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含解析
展开本试卷共8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2023年4月21日,太阳爆发超强耀斑,持续时间达1小时,并伴随有日冕物质抛射,引发特大地磁暴事件,表征地磁暴强度的地磁指数升高。如图为地磁指数变化图。地磁指数最高时,我国克拉玛依(45.6°N,84.9°E)漠河(53.0°N,122.5°E)等地可见极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本次太阳耀斑爆发( )
A. 引发21日出现特大地磁暴B. 反映太阳大气剧烈变化
C. 造成太阳大气层结构改变D. 显著提升年太阳辐射量
2. 克拉玛依( )
A. 北京时间24日3时可见极光B. 位于漠河以南,易见极光
C. 可见极光的时间长达15小时D. 可见极光是由于气温较高
过去几十年中,北极地表气温升高剧烈,是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的2倍以上,被称为“北极放大”。如图为“北极放大”大气驱动机制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推测“北极放大”过程中,大气环流的变化趋势是( )
A. 极地高压增强B. 极地东风风力减弱C. 高纬环流增强D. 极地高空气压降低
4. 下垫面加热作用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
A. 反射率减小B. 蒸发量减少C. 云量增多D. 日照时间变长
5. ①的含义最可能为( )
A. 太阳辐射增强B. 地面辐射增强C. 大气辐射增强D. 降水量增加
如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该山地北坡比南坡更湿润,可以支持该结论的图中信息是( )
①北坡自然带的数量少于南坡
②森林植被只分布在北坡
③北坡草甸土分布范围较窄
④北坡雪线高度低于南坡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7. 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
A. 长白山脉B. 天山山脉C. 巴颜喀拉山脉D. 阴山山脉
和田玉矿石由大理岩和地下岩浆接触后,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后经复杂地质作用产出为和田玉,按照产出的环境可分为山料、山流水料、籽料和戈壁料等。如图为和田玉产出分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推测产出的和田玉( )
A. 含有化石B. 疏松多孔C. 经历过抬升过程D. 层理构造显著
9. 和田玉籽料以其光滑圆润、质地细腻闻名于世,对形成这一特点没有帮助的是( )
A. 流水的冲刷作用B. 风力的堆积作用C. 外力的风化作用D. 岩石的变质作用
佛得角群岛由十几个火山岛屿组成,以多雾著称,水资源匮乏。图为佛得角群岛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佛得角群岛( )
A 位于板块消亡边界B. 位于南大西洋中部
C. 位于东半球,临近非洲大陆D. 东距大陆西海岸约500千米
11. 岛上多雾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①地表河湖众多,蒸发旺盛
②受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多
③多山地,有地形抬升作用
④受寒流影响,水汽易凝结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如图为2023年8月某时段赤道附近海域海水温度距平的深度-经度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示海水温度变化可能的影响是( )
A. 澳大利亚下沉气流减弱B. 太平洋东西水温温差增大
C. 印度尼西亚降水量减少D. 秘鲁渔场的鱼类产量增加
13. 与甲处相比,乙处( )
A. 吸收太阳辐射少B. 受寒流影响大C. 温度变幅大D. 有结冰期
如图示意甲、乙两土壤剖面构造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与甲相比,乙土壤腐殖质层较厚主要原因是( )
A. 地上植被以高大乔木为主B. 生物量大,促进岩石风化
C.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D. 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
15. 若近年来乙土壤有机质层变薄,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地表植被破坏严重B. 降水季节变化减小C. 地表径流堆积加强D. 区域气候类型改变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 某校同学通过绘制示意图认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同学们选取甲(20°N,110°E)、乙(23°26′S,46°W)、丙(40°N,116°E)、丁(0°,78°W)四地进行对比研究。图8示意甲、乙两地的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正午太阳方向。
(1)在如图中补充绘制丙、丁两地的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正午太阳方向。
(2)描述甲地春分日至夏至日期间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17.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图为岭谷区局部三维地质模拟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并从地质构造角度解释成因。
重庆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修建穿山隧道时,需用电机排出地下水。据研究,若地层以石灰岩为主、溶洞较多,短时间快速排水会加剧地下水活动,诱发地面塌陷。如图为工程建设排水诱发地面塌陷过程示意图。
(2)据图描述地面塌陷的过程。
