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农耕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人与土地的连结嵌入我们文化基因深处。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的概念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气质的凝练。然而,伴随现代城市化进程而来的是乡野土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农事知之甚少,对“三农”也愈加隔膜,加之农业机械化生产,农耕文化面临消弭的危机。由此,乡村生活综艺应运而生,实现在电子空间乡村生活的影像转化,力图填补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对乡村的时空感知和情感依托。
作为一种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乡村”在综艺里是异于“都市”的他者存在。都市高速快节奏运转,乡村则慢速时间循环。在慢综艺的叙事内核里,乡村的田园风光、家长里短、安宁悠远的自然意境被塑造成现代都市人的“武陵源”,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隐居理想的唤起,也是山水美学、诗意栖居的精神表达,更是都市日夜忙碌之余焦虑和压力的释放。换言之,乡村作为都市人审美对象而存在,是被言说和重塑的对象。
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让嘉宾走进乡村参与农耕生产,从零起步,农业基础知识、农具操作技能都作为节目的有机组成元素一一呈现。都市青年初干农活时的局促,暴露自身乡村地方性知识的欠缺,实质展示出城乡二元结构中乡村权力的一次反转。 节目中,嘉宾与乡村在消费语境下的二元对立关系消除了,嘉宾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参与全流程管理,从挖沟到播种,从施肥到收割,从储存到售卖,全身心体验劳动的每一个环节。 由此,“耕耘”不再是文学叙事性的表达,而是一次次汗水浸透衣领的真实体验;“乡村”不再是浪漫主义的审美对象,而是由一次次具体的劳作编织的参与性事件。
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展议题相呼应,是文艺服务人民的有效实践路径。村容村貌、农事活动的媒介化呈现,其影像传播的意义在于塑造公众的“目光”。如果文字的意义源于阅读,那么影像的意义得自眼光。在影像的范畴里,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涵化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此前,乡村生活综艺的表达视角多是抽离自我的“消费”,如今《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侧重投入自我的“生产”。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作为“内娱首部劳动纪实互动真人秀”,它重在展现劳动,是对都市青年与自然“斗争”的纪实,虽以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为切口,思考的却是“为什么要种地”“为什么是年轻人种地”的大问题。
从综艺制作的角度看,《种地吧》的爆款气质源于一个“真”字。嘉宾真刀真枪下地干活,不做作,没有剧本可以参照,全凭事情的进展,由每个人自我决定和自我行动。看似随性,才有真实。首期内容中,就有撞坏收割机、收割机挂倒电线、收割机陷入水泥中等问题;后发生排水沟被堵的情况,不得不在零下气温中瑟瑟发抖通了半宿;再有就是上网搜索种地、基建或养殖的教学视频,在干活的过程中不断试错……所谓网络综艺的“网感”,不是提前的设计与编排,而是记录人在真实情境下的反应。
除了行动上的“真”,还有思考问题上的“诚”。“种地小队”面对并不熟悉的农耕生活,他们亲历身体上的劳累,经历情绪上的局促、尴尬,团结一心克服接踵而至的困难,这何尝不是屏幕前年轻观众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
不必讳言,我们这一代离土离乡的都市青年,对农耕体力劳动的体验几乎为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是通病,田间劳作多是叶公好龙的想象。相较于文字的理性,影像传播是零距离的。面对“种地小队”在田间地头如“变形记”般的纪实镜像,或许可以让都市里的孩子对躬耕劳作的辛苦有更确切的认知,从而有助于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
四季更替,生长有序,土地里的播种与收获,输出的是不骄不躁、踏踏实实的生活哲学。屏幕前的观众或许可以从农村综艺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里汲取积极生活的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
(摘编自张凯滨《乡村生活综艺:媒介化时代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连结》)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生活综艺的出现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气质,也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农耕文化面临着消亡有关。
B. 乡村生活综艺通过影像媒介呈现乡村生活,拉近城市人和土地的时空距离,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人们对土地的依恋情结。
C. 乡村生活综艺里的“乡村”都是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是都市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可释放人们的焦虑和压力。
D. 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展议题相呼应,培养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综艺《种地吧》通过“种地小队”耕作劳动的真实参与和体验过程的呈现,实现了对以往乡村综艺题材的突破。
B. 《种地吧》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只是一个切入点,目的不仅在于引导人们对劳动的真实体验,更在于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活的哲学。
