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01
    2024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02
    2024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0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美”作为某种与“真”“善”不同的价值,是古人早就体会到了的。但审美价值有两个层次,需要做些分辨。其较浅显的层次,是审美对象能产生一种别于实用的特殊效果,如诗文的辞藻和声律之美,虽无当于实用,却自为一种价值;其较深的层次,是审美作为人类意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知识的方式取径不同而归极不二。从历史上看,审美价值的前一个层次,是容易被人们感知,故而更早为人们所论述了的。汉魏六朝时代,诗赋大兴,文集从经子史书中独立出来,“文笔”说、“声律”说流行,都说明时人已经把审美效果作为独立的价值来追求。
    然而,仅此还无以回答保守者的责问:毕竟这有什么用处?于是,有人把“立身”与“作文”判为二途,说“作文”华艳放荡并不妨碍其“立身”的朴实端严。这也不过消极地讲声律翰藻的追求无伤大雅,却不能积极地为审美价值做出令人信服的辩护。而且,仅就翰藻纷披、宫徵靡曼论审美,是不能把“美”论述为与“真”“善”同等之价值的,它至多是一种无伤于“真”和“善”的良性赘瘤,存之即便无碍,去了倒也干净。所以,声律翰藻的追求固是审美意识觉醒的表现,但若停留于这一层次,那么马上就会有人把这良性赘瘤当作恶性肿瘤来攻击的。要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为审美价值确立其合理地位,还有待于审美观念的进展。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六朝文论中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声律辞藻越来越被认为是诗文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声律过于复杂、辞藻过于繁富,却也一般要被反对。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所谓“文质彬彬”之说,即要求声辞方面的一定程度的讲究能与内容相适配。然而,在“文质”论的一般形态中,“文”与“质”其实属于两种不同的价值,“文”的价值在审美方面,“质”的价值却在政治、道德诸方面,两者的适配虽非不可能,但颇有“牛体马用”的味道。与此相应的是,在对于诗文风格的品评上,南朝人经常赞赏的风格是“清”,到唐代犹是如此。所谓“清”,其实是对声律辞藻的运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讲究声律辞藻,又不能让它障蔽意义(“所诠”)。然而即便如此,声辞在这里依然是第二位的,文之大义另有所在,此与把声锌认作诗文根本属性的观念仍相矛盾。
    时至宋代,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关注重心从“能诠”全面地转向“所诠”,诗文“写什么”远比“怎么写”显得重要,故文学批评中屡屡出现表示文义的“理趣”一词,使用者大都强调它高于字面功夫的意义。这固然使一部分内容“当乎义理”却缺乏审美特征的作品获得了过高的评价,但也带来审美观念的深入。从苏轼的“反常合道”之“奇趣”到陈师道作诗“不犯正位”,都已超越声律辞藻等字面效果,而在诗文的意义层次探求作品的审美价值。我们之所以重视“反常合道”一语,就在它实际上有见于审美价值的第二个层次,即某种特殊的观照、把握世界之方式。而所谓“诗以奇趣为宗”,就是说,对世界的审美把握是诗的精神、诗的主旨。如此,则声律辞藻等字面审美效果的追求,也就不再与内容相异趣。所以,我们认为“理趣”说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获得了深入发展的一个标志。
    (摘编自朱刚《“理趣”说探源》)
    材料二:
    所谓宋诗的“议论化”,是指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它以议论的概括方式进行诗歌创作;而“理趣化”则是指诗歌内容方面的哲理和奇趣,它以表现人生哲见和生活理趣的内涵为指归。不过,宋诗这种议论化,散文化的新诗风,究竟是功是过?却历来评价不一。南宋最早批评宋诗者是“贵含蓄”的张戒,他首先指责“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诗人之意扫地矣”,他说苏、黄及其后人“不知咏物之工、言志之为本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宋诗的议论化和“尚理”呢?