为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重庆市构建数字三维地质沙盘,将灾害相关情况、人员物资调度等信息纳入该综合信息系统,进行数字化管理。利用数字三维地质沙盘,可在真实地貌上叠加设定的气象、水文等数据,研究可能发生的灾害,提前做出预案。在地质灾害避险中,沙盘也可模拟出灾害影响范围,并将风险地点、威胁对象、撤离路线等信息迅速发送给相关部门。
(3)说明数字三维地质沙盘对提升灾害防治能力所发挥作用。
18. 2023年8月上旬,太平洋M岛发生数场大火。图(a)为M岛地形图,图(b)为当地时间2023年8月9日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c)为甲、乙两地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乙两地中任选一地,描述其气候特征,并说出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2)说出图(b)中M岛附近的风向,并说明风对大火的影响。
上世纪M岛农牧业发达,当地从非洲引进草种用于牲畜饲料或道路绿化,长势旺盛。近年来,随着农牧业的逐渐衰退,外来草种分布范围大大扩展。甲地在此次大火中损失惨重,当地遍布的杂草成为火灾“燃料库”,加重了火势。
(3)说明杂草成为甲地火灾“燃料库”的原因。
19. 大气氧含量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研究对象之一。如图为青藏高原科考区域大气氧含量空间分布图,表为近年该区域大气氧含量统计数据。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表资料,描述该区域大气氧含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并简述其原因。
自然区划是将自然特征相似的区域划为同一自然区,同时按区域尺度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2023年,科考研究团队首次将大气氧含量纳入区划指标,对青藏高原进行自然地域综合区划(如图),表2为该区域自然地域综合区划名称表(部分)。
遵循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保持相对统一性、关注主导因素、体现层次性、具有实用性等,是进行自然地域综合区划的一般原则。
(2)举例说明青藏高原自然地域综合区划体现的区划一般原则。
20. 如图为珠江三角洲水系治理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结合水文、水系特征,论述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流利用和治理的主要措施。海淀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三地理
本试卷共8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2023年4月21日,太阳爆发超强耀斑,持续时间达1小时,并伴随有日冕物质抛射,引发特大地磁暴事件,表征地磁暴强度的地磁指数升高。如图为地磁指数变化图。地磁指数最高时,我国克拉玛依(45.6°N,84.9°E)漠河(53.0°N,122.5°E)等地可见极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本次太阳耀斑爆发( )
A. 引发21日出现特大地磁暴B. 反映太阳大气剧烈变化
C. 造成太阳大气层结构改变D. 显著提升年太阳辐射量
2. 克拉玛依( )
A. 北京时间24日3时可见极光B. 位于漠河以南,易见极光
C. 可见极光的时间长达15小时D. 可见极光是由于气温较高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本次太阳爆发发生在21日,由其引发的日冕抛射物质会在几天后到达地球,并导致特大地磁暴,图像信息也表明21日并不会出现特大地磁暴,排除A;太阳耀斑的爆发反映了太阳大气活动的强弱,反映太阳大气的剧烈变化,B正确;耀斑等太阳活动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太阳大气层结构,也没有提升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排除CD。故选B。
【2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磁指数最高时,我国克拉玛依等地可见极光,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地磁指数最高时在世界时4月23日18时到4月24日9时之间,对应北京时间为4月24日2时到17时,因此,北京时间24日3时在克拉玛依可以看到极光,A正确;位于漠河以南地区,纬度较低,不易看到极光,排除B;克拉玛依所处纬度较低,因此可见极光的时间不足15小时,排除C;可见极光的地区是由于其纬度较高,极光是由于太阳风爆发出的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大气层产生,排除D。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4、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过去几十年中,北极地表气温升高剧烈,是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的2倍以上,被称为“北极放大”。如图为“北极放大”大气驱动机制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推测“北极放大”过程中,大气环流的变化趋势是( )
A 极地高压增强B. 极地东风风力减弱C. 高纬环流增强D. 极地高空气压降低
4. 下垫面加热作用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
A. 反射率减小B. 蒸发量减少C. 云量增多D. 日照时间变长
5. ①的含义最可能为( )
A. 太阳辐射增强B. 地面辐射增强C. 大气辐射增强D. 降水量增加
【答案】3. B 4. A 5. C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极放大”是指北极地表气温增高剧烈,是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的两倍以上,因此,极地地区高压减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高纬度环流势力减弱,极地高空气压升高,B正确,排除ACD。故选B。
