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八年级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展开A.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B.茶杯的高度是10
C.普通课本一张纸的厚度是7
D.他自己的身高是16.7
2.(2分)如图所示,下面四个图像反映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3.(2分)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科技进步,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B.声音不但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也能在真空中传播
C.物体只要振动就发声,但是我们不一定能听到
D.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都是340m/s
4.(2分)如图是因“吵架”走红于网络的江西省图书馆机器人“图图”和“旺宝”。两机器人站立不动时,若认为“图图”是运动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B.远处的行人
C.旺宝D.静立的工作人员
5.(2分)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C.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
D.误差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
6.(2分)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就属于噪声
B.悠扬的音乐不能成为噪声
C.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工厂里用的防噪声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7.(2分)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关于二胡说法正确的是( )
A.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B.二胡发出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C.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振动得越快,响度就越大
D.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音调
8.(2分)某同学利用同一刻度尺测量八年级物理课本长度时,得到下列5个数据:25.99cm、25.98cm、25.53cm、26.00cm、26.01cm。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课本长度为25.995cm
B.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
C.第三个数据是错误的
D.多次测量目的是减少误差
9.(2分)日晷是利用其上面直杆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它的发明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下列现象中与日晷计时原理相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桥在水中的倒影
C.清澈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
D.雨后的彩虹
10.(2分)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呐发出的次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
B.医院利用次声波检查胎儿在母体内是否正常发育
C.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海啸等都伴有超声波产生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11.(2分)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是红色的,因为国旗反射了红光
B.《玄贞子》中记载“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因为太阳光是单色光
C.验钞机利用紫外线来显示钞票上隐藏的标记,因为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D.坐在教室两侧的同学会看到“黑板反光”现象,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12.(2分)下列有关声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是谁
B.“响鼓也要重锤敲”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声音的音调越高,传播的越远
D.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3.(2分)溺水是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从岸边看池水不深,在没有安全保障情况下切记不要下水。池水看起来变浅,能解释这种现象的光路图是( )
A.B.
C.D.
14.(2分)如图所示是苍鹭从平静水面上起飞的瞬间,关于苍鹭在水面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苍鹭飞离水面的过程中像会变小
B.苍鹭飞离水面的过程中像会变大
C.苍鹭与它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D.水越深苍鹭所成的像离它越远
15.(2分)如图所示,这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的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
A.干燥的路面发生镜面反射
B.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漫反射
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暗于看干燥的路面
D.照射到干燥路面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6.(2分)一束单色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境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O是入射光,OA是反射光
B.AO是入射光,OC是折射光
C.∠AOM是入射角,∠BON是反射角
D.光若沿CO入射,将沿OA和OB射出
17.(2分)下列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虚像是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B.虚像是人的幻觉,光线并没有进入人眼,实像是相反
C.实像能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D.实像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
18.(2分)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根据公式v=,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运动路程成正比
B.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运动时间成反比
C.物体运动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D.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运动路程成正比,与运动时间成反比
19.(2分)小明在学校举行的体育运动会百米赛跑中,前50米用时6秒,后50米的平均速度为6.25m/s( )
A.7.1m/sB.8.3m/sC.14.6m/sD.7.3m/s
20.(2分)如图所示甲、乙微型小车的运动记录,两小车均由左向右运动。现利用频闪照相记录两小车的位置,频闪相机每隔0.02s拍一次照( )
A.甲做减速运动,乙做匀速运动
B.从A位置运动至E位置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C.乙运动至D位置时速度为1m/s
D.从D位置运动至E位置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21.(2分)如图所示,为了使读数更精确,应选择 (选填“甲”或“乙”)刻度尺,所测物块的长度为 cm。
22.(3分)小朵从家中出发到达京华城广场后,沿原路返回家中,其中一半路程步行,路程与时间的图像如图所示,则步行的是图中的 段(选填“0A”或“AB”),她骑车的速度是 m/s。骑行时以小朵为参照物,跑道旁边的建筑物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23.(5分)人生活在光的世界里,伴随着“影”的存在。“人影相随”中的“影”是光在空气中 形成的;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 现象,后者是光的 现象;在黑暗的屋子里,用红色灯光照在白色上衣,则上衣呈 色,裤子呈 色。
24.(5分)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航天员要用对讲机说话的原因是 。
