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
展开1.(2分)下列现象中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 )
A.消耗ATPB.进行DNA的复制
C.存在血红蛋白D.存在胰岛素基因
2.(2分)云南是全国有名的“野生菌王国”,具有益肠胃、止痛、驱虫等功效,还具有治疗糖尿病、抗癌等特殊作用( )
A.食用野生菌必须选择熟悉的种类,并保证烹饪熟透以免中毒
B.松茸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C.松茸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含有的碱基种类是5种
D.驱动松茸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腺苷三磷酸
3.(2分)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分别发生在( )
A.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B.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C.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D.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4.(2分)科研工作者将两个抗旱基因随机导入到玉米细胞的染色体上,经过培育得到了一株抗旱玉米植株。若不考虑变异,该植株自交一代( )
A.B.C.D.1
5.(2分)下列有关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的实验中,可观察到黑藻细胞中的带状叶绿体
②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使用层析液提取色素
③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使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
④盐酸在“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作用相同
⑤双缩脲试剂和蛋白质的蓝色反应,不需加热
⑥用过氧化氢作实验材料可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A.①③⑤B.②③⑤C.③④D.③④⑥
6.(2分)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直接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选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
C.保温、搅拌和离心时间越长检测结果越准确
D.实验结果是放射性主要集中出现在下层沉淀物中
7.(2分)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的I﹣浓度约是血浆中工浓度的30倍。血浆中I﹣进入滤泡上皮细胞是由钠碘同向转运体(NIS)介导的、如图所示。哇巴因是钠钾泵抑制剂,硝酸根离子()﹣竞争NIS。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a+通过NIS进入甲状腺滤泡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K+通过钠钾泵进入甲状腺滤泡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哇巴因可抑制I﹣进入细胞,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D.可以抑制I﹣进入细胞,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8.(2分)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举行第19届亚运会,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 )
A.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B.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的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
C.剧烈运动时内环境中产生大量乳酸,与血浆中缓冲物质NaHCO3发生中和,使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
D.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
9.(2分)“如果说生物是上帝创造的,那么果蝇就是上帝专门为摩尔根创造的”。果蝇(2N=8)是昆虫纲双翅目的一种小型蝇类,在制醋和有水果的地方常常可以看到。果蝇有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生物学家常用它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在摩尔根潜心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时( )
A.果蝇染色体数目少,有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且具有繁殖周期短、易饲养等优点,所以适合作为遗传实验材料
B.果蝇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有两个染色体组,16条染色单体;在减数分裂Ⅱ的后期有一个染色体组,8条染色体
C.人们可以提出“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等假说来解释该白眼雄果蝇出现的原因
D.果蝇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纯合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1℃条件下培养(正常培养温度25℃),长成的成体却为残翅,这种现象称为“表观遗传”
10.(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11.(2分)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过量补充生理盐水时,会影响 pH 的稳态,也会使血浆中 K+的浓度偏低
C.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会使垂体释放的相关激素量增加
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渗透压下降,③处的渗透压上升
12.(2分)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睡眠“碎片化”,睡眠质量不佳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研究表明,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钾离子通道)的表达量下降( )
A.Hcrt神经元的轴突是细而长的突起,将信息从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
B.KCNQ2/3在动作电位恢复及维持静息电位时发挥作用
C.老年人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可能与K+外流减少有关
D.抑制Hcrt神经元的KCNQ2/3的基因表达可治疗睡眠障碍
13.(2分)研究发现,适当电刺激“足三里”穴位,会激活一组表达Prkra2蛋白的感觉神经元,进而驱动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等抗炎物质激活抗炎通路。反之会激活另一组交感神经反射,而达不到抗炎效应。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上述现象体现了稳态是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的
B.通过人为激活或特异性破坏表达PrKra2蛋白的感觉神经元并观察抗炎效果,可验证的作用
C.可以通过检测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来检测电刺激疗法的抗炎效果
D.反射弧结构基础完好即可发生反射活动,脊髓与大脑均可参与该过程
14.(2分)某研究小组为验证家兔血浆维持pH稳定的机制,设计实验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组作为对照组,作用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B.应测定三种实验材料的初始pH,以便与实验后的pH做比较
C.步骤①应向1号试管中加入25mL蒸馏水,步骤②乙组应加入5mLNaOH溶液
D.本实验可证明家兔血浆中含有、等缓冲物质
15.(2分)某些种类的毒品通过干扰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经常吸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下列错误的是( )
A.上述毒品分子与突触后膜上的转运蛋白结合,促进Na+内流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一般会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C.毒品分子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
D.长期吸毒,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数量出现“代偿性减少”,导致产生更强的毒品依赖
16.(3分)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B.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C.短期记忆与神经元之间的即时信息交流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D.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
17.(3分)如图是固醇类激素作用机理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激素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后,在细胞质中与R受体结合