C. 《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年轻人重视自我生产,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不再消费,而是自己耕作,自给自足,以加强劳动的真实体验。
D. 《种地吧》有助于让都市里的孩子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是因为节目如纪实镜像,给他们提供了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
3. 下列乡村生活综艺节目中,最能反映“重返土地”主题的一项是( )
A. 《向往的生活》,用流水线的录制模式,安排嘉宾们扮演不同角色,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逃离快节奏生活的“桃花源”。
B. 《一路成年》,五个刚走向社会的青年,在各自父亲的陪伴下到乡村去,父子们同吃同住、共同劳动,一起完成一场“成人礼”。
C. 《宝藏般的乡村》,嘉宾通过体验农忙、品尝美食、趣味游戏、直播带货和与村民同吃同住等项目,感受乡村的物产风貌。
D. 《哈哈农夫》,嘉宾们在一日三餐饮食起居的基础上,还需要打理家禽家畜和各种庄稼,参与当地传统农作事务,体验当地特色饮食。
4. 就乡村生活综艺来说,影像传播这种媒介相较于文字的优势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近年来乡村生活综艺为什么能够持续受到人们的关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蓝眼
冯骥才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天津卫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蓝眼是他的外号,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据说他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眼看似没看,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
“你打算卖多少钱?”
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
“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赛没听,又说一遍:
“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
“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
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尤其难得,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念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汤寡水,没了精神。真假画的分别是,真画经得住看,假画受不住瞧。这话传开之后,就有新闻冒出来一有人说这画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赝品!
蓝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传得愈玄。后来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了。说是有人在针市街一个人家里,看到了这轴画的真品,于是,又是接二连三,不间断有人去裕成公古玩铺看画,但这回是想瞧瞧黄三爷用嘛能耐把蓝眼的眼蒙住的。向来看能人栽跟头都最来神儿!
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儿。要真有张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蓝眼听出佟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
佟老板派尤小五去打听,转天有了消息。原来还真的另有一幅大涤子,也叫《湖天春色图》,而且真的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着蓝眼去看。蓝眼待到了那家一看,眼镜片刷刷闪过两道蓝光,傻了!
真画原来是这幅。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这两幅画的大小、成色、画面,全都一样,连图章也是仿刻的。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
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已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他二十年没错看过一幅。他蓝眼简直成了古玩行里的神。他说真必真,说假准假,没人不信。可这回一走眼,传了出去,那可毁了。
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裕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块的,要栽全栽。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两幅画都攥在手里,哪真哪假就全由自己说了。但办这事他们决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到崔家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买东西就怕一边非买,一边非不卖。可是去装买主这人心里有底,因为来时佟老板对他有话“就是砸了我铺子,你也得把画给我买来”。这便一再让步,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三倍的钱还多。
特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佟老板舒口大气,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等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刷刷刷闪过三道蓝光。人竟赛根棍子立在那里。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
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这才是人家造假画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本事!
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肚脐眼?
