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思辨性作文模拟练习(共7篇,附参考范文)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思辨性作文模拟练习(共7篇,附参考范文)第1页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思辨性作文模拟练习(共7篇,附参考范文)第2页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思辨性作文模拟练习(共7篇,附参考范文)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思辨性作文模拟练习(共7篇,附参考范文)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思辨性作文模拟练习(共7篇,附参考范文),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从古到今,“物”始终是个话题,现今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当今世界,“富有”成为成功的代名词。有人说:“能决定我们是否富有的,不是我们已经得到的,而是我们尚未拥有的;关键在于你的眼光和态度。”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2.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是否会使人形成两面性?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3.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身处各种各样的“群”里,这些“群”对人们的生活和认识产生或大 或小的影响,而人们对于“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4.
    不只在数学中,人生也处处在做加减法,有人为之所累,有人为之所乐,有人甚至尝到了别样的味道……对“人生中的加减法”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5.从古到今,“物”始终是个话题。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苏轼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主要的意思是,君子可以将心意寄托于物,而不可把心意留滞于物。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6.善恶或是非之间的选择根本不是什么选择,真正的选择是两难之择。它发生于两种情境。一是不可调和的两善取其一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欲者,他两者都想要,但环境只能二者择一。二是两恶取其轻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不欲者,他一个都不想要,但环境迫使他必须二者择一。
    面对“两难之择”,你又会作怎样的思考,作出怎样的决定?
    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7.现今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第一,中国人没有闲暇功夫坐在树下。第二,苹果砸到了中国人,中国人第一选择是抱怨,凭什么砸到我头上呢,第二选择就是吃了。
    对于这一现象你怎么看?请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附:参考范文
    1.
    视吾家之所寡有
    多年前,一句“视吾家之所寡有”,震荡了历史烟尘,令人心动,接着便是焚券市义的美谈不胫而走,似乎冥冥之间道出了不证自明的真理,即我们尚未拥有之物决定了个体生命的富有程度。
    “富有”一词,在现代语境下往往被滥用,被曲解,被化为炫耀的工具手段,人们固执地将富有的定义局囿于金钱名利等已得之物,殊不知古典理性的告诫。何谓之富有?顾名思义,富有指向丰盈与饱满。所得之物,固然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足,但沉静沉淀之后,心灵却只落得空虚寂寞,那叮叮当当的黄金声,嬉笑喧闹的歌声,仿佛印证了莎士比亚的话,充满了声音与狂热,里面却空无一物,得之物终究是过眼云烟。过度执迷沉溺反而让我们一无所有。真正使心灵富有的是吾家之寡有者,它启迪我们缺少什么?应该求索追寻什么?
    不同人目力所及,所思所想的“吾家之所寡有”断然不同,某种程度上像面镜子映射了你的生命形态。登高而望,志士仁人痛拍栏杆,思国之未复,中原之未收;而多情女郎望极春愁,思佳人之未回,天伦难叙。当然,每一种生活形态都无可厚非,但我以为热血方刚的我们,理应把生命交给更高的存在,思道之未复,天地之心未得,仁义之未行,生民之命为立,诸如此类。我们不该将自己束缚在物质享受的果壳中,而应追求我们所尚未拥有的金刚本性,自性恒常。我们要成为赫尔曼黑塞笔下对生命有更高要求的一群人,对自己的粗野与鄙陋不甘心。
    当我们认清了我们尚未拥有之物,并将其化为意志不断追求时,那些尚未拥有之物反过来深化了我们的生命形态。海子一生都在追求至纯至真至善,他用诗寻找隐在社会中的太阳,最后他经历了一次美妙的变幻,死于太阳,并进入了太阳。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诗人,追寻报国、酬志、复中原,因而他们的笔下也想起了金戈声马蹄声,梦里也是铁马冰河,他们将种种不平化作内心沸腾的火焰,最后都成为丰厚的脉矿。在我们道阻且长却吾得上下求索之中,那未有之物的光辉已悄然进驻我们心间,泛出好看的光泽,我们的心灵也随之富足饱满。
    “视吾家之所寡有”,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我们生命形态的深浅高下,同时又深化了我们,让我们在它的映射下,在对它的端详之中调整,再创造我们自己。这样以后,我们方可达到真正的富有,胸次渊然而深,廓然而高,泠然而清,自有一段幽深朴茂不可到之处。这样以后,也唯有这样以后——
    丰富的心灵触着每一秒光阴都成了黄金。
    2.