B.由图可知固醇类激素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分解
C.图中核内受体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加工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D.固醇类激素可以促进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相应的生理效应
18.(3分)如图曲线表示一只成年雄性狗血液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物质可能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B.A、B两种物质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C.B的变化对分泌A的内分泌腺有反馈调节作用
D.B物质主要是由睾丸分泌的
19.(3分)一定运动强度的锻炼可能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健康人早晨和下午不同时段、同等运动强度的锻炼条件,体内醛固酮含量的变化如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锻炼时大量出汗血钠降低使肾上腺髓质分泌醛固酮的量增加,促进对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B.早晨比下午锻炼时脱水更严重,故晨练不宜进行高强度运动
C.大量出汗后,垂体分泌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
D.运动后适量补充葡萄糖液有助于快速恢复体液平衡
20.(3分)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图)。下列错误的是( )
A.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B.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
C.黏膜及其分泌物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监视功能
二、非选择题(共5道大题,共55分)
21.(10分)图1为细胞合成与分泌某物质的过程示意图,图2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细胞结构或物质。请回答问题:
(1)图1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 。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中有关的膜结构有 。控制该物质合成的遗传物质存在于[4] 中的重要结构 上。
(2)图2中,与细胞相互识别有关的是图中[5] ,图中7表示 ,它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3)图2中,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向是 (用图中字母和“→”表示)。
(4)研究发现,该细胞膜的成分除脂质蛋白质外还有胆固醇,则胆固醇的功能是 。
22.(9分)某种昆虫(2n=8,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翅型有长翅和短翅两种,受等位基因A/a控制,受等位基因B/b控制。科研人员让纯合长翅红眼雌性个体与纯合短翅白眼雄性个体交配,所得F1均表现为长翅红眼,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所得F2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每一代雌雄比例为1:1,不考虑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也不考虑互换和突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 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作出此判断的理由是 。
(2)现有各种表型的昆虫若干,欲通过一次杂交实验检测出F2某长翅红眼雌性个体的基因型,请简要写出实验的思路: 。
(3)科研人员又取另一批纯合长翅红眼果蝇和纯合短翅白眼果蝇杂交,结果F1雌性个体都是长翅红眼,雄性个体都是长翅白眼,亲本基因型为 , 。再取F1雌果蝇与短翅红眼雄果蝇杂交,F2中短翅红眼果蝇所占比例为 。
23.(9分)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
(1)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a上以 形式进行传导。当兴奋到达b点时,该处膜内外的电位变为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 引起的。
(2)兴奋在C处的传递是 (单向/双向)的,原因是 。
(3)已知麻醉剂x能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在C处注射一定量的麻醉剂x,并刺激b处,若检测到C处的神经递质含量与未注射麻醉剂x时的神经递质含量无明显差异 机制来阻断信息的传导。
(4)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迅速抬腿,而医生在给他处理伤口时,这说明该反射活动受 的调控。
24.(12分)当内外环境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
(1)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产热,参与的激素有 。调节方式称为 。
(2)如图表示机体由T1环境进入T2环境的过程中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曲线。
①图中表示产热量是曲线 ,图中的T1、T2温度大小为 。
②a~c过程中增加产热的途径有: 。
(3)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调定点 (填“上移”“下移”或“不变”),机体产热 。
(4)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①处理方式: 。
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25.(15分)填空
(1)人的神经系统包括 和 。
(2)在排尿反射过程中,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 支配的, 兴奋,会使膀胱缩小。
(3)抗利尿激素产生和释放的场所分别是: 、 。
(4)当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会增加分泌 ,促进 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5)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 ;
② 。
(6)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是 、 、 。
2023-2024学年海南省海口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15每题2分,16-20每题3分,共45分)
1.(2分)下列现象中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 )
A.消耗ATPB.进行DNA的复制
C.存在血红蛋白D.存在胰岛素基因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基因表达情况不同,如血红蛋白基因只在红细胞中表达。
【解答】解:A、所有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合成ATP,A错误;
B、有丝分裂的细胞中进行DNA的合成,B错误;
C、只有红细胞才能合成血红蛋白,C正确;
D、同一个体的所有基因都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分)云南是全国有名的“野生菌王国”,具有益肠胃、止痛、驱虫等功效,还具有治疗糖尿病、抗癌等特殊作用( )
A.食用野生菌必须选择熟悉的种类,并保证烹饪熟透以免中毒
B.松茸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C.松茸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含有的碱基种类是5种
D.驱动松茸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腺苷三磷酸
【分析】1、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和原生生物。
2、ATP中的能量可以直接转换成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解答】解:A、野生菌有很多有毒,并保证烹饪熟透以免中毒;
B、松茸细胞为真菌细胞、细胞膜,B正确;
C、松茸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C、G、T四种碱基;
D、驱动松茸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腺苷三磷酸(ATP)。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核酸的化学组成,掌握ATP的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2分)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分别发生在( )
A.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B.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C.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D.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1)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减数分裂的过程,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考查.