    艺术创作就是要为审美内涵提供相应的形式外观和载体,凡是一切能够体现人类心灵中美好、珍贵东西的艺术形式或载体,都是艺术本质的需求。而人的审美精神由于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它也会逐步随之变化而发展,这就决定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维性。宋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议论化的词句方式恰当地表达了宋人心灵中“尚理”的审美内蕴,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的,而且还是一个独特性的创造和开拓,是对盛唐成就的一种超越。这样说来,张戒诸公,其论点的片面性和偏颇性,也就一目了然了。
    再进一步看,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个有机的整体,情性与理性虽然分属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却又存在着一定的沟通,当诗歌进行深刻的理念活动进程时,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从而促进审美情感活动的有利发展和内涵的丰富。虽然,理念并不能完全脱离开审美情感而孤立存在,还要“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即理念必须由审美情感来加以浸透,否则就容易使诗歌堕入肤浅粗疏的泥沼。所以,苏轼在他进行其“以议论为诗”时,提出了“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命题,即把“理”与“趣”结合起来,使“趣”与“奇”相追逐。所以盛唐的“情景交融”,与宋诗的“情理交融”,应该说二者都有其独特性的创造,都有其存在的正当理由。因此,张戒把“情”与“理”对立起来,企图用盛唐的“性情”这一块印章盖满诗史中的全部作品,不仅是徒劳的,而这本身就走进了取消艺术独创性的死胡同。
    (摘编自朱靖华《略说宋诗议论化理趣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守者从功用的角度质疑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审美方式,认为其对于社会没有什么用处。
    B. “文质”论在解决诗文声辞与内容之间的矛盾时,很好地适配了两种异质形态的价值。
    C. 直至宋代,审美价值的较深层次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认识,推动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深入发展。
    D. 苏轼提出“诗以奇趣为宗”,是出于诗歌中的理念可以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良性赘瘤”为喻,其意在于论证声律翰藻等表层审美价值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地位不高。
    B. 苏轼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语言入诗,这样的表达体现了宋诗“理趣化”的特点。
    C. 南宋张戒认为诗“贵含蓄”,指责苏轼“以议论作诗”的诗风,这与他对诗歌本质的认识有密切关联。
    D. 陆游咏梅,攒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明他重视作诗的“理趣”高于字面功夫的意义。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萧统《文选序》)
    B. “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沈德潜《清诗别裁》)
    C. “万趣会文,不离辞情。”(刘勰《文心雕龙》)
    D.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锺嵘《诗品序》)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针对诗歌说理,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尊唐而抑宋,认为诗歌趣味只在于“吟咏性情”,而与“理”无关。请结合材料二对严羽的认识进行反驳。
    【答案】1. C 2. D 3. B
    4. ①首先提出诗文审美价值的两层含义,指出浅层含义更容易被感知;
    ②再分析浅层审美价值在传统价值体系中难以确立合理地位;
    ③接着论述诗文审美价值的深浅两层难以得到统一;
    ④最后论证宋“理趣”说带来审美观念的深入发展。
    5. ①宋诗理趣化表达了宋人“尚理”的审美内涵。这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而且是对唐诗成就的创造和超越。
    ②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诗歌趣味并非只在于“吟咏性情”,不能忽略理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质疑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审美方式”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但审美价值有两个层次,需要作些分辨。其较浅显的层次,是审美对象能产生一种别于实用的特殊效果,……其较深的层次,是审美作为人类意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知识的方式取径不同而归极不二”“从历史上看,审美价值的前一个层次,是容易被人们感知,故而更早为人们所论述了的”“然而,仅此还无以回答保守者的责问:毕竟这有什么用处”等内容可知,因为“较浅显的层次”审美效果已经“为人们所论述”,所以,这里的“这”应是浅显层次的“审美效果”,因此质疑的应该是“浅显层次的‘审美效果’”。
    B.“很好地适配了两种异质形态的价值”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两者的适配虽非不可能,但颇有‘牛体马用’的味道”可知,本项“很好地适配”分析错误。
    D.“是出于诗歌中的理念可以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的原因”分析错误,依据原文“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个有机的整体,情性与理性虽然分属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却又存在着一定的沟通,当诗歌进行深刻的理念活动进程时,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从而促进审美情感活动的有利发展和内涵的丰富。虽然,理念并不能完全脱离开审美情感而孤立存在,还要‘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即理念必须由审美情感来加以浸透,否则就容易使诗歌堕入肤浅粗疏的泥沼”可知,苏轼提出“诗以奇趣为宗”,是出于“理念并不能完全脱离开审美情感而孤立存在,还要‘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否则就容易使诗歌堕入肤浅粗疏的泥沼”。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表明他重视作诗的‘理趣’高于字面功夫的意义”推断错误。原文中说“故文学批评中屡屡出现表示文义的‘理趣’一词,使用者大都强调它高于字面功夫的意义”,这是针对文学批评而言的;对于创作者来说,他们“都已超越声律辞藻等字面效果,而在诗文的意义层次探求作品的审美价值”,并不是表明其“重视作诗的‘理趣’高于字面功夫的意义”。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为“所谓宋诗的‘议论化’,是指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它以议论的概括方式进行诗歌创作;而‘理趣化’,则是指诗歌内容方面的哲理和奇趣,它以表现人生哲见和生活理趣的内涵为旨归”,即宋诗的“议论化”和“理趣化”。
