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6页,2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I卷 选择题(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面所说的四种情况,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各自对应的层次( )
①竹林里的一只大熊猫②竹林里的所有竹鼠③自然保护区所有生物④森林
A. 细胞、群落、种群、生态系统
B.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C. 个体、群落、种群、生态系统
D. 种群、生态系统、个体、群落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据此答题。
【详解】①竹林里的一只大熊猫属于个体水平,②竹林里的所有竹鼠是种群,③自然保护区所有生物是群落,④森林是生态系统,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 下列有关细胞学说,说法正确的是:( )
A. 施莱登和施旺发现细胞并创立细胞学说
B. 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C.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D.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施莱登和施旺创立的细胞学说,但细胞并不是这两位科学家发现的,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并命名为细胞,A错误;
B、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补充,B正确;
C、细胞学说没有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C错误;
D、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没有揭示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3. 下列关于高倍显微镜使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先在低倍镜下看清楚,再转至高倍镜
B. 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C. 把视野调亮,图像才清晰
D. 高倍镜缩小了观察的视野,放大了倍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
2、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详解】A、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时,需要先在低倍镜下看清楚,再转至高倍镜,A正确;
B、高倍镜下,为使物像清晰,应该调节细准焦螺旋而不是粗准焦螺旋,因为高倍镜下,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近,而调节粗准焦螺旋会导致镜筒调节幅度过大,容易压碎装片或损坏物镜镜头,B错误;
C、由于高倍镜下放大倍数高导致视野较暗,需要把视野调亮,图像才清晰,C正确;
D、高倍镜缩小了观察的视野,放大了倍数,D正确。
故选B。
4. 下列对图所示的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图①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视野变亮
B. 若图①表示物镜从10×换为40×,则原本充满视野的细胞在转换后的数目为转换前的1/4
C. 若要仔细观察图②中黑色区域细胞,则向左移动装片,转换高倍镜即可观察清楚
D. 若图③细胞质的流动方向在显微镜下为顺时针,则实际流动方向也是顺时针
【答案】D
【解析】
【分析】显微镜的呈像原理和基本操作:(1)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故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2)显微镜观察细胞,放大倍数与观察的细胞数呈反比例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越少,视野越暗,反之亦然。(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4)反光镜和光圈都是用于调节视野亮度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是用于调节清晰度的,且高倍镜下只能通过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
【详解】A、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视野亮度降低,A错误;
B、物镜放大4倍,视野长和宽放大4倍,面积放大16倍,充满视野的细胞数量应为原本的1/16,B错误;
C、转换高倍镜后还需要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以及细准焦螺旋才能观察到清晰物像,C错误;
D、若图③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实际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也是顺时针,D正确。
故选D。
5.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组成心肌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B. 羊和牧草细胞内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差异很大
C. 甘蔗茎吃起来特别甜,其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蔗糖
D. 人的肝细胞中,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是糖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为最基本元素,O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详解】A、组成心肌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A错误;
B、羊和牧草细胞内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是构成的化合物有差异,因此元素的含量差异很大,B正确;
C、甘蔗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C错误;
D、人的肝细胞中,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6. 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图中序号代表不同的化合物,面积不同代表分量不同,其中Ⅰ和Ⅱ代表两大类化合物。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Ⅳ代表蛋白质,Ⅵ代表糖类和核酸,则Ⅵ代表脂质