(4)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三种声音的波形图,由图形可知:图甲和图乙的声音 相同。图甲和图丙声音的 相同。(选填“音调”或“响度”)
25.(3分)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据图分析:反射角的大小是 °,折射角的大小是 °,空气在界面的 (选填“上”“下”“左”或“右”)侧。
三、作图与实验题(第26题2分,其余每空1分,共24分)
26.(2分)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中画出反射光线
27.(6分)如图所示,是同学们做的几个有关“声现象”的实验。
(1)图甲所示实验说明 ;音叉发出的“嗡嗡”声是通过 传播到同学们耳朵的;图乙所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闹钟声音的响度逐渐变小 。
(2)如图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若用力大小一定,探究的是 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若钢尺伸出桌边的一段长度不变,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时 的关系;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这是由于 。
28.(6分)小明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如图1所示,实验时,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右侧可绕ON翻折)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应 于镜面。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光在纸板上发生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呈现径迹。光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
(2)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是为了 ;根据实验结论可知:当入射光EO与平面镜夹角为50°时,反射角为 。
(3)让光沿图1中FO方向照射到镜面,它会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4)如图2所示,把纸板ENF右侧绕ON向前折或向后折,在右侧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 内。
29.(5分)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本实验测平均速度的原理公式是: 。
(2)除图中的刻度尺外,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填名称)。
(3)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测得时间tAB=2s,则AB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4)实验中可以发现vBC vAC。(选填“>”、“<”或“=”)
30.(5分)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蜡烛A,重复做多次实验。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 。
(2)实验中,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 (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屏上有无像。
(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观察发现:玻璃板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①、②、③三幅图中, 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5)小羽将图甲中的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蜡烛所成像的位置将 (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保持不变”)。
四、计算题(第31题8分,第32题10分,共18分)
31.(8分)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100米赛跑时,枪声从起点传到终点所用的时间?(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人对着山崖喊话,经过3s后听到回声,求人距离山崖多少米?
(3)上海到南京的T722次特快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计算列车由上海到南京的平均速度。
32.(10分)清晨某老师从家以1m/s的速度步行去学校,步行90m后发现快要迟到了,他用1min的时间扫一辆恰好停在路边的共享单车
(1)该老师步行的时间是多少?
(2)该老师骑行的路程是多少?
(3)该老师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题2分,共40分)
1.(2分)某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写单位,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mm( )
A.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B.茶杯的高度是10
C.普通课本一张纸的厚度是7
D.他自己的身高是16.7
【答案】A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
A、物理书的长度约为25cm左右,故A符合题意;
B、茶杯的高度是10cm=100mm左右;
C、7mm接近一本书的厚度,故C不符合题意;
D、他自己的身高约为16.7dm=1670mm左右。
故选:A。
2.(2分)如图所示,下面四个图像反映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C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的倾斜程度表示速度的大小;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解答】解:
①图像中线段与时间轴平行,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此图像表示汽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也就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此图像表示汽车速度保持不变,一直在匀速直线运动;
④此图像的意思是汽车加速行驶。
反映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②③,故C正确。
故选:C。
3.(2分)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科技进步,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B.声音不但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也能在真空中传播
C.物体只要振动就发声,但是我们不一定能听到
D.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都是340m/s
【答案】C
【分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
【解答】解: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也停止,故A错误;
B、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液体,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或低于20Hz我们听不到;
D、一般情况下,液体中其次,15℃空气中声速是340m/s。
故选:C。
4.(2分)如图是因“吵架”走红于网络的江西省图书馆机器人“图图”和“旺宝”。两机器人站立不动时,若认为“图图”是运动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B.远处的行人
C.旺宝D.静立的工作人员
【答案】B
【分析】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解答】解:两机器人站立不动时,若认为“图图”是运动的,因为“图图”相对于行人位置发生的变化。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5.(2分)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C.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
D.误差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
【答案】C
【分析】(1)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
(2)误差不同于错误,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在实际中经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