蓝眼差点一口气闭过去。转过三天,他把前前后后的事情捋了一遍,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一步步叫你钻进来,人家真画卖得不吃亏,假画卖得比天高。他忽然想起,最早来卖画的那个人,不是对他说过“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吗?人家有话在先,早就说明白这幅画有真有假。再看打了眼怨谁?看来,这位黄三爷不单冲着钱来的,干脆说是冲着自己来的。人家叫你手里攒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多绝!等到他明白了这一层,才算明白到家,认栽到底!打这儿起,蓝眼卷起被袱卷儿离开了裕成公。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减)
文本二
冯骥才坚持小说家的语言——不管写的时候多么激情澎湃,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先成熟的是诗,然后是散文,而诗歌给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语言。写《俗世奇人》的时候,我写得很快,但改的遍数很多,语言不行,我不敢放手。
(选自蒋肖斌《冯骥才:在绘画与写作间甜蜜往返》)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开头大加渲染蓝眼的看画本领,为后文蓝眼一步步走进黄三爷设下的圈套埋下伏笔。
B. 卖画人说“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是故布疑云,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以期蓝眼能够花高价买下画作。
C. 蓝眼第一次买画之后,关于人们接二连三地去看画的情节有两处,前一处人们是好奇,后一处人们则是想看笑话
D. 小说善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如作者在塑造佟五爷的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7. 关于文本一中蓝眼的眼镜片闪过蓝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蓝眼只拉开了半尺画,眼镜片就闪过一道蓝光,说明蓝眼名不虚传,他的“半尺活”确实厉害。
B. 蓝眼在崔家看到另一幅《湖天春色图》时,眼镜片闪过两道蓝光,此时他的心里既吃惊又羞愧。
C. 对蓝眼的眼镜片三次闪过蓝光的描写,不仅照应了小说的标题,也暗示了蓝眼的心理变化过程。
D. 两轴画对照看时,蓝眼的眼镜片闪过三道蓝光,此处的三道光与最初买画时的一道光形成对比。
8. 文本一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中冯骥才认为“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语言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①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②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顺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注】①卞随、务光:夏商时代两位隐士,汤灭夏让位于他们,他们拒不接受。②孤竹君:孤竹国国君。孤竹,商时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③木主:木牌位,即灵牌。当时文王已死,武王载其父之灵牌伐纣,以示乃奉父命征讨。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正确的序号。
或择地A而蹈之B时C然后出言D行E不由径F非公正G不发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艺”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含义相同。
B. 盖,指大概;与《狼》中“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盖”意思不同。
C. “安适归”,回归到哪里;与“大王来何操”的句式特点相同。
D. 与,指帮助;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者”的“与”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为伯夷、叔齐作传,引用史实,敷衍故事,将之作为《史记》列传中的第一篇,可见伯夷、叔齐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B. 作者认为政权是最贵重的东西,帝王是最高的主宰,对于传授政权、选拔天子的大事,万不可疏忽大意。
C. 本文简要叙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他们先是让国出逃,国人只得立孤竹君的第三个儿子为王,他们叩马而谏,耻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D. 本文作者借为伯夷、叔齐立传浇自己胸中块垒:对当时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社会提出了愤怒的质问;对所谓“天道”,表示怀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2)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14. 孔子评价伯夷、叔齐“贤人也”,伯夷、叔齐身上具有孔子所推崇的儒家的哪些品质?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出迎使客质明①放船自瓦窑归
黄庭坚
鼓吹喧江雨不开,丹枫落叶放船回。
风行水上如云过,地近岭南无雁来。
楼阁人家卷帘慕,菰蒲鸥鸟乐湾洄。
惜无陶谢②挥斤③手,诗句纵横付酒杯。
[注]①质明:天正放亮之时。②陶谢:指陶渊明、谢灵运。③挥斤:运斤成风,本义指挥动斧头砍下去就是一阵风,后比喻技术极为熟练高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出迎使客的时节、地点和天气,也巧妙地点了题,“鼓吹”写出了出迎使客时演奏的鼓吹乐。
B. 颔联前句“如云过”三字写出了粼粼细浪仿佛天上的行云的情景,后句则指出了岭南的地理环境。
C. 颈联描绘了一幅两岸的人家高卷楼阁上的重重帘幕,江中的鸥鸟爱在菰蒲里的流水潆洄的画面。
D. 这首诗写黎明时分放船归来一路所见的风光,物象鲜明,充满了浓郁诗意,意境广远,格调清新。
16. 尾联“惜无陶谢挥斤手,诗句纵横付酒杯”蕴含情味,请简要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语句是:“,。”
(2)南朝诗人鲍照在《代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亦有类似语句:“,。”