【4题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下垫面加热作用增强,说明下垫面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加,反射率降低,但同时蒸发量增加,A正确,排除B;云量增多,大气削弱作用加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下垫面加热作用也会随之减弱,C错;下垫面加热作用增强并不能反映日照时间变化,排除D。故选A。
【5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水汽增多,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能够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使大气辐射增强,使北极近地面升温明显,C正确;水汽增多会导致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北极地区不会出现增温明显,排除AB;降水量增加不能使北极增温,排除D。故选C。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三个过程。太阳辐射能传播到地面的过程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大部分通过可见光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偿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如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该山地北坡比南坡更湿润,可以支持该结论的图中信息是( )
①北坡自然带的数量少于南坡
②森林植被只分布在北坡
③北坡草甸土的分布范围较窄
④北坡雪线高度低于南坡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7. 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
A. 长白山脉B. 天山山脉C. 巴颜喀拉山脉D. 阴山山脉
【答案】6. D 7. B
【解析】
【6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南坡自然带数量多于北坡,但如果北坡比南坡湿润,应该北坡自然带数量较多,排除①;北坡较为湿润,水分条件较好,森林植被只分布于北坡,②正确;草甸土大多分布于高海拔湿润地区,因此北坡较为湿润,会导致北坡草甸土分布范围较宽,排除③;北坡较为湿润,因此雪山高度低于南坡,④正确。故选D。
【7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海拔约高7435.3米,该山脉呈现东西走向,分为南北两坡,且该山脉的基带为温带自然带,且为草原带、荒漠带,说明该地区降水较少,因此,可以确定该山地最有可能位于温带地区但降水较少,且呈东西走向的山脉,符合题意的为天山山脉,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地理环境差异性指的是不同地区因自然地理特征存在着差异,使本地区出现不同的自然地理景观以及植被。自然地理差异范围有大有小,主要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及地方性分异规律。
和田玉矿石由大理岩和地下岩浆接触后,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后经复杂地质作用产出为和田玉,按照产出的环境可分为山料、山流水料、籽料和戈壁料等。如图为和田玉产出分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推测产出的和田玉( )
A. 含有化石B. 疏松多孔C. 经历过抬升过程D. 层理构造显著
9. 和田玉籽料以其光滑圆润、质地细腻闻名于世,对形成这一特点没有帮助的是( )
A. 流水的冲刷作用B. 风力的堆积作用C. 外力的风化作用D. 岩石的变质作用
【答案】8. C 9. B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和田玉矿石由大理岩和地下岩浆结束后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因此,和田玉属于变质岩。和田玉是由大理岩和地下岩浆形成,因此形成于地下,但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尤其是经过地壳抬升之后,裸露出地表,能够被人们开发利用,C正确;沉积岩当中可能含有化石且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玄武岩大多疏松多孔,排除ABD。故选C。
【9题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和田玉籽料以其光滑圆润,质地细腻闻名于世,主要在于和田玉首先经过了岩石变质作用,形成和田玉,然后受地壳抬升,裸露于地表,不断遭受风化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使其表面不断光滑圆润,ACD不符合题意;和田玉的光滑圆润与风力堆积作用无关,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地壳物质循环主要是三大岩石以及岩浆的互相转化,岩浆岩可以通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可以通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或者通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沉积岩和岩浆岩也可以通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佛得角群岛由十几个火山岛屿组成,以多雾著称,水资源匮乏。图为佛得角群岛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佛得角群岛( )
A. 位于板块消亡边界B. 位于南大西洋中部