【解答】解:A、认真测量,但不能避免误差;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B错误。
C、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故C正确;
D、错误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因此误差不可避免,故D错误。
故选:C。
6.(2分)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就属于噪声
B.悠扬的音乐不能成为噪声
C.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工厂里用的防噪声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A
【分析】(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A、只要妨碍人们正常学习,故A正确;
B、悠扬的音乐也可能成为噪声,故B错误;
C、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工厂里用的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故选:A。
7.(2分)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关于二胡说法正确的是( )
A.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B.二胡发出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C.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振动得越快,响度就越大
D.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音调
【答案】D
【分析】(1)响度是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2)从环保角度定义,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想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是噪声;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
(4)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解答】解:A、响度是声音的强弱,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B、从环保角度来看、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二胡发出优美的声音也可以成为噪声;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得越快,故C错误;
D、拉二胡时,是为了改变音调。
故选:D。
8.(2分)某同学利用同一刻度尺测量八年级物理课本长度时,得到下列5个数据:25.99cm、25.98cm、25.53cm、26.00cm、26.01cm。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课本长度为25.995cm
B.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
C.第三个数据是错误的
D.多次测量目的是减少误差
【答案】A
【分析】在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求平均值时,要先对所有数据进行判断,把错误数据删除,然后进行平均,并且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与原始数据保持一致。
【解答】解:
五次测量结果分别是25.99cm、25.98cm、26.00cm,因此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这不是读数误差造成的,即该数据错误;物理实验中;
所以物体的长度L=×(25.99cm+25.98cm+26.00cm+26.01cm)≈26.00cm,A错误。
故选:A。
9.(2分)日晷是利用其上面直杆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它的发明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下列现象中与日晷计时原理相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桥在水中的倒影
C.清澈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
D.雨后的彩虹
【答案】A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日晷是利用其上面直杆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A、小孔成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B、桥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
C、池水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D、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故选:A。
10.(2分)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呐发出的次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
B.医院利用次声波检查胎儿在母体内是否正常发育
C.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海啸等都伴有超声波产生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答案】D
【分析】(1)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高于20000Hz的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叫做次声波。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A、声呐发出的是超声波,根据反射的声波来发现障碍物;
B、检查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情况用到的是“B超”,故B错误;
C、大自然的许多活动、海啸等,故C错误;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故D正确。
故选:D。
11.(2分)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是红色的,因为国旗反射了红光
B.《玄贞子》中记载“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因为太阳光是单色光
C.验钞机利用紫外线来显示钞票上隐藏的标记,因为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D.坐在教室两侧的同学会看到“黑板反光”现象,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答案】B
【分析】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根据牛顿光的色散现象分析。
紫外线有化学作用能使照相底片感光,荧光作用强,日光灯、各种荧光灯和农业上用来诱杀害虫的黑光灯都是用紫外线激发荧光物质发光的;紫外线还可以防伪,紫外线还有生理作用,能杀菌、消毒、治疗皮肤病和软骨病等。
镜面反射时物体的反射面是光滑的,光线平行反射。
【解答】解:A.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其反射的光来决定,因为国旗反射了红光;
B.根据牛顿光的色散现象可知,不是单色光;
C.根据紫外线的应用可知,所以在验钞机上应用;
D.因为镜面反射只有在特定的角度才能观察到物体,所以“黑板反光”现象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故选:B。
12.(2分)下列有关声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是谁
B.“响鼓也要重锤敲”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声音的音调越高,传播的越远
D.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C
【分析】(1)声音的三大特征分别是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振幅有关。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频率有关。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2)防止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解答】解:A、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正确;
B、物体振幅越大,“响鼓也要重锤敲”,且振幅越大,故B正确;
C、“不敢高声语,声音的响度越高,故C错误;
D、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故选:C。
13.(2分)溺水是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从岸边看池水不深,在没有安全保障情况下切记不要下水。池水看起来变浅,能解释这种现象的光路图是( )
A.B.
C.D.
