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质量监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质量监测
生物试题
(全卷共两大题30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2.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3.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
4.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 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知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提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并首次提出了基因的概念
B. 萨顿用假说一演绎法,以果蝇作为实验材料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
D. 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对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提出质疑
2. 生物学实验中常用到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编号
目镜
物镜
A
5×
10×
B
15×
10×
C
10×
40×
A. 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少的是C组;同样光源下,视野最亮的是A组
B. 制作口腔上皮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中央滴加1~2滴清水,然后再盖盖玻片
C. 用A组镜头,可看到视野内充满了9个细胞,换B组镜头,大约可看到1个细胞
D. 如果在玻片上写了个“6”,则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9”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和人相比,大肠杆菌的核酸水解后只能得到4种核苷酸
B.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即使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生物,也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所以细胞是一切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C.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并总结出老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这一重要结论
D. 水绵、蓝藻、黑藻、小球藻全部是自养生物,其中只有蓝藻属于原核生物
4. 大肠杆菌色氨酸操纵子(如图)通过控制色氨酸合成酶的合成调控细胞内色氨酸的合成,它的激活与否和细胞内色氨酸的浓度有关。色氨酸浓度较高时,色氨酸与阻遏蛋白结合抑制色氨酸合成酶的合成。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RNA聚合酶能否与操纵子中P的结合,影响了基因的转录过程
B. 色氨酸浓度低时通过基因表达的调控使色氨酸合成增加,属于负反馈调节
C. 色氨酸浓度高时阻止阻遏蛋白与某些区域结合,导致色氨酸合成酶基因转录受阻
D. 色氨酸与阻遏蛋白结合后导致酶合成受抑制,说明蛋白质结构决定功能
5. 如图,甲、乙、丙表示某动物细胞中的不同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甲为该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B. 可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物质乙,注意A液和B液混合后再使用
C. 物质丙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
D. 甲、乙、丙三种物质不可能同时出现在线粒体中
6. 图1 ~ 3 表示3 种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 图1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B. 图2中存在3 种信号分子,但只有1 种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这说明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
C. 图3中 ATP 参与的主要生理过程是的C3的还原
D. 叶肉细胞与人体肝脏细胞都具有的膜结构是图1所示膜结构
7. 制作无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实验,用大分子食用色素胭脂红的高渗水溶液作为外界溶液进行引流处理后,观察细胞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液泡膜及细胞质形成的原生质层
B.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内的红色区域逐渐变小
C. 该实验还可以说明细胞膜与细胞壁在物质透过性上存在差异
D.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放在0.3g/ml蔗糖溶液中也会发生质壁分离
8. 下图表示植物根细胞在一定时间内吸收K+与某些条件之间的关系,纵坐标表示吸收速率,横坐标表示某个条件。假定其他条件均为理想状态,则甲、乙、丙三图的横坐标表示的条件与纵坐标吸收速率相对应的一组是(提示:在一定范围内,能量随氧气浓度的增大而增多) ( )
A. 载体蛋白数量、温度变化、氧气浓度
B. 氧气浓度、温度变化、载体蛋白数量
C. 载体蛋白数量,氧气浓度、温度变化
D. 温度变化、载体蛋白数量、氧气浓度
9.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只能在细胞器中进行的是( )
A. DNA的合成 B. 水的生成
C. ATP的生成 D. CO2的生成
10. 细胞膜H+-ATP酶(PMA)是植物体内一类重要的质子泵,也是一种极其关键的转运蛋白,在植物根系生长过程中发挥作用。PMA通过消耗ATP将细胞质中的H+排出,为养分离子的跨膜转运,以及有机酸和生物硝化抑制剂等物质的分泌提供细胞膜电位和质子驱动力。PMA在维持细胞膜电位和细胞pH的平衡中发挥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提高H+-ATP酶活性将降低作物抗逆性
B. PMA合成受阻时,植物易发生根部酸化
C.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H+-ATP酶运输H+的速率
D. PMA基因的表达不受低pH、盐、营养缺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11. 一位同学设计以下图装置验证酶的专一性。透析袋是由半透膜制成的袋状容器,A组透析袋加入淀粉、碘液和蔗糖酶,B组透析袋加入等量的淀粉、碘液和淀粉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的催化机理是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B. 实验显示A组蓝色变浅,B组蓝色退去
C. 实验结束透析袋均增重,且B组等于A组
D. 本实验不可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液进行鉴定
12. 如图所示为酵母菌细胞内部分物质代谢过程示意图,I~V表示过程,M、P 代表物质,其中的一个生理过程不可能在酵母菌细胞内发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Ⅰ、Ⅱ、Ⅲ、Ⅳ均释放能量,均有少量能量储存在 ATP 中
B. 过程V不可能在酵母菌细胞内发生,因为缺少相应的酶
C. 向酵母菌培养液中通入18O2,一段时间后只在水中检测到18O
D. 物质P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可用酸性重铬酸钾对其进行检测
13. 如图表示科研人员测得的某株紫苏一天中CO2固定速率和CO2吸收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7:00时,紫苏根尖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B. 曲线b在10:00-12:00之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此时气孔导度减小,CO2供应减少,光合速率减慢
C. 18:00时会发生NADPH从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的移动
D. 与7:00相比,12:00时C3的合成速率较快
14. 将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其在10 ℃、20 ℃的温度条件下,分别置于5 klx、10 klx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结果如图。据图所作的推测中,正确的是( )
A. 该叶片在20℃、10 klx的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约是8.25 mg
B. 该叶片在5 klx光照下,10 ℃时积累的有机物比20 ℃时少
C. 该叶片在10 ℃、5 klx的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量是3 mg
D. 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温度和光照强度均成正比
15. 把盛有酵母菌和葡萄糖混合液的密闭装置置于适宜温度下,一段时间后,经检测,装置中葡萄糖减少了a mol,气体总量增加了b mol,以下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为0.5b mol
B. 有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为(6a-b)mol
C. 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的量为(6a-2b)mol
D. 细胞呼吸消耗的O2的量为(6a-3b)mol
16.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增殖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染色体的变化
B. 生物体内的干细胞均是未经分化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
C. 细胞分裂、分化、癌变过程中均有核糖核酸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D. 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
17. 某种昆虫长翅(R)对残翅(r)为显性,直翅(M)对弯翅(m)为显性,有刺刚毛(N)对无刺刚毛(n)为显性,控制这3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片段互换和染色体变异)。现有这种昆虫一个个体基因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可以有4种
B. 该昆虫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可能为 RmN 或 rmn
C. 该昆虫的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粒分裂时,染色体 DNA一定由母链和子链组成
D. 该昆虫细胞分裂中复制形成的两个 n基因仅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发生分离
18.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有3条性染色体的血友病男孩。某同学结合下图分析该男孩的病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若为XXY,则患血友病最可能与图丁有关