B. 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Ⅲ
C. 干旱环境下的植物细胞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Ⅳ
D. I中共有的化学元素是C、H、O、N
【答案】A
【解析】
【分析】此图表示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据图示含量可知,Ⅰ为无机物,Ⅱ为有机物,Ⅲ为水,Ⅴ为无机盐,Ⅳ为蛋白质,若Ⅵ为脂质,则VII为糖类或者核酸。
【详解】A、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多于有机物(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和核酸),故Ⅰ和Ⅱ分别代表无机物和有机物,有机物中蛋白质含量最多,故Ⅳ代表蛋白质,若Ⅶ代表糖类和核酸,则Ⅵ代表脂质,A正确;
B、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Ⅳ蛋白质,B错误;
C、干旱环境下的植物细胞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Ⅲ水,C错误;
D、Ⅰ为无机物,包括无机盐和水,水中不含有C、N,D错误。
故选A。
7. GFAJ-1是一种杆状盐单胞菌科嗜极细菌,它能在缺乏磷元素的环境中吸收通常被认为有剧毒的砷元素进入细胞内,并利用砷元素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和参与生化反应。根据材料进行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砷对多数生物有毒可能因为砷能够代替磷参与生化反应,制造混乱
B. 对该细菌而言,砷元素在其体内虽然含量极少,但作用很大
C. 该细菌的细胞膜、蛋白质、核酸等结构和物质中含有砷元素
D. GFAJ-1、变形虫、衣藻都是单细胞生物,但他们细胞的基本结构相差很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等。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砷元素进入细胞内,利用砷元素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和参与生化反应,制造混乱,A正确;
B、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元素有碳、氢、氧、氮、磷、硫,同时根据题干可知,对 GFAJ—1 细菌而言,砷元素可以代替磷元素,说明体内含量较多的砷元素,B错误;
C、细胞膜中含有磷脂,磷脂分子含 C、H、O、N、P,含砷;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 C、H、O、N不含P元素,不含砷;核酸由 C、H、O、N、P 组成,含砷,C错误;
D、GFAJ-1、变形虫、衣藻都是单细胞生物,但他们细胞的基本结构相似,都有细胞膜、细胞质、DNA做遗传物质等,D错误。
故选A。
8. 水和无机盐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与亲水性物质结合使细胞抵抗干旱和寒冷等不良环境的能力减弱
B. 水具有流动性的原因是水分子之间氢键容易形成又容易断裂
C. 水温相对稳定的原因是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有较高的比热容
D. HCO3-既能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又能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答案】A
【解析】
【分析】水在细胞中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与细胞中的亲水性物质结合,称为结合水,一种是以游离形式存在,称为自由水,它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物质溶解在这部分水中,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需要水的参与;多细胞生物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这部分水在生物体内还可以起到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作用。
【详解】A、水与亲水性物质结合使细胞抵抗干旱和寒冷等不良环境的能力增强,A错误;
B、水分子之间易形成氢键,而水分子间氢键的不断断裂与形成,使水在常温下呈液体状态,具有流动性,B正确;
C、氢键的存在使水有较高的比热容,水的温度不易发生改变,有利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C正确;
D、HCO3-作为溶质既能维持细胞的渗透压,作为缓冲物质又能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D正确。
故选A。
9. 无机盐是细胞中含量很少的无机物,在细胞中却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缺乏P,根系发育差
B. HCO3-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C. 人体内Na+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升高
D. 当大量出汗排出过多的无机盐后,应多喝淡盐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无机盐的功能:(1)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镁离子是组成叶绿素的重要成分;(2)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3)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
【详解】A、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缺乏P,植株就会特别矮小,根系发育差,A正确;
B、血浆中的HCO3-、HPO42-等物质是缓冲物质,对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
C、人体内缺乏Na+会使神经、肌肉细胞兴奋性降低,C错误;
D、大量出汗后会丢失水分和无机盐,多喝淡盐水可以补充水分和丢失的无机盐,D正确。
故选C。
10. 糖类和脂质是组成细胞的重要有机化合物,人每天要从食物中摄入一定量的糖类和脂质。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摄入糖类过多不会导致肥胖,但摄入脂肪过多会导致肥胖
B. 固醇中的胆固醇对人体健康有害,但维生素D对健康有利
C. 人体细胞中合成麦芽糖只需葡萄糖,但合成乳糖还必须有半乳糖
D. 脂肪和糖类均由C、H、O元素组成,但相同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更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形成的,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形成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详解】A、糖类可以转变为脂肪,摄入糖类过多会转变成脂肪导致肥胖,A错误;