    真正的外圆内方
    自古以来“方圆之用”一直是文人骚客津津乐道的话题。孔子方,庄子圆,似乎在大多数人眼中“方与圆不可兼容”,必将一面方一面圆。私以为,两面性的方圆不可称为集于一身,真正将二者结合的“外圆内方”之人不会使人形成两面性。
    何为“方正”?布鲁诺宁可于鲜花广场化身灰烬也坚持真理的光辉可谓方正;刘胡兰为保护国家和士兵闭口不透军情的坚毅不拔可谓方正;为中国几十年卫星科研献身的总工程师谢军可谓方正。方正是坚、硬、正、直、刚、强、法、棱,方正使人挺拔,使人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谓“圆融”?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于医院门口创办爱心厨房的关怀善良可谓“圆融”;梭罗逃离世俗的棱角栖身湖畔的畅达可谓“圆融”;“注音心声体”的网络新生修辞的婉转智慧亦为“圆融”。圆融是圆、润、滑、柔、轻、软、智、变,“圆融”使人富有同情心,使人“以理行事,以情服人”,游于社会而不露锋芒。
    然而,集此二者于一身的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应环境改变而改变的虚假“方圆之人”;二是心中以原则至上,法规为尊,外表柔和素雅,善于交际、变通的真正“外圆内方”之人。前者将形成两面性,而后者将以内化的统一尺度展现同一种人格。
    对于前者,我们不可妄加贬谪,因为其实身处社会洪流的我们,大多数属于这一类。当法律管控,或许我们待人对物展现出“方正”的一面,这是受迫的反馈,而非“慎独”;当交际于职场,或许出于利益至上原则的人又展现出圆滑的一面,这是功利趋势的应付,而非智慧通情的“圆融”。因此,基于人是社会性动物的理论,我们不难理解,在环境改变、对象改变、目的改变的时候,人的两面性将暴露于世俗之下。
    对于前文所言的后者,即为“真正的外圆内方”之人,我们可标之为“大师”不过矣!唐太宗李世民即为典范,以外圣内王的原则,将方圆融于一身。秉持“以民为本”的原则,广开言路,兴旺社会,他也有亲民的拜访“百姓”,又有严厉的惩黑除恶,但原则至上,处事圆融,令人佩服。大师即像我们心中渴望成为的目标,但现实却是总也摆脱不了心中过多的杂虑。我们告诉自己康德的告诫:“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以此约束自己,这是好的开始。但我们若依然以世俗的功利,或工具理性为终极目的使自己成为“外圆内方”之人,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
    因此,我确信,当我们抛下众说纷纭的社会负担,努力去实现更好的自己,活出心中“方圆之人”理想的样子,靠近尼采所言“婴儿”境界或青源禅师所言“看山仍是山,看水依旧水”的畅达豁朗,方可接近真正的“外圆内方”之人,而远离“两面性”。
    方圆之用,颇具玩味;方圆相集,正身立德。
    3.