B. 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若为XYY,则患病最可能与图乙有关
C. 该男孩患病若与图乙有关,其性染色体组成可能是XXY
D. 该男孩患病若与图甲有关,其父亲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19.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动物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依次为16、0、16
B. 某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8条染色体,此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产生4个四分体
C. 某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36个着丝粒,该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有36个着丝粒
D. 一个基因型为 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Xb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Y
20. 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偶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并利用该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雌果蝇杂交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实验过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一:白眼雄果蝇×野生型红眼雌果蝇→F1雌雄全为红眼。F1雌雄果蝇交配→F2红眼:白眼=3:1,且F2中的白眼全为雄性。
实验二:白眼雄果蝇×F1红眼雌果蝇→F3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雌:白眼雄=1:1:1:1
实验三:F3白雌果蝇×野生型红眼雄果蝇→F4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
A. 摩尔根偶然发现的一只白眼雄果蝇出现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
B. 根据实验一结果判断果蝇的眼色遗传符合分离定律,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
C. 仅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就能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D. 用F1红眼雌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杂交能证明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21. 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再发风险符合孟德尔规律。甲病(控制基因为A/a)和红绿色盲(控制基因为B/b)均为单基因遗传病,这两种病在某家系中的遗传情况如图1所示。将控制甲病的相关基因用限制酶MstⅡ处理后进行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病的遗传方式在人群中取样调查获得
B. Ⅲ3若为男性,其不患色盲的概率为1/2
C. 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Ⅲ2的a基因的内部含限制酶MstⅡ酶切位点
D. Ⅲ3若为男性,其与Ⅲ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3/16
22. 某植物花色分为红色和白色两种,分别受等位基因A和a控制,且含有A基因的雄配子的存活率为1/2。某实验小组为模拟基因型为Aa的红花植株的自交过程,取甲、乙两个桶,甲代表雄性生殖器官,乙代表雌性生殖器官,向两桶中分别放入标有A和a的彩色小球若干,摇匀进行随机抓取进行组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桶中放入A和a小球的比例应为2∶1,乙桶中放入的比例应为1∶1
B. 甲桶中小球和乙桶中小球的总数量必须相等的
C. 子代中,AA、Aa、aa三种组合的比例应为1∶3∶2
D. 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殖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
23. 控制果蝇体色和翅型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仅考虑翅型基因,长翅对短翅为显性
B. 体色和翅型的遗传均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C. 控制体色和翅型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 F₁灰身长翅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
24. 现有3个纯合小麦品种:1个易倒伏品种、2个抗倒伏品种(抗倒伏甲和抗倒伏乙)。用这3个品种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组合
F1
F2
第1组:抗倒伏甲×易倒伏
易倒伏
3易倒伏:1抗倒伏
第2组:抗倒伏乙×易倒伏
易倒伏
3易倒伏:1抗倒伏
第3组:抗倒伏甲×抗倒伏乙
易倒伏
9易倒伏:7抗倒伏
A. 第1组F2易倒伏植株中约有1/3是杂合子
B. 如果用第3组杂交得到的F1与抗倒伏乙杂交,则后代易倒伏:抗倒伏=3:1
C. 第3组F2抗倒伏小麦共有5种基因型,其中杂合子所占比例4/7
D. 对第3组F2中易倒伏小麦全部进行测交,后代易倒伏;抗倒伏=5:4
25. 科研工作者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32P、35S、18O和14C对噬菌体以及大肠杆菌成分做了如下标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噬菌体成分
用35S标记
未标记
用14C标记
大肠杆菌成分
用32P标记
用18O标记
未标记
A. 第二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中存在的氧元素是18O
B. 第三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DNA中不一定含有14C
C. 第一组实验中,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次,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和35S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100%、0
D. 第三组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26. 马铃薯块茎内富含过氧化氢酶。为探究pH值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某校生物学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材料处理用打孔器将马铃薯钻出长圆条,再将圆条横切成许多等大的小圆片。
操作步骤:
①取四支注射器,编号为A、B、C、D,把马铃薯小圆片各10片分别放入上述针筒。
②四支注射器分别吸取5ml,pH为5、6、7、8的缓冲液,如图所示。
③再用针筒吸入等量的(相同浓度)过氧化氢溶液,用橡胶盖密封针嘴。
④每隔一段时间,记录相关实验数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
(2)小组成员对C组(pH=7)每隔一段时间所收集的气体体积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5
10
15
20
25
收集的气体体积(mL)
0
1.0
2.0
2.5
3.0
4.0
4.5
5.0
5.0
该实验结果表明,随时间的延长,反应速率将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分析其原因是_____。因此该酶促反应速率应取_____(min)时段的数值。
(3)若实验反应过于迅速不利于记录数据,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
(4)下图为实验小组测得0~3分钟之内O2的生成量随pH的改变而改变的曲线图。
若要求测定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你的实验思路是_____。
27. 科研小组对某植物进行了相关研究,图甲是该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相关变化简图,其中①~⑤为生理过程,A~F为物质名称。图乙为温度对人工种植的该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物质C为____,在图示的过程中生成C的场所是____。
(2)在光照条件下,与25℃时相比,该植物处于30℃时的实际光合作用速率较____(填“大”或“小”)。若昼夜时间相同且温度不变,则适合蒲公英生长的最适温度是____℃。
(3)科研小组用图丙的方法测量了光合作用的相关指标。将对称叶片左侧遮光右侧曝光,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12小时后,从左右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a、b。则b与a的差值所代表的____。
(4)某研究小组利用绿色植物进行了如下实验,图丁表示实验装置,图戊表示实验结果。
①当光照强度为80W时,叶绿体内产生的氧气的扩散方向是____。
②如果将装置中的CO2缓冲溶液改成清水并对装置进行遮光处理后,观察到红色液滴向左移动,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
A.有无氧呼吸存在
B.呼吸底物中有脂肪
C.有氧呼吸速率小于无氧呼吸速率
D.植物呼吸使玻璃罩内温度升高
28. 如图甲表示基因型为AABb雄性动物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图像,乙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丙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动物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图解,丁表示丙过程中某细胞染色体与基因的位置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____,处于图乙曲线____(用字符表示)区段。
(2)图丁对应图丙中的细胞____(填“①”“②”或“③”);细胞Ⅳ的基因组成是____。
(3)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配子时,有可能正常进行分裂,也有可能发生了如图甲的情况,则其可能产生____种配子,配子种类及比例为____。
29. 某多年生高等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其花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A基因控制合成蓝色色素,B基因控制合成红色色素,不含色素表现为白花,含有两种色素表现为紫花。为研究其遗传机制,选取纯合蓝花雌株和纯合红花雄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表现型及比例是紫花雌株:蓝花雄株=1:1(不考虑交叉互换)。回答下列问题:
(1)蓝花雌株体内,只有花瓣细胞才呈现蓝色,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为解释上述杂交结果,该同学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一: 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