C. 位于东半球,临近非洲大陆D. 东距大陆西海岸约500千米
11. 岛上多雾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①地表河湖众多,蒸发旺盛
②受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多
③多山地,有地形抬升作用
④受寒流影响,水汽易凝结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10. D 11. B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佛得角群岛位于非洲板块内部地区,位于北大西洋地区,从半球来看,属于西半球靠近非洲大陆,距离大陆西海岸地区约相差经度为5°左右,根据经纬线的应用计算可得,距离大陆西海岸地区约500千米,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佛得角群岛以多雾组成,其形成原因有可能是与当地地形有关,该岛屿有十几个火山岛屿组成,多山地地区,地形抬升,水汽充足,同时,沿岸地区有寒流,降温减湿,水汽容易凝结,该地区雾气多发,③④正确;该群岛岛屿面积较小,河湖数量较小,排除①;岛上多雾且水资源缺乏,可推测岛上降水不多,排除②。故选B。
【点睛】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气温达到露点温度时(或接近露点),空气里的水蒸气凝结生成雾。雾和云的不同在于,云生成于大气的高层,而雾接近地表。 根据凝结的成因不同,雾有数种不同类型。当气温高于冰点时,水汽凝结成液滴。当气温低于冰点时,水汽直接凝结为固态的冰晶,比如冰雾。因为露点只受气温和湿度影响,所以雾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空气中的水汽大量增加,使得露点升高至气温,从而形成雾,比如蒸汽雾和锋面雾;二是气温下降至低于露点而生成雾,比如平流雾和辐射雾。
如图为2023年8月某时段赤道附近海域海水温度距平的深度-经度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示海水温度变化可能的影响是( )
A. 澳大利亚下沉气流减弱B. 太平洋东西水温温差增大
C. 印度尼西亚降水量减少D. 秘鲁渔场的鱼类产量增加
13. 与甲处相比,乙处( )
A. 吸收太阳辐射少B. 受寒流影响大C. 温度变幅大D. 有结冰期
【答案】12. C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图表示的为赤道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出现海水异常增温现象,即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因此,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的东澳大利亚暖流势力减弱,下沉气流增强,排除A;太平洋东西两侧水温温差有所减小,排除B;印度尼西亚地区受暖流影响势力减弱,降水量减少,C正确;秘鲁渔场附近秘鲁寒流势力减弱,产量降低,排除D。故选C。
【13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处位于海水表层,接受太阳辐射较少,乙处位于海水250米深度处,接受太阳辐射较弱,A正确;乙处附近受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较大,排除B;乙处所处深度较深,温度变幅较小,排除C;由于其深度较深,因此不易结冰,排除D。故选A。
【点睛】厄尔尼诺是一种发生在海洋中的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异常的增温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不稳定状态下的结果。据统计,每次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如图示意甲、乙两土壤剖面构造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与甲相比,乙土壤腐殖质层较厚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上植被以高大乔木为主B. 生物量大,促进岩石风化
C.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D. 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
15. 若近年来乙土壤有机质层变薄,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地表植被破坏严重B. 降水季节变化减小C. 地表径流堆积加强D. 区域气候类型改变
【答案】14. C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土壤表面生长着乔木(灌木),乙地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植株较矮小,A错误;乙土壤表面生长的植被不如甲繁茂,生物量较小,且风化作用是促进母岩形成风化物,是土壤矿物质的最初来源,而不是形成腐殖质,B错误;相较甲土壤,乙土壤生长草本植被,可能是降水少或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腐殖质积累较多,C正确;乙土壤生长草本植被,降水可能较少,淋溶作用弱,且由图可知,乙土壤的淋溶层和淀积层较薄,说明淋溶作用弱,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地表植被破坏严重,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减少,且表层土壤易受外力侵蚀,有机质层变薄,A正确;若降水量减少,植被将减少,但降水季节变化减少,对植被的影响较小,对土壤有机质层的影响较小,B错误;地表径流堆积加强,土层将变得深厚,有利于植被生长,不会导致有机质层变薄,C错误;区域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改变,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有机质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枯枝落叶、植物根系、生物遗骸和排泄物等,有机质的支出主要是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作用(如风力、流水)导致的流失等。此外,河流沉积作用、火山灰的沉降也能带来肥沃的土壤。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 某校同学通过绘制示意图认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同学们选取甲(20°N,110°E)、乙(23°26′S,46°W)、丙(40°N,116°E)、丁(0°,78°W)四地进行对比研究。图8示意甲、乙两地的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正午太阳方向。