(3)荷花,别称芙蓉。古人喜欢以“芙蓉”入诗,通过富有美感的意象表达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有① ,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芬芳馈赠。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花语”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情感表达。奥运会上“颁奖授花”是一种悠久而传统的仪式,既是对获奖选手的祝福和鼓励,又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体现,更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表现。
② ,北京冬奥会的颁奖花束首次采用了绒线花束,这是奥运历史上第一次没有采用鲜花作为运动员的颁奖花束,可谓独具匠心。此花束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的绒线花束,工艺复杂,寓意丰富,情意绵长。
绒花在本届冬奥会颁奖仪式上“解锁”了作为帽饰的新功能,也为颁奖礼服添彩增色。中国人自古就有遇到喜事簪花的习俗,既带动了更多的目光聚光于这项小巧精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也符合这种民俗文化,无形之中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帮助。这朵在北京传承了300余年的绒花,③,登上了国际舞台,其蕴含的深刻文化精神也通过服装这种外在表现形式绽放光彩。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
C. “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D. “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II(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有人断言,“以中国的实力,二十年也造不出自己的原子弹”。回答他的,是罗布泊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曾有人质疑,“你们一年发射两艘飞船,怎么可能这么快?”回答他的,是“神舟”连发、“北斗”组网、“天和”入轨、“祝融”探火……中国的科技真可谓① 。
发射台一场场胜券在握的点火,宇航员一次次②式的出舱,一组组精确无比的数据,背后是什么?2003年,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即将升空。就在那两年,世界范围内集中发生多起航空器灾难。记者们③:“飞船在上升和返回中出事故怎么办?”“神舟五号”的设计师团队自信地回答:“‘神舟五号’有8种救生模式、180多种故障对策。计算机的70万个程序中有30%是在正常情况下使用的,另外70%都是在故障情况下发挥作用的。”
多少中华先民在神话里想象、在诗歌里遥望的宇宙,今天与我们之间只是一个“出差”的距离!是什么让神话成为现实?正是中国航天人60多年全心全意地投入“星辰”的执着,正是始终如一的守正和大胆创新,正是“择一业终一生”的甘之如饴“坐冷板凳”的初心。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一滴辛勤的汗水,必会开出一朵美丽的鲜花,或早或晚而已;每一个坚实的脚印,必能垒出一截人生的高度,或长或短而已。付出,总会有回报,形式不同而已。只要你愿意为自己努力,流下的汗水终将会开出美丽的花!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解析
1. C.“都是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是都市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可释放人们的焦虑和压力”观点所指范围扩大。根据原文“作为一种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乡村’在综艺里是异于‘都市’的他者存在”“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可知,这只是《种地吧》之前的乡村生活综艺对“乡村”的认知。
2. C.“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不再消费,而是自己耕作,自给自足,以加强劳动的真实体验”曲解原文。原文“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意思是说原来都市人是乡村文化的旁观者和消费者,而现在则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生产者。
3. A.充满设计感,且“桃花源”只是美化乡村;
B.只是成人礼的仪式;
C.参与者更多的只是作为消费者来到乡村。
D.《哈哈农夫》节目让嘉宾真实地体验了农人的生活状态,最能反映出“重返土地”的主题。
4. ①可以借助影像转化填补人们的想象空间,从而弥补中国人骨子里对土地的依恋之情。
②可以直观、真实地展示出更多的乡村生活细节和场景,给人更直接的视觉与情感冲击。
③可以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逐渐影响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④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影响更深远,可以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乡村生活。
5. ①乡村题材的综艺节目擅长慢慢讲故事,让人们了解有别于城市的乡村生活,维系国人文化基因中的乡土情结。
②乡村生活综艺展现的清新淳朴的田园风光,给都市人提供了一个脱离城市喧嚣,体会平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场景。
③乡村生活综艺节目自身不断成长更新,紧贴时代议题,是文艺服务人民、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路径。
④变革后的乡村生活综艺节目以“重返土地”为主题,通过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让都市人可以从中汲取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
6. B.“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以期蓝眼能够花高价买下画作”错。卖画人说此话确实是故意为之,但并不是刺激蓝眼,让他高价买画,而是刻意提醒,为后文假画的出现作铺垫。
7. D.“此处的三道光与最初买画时的一道光形成对比”错。从一道蓝光、两道蓝光到三道蓝光,是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不是对比。
8. ①明线是蓝眼的一系列活动:买真画、被流言闲语困扰、买假画、发现上当、离开裕成公。暗线是黄三爷精心策划使蓝眼上当:卖真画、散布谣言、卖假画。②明暗两条线索互相交织,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也使小说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两条线索形成对照,突出了蓝眼和黄三爷不同的形象特征,能引起读者对人物的思考。