假设二:_______________。则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
(3)若假设二成立,请从上述亲本和F1中选择实验材料,设计杂交方案进行验证。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质量监测
生物试题
(全卷共两大题30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2.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3.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
4.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 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知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提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并首次提出了基因的概念
B. 萨顿用假说一演绎法,以果蝇作为实验材料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
D. 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对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提出质疑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艾弗里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在1909年首次提出了“基因”的概念,而孟德尔提出的是遗传因子、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 错误;
B、萨顿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推论,并没有证明,B错误;
C、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并检测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
D、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提出了“转化因子”的概念,艾弗里首次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对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提出了质疑,D错误。
故选C。
2. 生物学实验中常用到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编号
目镜
物镜
A
5×
10×
B
15×
10×
C
10×
40×
A. 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少的是C组;同样光源下,视野最亮的是A组
B. 制作口腔上皮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中央滴加1~2滴清水,然后再盖盖玻片
C. 用A组镜头,可看到视野内充满了9个细胞,换B组镜头,大约可看到1个细胞
D. 如果在玻片上写了个“6”,则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9”
【答案】B
【解析】
【详解】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数目越少;所以C组放大倍数最大,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少;相同光源下,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所以视野最亮的是A组,A正确;
B、制作口腔上皮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中央滴加1~2滴生理盐水,然后再盖盖玻片,为防止产生气泡,盖盖玻片时,应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液滴,然后缓缓放下,B错误;
C、用A组镜头,可看到视野内充满了9个细胞,换B组镜头,放大倍数是A组3倍,则视野下看到的细胞数目是A组的1/32,也就是大约可看到1个细胞,C正确;
D、显微镜下呈现的是倒立的虚像,所以如果在玻片上写了个“6”,则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9”,D正确。
故选B。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数目越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越小,数目越多。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和人相比,大肠杆菌的核酸水解后只能得到4种核苷酸
B.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即使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所以细胞是一切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C.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并总结出老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这一重要结论
D. 水绵、蓝藻、黑藻、小球藻全部是自养生物,其中只有蓝藻属于原核生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它不能独立生活,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
【详解】A、人和大肠杆菌的细胞中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所以两类细胞内核酸水解后都能得到8种核苷酸,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有细胞构成的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B错误;
C、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但并没有总结出老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这一结论,C错误;
D、水绵、蓝藻、黑藻、伞藻全部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都是自养生物,但其中蓝藻没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其余属于真核生物,D正确。
故选D。
4. 大肠杆菌色氨酸操纵子(如图)通过控制色氨酸合成酶的合成调控细胞内色氨酸的合成,它的激活与否和细胞内色氨酸的浓度有关。色氨酸浓度较高时,色氨酸与阻遏蛋白结合抑制色氨酸合成酶的合成。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RNA聚合酶能否与操纵子中P的结合,影响了基因的转录过程
B. 色氨酸浓度低时通过基因表达的调控使色氨酸合成增加,属于负反馈调节
C. 色氨酸浓度高时阻止阻遏蛋白与某些区域结合,导致色氨酸合成酶基因转录受阻
D. 色氨酸与阻遏蛋白结合后导致酶合成受抑制,说明蛋白质结构决定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色氨酸操纵子负责调控色氨酸的生物合成,它的激活与否完全根据培养基中有无色氨酸而定。当培养基中有足够的色氨酸时,该操纵子自动关闭,色氨酸缺少时,操纵子被打开。色氨酸在此过程中起到阻遏的作用,因为被称为辅阻遏分子。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培养基中是否含有色氨酸决定了RNA聚合酶能否与操纵子中的P点结合,从而影响基因转录过程,A正确;
B、色氨酸浓度低时,操纵子被打开,调控细胞合成色氨酸,使色氨酸浓度增加,呈现负反馈调节机制, B正确;
C、色氨酸的作用是与阻遏蛋白结合,该复合蛋白再与基因某些区域结合,从而导致合成酶基因的转录受阻,C错误;
D、色氨酸与阻遏蛋白结合,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导致酶的合成受到抑制,说明蛋白质的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 D正确;
故选C。
5. 如图,甲、乙、丙表示某动物细胞中的不同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甲为该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B. 可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物质乙,注意A液和B液混合后再使用
C. 物质丙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
D. 甲、乙、丙三种物质不可能同时出现在线粒体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常见化合物糖类元素组成为C、H、O等;脂肪元素组成为C、H、O;磷脂元素组成为C、H、O、N、P;固醇元素组成为C、H、O;蛋白质元素组成为C、H、O、N,可能有S等;核酸元素组成为C、H、O、N、P。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物质甲为DNA,则为该生物的遗传物质,不是主要遗传物质,A错误;
B、物质乙能与物质甲结合形成染色体,也能和物质丙磷脂结合,则物质乙为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先加A液,再加B液,B错误;
C、据图分析可知,物质丙为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C正确;
D、据图分析可知,物质甲为DNA,物质乙为蛋白质,物质丙为磷脂,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由DNA、RNA、蛋白质等物质,且其为双层膜结构,甲、乙、丙三种物质会同时出现在线粒体中,D错误。
故选C。
6. 图1 ~ 3 表示3 种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 图1表示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B. 图2中存在3 种信号分子,但只有1 种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这说明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
C. 图3中 ATP 参与的主要生理过程是的C3的还原
D. 叶肉细胞与人体肝脏细胞都具有的膜结构是图1所示膜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在该膜上氧气与还原氢反应生成了水,同时有ATP生成,该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图2中存在3种信号分子,但只有1种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这说明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图3中,在该膜上水光解产生了氧气,该过程是光反应过程,在此过程中还产生了还原氢和ATP,二者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不可或缺的物质。
【详解】A、图1中,在该膜上氧气与还原氢反应生成了水,同时有ATP生成,该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正确;
B、图2中存在3种信号分子,但只有1种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这说明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B正确;
C、图3中,在该膜上水光解产生了氧气,该过程是光反应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生的ATP主要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C正确;