    居群之形与超群之心
    亚里士多德有言,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身处社会,我们不可避免地身处多样的“群”,并受到群的影响。对于这一现象,我认为人需要居于群而超于群,不仅受群影响,也可影响群。
    群者,群体也。何谓群体?在我看来,群体是聚焦,而聚焦的条件是共性。群体无穷无尽,人也必然身处多个群中而非一个。从社会身份来看,学生、工人等不同职业群体可集为群,从人际关系来看,家人之间,友人之间均可集而为群。不同财富也教育水平可能会划分阶级之群,而思想道德的不同层次更可生成多样的群体。因为共性与联系,每一个属于社会的个体都生来已处于群体之中,即使他并未察觉到或拒绝承认。
    群体是必需品,但又有其劣性。“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群体中,人得以方便地和自己有共性的他人交流,获得必要的归属感和满足感。群体有个人所不能及的强大力量,身处群体可获得必要的保障,如社会中的学生群享有更多的保险福利。群体也能指导人的生活与认识,正确的来自群体的引导能帮助个体更快地融入社会。因此,人不能离群而存在。
    然而,群体又有给个体带来负面影响的必然风险。群体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指出,群体有其盲目性和无知性,同时又有强大的引导作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圈子”文化相应而生,人变得更容易主动寻找群体,而这些群体往往是非自然社会形成的,因此出现许多盲目狂热的非正常群体现象。就如许多娱乐明星的粉丝群体,盲目追星,造成负面影响而不自知,又如邪教群体,宣扬三观不正的反社会,反人类思想,荼毒之体。羊群效应随处可见,我们对群体的认识和思想迫切等待着加深。
    因此,我认为,既不可脱离群体而存在,那么我们作为个体就要有主动认清群体的意识,要保留个人的独立意志与自主思考的权利。(欢迎关注语文考霸)事实上,诚如我上文所说,人隶属于多个群体,可以说人由各个群体中的碎片组合而成,然而,人之所以为个人,不是某个群体或整个人类中无足轻重的某分之一,而是独一无二的自由个体的原因,正在于我们身上永不属于群体的一部分——思想精神、个人价值、生命追求,如果摒弃这份个人的铭牌,我们不过是芸芸众生中面目模糊的一分子。
    而追求个人之灵,超群之心,是这个已然趋于众生一面的时代中,我们每个人应对自己尽到的义务。离群是个体的消亡,因为既无群体,便无谓个人的价值;然而将自己完全交付于群体,个人亦将泯灭为无知觉的零件,受群体的齿转摆布。居群之形而养超群之心,才可能反过来驱动和改变群体,此刻个人价值始于群而归于群,臻于绚烂。
    4.
    减去繁复,加点从容
    人生,与数学有着相似之处,却又远远高于数学,其中自然处处蕴含加减法,但并非简单的数字相加,它关乎生活方式、心灵成长,更关乎造就不同人或困扰或愉快等深层次的内心感受。于我看来,唯有减去繁复,加点从容,方才是人生中加减法的智慧所在。
    生活自然并非一帆风顺,惬意到不遇波澜。当生活褪去纹饰的面具,为生存温饱的追寻、权利地位的探求以及挫折困顿接踵而至,我们难免陷入物质的漩涡之中。我们无法否认,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差的时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在这个愈发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总在不断地追寻更高的名利,更大的物质价值与成功,却忽略了转向自己内心深处更广更丰富的内涵所在。
    我们不可否认,物质是人生最为基本的所需,没有它们精神无法寄托,时代社会无以发展。但若将物质作为所有追求,目光也确实狭隘了些,自然免不了终被其所累,整日忙碌奔波而痛苦不堪。
    然而,正如白落梅在《林徽因传》中提笔写下那样:生活,本不是乞讨,无论日子有多窘迫,都要从容度过,方才不辜负一世韶华。是的,我们的生活需要减去反复,加点从容。
    这是钱钟书先生家中四壁空空,唯挂一幅画于中央,静心在简易的书桌旁潜心写作的淡薄;这是现代小说鼻祖福楼拜远离巴黎喧闹,居住市郊每日准时看日出写作的不受干扰;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然而,对于处于网络信息膨胀,各种娱乐方式、各类理论传闻,以及不同追名逐利之风下的我们所难办到的。有人称这个时代是后狂欢时代。人们看似热闹繁复,人们每天工作外又深陷于各种社会社交场合,试问在这种狂欢和繁复后,内心是否反而荡起一种孤独与空洞?《娱乐至死》中写道:我们终会被所热爱的事物所毁灭。
    这不禁让我想起木心先生和他晚年身处的乌镇,她如同一个归来的“外星人”,不限于生活中的红尘喧嚣,潜心于艺术文学。他的生活便是减去了繁复,人们每天工作外又深陷于各种社会社交场合,试问在这种狂欢和繁复后,内心是否反而荡起一种孤独与空洞?《娱乐至死》中写道:我们终会被所热爱的事物所毁灭。
    这不禁让我想起木心先生和他晚年身处的乌镇,她如同一个归来的“外星人”不限于生活中的红尘喧嚣。潜心于艺术文学。他的生活便是减去了繁复,加了点从容。在离开人世之前,也终因内心的丰盈充实,自然而淡然,留下那一句“山啊,水啊,一顶桥”的诗意。
    是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方式还可以再简朴些,功名利禄可以再淡化些,而精神境界可再充实些,心灵也再丰盈一些。
    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有远方的田野,唯有减去繁复加点从容,才可以体悟宇宙人生之浩瀚、精神心灵之乐。
    5.
