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6章自然灾害本章整合提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6章自然灾害本章整合提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共42页。
第六章 自然灾害本章整合提升网络构建•统全局专题突破•提素养典例展示 右图所示圆圈为台风系统,该系统分成四个区域,短箭头表示风向,长箭头表示台风整体移动方向。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图中甲、乙、丙、丁是四艘轮船的逃生路线,比较合理的是哪条路线,请说明理由。(2)台风普遍带来暴雨和大风,但在不同地区,还会形成其他自然灾害,请举例说明。(3)试分析广东、福建等地多台风的原因,并列举两项预防台风的措施。[解析] 第(1)题,台风的危害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组成,台风的危害性极大。台风逃生应远离台风的控制区域,远离台风中心位置,不能和台风的移动方向一致。图中台风移动的方向为自东南向西北移动,丙沿着台风移动的方向,甲、丁向着风力最大的台风中心附近方向,都极具危险;乙路线远离台风中心,比较合理。第(2)题,注意不同灾害发生的关联性和具体条件。台风带来的灾害在沿海地区形成风暴潮,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峻和暴雨的冲刷力强易形成泥石流和滑坡,在地势低洼处易积水形成内涝(涝灾)。第(3)题,广东、福建多台风的原因,需从广东和福建的位置进行分析作答。加强监测预报、及时远离台风区可减轻台风灾害的损失。[答案] (1)乙路线。乙路线远离台风中心,利于脱离危险;甲、丁向着风力最大的台风中心附近方向,丙沿着台风移动的方向,均不利于逃生。(2)在沿海地区形成风暴潮,在山区易形成泥石流和滑坡,在地势低洼处易形成内涝(涝灾)。(3)原因:广东、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离台风源地较近。措施:利用卫星和雷达加强监测、及时发出警报;远离台风登陆经过的地区;紧闭房屋门窗。1.明确地理信息系统图层是由哪些专题图层叠加而成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层为基础,不同的专题图层用图形、符号、文本等反映不同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常见的图层有水系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居民点分布图、地形图和土壤分布图。2.分析不同的专题图层反映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如从水系图中可找到河流的上游地带,河流的上游往往是山地;在地形图中则常反映为等高线较为密集,有一定坡度等特征。3.判断不同图层叠加以后反映的地理要素特征不同图层叠加之后会形成一个可反映多个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新地图,在这幅新地图中的某个位置上,我们可综合考虑各个要素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场所进行选择评价。 (2023·山东胶州高一期中)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防灾减灾中的频率越来越大。读“GIS分层图”,据此完成(1)~(2)题。(1)根据上图可推断出,正在分析的地质灾害最可能为( )A.滑坡 B.泥石流C.火山喷发 D.地震(2)一位年轻研究员不小心把完整的图层弄丢了,现在需要制作出完整的图层,它需要填补的甲最可能是( )A.坡面起伏状况 B.坡向C.坡面侵蚀状况 D.地层厚度AB[解析] 第(1)题,通过资料图层和阶段成果图可知,该地质灾害和坡度陡缓、地层倾斜方向、活动断层密切相关,最有可能是滑坡。故选A项。第(2)题,由图示可知,由甲和地层倾斜状况能得出“顺向坡面”的结论,则甲最可能是坡向。故选B项。真题演练•悟高考(2022·湖南卷)某地(图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2),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1~3题。图1图21.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2.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A.a处 B.b处 C.c处 D.d处AA3.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利于当地(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③抑制土壤盐碱化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解析] 第1题,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A符合题意;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降水量并不大,如果降水大但不集中,也不会引发山洪,排除B;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不是易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排除C;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A。第2题,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区离河流较远,不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D;在a、b、c三个地点中,均接近河流,因此区分应从防洪角度分析,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易受山洪影响,a地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故a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B、C,A符合题意。故选A。第3题,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可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①错误;该地起伏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当地土壤盐碱化不明显,该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大,③错误。