B、胆固醇的作用有①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②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都是对人体有益的,B错误;
C、人体细胞中不能合成麦芽糖,C错误;
D、脂肪和糖类均由C、H、O元素组成,但脂肪碳氢的比例较高,所以相同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产生能量高于糖类,D正确。
故选D。
11. 如图为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人体的蛋白质中,可以找到21种R基
B. ④中可能含有除C、H、O、N之外的元素
C. 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②和③的不同
D. 每种氨基酸都有1个①和1个③连接在同1个C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人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每个氨基酸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同时连在一个碳原子上。
【详解】A、在人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每种氨基酸的R基不同,因此在人体的蛋白质中,可以找到21种R基,A正确;
B、由图可知,④为R基,R基中可能含有除C、H、O、N之外的元素,如S等,B正确;
C、②为—H,③为羧基,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④R基的不同,C错误;
D、每种氨基酸都有1个氨基①和1个羧基③连接在同1个C上,D正确。
故选C。
12. 中国科学家谢灿教授团队公布了动物体内具有辨识方向作用的“生物指南针”结构——磁感应蛋白与光敏隐花色素蛋白组成的蛋白质复合体,这一结构发现有望解决动物的迁徙之谜。下列有关磁感应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磁感应蛋白的元素组成至少有4种
B. 磁感应蛋白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C. 磁感应蛋白空间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D. 磁感应蛋白与斐林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组成元素肯定有C、H、O、N,此外部分蛋白质还有S等元素;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其原理是肽键在碱性条件下可与硫酸铜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
【详解】A、磁感应蛋白的本质是蛋白质,元素组成至少有C、H、O、N四种,A正确;
B、磁感应蛋白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B正确;
C、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故磁感应蛋白空间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C正确;
D、磁感应蛋白与双缩脲试剂会发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D。
13. 下列关于有机分子中单体和多聚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磷脂分子是以碳链为骨架形成的多聚体
B. 淀粉、纤维素等多糖均为生物大分子
C. RNA 的单体是核糖,DNA 的单体是脱氧核糖
D. 种类和数量相同的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必定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形成的多聚体,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聚合形成的多聚体,多糖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核苷酸、氨基酸、葡萄糖都是以碳原子为核心元素,因此说,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详解】A、磷脂是小分子物质,不是由单体构成的多聚体,A错误;
B、淀粉和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都属于生物大分子,B正确;
C、RNA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DNA的单体是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
D、种类和数量相同的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一定相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也存在区别,因此蛋白质的结构、功能未必相同,D错误。
故选B。
14. 新型冠状病毒包膜上的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一种ACE2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使病毒包膜与靶细胞膜融合,病毒RNA得以侵入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冠病毒侵入人体细胞时,需要借助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被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一共有6种
C. 新冠病毒识别宿主细胞,这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D. 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与人体细胞遗传物质的结构差别中存在单糖的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不能进行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按照病毒的宿主细胞不同,病毒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按照病毒的核酸类型,病毒可分为DNA病毒、RNA病毒。
【详解】A、新冠病毒侵入人体细胞时类似胞吞过程,需要借助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RNA被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一共有6种,4种碱基,核糖,磷酸,B正确;
C、新冠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识别宿主细胞,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C错误;
D、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RNA含有核糖,人体细胞遗传物质DNA含有脱氧核糖,D正确。