4.(2分)科研工作者将两个抗旱基因随机导入到玉米细胞的染色体上,经过培育得到了一株抗旱玉米植株。若不考虑变异,该植株自交一代( )
A.B.C.D.1
【分析】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把外源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中时,基因导入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外源基因分别导入到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答】解:两个抗旱基因随机导入了玉米细胞的染色体上(设该基因为A基因,没有该基因的染色体用O表示),这两抗旱基因等效于一个基因的遗传规律。该植株自交所得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可表示为1AA:2AO:8OO,因此抗旱玉米植株所占比例为,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A,所得子代全表示为AA,因此抗旱玉米植株所占比例为4,不同染色体上A基因可以带标号加入区分1OA2O。该植株自交2_A2_:3A4_OO:3OOA2_:8OOOO,含A基因的表现抗旱。因此该植株自交一代的后代中抗旱玉米植株所占的比例可能为。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子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掌握生物进化的实质,再结合题干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5.(2分)下列有关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的实验中,可观察到黑藻细胞中的带状叶绿体
②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使用层析液提取色素
③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使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
④盐酸在“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作用相同
⑤双缩脲试剂和蛋白质的蓝色反应,不需加热
⑥用过氧化氢作实验材料可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A.①③⑤B.②③⑤C.③④D.③④⑥
【分析】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其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在“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按1:1混合制成解离液,用于解离。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用过氧化氢作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是不合适的,因为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就可以分解,加热能够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解答】解:①黑藻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球状,水绵细胞中的叶绿体呈带状;
②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使用层析液分离色素;
③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使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则溶液变成灰绿色。
④在“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盐酸作为解离液的组成成分,都是使组织细胞分散开来;
⑤双缩脲试剂和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不需加热;
⑥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所以不能用来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综上分析C正确,ABD均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教材经典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2分)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直接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选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
C.保温、搅拌和离心时间越长检测结果越准确
D.实验结果是放射性主要集中出现在下层沉淀物中
【分析】1、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2、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中,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未浸染大肠杆菌,离心后,上清液有放射性;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噬菌体增殖后释放出来,离心后,上清液有放射性。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中,搅拌不充分,少量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
【解答】解:A、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上生存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被35S标记的细菌去培养噬菌体,A错误;
B、本实验选用噬菌体做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C、噬菌体侵染细菌后,DNA进入细胞内部,所以并不是保温,C错误;
D、35S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该实验,结果是在上清液中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具体过程及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7.(2分)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的I﹣浓度约是血浆中工浓度的30倍。血浆中I﹣进入滤泡上皮细胞是由钠碘同向转运体(NIS)介导的、如图所示。哇巴因是钠钾泵抑制剂,硝酸根离子()﹣竞争NIS。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a+通过NIS进入甲状腺滤泡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K+通过钠钾泵进入甲状腺滤泡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哇巴因可抑制I﹣进入细胞,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D.可以抑制I﹣进入细胞,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钠钾泵消耗ATP将细胞内多余的钠离子逆浓度梯度运出,可见钠离子进入细胞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为协助扩散,同时将血浆中I﹣运入滤泡上皮细胞,而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的I﹣浓度是血浆中I﹣浓度的30倍,可见I﹣进入细胞内是逆浓度梯度,为主动运输。
【解答】解:A、根据题干信息“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的I﹣浓度是血浆中I﹣浓度的30倍”血浆中I﹣进入滤泡上皮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是主动运输+进入细胞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为协助扩散;
B、钠钾泵通过主动运输将细胞外的钾离子逆浓度梯度运入细胞;
C、哇巴因是钠钾泵抑制剂+排出细胞,细胞外Na+浓度减少则会抑制NIS运输I﹣,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C正确;
D、可以与I﹣竞争NIS,则影响了I﹣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难度适中。
8.(2分)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举行第19届亚运会,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 )