故选C。4.(2022·浙江1月)下图为遥感平台及传感器信息采集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和乙都属航空遥感②甲为被动式遥感,可全天候监测地表③甲和乙都可重复监测④乙为主动式遥感,可全天候监测地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解析] 结合题干和图文分析可知,甲需要靠云层和地面物体反射或者折射采集信息,没有主动发射辐射源,应为被动式遥感,但由于只能发生在电磁辐射红外、紫外和微波波段,不能全天候监测地表,但可做重复监测;乙主动发射出人工辐射源,采集信息,记录数据,为主动式遥感,可全天候反复监测,故②错,③④正确;航空遥感多用在飞机等使用的传感器运载工具,因此甲乙都不是航空遥感,故①错。故选D。5.(2022·浙江1月)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材料二 图中甲地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其畜牧业以圈舍饲养方式为主,冬春季节雪灾频发。(1)分析甲地雪灾频发的主要自然原因。(2)评价冬春季节暴雪对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影响。[答案] (1)冬季风迎风坡,降雪量大,降雪日数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时间长。(2)不利影响:牲畜冻伤、冻死,牲畜圈(棚)舍受损或倒塌;饲草供给困难。有利影响:积雪融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牧草产量。[解析] (1)由图示可知,甲地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影响,降雪量大,时间较长;由于纬度较高,温度较低,积雪难以融化,积雪时间较长。(2)结合上题结论可知:不利影响:冬春季节暴雪覆盖,温度较低,且时间较长,会冻死冻坏牲畜,材料二显示畜牧业以圈养为主,长时间冷冻会使圈舍破坏或倒塌,造成财产损失,同时饲养起来困难重重,交通堵塞,饲草供给困难。有利影响:来年回暖之际,积雪融化,导致土壤疏松,且水源充足,提高牧草产量,进而提高牲畜产量。6.(2022·浙江6月)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材料二 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干热风灾害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省的西北(北) 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答案] (2)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温上升快,风速较大,蒸发旺盛。(3)水资源短缺,易造成浪费;产生湿涝,不利小麦生长;受灾时间短,灾后排水工程量大;抬高地下水位,易产生土壤盐碱化。[解析] (1)从图中可知干热风等值线数值较大位置集中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或西北部地区,其中安徽西北部地区是干热风年平均日数最大值地区,其干热风日数等值线变化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2)由材料可知,干热风一般是受东移的高压控制,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降水少,晴天多;五六月份太阳直射点逐步向北运动,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受高压控制,其以晴天为主,气温上升速度快,温差进一步增大,气压梯度力增大,风速较大,地表水分迅速蒸发,形成低湿天气。(3)由材料可知,4~6月份是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拔节至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需水量较大,若此时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来防治干热风,会造成水资源大量的浪费,易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同时冬小麦生长期怕湿涝,大水漫灌会影响冬小麦生长期品质,造成冬小麦减产;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是一种出现时间较短的灾害,受灾时间短,大水漫灌易造成地表存于大量积水,在短暂的干热风之后,排水工程量较大;同时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快,地表多大风,蒸发旺盛,大水漫灌易造成当地地下水位上升,加剧该地盐碱化。7.(2021·山东)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答案] (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解析] (1)由材料“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可推测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为高山寒带峰脊区的冰碛物和寒冻风化碎屑物,河谷区沟道两侧的滑坡体;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脉中段,板块运动较多,地震多发,坡体结构不稳固,流域内多破碎的岩土体。(2)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AB段海拔高且等高线密集,可判断出地势陡峭,为径流的初始运动提供了充足势能;BC段海拔相对较低,且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较缓,沟道堆积物分布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CD段等高线密集弯曲,可判断出沟道呈“V”型,坡度较陡,为窄谷区,为泥石流快速运动通道。(3)泥石流严重的自然原因可从降水、冰雪融水、泥石流物质来源和地势等方面来分析;该地位于横断山区,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该地山体海拔高,有永久冰川存在,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水量大;该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多滑坡、地震,固体碎屑物多,泥石流物来源多;山地垂直高差大,坡度大,山地上部的泥石流发生较为隐蔽,一旦到达下部危害严重。