D、图2表示信号分子能与其糖蛋白结合,图2属于细胞膜,图1属于线粒体,叶肉细胞与人体肝脏细胞都具有线粒体和细胞膜,即都具有图1和图2所示膜结构,D错误。
故选D。
7. 制作无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实验,用大分子食用色素胭脂红的高渗水溶液作为外界溶液进行引流处理后,观察细胞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液泡膜及细胞质形成的原生质层
B.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内的红色区域逐渐变小
C. 该实验还可以说明细胞膜与细胞壁在物质透过性上存在差异
D.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放在0.3g/ml蔗糖溶液中也会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整个原生质层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形成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A错误;
B、发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时,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红色区域变大,B错误;
C、细胞壁通透性较大,胭脂红可以进入,细胞膜的具有选择透过性,胭脂红不能进入细胞,该实验还可以说明细胞膜与细胞壁在物质透过性上存在差异,C正确;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 在30%的蔗糖溶液中不会发生质壁分离,D错误。
故选C。
8. 下图表示植物根细胞在一定时间内吸收K+与某些条件之间的关系,纵坐标表示吸收速率,横坐标表示某个条件。假定其他条件均为理想状态,则甲、乙、丙三图的横坐标表示的条件与纵坐标吸收速率相对应的一组是(提示:在一定范围内,能量随氧气浓度的增大而增多) ( )
A. 载体蛋白数量、温度变化、氧气浓度
B. 氧气浓度、温度变化、载体蛋白数量
C. 载体蛋白数量,氧气浓度、温度变化
D. 温度变化、载体蛋白数量、氧气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图表示植物根细胞在一定时间内吸收K+与某些条件之间的关系,纵坐标表示吸收速率,横坐标表示某个条件。假定其他条件均为理想状态,则甲体现的信息是开始升高到一定程度不再增加,可能是氧气浓度,乙增高又下降温度变化符合此情况,丙一直上升应是载体蛋白的数量,所以B项正确。A、C、D项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9.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只能在细胞器中进行的是( )
A. DNA的合成 B. 水的生成
C. ATP的生成 D. CO2的生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1、DNA是通过半保留复制过程形成的,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
2、ATP的合成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3、人体CO2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详解】A、DNA合成方式为半保留复制,人体细胞中,DNA的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少量的发生在线粒体中,因此DNA的合成不一定发生在细胞器,A错误;
B、人体细胞中水的生成途径有:DNA的复制和转录、ATP的合成、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等,其中DNA的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ATP的合成可以发生在细胞质中,因此水的生成不一定发生在细胞器,B错误;
C、人体细胞中ATP的产生场所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可见并不一定在细胞器中进行,C错误;
D、人体细胞中CO2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场所为线粒体基质,因此CO2的生成一定发生在细胞器中,D正确。
故选D。
10. 细胞膜H+-ATP酶(PMA)是植物体内一类重要的质子泵,也是一种极其关键的转运蛋白,在植物根系生长过程中发挥作用。PMA通过消耗ATP将细胞质中的H+排出,为养分离子的跨膜转运,以及有机酸和生物硝化抑制剂等物质的分泌提供细胞膜电位和质子驱动力。PMA在维持细胞膜电位和细胞pH的平衡中发挥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提高H+-ATP酶活性将降低作物抗逆性
B. PMA合成受阻时,植物易发生根部酸化
C.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H+-ATP酶运输H+的速率
D. PMA基因的表达不受低pH、盐、营养缺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H+-ATP酶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可知H+-ATP酶既有催化ATP水解的功能,又作为H+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
【详解】A、提高H+-ATP酶(PMA)活性,可以提高植物根系生长,以及土壤中氮、磷、钾等营养成分的活化与吸收,提高作物抗逆性,A错误;
B、PMA可以为有机酸等物质的分泌提供细胞膜电位和质子驱动力,缺磷条件下,PMA无法合成,其数量减少,无法将有机酸排出细胞,在受诱导后可使根部酸化,B正确;
C、细胞膜H+-ATP酶(PMA)是植物体内一类重要的质子泵,其本质是蛋白质,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降低H+-ATP酶运输H+的速率,C错误;
D、PMA基因的表达为转录、翻译,需要酶、原料等参与,该过程受低pH、盐、营养缺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11. 一位同学设计以下图装置验证酶的专一性。透析袋是由半透膜制成的袋状容器,A组透析袋加入淀粉、碘液和蔗糖酶,B组透析袋加入等量的淀粉、碘液和淀粉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的催化机理是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B. 实验显示A组蓝色变浅,B组蓝色退去
C. 实验结束透析袋均增重,且B组等于A组
D. 本实验不可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液进行鉴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详解】A、酶的催化机理是降低活化能。酶既没有为反应提供能量,反应前后酶的性质也没有改变,A错误;
B、由于酶具有专一性,淀粉只能被淀粉酶水解,不能被蔗糖酶水解,A组蓝色变浅(被烧杯中的清水稀释),B组蓝色退去(淀粉被淀粉酶水解),B正确;
C、因为透析袋是由半透膜制成的,当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时,会发生渗透吸水,所以实验结束透析袋均增重,但由于B组中淀粉被水解成小分子,半透膜两侧浓度差更大,所以吸水更多,故B组增重更多,C错误;
D、淀粉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但淀粉的水解产物可以与斐林试剂反应,所以可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液进行鉴定,以便于观察淀粉是否被水解,D错误。
故选B。
12. 如图所示为酵母菌细胞内部分物质代谢过程示意图,I~V表示过程,M、P 代表物质,其中的一个生理过程不可能在酵母菌细胞内发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Ⅰ、Ⅱ、Ⅲ、Ⅳ均释放能量,均有少量能量储存在 ATP 中
B. 过程V不可能在酵母菌细胞内发生,因为缺少相应的酶
C. 向酵母菌培养液中通入18O2,一段时间后只在水中检测到18O
D. 物质P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可用酸性重铬酸钾对其进行检测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物质M表示丙酮酸,物质P表示酒精。过程I、Ⅳ、Ⅱ表示有氧呼吸;过程I、V表示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过程I、Ⅲ表示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
【详解】A、物质M表示丙酮酸,物质P表示酒精。过程I、Ⅳ、Ⅱ表示有氧呼吸;过程I、V表示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过程I、Ⅲ表示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可以产生能量的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一、二、三阶段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即过程I、Ⅱ、Ⅳ,A错误;
B、过程V表示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可能在酵母菌细胞内发生,因为缺少相应的酶,无法将丙酮酸转化成乳酸,B正确;
C、向酵母菌培养液中通入18O2,一段时间后可在水中和二氧化碳(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需消耗水产生CO2)中检测到18O,C错误;
D、物质P是酒精,产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可用酸性重铬酸钾对其进行检测,D错误。
故选B。
13. 如图表示科研人员测得的某株紫苏一天中CO2固定速率和CO2吸收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7:00时,紫苏根尖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B. 曲线b在10:00-12:00之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此时气孔导度减小,CO2供应减少,光合速率减慢
C. 18:00时会发生NADPH从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的移动
D. 与7:00相比,12:00时C3的合成速率较快
【答案】B
【解析】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曲线a(CO2固定速率)表示总光合速率,曲线b(CO2吸收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
【详解】A、曲线a(CO2固定速率)表示总光合速率,曲线b(CO2吸收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据此并结合题图分析可知:紫苏根尖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A正确;
B、在10:00-12:00时曲线a(CO2固定速率)一直在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在增强,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此时温度高,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均上升,但呼吸速率上升幅度大于光合速率,B错误;
C、18:00时,光合作用中NADPH从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移动,C正确;
D、与7:00相比,12:00时光照强,光反应速率快,暗反应速率也快,因此C3的合成速率较快,D正确。
故选B。
14. 将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其在10 ℃、20 ℃的温度条件下,分别置于5 klx、10 klx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结果如图。据图所作的推测中,正确的是( )