故选C。
15. 内皮素在皮肤中分布不均是形成色斑的主要原因。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后,可以与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这为美容带来了福音。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
B. 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具有绝对地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功能
C. 细胞膜上某些蛋白质可完成细胞间信息传递功能
D. 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详解】A、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A错误;
B、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但该控制作用时相对的,B错误;
C、根据题干材料分析可知内皮素只有与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其中信号分子和受体结合可完成信息传递,因此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
D、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后,可以与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内皮素拮抗剂未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C。
16. 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可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保证细胞之间功能的协调。下图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细胞释放的信息分子定向运输给B细胞
B. B细胞有接受信息分子的特异性受体
C. 相邻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都需要通过图1或图2所示的方式完成
D. 受精作用、激素分子传递信息的方式分别与图1、图2相对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1表示A细胞产生信息分子作用B细胞,图2中表示甲细胞和乙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完成信息传递。
【详解】A、A细胞释放的信息分子由血液运输,不能定向运输至B细胞,只能作用于B细胞,A错误;
B、B细胞能够与信息分子结合,是由于含有接受该信息分子的特异性受体,B正确;
C、信息分子的传递还可以通过细胞间形成的通道完成,C错误;
D、受精作用是通过图2完成信息传递,激素分子传递信息是通过图1完成的,D错误。
故选B。
17. “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这是清朝诗人刘开描写芍药花的诗句。芍药花兼有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下列有关芍药花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它们的成分不同,功能不同
B. 它们都含有DNA和RNA
C. 它们都含有多种酶,是代谢的重要场所
D. 它们都含呈溶胶状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2、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4)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详解】A、这三种基质所含成分不同,功能也不同,A正确;
B、细胞质基质不含DNA,B错误;
C、这三种基质都含有多种酶,是代谢的重要场所,C正确;
D、这三种基质都呈溶胶状态,D正确。
故选B。
【点睛】
18.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变性以后,空间结构被破坏,不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B. 脂肪检测时滴加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是为了杀死脂肪细胞
C.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实验中,适当升高温度可以加速叶绿体的运动
D. 用高倍物镜观察发菜细胞时看不到细胞核,是因为高倍镜下视野较暗,需要调节光线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
【详解】A、蛋白质变性,破坏的是空间结构,并没有破坏肽键,而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故蛋白质变性后,用双缩脲试剂鉴定,仍然显示紫色,A错误;
B、脂肪检测时滴加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是为了洗去浮色,B错误;
C、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细胞质流动加快,故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实验中,适当升高温度可以加速叶绿体的运动,C正确;
D、发菜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因此用高倍物镜观察发菜细胞时看不到细胞核,是因为它没有细胞核,D错误。
故选C。
19. 任何生物的正常体细胞能够分裂的次数都是有限的,衰老、凋亡是细胞正常的生命现象。为研究决定细胞衰老的是细胞核还是细胞质(假设细胞衰老不是由二者共同决定的),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方案是( )
A. 去掉细胞核,观察单独的核、质存活情况
B. 核移植,并进行动物克隆,观察克隆动物的生活年限
C. 将完整的年轻和年老的细胞融合,观察融合后的细胞的衰老状况
D. 分离出年轻的和年老的细胞核,分别移植于去核的年老的和年轻的细胞质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决定细胞衰老的是细胞核还是细胞质,自变量是细胞中细胞核和细胞质的不同,需要将二者分开,观察细胞的分裂能力。
【详解】 A、将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分离,观察单独的核、质存活情况,该实验结果的差异可能由于缺少细胞质或细胞核引起,A错误;
B、将体细胞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育成克隆动物,观察其生活年限,只能说明核移植对寿命的影响,不能说明决定衰老的是细胞核还是细胞质,B错误;
C、完整的年轻和年老的细胞融合,观察融合后的细胞的衰老状况,无法说明衰老是由于细胞核引起还是细胞质引起,C错误;
D、分离出年轻的和年老的细胞核,分别移植于去核年老的和年轻的细胞,得到两种细胞,第一种细胞中是年轻的细胞核和年老的细胞质,第二种细胞是年轻的细胞质和年老的细胞核,观察分裂能力后,分裂能力弱的细胞中年老的部分,即为决定细胞衰老的部分,D正确。