【答案】B
【分析】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里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解:池底的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就会觉得池底变浅了。
故选:B。
14.(2分)如图所示是苍鹭从平静水面上起飞的瞬间,关于苍鹭在水面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苍鹭飞离水面的过程中像会变小
B.苍鹭飞离水面的过程中像会变大
C.苍鹭与它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D.水越深苍鹭所成的像离它越远
【答案】C
【分析】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
AB、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等大的虚像,故AB错误;
CD、物距是苍鹭到水面的距离,二者始终相等,故C正确。
故选:C。
15.(2分)如图所示,这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的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
A.干燥的路面发生镜面反射
B.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漫反射
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暗于看干燥的路面
D.照射到干燥路面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C
【分析】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A、由图可知,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不是镜面反射;
B、由图可知,不是漫反射;
C、由于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很少的反射光线进入驾驶员眼睛,对面无车时,故C正确;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发生漫反射,故D错误。
故选:C。
16.(2分)一束单色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境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O是入射光,OA是反射光
B.AO是入射光,OC是折射光
C.∠AOM是入射角,∠BON是反射角
D.光若沿CO入射,将沿OA和OB射出
【答案】B
【分析】(1)反射和折射是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的现象,反射遵从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遵从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能根据图解识别三条光线。
(2)根据光路是可逆的分析。
【解答】解:ABC、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应该关于法线对称,如图所示:
;
根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可知:AO为入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BOP是反射角,故AC错误;
D、根据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将沿OA射出。
故选:B。
17.(2分)下列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虚像是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B.虚像是人的幻觉,光线并没有进入人眼,实像是相反
C.实像能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D.实像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
【答案】C
【分析】(1)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能用光屏呈接,虚像不能;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2)人看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线进入人眼。
(3)凸透镜的虚像是正立的、放大的。实像是倒立的,有放大的,也有等大的,也有缩小的,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4)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
【解答】解:AC、实像能用光屏呈接;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故A错误。
B、我们能看到虚像和实像,虚像不是幻觉。
D、实像有放大、缩小、缩小。故D错误。
故选:C。
18.(2分)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根据公式v=,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运动路程成正比
B.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运动时间成反比
C.物体运动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D.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运动路程成正比,与运动时间成反比
【答案】C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个定值,它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以及运动时间的长短无关(不成比例关系),物体运动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故选:C。
19.(2分)小明在学校举行的体育运动会百米赛跑中,前50米用时6秒,后50米的平均速度为6.25m/s( )
A.7.1m/sB.8.3m/sC.14.6m/sD.7.3m/s
【答案】A
【分析】已知路程和速度,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时间;
已知赛跑的路程为一百米,根据题意计算出通过全程所用的总时间,根据v=计算平均速度。
【解答】解:后50米所用的时间为:t2==8s,
百米全程用时:t=t3+t2=6s+8s=14s;
则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7.1m/s。
故选:A。
20.(2分)如图所示甲、乙微型小车的运动记录,两小车均由左向右运动。现利用频闪照相记录两小车的位置,频闪相机每隔0.02s拍一次照( )
A.甲做减速运动,乙做匀速运动
B.从A位置运动至E位置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C.乙运动至D位置时速度为1m/s
D.从D位置运动至E位置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答案】C
【分析】(1)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不变,但速度大小增大的运动叫加速运动;
(2)从A位置运动至E位置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由此可知速度关系;
(3)乙运动至D位置时路程为6cm,所用时间t=3×0.02s=0.06s,由速度公式计算速度;
(4)由速度公式分析从D位置运动至E位置甲、乙的平均速度关系。
【解答】解:A、图中,做加速直线运动,故小车做匀速运动;
B、由图可知,时间相同可得,故B错误;
C、乙运动至D位置时路程s=6cm=0.06m,乙运动至D位置时速度v==,故C正确;
D、从D位置运动至E位置甲车的路程大于乙车的路程,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21.(2分)如图所示,为了使读数更精确,应选择 乙 (选填“甲”或“乙”)刻度尺,所测物块的长度为 3.15 cm。
【答案】乙;3.15。
【分析】为了让读数更精确,应选择分度值小的刻度尺,当物体一端正对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时,另一端的对应的刻度线即为物体的长度,注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甲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8cm,应选择分度值小的刻度尺;
物体一端正对刻度尺的2.00cm,另一端对应的刻度为5.15cm。
故答案为:乙;7.15。
22.(3分)小朵从家中出发到达京华城广场后,沿原路返回家中,其中一半路程步行,路程与时间的图像如图所示,则步行的是图中的 AB 段(选填“0A”或“AB”),她骑车的速度是 6 m/s。骑行时以小朵为参照物,跑道旁边的建筑物是 运动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AB;6;运动。
【分析】解答图像题,首先要弄清图像表达的涵义,该图是路程﹣﹣时间图像,由图可看出:
由题意和图像可知骑车和步行的路程均为1800m:
整个过程可分作两个阶段:①0~5min行驶的路程1800m,②5~30min行驶的路程1800m;
然后结合速度公式来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由题意和图像可知骑车和步行的路程均为1800m