    B.强调诗歌不能离开“理”,贵在“理趣”,能支持材料二观点。
    A.强调“瀚藻”,而非“议论化”和“理趣化”。
    C.强调“辞情”而非“议论化”和“理趣化”。
    D.批评“理”,是和“理趣化”相反的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但审美价值有两个层次,需要作些分辨。其较浅显的层次,是审美对象能产生一种别于实用的特殊效果,如诗文的辞藻和声律之美,虽无当于实用,却自为一种价值;其较深的层次,是审美作为人类意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知识的方式取径不同而归极不二。从历史上看,审美价值的前一个层次,是容易被人们感知,故而更早为人们所论述了的”可知,文章首先提出诗文审美价值的深浅两层意义,并指出后者更易被感知,前者被忽略。
    依据材料一“所以,声律翰藻的追求固是审美意识觉醒的表现,但若停留于这一层次,那么马上就会有人把这良性赘瘤当作恶性肿瘤来攻击的。要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为审美价值确立其合理地位,还有待于审美观念的进展”可知,文章接着分析浅层审美价值在传统价值体系中难以确立合理地位。
    依据材料一“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六朝文论中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声律辞藻越来越被认为是诗文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声律过于复杂、辞藻过于繁富,却也一般要被反对”“与此相应的是,在对于诗文风格的品评上,南朝人经常赞赏的风格是‘清’,到唐代犹是如此”可知,文章然后以六朝文论及唐代批评为例,说明诗文审美价值的深浅两层难以得到统一。
    依据材料一“时至宋代,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关注重心从‘能诠’全面地转向‘所诠’……所以,我们认为‘理趣’说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获得了深入发展的一个标志”可知,文章最后通过举例、引用,论证宋“理趣”说带来审美观念的发展,深层价值得到认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这固然使一部分内容‘当乎义理’却缺乏审美特征作品获得了过高的评价,但也带来审美观念的深入……都已超越声律辞藻等字面效果,而在诗文的意义层次探求作品的审美价值……就在它实际上有见于审美价值的第二个层次,即某种特殊的观照、把握世界之方式……对世界的审美把握是诗的精神、诗的主旨。如此,则声律辞藻等字面审美效果的追求,也就不再与内容相异趣”可知,理趣是诗人把握世界的方式,是诗歌审美价值的深层次体现。诗歌创作并非与“理”无关。同时,可以得出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诗歌趣味并非只在于“吟咏性情”,不能忽略理性。
    依据材料二“宋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运用议论化的词句方式恰当地表达了宋人心灵中‘尚理’的审美内蕴,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的,而且还是一个独特性的创造和开拓,是对盛唐成就的一种超越”可知,宋诗理趣化表达了宋人“尚理”的审美内蕴。这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而且是对唐诗成就的创造和超越。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经过的村庄街道都很熟悉。这些村庄经过八年战争,满身创伤,许多被敌人烧毁的房子还没有重新盖起来。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他走的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天天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
    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孩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呆望着孩子的脸。地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好像不是她生出,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懂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复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经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的冰花,知道夜已经深了。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站在床子后尾,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
    她轻轻地跪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太阳从冰面上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了这条活路,我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想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
    女人忍住眼泪,笑着说:“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第一段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水生对久别家乡的生疏,对即将到来的重逢的矛盾,也有对家中亲人的担心。
    B. 孩子“是她在那潮……丢鞋甩袜抱养大的”,从侧面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表现了人民为抗战做出的牺牲。
    C. 小说语言朴实简练而内蕴丰厚,耐人琢磨,如水生见到妻子叫的一声“你!”和妻子说的“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等。
    D. 小说没有描写前线的刀光剑影,而是通过心理描写等方式表现后方根据地人民反“扫荡”斗争中的艰难,通过夫妻间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
    7. 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嘱咐”是小说的标题,也是小说的高潮,作者写八年分别、短暂相逢和再次离别的情景,其立意正在于烘托出妻子最后的“嘱咐”。
    B. 小说的标题是文章的线索,全文都是围绕着“嘱咐”来写的。
    C. 标题体现了人物性格,表现了妻子深明大义、爱家更爱国的优秀品质。