故选D。
20. 科学的发现离不开科学方法。下列有关科学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运用了完全归纳法
B.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时,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C.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生物膜模型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法
D. 利用人鼠细胞融合研究细胞膜的流动性时运用了荧光标记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不完全归纳法是以某类中的部分对象(分子或子类)具有或不具有某一属性为前提,得出以该类对象全部具有或不具有该属性为结论的归纳方法。
【详解】A、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从部分动植物得出整体结论,属于不完全归纳法的应用,A错误;
B、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追踪氨基酸的转移途径,B正确;
C、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片形式直观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生物膜模型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法,C正确;
D、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
故选A。
第II卷 非选择题(60分)
21. 某同学分别按下表进行三组实验:
将上述各组实验材料按表中实验条件进行相关处理后, 将A组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分析回答:
(1)进行A组实验时,使用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____,其中,实验所观察的被苏丹Ⅲ染液着色的小颗粒是_______(物质), 小颗粒的颜色是_______。
(2)B组实验中,材料不能替换成西瓜汁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若将苹果匀浆换成蔗糖溶液并按正确操作做上述实验,结果是溶液颜色呈现__色。
(3)在C组实验中,豆浆中富含蛋白质,检验蛋白质的试剂是_____,是否需要水浴加热?_______(填“是”或“否”),某同学鉴定蛋白质时,加入试剂B后一段时间,溶液呈蓝色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D组实验用的试剂是_______,溶液颜色变为______色。
【答案】(1) ①. 洗去浮色 ②. 脂肪 ③. 橘黄色
(2) ①. 因为西瓜汁的红色的,不利于观察还原糖与斐林试剂产生的砖红色沉淀 ②. 蓝
(3) ①. 双缩脲试剂 ②. 否 ③. 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硫酸铜溶液)过量,掩盖了实验所产生的紫色
(4) ①. 碘液 ②. 蓝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
【小问1详解】
进行A脂肪鉴定实验时,使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其中,实验所观察的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的小颗粒是脂肪,说明花生种子中富含脂肪。
【小问2详解】
检测还原糖实验中,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斐林试剂可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而西瓜汁的红色的,不利于观察还原糖与斐林试剂产生的砖红色沉淀;蔗糖不是还原糖,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不会出现颜色变化,呈现出的是斐林试剂本身的蓝色。
小问3详解】
豆浆中富含蛋白质,在C组实验中,豆浆中富含蛋白质,检验蛋白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检测过程不需要水浴加热;该试剂在使用时,需要先用双缩脲试剂的A液与组织样液混合,而后在混合液中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液,混合后观察颜色变化,若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硫酸铜溶液)过量,掩盖了实验所产生的紫色,故某同学鉴定蛋白质时,加入试剂B后一段时间,溶液可能呈蓝色。
【小问4详解】
D组鉴定淀粉的实验 中,用的试剂是碘液,碘液与淀粉变蓝色。
22. 水稻中干物质积累多,营养成分高,可快速溶解的双链糖含量高,所以吃起来香甜。若水稻中支链淀粉含量高,会使米饭油性大,将一碗米饭倒进另一碗里,空碗内挂满油珠,连一颗饭粒都挂不上。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收获后,农民将水稻在太阳下晒干主要目的是除去水稻种子中的___________(填“自由”或“结合”)水,该形式的水在细胞中越少,细胞代谢越___________(填“强”或“弱”),抗逆性越___________(填“强”或“弱”)。
(2)人摄入的大米经消化吸收后转化为血液中的葡萄糖,血液中的葡萄糖除供细胞利用外,多余的部分可以合成___________储存起来;如果葡萄糖还有富余,就可以转变成___________和某些___________。
(3)人体除了需要摄入糖类等能源物质还需要摄入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D的作用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自由 ②. 弱 ③. 强
(2) ①. 糖原 ②. 脂肪 ③. 氨基酸
(3)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解析】
【分析】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形成的,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形成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2、自由水与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升高,细胞代谢旺盛,抗逆性差,反之亦然。
【小问1详解】
自由水与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升高,细胞代谢旺盛,抗逆性差,反之亦然。水稻晒干后失去的是自由水,自由水在细胞中越少,新陈代谢越弱,抗逆性越强。
【小问2详解】
大米中经消化吸收后转化为血液中的葡萄糖,葡萄糖除供细胞利用外,多余的部分可以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起来;如果葡萄糖还有富余,就可以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小问3详解】