其中,第一个1800m用的时间为5min=300s1===6m/s,
第二个1800m用的时间为30min﹣7min=25min=1500s,其速度为 v2===1.2m/s,
因v4>v2,所以小朵在OA段骑车,AB段步行。
骑行时以小朵为参照物,跑道旁边的建筑物位置变化。
故答案为:AB;6;运动。
23.(5分)人生活在光的世界里,伴随着“影”的存在。“人影相随”中的“影”是光在空气中 沿直线传播 形成的;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 反射 现象,后者是光的 折射 现象;在黑暗的屋子里,用红色灯光照在白色上衣,则上衣呈 红 色,裤子呈 黑 色。
【答案】沿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红;黑。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发射的色光决定。
【解答】解:影子是由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水中游的鱼,看到水中游的鱼,在水面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
红光照射白色上衣,白上衣能反射红光,看到上衣是红色的,红光被蓝色裤子吸收,没有光线进入人眼。
故答案为:沿直线传播;反射;红;黑。
24.(5分)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航天员要用对讲机说话的原因是 真空不能传声 。
(4)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三种声音的波形图,由图形可知:图甲和图乙的声音 音调 相同。图甲和图丙声音的 响度 相同。(选填“音调”或“响度”)
【答案】(1)振动;(2)大于;(3)真空不能传声;(4)音调;响度。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速度大于液体传声速度,液体传声速度大于气体传声速度;
(3)真空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4)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这样宇航员的交流只能靠无线电来交谈;
(4)由图可知,甲、乙的频率相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甲,响度相同。
故答案为:(1)振动;(2)大于;(4)音调。
25.(3分)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据图分析:反射角的大小是 60 °,折射角的大小是 30 °,空气在界面的 左 (选填“上”“下”“左”或“右”)侧。
【答案】60;30;左
【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一定相等,由此可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一定在相对的两个区域中,由此确定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解答】解:(1)由图可知,NN′是∠AOB的角平分线,MM′是界面;
(2)因为BO和OC分居法线两侧,并且在两种介质中,OA为反射光线;
(3)∠BON是入射角,度数是:90°﹣∠BOM′=90°﹣30°=60°;折射角为∠CON′;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知。
故答案为:60;30;左。
三、作图与实验题(第26题2分,其余每空1分,共24分)
26.(2分)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中画出反射光线
【答案】
【分析】(1)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根据图示的入射光线和平面镜,利用光的反射规律可以做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再将反射光线作为入射光线,射到下面的平面镜上,发生第二次反射,同理也可以做出这次反射的反射光线。
【解答】解:
先过入射点作垂直于反射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仍然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第二次的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7.(6分)如图所示,是同学们做的几个有关“声现象”的实验。
(1)图甲所示实验说明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叉发出的“嗡嗡”声是通过 空气 传播到同学们耳朵的;图乙所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闹钟声音的响度逐渐变小 传声介质 。
(2)如图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若用力大小一定,探究的是 音调 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若钢尺伸出桌边的一段长度不变,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时 振幅 的关系;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这是由于 产生的声音为次声波 。
【答案】(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空气;传声介质;(2)音调;振幅;产生的声音为次声波。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可以传播;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铃声越来越弱,由此可以推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音色。音调和频率有关,振动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影响频率,改变音调要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质量和体积也就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响度跟振幅有关,用力大小能改变钢尺的振动幅度。若一个量与多个因素有关,要探究这个量与每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需用控制变量法;
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解答】解:(1)图甲听到声音时,看到乒乓球弹开,音叉发出的“嗡嗡”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同学们耳朵的,听到的闹钟声音的响度逐渐变小。
(2)若用力大小一定,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同,故探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若钢尺伸出桌边的一段长度不变,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时,故探究的是响度和振幅的关系,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人耳感觉不到。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空气;(2)音调;产生的声音为次声波。
28.(6分)小明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如图1所示,实验时,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右侧可绕ON翻折)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应 垂直 于镜面。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光在纸板上发生 漫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呈现径迹。光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
(2)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是为了 寻找普遍规律 ;根据实验结论可知:当入射光EO与平面镜夹角为50°时,反射角为 40° 。
(3)让光沿图1中FO方向照射到镜面,它会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
(4)如图2所示,把纸板ENF右侧绕ON向前折或向后折,在右侧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 同一平面 内。
【答案】(1)垂直;漫;(2)寻找普遍规律;40°;(3)可逆;(4)同一平面。
【分析】(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绕ON翻折的纸板ABCD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是反射角;
漫反射也是光的反射的一种现象,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夹角叫反射角;
(3)根据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互换进行实验,观察反射光线与原来入射光线的关系得出结论;
(4)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解答】解:(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绕ON翻折的纸板ABCD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