(1)在如图中补充绘制丙、丁两地的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正午太阳方向。
(2)描述甲地春分日至夏至日期间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答案】16. 17.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春分日至直射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大;直射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90°;直射日至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昼夜长短变化:春分日至夏至日,昼渐长,夜渐短;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
【解析】
【分析】本题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及其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为H=90°-纬度差(太阳直射点和当地纬度的差值),丙地为40°N,位于北半球,正午太阳方向一直位于南方,在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73°26',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为26°34'。丁地位于赤道之上,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当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太阳高度角最小,为66°34'。绘图如下: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甲地位于20°N,位于回归线之间,存在太阳直射现象,因此,从春分日到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值为90度;从直射到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昼夜长短变化为:春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此时甲地昼夜平分;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昼变长,夜变短,此时昼长夜短;夏日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甲地达到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
17.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图为岭谷区局部三维地质模拟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并从地质构造角度解释成因。
重庆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修建穿山隧道时,需用电机排出地下水。据研究,若地层以石灰岩为主、溶洞较多,短时间快速排水会加剧地下水活动,诱发地面塌陷。如图为工程建设排水诱发地面塌陷过程示意图。
(2)据图描述地面塌陷的过程。
为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重庆市构建数字三维地质沙盘,将灾害相关情况、人员物资调度等信息纳入该综合信息系统,进行数字化管理。利用数字三维地质沙盘,可在真实地貌上叠加设定的气象、水文等数据,研究可能发生的灾害,提前做出预案。在地质灾害避险中,沙盘也可模拟出灾害影响范围,并将风险地点、威胁对象、撤离路线等信息迅速发送给相关部门。
(3)说明数字三维地质沙盘对提升灾害防治能力所发挥的作用。
【答案】17. 特征:以山地为主;山地和谷地相间分布;地势起伏较大;山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等。
成因: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弯曲变形成为褶皱,岩层断裂抬升(断层)形成山地等。
18. 工程建设排水导致地下水沿溶洞向下流动加快,地下水位下降,侵蚀、搬运能力加强,地下沉积物随地下水流失,出现土洞,沉积物不断沉落,土洞扩大,表层土体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形成地面塌陷等。
19. 汇集多种相关数据,便于进行管理、查询和分析;将地形、气象、水文等信息进行叠加分析,提高灾害预警准确性;确定灾害范围,快速发出预警信息、为制定防灾减灾预案提供依据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岭谷区局部三维地质模拟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形成过程、防御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山脉众多,说明地形以山地为主;山脉、河谷平行分布,山谷相间;山高谷深,地势起伏较大;根据指向标可知,山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等。该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形成一系列褶皱;当水平挤压力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岩层断裂,形成断层,抬升的岩块形成山地,下降的岩块形成沟谷等。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工程建设过程中采用电机排水,因地层以石灰岩为主,溶洞较多,导致地下水沿溶洞向下流动加快,地下水位下降;流水侵蚀、搬运能力加强,地下沉积物随地下水流失,出现土洞;土洞中沉积物不断沉落,土洞面积扩大,洞顶表层土体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形成地面塌陷等。