A. 该叶片在20℃、10 klx的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约是8.25 mg
B. 该叶片在5 klx光照下,10 ℃时积累的有机物比20 ℃时少
C. 该叶片在10 ℃、5 klx的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量是3 mg
D. 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温度和光照强度均成正比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左图氧气的吸收量反映的是呼吸速度,2小时在10℃、20℃的温度条件下,氧气吸收量分别是1mg和2mg。右图氧气释放量为净光合作用量。
【详解】A、在20℃、10klx光照下,经过2h,产生的氧气净量为10,加上呼吸消耗氧气为2,因此,可以得出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10+2)÷2=6mg,根据光合作用反应式可知,每小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约是6×44÷32=8.25mg,A正确;
B、直接从右图比较,在5klx光照下,10℃时净释放的氧气量比20℃时多,因此积累的有机物比20℃时多,B错误;
C、在10℃、5klx的光照下,经过2h,产生的氧气净量为6mg,加上呼吸消耗氧气为1mg,因此,可以得出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3.5mg,C错误;
D、该实验的稳定设置范围即光照强度的设置小无法得出叶片的光合速率与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关系,D错误。
故选A。
15. 把盛有酵母菌和葡萄糖混合液的密闭装置置于适宜温度下,一段时间后,经检测,装置中葡萄糖减少了a mol,气体总量增加了b mol,以下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为0.5b mol
B. 有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为(6a-b)mol
C. 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的量为(6a-2b)mol
D. 细胞呼吸消耗的O2的量为(6a-3b)mol
【答案】B
【解析】
【分析】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其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与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但是产生二氧化碳。其反应式如下:
【详解】A、因为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与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但是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气体的体积总量增加了bmol为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则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5bmol,A正确;
B、由A选项分析可知,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为bmol,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5b,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为a-0.5b(mol),所以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6×(a-0.5b)=6a-3b (mol),B错误;
C、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6a-3b+b=6a-2b(mol),C正确;
D、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6a-3b(mol),所以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6a-3b(mol),D正确。
故选B。
16.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增殖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染色体的变化
B. 生物体内的干细胞均是未经分化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
C. 细胞分裂、分化、癌变过程中均有核糖核酸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D. 在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
【答案】C
【解析】
【分析】真核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无丝分裂则没有出现染色体;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衰老细胞的特征有:(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真核细胞增殖过程中,无丝分裂不会出现染色体的变化,A错误;
B、生物体内的干细胞并非均是未经分化的细胞,如造血干细胞,B错误;
C、细胞分裂、分化、癌变过程中均有基因选择性表达,所需细胞内RNA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C正确;
D、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变大,新陈代谢速度减慢,D错误。
故选C。
17. 某种昆虫长翅(R)对残翅(r)为显性,直翅(M)对弯翅(m)为显性,有刺刚毛(N)对无刺刚毛(n)为显性,控制这3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片段互换和染色体变异)。现有这种昆虫一个个体基因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可以有4种
B. 该昆虫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可能为 RmN 或 rmn
C. 该昆虫的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粒分裂时,染色体 DNA一定由母链和子链组成
D. 该昆虫细胞分裂中复制形成的两个 n基因仅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发生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图示R/r与m连锁,不考虑变异,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4个精细胞,基因型2种,A错误;
B、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单体分离移向两极,移向两极的基因都含有R、r、m、 m、 N、n,B错误;
C、DNA 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子代 DNA中一定有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组成,C正确;
D、该昆虫细胞分裂过程中,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的两个n基因发生分离的时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者是有丝分裂后期,随着丝粒(着丝点)的分裂而分离,D错误。
故选C。
18.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有3条性染色体的血友病男孩。某同学结合下图分析该男孩的病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若为XXY,则患血友病最可能与图丁有关
B. 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若为XYY,则患病最可能与图乙有关
C. 该男孩患病若与图乙有关,其性染色体组成可能是XXY
D 该男孩患病若与图甲有关,其父亲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为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对同源常染色体未分离;乙图为次级精母细胞的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同一极;丙图为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丁图为次级卵母细胞的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同一极。
【详解】A、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有3条性染色体的血友病男孩,故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是XBXb和XBY,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若为XXY,则其患血友病的基因型为XbXbY,说明该男孩的XbXb来自母亲,是由于母亲的卵原细胞在形成卵细胞的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异常,着丝粒分裂后所形成的两条Xb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而是移向了细胞同一极,产生了基因型为XbXb的异常卵细胞,因此该男孩患病最可能与图丁有关,A正确;
B、若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Y,是其父亲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两条Y染色单体未分开引起的,因此其患病最可能与图乙有关,B正确;
C、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是XBXb和XBY,图乙是次级精母细胞的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同一极,该男孩患病,若与图乙有关,其性染色体组成可能是XbYY,C错误;
D、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是XBXb和XBY,该男孩患病若与图甲有关,则其父亲可能发生基因突变,XB突变为Xb,且X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没有分离,最终产生了基因型为XbY的精子,与Xb的正常卵细胞结合,生育出一个患病的男孩XbXbY,D正确。
故选C。
19.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动物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依次为16、0、16
B. 某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8条染色体,此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产生4个四分体
C. 某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36个着丝粒,该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有36个着丝粒