第六章 自然灾害本章整合提升网络构建•统全局专题突破•提素养典例展示 右图所示圆圈为台风系统,该系统分成四个区域,短箭头表示风向,长箭头表示台风整体移动方向。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图中甲、乙、丙、丁是四艘轮船的逃生路线,比较合理的是哪条路线,请说明理由。(2)台风普遍带来暴雨和大风,但在不同地区,还会形成其他自然灾害,请举例说明。(3)试分析广东、福建等地多台风的原因,并列举两项预防台风的措施。[解析] 第(1)题,台风的危害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组成,台风的危害性极大。台风逃生应远离台风的控制区域,远离台风中心位置,不能和台风的移动方向一致。图中台风移动的方向为自东南向西北移动,丙沿着台风移动的方向,甲、丁向着风力最大的台风中心附近方向,都极具危险;乙路线远离台风中心,比较合理。第(2)题,注意不同灾害发生的关联性和具体条件。台风带来的灾害在沿海地区形成风暴潮,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峻和暴雨的冲刷力强易形成泥石流和滑坡,在地势低洼处易积水形成内涝(涝灾)。第(3)题,广东、福建多台风的原因,需从广东和福建的位置进行分析作答。加强监测预报、及时远离台风区可减轻台风灾害的损失。[答案] (1)乙路线。乙路线远离台风中心,利于脱离危险;甲、丁向着风力最大的台风中心附近方向,丙沿着台风移动的方向,均不利于逃生。(2)在沿海地区形成风暴潮,在山区易形成泥石流和滑坡,在地势低洼处易形成内涝(涝灾)。(3)原因:广东、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离台风源地较近。措施:利用卫星和雷达加强监测、及时发出警报;远离台风登陆经过的地区;紧闭房屋门窗。1.明确地理信息系统图层是由哪些专题图层叠加而成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层为基础,不同的专题图层用图形、符号、文本等反映不同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常见的图层有水系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居民点分布图、地形图和土壤分布图。2.分析不同的专题图层反映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如从水系图中可找到河流的上游地带,河流的上游往往是山地;在地形图中则常反映为等高线较为密集,有一定坡度等特征。3.判断不同图层叠加以后反映的地理要素特征不同图层叠加之后会形成一个可反映多个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新地图,在这幅新地图中的某个位置上,我们可综合考虑各个要素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场所进行选择评价。 (2023·山东胶州高一期中)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防灾减灾中的频率越来越大。读“GIS分层图”,据此完成(1)~(2)题。(1)根据上图可推断出,正在分析的地质灾害最可能为( )A.滑坡 B.泥石流C.火山喷发 D.地震(2)一位年轻研究员不小心把完整的图层弄丢了,现在需要制作出完整的图层,它需要填补的甲最可能是( )A.坡面起伏状况 B.坡向C.坡面侵蚀状况 D.地层厚度AB[解析] 第(1)题,通过资料图层和阶段成果图可知,该地质灾害和坡度陡缓、地层倾斜方向、活动断层密切相关,最有可能是滑坡。故选A项。第(2)题,由图示可知,由甲和地层倾斜状况能得出“顺向坡面”的结论,则甲最可能是坡向。故选B项。真题演练•悟高考(2022·湖南卷)某地(图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2),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1~3题。图1图21.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2.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A.a处 B.b处 C.c处 D.d处AA3.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利于当地(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③抑制土壤盐碱化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解析] 第1题,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A符合题意;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降水量并不大,如果降水大但不集中,也不会引发山洪,排除B;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不是易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排除C;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A。第2题,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区离河流较远,不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D;在a、b、c三个地点中,均接近河流,因此区分应从防洪角度分析,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易受山洪影响,a地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故a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B、C,A符合题意。故选A。第3题,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可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①错误;该地起伏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当地土壤盐碱化不明显,该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大,③错误。故选C。4.