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光在纸板上发生漫反射;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
当EO与镜面夹角为50°时,反射角的大小为90°﹣50°=40°;
(3)如果让光线逆着FO的方向射向镜面,这时的入射角为原来的反射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会发现光线原路返回,在反射现象中;
(4)由题意得,当显示入射光线,入射光线;当把显示反射光线的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说明反射光线。
故答案为:(1)垂直;漫;(2)寻找普遍规律;(3)可逆。
29.(5分)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本实验测平均速度的原理公式是: v= 。
(2)除图中的刻度尺外,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秒表 (填名称)。
(3)图中AB段的距离sAB= 40.0 cm,测得时间tAB=2s,则AB段的平均速度为 0.2 m/s。
(4)实验中可以发现vBC > vAC。(选填“>”、“<”或“=”)
【答案】(1)v=;(2)秒表;(3)40.0;0.2;(4)>。
【分析】(1)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v=;
(2)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3)由图读出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
(4)小车在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故实验中可以发现vBC>vAC。
【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v=;
(2)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3)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B=80.0cm﹣40.3cm=40.0cm=0.7m,tAB=2s
AB段的平均速度:vAB===0.8m/s;
(4)小车在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故实验中可以发现vBC>vAC。
故答案为:(1)v=;(2)秒表;0.2。
30.(5分)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蜡烛A,重复做多次实验。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实验中,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 不透过 (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屏上有无像。
(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观察发现:玻璃板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①、②、③三幅图中, ③ 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5)小羽将图甲中的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蜡烛所成像的位置将 保持不变 (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保持不变”)。
【答案】(1)确定物像的位置;(2)不透过;(3)不变;(4)③;(5)保持不变。
【分析】(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定物像的位置;
(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与物距无关;
(4)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蜡烛的像与蜡烛不能重合;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作出蜡烛的像点即可确定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的是哪一个;
(5)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解答】解:(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
(3)由于物体与像始终大小相等,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则像的大小将不变;
(4)实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由图可知,不会出现像偏低的情况,②,分别作出蜡烛A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如下图:
根据图中,③符合题意。
(5)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故答案为:(1)确定物像的位置;(2)不透过;(4)③。
四、计算题(第31题8分,第32题10分,共18分)
31.(8分)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100米赛跑时,枪声从起点传到终点所用的时间?(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人对着山崖喊话,经过3s后听到回声,求人距离山崖多少米?
(3)上海到南京的T722次特快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计算列车由上海到南京的平均速度。
【答案】(1)枪声从起点传到终点所用的时间是0.29s;
(2)人距离山崖510m;
(3)列车由上海到南京的平均速度是108km/h。
【分析】(1)由求得枪声从起点传到终点所用的时间;
(2)利用速度计算公式求得声音传播的路程,人到山崖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路程的一半,即人到山崖的距离;
(3)结合列车运行时刻表求得列车由上海到南京的所用的时间,再利用速度计算公式求得列车由上海到南京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知,枪声从起点传到终点所用的时间;
(2)由可得1=vt1=340m/s×2s=1020m,
人到山崖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路程的一半,即人到山崖的距离;
(3)列车由上海到南京的所用的时间t7=11:45﹣9:00=2h45min=7.75h,
列车由上海到南京的平均速度=108km/h。
答:(1)枪声从起点传到终点所用的时间是0.29s;
(2)人距离山崖510m;
(3)列车由上海到南京的平均速度是108km/h。
32.(10分)清晨某老师从家以1m/s的速度步行去学校,步行90m后发现快要迟到了,他用1min的时间扫一辆恰好停在路边的共享单车
(1)该老师步行的时间是多少?
(2)该老师骑行的路程是多少?
(3)该老师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1)该老师步行的时间是90s;
(2)该老师骑行的路程是750m;
(3)该老师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2.8m/s。
【分析】(1)知道路程和速度,根据速度公式v=可计算时间;
(2)(3)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骑行的路程,再计算总路程,计算出步行、扫码、骑行的总时间,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解答】解:(1)根据v=可得
t1===90s;
(2)该老师骑行的路程:
s2=v5×t2=18×m/s×2.8×60s=750m;
(3)从家到学校的总路程:
s=s1+s2=90m+750m=840m,
从家到学校的总时间:
t=t6+t0+t2=90s+8.5×60s+1×60s=300s,
则该老师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
v===7.8m/s。
答:(1)该老师步行的时间是90s;
(2)该老师骑行的路程是750m;
(3)该老师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2.3m/s。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9:39
10:30
11:45
发车时间
09:00
09:43
10:33
里程/km
0
84
165
297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9:39
10:30
11:45
发车时间
09:00
09:43
10:33
里程/km
0
84
165
297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费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共7页。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费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99cm、25,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下列有关声音说法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费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