮宴乐之后,游乐嬉戏过分。于是李百药作《赞道赋》来进行讽谏规劝。贞观年间,太子承乾屡次违反礼仪法度,奢侈放纵一天比一天厉害。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写了《谏苑》共二十卷对他进行劝谏。当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经常冒犯威严进行谏诤,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说:“太子已长大成人,怎好屡次当面指责他?”孔颖达回答:“我蒙受国家的厚恩,即使死也无遗憾。”于是谏诤得更加激切。
贞观十三年,太子右庶子张玄素因为太子李承乾喜欢打猎,荒废了学业,上书进谏,他说:“如今您在御苑之内打猎,虽然名义上不同于在野外游猎,但是如果放纵无度,终究有失体统。”李承乾不接受张玄素的意见。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得知张玄素在太子东宫频频进谏,于是授予他银青光禄大夫,兼任太子左庶子。一次李承乾在宫中击鼓作乐,声音传至宫外,张玄素敲宫门求见太子,极力劝谏。太子气急败坏,把宫中的鼓拿出来,当着张玄素的面毁掉。他又派奴仆等张玄素上早朝的时候,暗中用马鞭子袭击他,差点将他置于死地。那时,李承乾喜好营造楼阁,穷奢极欲,耗资一天比一天增加,张玄素又上书进谏:“个人从善如流,恐怕还来不及,如果掩饰过错,拒绝进谏,必然会招来损失,古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殿下居安思危,每一天都千万要谨慎啊。”奏书送入东宫,李承乾看后大怒,想派刺客加害张玄素,不久李承乾被废黜。
(选自《贞观政要·卷四·规谏太子》,有删减)
15.C(“自己讥笑某些所谓的英豪”错,联系上一句“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可以知道词人情感的变化,转为了老年一事无成的自嘲,因此“笑豪英”应该理解为被豪英嘲笑)
16.①轻松愉悦之情,上片写词人冒雨赶路,归来酣睡,轻松愉悦。②老来一事无成的苦闷,下片写词人醒后想到自己“老去”、“才尽”,胸无大志会被英雄豪杰嘲笑,心情苦闷。③摆脱红尘俗物后的旷达淡然之情,湖边沙路漫步,豁然开朗。(每点2分)
17.
(1)别时茫茫江浸月绕船月明江水寒
(2)封狼居胥肾赢得仓皇北顾
(3)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8.①不言而喻②脍炙人口③天翻地覆
19.A(文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A.表示列举的省略。B.表示语意未尽。C.表示引文的省略。D.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
20.这恰恰说明,我们在心灵深处与魏晋风流有共鸣,从那里,我们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更能得到人生的给养。(原句语病有:一是主客颠倒。不合逻辑,“有共鸣”的主体是“我们”,应改为“我们在心灵深处与魏晋风流有共鸣”;二是语序不当,根据逻辑原则,应是“美的享受”在前,“人生的给养”在后,应改为“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更能得到人生的给养”答出1点2分,2点5分)
21.C(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指代说话者和听话者;A.两个都是指代说话者;B.单指个人;C.指代说话者和听话者;D.指代说话者)
22.
①而且数量庞大
②它是一种植物
③其触手的数量也不同
23.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首先指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想要抵达的远方,并且强调要抵达远方需要走很长的路,后面的省略号引发考生进一步思索抵达远方的条件。第二句话指出,“你”(指考生)将去追寻属于自己的远方,开启自己的新生活。
材料的关键词是:远方。这里的远方具有象征意味,既可以指实实在在的时空上的远方,也可以指抽象的远方,可以是希望,是我们人生的目标、梦想,是我们的未来,它让前行的脚步有了方向。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正是人生的黄金时刻,未来充满无限希望,人生拥有无限可能,远方存在无数选择。身处其中的青年学生,定要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首先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适合于自己的远方,志存高远,格局高大,目标坚定。然后向着这个目标,朝着这个远方,脚踏实地,踔厉奋发,躬身实践,不惧风雨,不断地抵达一个又一个远方,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开启一段又一段旅程,到达一个又一个更远的远方。
例文:
奔赴远方,留给世界一个拼搏的背影
有一句话曾激励着无数人:“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确,抬眼视线尽头的地平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远方。“眼前的苟且”转瞬即逝,倏忽间便淹没于历史的尘烟,化为陈迹,而“诗和远方”魅力无限,恒久地站在万道霞光中向我们招手,引人入胜。当我们背起行囊、欣然奔赴远方的时候,便注定风雨兼程,留给世界一个拼搏的背影。
远方是梦想的城堡,那是我们每个人原生的希望,努力奔赴,百折不挠,我们要用一个倔强的背影告诉世界,我曾来过。
回眸历史,陶渊明的远方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为此他一直孜孜以求,就算是蓬门荜户,“三径就荒”,仍旧甘之如饴。杜甫的远方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此他一生奔波不辍,纵然是漂泊江湖,“艰难苦恨繁霜鬓”,依然无怨无悔。揆诸当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句满含渴望而又义无反顾的辞职语,曾经火遍了互联网。究其原因,不为其他,只为这句话戳中了每个人内心对远方的渴望,重启了每个人心中昏睡着的梦想。古往今来,多少青春少年,就是这样倔强地朝着未来奔赴,触摸着心中美丽纯净的伊甸园。
远方是空中的红霓,那是我们民族永远的心语,坚定奔赴,义无反顾,我们要用一个奋斗的背影告诉世界,我曾活过,
秦桧的远方是“只手遮天”,为此他力主求和,陷害忠良,虽看似短暂地到达了“远方”,却是南辕北辙,到底是用缘木求鱼的步伐,走上千古耻辱的祭台。岳飞的远方是“精忠报国”,为此他驰骋沙场,浴血奋战,虽遭诬陷,背负“莫须有”的罪名而死,却仍然无法阻挡他走向远方的步伐,走入民族的血液里。这正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减克家用最质朴的语言道出一个最无可辩驳的真理:有的人如井底之蛙,碌碌无为,蝇营狗苟,终其一生都不曾到过远方,终究是行尸走肉;有的人如天地巨擘,胸怀天下,为国为民,一直矗立远方世代引领,当真是虽死犹生。纵览青史,无数仁人志士,就是这样坚定地朝着未来奔赴,描绘着民族炫目耀眼的新蓝图。
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既然如此,那么,无论是为己,还是为人,无论是为国,还是为民,我们都应该用一个拼搏的背影,向世界宣告,哪怕是千磨万击,我也要到远方去看看。
2023-2024学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基础及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大理州2023-2024学年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docx、大理州2023−2024学年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