A.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B.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的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
C.剧烈运动时内环境中产生大量乳酸,与血浆中缓冲物质NaHCO3发生中和,使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
D.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具体表现是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内环境稳态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细胞代谢正常进行,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该过程中由于释放了热能,A错误;
B、运动过程中,心跳加快,B正确;
C、乳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3,发生中和,使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
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渗透压和酸碱平衡,难度不大。
9.(2分)“如果说生物是上帝创造的,那么果蝇就是上帝专门为摩尔根创造的”。果蝇(2N=8)是昆虫纲双翅目的一种小型蝇类,在制醋和有水果的地方常常可以看到。果蝇有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生物学家常用它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在摩尔根潜心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时( )
A.果蝇染色体数目少,有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且具有繁殖周期短、易饲养等优点,所以适合作为遗传实验材料
B.果蝇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有两个染色体组,16条染色单体;在减数分裂Ⅱ的后期有一个染色体组,8条染色体
C.人们可以提出“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等假说来解释该白眼雄果蝇出现的原因
D.果蝇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纯合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1℃条件下培养(正常培养温度25℃),长成的成体却为残翅,这种现象称为“表观遗传”
【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解答】解:A、果蝇适合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是:染色体数目少,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饲养;
B、果蝇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间期染色体复制后,染色体组数不变,为16个。所以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单体数都是16条,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由于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组数加倍,B错误;
C、摩尔根偶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若为基因重组,应为多只;
D、表观遗传是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纯合长翅果蝇在31°C条件下长成的成体为残翅,所有不能说该现象是表观遗传。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果蝇考查减数分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要求学生识记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10.(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分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保持基因平衡的理想状态要满足5个条件: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
【解答】解:A、同一个群体携带同种基因的杂合子比例高,A正确;
B、突变的有害还是有利取决于其生存的环境,B错误;
C、有新基因产生并稳定遗传后,说明生物进化了,C错误;
D、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个体间随机交配。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内容,综合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11.(2分)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过量补充生理盐水时,会影响 pH 的稳态,也会使血浆中 K+的浓度偏低
C.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会使垂体释放的相关激素量增加
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渗透压下降,③处的渗透压上升
【分析】本题以“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水盐平衡调节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答】解:A、分析图示可知:①~③分别代表血浆,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生理盐水成分与血浆成分明显不同,也会使血浆中K+的浓度偏低,B正确;
C、①(血浆)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C正确;
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的渗透压下降,③处的渗透压也会下降。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2.(2分)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睡眠“碎片化”,睡眠质量不佳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研究表明,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钾离子通道)的表达量下降( )
A.Hcrt神经元的轴突是细而长的突起,将信息从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
B.KCNQ2/3在动作电位恢复及维持静息电位时发挥作用
C.老年人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可能与K+外流减少有关
D.抑制Hcrt神经元的KCNQ2/3的基因表达可治疗睡眠障碍
【分析】神经纤维静息状态时,主要表现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多),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该电位叫静息电位。兴奋时,主要表现Na+内流(导致膜内阳离子多),产生一次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神经元的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势差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临近未兴奋部位产生一次兴奋。
【解答】解:A、神经元的轴突是细而长的突起,即其他神经元,A正确;
B、KCNQ2/3是钾离子通道,B正确;
C、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绝对值会减小,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可能与其对K+的通透性下降有关,C正确;