    物我关系
    通过古人的诗文不难看出古人对于“物我关系”的重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与我皆无尽也”,古人讨论外物与自身的关系,从而践行着安身立命的哲学。
    当人类被抛掷到这世界上的时候,我们是孤独的,没有目的也没有计划,始终使孤零零存在的一个“我”,与外物相对。这不仅使可知与不可知的矛盾,物我关系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出于利己的本能,人类希望“役物而不役于物”,这也就是管子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随着人的成长,“物”具有了工具意义,使用价值,通过利用外物,人栖居在地球上,生产发展。如此看来,管子所说的“君子”并不难达到,个人主义的人类都会“使物”,但真的那么简单吗?
    科幻小说里早早就有人类被机器人指挥的可怖描写,探险小说里也时常有为了金钱奋不顾身,成为财富的奴隶的人。戒不掉的网瘾毒瘾困扰千千万万个人,这种被外物指引控制“役于物”的例子很多,一旦人的自主意识被外物左右,这个“人”就不是完整的人。让我大胆假设这种“役于物”的根源在于人的无“根”,在于源头上的孤独无依、安全感的缺失。众所周知,人出于形而上的本性寻求意义,如萨特所说“人使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你必须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通过选择你也模铸了理想的人”,出于这自由之苦,人类倾向于被“统治”,易造成被外物所役使的情况。
    于是我们可知,“使物”和“为物使”的冲动都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要做一个超然物外的圣人,一个平心静气的哲人,一个冷静面对自己人生并追求人生无尽可能的人,就必须像管子说的“君子”那样,使物,不为物使。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必须具有坚定的意志,宏大的目标,并且深刻领会物我关系。物有物性,人有人性,只有顺天尽性才能达到道家所说的“物我合一”的地步,管子的观点较之道家的观点更切实可行,要求保有“我”的本性,不被外物所更改,并利用外物来帮自身达到完善,修炼完美的人格。
    管子所说的“使物”也要顺从物性,使主管符合客观。如果对于自然界无尽地开采砍伐,强行逆规律而为的话,自然界也会进行反击与报复,反而使人“为物使”。
    人生是永恒超越,不断回归。处理好物我关系不仅会带来人生的成功,更有精神上的富足与纯净。“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是一条人生信条,指引规范着我们找回放失的本心,追求人生的价值,处理好物我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寻求生命的意义,享受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
    6.
    守望星空
    在诗歌《未选择的路》中,将人生比作一次次的选择。有的路是阳光坦途,使人安心,有的路是林间小道,幽密而诱人。不同的选择对应不同的结果,反映不同的人生态度。
    在阳关道与独木桥中的选择,诸如善恶之争、是非之辩,并不算难,因为其差异巨大而有所对立,因而基于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想象、追求便可抉择而笃行。
    真正的选择在于两难之择。困难在即,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孝背着老父老母逃难,“自古忠孝难两全”,不可调和的善的抉择使古今之士为之纠结。火车轰轰地驶来,前路上有一群无数警告玩耍的孩子,作为铁道工,你有机会在这个歧路口使车改道进入废弃旧道,救下一群而牺牲一个守规矩的、独自玩耍的“好孩子”,是少救而全义,还是多救而失道,在两恶之中取其轻的选择,是西方哲学经久不衰的母题之一。挣扎而痛苦,也曾心似撕裂,也曾质问苍天,而形势所迫,环境所逼,二者需择一。
    有些人选择把自己变得无情,到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为天地之道,自然之道?其核心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们追求不为情感所扰,笃循永恒的、至高的、普通的规则法度,做出最优的选择。又如《悲惨世界》中的沙威警长,自诩为法律的化身,为维护正义,纵使双手血腥,背负“鹰犬”“恶狗”的骂名也在所不惜。可惜,人不能做计算机般精准无误,不能像上帝般全知全能,甚至不能像石头般无知无觉。道士们少有成圣,更说不上飞仙。沙威被冉阿让救后,面对道义与法律的冲突,铁石心肠的汉子也经不住投江自尽,回避自己内心的情感,一味追求结果的最优,其结果只能是被压抑的情感在矛盾中反弹,终陷于内心的困境而不得脱身。