【小问3详解】
据材料“重庆市构建数字三维地质沙盘,将灾害相关情况、人员物资调度等信息纳入该综合信息系统,进行数字化管理”可知,三维地质沙盘可以汇集多种相关数据,便于进行管理、查询和分析;“利用数字三维地质沙盘,可在真实地貌上叠加设定的气象、水文等数据,研究可能发生的灾害,提前做出预案”可知,利于三维地质沙盘可以将地形、气象、水文等信息进行叠加分析,提高灾害预警准确性;“在地质灾害避险中,沙盘也可模拟出灾害影响范围,并将风险地点、威胁对象、撤离路线等信息迅速发送给相关部门”可知,利于三维地质沙盘可以确定灾害范围,快速发出预警信息、为制定防灾减灾预案提供依据等。
18. 2023年8月上旬,太平洋M岛发生数场大火。图(a)为M岛地形图,图(b)为当地时间2023年8月9日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c)为甲、乙两地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乙两地中任选一地,描述其气候特征,并说出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2)说出图(b)中M岛附近的风向,并说明风对大火的影响。
上世纪M岛农牧业发达,当地从非洲引进草种用于牲畜饲料或道路绿化,长势旺盛。近年来,随着农牧业的逐渐衰退,外来草种分布范围大大扩展。甲地在此次大火中损失惨重,当地遍布的杂草成为火灾“燃料库”,加重了火势。
(3)说明杂草成为甲地火灾“燃料库”的原因。
【答案】(1)甲地: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较小,降水季节差异明显,5-9月降水少等。 或乙地: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差异较小等。主要影响因素:地形
(2)风向:东北风影响:M岛地处等压线密集区,风力大,强风越过山地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气流变得干燥,使火势增大、火灾范围扩大等
(3)牧场和农田荒废,杂草疏于管理,冬半年降水量较大,杂草生长迅速,杂草量大,杂草分布范围较广,易导致火灾规模扩大,夏半年气候干旱,杂草枯黄干燥,成为易燃物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太平洋M岛地理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特征描述,风向的判断以及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乙两地所在M岛地处北半球低纬地区,甲地区全年气温较高,在20℃以上,气温年较差较小,但甲地位于东北信风背风坡一侧,全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季节差异较为明显。乙地区全年高温在20℃以上,气温年较差较小,且乙地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一侧,全年降水量较多,降水季节差异较小。导致甲乙两地出现降水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形因素。
【小问2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图中等压线数值自北向南依次降低,且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受到偏右的地转偏向力,因此该地风向为东北风。结合图中信息可知,M岛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强风越过山地之后,在下沉过程中使其温度升高,气流变得干燥,因此,该地干燥的大风会使火势增强,火势范围扩大。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上世纪M岛农牧业发达,但近年来,随着农牧业的逐渐衰退,外来草种分布范围大大扩展,导致原本的牧场和农田被荒废,大量杂草生长,且冬季时降水量较大,杂草生长迅速,且杂草量较大,分布范围较广,为火灾发生提供了燃料;同时,火灾发生时间为夏半年,该时期气温较高,气候干旱,大量杂草枯黄干燥成为易燃物质,成为火灾的燃料库。
19. 大气氧含量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研究对象之一。如图为青藏高原科考区域大气氧含量空间分布图,表为近年该区域大气氧含量统计数据。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表资料,描述该区域大气氧含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并简述其原因。
自然区划是将自然特征相似的区域划为同一自然区,同时按区域尺度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2023年,科考研究团队首次将大气氧含量纳入区划指标,对青藏高原进行自然地域综合区划(如图),表2为该区域自然地域综合区划名称表(部分)。
遵循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保持相对统一性、关注主导因素、体现层次性、具有实用性等,是进行自然地域综合区划的一般原则。
(2)举例说明青藏高原自然地域综合区划体现的区划一般原则。
【答案】19. 空间分布:总体较低;东部高、西部低;东北、东南地区为高值区。时间分布:夏季高、冬(秋)季低;夏季最大、最小值差异比冬(秋)季大。原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空气密度小,大气氧含量总体较低;东部(东北部、东南部)海拔较低,空气密度较大,大气氧含量较高;东部(东南部)森林植被为主、植被覆盖率较高,大气氧含量较高;夏季水热条件较好,植被覆盖度较高(差异较大),植被生长旺盛,大气氧含量较高等。