D. 一个基因型为 AaXbY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Xb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Y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1)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2)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3)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以2n为例):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详解】A、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该动物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四个四分体,说明精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则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依次为8、0、8,错误;
B、某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染色体8条,则该细胞含有16条染色体,此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产生8个四分体,错误;
C、某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36个着丝粒,即36条染色体,说明该细胞含有18条染色体,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含有18个着丝粒,错误;
D、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为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Xb的精子,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A和a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形成了AaXb和Y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每个次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精子相同,即AaXb次级精母细胞产生两个AaXb精子,Y次级精母细胞产生两个Y精子,所以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Y,正确;
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染色单体、四分体和DNA分子的区别,考生应牢牢掌握各种的概念,在减数分裂的各个过程中区别各个概念的关键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20. 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偶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并利用该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雌果蝇杂交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实验过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一:白眼雄果蝇×野生型红眼雌果蝇→F1雌雄全为红眼。F1雌雄果蝇交配→F2红眼:白眼=3:1,且F2中的白眼全为雄性。
实验二:白眼雄果蝇×F1红眼雌果蝇→F3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雌:白眼雄=1:1:1:1
实验三:F3白雌果蝇×野生型红眼雄果蝇→F4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
A. 摩尔根偶然发现的一只白眼雄果蝇出现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
B. 根据实验一结果判断果蝇的眼色遗传符合分离定律,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
C. 仅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就能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D. 用F1红眼雌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杂交能证明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实验一中,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说明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性状,F1雌雄果蝇交配,F2中红眼:白眼=3:1,且只有雄果蝇有白眼性状,表现为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可能在X染色体上或X、Y的同源区。若该性状是伴X遗传,则亲本基因型为XRXR、XrY,F1基因型为XRXr、XRY,F2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RXR:XRXr:XRY:XrY=1:1:1:1;若相关基因在XY的同源区,则亲本基因型为XRXR、XrYr,F1基因型为XRXr、XRYr,F2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RXR:XRXr:XRYr:XrYr=1:1:1:1。
【详解】A、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根本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A正确;
B、实验一中,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F2红眼:白眼=3:1,说明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性状,B正确;
C、若该性状是伴X遗传,则亲本基因型为XRXR、XrY,F1基因型为XRXr、XRY,F2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RXR:XRXr:XRY:XrY=1:1:1:1,实验二中,XrY×XRXr,F3基因型为XRXr、XrXr、XRY、XrY,表现型为F3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雌:白眼雄=1:1:1:1,符合实验结果;若相关基因在XY的同源区,则亲本基因型为XRXR、XrYr,F1基因型为XRXr、XRYr,F2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RXR:XRXr:XRYr:XrYr=1:1:1:1,实验二中,XrYr×XRXr,F3基因型为XRXr、XrYr、XRYr、XrYr,表现型为F3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雌:白眼雄=1:1:1:1,符合实验结果。故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Y的同源区,C错误;
D、若该性状是伴X遗传,F1红眼雌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杂交(XRXr×XRY),子代中的会出现白眼雄性,若该性状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F1红眼雌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杂交(XRXr×XRYR),子代中雌雄全为红眼,能证明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C。
21. 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再发风险符合孟德尔规律。甲病(控制基因为A/a)和红绿色盲(控制基因为B/b)均为单基因遗传病,这两种病在某家系中的遗传情况如图1所示。将控制甲病的相关基因用限制酶MstⅡ处理后进行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病的遗传方式在人群中取样调查获得
B. Ⅲ3若为男性,其不患色盲的概率为1/2
C. 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Ⅲ2的a基因的内部含限制酶MstⅡ酶切位点
D. Ⅲ3若为男性,其与Ⅲ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3/16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图1可知,Ⅱ2和Ⅱ3正常,Ⅲ2患病,且为女性,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病,根据图2信息,Ⅲ2只有一个条带,其为患病个体,说明1350个体为a对应的条带,1150和200为A基因对应的条带。
【详解】A、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需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调查发病率需要到人群中随机调查,A错误;
B、 Ⅱ1患红绿色盲,Ⅰ1的基因型为XBXb,Ⅰ2的基因型为XBY,Ⅱ2的基因型为1/2XBXB或1/2XBXb,Ⅱ3的基因型为XBY,两人所生的Ⅲ3若为男性,患色盲的概率为1/2×1/2=1/4,其不患色盲的概率为1-1/4=3/4,B错误;
C、 Ⅱ2和Ⅱ3正常,Ⅲ2患病,且为女性,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病,Ⅱ2的基因型一定是Aa,故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Ⅲ2基因型为aa,根据图2信息,Ⅲ2只有一个条带,其为患病个体,说明1350个体为a对应的条带,1150和200为A基因对应的条带,Ⅲ2只有a条带,a基因的内部没有限制酶MstⅡ切割位点,C错误;
D、若Ⅲ3为男性,Ⅲ1基因型为AAXBY,Ⅱ2的基因型为1/2AaXBXB或1/2AaXBXb;Ⅱ3的基因型为AaXBY,后代AA的概率为1/4,XBY的概率为3/4,若Ⅲ3为男性,其与Ⅲ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3/16,D正确。
故选D。
22. 某植物花色分为红色和白色两种,分别受等位基因A和a控制,且含有A基因的雄配子的存活率为1/2。某实验小组为模拟基因型为Aa的红花植株的自交过程,取甲、乙两个桶,甲代表雄性生殖器官,乙代表雌性生殖器官,向两桶中分别放入标有A和a的彩色小球若干,摇匀进行随机抓取进行组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桶中放入A和a小球的比例应为2∶1,乙桶中放入的比例应为1∶1
B. 甲桶中小球和乙桶中小球的总数量必须相等的
C. 子代中,AA、Aa、aa三种组合的比例应为1∶3∶2
D. 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殖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由于A基因的雄配子的存活率为1/2,所以乙桶中放入A和a的比例应为1:2,模拟雄配子产生情况,甲桶放入的小球A和a的比例是1:1,模拟雌配子产生情况,A错误;
B、甲、乙两桶可以分别代表雌性和雄性的生殖器官,而自然条件下,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目不等,所以甲桶中小球和乙桶中小球的总数量不是必须相等的 ,B错误;
C、由于A基因的雄配子的存活率为1/2,所以雄配子中A:a=1:2,雌配子中A:a=1:1,随机结合后,AA:Aa:aa=1:3:2,C正确;
D、用不同彩球随机结合,模拟生殖过程中配子的随机结合,D错误。
故选C。
23. 控制果蝇体色和翅型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仅考虑翅型基因,长翅对短翅为显性
B. 体色和翅型的遗传均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C. 控制体色和翅型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 F₁灰身长翅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分析题意,用纯合灰身长翅雌果蝇与纯合黑身短翅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一代中都是灰身长翅,说明灰身对黑身为显性,长翅对短翅为显性,A正确;