9. ①使用方言词汇,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如“听赛没听”“嘛能耐”“转天”“打眼”等天津方言的运用,符合小说敌事发生于天津卫的背景。②善用修辞,语言凝练传神。如“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运用比喻手法,把造假的人的破绽比喻为没藏好的尾巴尖儿,生动形象,具体可感。③语言幽默,富有津味相声特色。如“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肚脐眼?”等语句,调侃式地表现了蓝眼此时心中的自嘲之意,暗示了蓝眼尴尬处境的同时又令人忍俊不禁。
10. 句意: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
“或择地而蹈之”语意完整,“而”表顺承,中间不能断开,故B处断;
“时”是动词,与“然后出言”构成顺承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故D处断;
“行不由径”中,“径”作“由”的宾语,故F处断。
11. A.正确。指的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句意: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B.正确。大概。/原来。句意: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C.正确。同为宾语前置句。句意: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D.“意思相同”错误。帮助/结盟、与……交好。句意:总是经常帮助好人。/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
12. C.“第三个儿子”错,国人立的是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中子”,即“仲子”,第二个儿子。中国的传统中,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
13. (1)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正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
(2)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
14. ①“仁”。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扬他们“求仁得仁”。②“义”。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反对武王伐纣,认为武王这样做是臣子弑君;伯夷叔齐作为商朝的遗民,宁愿饿死,不食周粟。③“孝”。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④“悌”。叔齐让国于兄,体现的是“悌”。
参考译文:
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但是还可以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唐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子上加以考察试用,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重要的统领,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地郑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以此为耻辱,于是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朝,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言道:“父亲死了不下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送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正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这样,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最终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距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天道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富贵几代不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还是不是天道呢?
15. B.“岭南的地理环境”错,这句意思是“这儿地域接近岭南,但已没有鸿雁飞来”,可见这里指的是出迎使客的地理环境,并不是指出了岭南的地理环境。
16. ①尾联借“陶谢”“挥斤”之典故,表达出诗人对自己没有陶渊明、谢灵运那样高超的写作技艺以及只能把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付与酒杯的遗憾之情。②尾联是在前三联写景的基础上的真情流露,这里以抒情作结,情味更为隽永。
17.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
18. ①借鲜花来表达美好感情的先例 ②与以往的传统鲜花束不同 ③终于突破了地域限制
19. A项和文中的破折号都是解释说明。
B.表示意思的递进;
C.表示突然转变话题;
D.表示声音的延长。
20. 此举既符合这种民俗文化,也带动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这项小巧精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无形之中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帮助。
20. 原句语病有:
成分残缺,“既带动了更多的目光聚光于这项小巧精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缺主语,在“既”前加上“此举”;
语序不当,应将“带动了更多的目光聚光于这项小巧精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与“符合这种民俗文化”互换位置;
搭配不当,“聚光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搭配不当,将“聚光”改为“聚焦”。
21. ①日新月异;②闲庭信步;③忧心忡忡
22. 运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先提问“是什么让神话成为现实”,引起读者思考,再依次列举了三个方面的因素,全面展现中国航天人为航天事业不懈追求的精神,使表达富有气势。
23. 例文: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
戢鳞潜翼耐浮沉,自得峻邈来日长。蓄力耕耘,必有收获。坚毅登攀,定能挐云。付出辛勤的汗水,总会有回报,无论花开晚早;迈出坚实的脚步,必然会有新的高度,哪怕或长或短。天道酬勤,力耕不欺。人生就是这样,只要你愿意为自己努力,流下的汗水终将会开出美丽的花!