D、促进KCNQ2/3相关的基因表达可以增加钾离子通道的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质量。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原理的理解,对神经调节的过程和机制进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3.(2分)研究发现,适当电刺激“足三里”穴位,会激活一组表达Prkra2蛋白的感觉神经元,进而驱动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等抗炎物质激活抗炎通路。反之会激活另一组交感神经反射,而达不到抗炎效应。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上述现象体现了稳态是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的
B.通过人为激活或特异性破坏表达PrKra2蛋白的感觉神经元并观察抗炎效果,可验证的作用
C.可以通过检测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来检测电刺激疗法的抗炎效果
D.反射弧结构基础完好即可发生反射活动,脊髓与大脑均可参与该过程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解答】解:A、适当电刺激可以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通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参与;
B、借助对神经结构的了解,可验证PrKr2神经元在抗炎通路中的作用;
C、由题意可知,过强刺激则会激活另一组交感神经反射,来检测电刺激疗法的抗炎效果;
D、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就不能完成,所以反射弧结构基础完好不一定就能发生反射活动。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4.(2分)某研究小组为验证家兔血浆维持pH稳定的机制,设计实验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组作为对照组,作用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B.应测定三种实验材料的初始pH,以便与实验后的pH做比较
C.步骤①应向1号试管中加入25mL蒸馏水,步骤②乙组应加入5mLNaOH溶液
D.本实验可证明家兔血浆中含有、等缓冲物质
【分析】实验操作步骤的安排一般如下:第一步:取材随机均分为几组,编号;第二步:不同组自变量的处理;第三步:把上述各组放在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等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第四步:观察并记录比较相应的因变量。
【解答】解:A、甲、乙组中都有对照组和实验组、乙组中对照组都为1号,A错误;
B、测定三种实验材料初始pH,才能看出血浆能维持pH稳态;
C、步骤②乙组应加入5mL稀盐酸溶液;
D、本实验类比推理可说明血浆中可能含有、,但不能证明。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2分)某些种类的毒品通过干扰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经常吸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下列错误的是( )
A.上述毒品分子与突触后膜上的转运蛋白结合,促进Na+内流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一般会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C.毒品分子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
D.长期吸毒,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数量出现“代偿性减少”,导致产生更强的毒品依赖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A、上述毒品分子与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结合,使突触间隙神经递质数量增多;
B、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膜电位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
C、毒品分子影响神经系统主要影响神经递质作用,C正确;
D、长期吸毒,需要更多的毒品达到相同的兴奋效果,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掌握突触的结构和兴奋的传递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6.(3分)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B.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C.短期记忆与神经元之间的即时信息交流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D.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解答】解:A、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A错误;
B、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因此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
C、人的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3分)如图是固醇类激素作用机理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激素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后,在细胞质中与R受体结合
B.由图可知固醇类激素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分解
C.图中核内受体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加工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D.固醇类激素可以促进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相应的生理效应
【分析】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性激素是固醇类激素,自由扩散进入细胞,进入细胞的性激素影响转录和翻译过程。
【解答】解:A、固醇类激素属于脂质,由题图可知,先与细胞质中的R受体结合;
B、图中信息显示,并不是立即被灭活;
C、核内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经加工后,C正确;
D、固醇类激素是信号分子,从而发挥相应的生理效应。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激素的产生和作用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8.(3分)如图曲线表示一只成年雄性狗血液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物质可能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B.A、B两种物质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C.B的变化对分泌A的内分泌腺有反馈调节作用
D.B物质主要是由睾丸分泌的
【分析】1、据图分析:切除睾丸,雄性激素含量下降,激素B是雄性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含量都上升;注射某种激素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含量下降,则注射物质是雄性激素.
2、性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进性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性激素,当性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性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解答】解:A、通过试题分析可知:A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或促性腺激素,A正确;
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类;
C、根据反馈调节、促性腺激素有影响;
D、B是雄性激素,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性激素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分级调节的过程,并确定图中相关腺体和激素名称;识记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明确当性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进行负反馈调节.