B、F1是双杂合子,与纯合的黑身短翅杂交,相当于测交,根据子代中出现的四种表现型比例可推测,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遗传时遵循基因分离定律,B正确;
C、由于F2中子代的性状分离比表现出两多两少的特征,因而可推测,控制果蝇体色和翅型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F2中灰身短翅和黑身长翅是基因重组的结果,即F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互换(基因重组),C正确;
D、根据C项分析可知,控制果蝇体色和翅型的基因位于同一对的常染色体上,所以F1灰身长翅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不会是9∶3∶3∶1,D错误。
故选D。
24. 现有3个纯合小麦品种:1个易倒伏品种、2个抗倒伏品种(抗倒伏甲和抗倒伏乙)。用这3个品种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组合
F1
F2
第1组:抗倒伏甲×易倒伏
易倒伏
3易倒伏:1抗倒伏
第2组:抗倒伏乙×易倒伏
易倒伏
3易倒伏:1抗倒伏
第3组:抗倒伏甲×抗倒伏乙
易倒伏
9易倒伏:7抗倒伏
A. 第1组F2易倒伏植株中约有1/3是杂合子
B. 如果用第3组杂交得到的F1与抗倒伏乙杂交,则后代易倒伏:抗倒伏=3:1
C. 第3组F2抗倒伏小麦共有5种基因型,其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4/7
D. 对第3组F2中易倒伏小麦全部进行测交,后代易倒伏;抗倒伏=5:4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第3组F2的表型为9易(A_B_):7抗,为9:3:3:1的变式,说明F1为双杂合子AaBb,并且该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相关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1组F2易倒伏个体中约有2/3是杂合子,A错误;
B、第3组中F1为双杂合子AaBb,若抗倒伏甲为AAbb,则抗倒伏乙为aaBB,F1(AaBb)与抗倒伏乙aaBB杂交,后代的表型和比例是易倒伏(A_Bb):抗倒伏(A_bb)=1:1,B错误;
C、第3组F2易倒伏小麦共有4种基因型,抗倒伏小麦共有5种基因型,后者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3/7,杂合子所占比例为4/7,C正确;
D、第3组中F1为双杂合子AaBb,则F2中易倒伏水稻的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1:2:2:4,让其全部进行测交,测交后代中,易倒伏个体的比例=1/9+2/9×1/2+2/9×1/2-+4/9×1/4=4/9,所以测交后代易倒伏:抗倒伏=4:5,D错误。
故选C。
25. 科研工作者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32P、35S、18O和14C对噬菌体以及大肠杆菌成分做了如下标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噬菌体成分
用35S标记
未标记
用14C标记
大肠杆菌成分
用32P标记
用18O标记
未标记
A. 第二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中存在的氧元素是18O
B. 第三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DNA中不一定含有14C
C. 第一组实验中,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次,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和35S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100%、0
D. 第三组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内的病毒,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在寄生的过程中,它会把自身的遗传物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并利用大肠杆菌内的物质合成新的噬菌体,进行大量增殖。为了确定它注入到大肠杆菌内的是它的蛋白质还是DNA(即哪个是它的遗传物质),科学家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进行了相关实验。
【详解】A、大肠杆菌成分用18O标记,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的原料完全来自大肠杆菌,故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中存在的氧元素是18O,A正确;
B、14C能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子代部分噬菌体含有亲代DNA的一条链,所以子代噬菌体的DNA中不一定含有14C,B正确;
C、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次,子代噬菌体是以亲代噬菌体的DNA做模板链,大肠杆菌提供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所以每一个子代噬菌体都含32P;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体内,故子代噬菌体中都不含35S,C正确;
D、14C既能标记噬菌体的DNA,也能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26. 马铃薯块茎内富含过氧化氢酶。为探究pH值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某校生物学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材料处理用打孔器将马铃薯钻出长圆条,再将圆条横切成许多等大的小圆片。
操作步骤:
①取四支注射器,编号为A、B、C、D,把马铃薯小圆片各10片分别放入上述针筒。
②四支注射器分别吸取5ml,pH为5、6、7、8的缓冲液,如图所示。
③再用针筒吸入等量的(相同浓度)过氧化氢溶液,用橡胶盖密封针嘴。
④每隔一段时间,记录相关实验数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
(2)小组成员对C组(pH=7)每隔一段时间所收集的气体体积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5
10
15
20
25
收集的气体体积(mL)
0
1.0
2.0
2.5
3.0
4.0
4.5
5.0
5.0
该实验结果表明,随时间的延长,反应速率将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分析其原因是_____。因此该酶促反应速率应取_____(min)时段的数值。
(3)若实验反应过于迅速不利于记录数据,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
(4)下图为实验小组测得0~3分钟之内O2的生成量随pH的改变而改变的曲线图。
若要求测定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你的实验思路是_____。
【答案】(1)缓冲液的pH
(2) ①. 下降 ②. 底物(过氧化氢)的浓度越来越低 ③. 0〜2
(3)减少马铃薯小圆片的数量
(4)在pH6〜8之间设置更小的pH梯度进行相同的实验,2分钟内氧气收集体积最大的一组对应的pH则为最适pH
【解析】
【分析】马铃薯块茎内富含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H2O和O2。根据题意和题图可知,实验探究pH值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酸碱度,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活性,可以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氧气的生成量来表示。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时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和题图表分析可知,实验探究pH值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pH,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活性。
【小问2详解】
根据题中的表格分析可知,在0〜25min,收集的气体体积(mL)逐渐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在逐渐减小,最终保持不变,说明反应速率在降低,最后为零,所以该实验结果表明,随时间的延长,反应速率将下降,分析其原因是底物(过氧化氢)逐渐反应被消耗,浓度越来越低。由于实验开始时H2O2充足,反应速率快,因此该酶促反应速率应取0〜2(min)时段的数值。
【小问3详解】
若实验反应过于迅速不利记录数据,可减少马铃薯的数量(过氧化氢酶的量),使反应速率变慢。
【小问4详解】
若要求测定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宜设置一系列具pH梯度的实验组,测定各组因变量,峰值所对应的pH即为最适pH。所以实验思路为:在pH6〜8之间设置更小的pH梯度进行相同的实验,2分钟内氧气收集体积最大的一组对应的pH则为最适pH。
27. 科研小组对某植物进行了相关研究,图甲是该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相关变化简图,其中①~⑤为生理过程,A~F为物质名称。图乙为温度对人工种植的该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物质C为____,在图示的过程中生成C的场所是____。
(2)在光照条件下,与25℃时相比,该植物处于30℃时的实际光合作用速率较____(填“大”或“小”)。若昼夜时间相同且温度不变,则适合蒲公英生长的最适温度是____℃。
(3)科研小组用图丙的方法测量了光合作用的相关指标。将对称叶片左侧遮光右侧曝光,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12小时后,从左右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a、b。则b与a的差值所代表的____。
(4)某研究小组利用绿色植物进行了如下实验,图丁表示实验装置,图戊表示实验结果。
①当光照强度为80W时,叶绿体内产生的氧气的扩散方向是____。
②如果将装置中的CO2缓冲溶液改成清水并对装置进行遮光处理后,观察到红色液滴向左移动,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
A.有无氧呼吸存在
B.呼吸底物中有脂肪
C.有氧呼吸速率小于无氧呼吸速率
D.植物呼吸使玻璃罩内温度升高
【答案】(1) ①. O2 ②. 类囊体薄膜
(2) ①. 大 ②. 20
(3)12小时内右侧截取部分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
(4) ①. 扩散到线粒体和释放到空气中 ②. 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①表示光反应,②表示暗反应,⑤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表示ATP、NADPH,B表示ADP、NADP+,C表示O2,D表示CO2,E表示[H],F表示丙酮酸。
【小问1详解】
①表示光反应,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物质C表示光反应阶段产生的氧气(O2)。
光反应过程中生成氧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小问2详解】