    D. 标题暗含人物的情感,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不舍、祝福和胜利的期待,体现了妻子的家国情怀。
    8. 小说中的女人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中多用对话,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B
    8. ①乐观坚强、温柔刚毅。八年离别的相思之苦,八年的风风雨雨,不尽的辛酸,写得深沉含蓄,对敌人的恨,对丈夫的爱,全装在这个农村青年妇女心中。②深明大义、支持抗战。男人在前方打仗,女人在后方支援,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目标。③勤劳善良,关爱家人。抗战八年中,她要躲避日本鬼子,养育孩子,照顾老人,操持家务,为老人送终。
    9. ①补充交代故事内容。人物对话中,读者可以了解水生抗战八年和女人在家的生活情况。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水生说第二天要参加战斗,引出了下文的分别场景。③折射出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如回到家中的对话表现了彼此深深的思念。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
    A.“表现出水生对久别家乡的生疏,对即将到来的重逢的矛盾”分析错误,应该是“表现出水生对家乡深沉的思念,对即将到来的重逢的渴望,也有对家中亲人的担心”。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B.“小说的标题是文章的线索,全文都是围绕着‘嘱咐’来写的”错误,文章的线索不是“嘱咐”,文章围绕“归家”“团聚”“临别嘱咐”展开,这是叙事的线索,“嘱咐”的内容在最后送别之时,全文并非都是围绕“嘱咐”来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目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女人有哪些形象特点。仔细阅读文章,圈画出文中关于女人——水生嫂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女人——水生嫂的形象特点。
    文中写道水生嫂盼望丈夫如星星一样在眼前晃一晃,表现对丈夫的真爱,担心他的安全,但她虽然想念丈夫,但并没有想叫他回来,表明水生嫂深明大义、支持丈夫抗战打鬼子。
    水生嫂回忆自己在拿潮湿闷热的高粱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地把孩子抱养大、孝敬老人给老人送终、做饭以及是撑冰床的好手,都能看出水生嫂的勤劳善良以及对家人的关爱。
    水生嫂八年间生活的辛酸和对丈夫的想念,但水生第二天就要去参加战斗,水生嫂去撑冰床去送他,并且最后忍着眼泪,笑着嘱咐丈夫好好打仗,等着丈夫胜利的消息,可见水生嫂的乐观坚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表达方式的能力。
    题目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中多用对话,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解答此题必须回归文本,分析对话的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对话在表现人物的心理和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表现小说主旨方面的作用。
    文章的开头通过水生和水生嫂的对话,如“什么时候闲着?”“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交代了分别的八年间二人的生活,从而补充交代故事的内容。
    夜深的时候,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引出了分别时水生嫂嘱咐丈夫“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的场面。
    “你想过家吗?”“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人物的对话是人物内心的表现,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出彼此的思念,从而也表现出二者的深明大义,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①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②,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常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草,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文本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吴王:刘濞,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6年被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上令A公卿列侯宗室B杂议C莫敢D难E独F窦婴争之G由此H与错有隙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系治,囚禁治其罪,“系”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的“系”含义相近。
    B. 几杖,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借指老人。
    C. 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义不同。
    D. 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意指后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谋反叛乱的诱因。
    B. 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还特许吴王不再上朝。
    C. 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乱。
    D. 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得释其罪, 谋亦益解。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14. 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
    【答案】10. CEG 11. C 12. D
    13. (1)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
    (2)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
    14. 以西汉削藩的史实,论证了郡县制的优越性,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景帝下令公卿、列侯、宗室共同讨论这件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争议,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矛盾。