(2022·浙江1月)下图为遥感平台及传感器信息采集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和乙都属航空遥感②甲为被动式遥感,可全天候监测地表③甲和乙都可重复监测④乙为主动式遥感,可全天候监测地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解析] 结合题干和图文分析可知,甲需要靠云层和地面物体反射或者折射采集信息,没有主动发射辐射源,应为被动式遥感,但由于只能发生在电磁辐射红外、紫外和微波波段,不能全天候监测地表,但可做重复监测;乙主动发射出人工辐射源,采集信息,记录数据,为主动式遥感,可全天候反复监测,故②错,③④正确;航空遥感多用在飞机等使用的传感器运载工具,因此甲乙都不是航空遥感,故①错。故选D。5.(2022·浙江1月)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材料二 图中甲地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其畜牧业以圈舍饲养方式为主,冬春季节雪灾频发。(1)分析甲地雪灾频发的主要自然原因。(2)评价冬春季节暴雪对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影响。[答案] (1)冬季风迎风坡,降雪量大,降雪日数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时间长。(2)不利影响:牲畜冻伤、冻死,牲畜圈(棚)舍受损或倒塌;饲草供给困难。有利影响:积雪融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牧草产量。[解析] (1)由图示可知,甲地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影响,降雪量大,时间较长;由于纬度较高,温度较低,积雪难以融化,积雪时间较长。(2)结合上题结论可知:不利影响:冬春季节暴雪覆盖,温度较低,且时间较长,会冻死冻坏牲畜,材料二显示畜牧业以圈养为主,长时间冷冻会使圈舍破坏或倒塌,造成财产损失,同时饲养起来困难重重,交通堵塞,饲草供给困难。有利影响:来年回暖之际,积雪融化,导致土壤疏松,且水源充足,提高牧草产量,进而提高牲畜产量。6.(2022·浙江6月)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材料二 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干热风灾害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省的西北(北) 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答案] (2)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温上升快,风速较大,蒸发旺盛。(3)水资源短缺,易造成浪费;产生湿涝,不利小麦生长;受灾时间短,灾后排水工程量大;抬高地下水位,易产生土壤盐碱化。[解析] (1)从图中可知干热风等值线数值较大位置集中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或西北部地区,其中安徽西北部地区是干热风年平均日数最大值地区,其干热风日数等值线变化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2)由材料可知,干热风一般是受东移的高压控制,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降水少,晴天多;五六月份太阳直射点逐步向北运动,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受高压控制,其以晴天为主,气温上升速度快,温差进一步增大,气压梯度力增大,风速较大,地表水分迅速蒸发,形成低湿天气。(3)由材料可知,4~6月份是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拔节至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需水量较大,若此时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来防治干热风,会造成水资源大量的浪费,易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同时冬小麦生长期怕湿涝,大水漫灌会影响冬小麦生长期品质,造成冬小麦减产;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是一种出现时间较短的灾害,受灾时间短,大水漫灌易造成地表存于大量积水,在短暂的干热风之后,排水工程量较大;同时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快,地表多大风,蒸发旺盛,大水漫灌易造成当地地下水位上升,加剧该地盐碱化。7.(2021·山东)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答案] (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解析] (1)由材料“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可推测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为高山寒带峰脊区的冰碛物和寒冻风化碎屑物,河谷区沟道两侧的滑坡体;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脉中段,板块运动较多,地震多发,坡体结构不稳固,流域内多破碎的岩土体。(2)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AB段海拔高且等高线密集,可判断出地势陡峭,为径流的初始运动提供了充足势能;BC段海拔相对较低,且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较缓,沟道堆积物分布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CD段等高线密集弯曲,可判断出沟道呈“V”型,坡度较陡,为窄谷区,为泥石流快速运动通道。(3)泥石流严重的自然原因可从降水、冰雪融水、泥石流物质来源和地势等方面来分析;该地位于横断山区,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该地山体海拔高,有永久冰川存在,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水量大;该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多滑坡、地震,固体碎屑物多,泥石流物来源多;山地垂直高差大,坡度大,山地上部的泥石流发生较为隐蔽,一旦到达下部危害严重。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