黾勉苦辛,朝乾夕惕。无惧岁月漫长,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努力,耕耘,用时间静待花开。
半卷红楼传世,一生勤勉不倦,曹公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穷经皓首用尽一生的光阴,写就旷世奇书《红楼梦》,孜孜耕耘,就会有收获。耄耋之年,荣膺诺奖,多丽丝•莱辛亦是笔耕不辍,用生命在写作的大地上耕耘,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开设以来年龄最大的获奖者。“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在中国核盾事业耕耘不断,林俊德砥砺前行,全军挂像,熠熠生命。历览前贤,我辈亦需努力付出,勤勉不断,静待花开,哪怕时间漫长。
木槿昔年,浮生未歇。哪怕坎坷不断,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勇毅,执着,用坚韧守候生命。
人生如逆旅,我辈亦行人。麦家曾在他的随笔中写道:“最黑暗的总是最光明,光明总源自黑暗的破晓。”面对疾患,江梦南以勇毅执着为画笔,以勤奋为纸,擘画人生蓝图,成为青年人的楷模;家境贫寒,刘秀祥背着母亲上大学,坚强上进,勤奋努力,学有所成回报家乡,成为年轻人的典范;脱贫路上,黄文秀投身于最艰苦的基层,辛勤付出,勤勉不怠,成为时代楷模受人敬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辈亦当以勇毅执着直面人生,天道酬勤,哪怕坎坷不断。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即使前路漫漫,天道酬勤,力耕不欺,笃行,踏实,用实干创造辉煌。
“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钱三强曾说过。坐而论道,夸夸其谈,难成大事;实干兴邦,脚踏实地,笃行不怠。天道酬勤,撸起袖子加油干。成就“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那是林鸣于伶仃洋的滔天排浪中不断努力,勤奋创造的奇迹;“一眼万年”的中国天眼,那是南仁东穿越偃蹇,勤奋不倦,脚踏实地,在贵州的窝凼山谷里铸就的伟业。道虽迩,不行不至,我辈青年更需踏实笃行,天道酬勤,即使前路漫漫。
踔厉奋发行不倦,踵事增华待花开。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博观约取,含章未曜;不畏蹭蹬,静心淬炼;笃行不怠,履践致远。每一滴辛勤的汗水,必会开出一朵美丽的鲜花,或早或晚而已;每一个坚实的脚印,必能全出一截人生的高度,或长或短而已。天道酬勤,力耕不欺。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审读材料可知,写作的中心是“付出,总会有回报,形式不同而已”,最后一句是对这句话的补充,强调付出努力,终会看到花开。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付出”和“回报”。“回报”既可能是直接的、看得见的,也可能是间接的、看不见的,但无论何种形式,都能促使自己成长。
“付出”与“回报”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真正落实到生活中,有很多人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努力得不到回报而心生怀疑,甚至止步不前。材料引导我们,眼光要放得长远,只要我们选择的方向是对的,暂时看不到收获并不可怕,只要持续努力,一定会看到美丽的花朵。写作时应当对这个道理进行阐述,让自己的观点带着个人的感悟而与众不同。
作文可以写成记叙文,记述自己或他人经过付出最终收获成功的故事,让人感悟到“付出,总会有回报”的道理,具体选择对象是什么身份,付出的过程,回报的大小,可以自主选择。如可以写中学生勤奋付出终获理想学业的经历,可以写农民、写工人,写医务工作者,写科研人员,写航天英雄……故事内容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事迹,在具体描写中融合道理。
也可以写议论文,通过列举古今中外典型事例,论证道理,阐述“付出,总有回报”的道理;也可以写成书信,写成演讲稿,写成发言稿,甚至写成小品文。本文容易写,可以在选材的新颖,语言的优美,构思新巧上有所突破,才能获得高分。
立意:
1.付出,总会有回报。
2.付出,促使自己成长。
3.努力耕耘,总有收获。
1
2
3
6
7
10
11
12
15
19
C
C
D
B
D
BDF
D
C
B
A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