    “公卿列侯宗室”是兼语,既是“令”的宾语,又是“杂议”的主语,因此,AB两处不能断开,C处需要断开。
    “难”意为“诃难”, “莫敢难”和“独窦婴争之”语意上形成对比,两句话各自语意完整,都有主谓成分,因此EG两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便拘留、审理、查问吴国的使者/低下头,用绳子拴着脖子拘押起来。
    B.正确。
    C.错误,“存”含义相同,都是探望、问候的意思。句意:每年按时慰问茂才/(宾客)屈驾前来探望我。
    D.正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削藩已成朝臣共识”错误。据文本一“莫敢难,独窦婴争之”可知,削藩一事仍有人反对。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释”,(被)赦免;“益”,渐渐。
    (2)“矫”,纠正;“枉”,偏颇做法;“徇”,遵循;“剖”,分割。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中柳宗元说“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说明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而结合唐王朝因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而由盛转衰的史实可知,柳宗元运用西汉削藩的史实,是为了充分论证郡县制的优越性,从而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当初,在孝文帝时,吴国太子入宫朝见皇上,侍候皇太子饮酒、下棋。吴太子走棋时与皇太子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猛打吴太子,打死了他,灵柩送回安葬。到了吴国,吴王怨恨地说:“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为什么要送回来呢!”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回长安安葬。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京师知道吴王是因儿子的缘故,便拘留、审理、查问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开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来,在长安行秋季朝见礼时,吴王派人参加,文帝再次问起吴王不来朝见的原因,使者说:“吴王其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说‘查看深渊中的鱼,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让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释放了使者,让他们回国,并特意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表示照顾他年老多病,特许不必进京朝见。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可是,因吴国内能冶铜、制盐,百姓不缴纳赋税,服兵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雇人服役,而且给价公平;每年按时慰问茂才,赏赐百姓;其它封国的官吏来吴国搜捕逃犯,吴王都阻止保护。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
    晁错多次上奏陈述吴王的过失,认为应削减他的封地。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他,所以吴王更加骄纵。到景帝即位,晁错对景帝说:“以前高帝刚平定天下,兄弟少,诸子年幼,大封同姓诸侯王,封给齐国七十多个城、楚国四十多个城、吴国五十多个城。这三个非嫡亲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现在,吴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谎称有病不来朝见,依古法应处死。文帝不忍心,赏赐他几案和手杖,对他的恩德深厚,本该悔改自新才对,但他却更加骄横放肆。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反得慢,祸害会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侯、宗室共同讨论这件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争议,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矛盾。
    文本二:
    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但没有几年,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以至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二)(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
    罗隐
    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 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 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 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16. 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杜诗运用了白描和比喻手法,运用白描勾勒出了鹭鸶“雪衣公子”的形象,还把鹭鸶因受惊而飞向空中比作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突出其洁白美丽、轻灵自由的特点。
    ②罗诗运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写鹭鸶虽有“素白”的外表,却有“羡鱼”的内心,突出了鹭鸶的庸俗和道貌岸然。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理解错误。应理解为“鹭鸶不要向人们夸耀自身的洁白”。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比较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杜诗中“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运用了白描和比喻手法,勾勒出了鹭鸶“雪衣公子”的形象,描写鹭鸶群聚与溪流中捕鱼,他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山色,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从诗中可知,此处是描写鹭鸶的群体形象,突出其洁白美丽、轻灵自由的特点。
    罗诗中“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向人夸”运用拟人手法,“夸素白”和“羡鱼心”对比手法,讽刺那些贪婪而又标榜自己的人。道貌岸然,衣冠楚楚,但灵魂未必像衣衫那么素净,心底未必如面容那般慈和,虽然像鹭鸶有“素白”的外表,但也如鹭鸶那样,“羡鱼心”比谁都来得厉害。诗十分含蓄,一个“羡”字,力能扛鼎。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默写。