20. 一级区域的划分分为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区域,体现了区域划分内部自然地理特征并保持相对一致性;划分区域时体现出森林到森林草原,森林-草原到草甸的变化,体现了区域内部自然地理特征,具有明显层次性;不同植被类型与大气含氧量关系密切,对探究大气含氧量研究具有实证依据,体现了区域划分原则的实用性。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科考区域大气含氧量空间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青藏高原地区大气含氧量整体分布较低,但东部偏高,西部偏低,东北处和东南处为含氧量较高区域。时间上,夏季较高,冬季较低,夏季含氧量差异比冬季要大。其主要原因在于,青藏高原整体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因此大气含氧量整体较低;而东部地区海拔偏低,因此空气密度较大,大气含氧量较高;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部地区以山地为主,森林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大气含氧量较高;同时,夏季时水热条件较好,植被覆盖率较高,生长旺盛,光合作用较强,因此大气含氧量较高。
【小问2详解】
结合图表信息可知,划分区域将青藏高原划分为东南部,东部和西部地区,以热量带进行划分,体现了遵循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保持相对统一性的原则;一级区域内部划分,大多从森林到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甸,植被划分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体现了区域划分的层次性原则;二级区域内部划分,对东部地区进行细致划分,该区域植被较为茂密,不同区域植被类型不同,对大气含氧量的影响不同,对研究青藏高原大气含氧量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区域划分的实用性原则。
20. 如图为珠江三角洲水系治理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结合水文、水系特征,论述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流利用和治理的主要措施。
【答案】修建水利工程,调节河流径流量,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建设港口,发展航运,促进货物运输,完善交通网络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的水电站,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回答合理即可得分)
【解析】
【分析】本题以珠江三角洲水系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河流的开发与治理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评价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珠江三角洲流域地处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降水较为充足且集中,因此,在河道两侧建设堤围和水库,调节河流径流量,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在河流上游地区,充分利用地势落差,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水能;在河道两侧以及河流入海口处建设港口,有利于货物集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利用该河道发展航运,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货物运输以及经济交流。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夏季
19.97
20.60
20.29
冬(秋)季
19.86
20.34
20.09
一级区(3个区域)
二级区(17个带)
Ⅰ东南部亚热带森林-森林草原区域
略
Ⅱ东部温带森林-草原-草甸区域
Ⅱ1藏东-横断山区北部温暖湿润半湿润森林-草原带
Ⅱ2川西高原温凉半湿润灌丛草原-草甸带
Ⅱ3那曲高原温冷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带
Ⅱ4青东-甘南高原温凉半湿润半干旱森林草原-草原带
Ⅱ5祁连山温冷半干旱半湿润森林草原-草甸带
Ⅲ西部寒带温带草原-荒漠-草甸区域
略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夏季
19.97
20.60
20.29
冬(秋)季
19.86
20.34
20.09
一级区(3个区域)
二级区(17个带)
Ⅰ东南部亚热带森林-森林草原区域
略
Ⅱ东部温带森林-草原-草甸区域
Ⅱ1藏东-横断山区北部温暖湿润半湿润森林-草原带
Ⅱ2川西高原温凉半湿润灌丛草原-草甸带
Ⅱ3那曲高原温冷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带
Ⅱ4青东-甘南高原温凉半湿润半干旱森林草原-草原带
Ⅱ5祁连山温冷半干旱半湿润森林草原-草甸带
Ⅲ西部寒带温带草原-荒漠-草甸区域
略
2024北京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北京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2题,4题,9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北京市四中顺义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北京市四中顺义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件包含地理试卷pdf、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