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测试题
展开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氓之蚩蚩 蚩蚩:忠厚的样子。
信誓旦旦旦旦:诚恳的样子。
B.匪我愆期愆期:拖延婚期。
体无咎言咎言:不祥之语。
C.犹可说也说:说话。
咥其笑矣咥:讥笑。
D.謇朝谇而夕替替:废弃。
谣诼谓余以善淫谣诼:毁谤。
答案C
解析说:同“脱”,摆脱、脱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亦已焉哉 ②子亦有不利焉
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②鸷鸟之不群兮
C.①屈心而抑志兮②忍尤而攘诟
D.①静言思之②今我来思
答案D
解析A项,“焉”都是语气词,不翻译;B项,“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D项,动词,思考/语气词,无实义。
3.适当增删词语,将下列句子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参考答案: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用“ , ”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3)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答案(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2)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 )。《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一篇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确立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① 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实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② 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③ 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5.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示例①炉火纯青(变化莫测) ②水乳交融(融会贯通) ③光照千古(卓然不群、独步千古)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竟然在《离骚》中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的审美意象群
B.《离骚》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C.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D.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则在《离骚》中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的审美意象群
答案C
解析前一句的话题和主语是“比兴手法”,因此括号内所填句子的主语应和前句保持一致,且前句中还是发展初期,括号内是发展的创新阶段,因此前后应是转折关系。结合句子主语应是“比兴手法”,且前后是转折关系,选C项。
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参考答案:《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二、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风 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①喈喈(jiējiē):群鸡齐鸣声。②夷:平,指心中平静。③胶胶:群鸡乱鸣声。④瘳(chōu):病愈,此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现思妇刹那间感情的变化。
B.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既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更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C.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图景。
D.诗人的用词写景是讲究的,细腻地表现出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是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夜雨的骤急;如夜的晦暝,又从视觉角度展现出眼前景象。
答案B
解析本诗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比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相思、惆怅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击 鼓
《诗经·邶风》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
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⑤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⑥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⑨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⑩兮!不我信兮!
注①镗(tāng):击鼓的声音。②兵:刀枪等武器。③土国城漕:卫国大兴土木筑漕城。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⑤平:平定,调和。⑥爰(yuán):何处,哪里。⑦契阔:聚合离散。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⑨于嗟:感叹词。⑩洵(xún):远。
10.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先用一阵阵击鼓声营造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然后再交代“击鼓”的原因,即国家将有战事。
B.“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两句,诗人把自己的遭遇与众人作对比,突出自己的英勇,不再筑城,将独去南征。
C.“不我以归”即“不让我归家”,“忧心有忡”即“内心忧伤”,这两句直接表达诗人对战争造成的长期分离的不满。
D.诗歌写出了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叙忆人,悲恻感人。
答案B
解析“土国城漕,我独南行”,突出自己的不幸,众人筑城,唯独我南征。
1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其流传千古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子偕老”是美好的誓愿,谁料到归期难望,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战争的残酷与征人的无奈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表达了征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湘 夫 人
[战国]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①兮骋望②,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③兮中,罾④何为兮木上?
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⑤。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⑥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⑦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⑧缤⑨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选自《楚辞·九歌》)
注①白(fán):一种近水生的秋草。②骋望:纵目远眺。③萃:聚集。④罾(zēng):渔网。⑤澨(shì):水边。⑥荪壁:用香草荪来装饰墙壁。荪(sūn),一种香草。⑦櫋(mián):屋檐板。⑧九嶷(yí):山名。⑨缤:众多纷杂的样子。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湘水男神向女神表达思慕向往之情的诗作,描述了彼此相爱、思而不见的悲欢离合。
B.诗中多处以“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一类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强调爱而不见、事与愿违的相思之苦。
C.诗中用嘉树香草所筑起的美丽的居室,象征了两人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是屈原惯用的艺术手法。
D.《湘夫人》以方言为主,主要为五七言,兼有六言,每个分句皆用“兮”字,句式变化灵活。
答案D
解析主要是六言,兼以五七言。
13.第3段详细描绘了湘君用各种香草为湘夫人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详细描绘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有力地烘托和反映了充溢于湘君内心的欢乐和幸福,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执着、深挚的爱情,又为下文写众神把恋人接走时湘君又重新陷入相思之苦作了铺垫。
参考译文湘夫人降落在北岸之上,极目远望啊使我惆怅。凉爽的秋风啊轻轻吹来,洞庭湖起波啊树叶飘落。登上长着白的高地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准备晚宴。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间,渔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沅水有白芷啊澧水有兰草,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清澈的江水啊缓缓流淌。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被搁浅在水边?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水到了西岸。我听到湘夫人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与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用荷叶啊盖在屋顶上。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桂木为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点缀房间。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让门廊之间芬芳馥郁。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像云一样。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水中绿洲上采摘杜若,要把它馈赠给远方的爱人。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暂且放慢步子松弛心神。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省试湘灵鼓瑟①
[唐]钱起
善鼓云和②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选自《全唐诗》)
注①这是一首应试诗(又叫“试帖诗”),是钱起在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时所作。“湘灵鼓瑟”是考试规定的题目。湘灵,湘水女神。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娥皇、女英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化为水神。②云和:古山名。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照应诗题,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她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哀伤的乐曲。
B.第三句,诗人想象动人的瑟声引来水神冯夷,他理解湘水女神的哀怨,伴着音乐起舞;第四句,诗人想象那些被贬谪经过湘水的“楚客”,听不懂哀怨的乐曲,禁不住悲从中来。
C.第五至八句从侧面渲染瑟声的感染力,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白芷为之吐露芬芳。
D.九、十两句,诗人想象瑟声顺着流水,化成悲风吹过洞庭,使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
答案B
解析B项,“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水女神的哀怨;“不堪听”意为不忍心听,表明楚客能理解乐曲里的哀怨之情。
15.本诗结尾两句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①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无穷。在这首诗中,诗人着力于发挥想象渲染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宕开一笔,描写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②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③动静虚实突转,出人意料。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2 玩偶之家(节选)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2 玩偶之家(节选)课时作业,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8 茶馆(节选)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8 茶馆(节选)课堂检测,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延伸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5.2 *边城(节选)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5.2 *边城(节选)课后复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延伸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