由曲线图可知,在光照条件下,30℃时的净光合速率是3.5mg/h,而呼吸速率是3mg/h,所以30℃环境中的实际光合速率为3.5mg/h+3mg/h=6.5mg/h;25℃时的净光合速率是3.75mg/h,呼吸速率为2.25mg/h,所以25℃环境中的实际光合速率为3.75mg/h+2.25mg/h=6mg/h;比较两温度下的实际光合速率,可知30℃环境中较大;
若昼夜时间相同且温度不变,20℃时两曲线的差值最大,即20℃条件下一昼夜积累有机物最多,故适合蒲公英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0℃。
【小问3详解】
假设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原来干物质量为c,在适宜光照下照射12小时后,左侧呼吸量为:c-a;右侧净光合量为:b-c;由于左右对称,所以右侧呼吸量也是c-a;那么右侧实际光合量=净光合量+呼吸量=(b-c)+(c-a)=b-a,所以b-a代表12h内右侧截取部分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
【小问4详解】
①从图中看出,当光照强度为80W时,单位时间内红色液滴向右移动,表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产生的氧气使液滴移动,因此氧气的扩散方向是扩散到线粒体和释放到空气中。
②在测量植株的呼吸速率时,将装置中的CO2缓冲溶液溶液改为清水,清水不能吸收气体也不能释放气体:
A、有无氧呼吸存在时,有氧呼吸吸收的气体量和释放的气体量相等,而无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应该导致液滴右移,A错误;
B、如果呼吸底物中有脂肪,由于脂肪的碳氢比例高,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于释放的二氧化碳,导致装置中气体总量减少,液滴左移,B正确;
C、有氧呼吸速率小于无氧呼吸速率,应该导致液滴右移,C错误;
D、植株呼吸使玻璃罩内温度升高,应该导致液滴右移,D错误。
故选B。
28. 如图甲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图像,乙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丙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动物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图解,丁表示丙过程中某细胞染色体与基因的位置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____,处于图乙曲线____(用字符表示)区段。
(2)图丁对应图丙中的细胞____(填“①”“②”或“③”);细胞Ⅳ的基因组成是____。
(3)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配子时,有可能正常进行分裂,也有可能发生了如图甲的情况,则其可能产生____种配子,配子种类及比例为____。
【答案】(1) ①.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②. ②
(2) ①. ② ②. aB
(3) ①. 2 ②. AB∶Ab=1∶1 或 AB∶Ab=1∶3 或 AB∶Ab=3∶1
【解析】
【分析】图甲: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 图乙:A段染色体数目减半,表示减数分裂;B段染 色体数恢复,表示受精作用;C段染色体数分裂前后不变,表示有丝分裂。图丙:①表示初级卵母细胞,II 表示次级卵母细 胞,Ⅲ表示第一极体, IV 表示卵细胞,V 表示第二极体。图丁: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应处于减II后期细胞,由于细胞质的分裂是均等的,因此可以确定该细胞为第一极体,可对应图丙中的细胞②。
【小问1详解】
据分析可知:图甲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此时染色体数目已经减半,因此处于处于图乙曲线②区段。
【小问2详解】
据分析可知:图丁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处于减II后期,且细胞质的分裂是均等的,因此该细胞为第一极体,对应图丙中的细胞②;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第一极体的基因组成为AAbb,则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因此细胞IV的基因组成是aB。
【小问3详解】
该基因型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不管是正常分裂还是发生了图甲中的情况都只会产生2种配子,①若正常分裂,A和A和B和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分开,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其上相同的基因分离,因此会产生两个相同的精细胞,最终产生比例为AB: Ab=1:1的配子,②若发生(交叉)互换,减数第二次分离本应产生AABB和AAbb的次级精母细胞,产生了AABb和 AABb两种次级精母细胞,AABb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产生AB和Bb两种配子,最终产生比例AB:Ab=1:1的配子,③若产生基因突变,若是其中一个B突变成了b,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为AABb和AAbb 产生配子为AB:Ab=1:3,若是其中一个b突变成 B,同理,产生配子为AB:Ab=3:1。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分裂过程中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等多个知识点,并且要求学生识记并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从而判断细胞分裂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难度较大。
29. 某多年生高等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其花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A基因控制合成蓝色色素,B基因控制合成红色色素,不含色素表现为白花,含有两种色素表现为紫花。为研究其遗传机制,选取纯合蓝花雌株和纯合红花雄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表现型及比例是紫花雌株:蓝花雄株=1:1(不考虑交叉互换)。回答下列问题:
(1)蓝花雌株体内,只有花瓣细胞才呈现蓝色,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为解释上述杂交结果,该同学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一: 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
假设二:_______________。则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
(3)若假设二成立,请从上述亲本和F1中选择实验材料,设计杂交方案进行验证。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 ①. AAXbXb、aaXBY ②. A、a和B、b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 ③. XAbXAb、XaBY
(3) ①. 取F1中紫花雌株与蓝花雄株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取F1紫花雌株与亲本红花雄株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②. 子代表现为蓝花雌株:紫花雌株:蓝花雄株:红花雄株=1:1:1:1(子代表现为紫花雌株:红花雌株:蓝花雄株:红花雄株=1:1:1:1)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2、由题意知,一蓝花雌株和一红花雄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表现为紫花雌株:蓝花雄株=1:1,说明控制花色的遗传是伴性遗传,子代雄株表现型与亲本蓝花雌株表现型相同,因此亲本蓝花雌株-对基因型是XbXb,红花雄株相关基因型是XBY,子一代雌株含有B基因,表现为紫花(有红色色素),因此B基因控制红色色素形成,子一代雌性含有A、a基因,能合成蓝色色素,因此A控制蓝色色素的合成;A、B基因都存在,开紫花,A存在、B不存在开蓝花,A不存在,B存在开红花,A、B都不存在开白花。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型是A基因;蓝花雌株体内,只有花瓣细胞才呈现蓝色,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小问2详解】
由题意可以判断B(b)位于X染色体上,但是不能判断A( a )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假说有2种:假设一:B基因控制红色色素的合成且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二:B基因控制合成红色色素且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a基因也位于X染色体上;方案一:F1中紫花雌株与蓝花雄株杂交,观察统计杂交子代的表现型比例进行判断;如果假设一成立,亲本基因型是AAXbXb、aaXBY,子一代基因型是AaXBXb、AaXbY,F1中紫花雌株与蓝花雄株杂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A_XBXb:A_XbXb:aaXBXb:aaXbXb:A_XBY:A_XbY:aaXBY:aaXbY=3:3:1:1:3:3:1:1,分别表现为紫花雌株、蓝花雌株、红花雌株、白花雌株、紫花雄株、蓝花雄株、红花雄株、白花雄株;如果假设二成立,亲本基因型是XAbXAb、XaBY,子一代基因型是XAbXaB、XAbY,F1中紫花雌株与蓝花雄株杂交,子代基因型比例是XAbXAb:XAbXaB:XAbY:XaBY=1:1:1:1,表现为蓝花雌株:紫花雌株:蓝花雄株:红花雄株=1:1:1:1;
【小问3详解】
方案二:取F1紫花雌株与亲本红花雄株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进行判断;如果假设一成立,亲本基因型是AAXbXb、aaXBY,子一代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XBXb、亲本红花雄株的基因型是aaXBY,F1中紫花雌株与蓝花雄株杂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AaXBXB:AaXBXb:aaXBXB:aaXBXb:AaXBY:AaXbY:aaXBY:aaXbY=1:1:1:1:1:1:1:1,表现型比例为为紫花雌株:红花雌株:紫花雄株:蓝花雄株:红花雄株:白花雄株=2:2:1:1:1:1;如果假设二成立,亲本基因型是XAbXAb、XaBY,子一代紫花雌株的基因型是XAbXaB、亲本红花雄株的基因型是XaBY,F1中紫花雌株与亲本红花雄株杂交,子代基因型比例是XAbXaB:XaBXaB: XAbY: XaBY=1:1:1:1,表现为紫花雌株:红花雌株:蓝花雄株:红花雄株=1:1:1:1。
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质量监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质量监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重庆市渝北中学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质量监测生物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重庆市渝北中学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质量监测生物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质量监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质量监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