    面对相似的问题,儒家给出了不同的结论。熊掌与鱼不可得兼,两者皆吾欲也,则如之何?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儿取义,这不是冰冷机械的答辩,而是撕心裂肺的呐喊。直面自身的所欲所恶,以坦诚的态度面对自己内心的情感,藉由内心对善的向往,做出近乎本能的选择,正如在荆棘中穿行着寻找光明,在黑暗中徒然而坚定地追求希望。那是在人内心的天赋本能的指引下,冉阿让唱出的《我是谁》的畅快淋漓,基督山伯爵放弃复仇的爱的叹息,孔子在木车上怀着的深远目光。
    康德看来,文明头顶上的星空与人们内心的道德律能让他长久深思而敬畏,当面对两难之择时,听从内心的道德,守望头顶的星空,深思、明辨、笃行,坦诚而真切。
    7.
    成就牛顿之难
    牛顿之所以成为牛顿,是因为具备了被苹果砸的条件与被砸后的探索精神。如今,正如白岩松所言,中国人缺少了坐在树下的时间,同时也缺少了那一份对事情的探索与求知欲望,取而代之的则是抱怨与赚取利益。然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不免令人深思。
    缺少对身边事物的感知与探索的时间,将牛顿们存在的可能化为乌有。人们总是很忙碌,心中积着好些事要完成,身体也在不断地像机器一般运转。像牛一样被牵着鼻子走成了人们生活的常态,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就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生活中细节的漠视与感知世界时间的缺失。没有了坐在树下的时间就等于失去了成为牛顿的前提。著名的中国记者柴静便是那个愿意花时间感知世界的人。她因对孩子健康的关心而开始对雾霾的情况处处留意。正是有了她的这份对生活的留意与花费的时间才使她做出了那份关于雾霾天气的报告,在使她名声大噪的同时,也使千千万万的国人得到了知识的普及。这种观察与研究不正是成为牛顿的关键吗?柴静正是因为静下心来观察感知了身边的世界才让她被那个研究的想法砸中。可见留有时间感知生活对于成就的重要性。
    过于急功近利尔缺乏探索精神则是这种现象出现的另一重要原因。被苹果砸到后的抱怨与那句“凭什么”则是这一原因的体现。人们没有把“被砸”想成是天赐的发现世界的大好机会,反倒觉得自己吃了亏,感叹起世界的不公来,这样探索精神的缺失使得人们即使具备了对身边事物的体悟却仍然无动于衷,仅会用消极的态度来面对事物。而“吃”的动作虽说去掉了“抱怨”那种消极的态度却不免又戴上了一顶急功近利的帽子。现代的书店好比就是一个从天而降的苹果,有着各种各样的知识与好处等着我们挖掘,而几个月前的人民日报上刊登出的报道上则显示实用性技术性的书籍较于文学经典的销量好上了将近四分之一。人们的眼睛只盯着那有实用价值的果肉,却忘了考虑那事物与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或人生哲理。人们“实用好过虚无”的思想使精神世界的发展滞后,果子吃完了一抛果核就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或许便是成就牛顿困难的原因。
    因此我们更要给自己留出感知世界的时间和精力,使自己用具有好奇,探索精神的眼光看待事物。如此才能让我们在被苹果砸的同时,看到知识与哲理而非不公与果肉。
    感知世界并探索身边细微之处才是解决缺少牛顿之难的最佳方法。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思辨类作文练习系列0215(共20篇,附参考范文):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思辨类作文练习系列0215(共20篇,附参考范文),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思辨类作文练习系列0214(共20篇,附参考范文):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思辨类作文练习系列0214(共20篇,附参考范文),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思辨性材料作文练习(共12篇,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思辨性材料作文练习(共12篇,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