    (1)《赤壁赋》中描写了客人吹洞箫的内容开始是正面描写,写洞箫的声音呜咽、不绝如缕,接着用侧面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洞箫声音的悲凉。
    (2)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此事件产生的效果的概括。
    (3)古代诗歌描写音乐常用“听声类形”的手法,将无形的声音变为有形的听觉联想,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舞幽壑之潜蛟 ②. 泣孤舟之嫠妇 ③.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④.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⑤. 嘈嘈切切错杂弹 ⑥. 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壑”“潜”“嫠”“报”“浆”等。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人认为读书类短视频,形式灵活、趣味性强、节省了冗长的阅读时间,满足了自身的阅读需求,因而对读书类短视频___①___,坚持打卡,成为“忠粉”。批评者则认为这类短视频以“读书”之名行的是“娱乐”之实,算不上阅读。
    不论人们喜欢与否、是不是乐意接受,眼下短视频正___②___,已经成为数以亿计网民的网络文化消费新宠。刷短视频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短视频占据公众的闲暇时间之多,短视频生产和消费的人群之广,都超过传统的报刊书籍。与特殊年代书籍等文化资源的紧缺不同,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无比丰富、书籍___③___的时代,读书类短视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肯定读书类短视频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被动接受为特点的读书类短视频,并不能代替阅读本身。阅读是一个自主性很强的学习体验,一本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好书,其思想性、文学性、哲理性、思辨性等等,不是短短十多分钟,乃至一两分钟的视频所能浓缩得了的,况且短视频创作者本身的阅读理解也未必完全科学准确,我们只有真正认真读完一本书,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收获,才算得上是有效阅读。有效阅读是一座灯塔,是一缕阳光,是一个阶梯,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照亮我们人生的旅途,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为什么说“读书类短视频不能代替阅读本身”?请简要概括。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趋之若鹜 ②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如日中天 ③浩如烟海/不可胜数/不计其数/汗牛充栋/灿若星辰
    19. (1)阅读是自主性很强的学习体验,阅读应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收获;
    (2)短视频不能浓缩好书的所有内容,其创作者未必能科学准确理解书的内容。
    20. (1)“一座灯塔”“一缕阳光”。“一个阶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释了有效阅读的巨大作用以及意义价值。
    (2)“指明方向”“照高旅途”“引领成功”,运用排比,与前面呼应,增强了感染力与说服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形容人们对读书类短视频的追捧,可用“趋之若鹜”。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相趋附、前往。
    ②语境形容短视频的蓬勃兴盛,可用“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如日中天”。方兴未艾:形容事物 正在蓬勃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气势旺盛或热烈。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在最兴盛的时候。
    ③语境形容书籍丰富,可用“浩如烟海/不可胜数/不计其数/汗牛充栋/灿若星辰”。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不可胜数/不计其数:形容极多。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灿若星辰:像星辰一样灿烂。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结合“阅读是一个自主性很强的学习体验,一本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好书,其思想性、文学性、哲理性、思辨性等等,不是短短十多分钟,乃至一两分钟的视频所能浓缩得了的,况且短视频创作者本身的阅读理解也未必完全科学准确,我们只有真正认真读完一本书,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收获,才算得上是有效阅读”概括出:阅读是自主性很强的学习体验,阅读应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收获;
    结合“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被动接受为特点的读书类短视频,并不能代替阅读本身”概括出:短视频不能浓缩好书的所有内容,其创作者未必能科学准确理解书的内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有效阅读是一座灯塔,是一缕阳光,是一个阶梯”是三个比喻句,本体是“有效阅读”,喻体是“一座灯塔”“一缕阳光”“一个阶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有效阅读对人生的作用和意义。
    “指明前进的方向,照亮我们人生的旅途,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三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句子排列起来,形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使语言富于节奏感和感染力;内容上,与“是一座灯塔,是一缕阳光,是一个阶梯”相呼应。
    (二)《红楼梦》阅读(6分)
    21. 言语交际能力是指说话人在社会交往的各种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极高语言艺术的著作,阅读《红楼梦》能够提升我们的言语交际能力。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文中小丫头是如何巧妙说服薛姨妈的。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贾母因为大儿子要娶鸳鸯动怒,薛姨妈等人急忙回避了。等贾母发完火,又想玩牌,便命丫头们去请薛姨妈。薛姨妈不想去。这位小丫头道:“好亲亲的姨太太,姨祖宗,我们老太太生气呢。你老人家不去,没个开交了。只当疼我们吧。你老人家嫌乏,我背了你老人家去。”