19.(3分)一定运动强度的锻炼可能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健康人早晨和下午不同时段、同等运动强度的锻炼条件,体内醛固酮含量的变化如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锻炼时大量出汗血钠降低使肾上腺髓质分泌醛固酮的量增加,促进对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B.早晨比下午锻炼时脱水更严重,故晨练不宜进行高强度运动
C.大量出汗后,垂体分泌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
D.运动后适量补充葡萄糖液有助于快速恢复体液平衡
【分析】1、人体出汗会导致人体丢失水分和盐分,细胞外液量减少,血钠含量降低。
2、图中显示,在早晨和下午,健康人进行锻炼和休息时血浆中醛固酮的含量。健康人在早晨的运动中血浆醛固酮的含量均高于下午运动中血浆醛固酮的含量。
【解答】解:A、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
B、早晨锻炼醛固酮分泌更多,说明出汗更多,B正确;
C、大量出汗后,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D、运动后大量出汗流失较多的水和无机盐,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考生需明确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了解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功能,属于中档题。
20.(3分)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图)。下列错误的是( )
A.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B.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
C.黏膜及其分泌物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监视功能
【分析】1、免疫系统:①免疫器官:骨髓、胸腺等。②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③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免疫系统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2、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特异性免疫,也即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答】解:A、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A正确;
B、sIgA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
C、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免疫调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将所学免疫系统组成和作用、特异性免疫过程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要点。
二、非选择题(共5道大题,共55分)
21.(10分)图1为细胞合成与分泌某物质的过程示意图,图2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细胞结构或物质。请回答问题:
(1)图1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 氨基酸 。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中有关的膜结构有 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 。控制该物质合成的遗传物质存在于[4] 细胞核 中的重要结构 染色体(或染色质) 上。
(2)图2中,与细胞相互识别有关的是图中[5] 糖蛋白 ,图中7表示 磷脂双分子层 ,它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3)图2中,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向是 A→B (用图中字母和“→”表示)。
(4)研究发现,该细胞膜的成分除脂质蛋白质外还有胆固醇,则胆固醇的功能是 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
【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1表示高尔基体,2表示内质网,3表示线粒体,4表示细胞核。图2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5表示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6表示通道蛋白,7表示磷脂双分子层。
【解答】解:(1)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其先在核糖体合成,最后通过细胞膜的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且整个过程需要3线粒体提供能量,遗传物质位于染色体上。
(2)图2中2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7是磷脂双分子层。
(3)图2中3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B侧表示细胞内。
(4)胆固醇的功能是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故答案为:
(1)氨基酸;内质网、线粒体;细胞核
(2)糖蛋白;磷脂双分子层
(3)A→B
(4)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9分)某种昆虫(2n=8,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翅型有长翅和短翅两种,受等位基因A/a控制,受等位基因B/b控制。科研人员让纯合长翅红眼雌性个体与纯合短翅白眼雄性个体交配,所得F1均表现为长翅红眼,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所得F2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每一代雌雄比例为1:1,不考虑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也不考虑互换和突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 眼色 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作出此判断的理由是 F2的眼色表型与性别相关联,因而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又雄性个体的红眼:白眼=1:1,所以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2)现有各种表型的昆虫若干,欲通过一次杂交实验检测出F2某长翅红眼雌性个体的基因型,请简要写出实验的思路: 让F2的长翅红眼雌性果蝇与短翅白眼雄性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F3的果蝇的表型及比例 。
(3)科研人员又取另一批纯合长翅红眼果蝇和纯合短翅白眼果蝇杂交,结果F1雌性个体都是长翅红眼,雄性个体都是长翅白眼,亲本基因型为 长翅红眼雄性 , 短翅白眼雌性 。再取F1雌果蝇与短翅红眼雄果蝇杂交,F2中短翅红眼果蝇所占比例为 。
【分析】纯合长翅红眼雌性个体与纯合短翅白眼雄性个体交配,所得F1均表现为长翅红眼,说明长翅对短翅为显性,红眼对白眼为显性;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所得F2雌果蝇和雄果蝇长翅比短翅都为3:1,说明A和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F2雌果蝇只有红眼,雄果蝇红眼比白眼是1:1,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
【解答】解:(1)当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时,所控制的性状会表现出与性别相关联2的眼色表型与性别相关联,因而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又雄性个体的红眼:白眼=1:8。
(2)测定果蝇的基因型,可利用测交的方法,让F2的长翅红眼雌性果蝇与短翅白眼雄性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F3的果蝇的表型及比例,可两对性状分别分析,基因型为AA,基因型为Aa,基因型为XBXB,有白眼,基因型为XBXb。
(3)纯合长翅红眼果蝇和纯合短翅白眼果蝇杂交,结果F7雌性个体都是长翅红眼,雄性个体都是长翅白眼,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说明基因型为XbXb和XBY,故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和aaXbXb。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短翅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子代中B_)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1)眼色 F2的眼色表型与性别相关联,因而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让F8的长翅红眼雌性果蝇与短翅白眼雄性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F3的果蝇的表型及比例
(3)长翅红眼雄性 短翅白眼雌性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有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两个定律的实质,明确伴性遗传的遗传特点,在准确分析题干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3.(9分)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
(1)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a上以 电信号 形式进行传导。当兴奋到达b点时,该处膜内外的电位变为 内正外负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 钠离子内流 引起的。
(2)兴奋在C处的传递是 单向 (单向/双向)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3)已知麻醉剂x能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在C处注射一定量的麻醉剂x,并刺激b处,若检测到C处的神经递质含量与未注射麻醉剂x时的神经递质含量无明显差异 抑制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机制来阻断信息的传导。