维生素D能够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23. 根据下图所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回答:
(1)该化合物中,⑦表示________;该化合物含有________个游离的氨基。
(2)该化合物由________个氨基酸失去________个水分子而形成,这种反应叫做________。
(3)该化合物中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是由________决定的。
(4)该化合物称为________,含________个肽键,分子量比脱水缩合前减少了________。
【答案】(1) ①. 羧基 ②. 2
(2) ①. 4 ②. 3 ③. 脱水缩合
(3)R基 (4) ①. 四肽 ②. 3 ③. 54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氨基,②④⑧⑨是R基,③⑤⑥是肽键,⑦是羧基,因此该化合物是由4个氨基酸脱去3分子水形成的四肽化合物。
【小问1详解】
图中⑦是羧基;由题图可知,⑨中含有羧基,因此该化合物含有2个羧基。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该化合物含有4个R基,所以是由4个氨基酸脱去3分子水形成的四肽化合物,这种反应叫脱水缩合。
【小问3详解】
氨基酸种类不同是由R基决定的;图中表示R基的结构是②④⑧⑨。
【小问4详解】
该化合物是由4个氨基酸形成的四肽化合物;该化合物的肽键是3个;在脱水缩合过程中脱去了三分子水,所以分子量减少了3×18=54。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24. 下图为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中填序号,______上填写名称)
(1)能显著增大细胞内膜面积的是[ ]____________。
(2)为了研究某种分泌蛋白的合成,向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放射性依次出现在__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⑤细胞膜及分泌物中。
(3)从图中可以看出,[⑧]溶酶体起源于[ ]_______________,细胞从外界吞入颗粒物后形成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其中的水解酶将颗粒物降解后排出。这种融合的过程依赖于膜的__________(特性)。
(4)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教授,构建了一个能自己移动和改变形态的“类细胞”模型,由膜外壳和填入物构成。科学家利用改造后的该结构定向运输抗癌药物,仅与癌细胞密切接触并释放药物而不伤害正常细胞,这利用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答案】(1)③内质网
(2)②→③→⑦ (3) ①. ⑦高尔基体 ②. 流动性
(4)信息交流
【解析】
【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细胞膜的功能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小问1详解】
细胞内③内质网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膜面积较大,它大大增加了细胞内的膜面积。
【小问2详解】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向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放射性依次出现在②→③→⑦→⑤细胞膜及分泌物中。
【小问3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⑧溶酶体起源于⑦高尔基体;细胞从外界吞入颗粒物后形成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其中的水解酶将颗粒物降解后排出,该过程依赖于膜的流动性,即体现了其结构特点。
【小问4详解】
改造后的该结构定向运输抗癌药物,仅与癌细胞密切接触并释放药物而不伤害正常细胞,与细胞间的识别有关,这利用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25. 为了研究细胞核的作用,一位生物学家研究了100个细胞,他把每个细胞都分成含有细胞核和不含细胞核的两个细胞,然后把这些处理后的细胞放在同样的条件下培养,结果如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可说明细胞核具有_____的功能。
(2)有核部分在30 d内各阶段都有一定的细胞死亡,其原因是
①_____;
②_____。
(3)培养一天后的结果,_____(能/不能)说明在第一天中无核部分的生活力比有核部分的生活力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_____。
(4)细胞核的作用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你能针对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吗?_____。
【答案】(1)控制细胞代谢
(2) ①. 实验操作使部分细胞损伤,进而导致其中一些细胞死亡 ②. 部分细胞的正常死亡
(3) ①. 不能 ②. 统计的样本不够大,造成统计误差
(4)为红细胞含有的血红蛋白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以加强血红蛋白对氧气的运输(或红细胞在形成时,其代谢程序已由有核的造血干细胞确定)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100个细胞,放在同样的条件下培养,细胞无核部分的存活个数到第4天为0,而细胞有核部分的存活个数到第6天仍有65个,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小问1详解】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本实验在同样的条件下培养,细胞无核部分的存活个数到第4天为0,而细胞有核部分的存活个数到第30天仍有65个,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小问2详解】
由于部分细胞的正常衰老、凋亡或实验操作使部分细胞损伤,进而导致其中一些细胞死亡,所以有核部分在30天内仍有一定的细胞死亡率。
【小问3详解】
由于统计的样本不够大,造成统计误差,所以培养一天后,细胞无核部分的存活个数比细胞有核部分的存活个数多,并不能说明在第一天中无核部分的生活力比有核部分的生活力强。
【小问4详解】组别
材料
实验试剂及条件
观察内容
A
浸泡过的花生种子
清水、苏丹Ⅲ染液、酒精
细胞中着色的小颗粒
B
苹果匀浆
斐林试剂、50~65 ℃水浴加热
组织样液颜色变化
C
豆浆
?
组织样液颜色变化
D
淀粉溶液
?
组织样液颜色变化
培养天数
0
1
2
3
4
10
30
处理后细胞无核部分的存活个数
100
81
62
20
0
0
0
处理后细胞有核部分的存活个数
100
79
78
77
74
67
6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三阶段,⑤是光合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