    【答案】首先,摆明事情的重要性,“老太太生气呢”,然后,“你老人家不去,没个开交了”,让薛姨妈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然后,“只当疼我们吧”,将薛姨妈摆在体恤下人的主子位置,最后,“你老人家嫌乏,我背了你老人家去”提出解决办法,虽有点夸张,但如此连撒娇带恳求,自然有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小丫头的话一共有四句,每句话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说。
    “好亲亲的姨太太,姨祖宗,我们老太太生气呢”中“我们老太太生气呢”让薛姨妈认识到事情的重要性。
    “你老人家不去,没个开交了”让薛姨妈感受到自己重要性,只有薛姨妈才能让老祖宗的怒气消除。
    “只当疼我们吧”薛姨妈去是体恤这些下人,省得下人不好交差,所以将薛姨妈摆在体恤下人的主子位置。
    最后“你老人家嫌乏,我背了你老人家去”中“背了你老人家去”,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既解决了贾母让接薛姨妈的问题,也解决了薛姨妈嫌乏的问题,话语虽有点夸张,但如此连撒娇带恳求,自然有效。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
    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树根深埋地下,寂静无华,却称之为“本”;树枝葱茏繁盛,花香弥漫,却称之为“末”。人生亦是如此,正如《论语》所记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行于世,理应固本强基,砥砺深耕,壮大自己的根系,方能有源源不断的给养,使人生之花始终摇曳于岁月的枝头。
    林逋于《省心录》中有言:“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成长之路如木之生长,非一日之功,唯有脚踏实地,静心沉淀,方能有所成就。
    养得深根,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一时的长短快慢并不意味着什么,最终决定胜负的是看谁更有力量跑得最久、跑得最远。然而纵观当下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为了敲开理想工作的大门,过度包装自己的简历,摇身变成无所不能的“全才”,却最终在实践中暴露自己的“华而不实”,从而陷入信任危机,甚至面临辞退。所以我们不妨在开始时就放慢脚步,扎根地下,踏实躬耕,沉淀自己,厚积“勃”发。
    古往今来,脚踏实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唯有拒绝浮华,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踏出坚实的人生。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礼院士幼年时便潜心研究中医药学,他翻遍中医古方,熟记每一味中药的药性药理,在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领域砥砺深耕,于武汉疫情严重之际,采用纯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病救人,创造性实现“三个零”的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用百倍心血,开一剂良方,数十年的潜心钻研为他积蓄了蓬勃的力量,终在古稀之年,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彰显人生价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也应远离喧嚣,扎根地下,涵养力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在这个风云变幻、快速发展的时代,青年一辈当日积跬步,以致千里。东汉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终成“草书之祖”;天才少女武亦姝,高中时诗词储备量便已惊人,最终斩获《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外卖小哥雷海利用工作之余,读书背诗,最终惊艳众人。他们无一不在启示我们,青年立身于世,应当戒骄戒躁,沉淀自我。脚踏实地,则根本固,大事可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为新青年的我们,更应明白其中的真谛。我们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涵养根本,使民族复兴的大树枝繁叶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对比鲜明的两段内容组成。一是树枝和树根特点的对比,树枝美丽、喧嚣,树根朴实、沉稳。二是古人对树枝和树根的不同态度对比,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寄寓了古人对树枝、树根的褒贬之情。理清了两则材料的内涵,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立意。
    从树枝与树根的关系切入。二者既是统一的关系,树根长年累月默默输送养分,带来了树枝的繁华热闹,由此,可以隐喻“厚积‘勃’发”、“台前幕后”;二者也可以是对立关系,树根朴实,树枝招摇,究其原因是树根成熟稳重,树枝喧嚣浮动。由此,可以隐喻人生应该沉稳踏实,固本强基。
    从古人对树枝、树根的不同态度切入。古人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可以看出古人贬树枝,赞树根,究其本质,则是启示我们为人要踏实稳重。而当今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人生,忽视踏实勤奋的工作。由此,可以针砭时弊,探究其背后的根源。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国家非遗传人数十年潜心躬耕,终成大器,也可结合当今社会现象,指出舍本逐末的危害,亦可将二者综合运用,形成正反对比论证,使文章论证得更为严密。
    立意:
    1.固“本”强“末”
    2.厚积才能“勃”发。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
    5.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6.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相关试卷

    2024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等校高三上学期开学实用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等校高三上学期开学实用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等校高三上学期开学实用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等校高三上学期开学实用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德国思想家谢林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