(4)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迅速抬腿,而医生在给他处理伤口时,这说明该反射活动受 大脑皮层 的调控。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4、图中肌肉是效应器、c是突触、a是传入神经。
【解答】解:(1)图中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a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当兴奋到达b点时+通道打开,导致Na+内流,从而使膜内外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已知麻醉剂X能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在c处注射一定量的麻醉剂X,若检测到c处的神经递质含量与未注射麻醉剂X时的神经递质含量无明显差异。
(4)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迅速抬腿,他感觉到痛却未缩腿。
故答案为:
(1)电信号 外负内正 +内流
(2)单向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3)抑制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4)大脑皮层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反射弧结构、突触结构、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和传递,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4.(12分)当内外环境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
(1)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产热,参与的激素有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调节方式称为 神经—体液调节 。
(2)如图表示机体由T1环境进入T2环境的过程中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曲线。
①图中表示产热量是曲线 B ,图中的T1、T2温度大小为 T1>T2 。
②a~c过程中增加产热的途径有: 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
(3)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调定点 上移 (填“上移”“下移”或“不变”),机体产热 增加 。
(4)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①处理方式: 下丘脑破坏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
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M具有解热作用,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
【分析】1、寒冷环境下: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1)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产热。调节方式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2)T1环境进入T2环境后,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2>T2温度;人在寒冷环境下,如图b峰值出现,需要增加产热,因此曲线A表示散热量;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3)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调定点上移。
(4)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试验设计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由甲、乙,得出结论:M具有解热作用、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
故答案为:(1)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神经—体液调节
(2)①B;T4>T2
②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3)上移;增加
(4)①下丘脑破坏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②M具有解热作用,由甲、乙、丙,得出结论M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点评】本题考查了体温调节的过程,需要学生提取题干信息答题。
25.(15分)填空
(1)人的神经系统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 和 周围神经系统 。
(2)在排尿反射过程中,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 自主神经系统 支配的, 副交感神经 兴奋,会使膀胱缩小。
(3)抗利尿激素产生和释放的场所分别是: 下丘脑 、 垂体 。
(4)当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会增加分泌 醛固酮 ,促进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5)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 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
②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
(6)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是 防御 、 自稳 、 监视 。
【分析】1、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2、内分泌系统由相对独立的内分泌腺以及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共同构成。有的内分泌细胞聚集在一起成为内分泌腺体,如垂体、甲状腺;有的分散在一些器官、组织内,如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下丘脑中的某些神经细胞,也具有内分泌功能。
3、免疫系统的功能有:
(1)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2)免疫自稳: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3)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解答】解:(1)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
(2)在排尿反射过程中,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会使膀胱缩小。
(3)抗利尿素是机体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激素,它的产生部位和排出部位是不一样的,存储在垂体后叶,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4)当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会增加分泌醛固酮,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5)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另一方面,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成年时。
(6)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是:免疫防御(就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侵犯,使人免患感染性疾病),随时有大量新生细胞代替衰老和受损伤的细胞)、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称为免疫监视)。
故答案为:
(1)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2)自主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
(3)下丘脑;垂体
(4)醛固酮;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5)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6)防御;自稳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辨析,整体较简单。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1/20 15:24:52;用户:15290311958;邮箱:15290311958;学号:48861359步骤
甲组
乙组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①
?
25mL缓冲溶液
25mL血浆
?
25mL缓冲溶液
25mL血浆
②
滴加5mL的Na2CO3溶液
?
性别
翅型
眼色
雌性个体
长翅:短翅=3:1
红眼:白眼=1:0
雄性个体
长翅:短翅=3:1
红眼:白眼=1:1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
乙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
丁
①
发热
步骤
甲组
乙组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①
?
25mL缓冲溶液
25mL血浆
?
25mL缓冲溶液
25mL血浆
②
滴加5mL的Na2CO3溶液
?
性别
翅型
眼色
雌性个体
长翅:短翅=3:1
红眼:白眼=1:0
雄性个体
长翅:短翅=3:1
红眼:白眼=1:1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
乙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
丁
①
发热
海南省海口观澜湖华侨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海南省海口观澜湖华侨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海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海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共1页。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海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1): 这是一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海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1),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