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徐州铜山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九科)
2024徐州铜山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徐州铜山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1.(3分)D(A.“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可知,原文只是说“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并没有说“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B.“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错误,材料一使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词义推断是逻辑推理的示范、训练。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错误。由原文“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可知,文中是说一个人“容易被谬误和诡辩糊弄”。)
2.(3分) C (C.“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错误。“美诺悖论”是两个皆真的前提,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两个看似一个东西的前提并不是一回事。“自相矛盾”是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只能一真一假。)
3. (3分)B (B.这个事例只能说明程颢对“博闻强识”的看法,并不表达对“玩物丧志”的观点.)
4.(4分) 按照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证,(1分)首先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1分)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1分)最后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1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 (6分)逻辑错误:①犯了“假二择一”(“虚假两难”)的逻辑错误或改为“这个世界既是干活儿的地方,也是忧心忡忡地闲逛或瞎哼哼的地方”。②犯了“条件缺失”的逻辑错误或改为“拧脾气要打掉,但不一定会打掉”。③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或改为“花钱的多少与呆在学校里的好处没有关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5题解析逻辑错误:①“这个世界是干活儿的地方,不是忧心忡忡地闲逛或瞎哼哼的地方”犯了假二择一的逻辑错误,明明存在多种可能性,却说成只有两种可能,迫使对方作出自己所希望的选择,这叫作“假二择一”,也可以称作“虚假两难”。这个世界可以存在多种情况,既是干活儿的地方,也是忧心忡忡地闲逛或瞎哼哼的地方。②“拧脾气要打掉。必须打掉——也一定会打掉”,“一定会”过于绝对,“拧脾气要打掉”无法推出“一定会打掉”的结论,缺少条件,理由不充分,由此得出,拧脾气要打掉,但不一定会打掉。③“即便不用花很多钱,而且我也供得起你,我也觉得呆在学校里对你一点儿好处也没有”偷换概念,花钱的多少与呆在学校里的好处没有关系。)
6.(3分)C (“对他仍然怀有怀疑、愤恨之意”错)
7.(3分)A (B二人对话进行不下去,时而陷入沉默;C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展开;D“始终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错)
8.(4分)①处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写出了聂赫留朵夫思想跳跃的过程,表现他想与玛丝洛娃结婚的决心,将与她共克人生困难。
②处表示说话中的沉默。写出了玛丝洛娃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体现了她自我的回归,人性的渐醒。(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分)①玛丝洛娃由原来排斥、拒绝聂赫留朵夫变得接受他并愿意改变自己,是“勿以暴力抗恶”的宽恕精神使她的人性复苏,精神觉醒。
②聂赫留朵夫在玛丝洛娃面前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并力图通过赎罪的方式获得“道德自我完善”,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精神使灵魂获得了新生。
③托尔斯泰借这两个人物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3分)B D G(原文是“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
11.(3分)B (“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太守”,就是地方行政长官,而非团练副使一类的虚职)
12.(3分)B (任职“开封”, 张冠李戴,原文“轼始至颖”。“连通邓艾沟与颖河,反致水患加重”,并未成事实,原文“又将凿邓艾沟与颖河并”)
13. (5分)(1)(苏轼)派差吏用水平尺度量地形,(发现)淮河的涨水高出新沟接近一丈,如果凿开黄堆,淮河水反而会流向颍州地区成为灾害。(“准”“几”“顾”“患”和句意各1分)
(3分)(2)黄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为我出力。(“河”“害”和句意各1分)
(3分)①禁止富民迁出,稳定人心;②拜访武卫营,让禁军协防;③自己身先士卒,官吏分段防守。(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3分)B“豁达”理解错误,应为“借酒消愁”。
16(6分)
含义:诗人渴望行人在所到之处留下名字,以便将来能够知道到过此处。(2分)
(2)巧妙之处: ①构思新颖。以想象的情形,作为人生难逢的慰藉;(2分)
②以微妙的心理描写突显了情谊的真挚深沉。(2分)
17.(6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每句1分,有错字不得分)
18.(4分)(1)内疚更具有积极的作用(2)羞耻会导致自我否定 (每点 2 分)
19.(6分)第②句可修改为:要求参与者先阅读某个人犯错的故事。第⑤句可修改为:实验结果显示。第⑦句可修改为:参与者表示对脸红的人好感度更高。(每处 2 分)
20.(3分)B (家长里短: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穷乡僻壤:指贫穷落后、荒远偏僻的地方。荒山野岭:指荒凉没有人烟的山岭。很少有人去居住的地方。裨益良多:益处很多。受益匪浅:指收获丰厚,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
21.(3分)C (A.直接引用 B.讽刺 C.特殊含义 D.特定称谓)
22.(4分)①乡土氛围浓郁,易为当地人接受。②语言幽默,富有轻松感和感染力。③有认同感归属感,更能激发群体意识、共同意识。(每点2分,答全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
23.(60分)作文
(1)审题立意:本作文题结合了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研习任务:
参观访问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革命历史遗迹,并以“家乡的英雄”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
立意角度:
①有为有名的英雄,当代青年的榜样
②有为无闻的英雄,当代青年汲取其精神力量
③有为有名与有为无闻思辨分析
……
(2)评分标准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评分等级
一等卷:56-60。审题立意: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或新颖。语言表达: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二等卷:51-55。审题立意:立意清晰,有见识;语言表达: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尽其义。
三等卷:46-50。审题立意: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语言表达:语言通顺,言能达意。
四等卷:41-45。审题立意:审题基本清楚,立意基本清楚。语言表达:语言大致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五等卷:36-40。审题立意:审题不完整,立意不清晰。语言表达:语言不够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六等卷:26-35。审题立意:貌合神离。语言表达:语言拙劣,多有语病,标点随意。
七等卷:0-25。审题立意:自说自话。语言表达:语言粗俗混乱,基本功差。
(4)个案处理
(1)经“查重”,确认为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
(2)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阅卷组长处理。
(3)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0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 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4)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35分;思想情感庸俗低下的,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7分;内容恶俗不堪的,评分最高不超过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提交阅卷组长处理。
(5)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6)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发出长叹。苏轼问道:“如果我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能答应我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殿试考中乙科。
苏轼在翰林院几个月,又因有谗言请求外调,于是凭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外放任颍州知州。在此以前,开封所属各县多有水灾,官吏不研究事情的本末,掘开那里的陂池湖沼,使它们流入惠民河,河道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又要凿通邓艾沟和颖河并流,并且凿开黄堆想让水流入淮河。苏轼刚到颍州,派差吏用水平尺度量地形,(发现)淮河的涨水高出新沟近一丈,如果凿开黄堆,淮河水反而会流向颍州地区成为灾害。苏轼向朝廷上言,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到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泄洪,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逃避水患。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黄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为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大雨日夜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下一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粮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了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换取粮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降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杭州原来靠近大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这两条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收取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用来便利行人通过。
吴地人种菱,到春天常加拔除,不留寸草。苏轼就招募人在湖中种菱,使茭白根不再生长。收取的钱用来准备修湖时使用,取来救荒剩余的钱一万缗、粮一万石,和请求得到的剃度僧人文牒一百份来招募工役。湖堤筑成后,又在上面种了木芙蓉、杨柳,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
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百姓家家有他的画像,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建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铜北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徐州铜山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2024苏州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